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有个部落,他们的词汇里没有自由这个词。
为什么?
因为他们本就是自由的。
文化不是孱弱不堪,极易损坏的,文化具有顽强和长久的生命力,它坚不可摧,能够挺过最严酷的灾难,并不需要保护,弘扬和资助。
然而文化本身,总被那些无知,危险,愚蠢的人挂在嘴上,我个人从不用这个词。
”01.31.50 台词节选
说有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哦,不对不对,那是一个叫萨拉斯的小镇,在阿根廷,这位得主不姓莫,他叫丹尼尔。
阔别已久四十年,做出回乡的决定看似心血来潮,又像深思熟虑,怎么都解释得通:心血来潮是说比起去世界其他的角落或接受荣誉或客座讲学,家乡反而是一个新奇和独到的存在,穷乡僻壤,少了一些虚张声势和繁文缛节,不会是衣锦还乡的考虑,否则不会等到五年,另外至亲都已离开,牵挂的不多,即使近乡情也不会再怯;深思熟虑似乎可以通过剧情的走向和结尾的安排得到验证,作家五年都没有新作品了,回到曾经出发的地方重整记忆,找些灵感采采风对新作的诞生一定会有帮助,或者,自己曾经成功的作品皆依赖于故乡生活提供素材,客观上得感谢那片土地那些人儿,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是否还是旧时模样?
是否依旧虚妄依旧蒙昧?
我的回归会给现在的小镇带去些什么?
他们又会回馈我些什么?
是关心还是漠视?
是抱怨还是骄傲?
是轻淡的涟漪还是爆裂的火花?
可以肯定的是作家很好奇,我们也很好奇。
这部2016年上映的阿根廷影片《杰出公民》于我算是偶得,事先未做半点了解,没想到却再应景不过,近期网络上围绕着我们的诺奖得主吵得不可开交,各帮各派的声音居然在片中都能找到回响,真希望大家都能看看这部电影,我甚至臆想莫言先生要是看了也会五味杂陈吧?!
恐怕不止五味,影片采用了如小说般的章回体叙事,章节按时间承续递进却各有滋味,我只单挑其中五味一一品咂:第一味:关于写作“所有的作家都会很自我,自我指涉,自恋且爱慕虚荣,我觉得那是写作所必备的方法和手段,纸笔虚荣心,若缺了这些,你什么也写不出来。
”获得诺奖之后,丹尼尔当然有数不尽的场合表达自己对写作这事的看法,他认为写作是很私人的事情,自恋与爱慕虚荣属于作家的基本权利和必备条件,所谓爱慕虚荣显然不是指要通过写作这件事情去获取名利,它是指孤芳自赏的骄傲,是沉浸于独自评判世界的趣味,名利永远是大作家成功的副产品,很难想象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初心就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了迎合评奖委员会的口味去写作就更是个笑话,丹尼尔在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也骄傲的要命,直言不讳地说获得诺奖会导致艺术家创作生涯的结束,诺奖也只代表了自己的作品符合评审们的口味,与创作本身的价值关联不大,可以说一点不给达官显贵们留情面,他自己好像也没那么高兴,那为什么还要去领这个奖?
影片没说,只能解释为人性的矛盾。
作家和作家的作品拼命证明人性的复杂,而人们想要的只是简单。
第二味:关于故人“离开并不意味着终结,曾有许多年,每当冬天来临,我的身体都会感觉到,我故乡的夏日,而那种感觉早已不在,这个故事始于一封来信,一封邀请函,来自我的故乡,萨拉斯,我觉得我这辈子所做过的最值得称道的事情,就是为了逃离那个地方,我书中的主人公,他们永远无法离开,而我,也永远无法回去。
”我们的大作家在回到故乡后必然会与故人相遇,这也是整部电影最出彩最富有戏剧性的部分,黑色的幽默一览无余且高潮迭起,与旧爱重逢会是什么感觉?
与旧爱的丈夫从前的发小相处又会是什么体验?
神秘的小女粉敲开小旅馆的房门之后会发生些什么?
我当然不会剧透,我只知道我们的大作家认为当初的离开是勇敢明智的选择,挥一挥衣袖仿佛没有带走一丝云彩,但对于那些留下的人们,与其过从亲密的人们显然另有视角,特别在其享誉海外之后,他们与他之间的联系一定更紧密了,别离的时间不是问题,甚至毫不相干,他若无其事的返乡之举激荡故人们的内心,曾经的暗流涌动如今的滔天巨浪。
人真是不平等啊!
你眼中不屑的鸿毛在别人心中可能重于泰山。
第三味:关于利益这是片中最具现实与讽刺的部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遥远的地球另一面,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照起作用,小镇出了名人,世界级的,自豪一点有错吗?
求他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作点贡献不可以吗?
为他颁发一个本地区“杰出公民”的奖项,树一座半身的雕像不应该吗?
三天的行程安排,有典礼,有讲座,有评奖,文化人嘛,主打文化回归之旅,当然,文化的服务对象相对复杂,牵扯到各方面的利益,毕竟,再小的地方也有政治;另外,家乡依然落后,为家乡的农产品在电视节目中做些推广毫不违和,至于有人要以狂热粉丝的身份邀请名人到家里吃饭,不去就生气,有人直接登门为自己的儿子索捐一台轮椅,那都属个人行为,也是人之常情,何足挂齿。
当然不可能都是些攀龙附凤的乡愿,顺手提携一名文学小青年不是举手之劳吗?
名利名利,你有名就有利,就有力,大家都这么认为。
第四味:关于真实“朋友,这很重要么?
真相并不存在,没有事实,只有解构与诠释,真相,或我们所谓的真相,只是一种用来左右他人的诠释而已。
”影片的结尾是新书发布会,三天的回乡经历终于为作家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一本新书诞生了,毫无疑问,作家回乡的经历是不愉快的,甚至是可怖的,然而,如果我们偏执地认为他是以真实经历为蓝本写出了新书,那我们一定是掉进了一眼执念的枯井,将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在现实世界中对号入座是我们的认知习惯,这不怪我们,谁让艺术来源于生活呢?
文学没有国界,然而文学家有祖国,我们混淆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警句,掉入虚构与真实的混乱中无法自拔。
最后的第五味:关于距离你听:“艺术创作独立于伦理和道德之外。
”“看看他的书是怎么抹黑咱们的,把咱们当牲口当变态一样看待。。。
他才是真正的垃圾。
”“这位富豪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中伤诋毁他国家的人民,如果这都不算叛徒,那什么才算,你就是一个欧洲有钱人的狗腿子,是他们眼中的小丑,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属于哪里。
”“一个连亲爹去世都不回来奔丧的人,你还能相信他什么?
”“我作品中的一些悲剧性人物值得商榷的行为和举止正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构成部分,并不是说,我一定会赞成和否认我作品角色的所作所为。
”“那你为什么不多写写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物?
”“我认输,我认输,您的问题是一种对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的质疑。
”“说实话,遭到如此这般的诽谤和中伤,我并没有觉得很沮丧,虽然这些行为令人憎恨,但我依然觉得很满足,因为我能感受到大家对于既有状况的反抗,作为一个多年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过来人,我觉得我有责任,让这个世界,多几分光明,少一分黑暗,我知道这是一场充满危险的战争,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会投降,若你们大家继续这样,继续我行我素,那么这个地方将不会有丝毫改变,若你们身处虚伪而不自省,无视自己的无知与愚昧,反而为其拍手叫好,那么我很抱歉,给你们带来了麻烦,从此你们可以继续舒适的生活,让萨拉斯成为安逸的天堂。
”“又一次,现实完胜虚构。
”是的,一次又一次。
打开《杰出公民》纯属意外。
在自己的“想看”片单中躺了200多部片子,最后思来想去,想看轻松点的片子,挑了部喜剧片,就是这一部。
于是发现自己再一次被分类骗了。
【从来不看剧透的我挑片子只看类型+口碑】当然,它其实就是讽刺喜剧,只是一点也不轻松,偶尔只是让人觉得可笑。
影片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但注定是小众。
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某天做出决定回故乡参加“杰出公民奖”的授予。
纪录体+小说式的展现,故事性不强,所以注定不是“好看”的片子,而是“耐看”的片子。
看完之后,只让人觉得心头一颤,后劲很足。
“我的故乡——萨拉斯,我书中的主人公,他们永远无法离开;而我,也永远无法回去。
”功成名就的大作家丹尼尔突然决定返乡。
返乡后的各种小事形成了整个影片的核心。
一开始返乡,遭到的是各种与欧洲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冲击。
回去之后,为了配合家乡消防队精心准备的表演,被拉在消防车上游行;走在路上会被围观的路人一路跟拍;被安排参加恶俗的电视节目;还有莫名其妙的老乡来认亲,自觉领走作品中的角色——“我父亲就是你小说中的骑自行车那个男孩的原型……”;小镇的粗鄙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这个作家面前。
当然,故乡里出了个大名人,这些事情对于这个名人来说基本是无法避免的。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众多网友不约而同想到的莫言和高密故乡的关系。
莫言获奖之后,默默无名的高密也开始备受瞩目,莫言也成为了他们家乡的品牌,以往门可罗雀的莫言文学馆在莫言获奖后,参观人数翻了10倍,高密人也从“诺贝尔事件”中看见商机,开始兜售跟莫言有关的照片等。
大家的关注点从来不在于文学,也和那个作家本人没什么关系,他们在意的,只是那个人身上的名利。
然而,这也没什么可指责的,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接下来影片展示的价值观冲撞将小镇人民的闭塞,愚昧,守旧表现得更明显。
有老乡直接到酒店找到丹尼尔,希望他能给钱给自己的儿子买个轮椅。
因为“这点钱对你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典型的“我穷我有理”的思维。
娶了自己前女友的老同学,因为嫉妒而各方面秀恩爱,带丹尼尔去酒吧展现自己的男性吸引力:“这酒吧里每个女人都跟我做过20-30次,我觉得男人就应该出去玩完之后回家还有个女人等着你……”,最后还想通过猎枪来展示自己的威风。
当然,最典型的一个代表是绘画比赛的一个博士。
因为丹尼尔让他在这次比赛中落选,于是恶意中伤丹尼尔。
他谩骂的核心内容是:丹尼尔是个叛徒,离开故乡40年都没有回过。
并且他还打印出丹尼尔作品中的选段来佐证他的观点,说作品中是各种影射,破坏家乡形象等等。
影片中的一个细节是,一开始来听他讲课的人很多,但他问有没有人提问时,只有一个人有问题想问,说明听懂他的人很少。
之后第二节课,第三节课……来听他讲课的人越来越少。
于是在最后,他在画展上说出了他对文化和自由的观点后,老乡们都一致认定这个人是叛徒。
他在画展上的慷慨陈词,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听懂;当他在讲课时,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多写一些美好的作品”时,就注定了他的努力是没有作用的。
就像毒舌电影给这部影片的评论:“知识分子想要唤醒民众,民众却执意装睡。
”老乡们的价值观,跟他离开时并没有任何区别。
愚昧、盲目从众、毫不掩饰的自私和嫉妒心、盲目地否认和他们不一样的价值观、盲目地一致对外,讨伐他是个叛徒……这种闭塞的价值观其实每个大城市,每个国家都有,只是小镇里的这样的人会更集中。
就像一则新闻报道里,一个中国农民参加节目红了之后,回乡后许多人找他借钱,不借就是忘恩负义。
还有最明显的,我们国家的微博村。
一个大V客观地说自己故乡有哪些不足,被来自各地的老乡群起而攻之,说他“地域黑”;还有之前的杨振宁回国事件,互联网上充满了各路评价,甚至还可以给这些恶评分个类了,比如“回国养老说”——杨振宁真是精啊,回来养老了;最好的科研生涯留在国外,老了回来找尊敬来了;快踏进棺材了回来享受老干部待遇……民众们不关心他在物理学上做出了什么贡献,只关心听来的各路八卦和谣言。
对于杨振宁来说,祖国是他的故乡,也可能就是他的萨拉斯——一个充满荒诞舆论的故乡。
影片要表达的还远不止这些。
一个离乡那么多年的作家,为什么会突然想要回乡?
他说过,逃离那里是他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为什么改变主意想回去看看?
故乡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是灵感之源还是当作素材?
影片中的故事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虚构的?
就像他最后拉开衬衣指着伤口反问记者的那段话。
真真假假重要吗?
没有真相,只有各人的解读而已。
(手机速写。
回去要改。
暂不成文。
)今年为止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只要你还挣扎在这个人情社会,这部片特意放置在小镇但又不止发生在小镇的故事,就是你躲不过逃不掉的心理阴影。
有点荒谬,有点残忍,有点丑陋,有点悲哀。
作为一部阿根廷电影,它把阶级矛盾锐化,继而因为普世的沟壑,在一个故事里把自身表达清楚。
导演端着摄像机,让这个故事观感几近纪录片。
非常直白和明确。
在一切恶化之前,让一切看起来荒谬和羞耻;而后急转直下,让一切变得恐怖,对抗激烈。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操蛋。
“是做对的事,还是被人喜欢”,庸碌者不用面对这样的问题,而“不愿意接受这个世界现有的样子,要创造出一个世界”的艺术者,在群体中一定会经历从被离谱抬高,到无法融合,最后被视为“目标”射杀的过程。
有些人无奈改口,有些人隐于沉默,有些人逃出生天,有些人以身殉道。
没有一种好的结果。
就是这么操蛋。
嫉妒那么浓烈,愚蠢那么嚣张。
甚至于他们对清醒的存在都是排斥的。
最终,这些低等低能的“众”完成了对特立独行的独立思维的绑架,甚至是绞杀。
人对权威的倒贴,若以受害者名义,就是碰瓷;若恶形恶状讨要,就是敲诈;若以命相胁,就是迫害。
最后,当主人公清醒过来,做出选择——“继续保持这个伪善的社会,以无知和野蛮作为你们的骄傲。
我会离开,把萨拉斯留给你们。
”你发现那种排斥已经变成了仇恨。
无法达到的存在,对他们即是侮辱本身。
“你让我觉得自己很差,所以你该死。
”结尾新书发布会那处特别精妙,从另一个角度来他说“事实或者我们认为的事实,只是大多数人认同的解读而已。
”作为一个旅欧多年的前第三世界公民,他那种拉出距离的优越感比比皆是,甚至在诺奖颁发现场,和与秘书cancel邀约的谈话中,端着的姿态都十分造作。
几乎是文人通病。
真的如小镇居民攻击的那样,他用践踏故乡的方式对欧洲谄媚吗?
当真实世界的你看到颇受欧美受众喜欢的揭丑型纪实时作何感受?
“家丑不可外扬”是你的第一原则吗?
你所坚持的客观有多少水分?
“作家的生存都要靠自恋和自负”,当受过高等教育、又有高级智能的人做出判断的时候,他的立场是怎样的呢?
是不是真的只对能和自己精神交流的人(吧台小哥)有过耐心和诚恳呢?
把反思留给悠闲时候的高知们,“你们可能也有错”。
但这又多么不公平啊,反智主义应该先死。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杰出公民》,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作家们衣锦还乡的真实评价了!
果树:拍得更像电视电影,故事虽然不错但有点讨巧,最后作家的台词像是自己在打电影的脸。
汤达人:本届无人知晓最大的惊喜,一开始认为是讲高风亮节的作家,随后发现不过是知识分子的自傲,随后这种自傲越来越明显,而要与之抗衡的则是愚民,电影聪明得没有占在任何一方,而是全权交给秀才和兵自己去“冲突”。
我们敏熙:莫言/贾樟柯回乡实录。
最后的反问让前文的确切性也变得模糊起来。
Sylvia.Y:冷静且克制地讲述闯入者式的纠缠。
人人都说故乡凶猛,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善良的人依旧还是存在,只是因为一生都生长在禁锢里,不自省而不自知罢了。
法罗岛岛主:录制节目时突然蹦出来的果汁广告笑的我生活不能自理,突如其来的笑点真的招架不住。
诺贝尔奖得主口渴了喝什么饮料,这个问题和高考状元住哪里、上什么补习班、家庭成员是什么身份有异曲同工之妙。
名人崇拜已经不是富在深山有远亲那么简单,挖空心思想要拉扯点关系,哪怕细枝末节的也行,就算是去莫言家偷两棵菜叶子,也像是沾染了无上的荣光。
不少文人墨客过度吹捧乡土、乡愁,我寻思是大城市的空调吹多了把脑子吹坏了,你真的让他返璞归真,他怕是要跟你急眼,情怀这玩意儿都是远观时意淫出来的。
消费苦难,憎恨苦难,逃离苦难,苦难永存。
fire_storm:很有趣的剧本,完成度也相当高,笑点说不上密集但绝对恰到好处。
影片质感相当粗糙,不管有意为之还是技术限制,我是不太喜欢的。
我略知她一二:表面上是诺奖作家失控的衣锦还乡之旅,背后却是新作灵感匮乏的返乡采风之旅。
故乡和作家彼此给予了对方双重背叛,让冲突在这种复杂恐怖的情势下愈演愈烈。
我孤身前往只为再次寻找离开的方向。
离开并不意味着终结,曾有许多年,每当冬天来临,我的身体都会感觉到,我故乡的夏日,然而那种感觉早已不再,这个故事源于一封来信,一封邀请函,来自我的故乡萨拉斯,我觉得我这辈子所做过的最值得称道的事情就是逃离了那个地方,他们永远无法离开。
而我也永远无法回去。
真相并不存在,没有事实,只有解构与诠释。
真相或我们所谓的真相,只是一种用来左右他人的解释而已。
#FIFF6#DAY3的无人知晓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只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苦口婆心的文艺师太,总是孳孳不息,往读者张大的嘴巴里拼命灌送老火鸡汤。
要知道,“你”和“世界”之间,它们本来就构不成一个冲突对立关系。
除了热血的中二少年,没有太多人会觉得,这个世界有了我,真会变得有哪点不一样。
退一万步说,人所能阅历的大千世界,得到的人生经验,往往是有限的。
动辄全世界,不如善待身边人。
阿根廷影片《杰出公民》,它讲了一个大作家衣锦还乡的故事。
作家赢得全世界至高无上的荣誉认可,但在故乡,却连温柔相待的鬼影子也没有。
电影以写作的章节体,带出一个夹带荒诞,夸张,自嘲和恶搞的故事,把诺贝尔作家黑到家的同时,又折射了小城的光怪陆离变形记。
如同许多人的欣赏热捧,我也认为,《杰出公民》是以反转为主要看点。
它先把作家捧在天上,信笺如海各种爱戴。
一转眼,他又被痛打成狼狈模样。
这个人在故乡孤立无援,成为绝对不受欢迎的人物——故事已经游走到了失控边缘,无法收场。
突然,电影峰回路转:原来这是作家一部最新的创作。
观众在惊魂未定中,要么偷偷过瘾,要么被狠狠扎心。
至于还乡记的故事,不过是围绕写作或电影,经常引发出来的真实与虚假问题探索。
究竟是现实一次次击溃了虚构,还是虚构完美加工了现实?
与其说,故乡的人们面目可憎,不如说在作家的梦境,潜意识或创作过程中,这样一批野蛮,暴力的抵抗者是真实存在的。
所谓的故乡,老生常谈的回不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重复,可以批量复制,随时潜入的梦。
就如同诺兰的《盗梦空间》,造梦师必须把梦境设计得栩栩如生,从整体布局到微小细节都不能有疏漏。
如果被盗梦的对象,怀疑或意识到梦境的存在,梦中的路人会注视着造梦师和盗梦者。
一旦梦境被识破,他们会自发疯狂地追杀造梦者和盗梦者,最终使得被盗梦对象醒来。
《杰出公民》的结局,滋生在这座荒凉的小城上的古老敌意和蛮横恶意,就是一场梦中杀戮。
作家又一次返回故乡盗取宝物,引发了性命危机。
危机四伏的精神冒险,就如同让一个导演回到自己的电影,一个作家进入自己的作品里头。
写出打动自己的文字,真实表现你自己,这一度被认为是写作初学者的准则。
但你很快便会发现,如此一来,相当损害生命,且很容易掏空自己。
如何建构不存在的人与事,赋予生命同灵魂,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那才是一个作家的厉害过人之处。
《杰出公民》表面上是作家被所有老乡玩弄了一把,不过笑到最后的,依然是作家本人。
他操纵着神奇的魔笔,让自己成为丧家犬,落水狗和流浪野兽,但他的双眼在黑夜中闪闪发亮,从故乡萨拉斯获取到无穷无尽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
真实的野兽并不是别人,只是作家成为了自己的猎物。
他封闭和囚禁自己,像疯魔一样,在精神的黑屋里进行创作。
在形式上,《杰出公民》并不是我平时力推的那类电影。
它的导演和编剧名不见经传,整体缺乏影像技巧和场面调度。
高清画面的真实体验,导致它没有那种制造间离,让你四仰八叉事不关己的乡愁电影感。
影片几乎少见一段独白沉思,一次浪漫抒情,而是依靠真人秀,连珠炮般的戏剧冲突,玩命揶揄,把每一天新发生的故事扭来变去。
众多配角,从接送的司机,到插播广告的小哥,需要镀金的烂画作者还有喜怒无常的老情人丈夫,从造型到言行都十分鬼搞。
你实在想象不出,他们在下一秒钟会做出什么破坏举动。
《杰出公民》的玩法,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前几年大火的那部阿根廷电影:《荒蛮故事》。
我把它看做社会新闻大合集,你不太会记得它的影调质感和摄像机运动,却会觉得,这些鸡毛蒜皮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身边。
这样的电影,有着直击人心的力度,可以从黑色幽默玩到肥皂剧狗血,看得你举手投降。
我喜欢《杰出公民》,多半是出自对文字工作者的杀伤。
暴露别人与伤害自己的纠葛,永远会困扰那些入戏太深的看客。
而作为一部进行自我反思的电影,它的认输姿态,至少是不让人讨厌的。
当作家永远离开了故乡,那么,他的读者,就已经不再是那些虚伪却不自知的小城居民。
正如即便一个读者或粉丝会觉得,一个作家,一个导演,简直就像给自己写了一部作品,拍了一部电影。
但明白人都知道,作品只是作品,电影只是电影。
你只能追随它的脚步,却无法进入其中。
至于现实真相,那真是太让人讨厌的存在了。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杰出公民 #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给出答案。
观众易陷入默认主角立场即正确的思维,但这部片子里枇杷的是乡民的自私贪婪狭隘还是是作家的高傲伪善消费家乡呢?
每个乡人都想从他身上拿些什么,政绩、广告、轮椅、进餐、自尊、逃离故乡的机会…他在把乡人展现给“文明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名誉、鲜花、掌声、金钱、远离故乡的机会…到最后,这到底是真实经历还是虚构故事呢?
也许并不重要,因为‘真相或我们所谓的真相,只是一种用来左右他人的诠释而已’。
子曰:“乡愿,德之贼”,但是又有多少人逃得过乡愿所扰呢?
⭐⭐⭐⭐⭐P.S 别看用国内视频app观看这部片子❗别在国内影展观看这部片子❗在51:17,1:24:24处有不同程度的删减,而第二处删减是故事急转直下的一个小转折点,和最后作家与乡民的戏剧性冲突共同促成了故事的结局🥃
丹尼尔去萨拉斯之前说过,他这一辈子做的最值得让人称道的事情,就是逃离了萨拉斯。
我想,这应该是事实,萨拉斯带给人的感觉是无趣的,愚昧的,麻木的。
但是,丹尼尔也对艾琳说过,他永远也不会写在欧洲的生活,他所有故事的源泉都来源于这个小镇。
所以,丹尼尔对小镇的感情是矛盾的,既厌恶它及它养育的人们的愚昧,又感激它给予自己的灵感。
在四十年前,是前者驱使他逃离,而四十年后,是后者使他重回故土,丹尼尔抱着希望,觉得小镇可以因为自己而稍有改变。
被标为喜剧的原因大概是丹尼尔的冷峻和萨拉斯人的滑稽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
消防车上的巡游,拍照时人们的装腔作势,电视访谈只是为了给果汁做广告,安东尼奥女儿男朋友模仿的野猪叫声,很明显可以看出,丹尼尔对这一切的厌烦和无奈,然而这些,虽然愚蠢,但也是丹尼尔所能接触到的最初的友好。
冲突大多来源于一个叫罗梅罗的萨拉斯艺术家协会负责人,因为自己的作品没有被选上,而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丹尼尔。
另一方面的冲突来自于丹尼尔的旧友安东尼奥,虽然在结尾之前他们的冲突不在表面,但从安东尼奥的表现来看,他对丹尼尔是充满敌意的,他故意在丹尼尔面前亲吻艾琳,又带着丹尼尔去酒吧勾引妓女,无非是在告诉丹尼尔:“艾琳在我眼里什么都不是,你心爱的前女友还不是在我手里沦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玩物。
”在绘画展览上,丹尼尔激怒罗梅罗之后,他告诉在场的人:“作为一个多年身处水深火热的过来人,我觉得我有责任让这个世界多一分光明,少一份黑暗,我知道这是一个充满危险的战争,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会投降,若你们大家继续这样下去,继续我行我素,那么这个地方将不会有丝毫改变,若你们身处虚伪而不自省,无视自己的愚昧无知,反而为其拍手叫好,那么我很抱歉给你们带来了麻烦,从此你们可以继续你们的舒适生活,让萨拉斯成为安逸的天堂。
”
丹尼尔在萨拉斯办了三次公开课,可以看出每一次的人数都在减少,因为几乎没人在聆听,没人在理解。
我所能看见的唯一的信任和友爱,便来自丹尼尔和热爱写作的旅馆伙计拉米罗之间,丹尼尔送给拉米罗自己的书,称其为萨拉斯与文学的桥梁,这大概是智慧的唯一一次闪现。
那天晚上,安东尼奥为了发泄,朝丹尼尔的脚边开枪,没想到,丹尼尔被当作猎物击中,倒在地上。
然而他并没有死,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新书《杰出公民》举行了一场发布会,丹尼尔曾被罗梅罗指责他书中所写的东西暗喻了萨拉斯人的卑劣品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徒,当时丹尼尔想要解释虚构与现实,却怎么也说不清。
如今,丹尼尔戴着枪伤,在我的解构中,我更愿意相信这本书是他回以故乡最响亮的一巴掌。
(如果你大发慈悲想给我一个“有用”的话,就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影子,好让我知道你是谁吧🤞)
乡愁不论在文学还是电影中均是一个信息量极大的母命题,知识分子中较为广泛存在的精英脾性和溯源情结让乡愁题材的文艺作品一般严肃且深沉,久而久之乡愁类文艺作品便普遍形成了一种具有拟人尊严的严肃创作地带。
然而拉丁美洲文艺作品常带有荒诞味的黑色幽默具有某种破坏乡愁的原始魔力,个人觉得《杰出公民》在某种层面上就是一部反乡愁的荒诞佳作,它自然带有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也似乎并没有逃脱出知识分子的某种自怜,不过无论如何这都是一部颇具思想、颇具矛盾的有趣作品。
衣锦还乡恐怕是知识分子共有的一场春梦,说起来俗套,但这种心理需求或有或无的存在于不少文人的潜意识之中,即使是影片中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不能免俗,根植于故土的成长记忆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笔触,举远点例子如流亡海外的塔科夫斯基,近的例子如我国的贾樟柯,张艺谋,莫言等(包括近年的毕赣),故土的记忆均不可避免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中,然而这些人作品中经过创作加工的故乡又是否是“真实”与“客观”的故乡呢?
文艺创作者的主观艺术创作标准又是否能符合庸常社会尺度下的标准呢?
这均是一个很难正面解答的问题。
《杰出公民》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现实与虚构对抗,衡量尺度相互矛盾的尴尬归乡故事,本片创作者既揶揄了知识分子的一些酸腐与懦弱,也通过直观的方式对本国所谓的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一定的批判,采用近乎真人秀的方式,层层叠叠加码戏剧冲突,虽然该片毫无调度、运镜可言,但文学层面而言故事文本内容是非常可观,拉美艺术那种极其辛辣的黑色幽默也让此片荒诞不经,充满讽刺。
影片中的大文豪在获得诺奖之后悄悄的回到了阔别数十年的家乡,近乡情怯的情感让大文豪在家乡放下 了自己不少知识分子原则,然而现实与虚拟的偏差确令人尴尬,怀着复杂心情回到家乡的文豪很快发现自己在家乡成为了不同人眼中的不同符号,有人把他当政治筹码、有人视其为偶像符号、当然也有人将其视为叛徒和异类,更诡异的是有人甚至想从他身上找到男性的尊严,乡亲们纷纷想从文豪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印证,这一切刚开始只是简单淳朴的故土冲击,而随着知识分子价值观念与本土价值观对抗的加剧以及影片的刻意加码“国民劣根性”,电影中的对抗开始走向癫狂,故事像荒诞的真人秀一样处处刻意加码戏剧冲突,最后文豪先生不得不狼狈的再次逃出故乡,成为劣根乡亲枪口下的一个懦弱不堪的无助小动物,文明崩塌,斯文扫地,呜呼哀哉。
借由乡愁之壳,《杰出公民》其实讲述的也是一个具有全球化意味的故事,矛盾的对立双方不仅仅是现实与虚构,艺术评判和道德标准,也有西方精英审美价值体系自身的尴尬。
很显然同样的故事照搬到中国环境们,并不会有太大的违和感(所谓民族劣根的尾巴哪都有)。
知识分子的自我嘲讽在拉美式的黑色幽默的表达下充满荒诞感,遗憾的是从影片的核心台词展示和受害者立场倾向上而言,知识分子的自省并不够深刻,虽然展示了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懦弱与原则丧失,知识分子在影片中仍然是一副被迫害者的正义形象出现,主角辩解的论调都全顺应主流精英观众之观念惯性,并没有太大的洞见和思考,从这一点上来看,知识分子自渎后的忏悔和反省本身是一种变向的自恋,作祟的知识分子受虐倾向。
所以知识分子当作大招使用的乡愁情怀不能全信,更不能脱了裤子去信,因为说不定他以前也用这招上过你的母亲。
【8.7】1、《先锋报》的卡洛斯“在您的作品里究竟有多少是虚构的,又有多少是真相?
”——“这很重要吗?
真相并不存在。
真相从不存在,只有主观诠释。
所谓的真相,日常生活中所谓的真相,只是当前略占上风的主观诠释”“你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这是改变话题,仔细挺好”——“关于主观诠释,我想要告诉你,看到这伤疤了吗?
……”2、一个从小镇里走出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决心回到那个藕断丝连的家乡。
家乡的愚昧和野蛮让他差点死去3、看来衣锦还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除非带着兵和实力回去。
地位不对等,以前的推心置腹和青梅竹马也不管用,这里面男主的初恋对他一直上心,但是她软弱,也是这个镇子的牺牲品4、以后中国的城镇也逐渐被士绅豪族把控,家乡也是回不去了。
5、渐进式的同化和恶意才令人脊背发寒
本质上是一堂写作课,塞进了知识分子与乡民、第三世界和欧洲的互动等有趣的内容。一种和【蛮荒故事】类似的荒唐劲,尽是手持摄影,越是不讲拍摄章法,这股劲越显得凶猛
喜剧吗?真的不觉得好笑,差点看困
作家的笑容蔑视且坚定。床戏太少,扣一星。哈哈哈。
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不相符的一部电影。开场的诺奖颁奖礼上有些不近人情的夸夸而谈,回到家乡从一团和气到撕破脸皮,消防车上的致敬庆典,皮卡后的死亡之路,真是看得我后背一阵发凉。唯一可惜的是镜头语言方面比较青涩,很多不到位的地方让人觉得有些乏味。
讽刺内核自然是很好的,但节奏有问题,情节推进缓慢,前1个小时跟看纪录片似的,后面的冲突也可以设计的更激烈一些。
极具讽刺意味
关于文学和文化的笑料没想象的多,关于故土的比较老套,摄影不错,满含感情,最后结局也算精巧,中规中矩吧。
冗长琐碎无趣
哦迪迪,你抄袭了现实,现实也报复了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奈何乡民是刁民,杰出公民险丧命。情节略沉闷,然而讽刺意味足够了。
带劲、荒谬、充满灵气,土得掉渣,却又莫名好看酣畅。拉美导演这邪门的醇厚真是炉火纯青。思乡放在逼仄狭窄的现实中,就是想象和现实的割裂。夸张的黑色幽默,一面是是现实的愚昧落后,另一面也是自我批判嘲讽#真真假假?留给你做家庭作业好了#
讽刺轻喜剧,每一个笑点抓得都很好,演安东尼奥的那位尤其出彩。对小镇生活的表现让中国人都很感同身受。
困死我了,低分辨率手持摄影,日常生活,缓慢叙事,难受
太散文了
说教感过重
结局高能,文化人比文化厉害啊,乡愁什么的都是扯淡。好想@国内电影人,“莫言返乡记”可以提上日程了...
的确观影过程中逗笑了,被小城镇人们的滑稽。人世百态,愚民事多,面对昔日好友又艳羡又自卑,对于权威又害怕又抗拒,人类总是那么矛盾。不是一个阶层终究无法沟通。
"我们没有任何共同点,我们只是凑巧都生在这里"——对生活过的地方没必要感恩。这位公民故乡的一切都有够尴尬,回乡飞机上的点名广播,傻不拉几的课程、争执、鼓掌,电视台采访插入的广告,残疾儿子的爹来要求捐款,前女友的女儿想傍上自己离开小镇,这都哪跟哪?作家才不是圣人,故乡更不是好地方。
78分钟才出现巨大危机,78分钟前都很平,目睹一个本就不讨喜有点故意卖叛逆的角色一点点的自食其果。我以为《红毯先生》更像这部《杰出公民》,但杰出公民里的主角可比刘德华演的那个角色讨厌多了。然而78分钟至结尾,还挺棒的,对我而言,很复杂,有记忆度,讽刺感很强。
北影节第12场。看似文学性掩盖了电影性,但却在小小的环境少少的人物巧合的情节甚至纪录片样的镜头中,完成了一部电影能够传达的所有东西。若说“父母皆祸害”,故乡又何不同理?那根脐带你丢掉也好,珍藏也罢,都改变不了你已经变成你的事实。文学艺术的批判性和电影艺术的关怀感达成了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