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by是一位在同性研究领域小有名气的名人,同时涉猎博客,书籍,展览等多个领域。
但是苦于自己性格的原因迟迟没有恋爱。
Aaron是一位遗产规划师,但过得并不快乐,活在压抑中,自己的梦想受到束缚以及阻碍。
一场夜店聚会使得两人相识,Bobby身上敢于挑战社会的气质吸引了Aaron,Bobby同时也受到了Aaron的吸引。
天做之后,两人开始拍拖。
虽然中间虽有争吵甚至是短暂的分手。
可是两人最后冰释前嫌,重修旧好,破镜重圆,好一出佳话。
观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其实很能让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一部西班牙电视剧名叫Smiley微笑符。
两部影片的构造实际上都是大为相同的。
一位是敢于挑战社会,对自己同志的身份丝毫也不畏惧,并且竭尽所能在推动同志社群的发展。
而另一位则更像是深柜,因为家庭工作等因素一直隐藏了自己。
前两部影片的主角都采用Grindr这个软件进行相识。
中途可能因为自己腼腆的性格,或者是对对方现有情感状况的不确定,并没有迈出应有的那一步,而导致本很完美的爱情经过一系列的波澜,最终才重归就好。
于此,我觉得把影片里的同性恋即使换为异性恋,剧情的深入以及人物的设定也是fit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影片剧本其实较为老套。
不过让我很惊喜的一点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之一Bobby其实是很正面的这位同志社群的发展所付出贡献的。
不像Smiley里面的Alex虽然勇于面对自己的同志身份,但是苦于自己是一位酒吧零工,实际上并没有特别多的机会,去真正的推动这个运动的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限制了人物的丰满,并且在看Smiley的时候我觉得主角Alex更像一个随意yp的人,对Brono的感情是藕断丝连的,中间经历了太多的其他的感情。
对于爆米花片来讲,对于我来说,本电影其实是不太过关的。
因为他的搞笑程度并没有做到特别的印象深刻。
很多特有的情节,其实是看了不会留下特别深的印象。
在本片开始的时候,导演借角色Bobby的口讲述这部影片,其实是面向异性恋群体和同性恋群体的。
也可以看出本片其实是有一定程度的迎合异性恋群体的倾向。
不过这也导致了,真正的同志群体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会觉得有一点“三不像”,即一种不可言说的,说不上来的怪异的感觉。
我想着大抵是编剧或者是导演在设定剧本或者是在拍摄的过程中,有意模糊同性和异性之间的界限的所导致的一种结果。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本片的两位主角Bobby和Aaron,从我的角度上,看来其实是属于比较成功的白人精英gay。
这和另一部电影《圣诞速配》里主角的设定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在我的角度上来看,这一群白人精英gay实际上与另外的边缘群体相比,有更多的择偶的机会。
而且就电影来讲,这类爆米花影片通常会把结局尽量HE化。
我看这部电影的初衷也是因为最近看了太多BE的电影,需要这么一部爆米花的HE电影来抚平我心里所受到的创伤。
很成功的这部影片做到了。
不过更会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其他类型的电影,对于边缘群体的描述。
虽然不知道出于什么考量,这部剧能被环球看中并且投入非常多资源宣发。
这部剧不需要很高成本,小公司也能做出来(虽然就请不到那么多大牌客串),如果是这样大家可能不会那么苛刻。
首先正如标题所述,电影主线的故事非常一般,最后还嫌它不够烂加了一个非常cliche的大团圆结局。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个故事的人物设定的,如果能在剧情下润色一下,可能可以成为一部佳片。
首先这部剧以主流电影资源宣发,号称所有人都应该去看,电影里的船戏都是穿内裤的。
男主aka编剧既然决定把自己写得那么bitchy说话尺度那么大,那拜托船戏也请拍真实一点。
其次电影中其实有展示出男主在gay圈里并不是很受欢迎的类型,所以男二喜欢上男主的理由就得认真刻画一下。
男二是迎合社会主流喜好,并且也吃到甜头的人。
而男主是勇敢做自己,虽然在很多方便会更辛苦,但是他活得自在。
电影中有两个细节我挺喜欢的:一是男二在博物馆照镜子脑补自己的名牌,另一个是男二觉得自己配不上男主准备提分手又默默把短信删掉。
另一方面对男主勇敢做自己方面的刻画就有些欠缺。
很多人受不了男主叭叭叭一个多小时,确实做自己和没教养还是有区别的。
(但是我还挺喜欢听他那些一针见血的点评的,除了和男二妈妈争论的那部分)男二做巧克力那倒是不需要突然就辞职去干,先以副业形式做起来更加合理。
PS:这部剧按理我会给三颗星,因为男二,加一颗。
我曾因为这是一部究极酷儿的电影而爱上它。
二刷后我发现这是一部究极浪漫的亲密关系。
在双方显示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里,都透露出极致的欣赏。
Boby获得那个忠实爱他的人,给了他第二次完全支持自己的机会。
Aron, 获得了自己真正爱的人,更加地了解了自己。
Aron其实一直爱得很坚定,但是他也难免变得害怕Boby身上过于queer的一面。
Boby一直处于爱与被爱的焦虑中,你们觉得他需要的是一个肌肉,帅气的? 他当然会喜欢这些,但是他真正爱的是那个坚定地告诉他也是值得被爱的人。
完全无法理解那些认为没有火花的论调,Aron实在是疯狂地爱着Boby。
浴室唱歌那段也太绝了。
而Boby则真的像个初恋的孩子,很容易被伤害。
Boby真正在促进diversity,而Aron是他最好的bro。
9月30日,“好莱坞制作和发行的第一部同志商业喜剧片”《哥们儿》正式在北美3300家剧院公映。
“好莱坞制作和发行的第一部同志商业喜剧片”,这么长的定语,应该不会引来杠精了吧?
环球出品的《哥们儿》当然不是第一部同志商业喜剧——早在上世纪90年代,《鸟笼》和《新郎向后跑》就曾创下同志商业喜剧的票房奇迹,前者还提名了奥斯卡。
但两部电影都是先由中小公司制作、后被好莱坞大片商(米高梅和派拉蒙)买走发行。
好莱坞真正从立项到制作到发行全程包办的“童养媳”同志喜剧片只有两部,一部是《火烧岛》,一部是《哥们儿》,都是今年上新的。
但《火烧岛》的母公司20世纪福斯被迪士尼收购,迪士尼高层以没有档期为由直接让《火烧岛》上了流媒体,从而让它与商业无缘(呵呵)。
这样一来,“好莱坞制作和发行的第一部同志商业喜剧片”才最终落到了《哥们儿》头上。
已出柜喜剧演员比利·艾希纳是《哥们儿》的主演、编剧和联合制片人,他说感谢好莱坞能给他这个机会,让《哥们儿》走进主流商业院线。
我们听听他是怎么感谢的:“我常说,好莱坞宁愿拍两部主角是会说话的豪猪的动画片,也不愿拍一部主角是同性情侣的喜剧片。
听上去好笑吧?
真正的笑点是——我没开玩笑,哈哈!
”
《哥们儿》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让包括《爱你,西蒙》在内的所有主流同志电影都显得像儿童片。
大银幕的同志形象从未如此充满性张力,就像同志版的《欲望都市》在向你招手:哥们儿,来玩吗?
玩很大的?
(该片因强烈的性内容、出现管制药物和粗俗用语被评为R级片)但本质上它又是一个幼稚的爱情童话,讲述两个纽约客从不相信爱到勇敢试爱的套路化故事。
这几乎是好莱坞几十年来不断灌输的王子公主故事的翻版——除了两位主角都是同性之外。
艾希纳也承认,剧本的灵感来源于他成长过程中看过的浪漫喜剧、那些他称之为“让我爱上电影的电影”——《月色撩人》、《安妮·霍尔》、《当哈利遇到莎莉》…“作为一个小孩,小时候看这些电影会让我想变成一个大人...但是作为同性恋,我从来没在这些电影里看到过自己,从来没有。
我们甚至都不是主角们最好的朋友。
”“我不会说《哥们儿》能跻身这些经典浪漫喜剧的行列,但我真的很想拍一部风格相似的电影。
它得是关于两个同性的,因为在这之前从来没有过。
”和所有浪漫喜剧一样,《哥们儿》的重点不在于会发生什么,而在于如何发生。
按照主流电影的尿性,两个男人从一见钟情到确定关系,中间可能只需要切入一个蒙太奇,而《哥们儿》用极限拉扯和过山车般反反复复的剧情,呈现了男男之间关于性与爱的多种可能性——
男主鲍比是播客主播,也是即将落成的LGBTQ+历史博物馆的馆长;亚伦是一名讨厌自己工作的律师,两人都不是轻易相信爱情的人。
虽然他们在夜店看对了眼,但彼此都迅速用铠甲把自己武装起来。
就像鲍比在他的直播中宣称的:同性恋和异性恋不是一个物种,同性恋上床不代表想恋爱,“不要说3P了,我连2P都拒绝”。
可是口嫌体正直的鲍比和亚伦从app聊骚到看电影到滚草地到群交趴体到拜见父母,几乎把同志情侣该做的(or不该做的)都做了一遍。
即便这样了他们还以“哥们儿”相称,这——河狸吗?!
如果你是异性恋观众,如果你对同性恋的认知完全来源于无性化的情景喜剧,《哥们儿》会让你体验到什么叫五雷轰顶。
那些舔脚、吸rush、无数双手上下揉捏的画面会让异性恋接受动物世界的再教育。
“我想让性爱场面既开脑洞又有趣,既浪漫又甜蜜。
”艾希纳说,“因为性爱本来就是这些东西的集合。
我觉得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消除所有关于两个男人做爱的禁忌。
这他妈有什么大不了的?
它从人类存在起就一直发生,只是我们不被允许展示而已。
”这种展示毫无疑问会冒犯到直人,更意外的是艾希纳对LGBTQ群体也没手下留情。
《哥们儿》反复强调一个“基本事实”,即男同性恋是世界上最蠢的一群人。
他们颜控又挑剔,想全要又害怕陷进去,内部歧视还多得一逼。
正因为如此才让他们的寻爱之路异常艰难,简单来说就是“自作(zuō)自受”。
艾希纳毫不掩饰男主鲍比作为一名白人顺弯男享受的特权,同时把一堆圈内蠢事毫不客气的叠加到他头上去,开始了怼天怼地怼自己之路。
比如鲍比觉得自己说话和走路姿势不够man,居然去健身房装猛男,结果约炮成功后忘记装回来把对方给吓傻了。
这样的桥段固然看得人哈哈大笑,但也反映了男同群体对肌肉的迷恋,以及emo母零只有装一才有市场的卑微现实。
艾希纳说这些段子是他从生活中就地取材的。
他刚到好莱坞发展时,一个女经纪人要求他“表演时尽量别那么娘”,艾希纳说谢天谢地他拒绝了这个建议,而这个素材最终以夸张的戏剧形式呈现在了大银幕上。
作为一个在纽约长大、有着中产家庭背景的公开同性恋,艾希纳说酷儿身份赋予了他喜剧的灵魂,也让他擅于自省。
正是通过自嘲引发的群嘲,才让《哥们儿》明明带有冒犯性却又人畜无害得像一只泰迪,电影里引经据典、密集的同志笑话甚至达到了《周六夜现场》的水平。
纽约除了是艾希纳的老家,也对另一位男主卢克·马可法莱恩出柜有着重要意义。
马可法莱恩在加拿大一个小镇长大,后来进入纽约著名的茱莉亚学院学习戏剧婊演。
他说当时感觉自己像走进了一道彩虹门。
“我记得走在上西区的街道上,心里想着天呐这里每个人都是gay吗!
”进入学院的第二年,马可法莱恩跟父母出了柜。
去好莱坞发展后,有一段时间马可法莱恩对性取向闭口不谈,他说这让他很不开心。
是参演《兄弟姐妹》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在这部ABC热播美剧中扮演一个公开同性恋,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这让马可法莱恩有了对公众出柜的强烈冲动。
“回头看来,我都没意识到这是多么重大的一步。
”马可法莱恩在2008年正式公开性取向,他说自己从未后悔过,哪怕可能因此而影响了职业前途。
“还有什么比对这个世界尽可能保持坦诚更重要的呢?
”也正因为这份坦诚,让马可法莱恩获得了在《哥们儿》中扮演完美型男亚伦的机会。
有趣的是,马可法莱恩去年参演网飞低分同志贺岁片《单身到底》的事迹被《哥们儿》直接拿来调侃,让鲍比抖出“同志电影?
流媒体看就好了啦!
”的反讽包袱。
流媒体毫无疑问对同志电影的下沉推广有着重要意义。
但时代也在发生改变,大银幕作为同志电影的终极目标,可以说是另一种“同志亦凡人”:同志电影不应只活在网络上;它应该跟大众电影一样沐浴赛璐路的光影,让人们可以坐在影厅嚼着爆米花看他人或自己的故事。
《哥们儿》也给制作方环球和它所代表的好莱坞指出了变革的方向——曾几何时,“同性恋不配拥有happy ending”的观念在欧美影视中盛行,直到80年代《爱的甘露》和《莫里斯》问世才逐渐将其打破;而《哥们儿》需要证明的是,同性恋演员到哪里都可以做自己,并且不会影响电影的品相。
“我们可以互相开涮,对生活言无不尽,人们可以谈论同性啪啪或基达交友而不必有所顾忌”,艾希纳认为在可以展示的内容、可以开玩笑的话题和可以拿谁开玩笑上,《哥们儿》都实现了突破。
可以说它既冒犯了所有人也成功逗笑了所有人,而这一切离不开全LGBTQ+演员阵容的助力。
从台前到幕后,《哥们儿》集结了好莱坞最优秀的LGBTQ人才,从L到Q的每个字母都在电影中有对应的呈现,琳琅满目的配角还顺带普及了一波非二元性别概念。
全片仅有两位直人演员,而她们入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要客串自己——《灵指神探》的克里斯汀·肯诺恩斯和《威尔与格蕾丝》的黛博拉·梅辛。
两人都是同志群体的长期盟友和教母级别的资深同人女。
《哥们儿》出品人、好莱坞王牌喜剧监制贾德·阿帕图有去片场探班,他说这是他看过最欢乐最好玩的片场;同时他也有点遗憾,因为这样的电影千年等一回。
电影在一些细节上还有着独特的前瞻性:2019年艾希纳写剧本时,将亚伦母亲设定为一名小学教师;虽然开明包容,但她认为自己的学生年纪太小,不适合学习LGBTQ历史课程。
在亚伦母亲来纽约过圣诞时,她和鲍比有一场你来我往的餐桌辩论,让旁听的亚伦战战兢兢。
没人能想到的是,等到电影上映时全美已经有二十多个州提出了“不说同”法案或类似议程,禁止学校教授关于LGBTQ相关历史和性别认同的课程。
也就是说,在这些州长大的小孩,找不到人谈论他们身边的同志亲人、朋友和邻居。
一个夫夫抚养的小孩,从入学起就要背负心理阴影。
一个从小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孩子,只能独自面对霸凌和时不时浮出的自杀念头。
“我担心故事情节会过时,结果灵媒竟是我自己,”艾希纳说正是现实加强了《哥们儿》的现实意义,“我们将不得不继续为我们最基本的权利而战”。
因此《哥们儿》公映本身就是战斗的一部分。
它作为一部同性恋商业片注定要和其他商业片争夺主流院线的大银幕,同时反击那些还没看片就冲进评分网站打一星的狭隘直男。
“我们不只是为小众拍摄的,我们属于电影院。
我们在这里,我们一直都在这里。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无论你听过或没听过,同性恋情侣都存在着。
自古以来都有同性恋的爱情故事,只不过你碰巧不知道罢了。
《哥们儿》是千万个爱情故事中的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机会讲述我们的故事,现在我们来了,我们还会一直讲述下去。
”当然,“好莱坞制作和发行的第一部同志商业喜剧片”是一顶不小的光环,也给《哥们儿》带来了票房压力。
但艾希纳希望人们首先要放松心态、享受过程:“不要把看它当成是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
你去看它是因为它有趣,这才是人们去看它的主要原因。
”
不明白为什么欧美塑造的同志主角都要这么喋喋不休balabala个不停,现实中这种爱抱怨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年老给真的会有肌肉优质男爱得这么深沉吗??
中途江边分手那里我觉得打住就很好了,后面的唱歌表白然后大团圆结局真的很烂俗。
当然现实已经这么惨了,能有部欢乐闹腾的he同影调剂一下也挺好的
它和那些套路化的动作片一样情节非常老套,当然有的人喜欢说“可理谁”同样俗套。
也有人忍受不了男主叽叽喳喳一个多小时。
有人觉得异性恋爱情片太多了,也有人觉得同性恋爱情片现在也不少了。
但好像还是没什么人在乎男主其实到了40岁才真正谈恋爱。
我是不是可以做个假设,看这个片子的人或多或少有过或浅或深的经历。
完全没有恋爱的人也很少,而且几乎不会有单身到40的吧。
如果没有经历过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孤独,怎么能理解他叽叽喳喳一个多小时。
有了这个前提,后面经历的一切既有真实的影子,也有童话的浪漫,也无所谓美式电影就是这样一定要童话般喜剧结局吧。
中间的一切,话唠毒蛇式伪装保护自己仅有的坚强,4人行时那个多余的人一次次尴尬,面对长辈时再也不想忍受假面而高声疾呼近乎咄咄逼人,无一不映射着现实的利刺。
男二讨喜般设置,一个来自农村的肌肉“直男”,他的憨憨直男劲儿既为他带来几分萌点,但更多是一种枷锁。
而他一步步摆脱这种束缚的过程也形成了最好的人物弧光,与男主几乎没太大变化相比。
他撕下了那层面具,再也不用为直男的男子气概所累。
显然它到达不了所谓突破性层面的电影,但我仍然为之流泪。
今年尤其艰难,去年勉强都选不出十佳,今年似乎都失去了观影的感觉,这部电影为我找回来一丝电影带来的特殊情感体验。
至少,我会期待或者希望以后多一些这种商业喜剧片。
至少,越来越多这种片子的出现可以冲击那个可笑的一有性多元群体设置的电影角色便有政治正确四个字出现的现象。
毕竟,政治正确,在这里早已经变得荒谬与讽刺。
当Bob说出 i don't trust you
一个超自信的人是如何在环境里挣扎
不用多说一些这个电影真实的点和好的回应:1. 1和2分手后再次和解的沟通中,彼此都进行了自省和道歉并承认还爱对方,但1说我们不能复合,因为我不再相信你,假设复合后我会在很多时候再次想起再次怀疑自己(不管同性还是异性的感情中,自信的人或不自信的人都有可能产生的心理)2的回应:他没有激进,没有压迫,缝隙已经存在,他只是说你在怀疑的时候你要记得我就是那个证明这个事实的存在(其实这是有一点矛盾的,2是证明1很好的存在但是也是让1产生怀疑的存在)2.1是一个超自信的人,但是环境带来的影响磁场还是会让他挣扎,但我觉得他没说出来的是,即使最后他们还是在告诉我不行,我也因此产生了摇摆也不知道是否能坚持下去,但至少我还在坚信和战斗(又是一些矛盾的情感)这些矛盾真实的情感是我推荐这个电影的原因。
与这个环境和平又斗争地生活下去永远是清醒着的人的课题,你要知道接受环境和认清环境的区别。
…我觉得好像同性影片对身份的定义有更多探讨,异性恋仿佛已经画好了框架,但在同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去探讨真实的身份和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用纠结于性别定位或者性行为约束,好像是一种更自由的关系。
就在同性的关系下我觉得是两个一样的人类。
其实一直感觉要是世界不分男女就好了,大家都是自然人。
这种感觉似乎在同性的关系中实现了。
超级温暖的小故事……已经好久没看过这么轻松,这种叙事结构的同影了看完后难得的轻松说实话它里面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是强调同性恋与异性恋无异。
说实话,我一直这么觉得同性恋确实并非如此。
他们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只是他们并不值得被“特殊对待”。
有的人把他们看的低贱,有的人相信自己的宽容而去善待他们,却往往显得很突兀,这样就像是LGBT人士就像残障人士一样要“特殊关照”。
它强调了一个中心思想,他说的是同性恋属于自己的生活,属于自己的爱情。
他们是不一样的,他们是特殊的,他们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他们可以聪明,也会愚蠢,有的坏也可以有的好。
不能用一个刻板印象去评价他们。
有的时候他们甚至要花上异性恋平常两倍的努力才能赢得正常人的权利,他们值得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们也值得一个幽默诙谐的生活。
Love is not love.
LGBT+,一般指彩虹族群(LGBT)包括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向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等性少数族群的合称。
“LGBT”一词十分重视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文化多样性,除了狭义的指同性恋、双性向或跨性别族群,也可广泛代表所有非异性恋者。
另外,也有人在词语后方加上Q酷儿(Queer) / 疑性恋/性别存疑(Questioning)、I间性人(Intersexuals)、A无性恋者(Asexuals) / 无性别(Agender)。
由于剧中多次出现Q(酷儿),简单介绍下:Queer,原本指“古怪的,不同寻常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酷儿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李银河,2002)。
所有的同性恋、双性恋以及其他不愿被某种标签固定性别的人群,都可以称自己为酷儿。
酷儿理论(Queer Theory)认为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不是天生的,是通过文化和社会环境塑造的,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别身份应该摆脱异性恋霸权的社会结构框架。
看完电影之后,第一感觉就是这对CP磕得真得劲呐,即便笔者是个直男,但谁能抵挡住男二的胸肌呢?
但仔细一想,除了胸肌之后还记得什么?
似乎只有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和LGBT+群体没多大关系。
经典爱情故事说经典可能有点不恰当,应该是一个普通,或者说正常的爱情故事。
跟大众爱情故事的区别仅在于冲突原因和CP性别。
回想下整片的剧情:二人一开始在酒吧相遇,之后互相试探。
俩人都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不出意料的二人选择尝试一下,随后“凑巧”旅行,加深情感。
在二人感情稳定之时,也应该出现点冲突了。
果不其然,男二的家庭旅行就是冲突的爆点。
男主对于某些话题的深刻见解让给老太太整懵了,男二有点生气,随之而来的就是吵架、断绝联系。
甚至说后面因为某种“巧合”男二试图挽回也被男主强硬拒绝,理由也还是一开始二人彼此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恋爱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
最后,机缘巧合,男主回心转意,男二果断赴约,不回短信直接到场。
经典时尚小表白,俩人好好在一起,直接一个HE,全剧终。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
那是因为这就是一般爱情电影的正常流程。
先让你磕CP,稳固感情后整点戏剧冲突,最后俩人和好,磕一下直接结束。
不仅仅是电影,很多韩剧也是这样。
比较经典的有《来自星星的你》、《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孤独又灿烂的神:鬼怪》等,基本上都是先在标题中体现这对CP的不同寻常,之后努力将两个人撮合到一起。
等磕到上头再出现问题,越严重越好(古早韩剧中的经典绝症,后续编剧有所改变,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戏剧冲突),最后这对CP历尽万难重归于好,获得满堂喝彩。
其实这种爱情故事也还不错,虽然能猜到剧情,但磕CP真的很爽啊,磕CP一时爽,一直磕CP一直爽。
谁看爱情电影不喜欢一对好磕的CP和Happy Ending呢?
LGBT+的外衣影片除去爱情外,剩下就是在过去十分少见的LGBT+主题。
话说最近关于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相比之前也是多了不少,算是某种程度上的提升吧。
LGBT+在本片中出现在了很多地方,或者可以说除了俩人的爱情之外剩下的全是LGBT+。
男主的工作,男主的梦想,甚至关键冲突也与其相关。
只是笔者觉得这里是不是有点过了?
不是说LGBT+的主题有问题,而是感觉LGBT+占用了太多篇幅。
男主的台词有点太多了,虽说可以凸显出个人特征,但密度过高的独白有点让人觉得有点无聊。
不过冲突那块笔者倒是觉得塑造的很好,男主的表现非常符合他的设定。
一个对LGBT+有着崇高理想的人,即使那个人是你对象的家长,在某些关于信仰上的东西必须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试图克制内心的躁动,但最后克制失败完全的表达了出来。
冲突就这么自然的产生了,并不突兀,十分自然。
除此之外,影片还想突出的是LGBT+群体的苦难。
与异性恋不同,LGBT+群体内部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其外部矛盾。
在影片中可以发现,在纽约这个十分开放的城市中LGBT+群体被接受程度很高,但对于男主这种希望寻求真正伴侣的人来说依旧困难重重,具体问题就不做过多讨论了,直男讨论这个问题多少有点不合适。
沉重的爱情本是喜剧的爱情故事加上LGBT+的主题后反而变得有些沉重,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本就不易,期间的冲突各种各样,对于LGBT+们来说更是艰辛。
影片中的CP算是运气好的,磨合和冲突让他们更好的在一起,而现实中更多的LGBT+们还在苦苦等待和寻找。
无他,祝好
参考文献:1. 知乎——LGBTQ 到底代指什么?
2. 知乎——LGBT+群体相关知识积累3. Wikipedia—LGBT4. WHAT IS LGBTQIA+?
2.5,脱口秀风格令人不适
都快忘了上次看这种老套的糖水童话片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但还是被打直球的爱情感动了。所有那些具有冒犯性的段子、那些为平权而进行的呐喊,以及最后的那句“我们站在这里便已经足够幸运。”都好浪漫,是啊,能遇见彼此就足够幸运了
Did they make up all the cliché parts on purpose, in order to be sarcastic? Or that's my prejudice? 🥹🥹
雖然劇情老套,但好有愛好開心男主也好帥!
感觉很微妙。一方面男主过于典同,另一方面确实也是会在后半段不断感到这种伤人而非单纯“mean”的行为为什么男二会持续继续对男主念念不忘……😪就启发出一个歪理是可能被伤越深爱就越深,但确实男主那段凸显出一个粗鲁,更别说除了感情线之外的他一整个就是深陷恋爱脑工作也没法子care到的一个……比起gay更像nerd的形象。不过除了感情线之外都还行,男主这么过分不讨喜解释成“嗯嗯GAY也有普通人啦怎么可能完美无缺厚”也还行,就是不讨喜的人物配上这个糖水小妞电影式感情线让人看得略有不适。3.5归3。
我的大脑让我明白,Aaron配Josh,hot guy找hot guy才是gay圈现实,但看到最后一段,我的心还是忍不住随着导演的造梦浸入其中,虽然中年毒舌猴受Bobby怎么可能被肌肉猛一倒追……Aaron辞职、改变家人,都太梦幻了…动不动勾搭帅哥、多人运动才是现实哈哈。最后的献唱和gay神英灵殿还是有点感动的。被抹杀五千年的同性恋故事从今天开始讲述。Luke真的hot hot!
两位主角演技令人尴尬,选角上为了符合主流市场一定要选不让直人觉得作呕的“男性化”的Gay。
集刻板印象之大成
SNL式主流输出,但至少强过同样标榜主流的《爱你,西蒙》。
聒噪
都市LGBTQ+白马王子喜剧,溢满流行文化虽然显得肤浅但是足够大胆开放,既有自恋也有自嘲;玻璃心的非受众群体不必观看以免引起不适。
怎么说呢,就感觉聒噪的男主角一直在说话,一直在教做人。爱情,同性平权什么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在强调:你们这样子做gay是不行的,做gay一定要像我说的这样。难怪两个男主之间没有火花,爱情不是重点,趁着上大荧幕疯狂输出观点才是。
这部电影的主线其实就是一个几乎已经被好莱坞遗弃的典型Rom-Com王子公主的童话,只不过这次的两个主人公成了王子跟王子;虽然有点老套,但是这个属于LGBTQ+的童话在大银幕上来的实在太晚了!不过好在迟到不代表缺席!虽然相似主题的影视作品已经很多,但这般大规模上映,并让人看得有泪有笑,的确值得褒奖。更不用提导演和编剧绞尽脑汁的把那些大家熟悉和不熟悉的LGBTQ+历史信息和流行文化大量塞进每一句话和每一个梗,并且做到处处有金句、句句够幽默,真的是太难得了。
情节桥段真的老套,但嘴也是够毒、梗和包袱也够新,所以它依然是大旗高举groundbreaking的年度佳作——没错,都是LGBTQ这些所谓的“政治正确议题”和台前幕后的相关争议给本作贴了金。只要有朝一日我们看电影的时候脑子里还能飘过“政治正确”四个字,那就说明我们正确得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类似本片一样"normalizing, chill but offensive enough (to cis-straights)"的电影来洗刷掉这些本来就不该存在伪概念。
刻板印象之所以刻板是有理由的,笑死了,喜剧部分完全合格,爱情部分只能凑合看看。Bobby这种人设我多少有点烦了,最后还不是和帅哥落入俗套,真的很俗好吗!!!
知道cheesy但没想到这么cheesy 确实挺好笑的但也过于碎了 仿佛几年来的snl gay段子塞到了一起 抛开演技+最后为啥道歉+结尾的处理实在气不过要扣分之外 还是要好好支持大银幕通讯录小基片 毕竟连古巴支持合法了 can you?
受不了 straight版的伍迪艾伦,更受不了gay版。
除了话痨点其他都还挺好的。在一派不严肃中上价值也是好事一件。但还是有点过于童话了。
还好吧 本质上就是拍了部中规中矩的爱情喜剧片 只是达到了异性恋此类型片的平均水平 俩主角我倒没觉得话唠丑 但是他俩真的看着不来电啊
就…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