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有幸参加了《盲·道》的首映,资料馆更是打出——睽违十年,李扬回归的标语。
可是李扬还是那个当初的李扬吗?
在进行了无数的自我安慰之后,不得不面对李扬并没有回归这一残酷现实。
的确,对于看过《盲山》和《盲井》之后的大部分人,“李杨”这两个字曾代表了中国电影界的新希望。
从当时2003年,李扬的第一部导演作品《盲井》开始,尖锐又深刻的笔触揭露的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中国现实状况,弱势群体的无知与被打压,专业与非专业演员之间无缝的配合使得这部影片的现实残酷意味更加真实,一部对利欲熏心,唯钱得道的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
这部影片虽然没有给李扬导演带来投资,带来知名度,但至少成为了一些对中国电影失去信心的人在盲盲大道上的光亮。
(推荐影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1014007/&dt_ref=02B380E3F459AA448E530105625086E976469B6FD190C6BA69206A2A4BF5B8B0DA894359571DDD63&dt_dapp=1)而后他的第二部影片《盲山》仍然延续《盲井》的现实主义,从绝望看到更绝望,这是我看这部影片的最大心理感受,山里的盲如果是是因为地域的闭塞,那么城镇里的盲是否可以视为人性的缺失使得人人只为自己,而对不关自己的事情就永远视而不见。
李扬导演的社会的洞察总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无心留意和关心的问题,所以在看影片中会有一种自我代入式的反思。
这也是李扬导演影片中很可贵的特质,片子的群中好像正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推荐影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1273062/&dt_ref=02B380E3F459AA448E530105625086E976469B6FD190C6BA3391E2987596D519DA894359571DDD63&dt_dapp=1)那么到了现在,盲系列的收官之作《盲·道》,前面所说的这些,我全部没有看见,我看到的只为了体现现实主义而设定的尴尬剧情和李扬不再的失望。
一个仿佛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与《海边的曼彻斯特》合成的中国地化版矫揉造作的电影。
其实在看整部影片的时候,我始终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当看完的时候,我终于明白少的也许是李扬以前最重要的特点—真实。
在看《盲井》和《盲山》时,我始终都有种看的不再是电影而是现实生活的感受,总会被一种震撼似的逼真所打动心灵。
然而在这部影片中,仿佛是在看一部刻意的说教片,也许与剧情和人物演技都有关系,剧情不再深刻地揭露事实,只是敷衍性地说说,导演给我们遮了把扇子,让我们看得见,又看不全,当然不得不考虑到国内审查形式和资方的压力,但我始终不认同,剧情的硬伤可以归咎于此,先不说盲女和片中专业或者非专业演员的尴尬演技,如果只论李扬导演本身饰演的这个角色,我认为其人物设定就无法深入其中的挖掘深刻的社会意义,最多也只是如《海边的曼彻斯特》一般的自我封闭伪装而已,如此一来,整个故事不再是现实主义了,而是一部关乎互相拯救的温情故事,而影片流露出的种种台词与剧情,更加让我难以将他视为拍摄现实主义如此好的李扬导演的作品。
如果这是一部温情作品,那么还好,如果这是一部写实作品那真的很差。
李扬导演在现场的提问时,曾提到过:“《盲·道》中“道”又是“盗”,所以在片中会有一些偷盗的情节。
”可是整片看下来,我并没有理解到这个盗的意思是否映射了什么又代表了什么,是否是说我们每个都是不完整的个体,唯有相互补充,才能救赎自己?
也许是期待越大失望就会越大,《盲·道》展映当天,豆瓣评分从9.2跳水到4.9现在更是低到4.7,同作为李扬导演的忠实观众,不得不说看了电影后的失望或者更多的是希望的丢失。
我在豆瓣上的短评是这样:虽远不及前两部,但总好过大多数。
这就像我们的社会,纵使它有种种弊病,却能让我们安安稳稳,免于战乱纷争。
一部片子永远无法成为衡量一个导演到底如何的标尺,中和盲系列三部而看,我依旧会相信李扬导演的社会洞察力与社会反思心理还在,还会再拍出值得期待的片子!
最后依旧感谢李扬导演!
为了凑字数,我这是抄来的,没别的意思,就是想挺挺有良心的导演!
起码让老百姓看点身边的事,能记住的事,能认识上去的事!
张艺谋冯小刚姜文陈凯歌不能跟你比!
在老百姓心理你才是给劳苦大众拍片的英雄!
其他知名导演我真不知道了《盲·道》讲述了一个落魄歌手拯救盲人小女孩的故事。
2月2日李杨自演自导十年磨一剑的作品《盲·道》上映后不仅排片上遭到了电影院刁难,口碑上更是遭到了广大观众的口诛笔伐,猛烈抨击,影评大V们更是毫不吝啬各种挖苦之语全面批判,《盲·道》豆瓣评分只有可怜的4.6分。
《盲·道》烂吗?
不可否认,《盲·道》有各许多缺点:作为演员的李杨和杜函梦的表演略显青涩,台词念得有点生硬;且小演员杜函梦对于盲人角色的生活动作拿捏欠佳,不算灵性表演;电影部分剧本剧情有些欠打磨,不太通畅。
除此以外,《盲·道》还是带给了我很多惊喜。
作为落魄歌手的赵亮一会儿喊着“佛祖保佑”卖佛珠,一会儿喊着“上帝保佑”卖十字架,说明他心中毫无信仰,宗教的真善美对他来说只是个赚钱的口号罢了。
而他白天冒充盲人卖首饰兼职要饭,晚上用人们献爱心的钱嫖娼招妓,种种劣行之下,他实在不算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游走于道德边缘的人,我们从他冒充盲人的生活中,却看出了社会上许多对盲人不公平的对待:赵亮冒充盲人卖佛珠和十字架,被两个小伙子以为他是盲人抢了钱,赵亮痛骂他们欺负盲人缺德;赵亮去买盒饭,颠勺的伙计看他是盲人故意抖两下把肉抖出去一些,赵亮直接明说再加点肉;赵亮走在大街盲道上,盲道放满了自行车,阻碍盲人走路,赵亮满不在乎地全部一脚踹开。。。。。。
盲人在社会上遭受的这些不公正的对待和欺侮,这些仇全让赵亮这个假盲人报了:如果是盲人就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自己被偷窃,就无法发现自己的盒饭少了肉,就无法准确一脚踹开盲道的阻行物。
但如果不是盲人,又不会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对待。
《盲·道》通过赵亮这个伪盲人的身份警醒我们对盲人的关爱,让我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了盲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不利。
这三个镜头让赵亮成为了影片中替盲人发声的代言人,起到了一种荒诞讽刺的幽默效果。
赵亮喜欢招嫖、喂鱼、放鸽子。
他的床头挂着一张艺术画,床头柜上放着女儿的照片。
电影通过极简的几个镜头将赵亮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很饱满,丝毫不拖泥带水。
白天赵亮带着假发一身脏兮兮的出去要饭,晚上赵亮回到家中洗漱干净、穿着整洁、开始招嫖,连小姐进门都要叫一声“赵哥”。
这些细节镜头说明他从不认可自身“盲人”的身份,他只是借“盲人”这个身份获利罢了。
早上醒来的赵亮换回盲人的打扮,对着镜子喷一口水,在镜子上画了一个大大的“X”,说明他内心厌恶自己“盲人”的形象,内心深处鄙视自己冒充盲人的行为。
这里是为角色良知的觉醒做的铺垫。
而在影片最后,我们也看到良心发现、焕然一新的赵亮把他的假发扔进了垃圾箱,决心不再冒充盲人了,这就是角色完成了良知的觉醒。
《盲·道》剧情荒诞讽刺,人物塑造饱满有情感。
除此以外电影有一场戏特别惊艳。
第一次人贩子在大街上找到晶晶的时候,晶晶选择了相信警察,对警察说“他(人贩子)不是我爸爸”。
回到派出所一调查,原来人贩子是晶晶的合法监护人,警察也没办法,只有让人贩子带走晶晶。
等到赵亮再次找到地上被虐待的晶晶时,晶晶被迫无奈,对赵亮哭着说“他(人贩子)是我爸爸,她是我妈妈,我不认识你!
”绝望的晶晶意识到,无论是良心觉醒的赵亮、还是被视作救命稻草的法律在此时都不能将她解救于人贩子的魔爪。
所以晶晶只好选择撒谎妥协。
这是一种何其悲哀、何其无奈、何其痛苦的自我保护!
而赵亮越过了法律的约束,选择晚上偷偷“拐”走晶晶,却反而在魔窟中救出了晶晶。
晶晶选择在此时相信了赵亮,向赵亮道歉,希望他不要怨恨自己。
从这个剧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晶晶眼里,法律手段不一定能及时保护她,而保护她的赵亮也不一定必须通过法律手段。
经过了这个剧情铺垫,所以就有了后面晶晶直接拿刀刺人贩子的剧情。
电影隐晦地表现了一种超越法律的人生观:有些时候即使违法,也一定不要放弃希望保护自己。
《盲·道》为了上映,在剧情上做出了大量的删改,李杨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做出了无奈的回应。
看完电影的我认为虽然《盲·道》妥协了,但电影还是像以往一样展现出《盲》系列对中国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生活的关爱和关注。
其对社会矛盾、法律与人性的反思仍然锐利不落俗套,延续了《盲》系列电影的核心精神。
即使是这样,大量的观众仍然狠心痛批李杨失准,电影太垃圾。
我认为这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原因。
《盲井》和《盲山》太过优秀,太过尖锐,导致真正爱电影的观众对《盲·道》的期待太大了,所以当它在观众心中出现较大的期望落差之后,观众便觉得自己的期望受到了欺骗和辜负,于是便在豆瓣上报复性评分,让《盲·道》跌到了惊人的4.6分。
这个分数实在有失公允,这些天人们仿佛良心发现,《盲·道》的评分缓慢上升到了4.9分。
我觉得这个电影6-7分是绝对不为过的。
一部从心底关心底层人民的人文电影我从不期待它在商业上能有多大的回报。
但如果真心热爱电影的观众,在评分上矫枉过正地报复了这部电影,那真是善良的人们犯了最狠心的错误。
在文章的结尾,让我们回想一下电影中的一个镜头。
在空无一人的山路上,赵亮在为了给晶晶赎身,需要搞到6万块钱。
他坐在驾驶位,打电话给以前的朋友借钱,然而朋友拒绝了他。
赵亮愤怒地说:“东子,我靠,我以前演出给你赚了多少钱,你忘了?
”然而东子平静地回答道:“我忘了。
”作为以前大红大紫的歌星,赵亮过气了,没人记得他帮狐朋狗友赚了多少钱。
作为以前一致好评的导演,李杨失误了,没人记得他帮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挽回了多少尊严。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本来只是想要写个短评夸奖一下电影。
顺便再反思现实社会。
但是当我看到豆瓣的评分和各种批判性的影评后,我还是想作为一个,头脑简单,没什么新奇想法,也看不出什么拍摄技巧的普通人,来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先说一下这位小主演杜函梦,去搜了一下她的简历。
发现是个演艺经验非常丰富的小演员。
在影片中的表现,可以说是让人过目难忘。
她所演的盲人真的让我有所怀疑剧组是否真的找了个盲人小朋友来演。
影片中的盲人女孩儿。
虽然她的年龄很小,但过早的接触社会及社会的黑暗面使她只能竖起厚厚的,尖锐的铠甲来保护自己。
虽然她的眼睛是瞎的,可她的耳朵依然能听到暴力恐怖的事情,她的身体依然会遍布伤痕。
故事的情节主要围绕拐卖儿童,强迫行乞展开。
法律的不完善使得警方无法介入。
弱小的女孩儿。
只能通过同样落魄的流浪汉大叔去营救。
真是讽刺无奈而又良善。
影片主要被抨击的存在是导演李杨,和拍摄的技巧和处理方式。
太多人说电影脱离现实,不接地气。
表演性太强。
这次导演是亲自上阵。
不可否认,在表演上确实没有入木三分的感觉。
但我并没有觉得很突兀。
虽然影片欠点感动,没有赚足我的眼泪。
但我更喜欢影片去引导人思考。
最近几年,也看了很多烂片。
印象很深刻的比如《祖宗19代》。
完全是由明星堆砌起来的强行搞笑缺乏内涵的喜剧电影。
然而《盲道》的分数竟然跟它差不多。
这让我实在无法理解。
好多人说盲山毁了盲字系列。
刚开始看到很想反击,觉得很气愤。
感觉这类作品能拍出来就已经很好了,应该得到大家的支持,而不是否定,否定,再否定。
不过冷静下来思考后我也觉得这是一种好的现象。
说明大家对这种反应社会生活的电影把关更严格。
大家对其的期望更高。
而不是像对待一般的电影那样。
电影毕竟不是戏,我们也不能总拿看戏的心态,去看待电影。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影片最后的处理。
将路人的冷漠显示的淋漓尽致。
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行凶的过程。
但没有人敢上前。
甚至在行凶者走后。
只有女人们不断地喊着打120和110的呼喊声。
那些围观的青壮年…… 我知道我们的路人,都有同情心和怜悯心。
却都缺少勇气。
这不是个体现象,而是集体现象。
即使个体的英勇感,最终也会被集体的冷漠分解化为乌有。
这一天到底会不会到来呢?
充满正义感,不断批判社会批判路人的网友,是不是刚从街上回来,成功地扮演完一个冷漠的路人角色呢?
(我总是害怕自己也是这个样子的,不断地劝着自己。
但事实证明,只有遇事才能看出一个人。
而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全都是假象。
只是不愿意破坏自己心目中自己的样子。
) 感觉应该给中国这种特有的,路人现象。
成立一个专有名词。
同样,影片的结尾字幕我也不太喜欢,这也许能让原本沉浸在男女主角生离死别的观众感到一丝欣慰:还好女主有学上,有善良的家庭收养,还不是太惨。
但这总让我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迎合观众?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真实事情改编。
但我总觉得大多数的像她这样的孩子。
以后的生活,应该并不好过。
幸福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有学上,有家庭收养就能够轻易得到的。
我由衷地希望每一个被拐孩子都能够被完完全全地拯救出来。
有的人大寒是一天,有的人大寒是整年。
我看之前不知道主演是李杨,纯粹当李杨的作品来看,前50分钟都还觉得有东西可看,但是到后面就很少有东西可看了。
明明后边是揭开故事情节的,但是我却快进着看。
50分钟以后大概就没有可以细看的点了。
当然这是和李杨自己的作品比。
相较于中国其他的导演,那些所谓的商业片之王……(他们的电影我根本不会用这种细心去看)李杨起点太高,这部作品之能说不算成功。
题材是个好题材,卖惨就来的彻底一点。
被强奸的小女孩,落寞的歌手,都是很好的题材,我却看不到闪光点。
可能是李杨做了主演,没心思琢磨剧本了吧。
#盲井##盲山##盲道# 人性有多黑暗,看完这三部电影就知道了、看完李杨的简介,想起了三峡好人在票房上惨败给黄金甲时 贾樟柯哭着说:我倒要看看这个充斥着黄金的年代 谁还关心好人~从黄渤的上车走吧、到贾樟柯的小武 天注定,再到最近刚流出资源的最牛毕业作品:犯罪分子,这种专注于小人物、甚至有些反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真的没有价值吗?
我恰恰觉得这个时代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导演在拍之前就知道这种电影不挣钱,可是如果社会只有一种声音那么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现在我不清楚,至少在拍电影的那个年代,我相信电影中的剧情是可以找到原型的。
导演只是负责把它理解的事件翻译成电影语言和镜头。
至于合不合理 剧情有多少漏洞就看观众认不认可这种表达了,就像没人会质疑阿甘小时候被同学追着追着就能甩掉绑在膝盖上的支架。
大概李杨和贾樟柯是同类人吧
为了凑字数,我这是抄来的,没别的意思,就是想挺挺有良心的导演!
起码让老百姓看点身边的事,能记住的事,能认识上去的事!
张艺谋冯小刚姜文陈凯歌不能跟你比!
起码你不是为了娱乐我们!
在老百姓心理你才是给劳苦大众拍片的英雄!
其他知名导演我真不知道了《盲·道》讲述了一个落魄歌手拯救盲人小女孩的故事。
2月2日李杨自演自导十年磨一剑的作品《盲·道》上映后不仅排片上遭到了电影院刁难,口碑上更是遭到了广大观众的口诛笔伐,猛烈抨击,影评大V们更是毫不吝啬各种挖苦之语全面批判,《盲·道》豆瓣评分只有可怜的4.6分。
《盲·道》烂吗?
不可否认,《盲·道》有各许多缺点:作为演员的李杨和杜函梦的表演略显青涩,台词念得有点生硬;且小演员杜函梦对于盲人角色的生活动作拿捏欠佳,不算灵性表演;电影部分剧本剧情有些欠打磨,不太通畅。
除此以外,《盲·道》还是带给了我很多惊喜。
作为落魄歌手的赵亮一会儿喊着“佛祖保佑”卖佛珠,一会儿喊着“上帝保佑”卖十字架,说明他心中毫无信仰,宗教的真善美对他来说只是个赚钱的口号罢了。
而他白天冒充盲人卖首饰兼职要饭,晚上用人们献爱心的钱嫖娼招妓,种种劣行之下,他实在不算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游走于道德边缘的人,我们从他冒充盲人的生活中,却看出了社会上许多对盲人不公平的对待:赵亮冒充盲人卖佛珠和十字架,被两个小伙子以为他是盲人抢了钱,赵亮痛骂他们欺负盲人缺德;赵亮去买盒饭,颠勺的伙计看他是盲人故意抖两下把肉抖出去一些,赵亮直接明说再加点肉;赵亮走在大街盲道上,盲道放满了自行车,阻碍盲人走路,赵亮满不在乎地全部一脚踹开。。。。。。
盲人在社会上遭受的这些不公正的对待和欺侮,这些仇全让赵亮这个假盲人报了:如果是盲人就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自己被偷窃,就无法发现自己的盒饭少了肉,就无法准确一脚踹开盲道的阻行物。
但如果不是盲人,又不会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对待。
《盲·道》通过赵亮这个伪盲人的身份警醒我们对盲人的关爱,让我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了盲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不利。
这三个镜头让赵亮成为了影片中替盲人发声的代言人,起到了一种荒诞讽刺的幽默效果。
赵亮喜欢招嫖、喂鱼、放鸽子。
他的床头挂着一张艺术画,床头柜上放着女儿的照片。
电影通过极简的几个镜头将赵亮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很饱满,丝毫不拖泥带水。
白天赵亮带着假发一身脏兮兮的出去要饭,晚上赵亮回到家中洗漱干净、穿着整洁、开始招嫖,连小姐进门都要叫一声“赵哥”。
这些细节镜头说明他从不认可自身“盲人”的身份,他只是借“盲人”这个身份获利罢了。
早上醒来的赵亮换回盲人的打扮,对着镜子喷一口水,在镜子上画了一个大大的“X”,说明他内心厌恶自己“盲人”的形象,内心深处鄙视自己冒充盲人的行为。
这里是为角色良知的觉醒做的铺垫。
而在影片最后,我们也看到良心发现、焕然一新的赵亮把他的假发扔进了垃圾箱,决心不再冒充盲人了,这就是角色完成了良知的觉醒。
《盲·道》剧情荒诞讽刺,人物塑造饱满有情感。
除此以外电影有一场戏特别惊艳。
第一次人贩子在大街上找到晶晶的时候,晶晶选择了相信警察,对警察说“他(人贩子)不是我爸爸”。
回到派出所一调查,原来人贩子是晶晶的合法监护人,警察也没办法,只有让人贩子带走晶晶。
等到赵亮再次找到地上被虐待的晶晶时,晶晶被迫无奈,对赵亮哭着说“他(人贩子)是我爸爸,她是我妈妈,我不认识你!
”绝望的晶晶意识到,无论是良心觉醒的赵亮、还是被视作救命稻草的法律在此时都不能将她解救于人贩子的魔爪。
所以晶晶只好选择撒谎妥协。
这是一种何其悲哀、何其无奈、何其痛苦的自我保护!
而赵亮越过了法律的约束,选择晚上偷偷“拐”走晶晶,却反而在魔窟中救出了晶晶。
晶晶选择在此时相信了赵亮,向赵亮道歉,希望他不要怨恨自己。
从这个剧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晶晶眼里,法律手段不一定能及时保护她,而保护她的赵亮也不一定必须通过法律手段。
经过了这个剧情铺垫,所以就有了后面晶晶直接拿刀刺人贩子的剧情。
电影隐晦地表现了一种超越法律的人生观:有些时候即使违法,也一定不要放弃希望保护自己。
《盲·道》为了上映,在剧情上做出了大量的删改,李杨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做出了无奈的回应。
看完电影的我认为虽然《盲·道》妥协了,但电影还是像以往一样展现出《盲》系列对中国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生活的关爱和关注。
其对社会矛盾、法律与人性的反思仍然锐利不落俗套,延续了《盲》系列电影的核心精神。
即使是这样,大量的观众仍然狠心痛批李杨失准,电影太垃圾。
我认为这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原因。
《盲井》和《盲山》太过优秀,太过尖锐,导致真正爱电影的观众对《盲·道》的期待太大了,所以当它在观众心中出现较大的期望落差之后,观众便觉得自己的期望受到了欺骗和辜负,于是便在豆瓣上报复性评分,让《盲·道》跌到了惊人的4.6分。
这个分数实在有失公允,这些天人们仿佛良心发现,《盲·道》的评分缓慢上升到了4.9分。
我觉得这个电影6-7分是绝对不为过的。
一部从心底关心底层人民的人文电影我从不期待它在商业上能有多大的回报。
但如果真心热爱电影的观众,在评分上矫枉过正地报复了这部电影,那真是善良的人们犯了最狠心的错误。
在文章的结尾,让我们回想一下电影中的一个镜头。
在空无一人的山路上,赵亮在为了给晶晶赎身,需要搞到6万块钱。
他坐在驾驶位,打电话给以前的朋友借钱,然而朋友拒绝了他。
赵亮愤怒地说:“东子,我靠,我以前演出给你赚了多少钱,你忘了?
”然而东子平静地回答道:“我忘了。
”作为以前大红大紫的歌星,赵亮过气了,没人记得他帮狐朋狗友赚了多少钱。
作为以前一致好评的导演,李杨失误了,没人记得他帮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挽回了多少尊严。
你是我第一个在豆瓣给写影评的导演!
不管盲道拍的怎样,起码你这么做,是给了老百姓的一丝希望!
没别的意思,就是想挺挺有良心的导演!
起码让老百姓看点身边的事,能记住的事,能认识上去的事!
张艺谋冯小刚姜文陈凯歌不能跟你比!
其他太知名的导演我真不知道了,不太知名的我倒是知道不少,但也不能乱讲!
起码你不是为了娱乐我们!
有时候当导演的也不能光为了票房和掏老百姓兜里的钱!
老百姓的钱来的不容易,要让底层人民认为值!
在老百姓心理你才是给劳苦大众拍片的英雄!
兴许你的道路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可爱的人民不傻,能看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关于这部烂片和李杨导演,看到以骂杨幂、杨天宝、刘镇伟(2010年后)的 恶毒言语来抹黑这部电影和导演,真心替导演感到憋屈和不公。
虽然烂片, 但是这部片是我唯一想打5星的烂片。
这里转发几篇文章,大家也许会更加了解这个拍了一部烂片的导演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拍一部烂片。
中国新闻周刊:《盲井》导演李杨,我希望更多人听到我的声音,哪怕声音支离破碎毒舌电影:又一个中国良心导演坠落了,我骂不出口===================================================上面两篇文章都比较长,建议大家至少看一下第一篇新闻周刊的文章,写出了李杨导演拍这部片的不易。
如果觉得新闻周刊的文章太长,也可先跳过,先看一下我以下的结论,再去看上面的两篇文章。
虽是烂片,但是这部烂片能拍出来实属不易,不颂赞歌来写现实题材就是戴镣铐跳舞,不拍灯红酒绿只拍底层就不是主流商业片和资本过不去,没钱又想拍电影就是和那些被商业大片搞臭品味(讲特效、讲道具、讲服装、讲台词)的文艺青年过不去。
这种电影拍得太现实不妥协,龙标都拿不到,而资本追逐利润的不会投资这种有风险的现实题材多,太多妥协观众不满意啊,多边不讨好,导演是和自己过不去啊。
在新中国,对近现代文学大家有一个排名是:鲁郭茅巴老曹,鲁迅的文学才能应该不及郭沫若、老舍等,为什么鲁迅是排第一位呢?
而且国人对鲁迅的评价是远远高于后面几位文学大师的。
因为鲁迅对国民性的洞察力和批判是 最深刻的,是最具有启蒙意义和开启民智的。
鲁迅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现在的中国电影,烂片横行,除了古装片就是家庭伦理剧,或者就是所谓的唱赞歌的主旋律电影,关注现实题材的的电影是极少极少的,官方不待见,资本不欢迎,观众还不买单,但是有这样一个人,叫李杨,第一部国内电影(盲井)是底层现实题材,不能上映;第二部(盲山)也是底层现实题材妥协改了结局票房惨淡;本片是他的第三部电影,又是底层的现实题材电影,确实妥协了,确实不像前两部的风格了,确实也拍烂了,但是为什么吃了前两部电影的亏后,不找投资拍主流的商业片呢?
在这个消费主义横行,自媒体、大V随手就能带起热点,流行轰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代,导演能保持一种不屈的怀疑精神和关心底层人民的善良,这意味着对这个极度喧嚣的世界有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这个时代,假的太多,假情假意,婀娜奉承,高唱赞歌的很多很多。
而敢说真话,敢说不足,敢背对主流说不的人是很少很少。
导演只想透过电影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些更加真实的记录和思考,说到底,他是一个有良心的导演啊。
虽然本片是烂片,但是我还是想打5星,值得支持。
有人说,本片表演、配音、台词、配乐、剧情统统不合格,是的,我也认同,所以说是烂片。
但是, 一部电影除了表演、配音、台词、配乐、剧情这些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精神内涵,导演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我想导演想表达的是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切,希望通过电影来唤醒、呼吁大众对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关注,所以从这个层面就有别于其他圈钱的烂片,有些烂片是烂到底子里了。
我们总是在赞颂韩国电影怎么了不起,《熔炉》《素媛》《辩护人》等被观众津津乐道,说韩国有改变国家的电影。
现实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题材应该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拐卖妇女儿童、留守儿童、校园欺霸、幼儿园虐童(红黄蓝事件)、拆迁、城管、医闹、无理的判刑(气枪摆摊大妈被判刑)、政商权益不清(共青城赛龙事件)、蒲系医院、台海关系、香港占中、中国企业出海等等,这个社会在无时无刻发生着巨变。
随便一条中国的社会现实能被如实的拍出来(而不是被各种阉割),就是一部部伟大的电影啊。
在目前创作环境下,敢于拍这种现实电影我们就应该给他们点赞,每部这样的电影出来都及其不容易。
《嘉年华》《二十二》虽然豆瓣很高分,老实说从表演、配音、台词、配乐、剧情都算一般的,但对于这种题材电影能上映,我对于投资人和相关电影工作者都表示极大的敬佩!
要知道,在目前政策环境下,这种电影有可能意味着投资打水漂(龙标拿不到),有可能观众不买单,在风险极高的情况下,没有极强都责任心和对底层群众的关怀心理,是拍不出这种电影的。
中国电影最可悲的是,不是没有现成丰富的题材,而是在这个风云聚会的大时代却拍出了大量小时代的电影。
监管者喜欢的是赞歌而不是批判,资本是追逐利润的而不会去思考人性和道德,观众喜欢开怀大笑不愿意看到冰冷的现实。
大量圈钱电影在哄骗观众,而观众好像也乐于被哄骗,这就是作为观众的悲哀。
电影更高的层次是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反思人性,批评黑暗或者歌颂光明,讲故事仅仅是一个基本的功能而已。
而现在烂片横行,都想通过讲一个故事来圈钱,丧失了电影应有的高尚灵魂。
所以中国再要想诞生伟大的电影,很难,很难(个人表示悲观,但及其希望被打脸),因为缺少伟大电影诞生的那种土壤,难能可贵的是,还可以看到像李杨等不被困难所吓到,没有被金钱蒙蔽双眼的电影创作者,他们都是值得十分敬佩的。
最后,送上一句鲁迅先生的话: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加油!
李杨们!
时隔多年,很不愿意这么讲但是李杨端出了盲系列的收尸作。
之前看过一张海报,从盲井的无法上映甚至封禁,到盲山的部分地区上映,最后到盲道能进入大众的视野,导演的努力和牺牲不可否认,但是对影片的牺牲造成的割裂感同样不可忽略。
主角的一系列行为:划X、以盲人身份赚钱本身也表现了他对于这一类人群的态度:赚钱工具 “我”作为正常人的走头无路之举。
其他细节也表现在停在盲道的自行车、女孩家庭卖女儿的这些行为中,其实能探讨的东西很多,但最后表现出来的十分矛盾。
如下:男主作为一个不顾家而落魄的歌手,后伪装盲人讨生活。
他的背景最初只存在于女警察的一句“我听你歌长大的” 和对音乐盒的保护,唐突又无用。
不顾妻儿导致出意外家破人亡,后来把欠缺的爱都放在了晶晶身上,逻辑上是通的但描绘得十分苍白,给人感觉是为了专门嵌入这个要求而塑造的故事背景。
动机的问题更是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
尤其表现在抢车偷走晶晶后把她送回去,再到二次抢下晶晶这一段。
先不说不是还有个小孩在那,当晶晶继父要打晶晶的时候任何人都应该知道留她在家里只会重蹈覆辙,但他的做法是:给钱让他们送晶晶去上学(可能吗…) 拿刀威胁晶晶继父(你总有不在的时候吧) 一通事办下来只有自己落得抢车的罪名 +给人家车丢山上了+积蓄全无+看清了两个假朋友。
更可悲的是转头人家就说你要就六万带走(还抬价了)整段下来男主一直处于苍白的莫名无私的奉献,心里是对之前家庭的愧疚,嘴上说着是保护,实际上回家伤害的就是晶晶,甚至给自己引来杀身祸,这种行为从剧情来看善良可悲,但这种刻意的方式只会让观众生厌。
感觉编剧写到中间时太过于想当然了将舞台搬到城市但是对于“城市人”的探讨也是聊胜于无,相较于盲井的工人、盲山的村民,这一部仅是正反方以及晶晶(被拐卖儿童)三方挨个登场展示的独角戏以往“盲”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公正的力量无法展现、环境对盲现象的催化、身处环境中的人对盲现象的态度…….拿以前的作品对照 会发现本片更多的放在了主角和晶晶慢慢培养出的父女情上,从关心到关爱最后成为父女的转变,可强行的煽情让人只想找进度条……更别说那句“我长大要嫁给你”了首先我很理解写出这句的初衷,有些家庭父女感情好会玩笑的说出这句话同理儿子长大想取妈妈,是想表达二人在分分合合后诞生出父女情,可是你记不记得在这之前晶晶的表现是抗拒脱衣服、二人处于一室并且明确表达自己有被继父侵犯的事(男主:真是个畜生!
另提一嘴感觉这段他也跟个评论员一样)你再这样表达父女情这合适吗..?
晶晶作为受害者对于这件事的表达应该是更含蓄敏感的,否则她不会几次了才敢让男主碰自己的衣服,这是她经历了这些后的自我防卫,尽管接受了男主但是精神上的伤疤呢?
还是那句话 太想当然呢结局则是“父女”二人正准备踏上所谓理想的生活前,男主为了保护晶晶被人贩杀死,也许为了做出改变也许为了对应亲生女儿因为自己而死。
这一次他成为了牺牲者。
前作在黎明之前堕入地狱的反而是主角(老宋、雪梅)这一次却是是生者(晶晶) 这也许是这部不怎么像“盲”系列的《盲道》最像“盲”的一段。
想改变这个现象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努力就是蜉蝣撼树,最后能改变现状的是晚来的公正 ,是这些“盲”的受害者们渴望已久的被拯救,一切好像有了改变,但好像什么都没改变,被“拔苗助长”的凤鸣仍要面对社会、被拯救的雪梅也许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被拯救的晶晶又一次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
有人走出了“盲”,马上就被推入盲盲人海中了但片尾字幕前的那段话也告诉我们,不会再有盲了。
盲道是一部幸运的电影,也是一部不幸的电影,幸运的事它能够上映,不幸的事它脱离了导演的初衷。
在整个影片中都能感受到导演的意图,但因为审核和别的原因,剧情出现了一些bug,尽管有些人说是别把什么事情都推到审核上面,还说出了女主的衣服和一些情况来印证,但是这部电影拍摄完毕之后还经历了一次点映,点映之前导演和剪辑师以及别的成员观看,而且这部电影还是李杨导演十年磨一剑的产物,他会对自己盲系列的收山之作那么不尽心吗,答案当然是不会的,这只能是因为审核和别的一些原因而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理解一下李杨导演,这是一部中等偏上的作品,只是因为导演之前的作品太过惊人让我们的期待值太高而产生的落差感而已。
这个大叔不太冷人间自有真情在,世间永远有真爱!
导演没有心第三部
喷子如此之多,真担心中国电影的前途会坎坷
盲之恰饭 剑客李杨从良了 真是尴尬
1.和之前的盲山、盲井还是很有差距的,但是同样李杨还在关注社会问题。2.残疾儿童和犯罪团伙数不胜数。,就一个救不了全部,怜悯心和同情心是没有用的,如果能够尝试去改变整个社会,那必须要靠集体的力量,用一人之光去照亮周围,那一定是在自己自立之后。3.电影的阴暗冷色调,李杨的自导自演,小女孩的感情自然,始终紧追不舍的面包车。
和《盲井》《盲山》比,失去了李杨作品一贯以来的力道,也没了从不遮丑的那股傲劲。但没到五分以下这么差,本身题材意义已经不错了。三部曲里面第三部嘛,总是最不讨好的。
三部曲的最后 没有很好 但也不至于评分那么低。 大家的期待还是太高了吧 看到这样套路的故事 和失去的锐气才会给差评。
我觉得挺生活化很现实的一片儿,挺粗粝的。小乞丐的性格心理塑造挺不错的。不知道给低星的人都怎么想的,反正我是支持李扬导演的。
绝对不至于与烂片,但真的节奏太慢了,没有娱乐性。尴尬之处在于故事和主题不搭,比slum差很多,李杨导演这次抛弃了以往的叙事方式,试图讲一个温情的主流故事,但明显讲得很别扭,又没有贾的情怀。至于为什么搞成这样,我觉得不是导演的锅,至于是谁的锅,大家心里清楚。不过我还是呼吁大家去支持。
我瞬间觉得杨幂事件是在炒作新电影
谁能一辈子不低头呢,理解万岁
6分,电影相比导演之前的作品锐度大减,虽然结尾依然悲剧,但是满溢全篇的温情依然可以让人感动,并没有某些人贬损的那么严重
相比于盲井追捕的台词和剧情确实有很大问题,一些对白宛如智障,故事整体推动和发展还可以,没想到导演亲自上阵了,能看吧!
没想到今年电影节居然这部踩到了雷,真是惊喜,以后尽量远离国产无口碑新片,过去什么都代表不了。所有演员演技生硬到感人,剧情欠推敲,细节不合理,就别拿审查当遮羞布了。
小女孩,董子健演的?
最多了
不是很理解分数为什么这么低,在我看来并不比盲山和盲井差。电影中畜牲一样的人贩子、亲妈和继父,好心的路人与冷漠的围观群众形成了善与恶的鲜明对比。男主因为自己酒驾害死了亲生女儿,最后却用生命保护了小女孩,两人都对对方进行了爱的救赎。小女孩眼盲心却明亮,而电影中很多角色却是心盲。希望社会上拐卖儿童的现象减少,希望路人群众不再冷漠。
不够极端 凶残 暴力 色情 有内涵 导致很多观众不满意
题材很好 但是有点生硬了 尤其是台词 出戏
一个职业乞丐和一个被遗弃的女盲童的故事,职业乞丐最后想借6万块赎回女盲童,肚子还挨了几刀,科幻片
真的非常后悔在几件事中选择了来看「盲·道」的首映,大概真的没人预料到李杨会让三部曲这样完结。问卷填写节选如下:1. 本片讲述了一个(矫揉造作)的故事;2. 一句话推荐给你的朋友:(千万别来看);3. 你会给本片打(负)分。第一次提前退场献给本片,资料馆版「法制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