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家对Goldmund评价到:“其他人都只想迎合,但至少他在和自己的恶魔斗争。
”Goldmund付出一切地寻找,他以为自己是想找到亲生母亲,其实他想找的是心中的圣母。
寻找是因为感到缺失,童年的经历让他始终觉得缺乏母爱,再深想应该是有母性特质的包容性的爱。
因为没有母爱所以母爱在他的心中被一切的想象所美化,是最神圣的,等同于神的爱。
所以,其实Goldmund和Narziss一样,一生都是在追寻神啊……就如同Goldmund对Narziss所说的,我们的使命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使命,他们的不同大概就是追寻的路不同。
看看其他修道院的人物,有刻画到的人,只有他们二人在心中是真的一心向往着神。
因此表面上截然不同的二人,才会相互吸引。
灵魂最深处的追寻是相同的。
人一生苦苦追寻的东西,应该就在身边,早已拥有,只是未曾发现。
Goldmund的圣母是他母亲,他的妻子,是Narziss,就像他的圣母像,诸人皆是圣母的化身。
而所有圣母在他的身边始终演绎着相同的模式。
母亲死去了,妻子死去了,Narziss无法爱他。
就像是反复的提醒,反复的诉说,反复的演练。
他的第一件雕刻作品深深感动了他的老师,刻的就是Narziss。
最后他死在了Goldmund怀中,圣母的怀里。
就像寄来的那副画像一样,他躺在圣母的怀里。
现实中的人生也是如此,处处都早已埋藏了隐喻。
我们追寻的东西,其实始终拥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神的温柔便是这样吧,你想要什么神都会给你,如此的仁慈无所不应,只是神不会告诉你,等你自己去发现,然而神始终陪伴不曾离去。
母亲没法爱他,有年少的Narziss维护他,以及后来众人。
神始终都在,从未离开。
令我们痛苦的始终都是我们的心。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创作于1928年到1930年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他创作中期的代表作,既兼有其早中期浪漫主义风格与探求内心自我认同的奋进,又不乏开启晚期致力于穷极追索精神理想主义之序幕,是他整个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交替期作品,也是黑塞本人最爱之一。
书名原为《歌尔德蒙走向慈母之路》,可见黑塞初始就打算以歌尔德蒙为主要视角,在原著和电影改编中,纳尔齐斯的叙事成分都明显偏少也合情合理。
黑塞的原著委实很难被影像化,大量深沉的思辨与内心无穷的自我追问辩驳,若代之以密集台词交锋,对观众而言势必冗余无味。
电影在保留原著整体故事轮廓的同时,以更显性外化、更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情节的曲折与悲欢的跌宕,演绎方式也偏于现代化,辅之以契合原著中具有怀乡气息的美丽田园风光与若有若无的同性暧昧情愫,较好糅合了还原原著精神与观赏可看性的诉求。
故事起始于中世纪德国一座名为玛利亚布隆的修道院中,两名引为彼此知己的年轻修道士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在共同渡过难忘的少年岁月后,走上各自选择的人生道路——纳尔齐斯在远离尘嚣的静寂中苦修冥想、体悟永恒,最后成为修道院院长;歌尔德蒙则在滚滚红尘中孜孜以求寻母,见证人间哀喜生死;直至多年后重逢,他们最终在对方身上发现永恒的存在。
原著采用古典手法的线性叙述,也刻意模糊明确的时间节点,即他们何时分别,何时再聚首,以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来呈现精神世界的深邃气质;电影则对时间线有清晰处理,从两人初识推进到七年后长成、分别,直至十五年后意外重逢,再以倒叙方式回溯这些年来歌尔德蒙所经历的一切。
影片对原著一部分细节有过整合与更改,如原著中歌尔德蒙大篇幅的风流韵事被删减到只剩几个特别典型的,第一次杀流浪汉的经过,丽迪娅/尤利娅姐妹替代了伯爵情妇阿格妮丝的存在(甚至还包括姐妹俩与歌尔德蒙的三角恋被其父当床发现,丽迪娅出于嫉妒而告发歌尔德蒙),父亲与歌尔德蒙的关系(母亲的死因),歌尔德蒙与纳尔齐斯重聚后的再次出走原因,以及最终的死亡方式,虽然对整体结构并无大碍,但对两人的性格成因和相对关系都有影响。
当然,这些整改对剧情的紧凑度来讲是有贡献的,原著中的大量过场人物是歌尔德蒙生命中的流星,选取几位作为生命里程碑亦可反映他在漫游途中的经历;并在尽量保留事件的前提下,将繁杂信息匀给紧要人物。
从原著角度看,结尾的改编是最大败笔——心怀怨怼嫉恨的神父不仅在歌尔德蒙幼时便对他极为严苛,多年后依然与之处处作对,更对歌尔德蒙呕心沥血创作的祭坛施以毒手,凸显世人对这位孤寂漫游者的无法理解,也更显出纳尔齐斯对歌尔德蒙从心灵深处的赞赏与倾慕。
另一败笔是关于歌尔德蒙的父亲,影片决意将之塑造成杀害母亲的凶手,若从歌尔德蒙身上洋溢的“母系”精神着手,可理解为与“父系”的对峙,但深究黑塞原作,所谓“母系”(感觉敏锐,富于幻想,情感充沛热烈)与“父系”(崇尚理智,克制欲望,追求精神的纯粹)更多源于性灵与气质,过于具象坐实,显得流于平庸。
影片对于歌尔德蒙寻母之路的描摹完成度较高,从圣母像上的乳房到世俗女子的胸部,从接受一个吉普赛姑娘性启蒙肇始,从乡间村妇的怀抱到大家闺秀的耳光,他在世间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急切地搜寻着「母亲」的存在,想把这人间所有的痛苦与怀念都投射于某张脸,这张脸他永远无法看清——即使父亲濒死时恶毒地说“你长得太像她了”。
歌尔德蒙跋涉千山万水,除了在官能享乐中想象母亲作为人类之母的存在,也幸运地将寻找母亲的执念付诸于雕刻。
瘟疫期间有两个桥段拍得甚好:酒池肉林的末日狂欢气氛中,他恍惚的意识仿佛被吸附到离天国或地狱只剩一步之遥;追寻母亲附身符的下落。
在历经人间地狱一季之后,他终于找到让母亲“复活”的方式,洞见到“在人生愚人游戏和死之舞中,遗留下来长存不衰的一件东西:艺术品。
”唯有艺术才能镌刻住人类易逝脆弱的情感,才能化无常为永恒,歌尔德蒙把对母亲的思念、对所有女性的爱恋与悔恨、对人世的冷暖生死,全部投进雕像创作,从而实现艺术的绵延与精神的不朽,通过作品,他不仅“找到”了母亲,更实现了自我。
影片将歌尔德蒙的圣母成像改为祭坛群像(暗指他所游历的悲苦人间在艺术形式上提升至悲悯圣洁),以及尤利娅为歌尔德蒙画的人像神似耶稣躺在圣母怀中(暗喻他回归世俗与宗教上的两重意义),这两处改动也属妙笔,不仅贴合主题,也将之前的多处细节线头捏在一起。
纵观两个少年的成长之路,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两人代表了艺术和美的双面意义,更是黑塞本人最直接的艺术观——“艺术是父姓世界和母性世界的结合体,是精神和血肉的结合体。
”藉由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作为生活/艺术的一体两面,分别指代理性/抽象/隐遁/道德与感性/声色/放纵/热情,他们选择的道路表象上南辕北辙,实则殊途同归,因此彼此能成为对方的引路人和心灵皈依,这个概念与另一部作品《德米安》有相似处,也散落于其他作品。
他们之间的羁绊超越凡俗模式,是人类理智与情感的互相融合与互为补养,也是每一个个体自我矛盾的调和之道——我们既需要神的启迪和知识的力量,也需要爱与美的浇灌;因此,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互为镜像,照见彼此的光辉,也目睹对方的缺憾,歌尔德蒙临终前问纳尔齐斯:“你没有母亲?
人没有母亲就不能爱,没有母亲就不能死啊。
”“母亲”使歌尔德蒙从生活和自然中汲取力量成为艺术家,也使纳尔齐斯借助雕像从对生命无常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当他孤身一人漫步于当年他俩嬉闹的小径,想到歌尔德蒙对他说:“你要快乐”,于是他微笑了。
首发于【看电影看到死】
我真,我悟了😌我一直觉得电影版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就是一坨,但是今天给看完后,虽然有些地方实在是让我有点爆炸,但还是发现了很多闪光灯😇最亮的闪光灯就是弥补了很多原著的逻辑问题,原著很多地方其实是没有一个原因可以去支撑角色去行动的😅比较模板。
而且对一些女性角色的改编我觉得真的很不错,但是也不怎么特别好🤔反正如果当做一个新电影看完觉得还可以……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就是感觉人物不劲了,有点可惜,本来里面一些角色是很劲儿的,有种癫狂的感觉,但是电影拍得太善良、太纯爱了😅ps说明一下为什么会觉得不劲儿了,主要是在我阅读过程中,其实我觉得歌尔德蒙与纳尔齐斯前期的相互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俩人都挺残忍的,纳尔齐斯表现出来的高傲或者是孤独是一方面,最可怕的是他从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是管辖者,是权力高位者,即使是受他爱戴尊敬的达尼埃尔院长,我以为纳尔齐斯也不一定认为他跟自己能放置在同一位置。
所以他其实是看上去友善、公正其实很残忍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这么喜欢他的原因。
电影改的有点太多了,给小纳整成男童大母零了😅(夸张一下嗷)然后他最初对于歌尔德蒙的一个启迪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变了,成了电影里的达尼埃尔和吉普赛女郎,但其实我觉得这个改过了的点不太能成为歌尔德蒙对纳尔齐斯执念的原因。
这部片子填补了很多其他的逻辑问题,而且很多女性角色的主动让我看着稍微感觉舒服一点,比如一开始吉普赛女郎叫小歌“美人儿”,再比如后面明显是丽迪亚和尤利娅观赏小歌也蛮好玩(但也不咋样。。。
真的,还是♂,但尤利娅让我眼前一亮)回归一下,其实我觉得原著里的小歌跟小纳相吸的原因,其实就是小歌他也很残忍😅而且他更明显,他跟纳其实就是一类人,而且不是说他们多高贵、多有才、多咋样咋样是一类人,而就是他们一样的残忍、一样的自恋。
有一点我还觉得很好,就是里面给了一个比较具体的东西当做引子,让歌尔德蒙出发的原因成立。
还有填补了一下歌尔德蒙爸爸那边的故事,原著里这一部分也是缺失的。
还有挺多可以讲的—————让我再看一遍原著😇
先看的电影才去补的原著,可能跟一些原著党的感受不太一样,个人感觉作为一部独立的电影来看的话,这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算是翻拍小说的电影里很走心的一部了,原著中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美感都呈现得超出预期。
无论是两个少年交错相伴的成长主线,还是他们两人之间那种soulmate的羁绊关系,都处理得很细腻惊艳,让人不自觉被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诗意吸引,精神上的平行宇宙也是越往后看越有趣味。
“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很难简单地判定这二者的高下,好在电影中并非只是把这两种人性和神性改编成简单的二元对立。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两个少年分别作为理性派和感性派的代表,也分别对应了严谨禁欲的父系思维和浪漫自由的母系思维。
这样两个在性格和思想上都各自极端的人,看上去永远都不会有相交的可能,却在人生种种奇妙的际遇中各自成长,最终成为了彼此懂得、彼此成全的知己好友。
这样的冲突感很奇妙,也足够引人入胜。
剧情上虽然看上去侧重讲述歌尔德蒙只身闯荡世间,在寻找生母的过程中结识众多女性、感受各式各样的死亡,最终找到艺术和生命的真谛的故事,但纳尔齐斯的理性思辨部分也有兼顾到,导演把更多自我辩驳的空间都留给了观众。
古典主义色彩则是影片的另一个惊艳点,选角很契合人物气质,影片中描绘的人物的情欲、痛苦、挣扎等等细节都很有中世纪油画的代入感,视觉上是很享受的。
特别是故事中穿插的几段体现德国民间风情群像的场景,模糊了现实与梦幻的边界,带着那种时代背景里独有的诗性,可以说是拍得美轮美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著作被影像化,想想也能感受到难度之大了,看得出主创们下了不少功夫,值得推荐。
本文首发于:盗梦观影团(nicemovie),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观看影片可移步公众号留言【盗梦精选第十六期】,约稿可带需求私信,谢谢。
黑塞一定是我的灵魂家族,有了你我就还能相信灵魂整合的那一天,相信那丰盛的完美,相信我的纳尔齐斯会遇见我的歌尔德蒙//我的黑塞居然也有被拍成电视剧的一天,天啊。。。
兴奋又不敢想象怎样才能表现出黑塞那诗一般的精神追求 没看过原著的情况下来看了这部电影,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之间那种soulmate的感觉处理得挺惊艳,既呈现出了两个人相互互补的极端人格,也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理性思辨和浪漫主义都有了。
电影的古典主义色彩是另一个惊艳点,人物的情欲、痛苦、挣扎等等细节都很有中世纪油画的代入感。
这周原著安排
一个好的故事是电影的基本。
这部影片有一个好故事么?
从基友眼里,不是。
绚丽但不充分的各条故事线歌尔蒙德寻母,似乎是故事的主线之一,也是他的基本人设,电影最后甚至主角亲口说出了“没有母亲就没有爱”这么点题的台词。
但纵观整部影片,寻母的桥段仅仅限于面对垂死父亲的质问。
即使观众心里一直在同情这个缺乏母爱的孩子,但剧情却没有给主角安排充分的寻母之路。
主角和观众都没有在伤痛中得到母爱的安慰。
纳尔齐斯和歌尔蒙德的基情,也是主线之一,毕竟电影是以两个男主角命名。
除了三秒钟的两次赛跑,纳尔齐斯的圣母眼神,监狱里的一次营救,没有更深刻的桥段展开两人的关系。
基本上,纳尔齐斯困在爱欲和上帝之间,歌尔蒙德浪在女人和艺术之巅。
唯一让我心动的,是歌尔蒙德没有听从纳尔齐斯的计谋,打伤他,而是将自己的血抹在纳尔齐斯的脸上。
如果这部电影有所成就的话,那也就尽在于此了:我的痛是我艺术的源泉,我的血是对你基情的慰藉,我对你的爱没有回应,正如你的上帝永不对你回应一样。
歌尔蒙德的爱情,短暂,滑稽,过于戏剧化,很多情节都缺乏连贯性,缺乏合理性,尤其是和雕塑家两个女儿的桥段,已经到了可笑的地步,两个女孩的行为已经简化到了舞台剧的效果。
唯一勉强成型的,就是歌尔蒙德的艺术探索之路,但我不能买这个单。
毕竟好的艺术电影太多了。
又是一个浪费人设的糟糕剧本。
虽然我没看原著,但我相信原著是一本好书。
(我真的要找来看,看完后再来补充影评)。
一个自带伤感的,跪倒在上帝脚下的同志教士,和一个放荡的,充满艺术气息,却无所依靠的直男,能写出多少纠结浪漫自毁又激烈的故事来啊。
更何况两人还青梅竹马,更何况Jannis 那美颜肉体已经把观众迷得可以省掉一切前戏。
导演最终浪费了这一切!
————————看完原著之后————————花了一天时间看了原著。
没有想象的那么惊艳,不过非常塞黑,一体两面,或者说一人两极。
两人实质上是一人。
父性和母性,理智与情感,宗教与艺术,克制和放纵,安分与流浪,精神与感官,都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两种追求,两种相望,但最重要的,这就是完整的人,是黑塞笔下的矛盾又统一的人。
既然是一人,也就无基情可言,自己和自己谈恋爱,黑塞的作品还没达到这个境界。
歌尔德蒙的成长和求索史。
有宗教元素,却无宗教信仰。
有艺术追求,但艺术本身不是目的。
有逃离,却是为了追求体验。
有抛弃,但不痛苦。
有背叛,但忠于自我。
姑娘都是为了体验,和冬寒春暖一类的体验。
越往后看,就越觉得这就是一个从母胎脱离、受到启发、体验成长、追求艺术、回归内心的成长史。
依然固执的认为,电影剧本对原著的改编不算成功,虽然较为忠诚于黑塞的写作精神。
纳尔齐斯成了院长,并将在修道院度过终生。
歌尔得蒙认为那是他的天职,他从书本摄取世界上所有的智慧,并装在头脑里。
而他却回应说:"我一辈子都躲在书本后面,大胆地走出去、犯错并付出代价,难道不比在修道院里过着受庇护的完美生活要勇敢得多吗?
这里是个时间停滞不前的地方,是个只能将所有爱献给上帝的地方。
从修道院的观点看,我的生活是正确的,但却是缺少爱的人生,这是我最缺乏的东西。
"纳尔齐斯心底始终念着歌尔得蒙,却永远不能去爱他。
事实上,也许他从未懂得过痛苦,直到失去心爱的人,才能发现上帝之外,爱和痛苦同样真实而长久地存在于自己身上。
他也许不会知道,歌尔得蒙在离别的路上也一直在寻找他、受益于他。
歌尔得蒙成了流浪远方的寻母者,在途中他愈发沉溺在一种无常的艺术性中,但始终认为自己的体验还太少、远远不够,不足以是一名艺术家。
他认知到自己并不适应修道院的稳定生活,他是一个无常的人、一个不断渴求新的体验和经验的人。
他的一生充满着危险和疯狂,甚至最终所创造的最杰出的艺术品也在眼前毁于一旦、自身更是丧命于此,更悲剧地发现:苦苦寻觅多年的母亲,这个扮演着人生使命的角色、航向标,竟死于抛弃自己的父亲之手。
我没读过黑塞这部作品的原著,但我猜测他想表达的是:“无常即恒常 & 固定的韵律,这两者皆为上帝的声音,而人各司其天职,但摸不透其中玄机又总是被下套。
”所有艺术的根源来自对无常的恐惧,艺术品对于生活处于固定韵律的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欣赏了,但对于无常即恒常的人来说,它们永远比不上亲身经历。
痛苦,只有遭受毒打才能理解,艺术家的生活包罗万象,他被诱惑并敢于去体验真实、去感知到极限。
歌尔得蒙经历过的一切,帮助他完成了最后的雕塑,最后的艺术品,这全都来自他亲历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件渗透灵魂的事。
它们充满神性、让基督教友的灵性得以感动和震慑。
但令人感到美妙的,也同样地是被教友毁灭,当它们被陈述为亵渎神灵、恶魔的作品时,作为艺术家的歌尔德蒙,就沦为了亵神者。
毕竟,人生是一场愚人的傻瓜游戏(Narrenspiel)。
纳尔齐斯在树下微微一笑地念叨——答应我:你要快乐。
在看黑塞的《在轮下》时,书友在书评里推荐了《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这部电影。
分了两天看完了,浅浅谈一下感受。
看之前其实是有点奇怪的,因为在微信读书里直接搜黑塞并没有看到黑塞这本“同名小说”,后来才发现中译为了《精神与爱欲》(好中国化的译名)。
略微看了下原著,发现电影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节奏有点快,时间线切割得有点琐碎,黑塞的那种语言风格和思想性体现的也是较为欠缺的。
这部电影一个大亮点就是画面的和谐与色彩的统一。
很明显能看出冷暖色调对于故事情节走向与人物心理的一个体现。
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冷暖色调对比其实看到前半部分的时候以为是迫于宗教压抑下双向的同性恋,一个天才完美无瑕,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一个出身低贱向往艺术与自由,敢想敢说敢干,加上两个小男孩颜值都很在线,真的很养眼。
紧接着xx年之后摇身一变,然后又是十几年之后,这段的节奏真的感觉不是特别好,剧情也有点跳跃,然后又以两人重逢回忆的形式去展现这十几年。
这样处理就弱化了两个人重逢的那种宿命感,而且感觉纳尔齐斯的形象有点单薄,更像是大艺术家歌尔德蒙成长史。
结尾歌尔德蒙建造圣坛那段感觉老头形象有点用力过猛,不过圣母在烈火中燃烧那段倒是很震撼。
结尾刚表完白歌尔德蒙就没了有点太仓促了。
看完其实更觉得中译版书名《精神与爱欲》太局限了,两个人没有精神的共通也没有相互的爱欲,电影版甚至有点让我不太能磕到这一对cp。
不过不得不说这类题材外国人还是很敢于去展现画面的,包括黑死病的惨状,烟花地的景象,加上浓郁的色彩,冲击力还是比较大的。
总结:当做闲暇消遣看看风景很不错,但看故事体会黑塞的风格了解他的思想,还是移步原著吧!
德国电影Narziss und Goldmund一查原来是黑塞的《纳尔齐斯和歌尔蒙德》改编的。
Narziss原意是水仙,希腊神话中隐喻自恋。
在作品里是主角之一,从小就待在修道院,长大后也成了禁欲圣洁的代表,成为修道院院长。
圣父到极致Goldmund是金子和嘴的结合词,金钱和口腹之欲向来是宗教的明文禁令。
而这个主角的性格和他名字完全契合,即使被送到修道院,也休不住纵欲的心。
所以他成年之后就离开修道院闯荡世俗。
两个性情截然相反的角色却从小就成为心心相印、彼此珍惜的好友。
两人重逢后Goldmund讲述了他声色犬马、又苦又乐的经历,但被另一个古板的修道士偷听到。
这个修道士心生憎恶怕院长Narziss被玷污,放火烧死了Goldmund。
黑塞写出两个角色,但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面。
人有时既是修身自律的圣徒,有时又是放纵贪享的浪子。
但也希望不会遇到那个放火烧了人欲的修道士。
碎碎念一句,德国真是没人当演员吧,咋又是那个演Bayern国王Ludwig的男演员
看完根据黑塞同名原著改编的电影《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我望了望窗外。
雾霾浓密。
看不清对面的楼。
萧条的现实留不住伟大的灵魂。
率性而为追求自我的生活,与悲悯克制循规蹈矩的生活,哪种更贴近遥不可及的真理?
看完根据黑塞同名原著改编的电影《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我望了望窗外。
雾霾浓密。
看不清对面的楼。
萧条的现实留不住伟大的灵魂。
率性而为追求自我的生活,与悲悯克制循规蹈矩的生活,哪种更贴近遥不可及的真理?
Julia为Goldmund画的圣母怜子倒是挺符合电影主旨,但是黑塞想表达的绝对不止于此。电影比原著还要gay,可惜无法表现出Narziss和Goldmund之间日月相对海陆两隔互相吸引却渐行渐远的羁绊。
书好看得多多多多多
到尘世里去。
标记
原作党表示纳尔齐斯选角味道不够,歌尔德蒙很帅,但黑塞小说中大量的思辨、哲思实在很难被影像化
是做纳尔齐斯还是歌尔德蒙,谁更痛苦谁更快乐,这并不是人生追寻的答案!
弥补#上影节#的遗憾,虽然没看过原著,电影看得很舒服有丝丝感动。神性的纳尔齐斯和世俗的歌尔德蒙,宗教和世俗的对比,万卷书和万里路的对比,歌尔德蒙最终回到了宗教身边,纳尔齐斯懂得了爱,两人都得到了人生的救赎。PS. 这海报不太行啊。
让我们痛苦的,让我们欢笑的,让我们激情的,让我们隐忍的,让我们彼此吸引的,又让我们推开彼此的……都是爱啊。可是少年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让我们瞬间的,让我们永恒的,让我们经历的,让我们躲避的,让我们走入尘世的,让我们留守一隅的……都是人生啊。可是直到临死的时候我们才懂得。#纳尔齐斯这一生唯一安慰的,大概是终于在歌尔蒙德死前对他表达出了自己的爱。而歌尔蒙德这一生,放荡不羁,最终却奉献给了宗教。#
我愛你勝過愛我自己
风景好美啊
确实应该叫《哥尔蒙德受难记》。哥尔蒙德因为长得太帅,到哪都有女人。。。两种不同的选择,两种不同的人生,兜兜转转还是死在了“好朋友”的怀里。音效做得好,全篇的恋母情结
能抓住原著精髓的电影真太少了,看完跟血烦吐槽了半天
失望,像是一部传媒大学本科生的校园习作,像是开心麻花去拍《白鹿原》,心有余而力不足,完全不是那个味道。
黑塞看了想打人系列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准。黑塞对人活着问题的追寻这一终极问题拍成了如此肤浅不堪的肉欲大戏,实在令人愤怒和惋惜。如果是因为书才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大可果断放弃了。
3.5
神经一样的改编演绎
导演弱化了黑塞笔下那种浪漫化的表达,转而追求一种纪实的感觉,感觉就是自废武功了。这一部电影应该叫中世纪修道院纪实同性爱情片,而不是黑塞改编,希望可以看到更会做诗电影的人来翻拍黑塞啊。但是sabin的土星头太好看啦,有着一张全然圣徒的脸!
开头就雷死我.........照原著很难吗
两个非常极端的男子,一个禁欲,一个纵欲,一个宗教,一个艺术,一个爱上帝,一个爱女人,影片拍得非常美,很多画面可以直接做成壁纸。文学名著改编不易,好电影能让名著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