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部《District 9》这部电影,必须从District Six说起,District Six是南非开普敦第六市政区(Sixth Municipal District of Cape Town),从1867年起就这么叫了。
District Six住着以前的奴隶,工人,做生意的等社会下层人士,这些人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相当国际化。
二战以后,南非这个国家开始实行一种种族隔离制度,要把District Six的居民强制搬到另外一个环境极其恶劣的鸟不拉屎的地方(天朝三峡搬迁是不是这样的),给出的理由很扯淡,说这里犯罪丛生,很不安全之类,实际上还不是看上了这块地段搞房地产开发。
最后搬了很多年,搬了大约6万人(听上去很少)。
最后当然这样的制度倒掉了,原来District Six的居民的合法权利也得到了承认,他们现在都在陆续搬回这块土地。
话说在种族隔离制度盛行的年代,有个南非小孩Neill Blomkamp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6岁的时候Neill已经是南非一位专业动画师了。
18岁的时候Neill举家搬到了温哥华,他就到温哥华电影学校学习。
毕业以后,Neill就在温哥华当地两个特效公司担任特效师。
Neill擅长制作纪录片风格、手持摄像机风格、比较现实的真实特效。
同时Neill还拍一些广告之类的小短片。
虽然现在种族隔离已经远离南非,但Neill当然还记得发生在南非的这些往事。
Neill拍摄了一部短片来讨论这个主题,这部短片就是《alive in joburg》。
Neill应该没有想到这部短片会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果没有这部短片,Neill还得在特效界和广告界混上几年吧。
话说魔戒男Peter Jackson看到这部短片以后,被片子的那种纪录片拍摄方式、手持摄像机风格吸引,拍板让Neill来做著名游戏Halo电影版的导演。
这个项目成立以后,不想没钱了,项目最终搁浅。
Halo没得拍,魔戒男最后和Neill决定用不够的资金把《alive in joburg》改成电影《District 9》。
敲定计划以后,Neill就开始干活了,他希望指环男的特效公司Weta负责特效,可是Peter告诉他不行,因为Weta正在忙着被变态级别上帝级别的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提达》折磨,哪能抽出功夫搞这个啊,不过可以负责设计角色。
Neill只好找了母校所在地温哥华的一家特效公司Image Engine来做了。
话说Neill也真是胆大,自己本来就是菜鸟导演,这次只是拍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居然找来了同样没有做过一部电影特效的菜鸟特效公司 Iamge Engine;不过幸好Image Engine没有搞砸(Image Engine真是伟大,因为其制作特效用了开源软件,就把自己的一些工具也开源了,别的公司可没这么好的。
)。
这样,就有了Neill的第一部电影,也有了一部很棒的科幻片。
《District 9》的风格与《alive in joburg》相似,还是手提摄像机的拍摄方式,纪录片的风格,这次更把电影做的像电视新闻采访。
情节是《alive in joburg》的扩展与延续,当然也要顺带讽刺种族隔离了。
《District 9》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最出色的科幻电影了,具体点是最优秀的外星人电影,把种族隔离制度揉进电影以后,让它一反一般外星人科幻片的套路,令人耳目一新。
具体的剧情我就不透漏了,感兴趣的一定不能错过。
(另:影片口味略重,最好不要再吃饭后一个小时内观看;承受能力强者除外)
从影片开始你将会感叹无数次的“我操牛逼”,但结尾那几分钟却可能把你搞哭。
男主角威库斯,像变形记里的格力高尔一样变成了一只虫子一个异类。
异类的前景通常都很糟糕,格力高尔变形后,他的家人开始还能精心照料他,看他好转无望就越来越不耐烦,后来甚至暴怒地追打他,直到最后冷漠地任他死掉;而威库斯更倒霉,本来岳父派给他一个驱逐第九区外星虫子的活儿,等于是当上了“第九区拆迁小组组长”,这基本算是升官儿的好事儿,却意外让他也变成外星虫子,连一分钟的精心照料都没轮上,他就被自己人诱捕,差点儿被活体解剖,然后是一连串的欺骗,出卖,围捕,追杀,搞得威库斯几乎崩溃。
比格力高尔始终孤独幸运的是,威库斯在外星虫子里争取到了同伙——大虫子克里斯多夫,和他的天才幼虫儿子。
威库斯帮助克里斯多夫父子修好飞船重返虫子星球,克里斯多夫承诺3年后将给威库斯带回能把他变回人类的药。
这一系列事件非常激烈火爆,所以我预测你会和我一样,感叹无数次“我操牛逼”。
等虫子父子开飞船走了之后,威库斯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他在已成废墟的第九区里悲惨地捡垃圾为生,唯一令他撑下去的,就是他的妻子依然爱他,所以他时常会用垃圾做成小花儿,偷偷潜回曾经的家,把垃圾花悄悄地放在门口就离开。
而他的妻子把所有的垃圾花精心收藏,并据此相信他还活着。
很多牛逼的电影,都是结尾刻意拔高,用爱、正义、信仰之类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贴住无法解决的矛盾,让电影看似圆满结束实则滥俗烂尾,难得第九区用“爱的垃圾花”无言结尾,控制得当,没有什么慢动作死掉啦,大段煽情表白啦,一朵垃圾小花足以让我这样的妇女流泪不止了。
当然啦,搞哭我从来都是很容易的事,我一向软弱,缺乏坚毅冷静的气质,这是我的自知之明。
但自知之明不妨碍我一直以来在内心深处渴望、奢望,甚至是妄想、狂想着自己变强变大变得刀枪不入还无坚不摧。
所以,我虽然哭了但我并不满意这个温暖柔软的结局,我中意的结局应该更加绝决——威库斯不断地偷送垃圾花给他妻子,但他妻子早已再婚,幸福快乐,和跟他一起时没什么不同。
新丈夫升迁,她也为其操办惊喜派对,甚至派对的桥段都是当年给威库斯庆祝升职时用过的。
人类一贯善忘,生活要继续,逝者如斯夫。
那些悲伤的往事就让它过去吧。
只有生者需要标榜自己善良高尚用情至深时,才把逝者拎出来使用一下,声情并茂地一次次讲述逝者的点滴,表情语气之动人,犹如影帝影后们练习多次信手拈来的获奖感言。
与人类的失信冷漠相反,虫子克里斯多夫回来了,正如之前它所承诺的3年。
但威库斯已对自私冷漠、卑鄙残暴的人类绝望,他放弃变回人类,登上飞船,飞向遥远的虫子星球,期待着那个陌生星球能比地球纯净美好一些。
但是,请允许我再悲观绝望点儿吧,威库斯凭什么期许虫子星球纯净美好?
虫子星球凭什么不能有个隔离蜥蜴或螃蟹的“第十区”呢?
至此,你们可以期待续集了。
从来没有正义的终结者,只有循环不尽的罪恶反复说着 I will be back……
对于《第九区》这样略有深度的电影,无需动不动就说到人性,不必一思考就追问到终极,这是一部科幻影片的无法承受之重。
我们不如抛开思维的惰性,回到当下,说说眼前,少谈些主义,多研究点问题。
电影中,人类面对外星文明,最常见的就是表现出一种被迫害妄想狂,设定那些强横的外来生物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来毁灭地球的,而人类奋勇自卫,终于保得蓝色星球不灭;《第九区》里这种情形被逆反了,人类一变而为施虐狂,把那些星际难民当成蝼蚁,任意践踏、侮辱、杀害。
应战顽抗表现了我们文明的自卑;而横暴施虐,则是表现了我们文明的傲慢。
总之,面对外来者,人类总是难以保持平常心,总是焦虑的摇摆于两级,不能进行平和对话。
外星“大虾”们的文明级别显然比人类更高,高到几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抹去人类文明,但他们来到地球后,却成了弱势群体。
原来他们社会的组织形态类似蜂巢,到达地球的时候母蜂已经死亡,失去了主心骨,所有成员只是凭着本能活着,各自为政,难以组织成具有威慑力的团体,弄得虎落平川龙游浅水,任人奴役。
故事舞台选在了约翰内斯堡,黑人的地盘,黑人在历史上曾经被贩卖被歧视被隔离,现在面对草根中的草根大虾们,却翻身农奴把歌唱,犹如印度种姓隔离制度里的“贱民”变成了婆罗门,来了个身份大转换,成了作威作福的的地头蛇,黑人们对待大虾,犹如当年白人对待黑人一样,尽显傲慢与偏见。
片中,不难看出,“大虾”取代了“黑人”,“黑人”升级成了“白人”,而影片主角从“白人”变异成了“大虾”,三重身份的置换为影片提供了足够的戏剧张力。
最重要的身份转换发生在主角威库斯身上。
威库斯靠着裙带关系担当大任,一开始很是得意,官腔十足。
他对待外星难民是无关痛痒的,甚至是轻佻的,带着部队横冲直撞,强盗一样任意搜查房屋,任意杀戮,甚至把火烧外星人坯胎当烤爆米花,着实一副小人得志、草菅人命的流氓嘴脸。
当他受到感染,上演变形记,“高等人”的身份逐渐丧失,终于成为大虾的一员,体验难民生活,不得不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感同身受。
他亲眼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自豪感怎样发展成了文明的傲慢,甚至扭曲为文明的残暴,自认为高人(虾)一等的人类,喜欢安排他人的生活,充当临时上帝,面对他们认为的“低级文明”的大虾,政府要驱逐它们,黑人要吃他们进补,白人要肢解他们做实验,在地球上生活了二十年的大虾们根本没有享受到文明的雨露。
――威库斯从天堂坠入地狱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当他变成“非人”后,他身上的人的劣根性被逐渐清除,倒是越来越有个“人样”了。
――他顾念妻子,在逃亡中极力和妻子保持联系,表达对妻子挚热的爱,一心想回到妻子身边;他对红色高级大虾刚开始是利用,后来却发展为战友,产生了哥们义气,冒死促成大虾父子成功登上飞船。
除了对人类文明的侵略性进行反思,影片还批判了资本的畸形扩张,为了研发外星武器赚钱,威库斯的岳父可以六亲不认,把女婿当成小白鼠来解剖实验,为了万恶的资本,人类对同类如同对待异类一般残酷,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痼疾,也是文明的严重隐忧。
《第九区》上映于2009年,剧中提到红虾父子会在三年后回来,也就是2012年,那是玛雅历中地球的毁灭年,如果玛雅人不幸而言中,人类漂流到外太空,成为寄居于别的星球的“他者”,会发生什么?
不敢设想。
http://www.zhongzhijun.com/?p=352自从《黑客帝国》过后,电影界就少有科幻佳作,偶尔有几部被宣传得神乎其神吊足观众胃口的“大作”最终也都一一被证明是骗钱的垃圾。
稍远些的如拍科幻片的行家斯皮尔伯格的《世界大战》,新近的如一向特立独行,出演了经典的《黑客帝国》的基努.里维斯在去年拍的乱七八糟的《当地球停止转动之时》。
这一系列的科幻烂片让喜欢科幻的人近乎绝望。
不过幸好,最近刚出的《第九区》(District 9)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和希望。
《第九区》故事并不复杂:一艘巨大的外星人飞船突然悬停在南非上空,地球人进去后发现数量庞大的奄奄一息的外星人,他们都长得像地球上的虾一样,他们是落难到地球上的。
地球人一开始把这些外星人隔离安置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一个隔离区内,名为第九区。
20年后,这群外星人的数量繁衍到了180万人之多,造成问题也越来越多,引起所在地周围居民的强烈不满,社会愈加骚动不安。
在民众的压力下,列国同盟组织(MNU)决定将这些外星虾人迁移到一个新的隔离区域,他们任命特工威库斯负责处理此事。
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威库斯显然对这个任命十分兴奋。
他满怀激情的走马上任,“挨家挨户”地走访要求外星人在迁移书山签字,即使被打也不能减弱他的工作劲头。
当他走到其中一个外星人的家时,偶然间发现了许多化学实验装置,他把这视为阴谋,那个外星人因此被杀。
威库斯在检查过程中一不小心打翻了一个玻璃管中的黑色液体,并沾到了身上,导致他狂烈的呕吐,不久他鼻子里也流出了一些黑色液体,然后是可怕的变异——他被感染了,开始慢慢变成外星人摸样——他首先长出了一支外星人的手。
这次,轮到威库斯被隔离了。
他被自己岳父负责的MNU抓去——不是给他治疗——而是被用来做人体实验。
原来,外星人在落难地球时携带了大量的先进武器,但这些武器是由外星人的DNA控制,地球上的人类无法使用。
而变异的威库斯身上融合了人类和外星人的基因,他被证明可以使用这些威力强大的武器,因而瞬间成了无价之宝。
在生死的边缘,威库斯逃跑了,遇到了密谋离开地球的外星人克里斯托弗。
克里斯托弗称他的飞船上有治疗威库斯变异的药,但他必须先返回母船,而且要等到他撤回所有的外星人的三年后才可以治疗威库斯。
但克里斯托弗需要威库斯的帮助以夺回他收集了20年的液体动力——那瓶导致威库斯发生变异的黑色液体。
这样,原本是生死对头的一个地球人和一位外星人因利益而结成了同盟。
威库斯和克里斯托弗一起战斗,在战斗中互相帮助,慢慢地抛却了偏见和仇视,产生出了超越种族的情谊,终助克里斯托弗返回母船离开。
2004年吕克.松曾经拍过一部名叫《十三区》(中文名常翻译作《暴力街区》)的电影,讲述未来的巴黎有一个叫十三区的贫民窟,里面尽是现代社会的弃民,那里没有法律,没有制度,一片混乱。
吕克.贝松这部片子主要看点还是里面流畅华丽堪比李小龙再现的身手动作,但其背景也可以看做《第九区》这部电影的渊源之一:第十三区的居民和第九区中的虾形外星人的境遇十分相似。
如果说老牌导演吕克.的《十三区》点出了人类贫富差距造成的巨大沟通鸿沟的话,那么新晋导演Neill Blomkamp的《第九区》则思考了不同宇宙生命之间的鸿沟。
此片故事背景地——南非约翰内斯堡——的设置蕴有深意。
南非见证了黑人争取种族平等斗争的历史进程。
昔日白人在南非高人一等,黑人则因皮肤的颜色而“天然低贱”。
经过不懈的斗争,黑人终于推翻白人的统治,废除了种族隔离的法律,实现了种族平等。
可以说,约翰内斯堡是人类种族问题的一个宝贵标本,《第九区》的故事背景地被设置在约翰内斯堡自然是在暗示种族隔离时代白人和黑人的巨大差异及矛盾犹如影片中的地球人和外星人一般。
在人类过去漫长的历史中,仅仅因为不同的肤色就造成了种族不平等和仇视的鸿沟,那么当人类的足迹真的脱离大地,踏入浩淼无垠的宇宙空间,奔向那“千亿的星辰、千亿的光芒”,成为一个宇宙公民之时,人类如何与来自其他星球的宇宙公民沟通并相处呢?
有了地球上的先例存在,这种对未来的展望实在会让人产生浓厚的悲观情绪。
这里首先要面对一个认同问题,以及认定生命的标准时什么?
当然,这个生命不是广义上的生命,而是特指具有智慧和文明的生命(这个限定本身也是不得已而为一个矛盾。
茕茕众生多愚昧,焉知一沙不能一世界,一花不能一佛陀)。
无论地球人种差异有多么巨大,但地球上人类的构造几乎完全相同,差别仅仅体现在体型、脸型、肤色毛发等细节之上。
但是外星人可不同,他们可能是一只“虾”形的动物——就像影片中的外星人那样,或者其他诸如一直传说的脑袋巨大四肢短小的蝌蚪式动物。
不过这样还算好的,毕竟这些想像中的外星人至少还和地球上的“生物”有类似之处。
可是宇宙星辰数不胜数,人类想象力也有局限,谁能肯定外星生命不会以一种与地球生命体截然不同的形式出现?
地球上的生命是碳基生命,而外星生命或许是硅基的(当我们目前使用的电脑进化出智能之后也就成了近似的硅基生命了),也或许是铁基的,更或许是人类目前根本不知晓的一种元素为基的。
当我们面对这些在生命元素的基本构成上有着根本不通的“生命”之时,双方能够互相承认对方是生命吗?
这是个难题。
即使双方能够抛开成见,互相承认对方是生命,那么第二个问题随之产生——不同生命之间能够沟通共存吗?
在白人强大,黑人弱小之时,白人可以以杀戮玩弄黑人为乐;当地球人强大,虾形外星人弱小时,人类可以以杀戮玩弄虾形外星人为乐;但当生命的舞台搬到宇宙之中,外星人强大,地球人弱小之时,地球人很可能要承受许久之前弱小的黑人和外星虾形人所承受的苦难,成为强大的外星人杀戮和玩弄的对象。
就在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坦尼大法官还在斯科特案中裁决可以是黑人属于白人的财产(该案的判决使得当时的美国南北双方的冲突再无回旋余地,美国内战由此开始,因此史称“引发美国内战的判决”),其潜台词就是黑人不属于人类。
那么在遥远的未来,当人类遇到有智慧和文明的外星人之时,或者仅仅是地球上的电脑进化出智能之时(如《机械公敌》),是否还会将对方视作是物,或者说能否将对方视作是“生命”。
反之亦然,外星人会将地球人视作生命而非物吗?
如果要互相承认,那么承认的标准时什么?
智慧和文明进化的等级吗?
如果是的话,那么是否平等对待的决定权显然决定在高等级智慧和文明的手中,而且双方还要经过一场“比较”,或者“较量”,分个高下输赢方可。
同是碳基的生命体之间都杀戮绵绵,怎能又期冀在构造上有着根本差别的不同宇宙生命之间能够和平相处?
杀戮,或许是自始自终缠绕在人类身上的魔咒。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其实也是几千年的杀戮史;人类文明的长河,也是一条人类鲜血汇聚的长河。
地球上的生命如此,宇宙中的生命想必也无法例外。
当人类摆脱地球的引力,进入太空时代之后,立即就向宇宙发射了众多兼作地球信使的生命探测器,上面标着地球在宇宙空间的位置,携带人类的音乐以图同可能遇到的外星生命交好。
但也有更为悲观者,他们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座黑暗的森林,里面的生命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且互不相知,在这座黑暗森林中,当发现一个生命时,最为有利的做法就是像猎人一样首先开枪消灭掉它,因为你不能保证对方不是怀有同样的想法。
《第九区》成功地触发了观众对恢弘的未来宇宙剧场的思考,但优秀的科幻影片不仅仅在于对未来世界的恢弘想像,也在于其对人类的现实境况的深刻关切。
当我们把不同肤色的种族之间的问题再往上思考一个层次,同时将投向宇宙生命之间问题的目光再收回地球之上,我们可以发现地球的舞台上类似的故事太多太多,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小到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之间,大到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事实上都存在着沟通理解的鸿沟和敌意的冲突,并且已导致了伴随人类文明的绵绵杀戮以及道不尽的灾难。
如何弭平鸿沟并消除冲突,并非仅仅是科幻电影中幻想的未来故事所要讲述的问题,而是关乎人类现实命运的千年难题。
《第九区》正是这样一部宇宙政治寓言片。
影片的结尾是充满美好希望的:地球人威库斯和外星人在战斗中产生了超越生命形态的信任和情谊——威库斯帮助克里斯托弗父子离开,而地球上留下的外星虾人也帮助威克斯消灭了要杀他的地球人同事。
完全变成了外星虾人形状的威克斯在垃圾场中给自己的妻子折着玫瑰,默默守望者与克里斯托弗的三年之约。
荧幕落下,不禁思考:茫茫宇宙剧场,谁可同台共歌?
看完这盘白灼虾半个多月了,最近身边儿越来越多的人跟我介绍,看了么?
看了么,你丫到底看了么?
我操,我又不是傻逼写影评的,我凭什么看呐?
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看了,再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扯着脖子摇旗呐喊,仿佛谴责道德沦丧的精英找到了绿色和平组织。
他们把血淋淋的人性又拎到干净的桌面上来回掰扯着,叨B着……我却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沮丧,越来越纠结。
这个世界没电影可看了么?
还是我没了人性,进化成了对儿虾。
我只能,确实是只能,对这部片儿无甚感觉……这部平庸电影忽然摇身变成探讨外星人社会结构,人类道德水准的研讨片儿了。
估计连导演做梦都没想到,本来觉着就是一歪打正着,结果后来琢磨着自己说不定真是个天才,不然怎么这么多人都跟着捧臭脚?
然后跟官网又搞出一残疾剧情的FAQ来圆谎。
内个,您是打算出个电影周边么?
畅销书,大虾公仔,九区猫粮一块上来。
最可气的是一向明白事理的游戏迷也把对星际中虫族的感情及乌到这片儿中对儿虾身上了。
其实这片儿剧情结构仍旧是平平淡淡,主角后来吃里扒外也并不带有颠覆性,不过是一场黑色幽默,人类终于痛痛快快意淫一次,用M16缴了外星人的能量武器,关到难民营,配发点猫粮自生自灭。
小平爷爷说过“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
”何况大虾们就飞船的牛b程度来看也不仅仅只是领先人类科技几百年那么简单。
生产力呢?
照这么拍下去地球人不强奸一下别的星球那就叫做未遂。
又至于人性,这片儿很有人性么?
还是很没人性?
还是人兽性兼顾?
主角既不是良心发现,也不是集体主义精神大爆发。
直到影片结束,也只是为了丫那张猥琐的脸和麻杆儿似的身段。
何来人性?
导演也明明在呼吁人性本恶。
要说还不如《疯狗强尼》有人性,还不如《走着瞧》中的黑7有人性。
从这对儿虾片里看到《暴力街区》圈地运动,看到《变形金刚》唧唧咔咔,看到某些描写非洲第三世界的种族主义片儿。
对儿虾们能直立蹦达,唧唧咕咕说着英语,除了长了一张绿豆蝇的脸盘儿。
为什么不是活脱脱的人类?
和非洲难民中东难民有异曲同工之妙。
换汤不换药真能引起轰动么?
出于浮华,出于拼凑,出于讨巧,反正我的眼睛越来越浊了,到底哪儿值得众人捧的跟花儿似的?
这片儿要有半点《迷雾》的功力,也不枉给个三星。
钢筋水泥重机车与仅有鳞片包裹的角质生物的对抗,孰优孰劣,不过都是在死亡前涌出的血一样的物质。
另外的生物星球我们无法看到,不可得知。
想必也会有十分有力的双手,渐渐抱紧怀中会叫“父亲”的生命。
人性是天生的,就像孩提时的过家家,你扮爸爸,我扮妈妈,相互温暖童年的日子。
待到初为父母时,才想起那时是本能的潜意识。
生命和爱情一样,只要你相信它的存在和延续,并执着传输着这种力量予子嗣和爱人,这种充沛的情怀就会被激发。
哪怕对方识别不出你的面容,那种坚信影子随行的念想,也会像沙漠中的沙棘顽强生着。
记得《悲惨世界》有句话,“半吊子的进步,表面的人权”,电影贬低人类是为了认清自己,不论与人演对手戏的是弱不禁风的流浪猫,还是貌似杜撰的外星生物。
爱,是精准的,无瑕疵的,就像太阳下容不得蜡烛的光。
思绪忍不住开始天马行空。
如果真如玛雅人所预言,2012年,地球将成为死亡星球,我们能自救么?
我不得不怀疑。
人类喜欢驾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挖空心思的发展科技,攫取地球的资源。
Prawn的武器依靠的是自身的基因,用于小型飞船的动力,也就是促使Wikus变身的那瓶液体,也是他们自身的基因所提取。
他们的基因无疑是强大的,完全征服了人类那脆弱的躯体。
影片再次传达了一个信息,类似黑客帝国中机器人也将人类作为能量的来源。
也许,人类最强大的武器就是自己,基因工程的真正开发才能让人类的科技开启浩瀚的太空之旅。
2012,这个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太多影片针对这个字眼大做文章。
如果地球真的两极倒转,太阳风肆无忌惮的摧残,大气层再也挡不住外来的彗星,无论我们怎么自救,也许也是徒劳,所以,开始可怜地寄希望于天外来客。
“我保证,三年以后,我会回来”Prawn父子的表现无疑是片中的亮点,对人类的保证掷地有声。
3年后的2012年,就算外星高智慧生命来拯救人类,《第九区》正好对人类与外星人的共生关系,提出强烈的质疑。
卧塌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换位思考,如果外星人将我们拯救出去,人类是否能与之和平共处,答案再明显不过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第九区》片中的人类言而无信,蛮横暴力。
要得到救赎,自己就得先拯救自己。
如果说人类还剩下什么,那就是那朵金属玫瑰留下的,微乎其微的爱情。
我不过想查一下此片花了多少钱,就看到这样一个说出我心声的影评开头:“It: not content to be just A Good Film -- but, rather, A Great Film. And, on certain levels, maybe even An Important Film.” 打住,我还是先写自己的影评再看它。
不得不承认昨晚看完这部电影心情那个激动啊,全身心的觉得自己可能见证了即将青史留名的牛逼闪闪的跨领域的影像作品甚至文化现象。
几点颠覆之处,记录一下以免写着写着忘了,尽量不剧透吧视觉影像:颓废美学;拍摄手法:以纪录片资料片的形式拍科幻片;内容内涵:难得的包容万象世态白描而不显凌乱,明喻暗喻深刻的一塌糊涂,偏偏又很好的服务了故事线索(很难说谁服务谁)广告宣传:比G2饮料更语焉不详,以假乱真,同时暗合拍摄手法和影像基调,hat goes off to Marc Weinstock! (Sony’s co-president of worldwide theatrical marketing)早在N个月前,洛杉矶的大街小巷就已经开始了District 9的宣传。
在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情况下,建筑工地和各种残垣断壁都贴上了一张旧兮兮的海报,海报上一个红圈,除了那个看不出是什么的人形怪物的剪影,一个字都没有。
2个月前,大楼顶端,公车站侧面以及路边各种长椅纷纷刷上了这个红圈和剪影,并写上了”Bus Bench for Humans Only", "Alert! Non-human seen in the vicinity!" 还煞有介事的下书Report non-human to某热线电话。
令人直坠云里雾里,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因为没睡醒,还真心里一惊了。
TRAILER出来后,感觉不就是一科幻片,还是虫形外星人,老掉牙了吧?电影一开场就被惊喜砸晕,原来TRAILER的烂俗也是MARKETING的苦心之处。
我对颓废美学没什么研究,说说怎样把资料片跟颓废联系起来。
长久以来,我们过于习惯看到新闻联播最后一小段国际新闻里贫瘠的蝇蚊萦绕的非洲大陆,垂死的孩童睁大眼睛,肋骨根根分明如风箱般起伏;看到燥热难耐的南美大陆,帮派的枪林弹雨和孩子们在垃圾堆上翻捡的身影,当然还有电影中美国贫民窟的黑人在贩卖毒品和枪支,娼妓疲倦的脸庞;以及我们看不到的,我们自己的国土上黑煤矿黑砖窑里的断肢和稚嫩脸庞混着煤灰流下的浓黑眼泪;更久远的是,欧洲被烧死的巫婆,美国私刑阉割的黑人,被赶尽杀绝的印第安人,远东战争中的中国人和越南人,红色高棉中的柬埔寨人。。。
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罪恶每天都在发生,没有人知道从何时开始,也从来没有停息过。
所有这些影像都深深印在我们的大脑沟回中,从我们接触世界的那一刻开始。
但是我们忘却了,我们臣服于一种叫做Compassion Fatigue的东西,于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
但是当District 9的铁丝网和高墙出现在屏幕上,Prawn(人类给外星难民取的外号)骨瘦嶙峋衣衫褴褛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所有上述的影像都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所有上述的影像开始在我脑海中翻滚。
Prawn的体型剪影像极了越战那张著名的裸体小女孩张开双臂嚎哭着奔跑的照片,我甚至怀疑他们的原型就是越战中的越南人。
无法沟通足够古怪的语言,无法理解的文化,每个平民都危险。
瘦得可怕,拖沓着行走,远东的病夫,美国人看他们就像看另一种生物,Non-Human. 这样的角色我们也不是没有充当过,影片一开头就是大大的“Non-Human is banned!"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所有被采访的人类言论,表情,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男主角对摄像机说的话,各种要求签字画押的伎俩,用廉价猫粮换武器,嘲讽,鄙夷,自以为是的冷血的评论”他们很难沟通“,“他们智商非常低并且民风彪悍”,“我们跟他们说话要尽量小心”,“啊哈你看这个很有趣(从一个生物身上生拔出一个玻璃瓶,生物痛苦的嚎叫了一声),你要不要带回去做纪念品?
”,“滚回去吧,你们这些烂‘虾’!
”熟悉吗,太熟悉了,相似的情节与对话,每时每刻在我们的电视新闻频道中不知疲倦得重复着,D9几乎等于把新闻影片拼接了一个大杂烩,组成了这样一片毫无希望的,污秽横流的,罪恶滋生的难民营。
一个SYMBOLIC IMAGE OF HUMAN EVIL. 本还想写Copley的细腻转变(演技可圈可点),人性与兽性的互换对称,隔阂与“他者”的转换等等等等,唯独不想写的是什么人类利益上升到宇宙consensus劳什子的,因为此片讲的完完全全是人类的故事。
写累了,今天先写这一点吧。
除了傻逼和恶心想不到用什么来形容这个电影。
他的讽刺和令人反省的东西的确有很多,但是是不是太多了?
在卖弄么?
一个新人想用这些东西引起人的注意吗?
我不想评价画面,技术。
今天我只想问一句人物。
主人公非常普通,是不是也太普通了?!
这不就是中国的2B青年吗?
外星人就这么普通阿?
做事就这么不谨慎??
这样也能当总指挥?
因为是上了他女儿?
讽刺走后门?
好了我信了。
主人公自己不能挣点气吗?
装什么比,到处拿东西觉得自己都认识,把自己害的不成人样还不敢面对事实?
讽刺人类的脆弱?
好的。
家庭都这么冷漠的对待么?
讽刺人类的人性?
行!
可是我想问问,电影只是用来给人反思的吗?
这是那一年开始兴起的这个风潮?
虽然的确挺好的,值得反思的东西应该反思,但你是不是别把人类写的那么黑暗!
整部影片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事情么!
非要写的那么压抑,那么阴暗么?
何必?
这是什么水平呢?
各种不可思议的逻辑!
都是强加硬凑才行的。
为什么外星人只有一个人懂怎么回去,其他人都不懂?
换个角度,如果人类到了外星球想回来,拍个电影,是不是所有人都想回来找那么5,6个人一起去冒险,搜集回家的东西!?
外星人怎么就一个呢?
外星人智商低?
智商低武器比人类厉害那么多?
我真愁了。
不想说了。
我知道我说的一些理论不能死死的站住脚,但是对于这部电影的好评,我一点也接受不了。
最多算是一个伪好片!
史诗级。。。
史诗级这么容易就好了。。。
其实我觉得我们看这部电影不应只是批评人性丑恶,其实那也是缺乏沟通和一小撮邪恶跨国组织造成的悲剧。
我们还应该关注一下片中隐含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一直寻找外星人,假如真的有一天外星人大批出现了,我们应该怎么去对待去看待这种异类?
就像电影里一样,时间一长,我们会不会因为外星人给我们造成的麻烦而厌烦,会不会因他们先进的科学而恐惧,在对外星人的好奇心过后我们该怎样接纳他们?
中国可是有句古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到时我们会不会以这种心态看他们?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其实我认为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如何对待,而是如何相处。
9年能拍出这种蔚为壮观的画面,可以理解。但要是09年还能拍出这么SB的情节就太让人不懂了。整片就在传达一个宗旨,整部戏是为男主而拍,他自己的动感写真。从开始的小人得志到后来的跪地抱大腿,夸张的表演和扭曲的表情全都让人想吐,最后变异之后反倒能安静两分钟~
为什么分数那么高列?一点都不好看,外星人的形象还很恶心。
好像这种把外星人描述的比地球人差的电影很少,看这部评价还蛮高的,但个人对这种有些闷的电影还是不太喜欢
科技含量、想象力、执行力都不咋地
前半段比较新颖,后半段有点落俗了。情节和主题都似曾相识,主题不错,情节简单。外星人的扮相真的很恶心啊。。。。如果是金刚狼的那种扮相,应该会很多人喜欢吧。非洲朋友不会抵制吧?贫民窟的百万ET,搞笑
用讽刺的拍摄手法推进故事。
这其实是一个人类学题材的片子
陪别人去看的。我知道导演想说什么,但是实在太恶心了,看到一半就出来了。美国人难道不管什么都得弄成视觉刺激才行么……
史上精神分裂最严重的影片,从形式到内容、从故事到人物以及摄影、剪辑、布景、造型等等,几乎每一个方面都自相矛盾逻辑混乱的一塌糊涂。
恕我个人喜好不同,对记录片形式的科幻片喜欢不起来,再来就是人类对自我的种族优越性充分的体现在外星人总是又丑又恶心的基础上深表反感。
都说好,没坚持看完
2014年8月3日19:45:49,完全看不懂啊;外星人的设想,反正就是打打杀杀,这是没办法会有冲突的事情。
冷笑话:1. “老板,有没有D9?”“有啊,左边都是D9。”“不是,我是问District 9”“哦,那个没有D9的,只有D5的”。2. “老板,你这个第九区是几区的?”“二区。”
没看下去...这种记录片风格的已经老套了
我在非洲下这个电影花了2周,看这个电影花了2个小时,可能回味这个电影会用2个月;回头写长点的影评吧。让我想起《辛德勒的名单》。我也喜欢这种用纪实手法拍科幻的风格。
前半部分实在是太有潜力,对比之下后半部分差强人意。最后一个镜头很震撼,起码震撼到我了。
技术绝对没的说!高分!开始的伪纪录片很有趣,用很假正经的方式既讽刺了美国的霸权又批判了种族歧视文化歧视的现象,政治性很强。只是后来没有坚持下去,出现上帝视角以及好莱坞主流剧情片模式使得影片一步步进入俗套。结尾也并不惊喜,主角性格的变化显得突兀,太多细节没有交代,外星人缺乏想象力
1、外星人地球人共同的回家的诱惑,伪纪录片,科幻题材,感觉很棒,但为什么要拍成连续剧呢?续集感觉太明显真是掉价呀。2、外星人一直想飞走,但太空船为什么抛锚?3、为什么总是让外星人长那么丑?想看完美的外星人啊!4、两个聪明外星人想回家,其他上百万全都无意识。
前三分之一闷得我打哈欠,后边的重口味杀戮倒是令人精神一振,这人杀得爽快哈,一轰一个稀巴烂。看得妹妹哇哇乱叫。美国人真是喜欢用多数的丑陋嘴脸来烘托少数的光明人性。虽然能令人想起变形金刚和阿凡达,但我不喜欢这更污糟露骨的表达方式。
2010.1.22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我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