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
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演员表演都还可以,王源的表演是合适的,但不出彩。
影片最大的问题剧本普通,这么好的题材,剧本没有写出任何的悬念、冲突,人物也不鲜活,中间还生硬插入爱情戏和打斗戏,废话多,该详细说明的都没有,如主角性格和背景、时代环境及其氛围变化、终极目标的价值,观众始终都无法很好同感和理解角色们的使命感,这些都一直阻止人沉浸。
而且能感受到影片似乎被分成了四、五段,每段的叙事节奏和方式都不一样,有些割裂,第一段像流水账一样,这部分其实可以完全删去,或作为回忆插入的,第二段叙事跳脱,节奏时快时慢,场景切换生硬,第三段节奏较好,有紧张、有反转、有情感爆发、有理想信念,第四段延续前面的叙事方式,但有些松散,第五段的反转和爆发还晚了,废话很多,完全可以精简。
影片最精华的部分可能也就30分钟,而且在这部影片的基础上无论如何剪辑编排,都没有任何出色的点能被突出,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部很普通的电影,一般来说不算烂片,但若横向比较的话,则确实不值一看。
《孤星计划》这个名字可以有多重解读——李一民这个“孤星”,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工人,结交了丁梦华、许天平他们这些大学生,被革命青年的思想和热忱所感染,慢慢成长,身上的光芒也开始日益闪烁。
和李一民一样,丁梦华、许天平、江岳、罗世闻、周文素……还有许许多多不知道姓名的热血青年,都是一颗一颗“孤星”。
然后他们聚集,就变成璀璨星河,星火终燎原。
电影讲述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曾经志同道合的好友们被冲击,命运颠沛,散成孤星。
甚至有人变为了敌对阵营。
然后在敌我双方的谍战中,相信与不相信、成功与失败始终牵动着观众。
编剧出身的导演徐展雄把谍战这一段拍得惊心动魄,反转迭起。
我不能剧透,只能表示,营救可能是抓捕,抓捕也可能是一种营救;看似做局的人可能最终把自己给做进了局中,高手背后还有高手,请君入瓮……看得人非常紧张,不时忍不住替主角们捏把汗。
毕竟,我不得不说,徐展雄导演非常“心狠手辣”,《孤星计划》中没有一个人有主角光环这种东西,随时身处险境,甚至牺牲,都只是在乱世中普通而平凡的人。
所以这部电影展现的是那个时代的群像。
这不是英雄电影,每个人都是大英雄,每个人也都是小人物。
李一民就是个修车工,用他的话说“就会开车”;丁梦华做了记者;周文素就是在船上检票的……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不起眼的人齐心合力做成了一件大事。
他们都是孤星,可能只偶尔闪亮了那么一下,然后又归于平凡。
但这一下的闪亮也足以改变世界,值得我们记住。
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其中有个人“扮演”翻译,在过关卡的关键时刻,他扛住恐惧,下车和租界的外国人周旋,令对方成功放行。
也许我们看完电影都不记得他到底叫什么名字,但这个细节让我深深记住了他。
然后我在想,电影主创为什么会把镜头对准这些人?
而不是电影中被营救的那位重要的先生(我注意到,这位先生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镜头,有也是戴着口罩的,或者只是在黑白照片上出现)?
然后我就注意到李一民、丁梦华他们走在街头的背景,背景里是发生了惨案的街巷,那些因战火而流离失所的人,被杀害的人们,被吊起的尸体……没有姓名的。
他们也是普通民众。
千千万万普通的李一民们正是为了千千万万同样普通的他们在战斗,在努力,在拼命。
因为再普通的生命也是最珍贵的生命。
《孤星计划》中,他们的密码是需要借助书籍来翻译的,其中一本是《悲惨世界》。
根据那些数字,翻开《悲惨世界》的某一页,找到某一个普通的字,然后组成重要文件。
在雨果的笔下,《悲惨世界》中所展现的悲惨世界也有压迫,同样也有普通民众们的抗争。
是无数个平凡普通的字组成了《悲惨世界》这部著作,同样,也正是一个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们团结起了力量,改变了这个悲惨世界。
一直很喜欢谍战题材的电影,紧张刺激的节奏,动人心弦的暗战,都令观众久久无法平静,这次徐展雄导演带来了这部群星荟萃的《孤星计划》,多名耳熟能详的新老演员加盟,带来的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谍战题材电影,还是百年前的一群新青年在大时代的浪潮中用自己的毅力和鲜血坚定前行的故事。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有的人胆小懦弱,有的人驻足不前,但是却有一群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正面抗击扑面而来的暴力和恐怖,其中有的人曾经是学生,有的人曾经是工人,有的人曾经是浪子,但是无论他们身份如何,过往怎样,都齐聚在坚定的信仰之下,用自己的青春和勇敢,用一个个黑暗中发出的微光,成为照亮他人前行的繁星。
惊险刺激,悬疑拉满,你中有我,我中有敌,一次次的交锋,一次次的对决,当青春热血VS老谋深算,剩下的只有真假难辨的营救计划,还有不断反转的双方对垒,当零零后新生代年轻演员跨越时空演绎百年前的热血青年,这既是青春的传递,又是时代的更迭,薪火相传,信仰传递,莫过如是,这既是题材的突破,又是类型的创新。
这是一部群像的电影,如王源饰演的李一民,如张雪迎饰演的丁梦华,如梁靖康饰演的许天平,如李晨饰演的侯老师,其中有的人完成了从一个普通人到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的蜕变,有的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牺牲,有的人能够抛却过去大步向前,还有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信念的传递,一个个不同的群像,一个共同的信仰,能够经受住烈火的洗礼,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千人百态,各有不同,但是当做出自己的选择走上正确道路的那一刻,都用自己的生命为薪材,用自己的青春为火焰,在那个时代掀起属于自己的浪潮,绽放出无限的光芒。
一群曾经的热血青年,一群现在的坚强战士;一张黑白的合影,一段青春的热血难平;一只貌似普通的钢笔,一个坚强意志的传递。
当青春化作天上的孤星,当热血成为燃尽一切的火焰,有那么一群人,当青春重逢,当信仰齐聚,用自己的身躯发出微小的光芒,既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这是时代的浪潮,这是历史的篇章。
这是一部青春热血的时代电影,这是一部热血激荡的谍战传奇,当假营救VS真计划,当假叛徒VS真卧底,当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VS阴狠狡诈的敌人,唯有告别过去、拥抱未来才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悬疑谍战类型的影视剧是我最喜欢的一种类型,此类影片中包含的情报、任务、反转、卧底、间谍等悬疑谍战类元素能够非常好的满足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本以为这么多年看过的谍战片已经让我审美疲劳了,但是正在热映的、徐展雄导演执导的电影《孤星计划》,仍然带给我很多惊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在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氛围中,李一民(王源饰)临危受命,担起了护送胡先生及其家人安全撤离的任务,即“孤星计划”。
于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特定年代,他开始了一次与昔日同窗和曾经旧友间信任与背叛、营救与抓捕的合作与较量。
我觉得本片作为悬疑谍战片,最特别的一点就是角色的年轻化。
王源饰演的无产阶级工人、张雪迎饰演的报社记者、梁靖康饰演的军二代、此沙饰演的江湖帮派人士等,这些曾经的同窗旧友,相比以往影视剧中低调、沉稳的卧底和特工形象,他们年轻、热忱、意气风发。
百年前的青年人有坚定的信仰,有远大的抱负,有实现理想的冲动,也有改变未来的能力。
“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过去,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他们斗志昂扬,勇敢无畏,在这个社会和人民需要英雄和救星的动乱年代,他们坚定前行。
时代青年们外化的热情,在他们为国家和土地挥洒尽热血和青春时,也成就了这个故事本该有的悲剧色彩。
本片中,钢笔和照片多次出现。
“孤星计划”参与人员人手一支墨绿色钢笔,钢笔是知识分子谋生的工具,是知识的象征,知识改变命运,也是他们改变未来的工具,更是有识之士于战火纷飞年代的武器;照片这个意象贯穿整部影片,照片可以用来记录同窗间的美好时光,也揭露了敌人的累累罪行,无论是值得憧憬的,还是罪证的呈现,都是历史的鉴证。
作为悬疑谍战片,《孤星计划》多处用暗号接头和暗示,沉浸感和紧张感拉满。
为了完成护送任务,角色的目的性非常强,没有过多情节干扰,节奏把控很好,显得故事性很强。
特别是影片后半段,角色在执行任务中,用伪造的地形图混淆敌人视线,再利用日期时间差误导敌人的抓捕,让内鬼漏出马脚并将其反杀,反转不断,惊险又刺激,爽感十足。
『孤星计划』设定很广,故事很乱,妆造很新,演技很糟,台词很尬……与其拍成这样一部全方位烂的伪“谍战片”,不如换个思路拍成一部侦探类综艺大电影,“流量”加持说不定还能有意外之吓。
王源和梁靖康的男一男二组合,仿佛让人梦回《维和防暴队》里的黄景瑜和王一博,纯卧龙凤雏的存在,面瘫式尬演配合糟糕的台词功底,简直太绝了。
【4分】
选择王源来饰演李一民这个角色,真是最明智的选择。
王源演出了李一民的青春、懵懂、热血、坚持以及理想,更演出了这些特质在人物身上的变化历程。
现实中的王源,何尝不像片中的李一民一样,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默默坚守,灿灿发光呢?
李一民这个角色必将成为王源演绎生涯中的里程碑。
首映礼上王源畅谈对李一民角色的理解,王源不但补充了角色在电影中空白时期的内心物语,还分析了李一民在的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阶段。
理解角色,才能演好角色,最终演员和角色融为一体,在《孤星计划》里王源真的做到了。
最好的王源遇见最好的李一民,你向我招手,我向你走来。
携手前进,大道同源。
徐展雄的导演手法愈加成熟,影片展现了白色恐怖时期的肃杀,谍战的紧张,情节的出乎意料,人物情感的细腻纠葛。
《孤星计划》讲的是小人物的绝境突围,但历史不都是以小见大吗?
在理想的道路上,不分大小。
只要朝着理想,勇敢无畏的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中的英雄。
历史的进程正是被无数个像李一民这样的小人物,引导而来。
好演员,好导演,好故事,很久没在大荧幕上看过这么精彩的谍战电影了。
正如影片的名字《孤星计划》一样,孤星虽小,但无数个孤星联合起来,必将照亮整个天空。
一民生万物,大道皆同源。
何畏孤星夜,山河万里宽。
(以下有剧透)走出电影院,我内心就四个字:还有高手!
很难想象,在即将告别2024年的、剩下的这一点点日子里,我居然还能在电影院体会到这种崭新的、惊心动魄且无比动容的感觉!
重点是崭新!
这个“崭新”,不是前所未有,不是前无古人,而是阔别已久到几乎被大银幕遗忘了的一种情感——对工人阶级的关注。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就是王源饰演的李一民说的,大概是:“我不知道他们(学生们)为什么这么关心我这个小工人。
”而随后,王源便用他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滴血泪向我们证明着“工人阶级”的力量。
不可否认,王源和他所在的工人阶级,在那个时期是没有文化的、不懂大道理的,但他们又确实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他们是最希望这个国家独立自强、繁荣昌盛的。
这种发自内心的大爱,是没有理由的,是不需要原因的。
王源饰演的李一民,好就好在这一点上——“善良的流露”之于李一民/王源,就如同呼吸一样正常。
他们无需演绎,他们就是中国光明而又温良的未来。
李一民或许不懂大道理,但他的眼神里,只有永远阳光灿烂的善良和随时舍身取义的勇敢——没有一丝狡猾、没有一丝恶意,没有一丝自私自利。
哪怕是偷袭敌人时,他绞尽脑汁,也只能从心底刮出几分“愤怒焚尽理性后的几分机智”,绝无那种为了苟且偷生而逃命的怯懦……他活下去,是为了拯救更多、更重要的人。
而一旦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存亡时刻,李一民的大善甚至是下意识的——就像房子的主人一定要把小偷赶出去那样理所当然,李一民作为当家做主的人民,下意识地选择了牺牲自己,拯救国家。
另外,我觉得徐展雄导演太厉害了。
他的镜头冰冷却扎实——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到,不是灯红酒绿的民国上海大街了!
山河破碎,在他的镜头下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给了李一民们足够的理由去夺回这个国家,争取当人的权利。
凄凄惨惨、分分合合的镜头下,是一以贯之的热血与大义,观众的情绪,并不会因为镜头切换的凌厉而有任何断层,反之,还会对那段岁月里连一天好日子都过不上的人们,致以最大的同情和关怀。
徐展雄导演,用他客观到冰冷的镜头,为工人阶级李一民的大义提供了载体,更让王源先天的温暖善良有了灿烂发芽的土壤,从而让我们对那段岁月有了切肤之痛。
观影完毕,千思万绪之后,唯有仰天长啸:工人万岁!
劳动人民万岁!
电影《地久天长》是王源的银幕处女作。
流量偶像演电影,承受的压力往往是巨大的。
大银幕是块照妖镜。
是骡子是马,适不适合演员这一行当,几分钟就能让你现原形。
《地久天长》中的王源,加起来估摸十分钟的戏份。
可能是我此前抱的期望低。
也可能是和他对戏的演员,包揽那一届柏林影帝影后的王景春和咏梅带动了他。
还可能是王小帅调教演员的功力够硬。
总之,王源在电影中的表演,我可以很负责地用“惊鸿一瞥”来形容对我的冲击。
他塑造了一个如此自然,如此浑然天成的叛逆少年形象。
难以想象,王源第一次演电影就能有如此表现。
这是真正的天赋型选手。
多提一点,三小只里的天赋型选手一共有两位。
所以当看到源儿的《孤星计划》上映了,我相当期待。
期待他能给我更多惊喜。
没想到。
大失所望。
王源灵气全无,演技已然成了大路货水准。
演得极为刻意,毫不动人。
能怪导演吗?
确实导演手法稚嫩。
能怪编剧吗?
故事确实差了点意思。
能怪对戏的演员吗?
梁靖康演得确实够差。
《孤星计划》的确问题不少,但总归,源儿的表现也负了期待。
得明确一点,《孤星计划》不是烂片。
水准绝对在及格线之上。
整部片子完成度很高。
故事方面,扎实、完整,还留有反转。
讲述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的谍战故事。
整部片子呈线性叙事,只有一条主线,所以故事推进的路线相当清晰,就是护送重要人物出上海。
全片时长105分钟,紧凑不拖沓。
人物方面,角色有一定弧光,都有自己的立场与挣扎,塑造得相当不错。
尤其在人物结局的处理上,没有因为是主角就强行开挂。
更突显当年革命先驱的命运无常性。
让人心生敬意。
以上,便是《孤星计划》较为明显且重要的优点。
故事和人物两大支柱撑起来了,片子就不会太差。
但也仅限于此。
只是“能看”,离“好看”还差了好几条街。
观感方面的差,导演得背首锅。
因为他不成熟的技法。
开场十分钟,我就猜到导演应该是个新兵蛋子。
一看资料果然,一共就拍过两部电影。
上一部是四年前马思纯和钟楚曦的《荞麦生长》。
质量怎么样就不用多提了。
我会有此猜测的原因有二。
其一,滥用的BGM。
很多新导演都有这毛病。
他们往往对自己镜头下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够自信,就想当然用大量的BGM堆砌,试图让故事变得“有感染力”。
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BGM和情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旦故事情节力度不够,妄加BGM其效果会适得其反,只会让观众感到出戏,而绝没有半点加成属性。
《孤星计划》可谓全程被BGM所环绕,闹得人心烦意乱。
其二,滥用的特写+慢动作,主要体现在张雪迎扮演的丁梦华一角。
开门亮相要给个慢动作。
车上招呼人要给个慢动作。
转身要给个慢动作。
过马路还要给个慢动作。
我相当明白导演的用意。
想把丁梦华塑造成白月光一样的美好角色。
塑造得越美好,才越能凸显其结局的惨烈。
但凡事得有度啊,横不能一直给她特写加慢动作吧?
其实无论是BGM还是特写、慢动作的滥用,都体现的是同一件事:导演不自信。
妄想借外力来增强人物与故事的感染力。
非常不该。
用陈丹青的话说,艺术家第一件事情要狂啊,你不狂你玩什么玩。
所以《孤星计划》的导演徐展雄的心态问题比能力问题大。
片子开头黑夜下雨,黑白调色,肃穆冷冽。
《罪恶都市》既视感。
紧接着尸体显现,残杀同胞,由红色的血引着电影变成彩色。
这一幕就蛮有想法。
可谁能料到,后面越来越弱。
让人失望。
观感上的不尽人意,除了导演之外,演员也是一大因素。
梁靖康最差。
差得让人皱眉。
他的所有表演都是在机械地走步背台词,毫无情感浓度可言。
《风犬少年的天空》里那个阳光无敌的马田不见了,如今站在观众面前的只剩木讷驽钝的许天平。
王源略差。
刻意地让所有人都看到他在努力演。
有场戏我印象颇深。
可能导演也觉得王源有天赋,于是安排了一段《无间道》里梁朝伟的“同款戏”。
我看到那一幕都有点惊呆了。
这种戏给王源演,怎么可能接得住,这不是害演员呢。
结果就是王源演得不算特别差,但就是让人感觉,差得很远。
只是在声嘶力竭地,穷喊。
更细节性的东西,看不到。
张雪迎微差,更多可能是角色本身设定的缘故,人物单薄得过分。
角色本身是有些失真的。
不像个“活人”,更像是一个女菩萨,一个毫无瑕疵的真善美角色。
张雪迎咧开嘴就是传达着无限善意,再很难看出其它。
演技这块,全片唯一出挑的就只有印小天了。
真到位啊。
好的时候真是个好大哥,坏的时候真是天生坏胚。
多好的演员,本来的绝对一线未来一片大好,怎么就遇到小人了。
扯远了。
最后再聊聊五个编剧的问题。
走出影厅一看这片竟然有五个编剧,我傻在当场。
这片到底哪点值得让五个人来编剧了?
最后的大反转,灵感来源不就是《误杀瞒天记》吗?
这一下省多少事?
除此之外整个故事还有亮点吗?
中规中矩罢了。
故事最后,任务已然完成。
男主角却选择留下来,舍生取义,要解决敌人。
这种牺牲可不是什么感动自己,而是编剧为了感动观众。
所以对本片结局的呈现,我持保留意见。
至于全片最佳的人物塑造,也只是相对于其影片本身的质量来讲。
李一民,一个工人,作为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下所做的献身与牺牲。
丁梦华,一个记者,她所坚持的理想与信仰,美好得像一束光。
许天平,国民党家庭出生的自我困境,他的反抗与抉择。
章贵生,人性自私,歹毒与残忍的化身。
全片好的东西就这么点,也犯得着五个编剧。
再退一步讲,许天平这一角色完全可以更深挖,其内心的挣扎根本没有细腻刻画出来,只是用一场解释几个镜头,就完成了人物的彻底反转。
电影是综合的艺术。
显然,《孤星计划》把有限的心思更多花在了人物塑造上。
好处是,全片有模有样,至少是部不难看的作品。
坏处是,上限也就那样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孤星计划》能看,但也很难让人说声好看。
不好意思同学们,我没有坚持到最后,强忍了半个小时,我就放弃了。
主旋律不是问题,拍的好一样看。
但这部电影敷衍了事到令人发指!
我儿子小学三年级作文要是写成这样,我就让他退学,不要再给我丢人了!
什么铺垫,什么人物建立,什么起承转合,都去他地!
大家都看过企业内网的新闻稿吧,就是那个感觉,糊弄鬼的玩意儿!
电影被权利操控是他们不尊重电影,电影拍成这样是自己不尊重自己!
不喜欢你可以不拍,但请不要作践自己!
本人之前不喜欢看这种电影的,觉得太无聊了,但是这次陪朋友看这个孤星计划真的震惊到我了,影响里的王源还是一个小孩子,没想到这次电影里的他感觉根本不一样,演的太好了,直接把我带入进去了,很紧张,感觉自己也在做任务,张雪迎长得好好看,角色描绘的太好了,剧情也是跌宕起伏,反转的地方特别多,太刺激了,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
比想象中好看
这是一部剧情跌宕起伏、悬念迭起的青春谍战电影,事件真相和人物所属阵营的不断反转非常精彩非常过瘾,既惊险刺激、又充满了青春的热血和澎湃的激情,很适合走进电影院观看~
看得尴尬
内鬼身份揭露时的反转太带感了。章贵生的伪装被一点点拆穿的过程,伴随着孤星社的智慧推理,每一次进展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
这这这 挺久不进电影院 朋友相约一起去看了这部电影 真是感官太差了 看完大家都是吐槽。故事稀碎 选角太违和了,确实没找到优点。
【1.0+】显然不是最屎的那一级,但杀伤力也是很猛了,人物扁平转折生硬,谍战暗斗情节都略显儿戏,各种煽情口号喊个没完,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的那类刻板电影,但好歹没有《维和防暴队》那般抽象离谱让人难蚌,把王源放在一群不咋会演的人之中确实挺聪明的(三字真的可以学一学),能看完而且不犯恶心这片已经赢很大了……
强悬疑类型包装下的历史故事,主角仿佛落入修罗场,暗流汹涌中杀机步步逼近,难以辨别身边众人究竟是敌是友,可却又必须想方设法逃出生天,导演非常聪明的用类似“剧本杀”的故事思路,将一个本可能略显沉闷的护送任务,讲述的充满紧张和肃杀感,角色和情节的反转接连不断,又在所有悬疑线收尾后还能完成表意的升华,对乱世中的平凡人而言,正义不是被迫的义务,是自我选择的信仰,是明知不可而为的崇高。
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徐展雄,你还记得你翻译过的那本《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吗?除了色调上的统一,整体剧作在合理性及流畅度上均远逊于上一部《革命者》,甚至在更类型化的尝试下都做得相当生硬,为反转而设置的反转多到已经令人生厌,在主演稚嫩的表演下更显笨拙。
没花钱,就还行
这电影的节奏像大学生拍的作业,没有任何铺垫的情节转变,为了推动而推动,所有的点都能预知。就像女主一出场自带柔光莫名其妙的乐天派莫名其妙的加入一样。更搞的是为什么一个大陆人会有一个弯弯口音的儿子啊我请问?然后比王源演技还烂的人出现了,就是梁靖康。。。
2025-04-16:结局是主角开着卡车冲向房子里的敌人…这和手撕日本人有什么区别?对于一切不尊重史实的革命电影没有任何好脸色。
《孤星计划》差不多是王源定制片,在演戏上还是太稚嫩了,这种类型的片子大概率很难想咋个弄好影片质感,而是如何花式突出可爱的主角们。以白色恐怖时期上海为背景的偶像剧,前二十分钟如坐针毡,后半段稍微正常,但情绪始终烘托不起来——不见革命只见小时代。
拍的拼凑感太强,零零碎碎地进行叙事,还把雪迎宝宝那么快整下线了,导演的功底还需要打磨打磨。
此沙 四场戏 射酒瓶 失去一只眼睛 喝酒 狙击狗屁不通不知所云
剧本欠磨合,太小儿科了,观众可以走到剧情前面去,谁好谁坏也好猜,反转也能预料,悬疑感一点都没营造出来,观众很难跟着紧张吧。表演上张雪迎和陈雨锶很好,是那种如果你不认识她们的话看完便想了解的演员。能看出王源很用功用力,问题主要是在角色适配度上,不过有一刻,他说“我没有亲人了,同学就是我的亲人”那场戏,是一段很有信念感的表演,但大多数时间游离在真实的情绪之外。
可以看的电影,虽然剧情仅仅撤退胡先生。
爱国情怀深厚的我,看过孤星计划后感:节奏紧凑充实,剧情反转再反转。内容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全程无尿点,一部好电影!致敬为了新中国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珍惜和平,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另:演员演技全员在线,尤其演员王源让人眼前一亮,自然流畅细节到位,他就是李一民
挺好的,但也不能算特别好。我个人不太喜欢过多的慢镜头渲染,不过后来看解析说这些都是李一民珍视的美化过的回忆就也通顺了。王源的表演很有信念感,和地久天长时期比起来演技更成熟更自然了,但某些细微的地方还是要继续雕琢,期待越来越好。梁靖康是帅的,台词也是差的。。。人物性格都设定的很好,和朋友复盘的时候说起这部电影敢让女主死在中间段好坏角色大洗牌的时候就很勇敢,终于这种类型的片子里大家拥有纯洁的感情,不用一边谈恋爱纠缠一边搞革命了。“沈荩”的元素也用得非常巧妙。在国家公祭日的晚上看这样一部片子,会更想到李大钊先生说的“快快乐乐地创造未来的黄金时代”依旧任重道远。
可能是因为我在优酷而不是电影院看的,感觉删掉了好多细节,很多情节变得很潦草,剧情本身并不烂,但看着像编剧只写了个大纲还没来得及细化就被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