制作团队: 导演 / 编剧: 安德鲁·尼科尔主演: 阿尔·帕西诺 / 薇诺娜·瑞德 / 瑞秋·罗伯茨 / 凯瑟琳·基纳 / 埃文·蕾切尔·伍德类型: 剧情 / 喜剧 / 科幻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上映日期: 2002-08-23(美国)片长: 117 分钟摄影:爱德华·拉赫曼, 主要从事美国独立电影活动。
拍摄的《 卡罗尔》、《 远离天堂》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
配乐:卡特·伯韦尔, 有15部电影与科恩兄弟合作配乐,参与的电影《卡罗尔》的配乐为其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提名。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2002年8月23日发行商:新线影业预算1000万美元,票房19,576,023美元 观影疑问:2000时代对于虚拟角色的讨论围绕什么主题?
与现代作品《银翼杀手2049》关于是否为人的主题是否相似?
再一次被电影简介忽悠,其实也没太忽悠,只是再一次证明电影简介不可信、太主观。
不得不说影片很有创意,在这个狂热崇拜的年代,我们是否会狂热追求一个不存在的、虚拟的角色?
我还是从头说起吧。
开头一个电脑极客就说自己创造了一个人,真实到他都可以舔她的背,看过影片我们就知道,这个虚拟偶像其实没那么像真的,当然我归咎于10年前电脑技术不如现在,电影还创作不出特别能以假乱真的,至少出不来《钢铁侠》那样的3D特效。
总之这个虚拟人物被创造出来了,被阿尔帕西诺扮演的导演维克托利用,起名西蒙妮,接着迎来了全民崇拜的时代。
其实看电影时我在想这些人怎么就能相信西蒙妮的存在,不过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狂热崇拜的背后其实是一颗颗极度空虚的心,我们太过追求完美,却不知真实的瑕疵也是一种美好。
这一点极好的讽刺了那些盲目崇拜的人。
接下来要说电影简介的第一个梗,在电影简介中是这么说的:西蒙妮被创作出来后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开始控制了制造她的人。
电影确实提到了,西蒙妮得到影后后发表获奖感言,这个感言是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导演维克托事先录好,但最后播出时西蒙妮没有说感谢导演的话,维克托回来后也觉得很纳闷。
但电影就讲到了这,也没有讲为什么西蒙妮没有按照事先录好的话说。
后面也有几个地方隐喻了西蒙妮产生了思想,但都只是点到即止。
而且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控制维克托的其实不是西蒙妮,而是那些狂热的、不辨真假的粉丝。
再说电影简介的第二个梗,电影介绍是说:他不得不亲手毁掉自己所设计的虚拟人,却发现他不得不为自己的谎言付出代价。
电影中本来维克托是想毁灭西蒙妮的,但碍于群众的压力不得不“复活”西蒙妮,而后维克托的前妻、女儿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原谅了他,于是和西蒙妮开始过上幸福的四口生活,为了圆谎,维克托更是创造了一个属于他和西蒙妮的孩子,这一点似乎没有电影简介说的沉重、有分量。
不过我理解为虚拟的事情介入我们真实的生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也许迟早有一天我们会难以区分虚拟与 真实的界限,这样想的话,影片的结尾还是很有深意的,只是还是感觉影片在表达上差点火候。
影片的创意确实非常好,但不知是不是导演对于要对这个超现实的话题赋予多深的意义没有考虑好,所以这个可以探讨很深的话题在很多地方也只是点到即止。
不过我还是非常喜欢电影高潮部分意想不到的转折,本以为维克托毁灭西蒙妮后,大家会因为他的欺骗行为对他谴责,没想到大家还是不认为西蒙妮是假,反而咬定维克托是杀人凶手。
此时阿尔帕西诺扮演的维克托真是哭笑不得,到底是谁脑子有病,盲目的人们分不清真假,确实又是一处极好的讽刺。
再说本片主演阿尔帕西诺,看完这部电影觉得他还是挺适合演喜剧的,无论是为了防止露馅他总得撒丫子的跑向影棚,还是为了扮演女明星要模仿女人的那种妩媚,阿尔帕西诺都拿捏的如此准确,有几处我真是笑出了眼泪。
然而片中介绍的虚拟偶像真的会有一天出现吗?
我们真的会有一天集体崇拜一个电脑创造出的人吗?
诚然我们希望有一个完美的化身供我们景仰,但我们也意识到打动我们的是真实的情感,这种真实最起码要可触。
总说接地气、接地气,朴素真实的小人物,虽有缺点,有的甚至有缺陷,也还是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内心的感动。
还未看过此片,不过看到一个朋友的评论,觉得写得甚好,不贴出来可惜了。
转帖如下这部电影票房平平,评论平平,获奖没有,然而主演和导演都是鄙人的大爱。
主演:阿尔帕西诺,噢呵呵呵,朋友称之为骚老头——我坚信这是由于《女人香》而不是《盗火线》的影响。
导演:安德鲁尼克尔,well,此人知名度实在不高,然而我说一串他编剧或者导演的作品吧——《千钧一发》《幸福终点站》《战争之王》《楚门的世界》,就算你没看过无码色man的第一部你一定看过汤姆汉克斯的第二部,如果你连第二部都没看过我相信你一定看过尼古拉斯凯奇的第三部,如果连金凯瑞的最后一部都没看过的话。。。
对不起,请你关页面吧,从营销学来讲就完全不是受众了也。
说到受众,这与这部电影至关重要。
黑客帝国告诉我们,真实是什么东西does not matter, what matters is 我们怎么看待真实(之所以中英夹杂是因为我不记得台词了)。
群体心理学的大神们更是告诉我们,群体是没有判断力的白痴。
从不绝如缕地热爱big brother的人中大家可以窥见。
这部电影,如你所猜想的,依然是关于某件事情背后的故事。
这也是导演安德鲁尼克尔的拿手戏。
阿尔帕西诺身为一名不够成功的好莱坞导演,居然秉持着其艺术理想坚持自己的剧本和创作方式,这是一个奇迹,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住自己的理想的。
那位被嘘声赶下台的资深geek汉克同学也是一样,为了整天对着电脑眼睛得了肿瘤,直接导致挂掉了。
在此插播公益广告一则:长时间对着电脑是不好的。
汉克同学对阿尔同学说科学和艺术的联合,多么伟大。
于是,虚拟偶像Simone诞生了。
是的,她是假的10101010(腐女请退散),不过对于影迷和观众来说,她拥有着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一切东西——除了无法触碰。
我们可以看到相比较黑客帝国的鲍德利亚情结,安德鲁尼克尔在编剧上大多保持在更为狭窄的大众传媒批判的领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仿真与拟象领域(请原谅我引用鲍德利亚的术语)。
没有错,博尔赫斯关于地图的神话已经在我们这个时代出现,没有人关心真相,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被表象所蒙蔽和麻醉。
正如《虚拟偶像》第43分钟的台词,“Our ability to manuafcture fraud, now exceeds our ability to detect it.”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们造假的能力,现在已经超过了我们辨识假象的能力。
”这是一种悲哀吗?
不,不完全是,导演安德鲁尼克尔身为一枚怪蜀黍(雾很大)推出了阿尔帕西诺的女儿(抱歉我没记住她的名字)这一位美味的小萝莉来解释。
记得黑客帝国里那个尼布甲尼撒号的叛徒,也是记忆碎片里那位无辜的死难者,曾经说过:我宁可我不知道matrix的真相。
是呀,没有人告诉我们天朝很脑残的话,我们大可以像我们的父辈祖辈一样带着露珠地花骨朵一样长大。
但是,不说出真相,难道真相就不存在了吗?
指环王里的阿拉贡曾经逃避过他身为人族必然领袖的真相,这位帅哥说:I do not want that power, I have never wanted it.然而他勇敢地去面对了,于是Agent Smith宣布现在开始了人类的时代。
(我记得此人在黑客帝国二里曾经对墨菲斯说过,你们人类的时代过去了囧。
这家伙怎么这么不是人呀,呃,V除外。
)从阿拉贡和叛徒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真相,勇敢面对之,是猛士;鸵鸟心态之,是某党;毫不知情者,是老百姓。
ok,回到刚刚的话题,这位小萝莉到底解释了什么呢?
她用神乎其技的键盘法还原出了Simone,并且说:不要迷恋姐,姐要去政界。
这是多么富有寓意的结局!
真实老百姓还是不知道,虚假的都留给政府(雾很大)。
其实说到这里,有点老套了,究竟阿尔帕西诺还是屈服在了绿背景墙之前做一个人偶,与一个不存在的人搭戏。
——但是从狱中我们可以看出,潜规则是存在的。
这个潜规则就是小萝莉揭示出来的这一点:你可以造假,但是不可以让别人知道。
否则别人会因为自己受到愚弄而愤怒,而不是你的造假。
——我不得不说这孩子有福柯的潜质。
让我们联想wag the dog里达斯汀霍夫曼的结局吧,已经很显然了。
这是一个荒漠的年代,真实自身的荒漠。
庄子感叹: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是呀,作为大多数知识贫乏而常识要通过百家讲坛来知道的现代人来说,我们是毫不知情的客体,被知情的主体们无情蹂躏。
而知情者呢?
必须维护该利益集团的全知全能,叛团者天诛。
这时候我们要问了,为什么一部小萝莉和她爸爸为最大亮点的电影,会由我得出这么阴谋论的结果呢?
我想,大约是出于好玩和利益的需求。
譬如我在文中提到的电影、术语、理论、典故,如果你知道,那么你是知情者的高位;若你不知道,你则是信息的受体。
高位者自然产生满足感和微笑,而毫不知情者会高山仰止感叹社会之中尚有此贤达吾等草民可以无忧也。
而且大多数群众也没有探究心和求知欲,他们永远是被动的,比如读到这篇文章的大多数人不会去细究“Our ability to manuafcture fraud, now exceeds our ability to detect it.”这句台词其实是出现在第22分钟。
因为大众满足于基本生存和身边人的尊重,那么想要更大的尊重和自尊怎么办?
没错,对于自尊的需要导致了既得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那些看过《人类激励理论》的同学要问了,那么最高层级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呢?
傻孩子,都自我实现了,会出来跟我们这些俗人乱搞么?
《虚拟偶像西蒙妮》并非拉斯·冯·特里耶的作品。
之所以将二者并列在一起,是刚好同一天内看了前者和后者导演的《狗镇》,发现当中创作精神的巧合之处。
《虚拟偶像西蒙妮》虽然云集了好莱坞的诸多大牌演员,如男主角阿尔·帕西诺,凯瑟琳·基纳,连薇诺娜·赖德也在里面客串了一小角色,但她并非仅限于娱乐作用、流于好莱坞叙事结局的117分钟,而是讲述了一个关于梦工厂的寓言。
而她的、同时也是《楚门的世界》的编导则是新西兰电影作者安德鲁·尼克尔。
相信看过《楚门的世界》的观众都不会忘记安德鲁对电视、电影业的负面效用的暗喻反讽功力。
同样,在《西蒙妮》,导演讽刺好莱坞成名后则舍弃带其出道的明星(薇诺娜的角色),表现成为演员奴隶的尴尬无奈的导演(阿尔·帕西诺饰演的维克多),还有被明星牵着鼻子走丧失明辨真相能力的观众(导演决心毁了西蒙妮的形象、拍摄一部《I Am Pig》的电影公映时,观众不管其恶心程度可与《索多玛的120天》相比依然追捧她)…… 维克多对其前妻说,“I create her.”,可其妻却说,“It is her who create you.”。
这对对立的命题正是导演的尴尬。
到底他的作品获得肯定是源于自身抑或是演员?
没有西蒙妮的成功,维克多的作品无足挂齿;可没有维克多的引领,西蒙妮又怎么崭露头角?
——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it is a question。
而其后维克多决心消灭西蒙妮,却被舆论压力反噬,认为他杀害了西蒙妮。
人物的命运走到极致的被动境地。
由此,似乎了解导演用心良苦地揭露电影工业、明星制度、制片人制度的同时,还用了相悖于“Dogma95”的方式(即大量使用了特技),却在电影主旨上合流于拉斯·冯·特里耶的倡导。
众所周知,早在95年,拉斯作为领头人发起了“Dogma 95”宣言。
而他的初衷则是反对高科技手段对电影的修饰,而忽略了电影自身精神。
恰恰《西蒙妮》大量运用了特技手段,将真人演员蕾切尔·罗伯茨转化成虚拟明星,但却达到了批评高科技手段不仅可以制造场面、甚至连演员也可以制造出来——其以假乱真的地步致使观众狂迷的目的。
再看《狗镇》(2002)。
虽然七年来“Dogma95”不断受到质疑,但拉斯依然严守规则,178分钟内除了限于摄影机镜头不能囊括整个镇而后期使用了电脑将多镜头合成以外,不使用特效,甚至极端得用白线加文字说明来表意空间和物体。
毕竟,对于高科技在电影艺术上的运用是利是弊,永远争论不休。
而我仅觉得,正如花园只有一种颜色的花朵容易令人生厌,只有拉斯们的电影和高科技手段拍摄的电影齐放,才能使电影有看头。
看过安德鲁尼克尔的作品,都会有一种对人类社会的危机感,千钧一发,和楚门的世界,已成为我心目中的经典,可惜虚拟偶像,有了个完美的点子,却败在了编剧的不给力(编剧就是导演本人)憋不出来了,哈哈哈哈哈哈
为什么大众那么沉迷西蒙妮,而且不管怎么自损形象粉丝都一如既往地支持,感叹饭圈文化真的是不分国界文化,只是这些神秘感都来源它的虚拟化,如果它是个真人,我想她身上应该会有许多的料可以爆,毕竟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成长过程总归是带有一些不光彩的地方,为了打破这种神秘感,大家煞费苦心的想要找到有关西蒙妮的一切,从开始的不合理化,不相信,到最后大家自己逆向合理化了,变得坚信不疑。
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是对演艺行业的抨击还是对虚拟偶像启蒙的斟酌,亦或者对真相辩证的妥协.....哪怕是最后母女两人知道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导演所言非虚,但结局却并不是把真实公之于众,反而选择杀毒重启更新出下一代角色,究竟是观众太傻还是骗术太高,我想了一下,人们只是希望有一个“幻想”陪伴,最好它还是神秘的,不可接近的,阿尔帕西诺利用这个在事业上开始翻身,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导向开始变得不可控制,说谎、掩饰,到妥协,监狱的认罪一幕不免让人唏嘘,可它偏偏是个喜剧,没能戳到我心中的立意那部分。
最后坐在沙发上,茫然的说着一些台词,好把这个谎撒的再圆一些,虽然他回归了家庭,但却并不是以他心想的样子。
喜剧总是有个较为圆满的结果,至于过程,谁会在意呢,你给ta们想要的就好,刺痛ta们显得多不明智。
fake,shoddy,copy,visionalexpect you ,who you dare to trust.just you is your trumanSIM.ONEanother The truman show, just oppose the condition and story .another expose me to be depress ,owing to the fact that i suspect the really who and where you are ,event the ambient air .Goodness,Jusus,ME!
撒谎的最高水准就是,你只说出一个关键词,然后所有人帮你把故事编的完整,并且在他们的脑海里不停的将故事延续这样我想起了,别人转发的《不存在的女友》的故事而simone 就是 一个人利用虚拟的二进制数字0和1 创作出来的所谓完美的存在,然后,人们开始替发明者编造这个完美的童年,恋爱史,喜爱的品牌,热爱的食物,这是极大的讽刺了现实的 舆论媒体在这部电影里,落魄的好莱坞导演,利用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演员,而争夺了全世界的眼光,让他再次回到了巅峰,然而,当人们开始更加喜爱西蒙妮的时候,他自己却开始了否定自己,开始忘却了最开始的目的然后,他开始,嫉妒起另一个自己,一个被套入了数字模拟化中的自己,甚至变了性别的自己又让我开始深深地反思我自己,我有没有嫉妒另一个自己simone,sim one 某一个人,我们总是热切希望自己能拥有别人身上自认为美好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到底是我们没有,还是说,我们以为自己没有然后,我们开始撒谎,谎称自己身上有着另一个自己有的东西,然后所有人替你圆谎,然后,你开始矛盾,其实我没有啊,你们为什么以为我有,最后,我们开始厌弃自己,厌弃撒谎的自己这就是一种犯贱的怪圈在这部电影里,艾尔帕西诺,完成了他自己的完美的独角戏,也展示给我们看,他的怪圈幸而最后,有着爱他的妻子和女儿然后,在现实中,是不是一定有这么美好的HAPPY ENDING而,那个能继续,无时无刻,义无反顾的告诉你,你确实拥有这些谎言,然后去帮你圆谎的人是不是就能让你碰上,这些都是未知什么是完美,为什么撒谎我们到底拥有什么不如,去探讨探讨自己停止八卦别人停止恶心的怪圈做一个没有扭曲而变态心理的正常人吧
也许最低谷就意味着即将的柳暗花明。
维克多偶遇多年前的朋友汉克,在电影感悟和计算机技术方面汉克是一个难得的天才。
汉克临终委托律师交给维克多一个遗物,那就是西蒙妮——一个以软件为载体的女影星。
从前一直相信只要作好预先的计划,控制好过程,加之在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实施,一切结局都有可能完美起来。
个中完美,体现在开始,体现在过程,体现在,人。
哦,孩子,好象,完美是不存在的。
就像,物理学上,我们可以避免错误,却无法避免误差一样。
无限接近结果,却永远不可能达到。
而,我仍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规律可循。
就像,自然界的花瓣数目是按照斐波那契数列那样排列,并且据说经济学上的博弈论也跟这东东有关。
由此看来,我们在宏观上有完美的可能,却被困于微观的沙砾。
那在无限接近这个状态上,我们是否正好有一个点,恰好是一个临界点,这个点叫,完美呢?
因为,如果完美实在无法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出来,至少对我而言,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今晚无聊跑到上海热线II看了《西蒙妮》,被导演德鲁•尼科略有小夸张的戏噱幽了一小默。
挺有意思,值得推荐一下。
大体是讲一制片人被自己辛苦培养的演员给抄了,然后利用了一个程序设计师的创造出的程序制造了一个完美虚拟的女演员,几乎所有人为这个完美的形象着迷,于是乎拍戏,电视访谈,开演唱会,制片人在自己编织的完美中不断堆砌,从一个完美到另一个完美。
最后制片人无法承受完美的压力,删除掉了这个程序,给自己惹了一些麻烦,但当然,这只是一部有点黑色幽默的影片而已,结局自然无疾而终,皆大欢喜。
两个角色我喜欢。
剧中那名制片人和那名程序设计师,尽管片中程序设计师只是一个没几个镜头的配角。
而这两人,有着共同的特点,投入、偏执、敏感、神经质。
偏偏就是我很欣赏的性格。
女主角,西蒙妮,SIMONE,分开来看,SIM和ONE,呵呵,虚拟人,真是一个古怪的名字。
看来,我也可以考虑下明天是否也把MSN名字改成SIMALIDA玩一玩。
不过,如果完美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那可真是一件让人感到悲伤的事。
不过,如果完美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那我也会感到庆幸,毕竟所从事的工作正是要在0和1的世界中。
键盘上敲着敲着,我到想起从前自己的一个陋习起来。
读中学的时候,每次用新的作业本写字,如果我觉得在作业本第一页写的字不好看,我会扯掉,重写,还是不好看,继续扯,重写。
所以我的作业本总是很薄,于是那些被我认为承载着写得不好的字的纸张,就这样被我白白糟蹋掉……看来,还是在电脑里打字看起来舒服些。
宋体的9pt的字体,方方正正,倒看出有点无可挑剔的影子出来。
不知道是不是完美,但对心里来说,这口气,总算是顺了。
俗套太多,亮点太少
一个虚拟偶像通过媒体可以让人以为是真人偶像,反过来说,媒体带给人更多的是虚拟的快感。
飾演虛擬偶像的模特兒演技差到一個極致;而飾演導演的阿爾帕西諾則是演技真實到讓我很討厭他 -- 從開始想要摧毀Simone開始的種種,到他被關進警察所內的崩潰,把一個自私臭老頭的形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画质有种很老的感觉,电脑方面的设想现在看也跟不上时代了。大众的反应不太合理。女主挺难看的啊欣赏不了,像水原希子。
疑似电影人在拥抱digital时代前的“临终幻想”。以为是2012年的电影结果是2002,看来digital impression 对电影业真是huge impact。多打一星给年代,如今vr 和ai 皆屡见不鲜了。“我们造假的能力,已经超过了我们辨别真伪的能力。”//前几天看2024的《第二幕》甚至预言虚拟导演了qaq
我也更希望pacino最后被冤死。还有那个simone跟ryder根本没个比啊~
和《魔鬼代言人》很像
结局出乎意料
好久之前看的电影了
【7.1】Showbiz people are so phony!想法概念是好的,就是剧本问题太多了,很多地方就是传统低成本烂片式的想当然。最后一群人给一个不存在的人送行时,居然还有点迷之感动。很奇妙的感觉。其他就没什么好说了,幽默的地方也挺多的,总体看的还是很舒服的,还有埃文蕾切尔伍德小时候看的我想犯罪!
“我们造假的能力,现在已经超过了我们辨别真假的能力。”结合最近的赵文卓空中踢剑事件再看这部电影实在是太讽刺了。结尾其实并非所谓好莱坞俗套结局,因为并未彻底揭露真相,反倒是一家人一起维持谎言,但是拍的效果不好,没有讽刺到位反而令大家感到不爽。PS:看到德妹破解电脑病毒疯狂跳戏到WW,笑死了。
擦,打着深刻的幌子演的却是极其恶俗的傻片。
为了小德洛丽丝来的,她和薇诺娜一人一颗星,剧情0分
帕西诺截然不同地很可爱
这迟早会成为现实,影片最后大团圆式的结局削弱了本片的深度
与《楚门的世界》遥相呼应ps:让我想起了《阿凡达》
很小的时候在电视上看了简介.马上租来碟子看..特别喜欢
3.5 谁曾想也就20年套皮的虚拟偶像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正好卡在了Ai这个节点上往后连中之人都不需要了,虚拟人偶将真正的有自己的性格。
是溫老推薦的片。關於虛假與真實,關於利用科學創造出一個虛假形像,但人們相信其真實。阿爾帕奇諾演技很棒,雖然故事有許多漏洞,但明白其想表達之意涵也可忍受。題材少見,可看,只是看完會覺得故事有些許空虛。
如果是2002年看,应该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