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一个黑人和他中年危机的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匹兹堡,特洛伊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下层街区,和其他黑人一样做着最低等的工作。
他埋怨公司只允许白人司机开垃圾车,而黑人却只能跟在车后搬运垃圾桶,这个时期的美国处在种族主义变革的前夜,每个黑人都在热切期盼着改变的到来,但特洛伊对此不以为然,如同大多数黑人,他的一生遭受过太多不公平的待遇,他已经不再相信社会还有改变的希望。
然而特洛伊又是幸运的,相比更多无家可归和露宿街头的同胞,至少他还拥有一栋房子,每周五傍晚结束一周的工作后,他会和白人老友波诺坐在自家后院喝上几杯,妻子萝丝也会过来和他们聊聊天。
每当这时,特洛伊都会暂时忘记辛苦而乏味的生活,只是挂在树上的棒球还在提醒着他曾经拥有过的梦想。
特洛伊曾是一位棒球好手,战后他加入了当地的黑人棒球联盟并渴望进入全美棒球职业俱乐部,由于已年近四十,没有球队给予他机会。
希望破灭的特洛伊只能做环卫工人养家糊口,但内心却一直无法释怀,他认为自己的棒球梦想没能实现的根源在于社会对于黑人的歧视,而很多技术平平的白人却可以在大联盟里打球。
为此他甚至阻止小儿子科里练习橄榄球,哪怕他已经得到了大学球队的认可,特洛伊仍旧坚持白人是不会允许黑人出现在球场上的。
但显然他是在漠视现实,二战后的美国社会逐渐摒弃了种族主义制度,越来越多的黑人拥有了和白人同样的权利,运动场上也开始出现了黑白两种肤色。
特洛伊试图让两个儿子都走自己的老路,为此大儿子莱昂斯已经同他决裂,科里迫于父亲的权威只得忍气吞声。
特洛伊在家中苦心建立起了威严形象,但实际上他却不如表现出来的一般正直,不但擅自破坏科里在球队的前途,还利用在战争中负伤的兄弟获取政府补偿,无法容忍家人对自己的质疑,就连对好友也隐瞒出轨的秘密,被揭穿之后还能大义凛然地反驳别人。
在情人去世后他甚至要求萝丝抚养遗留的孩子,整个家庭终于在暗中分崩离析,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夫妻二人再也无法回到往日,科里也为了远离父亲加入了海军陆战队。
而特洛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和他想象中的命运之神斗争,想要挽回人生的败局,可惜命运已经不给他机会。
这是黑人典型的一生,充满苦难的童年和艰苦奋斗的中年,而在本该安度晚年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特洛伊想要逃离,他始终执着于曾经没有得到的梦想,他认为自己已经尽了义务,只是被时代辜负,所以才会无论何时都能义正言辞地教育别人,而从不觉得错在自身。
特洛伊在院子里筑起了篱笆,同样在他心里也是,他试图用篱笆保护内心的渴望,但围起来的只是虚无。
特洛伊将情人的死归结为上帝的又一次不公,他口中喃喃自语着,一次次挥动球棒向上帝挑战,他看起来不过是又一个被生活打败的人,只不过自以为是时代的不幸。
作为家庭关系的维护者,萝丝总是需要弥补丈夫给儿子心理带来的创伤,接济生活困窘的莱昂斯并支持科里追求体育梦想,还要时不时照顾特洛伊智力受损的兄弟,对于丈夫萝丝并不是毫无怨言,但为了家庭的完整她选择忍让和包容。
直到特洛伊将他和别人所生的女儿带回家,萝丝才终于情绪爆发。
可以说萝丝就代表着黑人女性在这个时期的地位,不但要承受社会上对黑人的普遍歧视,在家庭里也不受重视,但她们正是支撑黑人社会度过漫长冬季的火苗,没有她们的无私付出,黑人族裔是无法在长久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壮大力量的。
所以萝丝最终接纳了这个无辜的孩子,她也让莱昂斯和科里接纳了他们的父亲,由爱到恨再到理解,他们会记得有这样一个人曾经存在过。
影片从头至尾没有试图用丑化白人来表达政治正确,也没有放大黑人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来博取同情,人生的大起大落和峰回路转在这里都不存在,它只是讲述了一个关于五十年代普通黑人家庭的平凡故事。
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创造出如此伟大剧本的奥古斯特·威尔逊,始终不愿轻易让人将其改编成电影,以至于临终前还坚持要求必须由黑人导演执导本片。
除非对这个时代有过亲身感受的黑人,恐怕难以用平静的语气来讲述这个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而白人导演在操作牵扯种族主义的题材时,就容易掉入黑白分明的陷阱之中,过分追求情绪的宣泄和矛盾的对立,会更加远离真实的黑人生活历史。
这是属于黑人的美国往事和他们的时代悲歌,这个时期的黑人已经看似不必像他们的先辈一样遭受白人的残暴压迫和统治,拥有了相对自由的生活权利,不管是社会地位还是白人的态度都在渐渐好转,看得见的更加美好的未来仿佛伸手便可触及。
然而种族主义在他们身上长久留下的痕迹却早已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内心,被关在笼子里太久的鸟,面对打开的窗口会茫然失措,继而发现自己根本忘记了如何飞翔。
经历过太多苦难之后,黑人已经没法再用被给予的平等获得白人那样的人生。
科里最终会明白父亲的用意,那个在母亲口中年近四十还能跟年轻白人同场竞技不落下风的黑人,也曾在众人的赞誉中憧憬过梦想的实现,即便上帝将并不完美的人生强加于他,他也从未放弃过与之抗争,用尽所有力气向对手挥出球棒的特洛伊,无疑配得上一个黑人的灵魂。
特洛伊辜负了他的妻子,他的大儿子,他的小儿子,他的情人,他的工作,他的弟弟,他的家庭,唯一没有辜负的就是他自己。
妻子全心全意爱他,照顾家庭,和所有家人保持了亲密的关系。
特洛伊离不开自己的老婆,却在外面偷情,并且有了孩子。
而当他要求妻子接受这个事实时,当他要求妻子抚养外面的私生女时,理直气壮。
——他在外面的女人面前才能放松,才能找到自己,才能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大儿子喜欢音乐,追逐梦想,却不得不向他借钱讨生活。
小儿子继承了他的运动天赋,被选入球队。
特洛伊因为自己的经历,坚持认为这个社会不会给黑人平等的机会,所谓的梦想只会被现实冷冷拍碎,不如一开始就老老实实学门可以谋生的手艺,脚踏实地。
他用弟弟的赔偿金买了大房子,在如何对待弟弟的问题上经常和妻子争吵,其实他自己内心也在不断打架。
情人要的他给不了,却让她怀孕,而生产时他并不在身边,那个连面都没露过的女人或女孩,就这么死在了产床上,留下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特洛伊有他招人喜爱的一面,风趣幽默,有他的坚韧,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勤勤恳恳工作,承担他认为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但他也着实招人讨厌,刚愎自用,粗暴武断,听不进别人的想法。
这样一个特洛伊,很难说是好还是坏,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很真实。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被从头至尾沉默寡言的卡西拿走了,他用毫无表情一声不吭来表达他极致到麻木的悲伤。
竞争者是这部藩篱里从头到位碎碎念不停的丹泽尔华盛顿,在人物去世之前,他一直在不停地念念叨叨,和所有人叨叨,和自己叨叨,甚至和死神叨叨。
都很精彩。
只是奖项往往会对“老人”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咖位越大惊喜越难吧。
有人建藩篱是为了挡住外面的陌生人,有人建藩篱是为了留住里面的爱人。
可是有的人终归挡不住,有的人,你想留也留不下。
Fences,藩篱,翻译的真好。
丹泽尔华盛顿,我最喜欢的黑人男演员,没有之一。
他是那种不会把自己框在一个形象里的人,他可以是贪婪的警察,冷面的杀手,憨厚的铁路工人,正直的军人,总之你看他演电影不会出戏,也不会惊讶他的角色有多么的不同。
藩篱是他自导自演的,89届奥斯卡四项提名。
2017.04.16
最初想看《藩篱》,是由于它在89届奥斯卡上的多项提名。
令人惊讶的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7.0,这个分数,相较于其它得到过奥斯卡提名的电影来说,连及格都算不上。
于是这令我思考,《藩篱》到底是凭什么吸引了严格的奥斯卡评委们?
带着巨大的好奇,我点开了这部电影。
就像我的题目中所提到的,精彩的电影就是一个不断推翻并最终升华的过程,而于我本人而言,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的冲击,就是它推翻了想象,我的想象——在最初看到电影海报时,海报上黑人的笑脸却配以沉郁的色调,让我不由自主地猜想,这个故事和《为奴十二年》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电影开始后,所表现的年代、人物的衣着样式,与《相助》又是那么类似;而人物对话中,还不断出现关于“有色人种受到的差别待遇”这样的话题,更加深了我对这部电影的预定印象——它想要讲述黑人为自己争取权益的故事。
甚至,当我看到Viola Davis扮演的女主角Rose时,还产生了一个很可笑的想法——有的人演同一类角色果然是会上瘾的,毕竟Viola也曾因《相助》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可事实证明,以上所有这些,都只是我的“个人偏见”,它或许来源于我没有看影片简介,又或许来源于我的少见多怪。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份“偏见”,在逐渐摸清影片脉络之后,我才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震撼之感,甚至有些“悟”了的意思——影片讲述的,本质上只是很平常的一家人之间的依恋与怨憎,却写出了一股普通家庭剧没有的荡气回肠。
凭这点,我就想说,这部电影,绝对该有更高的豆瓣评分,也绝对值得上奥斯卡提名。
这部影片推翻了我给它的假想定位——种族歧视。
事实上,影片中所出现的一切与种族歧视有关的记叙,都只存在于男主Troy的回忆和臆想里——比如他认为棒球队开除他,不因他的年龄而因他的肤色;比如他认为他的白人老板会因为“种族歧视”而解雇他;再比如,他不相信儿子Cory会在橄榄球队里得到重用……可能他的确因为自己的肤色而吃过苦,但以上这些,却都是他个人的偏执猜想,是他插在自己心里的一圈“藩篱”、一座堡垒。
当然,他这样的想法也并不是无法理解——他坐了十五年牢,与世隔绝十五年,而当时的美国,十五年可以发生很多、改变很多。
而影片在塑造了一个这样的人格后,就一定要安排另一种人格去与他碰撞,从而产生矛盾,那么这个就自然而然地由与Troy朝夕相处的妻子Rose来承担了。
影片中,Rose多次提醒Troy“世事变迁”“人会变化”“应该让孩子们去追梦”……而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个“推翻”——推翻堡垒,Troy心中的堡垒。
大概正是由于Rose不断冲击他的死板观念,才导致了他产生了那种“被束缚”“压抑”“无法呼吸”等情感与感受,从而使他去追求快活的感觉、找一个能让他“自由呼吸”的人,而这其实也暗示了Troy的出轨。
而当我真的看到Troy有了外遇时,我是非常震惊的,因为他曾多次表达过自己对Rose的爱意,当然这种表达并不是口头地说一句“我爱你”,事实上,他从未对Rose说过这句话,他只是说:“You're the only decent thing happened in my life.(你是我生命中唯一一件像样的事。
)”但在我看来这就足够了——他会因这个想法而不愿辜负Rose。
所以当我发现他背叛了Rose时,他在我心中的那个“臭脾气、有个性的善良男人”的人设也就被推翻了,尤其在他看不到Rose为家庭所做的付出与牺牲时,我更觉得他是个“渣男”!
当然其实影片开始时Bono的话就已经暗示了事情的发生,也怪我看不穿吧。
反正,我当时甚至想问问Troy:“既然不爱了,就早点放手,干嘛要无端消耗彼此的感情和生命?
”可事实证明,我又错了——Troy不是不爱Rose了,只是他爱的女人又多了一个,而当这个女人去世时,他迎着风雨,对“死神”大喊:“除非你要夺我的命,否则你休想再踏进这个家里、接近这里的任何一个人。
”他开始修藩篱,这是他要保护自己家人的象征,而保护是因为爱,他爱Rose和Cory,尽管他曾表示自己并不是必须喜欢谁,付出只是因为对家庭有责任,但这些该是他的掩饰与狡辩,毕竟他是个“臭脾气、有个性的善良男人”——他“渣男”的人设又被推翻,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立体的、有血肉的人。
而这就是第三个推翻——推翻固定人设。
不得不提的是,在“向死神呐喊”的这段故事中,影片画面设计与情节的呼应堪称完美了——通知Troy情人死讯的那通电话是Rose接起的,彼时,一道闪电映在墙上的十字架上,雷声低弱,Rose信教,闪电映在十字架上,影射了这个消息与她而言,也是令人震惊甚至难过的;而接下来Troy接到死讯,窗外闪过一个小闪电,这应该是暗示了男主当时仍处于懵住了的状态,他冷静地说要去看看死去的情人,因为那是“该做的事”,而他的反应其实也非常合乎逻辑——没有人能立刻接受珍贵的人的死讯,很多人在无法承受时,总会下意识地不去承受、不去感受,Troy之后不冷静的咆哮也应证了他不是没心没肺,而这时的电闪雷鸣,也完全切合他的心理。
镜头一转,Cory在走廊安慰Rose,身后闪过一道小闪电,伴着一声闷雷,这声闷雷,则象征着父亲的形象在儿子心中瓦解,也是本片的第四个推翻——推翻情感。
奇妙的是,影片没有大篇幅描写男主Troy的情感变化,他一直都是习惯于以严苛的方式表达爱、执着而偏执、渴望精神认同与慰藉的,唯二的两个明显变化,在于他将弟弟送去医院,也不再叫Bono为“nigger”,个中酸楚,怕是只有他自己知道。
而Troy最大、却也最隐秘的情感变化,在于他对父亲的感情——由敬重,到憎恨,再到理解,最后是怀念。
但事实上,影片对于他这段往事的叙述也只是一笔带过,更多的是用Cory与他的情感纠葛作影射,再由Rose对Cory说的一句“你就是第二个Troy Marks”来作精辟总结。
Cory是思念Troy的,从他参加葬礼时打树上的棒球以及和妹妹唱歌时的哽咽可以看出;Troy也是思念父亲的,从他经常唱父亲写给他的歌并引以为豪可以看出。
而对于两个儿子,他一直都爱他们并为他们骄傲,只是他不擅于表达。
影片中情感变化最感人的就是Rose,她的话几乎是整个影片最大的泪点,从爱男主所以希望他能看清现实的那种迫切,到她因受伤而爆发,再到她接受小三女儿的那份理智与博爱,后来又决绝地表达了对Troy的失望,却又在最后教育Cory要尊重父亲、并表达了自己对Troy的爱与不舍,她抓住了我的每一个泪点,她就像玫瑰,不仅是名字一样,相同之处更在于她的品质——美丽柔弱而值得呵护、棘手而坚强。
值得一提的是,Viola的哭戏总能很好地抓住人的情感,从隐忍到涕泗横流,可谓出神入化,《相助》里记叙儿子的死亡时是,《藩篱》里的爆发亦是。
当然,这部影片注重推翻却不止推翻,它也在建立——从一开始就“偷偷”地建立着Troy这个挣扎而高尚的灵魂,而在影片结尾时,又由Troy的弟弟Gabe的号声打开了“通往天堂的门”,为影片内涵做了一个完美的定位与升华——“人会犯错,但上帝原谅罪人、爱罪人,天堂接受一切值得尊敬的灵魂。
”
这是一部怨念很深的作品,丹泽尔·华盛顿扮演的男主角,在影片中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无休止的抱怨。
特洛伊本是一个很有天赋的棒球手,种种缘故让他没能成就一番辉煌,最后只得在匹兹堡做一名环卫工人,终日与臭气熏天的垃圾为伍。
当时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种族隔离政策还未完全废除,黑人登场机会很少,这让因生活失意而内心愤愤的特洛伊,找到了一个宣泄的目标,自然而然的对号入座,将自己标榜为种族主义的受害者,宣称是种族主义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而事实并非如此。
父亲的失责,让特洛伊14岁就出来闯荡社会,为了生存,他沦落为一个小偷,一次抢劫案中,特洛伊被抓入狱15年,待到出狱,他已然是个中年人,不再适合职业棒球生涯......显然,恶劣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的缺乏约束才是特洛伊前半生不幸的真正原因,种族主义并没有在他的人生中,发挥显著的作用。
对于一个人生观正确的人来说,面对如此境况,只能做两件事情,那就是认清不幸的真正原因,积极振作面对未来,但这需要睿智,更需要勇气。
特洛伊缺乏的恰恰就是勇气,毕竟抱着受害者的身份,将一切归咎于自己无法更改的肤色,要简单、舒适的多,还能为自己的过失和怯懦脱责。
正如特洛伊妻子说的那样,“碰到你搞不懂的事,你就管它叫魔鬼。
”特洛伊不愿意去弄明白自己的人生,情愿做一个能将一切话题引向种族主义,且牢骚不断的怨妇。
影片取名“藩篱”,非常妙。
它不仅仅是指特洛伊家门外的那道围栏,更隐喻了五六十年代美国族群间的隔阂,特洛伊的事件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事件本身与种族并无关,但却因为不同种族的参与,被安上种族主义的标签,反映出当时的大环境里,种族关系的紧张与敏感。
与此同时,影片更罕见的批判了黑人的这种受害者情绪:并不是所有黑人的不幸,都是种族主义造成的。
就像丹泽尔·华盛顿说的:“有些藩篱把人隔绝在外,有些藩篱把人束缚在内。
”如果说,种族歧视是白人将黑人排斥在外,那么黑人这种事事都责怪白人的思维,则是将自己围困在一个远离主流社会的牢笼里。
特洛伊便是如此,他拒绝承认时代的进步,尽管白人老板破天荒给他升了职,他阻止儿子去实现他没能达成的打球梦,尽管校队已经决定招募他儿子,他将自己的怨气,洒向家人、朋友,逼迫他们承认自己的观点——黑人肯定活不好,以此让他们与自己站在一起,去坚守这道种族的藩篱。
某种程度上,这道藩篱就是特洛伊的遮羞布,用来掩盖他怯于面对过去,更不敢面对未来的事实。
他对儿子说,“那些白人不会让你上场的,你要在他们中间取得地位,必须比他们优秀十多倍才行。
”其实,真正恐惧儿子获得成功的,正是他自己,因为儿子的成功,将会瓦解他坚守了几十年的藩篱,撕破他的遮羞布。
影片是根据著名的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森的同名话剧改编,威尔森本身就是一个黑人,这让整个故事有了深刻的自省意义:破除种族主义,不能单方面依靠白人,改变黑人命运,更需要黑人自身的改进。
故事的最后,特洛伊发生了婚外情,还有了私生子,亲手毁了自己维系了十几年的婚姻,这一次,种族主义再也无法背锅,特洛伊的遮羞布被威尔森无情的扯去。
面对妻子声泪俱下的质问,他依然强词夺理,企图合理化自己的背叛,而事实上,他只是用堕落麻痹自我,自私的让整个家庭为自己的失意买单。
种族的藩篱正因时代的进步在逐步瓦解,而特洛伊却用自己的偏执,在自己和朋友、家人之间,制造了一道又一道的藩篱,毁了自己,也伤害了家人,儿子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妻子更是与他决裂。
最终,特洛伊以一场猝死,草草收场了自己的人生,他和他的藩篱变成了历史,特洛伊的家人这才一片祥和的望着云彩背后光芒四射的太阳。
多年来,一直有人想要把《藩篱》拍成电影,但威尔森坚持让黑人来导演,致使影片长期难产,之前我不理解这种固执,但看过影片后,我完全能理解,如果由其他族群的人来拍摄这个故事,就会变得像是外人在鞭策黑人,只有由黑人来导演,故事的自省意义,才能充分发挥。
将故事放大来看,影片这种的自我反省,其实适用于任何群体,当我们以一种群体身份进行自我认同的时候,是否也在用这种身份,架起一座藩篱,制造隔阂,转嫁自己的不如意?
比如两性之间,再如地域之间。
奥古斯特·威尔森相较于《藩篱》深刻的反省意识,去年那部同样是黑人题材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就显得非常拙劣,后者像个怨妇一般,通过大量篡改历史,虚构出十恶不赦的白人和高尚完美的黑人,借此发泄对白人的一腔怨恨,最终黑人导演本身的不检点,狠狠的煽了自己一个耳光,也让影片成为了一个的笑话。
《一个国家的诞生》就是影像版的特洛伊,是低劣的。
《一个国家的诞生》由于改编自舞台剧,整个影片中的有十分明显的舞台剧痕迹,情景被严重压缩,基本锚定在特洛伊家的前门、后院,然后演员们不断的进场、退场,连篇累牍的台词替代了本应由影像来描述的剧情,整个观感比较沉闷,这是影片的一个致命伤,它本应改编的更好。
维奥拉·戴维斯由于去年奥斯卡的“太白”遭到了批评,今年黑人参与的影片大放光彩,《藩篱》顺势获得了最佳女配角,不过讲真,维奥拉·戴维斯的表演虽然精彩,但影片本身的意义更值得关注。
藩篱,这名字无论怎么感觉,都是戏剧的样子,舞台剧的样子。
它不适合电影。
场景单一、台词比昆汀还“墨迹”,大段大段的词,虽然特棒,但仍旧太多!
这藩篱阻隔了两种意义,原意是阻隔外来的人,而这部戏里,是阻隔想出去的人。
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父亲也好、丈夫也罢都是极度失败的社会角色,而个人内心只因为无法得到充盈,一生都认为自己是失败的。
它阻隔了全世界进入它的内心,包含最亲的人。
甚至是映射着黑人在美国的生活状态,当然这是隐喻,懂就行!
奥维拉,女配角毋庸置疑。
她在这部戏的演技碾压一切,是无敌的!
同样,丹泽尔作为优秀的演员,给奥维拉搭戏,那就是步入神坛的阶梯。
必然!!
而对于电影来讲,说心里话,我很努力的看,真的看不进去。
丹泽尔·华盛顿的台词,说的我头疼。
说句不艺术的话,那是不停的叨逼叨、叨逼叨,整部电影全部用台词推进剧情,你说会怎样呢??
影片一开头老头絮叨的让我有些绝望,我在想如果全片就是这么在这老头的絮叨中结束我会崩溃。
老头靠当垃圾工活一家老小,住着战争受伤的哥们的房子,每天没事和白人老哥吹吹牛喝喝酒,和老婆调调情,顺便在外面找个让自己放松的姑娘。
也许这是沉重生活负担下的喘息。
老头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对老婆表达情谊很多,对孩子很冷漠,孩子对他来说是responsibility。
所以和两个儿子感情都不好,因为从来得不到认可。
老头在52岁高龄出轨了,还喜当爹。
回来跟老婆坦白,不认错反而不断的强调自己的痛苦,老婆一番话狠狠打脸。
对啊,18年的婚姻谁没有痛快想放弃的时候,但婚姻的本质是坚守。
老头戾气很重,自我中心,整天抱怨,老眼光看人。
人所有的认识都源自自己的过往经历,老头觉得有色人种一直被歧视,得不到好工作,打球不被重用,永远是外向归因,不考虑自己的问题。
白人老伙计说藩篱既是为了不让外面的人进来,也是不让里面的人出去啊。
但最深的藩篱在老头心里。
瞎写的,想梳理一下,没成功。
很走心的一部电影,虽然画面几乎全在他们的小屋里,提到的一些人物甚至并没有出场。
父亲是有些不通人情,但这也许是身为黑人,在那个年代,那样的家庭环境中沉淀下来的性格和做法,但似乎在每一代人的身上都有体现,但都改观了不少,未来是光明的!
但作为父亲,特洛伊也承担了自己这个人生所有的责任。
母亲,真的是个了不起的人,面对困境仍然坚韧勤劳慈爱,基督教的家庭似乎是不能人工流产的,所以她还是选择善待无辜的孩子,大爱无疆!
藩篱,是家的最外层,父亲就像藩篱,把困难和荆棘挡在了外面,母亲就像太阳,给予家庭和子女充分的爱。
没看懂这是省么价值观啊?
他爹打棒球失败当清洁工运垃圾,然后整天和朋友及媳妇儿无脑快乐犯贫,在外面找别的女的有了孩子女的生孩子时死了然后把小孩让自己原装媳妇儿养着,他对自己俩亲儿子野蛮粗暴,把自己小儿子赶出家。
全片除了给他媳妇儿抚养费就是盖了个不到五米的篱笆。
反而他媳妇儿是典型的中国式贤妻良母在家洗衣服带孩子做饭任劳任怨三观端正,Viola Davis大姐自the help 之后又一次精彩演出,赞。
身为一个男同志这次挺孩子妈妈,太不容易了。
就这整天还得忍让着他。
完了最后一幕一家人在这感慨父爱?
就这他爹还整天自己显示的和命运抗争?
这不自己作的都是?
他媳妇儿付出那么多最后还教育不愿去他葬礼的小儿子他爹多么不容易,这是什么伟大女性啊?
一贯提倡女权的好莱坞怎么到了这个层次?
就这还百老汇舞台剧?
有人看过吗去?
来讨论讨论,是不Denzel改编时候有偏差啊。
这种无脑男权父爱不是在读者杂志上天天登啊,怎么奥斯卡也到了《读者》这个层次?
省么价值观啊?
《藩篱》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黑人中产阶级家庭丈夫与妻子儿子的矛盾纠纷,丈夫出轨导致另女人怀孕,延续自己理想的儿子却与自己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反目成仇,最终家庭支离破碎,导演用藩篱这一抽象的概念向观众表达了他们一心想在房子周围搭建藩篱来维护家人的和睦却事得其反,电影本身大量的长镜头对演员的演技和气氛的渲染都极具考验性,背后折射出很多关于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哲学问题,但是豆瓣评分仅6.8分,可能它超出了一般观众的审美范畴,总而言之它是一部能让你全身心投入看完陷入阵阵沉思的作品,这种感觉我很久没有过了,记得上次带给我这种感觉的是一部叫做《赎罪》的电影。
前面话太多。
这种嘚嘚嘚纯唠嗑型真的一点看不下去,完全没有代入感,一小时弃。
失败的人碎碎念。
2.5 “当你爸爸走进屋子的时候,身型如此高大,占据了所有空间”,男主角给这个家庭投下的阴影同样巨大,他对自我的佐证未说服任何人。Viola Davis表演强势,配角演员身份显现在角色身份上,被亲情藩篱圈起心牢的妻子。依托原作,戏好看,但缺席的空间或是情感上留白,注定这不是好的cinema作品
演技真好,故事略短感。
前半部分基本就是丹泽尔一个人在bb个没完没了,真是让人分分钟想放弃的感觉
人生一场不是用来修建与翻越拆除藩篱的。也因此,开始的开始你停不了地去表达,最后的最后是你只能唱歌。
代际关系与美国黑人社群底层生态。目测陪跑
过于密集的台词,平庸乏味的故事,配上一些表演时刻,还是挺……无聊的
不去想话剧舞台的任何,做为电影来看非常震撼感动,尤其是女主的隐忍与爱的阈值支撑和包容了所有人,在各自的不如意中面对现实的生活与超现实的命运。
强扭的观点不甜,硬凹的造型不顺
两星半。太像舞台剧,不仅仅是内容形式上像,而是还保留着话剧思路,那我觉得改编和导演都是不好的。人物的走位极度不自然,且走过之后定下来说话,包括为什么不能重新删修台词,这些等等都是疑问。不过那个后院的景很好,很耐拍,虽然被导演表现的那么的无聊,但这个景依旧有生命力。
这种所谓“戏骨狂飙演技”的肯定不是我的菜。另外,维奥拉·戴维斯的“表演时刻”主要得看鼻涕,流量控制极其精准,技术无人能敌。
演员演技超棒
没啥电影技巧的演技秀,除了妻离子散告别观众前的那一段。想起那句话: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横批:大块头没有大智慧。
前面太话痨了,后面,直接将人性的复杂,家庭责任的潜入人心融进你的内心,这个母亲太伟大了。B站大会员
6.6
舞台剧改编,台词果然够密,场景和技巧都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看表演,丹泽尔·华盛顿和维奥拉·戴维斯都很出彩,但是人物本身缺乏魅力,尤其是这个渣男男主简直神逻辑,感觉好表演都白瞎...
藩篱,4-0 大量对话,嚼劲够足。靠的就是表演,将画面外厚实复杂的人物演出来。人物脚本很厚,但观众是看不到的,求的是角色的鲜活真实。命运、生活,压迫下不堪重负的底层人物,这种沉重苦涩的观感必定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接受的。这不是商业片,注定叫好不叫座,主创在艺术上的追求非常了不起。ps:尽管如此艰难,从头至尾貌似没有一句脏话
请华盛顿食屎。也请鼻涕天后食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