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魔鬼

Angels & Demons,达芬奇密码前传之天使与恶魔

主演:汤姆·汉克斯,伊万·麦克格雷格,阿耶莱特·祖里尔,斯特兰·斯卡斯加德,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尼古拉·雷·卡斯,阿明·缪勒-斯塔尔,托尔·林德哈特,大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意大利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拉丁语,法语,瑞士德语,德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波兰语年份:2009

《天使与魔鬼》剧照

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2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3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4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5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6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3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4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5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6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7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8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9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20

《天使与魔鬼》剧情介绍

天使与魔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美国畅销作家丹•布朗的同名小说改编。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家维多利亚•维特勒(阿耶莱特•祖瑞尔 Ayelet Zurer 饰)与父亲在高速粒子对撞机实验中收集到了反物质,却发现父亲遇害,尸体胸口被烙“光照派”符号,高爆炸性的反物质被偷走,出现在正待选新教皇的罗马梵蒂冈,威胁天主教廷及整个罗马的安危。于此同时,四位主要教皇候选人的红衣主教神秘失踪。在教皇内侍(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的授意下,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教授和维多利亚都被请到梵蒂冈协助罗马警察开展搜寻行动。兰登说服罗马总探员奥利维迪(皮耶法兰西斯柯•法维诺Pierfrancesco Favino 饰)依照“土、气、火、水”的提示在罗马的名胜教堂间与“光照派”展开了时间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为家而战亚当庇护双面女间谍第三季六月与弓箭她不是我的妻子爱的猎犬大而不倒四个孩子与神奇动物求爱交叉点扬名立万檀香迷案飞鱼服狩火之王姜子牙恋爱的温度狗一般的东西求求你爱上我举重妖精金福珠狎鸥亭白夜美女驾到2018风吹麦浪夺宝冒险王未来发生之前夏天的滋味小袋鼠戴茜梅费尔行动古寨警情寒枝折不断不善良的女人们

《天使与魔鬼》长篇影评

 1 ) 就一部改编烂片!

就是冲着Dan Brown的原著才奔去看的……结果,不吐槽不行了。

Angels & Demons尽管也就一娱乐小说,但当年就是因为看了它才激发了我对天主教的浓厚兴趣。

尽管之前对Tom Hanks那中年大叔样还是蛮失望的,但我关注的是精彩的剧情,再加上预告片看起来还像点样子,所以说对整部影片期待度还是很高的。

哪知道,本来一剧情紧凑的悬疑片给改成一脑残烂尾动作片。

首先,杀手那样子忒没悬念。

按原著选一中东狂野式肌肉男有啥不好,是怕引起种族纠纷还是怎么着,偏偏选一Nerd式书生眼镜男。

虽然说越牛13的杀手越腹黑越深藏不露,但这哥们放电影里怎么看怎么喜感。

而且和Langdon那搏斗毛都算不上。

死的还那么菜,真可谓是本电影之衰神一号。

其次,教皇内侍您是有被害妄想还是小儿科脑残过度。

编剧大人您再怎么改,也好歹要给人家一个作恶的理由吧。

原著里那缘由我觉得挺合理听有爱的啊,教皇内侍在知悉自己是教皇大人的亲生儿子之后误以为自己父亲违背了教规和修女有过白框白框,继而热血杀了自己的爹。

结果事实上自己的出生是因为伟大的科学纯洁的人工授精。

而电影,只是含糊的交代了一个内侍童鞋担心宗教无法与科学相辅相成反而会被其取代。

这真是,偏执得够可以。

人物可以变态,但不待这样畸形的啊口胡!

之后,几个配角也交代的不清楚。

比如说Victoria那个信奉天主的科学家还有欧核中心的主任,这两个人物交代不清楚,根本就无法将书中一直在讨论的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主角怎么样就别提了。

Victoria就一花瓶女,根本没起什么作用。

而Longdon,就跟在通关打游戏一样永远追逐下一个任务。

反正男猪和女猪之间根本没有那种默契可言。

不管怎样,剧情的确是烂。

但还算值得一看,至少里面的场景做的还挺精致,Hans Zimmer的配乐也可圈可点。

 2 ) 其实可以更好的

当初看书的时候,真的很期待这个电影。

原因有几点:1、紧张的氛围。

所有的事情在一天之内解决,而最精华的部分则是在几个小时之内,这样的情节简直就是为拍成电影而准备的;2、出人意料的故事。

一触即发的情景的塑造、迂回的故事情节,也是电影最爱的因素;3、宏大新奇的场面。

不管是欧核中心那架飞机也好、位于地下的研究中心也好、教堂的地下坟墓也好,都是让我很期待能看到真实场面的描写;4、最后,我真的很爱这种宗教和科学冲突的故事。

我不站在任何一边,但是总觉得很期待这种辩论。

可惜,虽然进了梵蒂冈,用了人家的教堂,说不定连梵蒂冈图书馆都是实地拍摄,但是片子还是太中规中矩了。

开始就抛弃了维多利亚和父亲的感情,让她到梵蒂冈来只是出于工作需要。

其实我觉得她父亲才是真正能体现在宗教和科学之间希望能取得平衡的人,体现当年伽利略他们的精神。

即使在书里也没有这个活人,但是电影里把他取消,直接抹煞了一半书中探求两种力量关系的意义。

后面让大家看到伊万是用降落伞生还的,其实还是挺合逻辑。

毕竟现代社会真的要大家相信太玄妙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还是有点接受不能。

但是!

最大的谜题居然用如此索然无味没有悬念的方式揭开,真是让人有一种前面花枪伏笔埋半天大家很期待,结果却出来一只四不像的感觉。

最后继任的教皇,有真正让人信服的理由吗?

对比一下书里面,那位年老的红衣主教却是真的让人觉得很睿智的人。

总之,太平庸了。

去掉了最大的看点也是最大的矛盾: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交火,那么所有的情节,也不过是一场看热闹的戏罢了。

 3 ) 适度的可预测的悬疑

  总体来说还是挺喜欢这部电影的,觉得每个镜头交代的每个细节到最后都是伏笔,总有让人恍然大悟觉得设计巧妙的地方。

比如施特劳斯主教从监选员的位置上退下来,导致最后没办法否决教皇内侍;比如内侍提到教皇让他去参军,当飞行员,最后独自带着反物质开直升机走。

  有关幕后主使从片头看到片尾,怀疑的对象也历经更迭,在最后大家都以为水落石出松了一口气时,又来了个颠覆性的转折,这让影片的内容变得很丰富,没有虎头蛇尾,每分钟好像都特别紧张扣人心弦。

  看完越发觉得宗教的复杂和欧洲那些教堂的壮美。

只是如果对宗教没什么了解的话,看那些建筑也只是看个门道吧。

作者真是厉害又博学,佩服佩服。

  个人觉得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汤姆汉克斯果然是老啦!

 4 ) Crisis Management

The rapid-fire story telling approach can be difficult to follow at times, adapting a very complicated novel is surely an act ambitious. I like the conflicts Dan Brown presents - Science against Faith, and neither wins.When McGregor was winning, the old priest looks entirely stubborn and on the wrong - Science was winning for a moment. Then Tom Hanks sought truth outta curiosity through Science, the old priest symbolizing old knowledge and rules prevailed - this time Faith took a lead. Yet still, there's no winner.The balance is so difficult to strike but genuinely vulnerable to be evoked.But my focus was wrong - the entire time watching the movie I had been thinking about the Crisis Management approaches. Religions embody faith and hope, truth and life & death against these values pinpointed the struggles. Of course nothing could have happened in movies aspired to mock reality, just come to think if it ever comes true, what choices are to be made? Could it be something otherwise?

 5 ) 天使胜利,魔鬼更赚眼球

“本书所设计的艺术作品、墓地、地道和罗马建筑均确凿无误(包括其具体位置亦极为精准)。

这一切今天仍有迹可查。

光照派组织也真实存在。

”这是丹·布朗写在《天使与魔鬼》书前的声明,我认为其牛逼无比。

看完电影版后,我觉得郎·霍华德比起当年的[达芬奇密码]来说,在迈向牛逼导演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看着小说中的光照派对称字成为银幕上的“现实”,丹·布朗的书迷、以及对宗教史、近代科学史等方面感兴趣的人都会突然产生一种欣慰感吧……就原版小说而言,电影版[天使与魔鬼]在故事的改编、情节的紧凑性方面做的比较好。

132分钟的片长用来讲述这样一个发生在24小时内的故事,有点紧,但是没有紧到[达芬奇密码]那般『太紧了衣服都绷裂了啊喂!

』的地步。

为了达到这一点,编剧们(包括丹·布朗自己)显然做了大量的功课,对原版小说进行了大幅的精简。

比如,被砍去的包括维多利亚与养父维特勒的感情、欧核中心那神奇的X-33空天飞机、维特勒神秘的书房和他对宗教与科学的态度等等……而“欧核中心的君主”科勒先生,这个人物则直接消失在了电影中。

如此这般的收获是,小说中几乎花了前面整整30章节去描写发生在欧核中心中的故事,而电影中对制造反物质、反物质失窃等情节的描写,只占用了几分钟。

下面还是按照人物来说说吧。

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罗伯特·兰登有希望成为下一个印第安纳·琼斯吗?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

首先,哈里森·福特已经成为一个传奇,而汤姆·汉克斯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境地。

其次,原创剧本的[夺宝奇兵]系列在故事的可编辑性上要远高过『什么东西都无比精确』的丹·布朗故事。

兰登的故事更类似于[国家宝藏]中本·盖茨的历险,那么我们不如来期盼一下汤姆·汉克斯先能够追上尼古拉斯·凯奇。

从故事的情节上来看,《天使与魔鬼》发生在《达芬奇密码》之前一年多,那个时候罗伯特·兰登45岁……[达芬奇密码]中,汤姆·汉克斯额头饱满、长发飘飘、大腹便便的扮相颇有几分喜感,三年之后再来扮演更年轻的兰登,汤姆·汉克斯作出的努力成效明显。

至少,他没有啤酒肚了,发型也精干了很多——他终于与琼斯博士在外表上相像起来。

在看[天使与魔鬼]之前我重温了一遍[达芬奇密码],上帝啊,里面每个人看起来其实都挺靠谱的,除了亲爱的兰登教授。

看看奥黛丽·塔图的索菲!

看看老戏骨伊安·麦克莱恩的提彬!

看看保罗·贝坦尼的塞拉斯!

比起它来,[天使与魔鬼]的演员阵容真是苍白到羞愧,幸好我们还有伊万·麦克格雷格。

事实证明,『帅哥演反派』是一招屡试不爽的讨好招数。

[达芬奇密码]中保罗·贝坦尼的表现就大大出乎意料,在宾馆中用绳鞭抽打自己的一幕让人过目不忘。

[天使与魔鬼]中教皇内侍一角与[达芬奇密码]的提彬爵士类似,都是最后时刻才暴露自己人民公敌的本色,因此前戏的正派、隐忍和狡猾都要在不露声色中游走切换,对于演员来说,不是靠按着自己胸膛大吼“我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就可以演好的。

幸运的是伊万同学是一个演过街头混混、克隆人、美国大兵、青年诗人、流浪者乃至与原力同在的绝地武士的家伙……如果有人跟我说伊万扮演的教皇内侍登场亮相时没有产生“我靠就该是这样”的感觉的话,请接受我对您神经坚韧程度的膜拜。

在小说中,教皇内侍卡洛·文特斯克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幼年在教堂中遭遇恐怖袭击,母亲在身边被炸死,年幼的他被一名主教收养。

后来主教成为教皇,卡洛成为教皇内侍。

在成长中,现实社会对教会的冲击引发了他对教会未来的担忧,最终走上极端。

在电影中,关于教皇内侍的背景介绍全部被抹去,卡洛成为一个单纯的宗教狂热者,在单纯的对宗教的膜拜下伪造了光照派的存在、制造危机;最后将兰登与反物质困在直升机上的情节,也变成了他亲自带着反物质驾机飞离教堂、拯救梵蒂冈。

缺少了背景,教皇内侍这个人物的立体感被削弱了不少,在情节对观众的说服力度上也没有小说一般完满。

但是伊万·麦克格雷格凭借良好的表演功底,还是很好地表现了这个角色。

西斯廷教堂中面对161名红衣主教的演讲一幕,被他演的颇有气盖群雄的味道,更不用说最后他从空中落下,神迹一般降入人群的感人镜头。

没有阅读过小说的观众,在教皇内侍自焚之前,很难猜出他才是最终的黑手。

至于其他演员,倒是感觉中规中矩。

以色列女星祖里尔扮演的女科学家维多利亚,在被砍去了与兰登的感情戏后完全成为花瓶;而黑煞星一角除了在教堂中连续做掉『以不靠谱的闻名于世的』意大利警察一场戏之外,身上也缺乏[达芬奇密码]中塞拉斯的那种张力。

不过比起塞拉斯那种为精神信仰而杀人的角色来,黑煞星这种纯粹的职业杀手,身为配角形象单薄、平面,倒也情有可原。

而红衣主教们以及瑞士侍卫队的角色们,都发挥平平,缺乏让人过目不忘的表现。

132分钟看完,对于熟读小说的人来说很可能会觉得不过瘾,因为太多精彩的背景没有展开描述,一些原作中形象丰满的人物在电影中变成了龙套或者脸谱。

但是对于一些对原作不太了解、甚至连[达芬奇密码]都没有看过的观众来说,一边跟随着兰登和维多利亚,在电影中重温若干年前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骑摩托车周游过的罗马,一边了解那么多关于宗教和艺术的历史,已经足够了。

其他的一些碎碎念:影片开始教皇葬礼一幕,无论是画质、镜头运用方面,搭配着教皇内侍的画外音,都拍出了一种纪录片的感觉。

听闻本片在拍摄时面临冰火两重天:教会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抵制和反感,最后甚至将剧组赶出了梵蒂冈(后来西斯廷教堂等重要场景都是通过模型搭建等方法完成的);而普通的罗马人则无比欢迎,争当群众演员等等,或许就表现在这里,以及后来圣彼得广场的聚会上了。

反物质在夜空中湮灭的一幕拍摄的颇为壮丽。

百分之百的湮灭,转换成百分之百的能量。

“上帝说:要有光!

于是就有了光。

”人类制造出反物质这种逆天的存在,根本就是在挑战上帝的根本:造物。

这是丹·布朗小说中一直贯穿的隐晦主线,在电影临近终结的时候以这样华丽的蓝光与冲击波变成了视觉上的现实。

看看这场景,你要告诉我这其实是CG+模型+不知道什么东西搞出来的山寨版圣彼得广场?

好吧,在这个年头,没有什么东西是人类在电影上造不出来的了。

不信?

去看看[变形金刚]吧。

最后,丹·布朗你真的不写兰登系列第三部了么?

===========================================配图、补充资料链接的原文地址:http://sobranie1984.blogbus.com/logs/41752140.html

 6 ) 原声大碟听后感

已经下好了快2个星期,昨天晚上才放到iphone里的一张专辑,《Angers & Demons》的原声大碟。

听说过Hans Zimmer这个名字可以算是从狮子王开始,只不过当时的我同大多数人一样,记忆力里只记住经典歌曲缔造者老头子Elton John的名字和忽略了背景音乐大神Zimmer。

出自他手的好莱坞大片音乐数不胜数,最近几年包括蝙蝠侠,加勒比海盗,功夫熊猫,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恶魔。

Zimmer的音乐风格恢宏大气,层次丰富,厚重时让人精神抖擞,细腻时让人头皮发麻(真实感受)。

《Angers & Demons》我只看了电影还没有看过原著,据说故事更加紧凑精彩。

也许是要给大家“秃头大叔”兰登教授系列历险记的感觉(=_=),天使与恶魔背景音乐延续了达芬奇密码的主旋律,是一段螺旋上升的命运意味浓重的音符。

这段音乐在达芬奇密码主题曲之一的《Chevaliers de sangreal》(法语:圣杯骑士)中,用各种管弦乐器叠搭得十分壮丽,担任主旋律的管乐营造了一种辉煌的气氛,穿梭在其中的弦乐仿佛是缠绕在罗马柱上的金色绸缎,一层一层向上,让人的汗毛都立了起来,一种正亲身体验着历史的使命感悠然而生。

这段音乐在影片最后兰登教授跪倒在卢浮宫倒金字塔致敬玛丽亚的时候出现(如果我没记错),及其符合那种在厚重激烈难以言状的历史中接触真相的心境。

然而,在天使与恶魔中,专辑的结束曲《503》(还没悟出这名字的意义),短短的2分14秒,同样的旋律,却是纯净的弦乐,一只中提琴(猜的)宛若的声音营造的是一种悲怆的命运氛围,正如同电影中美男伊万(写出他的名字我也要两颊飞红一下)扮演的教皇内侍所背负的命运一样,极善与极恶的共存,不可饶恕却万般让人怜悯的罪过。。。

每上升一个音调,这种命运感就更加的细腻更加的具有悲剧色彩。

这旋律实在是太美了,让我听得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

就整张专辑而言,天使与恶魔与达芬奇密码相比,少了很多的宗教意味(唱诗班般的吟唱),旋律由于情节的紧凑更加跌宕起伏,9首曲子一气呵成。

可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闭上眼睛享受一下这张专辑,体会那种在那个血雨腥风的信仰的时代,走过罗马的湿漉漉的石头路,穿越那高耸入天遥不可及的教堂的感觉。

Hans Zimmer,一个长相平平甚至有些宅男相的大神。

 7 ) 《天使与魔鬼》——现代世界里宗教的自我救赎

我们对世间万物还是茫然不知就像当你俯下身来,察看洞穴内的蚂蚁苍穹正俯下身来注视着地球上的人类科学与宗教矛盾的由来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趋于简洁和统一的过程。

当问题的目光集中于万物的起源与本质时不免会与宗教哲学产生联系。

毕竟,在现代科学发展起来之前,宗教一直掌控着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权。

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对世界本源的探索步步深入,宗教的权威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其实在此之前,中世纪的欧洲,科学启蒙的阶段,罗马教廷为了维护神权统治,已经对年轻的科学进行了各种压制,包括迫害科学家,或者迫使他们承认上帝的权威。

电影《天使与魔鬼》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中世纪天主教廷给四个不甘心被教会统治的光明会科学家实施酷刑并将尸体抛街示众以儆效尤。

光明会便走向极端化开始报复教会。

几百年后,欧洲原子核研究所制造出一批反物质被光明会所盗取,消息表明失踪的反物质此时正处于梵蒂冈,而偏偏第二天又是新教皇的选举日。

届时全世界各地所有红衣主教和大批民众将汇聚于此。

若是反物质与物质碰撞而湮灭发生,那将会是人类历史上、宗教历史上最大的灾难。

很明显,这一切都是有预谋的。

这是科学向宗教跨越世纪的复仇。

临危受命的符号学专家兰登不得不和反物质科学家维特多利亚开始在梵蒂冈繁若星辰的教堂中搜寻“光照派”的踪迹,解救被绑架的红衣主教,并试图寻找“反物质”的最终下落。

尽管“光明会”的报复计划在结局证明是教皇内侍为了夺取教廷最高权利而编织的谎言,但仍然让教廷开始进行深深的反省和自审。

在现代世界里,宗教与科学到底该如何相处,是敌是友该如何分辨?

这几百年的隔阂纠葛还能不能弥合呢?

关于宗教

这要从科学和宗教的存在内核说起。

宗教基于信,科学基于实证。

所以用科学来证明宗教的错误没有意义,反过来说,用宗教来反驳科学当然也没有意义。

自有了人类,宗教便已经出现。

尽管早期物质条件还很匮乏,人类对于自身以及万物本源的思考从未停止过。

既然无法用逻辑手段或者实地考察来证明,那就自己幻想创造上帝为万物之主,纵使未必有效,可借着与虚幻的神灵世界的想象性交往,而吻合人类的第二要求——消遣和工作。

也就是说,相比于无聊,人们更愿意去思考和创造。

宗教提供关乎个人的精神体验。

这种体验以个性为主,虽然也有共性但却流动不居变化不定,无法被重复验证;它提供给个人巨大的精神满足,但却只能感受而无法言说;它似乎有着逻辑联系,但却会突然降临毫无征兆。

宗教把所有的个人精神体验归结为信仰和服从。

并用神秘的符号和寓言去解释教义。

信仰的本质就是宣示不可知的东西。

如果这种东西可被认知,那么,信仰便是可笑而无用的。

所以,所有宗教的弱点是:它们决不敢承认本身是寓言性的,因此,它们必须郑重地表现自己的教义在实质上是真实的。

由于荒诞不合理的东西是寓言的本质,所以,这个弱点导致永久的欺骗以及对宗教的很大的不利。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在某种程度以内,荒诞不合理是合于人性的,其实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并要承认,欺骗是宗教中无法避免的。

信仰有如爱,爱是不能强迫的,如果要强迫别人去爱,便会产生恨,因此,最先产生不信仰的,就是这种强迫别人信仰的企图。

愈是高尚的东西,往往愈容易被滥用和蒙骗,因此,这些崇高的教义有时也被用作最残忍行动和邪恶行为的借口。

本身缺乏容忍精神和同情心的,可以宣扬容忍精神和同情心吗?

所以叔本华说,宗教实现道德的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然而,一般人的需要应该以他们所能了解的方式来满足他们。

对那些深陷于追求无价值的物质生活而未受教育的人来说,宗教是向他灌输崇高人生意义某种观念的唯一工具,也是使他们明白这种观念的唯一工具。

总而言之,宗教是伟大的,这种伟大是只有在体会到科学以及那些反对宗教的哲学如何伟大以后才能感受得到。

同时宗教也是危险而易犯错的,因为信仰的偏执比缺失更加可怕。

美国内战时有一位牧师建议林肯向上帝祈祷能够站在他们的一边,然而林肯告诉牧师说,我向上帝祷告的是希望我能站在上帝的一边。

《天使与魔鬼》里,教皇内侍和瑞士侍卫队侍卫长的最后谈话表达出在科学与信仰的对峙中他要做引领的斗士。

这是撇开他欲谋教皇圣位之外对信仰的一个误读之处。

在带维多利亚去验已故教皇的遗体时,他跪着对他的神父说是上帝引导他所作这一切。

这想法就像彼得劝阻耶稣的时候一样,这是对神的爱,对信仰的护卫,但这并不是上帝的意念,而是人自己的意念,看似他在捍卫信仰,是站在上帝的一边,其实,是他自以为他和上帝站在一边。

上帝是不会引领他这么做的,在他自认为是天使的时候,却已成为了一个魔鬼。

做上帝的天使,而不是做自己的天使。

不然,即便你在所有人面前展现了天使的一面,终究也不过是一个魔鬼。

关于科学科学的世界是冰冷、抽象、理性、荒芜的。

在高度重视科学的现代社会,科学被抬到了崇高地位。

“科学真理”,这个名词隐含着科学就是真理的意思。

当我们把科学当成绝对真理和信仰,将科学的世界观作为我们生存的理论基础的时候,却发现科学并没有留下一丝余地用以安放我们的精神和灵魂。

尼采说离开人生意义的寻求无所谓理性,工具理性不等于知识,饱学之士绝非是哲学家,一个天文地理无不通晓的人,他的灵魂却可能一片黑暗。

真正的哲人是寻求人生智慧的探寻者。

但是科学最大弱点就是对绝对主义的迷信。

科学性首先表现在科学以逻辑证明的严格性自豪。

然而,任何科学体系都以某种不能由逻辑手段证明的公理为前提。

这种公理是“一种命令式的无条件的原理”。

因而也就是迷信。

所以,即使科学也基于一种信仰,根本没有所谓“无前提的科学”。

绝对主义必须要知道绝对性的权威。

理性是社会必要的立法者。

这位立法者以绝对性的力量限定了人的地位。

理性给人以力量同时也是对人的一种限制。

也就是说人必须要在理性的范围内活动。

否则的话就没有普遍的有效性。

而这种普遍的有效性本身也成为了问题。

科学所自命的那种普遍有效性根本就是一种幻想。

也就是说,科学并非无所不能。

它的无能尤其在触及人生根本问题时暴露无遗。

尽管能认识到这一点,然而当我们毫无抵抗地全盘接受科学的时候,也必然同时接受了科学的认识局限。

影片最华丽的就是那次反物质的爆炸,那是科学和宗教共同酿造出来的悲剧,因为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在赋予人类力量的同时,都没有赋予人类操纵这种力量的道德能力。

单方力量引导下的人性总是危险的,“魔鬼就站在十字架后”。

所以,成长起来的人类开始试着让这世界的两大支柱相互争斗,未来的时代是合作的时代。

欧洲的近现代史就是科学宗教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过程,宗教不再排斥科学,并开始用“反物质”“上帝粒子”去证明上帝的存在,科学也在用宗教哲学的思想来构建大统一的世界。

想起晚年投身钻研神学的牛顿和寻找统一场的爱因斯坦,寻找上帝的过程不就是在寻找宇宙万物的本源吗?

在共同的目标下,科学和宗教实现了和解。

电影《天使与魔鬼》的最后,三位枢机主教被害和教皇内侍之死的结局,教会用内部洗涤的方式完成了救赎。

所以到底有没有上帝?

人仅是上帝的一个错误抑或上帝是人的一个错误呢?

这个问题就和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界一样,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想,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他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禁止一切犯罪,也宽恕一切犯罪。

如果真有上帝的话,那么他的左手是宗教,右手便是科学,也许以前上帝一直是左撇子,但不论人类如何犯错,终究是在成长。

最后的最后他也会同时用两只手来拥抱我们。

我们对世间万物还是茫然不知就像当你俯下身来,察看洞穴内的蚂蚁苍穹正俯下身来注视着地球上的人类 ——黎启天

 8 ) “天使与魔鬼”扫盲班

“我在一个以猜谜和解密为乐的家庭里长大。

”丹·布朗如是回忆自己的童年。

出生在一个科学与宗教揉杂的家庭(父亲教授数学、母亲热爱宗教音乐),成长于满是秘密社团的新罕布什尔州,就读于培养多才多艺人才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研读过英语、西班牙语、艺术史等各种专业,喜欢周游世界,出过数张唱片。

如此这般的生长背景及经历,足以解释丹·布朗书中为何总是充斥着密码、数字、宗教、历史、艺术、地理等元素,五花八门却又引人入胜。

当然《天使与魔鬼》中涉及的元素远不如《达·芬奇密码》那么繁复,但作为罗伯特·兰登的首次亮相,其所展现出的知识之渊博和涉猎之驳杂便已非常人所能企及。

在大银幕被打亮之前,我们有必要对银幕上可能出现的种种符号、社团组织、教会内幕、文学艺术、暗语谜语等扫一下盲,以免届时观来一头雾水,影响了观影质量。

光照派illuminati光照派之于《天使与魔鬼》,相当于峋山隐修会之于《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说白了就是天主教会与光照派间的一场阴谋与反阴谋之战,而罗伯特·兰登探寻真相的过程,就是对光照派历史、文化、人物等方面一次相对狭隘的追溯之旅。

如书中所指,illuminati(光照派)意为“开明之士”,是一个古老的兄弟会。

兰登在向欧核中心主任科勒叙述光照派历史时提到,在十六世纪,一些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等有识之士,组建了一个科学家智囊团,致力于追求科学真理,反抗教会的迫害,后来智囊团发展成为包括欧洲各国科学家在内的庞大组织,其中就有伽利略。

教会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逮捕了伽利略,并杀害了四名光照派成员(与剧情中四名红衣主教被绑架的设置相呼应),在教会步步紧逼下,光照派开始转入地下,在隐蔽中日益壮大,并被视为世界上头号反天主教组织,“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统一全世界——建立起一种世界新秩序。

”不过,历史上的光照派实则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二世纪,十六世纪已是第二轮复兴,而且光照派史上存在过许多不同的、不相干的组织,比书中所提的变迁历史和会员成分复杂得多。

而且伽利略为光照派成员、及四名光照派成员曾为教会迫害的历史,光照派的规章、文化等相关阐述,很多也只是丹·布朗的戏说而已。

书中唯一与实情完全相符的一点是,光照派现今究竟是否依然存在,这是一个问题。

共济会freemasonry书中提到光照派在逃亡时曾受共济会收容,共济会因此成了光照派的最佳掩体,而光照派也在共济会内部不断发展,并占据了重要权位,利用共济会无处不在的网络扩大自身影响。

共济会与光照派的关系很可能是丹·布朗天马行空的杜撰,不过共济会倒当真存在,而且已有了近七百年历史。

共济会的源起众说纷纭,不过对该会原型最普遍的解释,是地中海地区石匠师傅组成的行会。

因为能加入行会的一定是手艺最好的大师,所以当行会发展成了共济会,并在欧洲及北美迅速扩张之后, 成员也总是各个领域的精英,比如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弗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爱德华七世、爱德华八世、莫扎特、克拉克·盖博、约翰·韦恩等等。

对称字AmbigramsAmbigrams一词由拉丁语ambi(双面)、gram(文字)组成,指的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或按不同顺序阅读的词汇。

如丹·布朗在书中所言,对称符其实非常常见,比如纳粹时期的德国国徽,中国的阴阳图,犹太人的六角星,常见的十字架等,而光照派的标志物即为对称符,基本所有与光照派有关的符号皆为对称体,如最早亮相于维多利亚父亲身上的“illuminati”(光照派)一词,及后来陆续现身的光照派四大元素:earth(土)、air(气)、fire(火)和water(水)四个词,而且出现的一些图形、建筑、雕塑等也都有对称的元素在其中。

书中的兰登也是通过对称原理,定位出了最后一名红衣主教被谋杀的地点。

值得一提的是,现今世上对称字符最权威的创作者无疑是约翰·兰登,《天使与魔鬼》一书中出现的所有对称字符皆由其设计,可称出神入化,而丹·布朗为表示对其的敬意,让书中主人公也随姓兰登。

黑煞星Hassassin《天使与魔鬼》中的光照派杀手自命“黑煞星”,与《达·芬奇密码》中保罗·贝坦尼饰演的塞拉斯是类似的残暴存在。

正如书中所提,“黑煞星”是一个伊斯兰政治和宗教组织,成立于十一到十三世纪,专门对抗东征的十字军。

Assassin一词为阿拉伯语,意为“用印度大麻提炼的麻药烟”,组织成员在执行刺杀任务前后都要抽麻药烟,以营造身处天堂的奇妙幻觉,故得此名。

杰纳斯Janus“杰纳斯”为指派黑煞星执行刺杀和绑架任务的幕后黑手。

杰纳斯其实是罗马神话中的门神,因为头部有两张朝向不同方向的面孔,所以又称两面神。

之后,该名词常用来指代两面三刀或表里不一的人,只要看过原著或电影,就会明白“杰纳斯”一词简直是为幕后大佬量身定做。

反物质Antimatter其实“反物质”在[我,机器人]、[星际迷航]等作品中都曾亮过相,不过从无《天使与魔鬼》中如此吃重的戏份。

从物理学角度,所有的物质都由原子组成,原子还可分解成电子、质子、中子等更小的微粒,这些微粒统称亚原子微粒。

研究表明所有的亚原子微粒都有与其对应的“反微粒”,数量相等,磁性相反,这些“反微粒”就是“反物质”,反物质一旦与物质相遇,两者会在瞬间融合并消失,消失的瞬间会产生巨大的“纯能量”,是核能的上千倍。

维多利亚的父亲为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而创造了地球上本不存在的反物质,却不慎为黑煞星夺取,成了《天使与魔鬼》中最危机四伏的故事背景及最惊心动魄的剧情段落。

教会秘密会议Papal Conclave教会秘密会议,亦即新教皇选举会议,所谓的光照派就是借此会议之机,试图引爆反物质,从而一举扳回局面。

从十一世纪开始,所有的教皇都由红衣主教共同选出,在教皇去世后的十五天内,全世界的红衣主教都要赶赴梵蒂冈,持续九天的教皇葬礼之后,就将召开选举新教皇的秘密会议。

选举期间,所有红衣主教都被锁在西斯廷大教堂中,这也是Conclave(只有一把钥匙)一词的由来。

选举过程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通过投票完成,如果有人所得的票数超过总票数的2/3,即当选为新教皇,如果没有,则重新投票。

一般在一次选举中,会反复选举,反复讨论,需两周时间方能完成,长时甚至达到一个月,如书中所言一夜之间就选出新教皇,可算神速。

美元符号Dollar-Bill Symbolism罗伯特·兰登在前往罗马的飞机上,向维多利亚展示了一张面额一元的美钞,并称自己之所以对光照派产生兴趣,是因为美元上的国玺。

美元国玺由一个未完成的金字塔及塔尖上的一只眼睛组成,碑铭是“ANNUIT COEPTIS”(主眷顾吾辈)及“NOVUS ORDO SECLORUM”(世俗新秩序)这一组完全矛盾的句词。

金字塔及眼睛组成的符号,实为共济会的标记,而且美国开国元勋中很多都是共济会会员,所以美国国玺=共济会标记的等式可以成立。

不过如兰登所言,很多理论家认为此代表了光照派的阴谋,而且“世俗新秩序”与光照派“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宗旨如出一辙,这倒有点捕风捉影。

金字塔造型在书中出现多次,尤其在齐吉礼拜堂中更是遍地都是,帮助兰登定位出了第一个红衣主教的死亡之地——魔鬼之窟所在。

抑扬格五步诗Iambic PentameterFrom Santi's earthly tomb with demon's hole,'Cross Rome the mystic elements unfold.The Path of lights is laid, the sacred test,let angels guide you on your lofty quest.你从桑蒂的土冢举步,那里有个魔鬼之窟。

穿越古代的罗马之城,揭开了神秘的元素。

通向光明的路已铺就,这是神对你的考验,在那崇高的历险途中,让天使来为你指南。

该诗出现在伽利略一本不为人熟知的作品《图解》之中,据称该书中隐藏了光照派的大秘密,亦是通往光照派教堂的“光明之路”。

兰登与维多利亚翻阅此书时,发现了这首据称由弥尔顿所作的诗歌。

此为一首抑扬格五步诗,亦即韵律由五个双音节的音步形成,每一个音步都由一个短小的或非重读音节和一个长的或重读音节组成,其中结合了“5”及“2”这两个光照派非常有代表性的数字。

兰登从该诗的字里行间寻到了破解“光明之路”的线索,从而捣毁了光照派的老巢,具体恕不剧透。

不过《图解》一书实为作者虚构,伽利略压根就没写过这么一本书,上面这首诗也根本不是弥尔顿的作品,而是丹·布朗借鸡生蛋的原创。

贝尔尼尼Bernini, Gian Lorezo贝尔尼尼在《天使与魔鬼》中始终未露面却又无处不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贝尔尼尼,整部作品也就不能成立。

贝尔尼尼出生于1598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是最富盛名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家之一,技艺之高超仅次于米开朗基罗,被称“巴洛克之父”。

罗马城内的圣彼得广场、科罗纳礼拜堂、波波洛圣母堂等最好的雕塑和建筑几乎都出自其手。

在丹·布朗笔下,贝尔尼尼实为安插在教会内部的光照派成员,其借职务之便,在罗马城内安置了四个雕塑——《哈巴谷与天使》、《西风》、《圣特蕾莎的沉迷》、《四河喷泉》,分别对应光照派的四大元素土、气、火、水,最后又巧妙地指向“光照派教堂”天使堡,构成一条天造地设的“光明之路”。

不过贝尔尼尼究竟是否光照派成员,此说无以明证,所谓的四座雕塑——光明之路,也纯属丹·布朗的虚构。

不过丹·布朗借贝尔尼尼已有的雕塑和建筑,完成了光明之路的精巧构思,如此严丝合缝的穿凿附会、无中生有,着实令人叫绝。

原文刊于《看电影》

 9 ) 5.18看完,中规中距(含剧透,慎入)

5.18在纽约时代广场边上的Royal Cinema看的,12.5刀的票,4刀多的爆米花,上座率90%左右,火爆程度比我想象的要差一些,毕竟是5.15才首映的新片,而且估计大部分是没看过原著的,因为出场的时候还听到很多人感慨内侍是个反骨仔.电影剧本还真是自由发挥,原著中间很多情节都遭到删减,举几个例子:1.本来是维多利亚老爸被杀然后被打光照烙印,片子里变成了欧核的一个研究员,也没说烙印的事.2.然后凶手给媒体透露消息的片段没有,对于对称字几乎是一笔带过3.不知道是不是迫于现实中梵蒂冈教廷的压力,电影里最后一个红衣主教没被淹死而是被兰登救活最后成了新教皇;4.又估计是迫于梵蒂冈教廷的压力,电影里没有内侍对已逝教皇享受科学恩惠的指责,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毒杀教皇是为了制造危机从而强化人们的信仰(也没有内侍跟教皇关系的叙述)5.最后与内侍会面遭陷害的不是欧核的科勒,反倒是瑞士卫队的司令,话还没说一句就被乱枪毙命;6.黑煞星死得比较体面,不是像原著中一样被兰登跟维多利亚携手弄死,反倒是着了内侍的道跑路的时候被汽车爆炸而灭口;7.原著里内侍的死描写得十分神性,电影里完全是内侍走投无路倒油自焚,完全丧失美感;8.原著里是兰登跟内侍一起登上直升机,电影里却是内侍自己开直升机而兰登则是站在广场傻傻看天.9.兰登跟维多利亚最终也没擦出爱情火花,而且一部片子下来给我的感觉是此片不存在女主角,最多算有一个女配角;毕竟电影只有有限的时间去解读故事,原著中颇有意思的宗教知识在电影里沦落成了兰登教授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的闪念,让人失望,没有很清晰详尽的推理线,可以说电影没有把有宗教内涵的一面展示给观众.这点比不上达芬奇密码,后者阅后会让你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知识点,但是前者商业片的痕迹就相对重多了,属于便当类的续集吧.原著的一些情节有些忘了,如果你对原著滚瓜烂熟,你一定会发现看这个电影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大家来找茬”,所以我建议不要抱着重温原著的心态去电影院,因为你会看到另一个迥然不同的“天使与魔鬼”,最好的办法:忘掉原著,捧一堆爆米花,当成一部新电影来看,之后你就不会像我一样发牢骚了.P.s:反物质爆炸的场面很炫,特效果然还是很NB啊

 10 ) 信仰的坍塌

电影里教皇内侍只是被人揭穿就选择了自焚而死,看起来像是畏罪自尽,其实这一段交代得并不全面。

光照派与教廷的矛盾就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其实在原著里,真凶教皇内侍幼年因为战乱变成了孤儿,可以说是科学的受害者(武器的发明等等),憎恨科学又极度信仰宗教。

后来他被教皇收养,本来非常崇敬教皇,他心里教皇就是他的精神领袖。

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发现教皇居然有孩子(天主教中牧师有孩子是一种极大的罪恶)。

他的信仰坍塌,开始黑化。

他毒死教皇,制造混乱,直到真相被揭穿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就是教皇的孩子,而教皇并未破戒——他是人工授精的产物。

科学让他诞生,也让教皇体会到做父亲的快乐。

梵蒂冈于基督教徒来说是圣地,是人间的天堂,可是最后为了维护信仰自焚而死的内侍,在得知真相的那刻岂不是就在地狱里。

他不仅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也背叛了自己的父亲……于是他最终选择了自焚。

他的信仰崩塌了,重建后再次崩塌。

在痛苦与迷茫中,坚守和信仰在最后一刻全部看不清了。

其实《天使与魔鬼》形容的就是内侍。

他是个真正有信仰的人。

哪怕信仰崩塌,他还是会不顾一切地维护着自己信仰的纯洁。

这样一个人让我想到《勇敢的心》里面的主角华莱士,他们都是一样顽强执拗的人,心中都有同样坚守的东西。

ps:看过一个小说,背景在中国,里面的一名角色也是天主教徒,而且是在天主教最初传入中国(A.D.17C)时入教的教徒。

他幼年家庭因为地主的欺压穷困潦倒,父母也因为贫病交加而双双去世。

为了复仇他自愿卖身给地主为奴。

他想杀掉地主,可是日复一日之后他发现他爱上了在这个家里的生活: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里,他虽然卑贱,却能吃饱穿暖,主人对他也不苛刻,甚至他还遇到了朋友和爱人,比小时候的生活好上百倍。

他正在这时受洗加入了天主教。

上帝告诉世人要学会宽恕,生活的美好让他对主人无法痛下杀手,可是大脑中又有一个声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杀父之仇不与共戴天”。

无尽的负罪感让他痛苦。

他发现自己依然是个受人奴役的下等人,衣食无忧却没有自由没有人格。

他想脱离。

但当地主诈骗了他苦苦积攒多年为自己赎身的积蓄后,他终于崩溃了。

宗教“感化”着他,心里有个声音几乎像是强迫一般让他去原谅,他本来已经慢慢接受。

可是这一刻一切理性都被仇恨所打垮。

他亲手放火烧死了对方,然后向官府投案。

被执行死刑前他甚至露出了解脱的笑容。

他本有机会逃走——可他已经对人生绝望了。

不是残酷的世界让他绝望,是他找不到信仰的归宿,觉得这个世上没有什么值得他坚守的。

这个故事和教皇内侍之死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使与魔鬼》短评

看了一个超烂的字幕......真是看得大打折扣~~

6分钟前
  • 镜中的Alice
  • 较差

字幕组不敬业

10分钟前
  • 海鹰
  • 还行

Angels.And.Demons.DVDRip.XviD-iMBT

15分钟前
  • 金英俊
  • 还行

木有意思 不喜翻

18分钟前
  • 喜喜
  • 较差

作为娱乐片看看还不错~

20分钟前
  • 最后的无
  • 还行

兰登说服罗马总探员奥利维迪(皮耶法兰西斯柯•法维诺Pierfrancesco Favino 饰)依照“土、气、火、水”的提示在罗马的名胜教堂间与“光照派”展开了时间战

22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改编自DAN小说的电影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什么枝末都说不清楚,明明时间很足够却一直感觉在赶时间。唯有大爆炸那段拍出了神采,那也是特技的功劳。

24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较差

我喜欢反物质爆炸后那片天空的颜色……

29分钟前
  • 知心姐姐卢先生
  • 还行

与原著相比还是单薄了太多,不过要是全拍出来,估计至少也是个四五季的美剧了,呵呵~

33分钟前
  • 旺财sindy
  • 还行

这逻辑性正常吗?产生反物质?偷盗反物质?我感觉丹布朗宗教和历史不错,物理成绩一般般嘛,净朝夸张戏剧性膨胀发展了。当然其结果高潮场景还真做的不错。

35分钟前
  • 纯Jun
  • 较差

boss的作案动机阐述不够。

38分钟前
  • Summer
  • 较差

全面超越《达芬奇密码》,Ewan的精彩演出,Zimmer的配乐,真后悔没有把原著看完。准备读丹布朗的新作《失落的秘符》了。

42分钟前
  • ReevesGoo
  • 推荐

咱们Ewan好感人,咱们Ewan是大英雄,咱们Ewan......丫的可真够腹黑的啊 囧

44分钟前
  • 萨嘎摩多熊猫桑
  • 较差

我擦 比起原书来差远了

47分钟前
  • madaoooo
  • 较差

Thure Lindhardt扮的金发警卫,不明白为什么从头到尾一直给他戏份导致我一直以为他是正反方无间道什么的。。各种人的眼神都莫名其妙像神经病一样

52分钟前
  • fox
  • 较差

剧情上紧凑悬疑的《天使与魔鬼》是一部不错的娱乐电影,而观众们看到第三部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的

55分钟前
  • 爱吃烤鸭
  • 还行

导演朗霍华德又成功的复制了一部【达芬奇密码】。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罗马旅游宣传片哪~~简直美化的太不属实了……

58分钟前
  • 勤劳的小蜜蜂
  • 力荐

呃,对达芬奇密码没兴趣,这个也是。跳着看看。

1小时前
  • Arrhyth
  • 还行

3.5=成功大叔背后女+OST不错说得过去+一万坏蛋还不够坏+雕塑看得我很想去!

1小时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