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也是被人常欺负,所以苦练单双杠,书包里放一把气枪,打在手上还是挺疼的。
一个朋友还在书包里天天放着一把菜刀,怕有人在路上堵他,就是因为他不认怂。
初中有哪些高年级的讨要零花钱的,这当然是我的说法,更应该说是抢劫恰当一些,所以我们下学都是集体行动。
到了高中是重点高中,貌似这些事情少了很多,也有可能是我们社会一直在进步,终于感化到了我们的边陲小城。
小学的时候我们就有斧头帮这种烂大街名字的帮派,干的都是些恃强凌弱的屁事。
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对孩子的管教除了打骂,罚站,叫家长之外,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沟通,现在连三岁的小孩都可以讲道理,可是在当时我们班里的泼皮只有一两个是被教导从良的。
后来我去国外上学生活了十年,在外国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我们经理直接就说No bully in this office。
后来得知她没当区域经理时曾被欺负过,她跟我说任何人都不应该有这样的经历。
跟她一起工作真是非常愉快的一段时光。
让我学会了Take shit from no one.有时候霸凌是被惯出来的,我总是提醒自己一定要在自己即将懦弱的时候就行动起来,把有些人的臭毛病扼杀在萌芽中。
胡言乱语了一通其实跟剧情没什么关系,霸凌不止是在学校,可以是在生活的任何地方。
多沟通多交流尽量别把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地。
如果你已在水深火热中,一定要和家人朋友说出来。
Consider me as plan B if you have no one to talk.
从悬念上来说,第一季设置了两个悬念“磁带上有哪些人?
”和“汉娜自杀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
通过每集克雷听磁带的方式,让我们逐步拨开迷雾,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每集的故事不过是一些支线,让我们了解汉娜这个人物的一个个小关卡。
而第二季能够称得上悬念的两点,“宝丽来照片”和“布莱斯是否被绳之以法?
”在整个剧中几乎沦为了编剧偶尔才想起来的梗,那个在第一季中带领我们解谜的克雷在第二季只顾着跟幽灵对话,甚至陷入自我情绪困境无法自拔,人物的纠结状态丰富了情感,这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每集都是这样,拿什么来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呢?
我一直觉得第一季在平衡悬疑和情感方面是做得很好的,克雷对汉娜的情感促使了他对真相的追求,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然而第二季却完全丢失了情节,不光是克雷,所有的配角也都一脸苦相地在自己的泥潭里挣扎,这样空有情感只会显得狗血。
从内容上来说,第二季每个人的故事几乎都是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加一些边边角角的回忆,真正有实质意义的只有两个:“托尼的背景”和“扎克跟汉娜的关系”。
前者只是丰满了托尼这个人物,解释了他的动机,而后者才真正与主线有关,正因为这层关系,才有了扎克后来的“反水”,才引出了重要的宝丽来照片这条线。
虽然编剧有足够充分的理由来增加扎克跟汉娜的戏份,甚至把他俩拍出了爱情片的感觉,这也不能减少我的违和感,这样“哦对不起我只是上一季忘记说了”来打补丁,为了凑集数硬加这样的戏,还不如别拍了。
从视角上来说,第一季是讲汉娜为何自杀,整体围绕着汉娜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展开,而第二季,虽然以汉娜的诉讼为主线,实际上讲述的是汉娜的自杀给其他人造成的影响。
这季传达出来的观点是,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另一个人,如果你死了,你自己讲述的故事是一个版本,别人讲的故事是另外的版本,他们只能记住他们以为的你,也许那只是你的一面甚至是你的面具,可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只有故事和回忆是被留下的。
从主题上来说,基本上关于抑郁,霸凌、性侵等问题,但第二季还加入了对权威的反抗,对体制的不满等等,甚至喧宾夺主成为了这季的核心,我认为是一定程度上的模糊焦点,布莱斯是个有权势背景的强奸犯,但并不是所有的强奸犯都是有权势的,抑郁的问题可能来自于家庭跟朋友,体制并不能做到完善,一味地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对社会对阶级的愤怒上也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会更丧。
我一直疑惑这剧的受众,因为过于赤裸的主题,因此并不适合现实中存在这些问题的人观看,剧中的愤怒,痛苦,很容易触发那些有相似经历的人,而那些加害者估计也是不会看的,所以最后只剩我们这群旁观者,我们唯一能做的大概是成为下一个阻止泰勒的克雷吧。
下面是愉快的吐槽时间:)我想说,贵剧真是一半,不,一大半都是gay吧!
艾历克斯跟扎克,gaygay的。
杰西跟妮娜,姬姬的。
克雷跟贾斯汀,gaygay的。
托尼……哦人家本来就是gay:)讲真,擦枪走火,偷偷关注,打领带这些剧情,得亏你们想得出来,中途几次我都以为剧情弯掉了,结果又直回来了,我服:)
本来没想着发的,毕竟写了一些涉及个人的经历。
但看完最近发生的一件件让人心寒的新闻,尤其是庆阳女孩跳楼的事件,突然领悟到“人有多邪恶,善良就有多可贵。
”为什么总是要用生命的代价才能让我们去重视一些潜伏已久的恶性问题?
没什么能做的,但起码发出来安慰自己,我思想上不是一位“旁观者”。
记得看完十三个原因第一季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一种迎面扑来直闯心扉的真实。
而第二季出来的时候,看到微博上许多评论都在说,第二季崩了,尤其最后两集让人难以接受,于是就搁置了。
但机缘巧合的是,前几晚在instagram上刷到一个netflix发的视频,是剧中bryce的扮演者Justin prentice提到了自己在社交网络上受到的语言攻击,并且读了一位性侵幸存者写给剧组的感谢信。
ironic, isn't it?
网友在反思校园暴力所带来的影响的同时,却又不分事理地去攻击演员。
我觉得大概是因为bryce这个角色的确被塑造得人神共愤,部分网友无法把演员和角色抽离开来评价,这是愚;当然还有些网友纯粹只是为了自私地宣泄情绪,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多大伤害,这是恶。
于是决定还是要看第二季,想看看故事的结局。
但看完之后,深深体会到porter老师说的,there will always be a next time unless we start to pay attention to it. 戏剧不是生活,但是源于生活。
剧中Hannah的故事告一段落了,但现实中总有Hannah存在着,不是吗?
关于电视剧本身,个人感觉的确在剧情设置上没有第一季紧凑,主线以庭审和宝丽来照片为主,也设置了一定悬念,但许多回忆剧情感觉是为第一季填坑,显得有点无关痛痒。
人物方面,感觉编剧花了大笔墨想把人物塑造的更为丰满,但我却觉得有点弄巧成拙,反而觉得不真实了。
例如Hannah的不完美受害人人设,可以理解有些设定是为了展开对其他角色的描写,但我不太明白描写Hannah在以前学校欺凌过别的同学有什么意义,感觉用力过猛了。
但我依旧觉得这部电视剧是值得一看的,因为它让我做了很多思考。
我觉得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形成欺凌有时是很微妙的,很多行为往往就在无心之失和故意之过之间左右摇摆。
殴打辱骂这一类欺凌比较容易辨别(最后一集真的太心疼Tyler了(ಥ_ಥ)),其对受害者的影响往往更可视化;但是嘲笑造谣这一类行为呢?
往往旁人很难判断这些行为动机是否恶意,其对受害者的影响也因人而异。
看剧时有弹幕评论Hannah玻璃心,是自己太drama queen了,但青春期难道不是情感最敏感的时候吗?
看起来都是波澜不惊的小事,但当中的纠结总是能引起惊涛骇浪。
青春看起来是一场声势浩荡的群戏,但每个人都总是自顾自地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说到底不过是个人独角戏零落拼凑起来的大龙凤。
如何维护友情,如何追求爱情,如何平衡亲情,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长大,而青春期它们就如洪水猛兽般向我们汹涌而来,一旦不够坚强,便支离破碎。
而且不知为何,相比起讨论校园欺凌的严重性,我们更愿意将注意力转移到人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上,甚至早已设下了一套规范的应急机制。
这种防守的姿态仿佛默认了校园欺凌总是存在的,默认了我们没有办法预防它,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受害者变得坚强,或者在他们受伤后再进行补救。
狗屁不通。
校园欺凌的发生和受害者如何应对校园欺凌是两码事,你可以认为Hannah应该更坚强一点,但你也不能否认剧中校方的确纵容和忽视了校园欺凌,至于是哪一点导致了Hannah的自杀,那又是另外一个讨论话题了。
关于性侵。
第二季一个高频词就是rapist,而且在一些集数做了观看提醒,主要是针对性侵受害者。
十三集中各位女性角色讲述自己受到性骚扰和性侵害的片段对我来说是震撼的,因为作为一名男性,真的太难理解社会上的女性面临着种种的威胁。
剧中Jessica经历数次纠结,最终在朋友的鼓励下选择直面侵害人。
虽然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但Jessica还是觉得自己变得更强大了。
因为当她选择坦然去面对伤痛,她不再耻于那个不幸的自己,把自己从顾影自怜的victim角色里解救出来了,成为了一名勇敢的survivor。
而至于侵害人,Porter老师第九集里说得太对了,男性是可以自控的,而且应该很清楚女性是否同意与其发生性关系。
当然,男性也有可能是性暴力或性侵犯的受害者。
在b站上看剧组接受一个访谈时,他们提到了一个惊人的数据:有研究发现每6位男性中至少有1位经历过性侵害!
而且男性对性侵往往更难以启齿,因为他们的羞耻感、负罪感和恐惧感可能更加强烈。
尤其在男权社会中,当男性觉得打太阳伞遮阳都是对其男子气概的弱化时,又怎么可能说出“我被性侵了”这样的词句呢?
关于“旁观者”。
例如剧中的校长,当porter老师离职时交给他一沓需要多加关注的学生的档案时,他瞥了一眼接过去了。
但等到porter老师离开办公室了,他漫不经心把档案扔回到桌上就转身走了。
又或者说整个第二季就是对旁观者的控诉,控诉校方在知情的情况下无动于衷,未能给予Hannah帮助和保护。
假如说学校有保护学生的义务,那那些知道事情缘由但却旁观甚至是起哄的人呢?
他们有责任吗?
假如有,他们的责任应该是什么呢?
在这类角色身上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影子,羞愧难当,心里实实在在地忐忑不安,因为我曾经也是个旁观者。
初中舍友曾经跳楼自杀未遂,整件事情前后缘由已经记不太清了,只剩下模糊的片段在心里萦绕。
(亦或是潜意识里记得,但我还没有勇气去面对)我记得我第一次作为班级代表去探望他,他脸上透露着那么一点局促不安,但又带着那么一点欣喜激动。
他和我们说,他是不小心摔下楼的,他想早点回到学校。
晚上回到学校,老师让我把他的话转达给全班同学,底下是止不住的笑声,大概大家都觉得这个理由很荒唐。
我也不记得我当时有什么反应了,也许跟着大家一起笑了,也许是沉默不言,只记得老师很生气。
现在回想起来,年少的我们都是这么飞扬跋扈和不近人情。
自杀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件新奇的事情,不懂事的我们都巴不得揭开别人的伤疤看看背后的理由,却不会想到伤疤本身血淋淋的痛。
他后来还是回到学校了,落下学业的他坚持要回到我们班和我们一起学习而不是留级一年。
老师让男生们要轮流帮助拄着拐杖的他,大家都接受了,但私底下依旧会窃窃私语,偷偷给他取可笑的外号,亦或是吐槽他有多么难相处。
我没有站出来制止大家,因为我真的怂,我怕因为帮他说话被大家孤立,“受欢迎”对那时的我来说太重要了。
我很喜欢我的初中同学们,初中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无论是熟络的还是不熟络的,我都愿意相信他们不会有意去伤害别人,只不过是被青春的我行我素冲昏了头脑。
也许当他站在悬崖边上时,我们这些旁观不语的人也在背后推了他一把吧。
大概就是那时候开始懂得世故圆滑,我迫切地想要所有人都喜欢我,以至于磨平了自己的棱角。
时至今日,虽然早已放下“所有人都喜欢我”的这个包袱,但我还是很怂的(´;︵;`)。
看到身边同学好友与自己三观不合观点时不会当面指出,看到社会各种不公事件发生时只会暗暗愤懑,也总是告诉自己要佛系要忍让。
一开始给自己洗脑,认为这是宽容大度无忧无愁,但久而久之,连内心那种想要反驳反抗的冲动都没了,就已经是麻木不仁漠不关心了。
所以写下这篇东西,大概是为了告诫自己,即使还没有行动的勇气,起码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不能让自己的思想也“旁观”了。
在看到社会黑暗面时,还是应该要有愤怒,要有态度;看到别人受伤时,还是应该要有同情,要有伤心。
而且希望有一天不仅思想上能做到不旁观了,行动也能跟上思想。
(ง •̀_•́)ง
没有第一季精彩,最后一集简直画蛇添足/ 但人物冲突&内心挣扎更加明显,一切真相大白/ 一些涉及violence, sexual harassment&gun use的画面看得我压抑,需要缓几天了…
没有完美的受害者说出真相也需要勇气
You cant always say Im sorry when u actually dont mean it and still keep doing shit.Sometimes you tell the truth but fuck up everyone’s life.Well, I’ll take the blame. But who’s gonna take the blame next?
汉娜母亲最后的一段话,是对整个学校整个制度的控诉:My daughter wasnt perfect victim,theres no such thing. Pp wanna point to the parents but we didnt allow her to be bullied and we didnt send her away when she came and asked for help, and we didnt send her back to class her rapist. 【boys bullied her and adults allowed it】
一切结束。
题目这一句话基本点名了第二季的主题,作为有着完整故事架构的第一季,在此基础上写续集是不太好写的,我个人不清楚主创方到底想不想拍第二季,但是Netflix既然投资了,质量就得有。
总体来讲,第二季并没有拍坏,但是我个人认为第一季直接卡住,做成limited series似乎更好一点,毕竟第一季的最后结尾留白太棒了,第二季把故事彻底讲干净反而没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故事。
Everyone has their sides of stories这一季有些争议,首先就是Hannah的人设问题,有些人说zach和Hannah的插曲让Hannah人设崩塌,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因为第一季是从clay的视角讲的,在clay眼里Hannah是完美的,所以不可能会有zach的事,但是因为第二季的缘故,故事得讲的更大一点才行,起码得补全世界观,所以主创开始从客观视角出发,不在以Hannah和clay的视角看问题,而是从十三个人的视角来看Hannah,这就不得不破了再立一些东西了。
破除Hannah perfect victim的形象从而牵一发动全身,牵出了clay的不能接受,牵出了clay不放弃为Hannah争取正义才有了后边的故事,但是这个写法是不是为了拍戏才写呢?
还是本身主创就在拍第一季时候就写完了这么一个故事呢?
这个我不好做评价,因为我也没看过原著,我也不知道原著是写到哪。
但是看起来到还不是硬伤,当然前几集确实是拍的有点勉强,故事没代入感,导致我差点放弃这个剧。
总之从好的一方面来讲,这样貌似让Hannah更真实了,Hannah不是miss perfect,她不是任何一个人心中想的那样,当然更不是clay想的那样。
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七情六欲的人,而我们也确实应该像justin对clay说的那样,难道就因为Hannah和别人hook up过你就觉得她不是你心中想的那个人了吗?
人总是多面的。
一念之差,生死相隔,可惜了整个剧的后半部分拍的感情及其强烈,clay对Hannah的爱拍的很devastated,这里说实话有些落了俗套,我还是坚持第一季的观点,这不是个爱情剧,也不是校园剧,是一个警示作用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现实主义题材剧,但是第二剧里又开始卖爱情戏码是否是最佳选择?
当然这样拍不是不行,导演的镜头语言还是很可以的,从clay去deposition subpoena开始,能看出摄影和美术很有创意,但是clay和Hannah一块do drug那一段其实可以直接一个长镜头在二人上空旋转,不用正打反打这么俗套的镜头来交代,这样既可以给人一种药物给人的眩晕感,又可以更简单的交代两人的谈话节奏。
总之,感情倒是也到位了,但总给人感觉这一季缺了点第一季的高度--那就是不追究到底是谁的错,这不是要打倒反派的复仇电影,这是一部关注社会话题的冰冷残酷的写实剧,所以第一季里并没有把bryce或者学校谱写成反派,把clay拍成revenger。
但是第二季缺相反,正好落回到好莱坞那一套去了。
诚然,整部剧的编写绝对没问题,这不是逻辑或者剧本问题,只是这个故事只要拍下去,就只能这么写。
说了这些并不是不喜欢第二季,仅仅是说从作品本身感觉,这种题材其实可以适可而止,反倒是最能成影视佳话。
实话说第二季让我落泪的地方比第一季还厉害,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我给了四星的缘故,当然卖眼泪能卖好也是一种能耐吧。
影片的最后一集bye,很明显就是要把Hannah和clay的故事给个closure的意思,这一集imdb本季评分最低,我很理解观众的心情,因为大家不是想来看这个的,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一集反倒更加体现剧本一般的情况下,导演的把控能力了,“shit, i got find clay”这一句开始后其实可以一直长镜头,正面跟着演员面部,跟拍到到clay站在当初和Hannah跳舞的地方,然后镜头旋转,绕着clay一圈,这时候各位好朋友逐个上来拥抱clay,最终clay痛哭在众人怀中,然后枪声响起,直接结束。
这或许是一种相当不错的结尾,可惜这个剧Netflix还想要第三季,那就真没办法了,看看第三季的评分就知道这片子又是让投资人给坑了。
最后说一句,听着the night we met,不得不说,这片子配乐我佩服的不行,一首the night we met直接干干净净唱出了clay内心深处对Hannah最痛苦的不舍。
i had now and then most of you some and now none of youi don't know what am i supposed to do haunted by the ghost of you...
take clay back to the night they danced...
在和导师讨论文学的“虚构”时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故事你会觉得它假。
在各种七嘴八舌的争论后,导师给出他的解答,是因为逻辑性。
那些精心编造的故事里,总是线索紧密环环相扣,最终引向一个必然的终点。
但生活却不是,真实却不是。
那些细碎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都在影响着每个人,每件事都在影响着每件事。
即使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决定,也有可能被无数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瞬间所左右。
那么回过头来再问,汉娜为什么而死呢。
仅仅是那列出的十三个原因吗?
不,那只是显而可见的稻草而已。
真正的痛苦是无法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它就像含在嘴里的一根头发,牵着胃里的一块大石头。
这块石头压垮了汉娜,却也并非只存在于她。
扎克曾经指责自己的母亲总是隐藏起自己的情感,用沉默让破碎的生活看起来一切照旧。
可谁不是呢?
揭去那层光鲜的外表,每个人都因为某种无法言说的黑暗在无声地呐喊。
布莱斯的谎言显而易见,然而真相的反转同样足够震撼人心。
逃离和渴望被爱的同时存在,最终撕扯着他变得面目可憎。
贾斯汀面对詹森夫妇的好意收养时的泪水是真实的,而当他仍然选择拿起注射器时的无助也是真实的。
去指责杰西卡的三心二意说到底只是自认为清醒的说教而已,去猜测为何妮娜烧掉照片也无益于帮助去找到那个“真相”。
我们都知道该坚守正确的选择,但我们同样要有勇气去追问,为什么我们没有。
对于这部剧,去评判剧中人的行为正确与否显然并不是它的目的。
它展开了一幅较上一季更加复杂的人物心理地图,顺着每一条可以被触摸的细微痕迹,甚至我们会觉得那些挣扎中的孤独、恐惧和无助也是曾经的自己。
因为不知道如何去讲述,如何去向他人寻求帮助,最后选择了伤害他人,伤害自己。
PS. 这部剧一处十分出彩的镜头是杰西卡对布莱斯的控诉,紧接着汉娜的母亲、克雷的母亲、妮娜、考特尼都从各个年龄和角度控诉了男性对女性的性压迫。
尽管这并未真实的发生,只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杰西卡的背后是无数女性的共同遭遇,但这一幕却跳出了电视剧的虚构在那一瞬间走进了现实。
PPS.大乱斗的场景让人热血沸腾,可能是因为在那一瞬间我们相信会有真正的正义。
去年,我因为一篇公众号的推荐看了《十三个原因》第一部,从而变成了我最喜欢的美剧,我甚至读完了原著,只为了走进汉娜的故事。
这部剧给了我很多的生活动力。
到了今年,《十三个原因》第二部是我2018最期待的美剧之一,我看到预告片的同时兴奋的跳了起来。
但是,却成为我有史以来打的最低分的美剧。
这一季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累。
首先是剧本,第一季的剧本是源自于2007年最畅销原著小说,并且改动不大,完全尊重原著,没有瞎改。
我看过小说,真的是非常好的故事。
我其实觉得这个故事真的不需要来讲续集,因为前作太好了,已经很难再超越了,并且我们都知道“完美受害者”是不存在的,所以故事发展下去会离我们原本想象的剧情会越来越远。
这其实不是观众想看到到的,或者说,我们看电视剧就是为了看与我们现实不同的故事和世界,哪怕不是很真实。
而第二季的故事把血淋淋的现实摆在面前,看的很不舒坦,就像是把第一季建立好的堡垒慢慢击碎。
导致我每一集都看的不是很舒服。
我像是应付任务般的看完了13集,每看一集心中就想“有完没完”。
第二点,就是导演的问题。
我作为第一季的死忠粉,在第一季里的导演说实话是很震撼的,有很多自然又厉害的创意,令我映像深刻的有:冷暖色调的切换代表着现实和回忆。
特别是回忆和现实的切换的连接(比如回忆中的汉娜推门,走出来的是现实的杰西卡)。
除此之外,还有整部剧的叙事基调,在第一部里面每一集的主线人物就只有汉娜、克雷、以及当条原因的那个人,使每一集都非常通顺,条理清晰;到了第二季 每一集里面的主线人物几乎把所有的角色都塞了进去,感觉非常的堵囊和冗长,特别的满并且很多地方都是多余的,有一种凑时间的感觉(但是好笑的是每一集的时长都比第一季要长)也是辛苦编剧要硬编出一季的故事(之后还要再编一季)第三 本剧的正负能量的调配没有很好,负能明显大于正能,已经不是压抑了,是无聊(无助—无聊),因为已经失去希望了。
这就要考验导演的功力的。
在第一季中,虽然讲的是一个悲惨的自杀事件,但是导演调配的很好,在我们既有压抑感,又能从此得到希望。
而第二部像是在讲一个好人永远不会赢的负能量故事,虽然很贴切现实社会,但是当观众的希望一次次被辜负的时候,得到的只有反感。
当然,第二季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 导演居然发了很多Justin和Clay的糖🍬!!!
每次看他们对话都希望说着说着就亲上去!!!
还有Zac和Alex!
希望能长长久久!
最后奥利维亚说的这两句话,则是这部剧要讲的宗旨
以前就加入了想看系列,一直没有去看。
偶尔的一次机会,看了一集之后停不下来,花了一个月把两季都追完了。
总体对我来说,第二季比第一季精彩,似乎有些角色没那么讨厌了。
第一季讲的是故事的A面 ,第二季则是B面。
在看第一季的时候,觉得每个角色都不喜欢,男主clay有时候的行为让人很气。
感觉汉娜so drama,也不喜欢杰西卡,感觉很乱的样子,对Jony持中立态度,不知道是站在哪方。
Jeff 虽然出现了几个画面,却是整剧里面最帅的,也是最善良,最人畜无害的角色。
在第二季的时候觉得Justin 也是一个可怜的角色,有时候会觉得他像只受伤的小羊羔,让人怜悯,希望他戒毒康复能重新开始。
被clay一家收养让人觉得欣慰,但是感觉Justin妈妈的男朋友会在第三季找他麻烦,希望他的结局不要太惨。
第二季的Alex变得更帅了,总让我想到戳爷,有消息说Alex和Justin现实中是一对?
😄那我很支持,这两个人都挺帅的。
看第一季的时候就有种hate everyone 的感觉,在第二季Tyler在厕所的遭遇真的让人看着倍感不适,蒙哥马利真的坏透了,虽然Tyler也有病,但受到这样的伤害也是于心不忍。
其实这剧是个好题材,校园霸凌等等,布莱斯家里有钱,有势力,可以摆平一切麻烦,这种事真的很现实,在我们生活中不也这样吗?
他只做了三个月牢,而Justin却六个月,这就是有钱有势力与没钱没势力的鲜明对比!
在看这部美剧时有很多很多想法,但真的要写下来的时候就脑袋空空如也,能回想起来的也不多。
还有在第一季对波特老师无感,第二季觉得他真的是个好老师,对于这个学校的其他老师,特别是那个帮着布莱斯一家的那个老师和棒球教练,超级讨厌,真是丑恶嘴脸的势利眼!
零零碎碎的写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其实还有很多暂时没有想到,以后再添加吧!
是一个不专业的影评,仅代表自己当时的想法,几年后再看这部剧或许内心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想法随之而来。
anyway,期待第三季!
还有背景音乐都好好听!
END
Cities in Dust9.6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 18 October 1985
第一季的评分比第二季高很多,大家都觉得第一季是神剧,而第二季剧情混乱,当我看到第二季前半部分也是疑惑的,但我仍然觉得很真实,这两季我都很喜欢,第二季揭开了除了磁带外汉娜和其他小伙伴更多背后的故事,汉娜善良缺爱,男生们喜欢她得不到他们认为的回应而伤害她诋毁他,还有男生因为别人的看法不承认她。
醒悟的男生和仍然混蛋男生的群架是最过瘾的一幕,克雷无法原谅汉娜,也无法原谅自己。
但是最后,尽管学校和校霸都没有受到惩罚,大家也都看开了,这是现实。
他们明白了汉娜想要告诉他们不要让其他人有相同遭遇,不让下一个悲剧重演。
我们不把心事告诉别人确实是我们不够有勇气或者暂时没找到可以倾诉的人。
希望大家都有想要的生活。
首先并没有觉得这部剧还有什么要拍的必要,毕竟S1明明能紧凑一点解决。
2不然就是继续深挖不然就是把矛头抛向其他几个主角比惨,但还是有点期待编剧能继续下去挖掘一点什么。
———————————刷前几集的时候觉得节奏慢,而且很多地方挺莫名其妙的,十三个原因变成了十三场审判,而不断的闪回,缺少的主线都是编剧需要客服的。
————————目前到12,全剧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庭审这一部分和泰勒。
在庭审上为汉娜说话的孩子们步步被逼,看着他们无力也真的太难受了。
而其他人则是唯利是图,不惜一一切代价为自己洗白。
而泰勒作为一个也受过学校暴力的人,一直被捏软柿子,包括学校领导层,学校领导找泰勒要真相,而他们却对于布莱斯他们视而不见。
当这一切发生在未成年孩子身上真的太可怕了。
四星(希望看完十三集之后不要回来改————————结局失望是真的,果然还是靠到了正确上面,不过千万不要再有第三季了好吗。
明明有一些部分已经向着结局发展了。
这季get到小扎的帅气了
从小说延伸出来的第二季,怎一个渣字了得。过度放大的校园暴力和青少年戏剧,外加最后一集明显留白给可能的新一季的那些个小情节。Selena还是老老实实唱歌去吧别祸害Netflix了。。。
我倒很喜欢第二季对Hannah的“不完美受害者”形象的刻画的,这也导致很多人认为“人设崩了”。即便做过错误的决定,不等于她“活该”如此被对待。13集部分情节引起强烈不适,半捂着眼睛看过去的.........
第二季没第一季好玩;坏人都没得到惩罚,那还有人站出来指责他们吗?不过现实却是如此
这一季这是拍了些啥 编剧也太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了吧
我要怎么跟Hannah比?死者的完美。要活过高中,真是难事一桩。然而这些戏码,实在替编剧着急,编不下去了,编不下去了~~~Take me back to the night we met~
奈飞制作这剧的初衷肯定是为了赚钱, 而且拍得冗长枯燥, 但为什么不管是收视还是热度都那么高, 因为不可否认的是这剧真的是深入还原了当代社会一直不被重视的, 比比皆是的校园暴力, 我们必须意识到青春期的冷暴力对个人以及社会造成的伤害甚至是远高于成年犯罪的.
没有了小说的剧本支撑,拍的非常乱,回忆的时间线看的让人云里雾里
这一季基调略基
明明是高中,可是每个人都要被迫面对正义和利益的选择,而且最终光明没有抵过黑暗,真踏妈看得我心塞塞。
通过主线继续完善了hannah和其他人的人生,有缺点有黑历史却绝对不值得这样的遭遇,活下来的人也学会了爱彼此。太喜欢clay这个人了..不机智也不够冷静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有他在就无敌心安。完全懂justin惹人怜爱的点。毕竟不是爽文,没有什么happyending,就是现实会有的走向而已
除了Alex变帅以外,整部剧的水准大幅下降,看了半天不知道要传达什么
本季试图全方位还原一位非完美受害者,但是有些过头,霸凌者难以让人真心同情,对“强奸”行为和后果抽丝剥茧的解析与控诉扳回一城。泰勒这条线很有看点,希望下一季别断掉。
Hannah自杀的原因其实是精神分裂 又纯情又荡妇又深沉又肤浅又恶霸又绵羊 这么复杂的人格谁都帮不了她吧
最后一集插曲一响起,真的太戳泪点了。
剧本是个大问题 也让这个剧最终只能停留于电视剧中上水准了 真实ins中有几位过于抢戏导致看得出戏
这季汉娜化身为鬼出来主持正义
深度不如第一季
我求求这剧别再拍了这点破事儿两季了都没说完
回忆太多了。。hannah勾搭的人太多了,Justin太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