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自信,意气风发,恃才傲物,John Nash初进Princeton时俨然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天才,认为所有人的论文都是一文不值的垃圾,坚信自己可以创造能够改变世界的理论。
的确他也做到了,博弈论的诞生使许多领域的游戏规则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有人说天才不是早死,就是疯掉。
Nash很长命,所以他疯了。
本以为会看到Nash如何从正常人变成疯子的,但导演没给我们机会,原来从影片开始他就已经疯了。
起初还真以为Nash是被人陷害才住进精神病院的,看了一大半才知道,原来有一半人物都是虚构的,这正是导演高明之处,因为这样就可以让观众真正体会Nash的感受。
觉得遇上一个好的女人真的是一个男人最幸运的事情了,Nash遇到了。
和一个疯子过一辈子,想起来就可怕。
而Nash本身就过于木讷,从他酒馆搭讪就可以看的出来。
很难有智商和情商都高的人,这个数学天才,情商就低的要命。
Russell Crowe曾经和真正的John Nash会面,而那次John Nash居然用了15分钟考虑是喝茶还是咖啡。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木讷,腼腆,神经质的老人,却用他的智慧改变了世界。
也许就像电影的宣传语说的“he saw the world in a way no one could have imagined”
《美丽心灵》,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字,我一度以为这是一个以女主角为中心的电影,就像《乱世家人》中费雯丽所演绎的那样,表达的将是女性的独立,自强,性感和美丽,亦或是像《怦然心动》,给人那种纯净的爱恋,和对爱情的追忆。
我在选择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准备好了欣赏美丽的女士的精彩表演,准备接受电影带给我的视觉和生理上冲击,甚至狗血的准备为像《假如爱有天意》一样留下眼泪,虽然我觉的作为一个男士为此感到可耻。
反正我想告诉你的是,我多想像紫霞一样,告诉你我猜中了开头。
很不幸,我猜不中这开头,却猜透了结局。
没看过电影的人,一定觉的我在吹nb。
可是如果先告诉你这是个传记片哪,是不是好猜一点?
不妨再告诉你主人公的名字叫约翰.纳什。
别的我不敢说,如果你是个文科生,特别是学经济金融的,这个名字真是如雷贯耳。
学理的如我,都曾经在选修课上为博弈论伤过脑筋,著名的“囚徒困境”便是出于此。
拍传记片我认为比剧情片还要难,你甚至都很难设置出有效的悬念,因为你要尊重被记录者本人,不能张冠李戴,不能凭空捏造,但就此来看,《美丽心灵》是成功的,这部电影,我认为是罗素.克劳的独角戏,他和《美丽人生》的贝尼尼还不一样,贝尼尼所演绎的父亲有宏大的时代背景作为依托,但是《美丽心灵》当中,他唯有自己而已。
天才,精神分裂者,数学家,角色的转变,奥斯卡影帝绝非浪得虚名,在我眼里,2001的奥斯卡,不该只是提名。
《美丽心灵》的成功,我觉得不是奥斯卡8项提名所能完全能涵盖的,它表现的电影的态度,直击人的灵魂。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我们只是它的记录和表述者,而怎么表述它,代表我们的态度。
你总不能为了突出霍金的伟大,便把他描述成翩翩美男子,也不能把纳什表述成一世成功的经济学家。
因为他就是纳什,一个曾经年少成名的天才,一个落魄的病人,一个诺贝尔获得者。
电影总是把精神疾病逼到角落里去。
把它表现得古怪、感人、可爱、滑稽、任性、悲惨或是不正当。
在这里它就只是一种疾病,几乎要把生命耗尽,但对纳什和他的妻子来说,在他成为那些幸运者中的一员之前,他们仍然可能从崩溃的边缘挣扎出来。
美丽心灵,正如纳什为国家的英雄主义,正如艾丽莎对纳什无限的爱,正是它们都拥有的美丽心灵,才能最终在精神分裂的悬崖上重归现实吧!
当本我与自我在一生中战斗到激烈如此的时候,超我才得以实现;当本我与自我共同实现超我时,就是获得一生成就的时候了。
故事开始于1947年,当时年轻的Nash获得了极具盛名的奖学金并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潜心研究数学。
行为古怪的他对于社会交际和上课都不感什么兴趣,只和他的舍友聊天,认为他的舍友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整天沉迷于一件事儿,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理论,他深信不移的认为这才是他应该干的事情。
一次偶然的社交聚会给了他灵感,他撰写出了关于博弈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的理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这个已经被人们接受了150年的思想突然变得陈旧过时了,纳什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改变。
后来,Nash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工作。
在当时冷战的社会背景下,他渴望得到一次显示自己优势的机会。
随之,一个叫Parcher的神秘男子招募他进行秘密的破译行动,那就是寻找杂志上的密码。
在麻省理工工作的同时,Nash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与自己的舍友和外甥女见面之后,他鼓足了勇气,与年轻漂亮的Alicia结婚。
婚后不久,由于Nash一直在秘密的进行破译任务,他变得惊慌失措,总是有错觉,有间谍在追杀他。
一次在哈佛的演讲终于使一切都真相大白,Nash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原来,舍友、舍友的外甥女还有那个神秘特工都是nash的幻觉,全都是他臆想出来的,Nash和他的妻子沉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但是,凭借着他的妻子对Nash忠贞不渝的爱情,经过多年的努力,他顽强的与病魔作斗争,在1994年,他终于收获了世人对他的肯定——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刚进入普林斯顿的时候,由于他不合群,所以他自己创造出了一个好朋友。
此人非常明白Nash的心意,一直鼓励和安慰他。
毕业以后,Nash没有找到女友---他的性格缺陷让他在人际沟通方面举步维艰,所以他又创造出大学好友的侄女,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以满足他对家庭生活的渴望。
再后来,在冷战的大环境下,他又想象出一个密探,对方委托他为美国服务,分析杂志上存在的密码。
这一切导致了他严重的心理障碍,形成了人格分裂。
纳什害怕失败,拒绝失败,并且不能接受失败。
电影中有一个片断是他的竞争对手汉森向他挑战下棋比赛。
汉森说:“怕了吧?
”纳什充满自信地说:“怕了,非常害怕,但怕的人是你。
”然而当纳什输了棋之后,他愣住了,不能接受事实,并说:“你本不该赢的,我先走的棋,天衣无缝,这棋肯定有陷阱。
”纳什紧张地站起来,慌乱中把棋盘也打翻了。
后来,他与幻想中的室友谈起这件事时仍然耿耿于怀:“我输给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我本来掌握了主动权的,不知道怎么搞的就失了手,一定是他暗中搞的鬼。
”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纳什在惧怕失败时的焦虑表现,在他没有写出得到认可的论文时,他感到深深的挫败感,一头撞向写满复杂公式的玻璃窗上,痛苦地说:“我只能想到这么多了。
”纳什追求成功,追求荣誉,他的情感被这欲望深深地占据纳什虽然有超人的智力,却是个孤独的才子。
在刚进校园的时候,他独自走上楼梯,身后托着长长的影子,那是一个孤独的身影。
电影中他有几次谈到自己对别人的看法。
他第一次与幻想中的查尔斯聊天的时候就说道:“我不太喜欢人们,人们也不太喜欢我。
”他的导师海林格跟他说:“你的与世隔绝可能很大程度影响了你在学术上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为我们带来新的视觉。
”纳什却说:“我不交朋友,因为我是只蠢驴。
”他第一次和幻想中的帕切尔对话时也说道:“我喜欢独来独往,更重要的是,人们不喜欢我。
”事实上,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普林斯顿的环境对纳斯还是相当宽容的。
纳什认为人们不喜欢他只是他内心中“不喜欢别人”的一种投射。
他的与世隔绝孤立了他与别人的情感联系,尤其是当环境中产生压力时,就很容易转化为与环境的敌视状态,从而加重他的焦虑感。
但是,他同时需要得到认可,当他看到餐厅中有许多教师把他们的钢笔放在一位老教授面前表示尊敬时,他的眼中充满了渴望。
在纳什的幻想中,查尔斯的个性与纳斯完全相反,集中了纳什周围那些与纳什格格不入的同学的特点。
查尔斯个性中的许多方面正是被纳什否定了的内容。
他是纳什的阴影。
影片中查尔斯第一次出现时便是以浪子的形象出现的。
与当时纳什拘谨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纳什谈到他神迷的数学时,查尔斯说:“数学不会带来真理,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他太闷了。
”当纳什谈到他还没有写出论文时,查尔斯问他:“你多久没有约会了?
”可与别的同学不同的是,纳什得到了查尔斯的认可,查尔斯一直认为他是天才,并且一直鼓励他。
内心孤独的纳什无疑是需要这种认可和鼓励的,因此查尔斯也是纳斯在孤独中需要得到认同的体现。
而国防部官员帕切尔的出现,是因为纳什希望自己成功,而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参与这样的一项工作是纳斯心灵深处的理想和欲望。
小女孩玛休天真可爱,一直没有长大。
纳什对她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她充满着爱。
影片中当艾丽莎要决定是否让纳什重回医院时有一段感人的对话,艾丽莎颤抖地拿起纳什的手贴在他的脸上,再贴在自己的脸上,“你知道什么是真的,这个,这个”,然后把纳什的手放在自己的心口,“还有这个,他们都是真实的。
”艾丽莎凝视着他的眼睛,把他的手放在他的心口,虔诚地说:“也许是这里,我相信有些强大的力量是完全有可能的。
”纳什的眼泪终于伴随着呜咽声哗哗地流下来。
艾丽莎相信纳什的心能感觉到她真实的爱,她相信纳什的真实感觉有足够大的力量让纳什战胜幻觉,重拾迷失的自我。
凭着这种信念,她帮助纳什开始了与幻觉斗争,与分裂的自我统合的艰难历程。
艾丽莎鼓励纳什重返校园工作,这样的环境有助于纳什保持与现实的接触,并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日常事务中来。
他直面幻觉,每当帕切尔的幻觉再次出现时,他就大声地吼道:“你不是真的,你不是真的。
”尽管纳什不时地被视为怪人,但他自我的力量已经逐渐强大起来,并最终控制了他的幻觉。
几十年来与精神病的斗争让纳什对人生有更深刻的体会。
当他与前来探望他的诺贝尔基金会成员托马斯·金聊天的时候,他感叹道:“诗意般的美丽并不是人的本性。
”而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更道出了肺腑之言:“我几乎不相信数据、逻辑、理性,但一直在追求,我问自己什么是逻辑,谁定义了理性,我的问题让我在物理世界里旋转,我不经意有了发现,但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我拥有一生的爱,如果有什么理由的话,那就是因为你,我的爱,你是我所有的动力!
” 这是一部让人潸然泪下的影片,其中的爱是那么的伟大。
美,无处不在;美,不在于你的外表,不在于你的身份;美,只在于你的心灵。
美,天天都在我们周围游荡,只要你认真去观察,用心去发现,你,就会察觉,原来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美,但这些美都美在不同的地方。
几十年前,纳什用羡慕的眼光看到餐厅中有许多教师把他们的钢笔放在一位老教授面前表示尊敬,几十年后,纳什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后,也在这里有许多教师把他们的钢笔放在他的面前,这时纳什的眼中有着泪花,而观看影片的我们也被深深的感动着。
美,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字眼,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愉快。
只有美好的情感才能使思想与心灵相融合,才能建构统一而美丽的心灵。
拥有颗美丽心灵,可能会是我们对世界、对生命的美丽回应,有爱,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美丽。
2001年上映的美国影片《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是基于西尔维雅·娜萨儿(Sylvia Nasar)为纳什写的同名传记而改编与拍摄的。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讲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
传记于1998年出版。
《美丽心灵》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四项奥斯卡金像奖,不过纳什本人表示电影情节和他的真实人生并不一致。
有评论称,纳什的内心是孤独的,他的意识一度在数字与方程的王国里漫游,缺少与其他人的交往与心灵沟通。
回顾他的一生,他与充满孤独和惶恐的世界进行了一 场最持久的博弈。
参与这场博弈的除了他自己,还有深爱他的妻子,以及支持并帮助他的亲人和朋友;当然还包括他的敌人,不论是真实在他身边的那个数学家群 体、那个学术评价体系,还是他脑海中的星际宇宙、宗教、政治力量等假想敌。
如今他从疯狂无助的边缘走了回来,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之中,这对于他来说,或许已 经是一种胜利。
在电影里,那个颤颤巍巍的老人在领奖台上说出了那并不让人意外的原因:“只有在这神秘的爱的方程式中,我全部的理由才能被找到。
”
I was touched beyond words and Love can overcome everything.Directed byRon HowardAt Princeton University, John Nash struggles to make a worthwhile contribution to serve as his legacy to the world of mathematics. He finally makes a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that will eventually earn him the Nobel Prize. After graduate school he turns to teaching, becoming romantically involved with his student Alicia.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asks his help with breaking Soviet codes, which soon gets him involved in a terrifying conspiracy plot. Nash grows more and more paranoid until a discovery that turns his entire world upside down. Now it is only with Alicia's help that he will be able to recover his mental strength and regain his status as the great mathematician we know him as today."A Beautiful Mind", based on the novel by Sylvia Nasar, is the story of John Forbes Nash Jr., the genius mathematician, whose life suddenly takes a turn for the worse when he is diagnosed with paranoid schizophrenia. After fierce battles with his inner self, he overcomes this and returns to win the Nobel Prize in 1994 for his brakethrough game theory in economics that he had been working on during his years in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the 1950s.As a movie, "A Beautiful Mind" is absolutely great (It is so much more, but I cannot find the words to praise it enough, so I will simply go with "great" =). Not only does it have a strong point and an importaint message to the viewer, but it delivers it in a touching and sensitive, partly even humourous kind of way, with the help of powerful actors, a great screenplay and even a few special effects to boost it up. So for anyone whose grown tired of the consant pointless action-movies out there, and instead want to immerse themselves into a character-driven story that might actually bring a tear to your eyes.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
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作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
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
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Alicia)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
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在整个影片中,纳什出现的几个幻觉形象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说非常有代表性。
一个是纳什为了缓解内在对失败的焦虑创造出的第一个幻想中的人物——葡萄牙室友查尔斯。
查尔斯与纳什拘谨的个性完全相反,在纳什遭到打击,陷入焦虑和绝望之后出现,他不停地鼓励纳什,承认他是天才,自怜自苦的纳什无疑正需要这样的认可和鼓励。
因此,幻觉的出现一方面预示着纳什的病症爆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也正是纳什无意识的自我治疗。
查尔斯也无疑就是纳什本我意识的一种体现。
纳什理性的控制下,一切发于自我的感情都通过查尔斯的举止来宣泄。
纳什被捉弄时查尔斯骂人,纳什低落放弃时查尔斯不羁,纳什论文通过时查尔斯在门外欣喜若狂,等等一切,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个体构成了纳什的分裂性格,也是他精神分裂的原凶。
一片无人涉足的原始雪原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拥有一片无人涉足的原始雪原,那里飞鸟绝迹,走兽无踪,只有月亮的清辉普照……”如此一段独白,在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留给我初阅时的颤动与叹息:这样美丽的手迹,果真出自一个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女子——弗吉尼亚·伍尔芙?
精神疾病,一直予人神秘与恐慌的印象,它掷人入深渊,或者,赠人以“伟大”。
出于少年的好奇,我归纳过名人与精神崩溃的名单。
弑妻自杀的顾城、自诩为太阳的尼采、《白痴》陀斯妥耶夫斯基、钢琴诗人舒曼……多么骇人的名单,似乎越是纠缠于智力迷宫的人,越易陷入思维的纷乱与苦痛;痛,也越发刺激他们穷尽智能,步入智慧最高的殿堂。
我过去总抱着形而上的观念,几以仰视的角度,膜拜这些走火入魔的前辈英雄。
我坚信,所谓“疯狂”的定义,不过出于正常人的角度,正常人的规范,连同情、鄙夷,也是正常人的一厢情愿。
也许,在这些被普世疏离的少数人心中,也有着他自己的规范,“一片无人涉足的原始雪原”。
即便如今,我仍觉得,约翰·纳什(John Nash)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幸福的,炫目的。
一个人,能抓住凡世的某样事物,并把它引为自己人生的要义,这本身就是一种引人嫉妒的幸运,即使为之痛苦、疯狂也值得。
早就听说,《美丽心灵》描述 的是,一位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患有精神病,又经过种种奋斗获得诺贝尔数学奖得传奇,云云。
然而,在影片的前四十分钟,我却看不出约翰·纳什这个数学天才有何病症。
才看了一个片头,罗素·克洛健硕大阳刚得身影尚在屏幕一角晃动,身边女生就转过头来羞涩含笑,低语:“好帅啊!
” 罗素饰演的这位天才,不过是有点书呆气、孤僻幽闭,带点神经质,完全是沉溺在自己领域的一狂人。
何况,并非无药可救得,他不正与室友查尔斯(Charles)相谈正欢、相处融洽?
我们为他欣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我们应该体谅他年少的彷徨与无措。
玛丽安·威廉姆曾经说,我们最大的担心不是我们的不足,而是使我们难以循规蹈矩的能力。
当你自命天才,心无旁骛,决心为之贡献所有时,面前却冒出了一位足以威胁你的天才少年汉森,除了慌张、焦虑,还有何合理举措?
因此我们原谅他的古怪,当成功如期而至,他做得多好:争取到惠勒研究所得保送名额顺利成为出色的解码专家,连FBI也聘他担任密探工作……一切风平浪静,简直切合生活理想,连恋人也自动登场。
然而生活真有至善?
一切又在平波暗涌。
妻子觉察到他的诡异:无端的失踪、慌乱的举止、无故的疏离……妻子拨通了心理医生的电话。
但是在精神病房的纳什告戒我们,是苏联密探,是他们的阴谋。
种种蛛丝马迹暴露:从未拆封的密报、废置多时的“情报室”……甚至大学时期独居这个事实!
没有FBI密探,没有查尔斯!
居然我们一开始,便是沿用纳什的视角走马观花,游历一个“疯子”的世界。
你当然惊讶,纳什也拒绝承认他的独立迥异,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所拥有的世界虚幻。
原来那个陪你酩酊大醉的人,为你欢呼的人,被你信仰依赖的人竟是头脑的虚无,一时一刻都未存在过。
原来自己一直活在孤独与妄想中。
这虚幻越是逼真,这承认的挣扎越是艰难。
谁愿意承受温存的失落?
他的疯病再一次泛滥,从汉森的办公室出来,看到这个昔日的竞争者,坐在他过去的工作台前。
他一进门,便说:“你赢了。
”无限辛酸无比颓唐。
汉森凛然:“其实我们没有输。
”汉森不知道,当他这样风度地解围,当他当初绅士般的认输时,纳什心中的魔障已涌起。
汉森不会知道,他这样衣着光鲜、彬彬又礼、八面玲珑甚至友爱关心,给予这位只懂在数学上攻坚的同窗,多么沉重的负荷。
是的,他内向、狭隘、孤僻、自卑,而汗森是他头顶不能仰视的艳阳;他只是一个受人“唾弃”的疯子,而汉森还是一位活得悠游的“正常人”。
他输了,一开场便输了。
他对妻子说:“那时查尔斯就出现了,我真想和他们谈一下。
”其实,幻象的诞生,本为他这样伤痛的时刻预备着,即使为它们包装的真实被撕开了,但要抛开,又谈何容易?
这是一个男人的梦:强壮、支持、成就,还有枯燥生活以外的刺激与诱惑。
如果是女子呢,又可能幻化成别的形式:也许是一面镜子,催眠自己:“你是最美丽的女人”;也许是一个幻影,哄骗自己:“我最爱的还是你”……全都不外乎他人的认可与关注。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向往光明的缺口,如果纰漏,便只能用幻象来填补。
但是,衍变成精神疾病,便可怕了,我第一次感到心寒;如果每时每刻,都得苦苦追问:“何为真实,何为虚诞?
是信奉自己还是归依人间?
”怎么受得了?
我敬佩纳什的勇气。
他时时遭受幻觉的骚扰,但他已习惯忽略他们,尽最大的心力来重新投入现实这个旷野中。
诺贝尔奖,只能算是一项锦上添花的殊荣,真正的桂冠,属于纳什心灵那片虚虚实实的原野,为了不离不弃的妻子,为了凡尘一个爱着心痛着可被触摸得人,他甘愿淹没无闻。
这其中,承受着多大得牺牲的苦痛?
若世界是可被感知的,若意识真实反映客观的存在,若我们眼中的红花绿叶对我们尚未欺瞒,此刻我愿意全心信仰唯物论。
在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胃部正翻江倒海,即便如此,我也觉得是幸运的,因为我能清晰地指出疼痛的性质、强度和部位;我对头脑所要表达的东西这样深信不疑;面对我微笑嗔怒的人是拥有触感地实在;即使悲苦孤寂,也有着清醒的尖锐。
虚诞是一种经历。
每颗人心都拥有一片茂密苍茫地原始雪原,每只眼睛都能成为一面满足欲求的阿拉瑟镜子。
只是镜后,白胡子霍华兹校长对沉溺幻象的哈利·波特说:“不要忘记生活。
”不要忘记生活,不要忘记为你心痛的人。
在电影《美丽心灵》里,当约翰面临第二次回到精神病院的选择时,在约翰以为只有一个人留下来面对时,他的太太走进来和他沟通时,对他说:说不定能让你从梦中清醒的东西,并不在你的脑里,而是在心里。
我也在定论女人的成长,力量,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等等,都在心里。
不是勾心斗角的心机。
而是身心的合一,是我的一位老师说的感觉,一种被爱的感觉,内在也充满爱,有能力爱别人的“心”。
借鉴,不妥私信删。
还想再看一遍。
特别是当他再看到小女孩的一瞬间,然后冲到车前面,说“她没变老!
”。
就好像Matrix里Neo取下了子弹丢在地上的瞬间。
也只有一个数学家才可以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找到Bug。
看完电影以后,我立刻就奔去买了本博弈论的书。
我一直觉得看Russell Crowe面无表情装酷,看久了能看出白痴的味道来。
凭《角斗士》拿到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简直是对这一奖项权威的挑战!
直到后来看到《美丽心灵》,才知道是对他前一年工作的补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象,我有一个朋友曾和我说过他的幻想,他总是喜欢想象和她的女朋友遭遇很多困难,然后一起克服,或是女朋友突然遭遇了绝症、重大车祸变为残疾,他默默照料她一生,有点变态,但是估计很多男人都有过这样的幻想。
《美丽心灵》就是一部关于想象力的电影,诺贝尔奖得主的想象力显然不一般,Russell Crowe的表演精彩至极!
海报上的宣传语尤其经典“He saw the world in a way no one could have imagined”。
John Nash的世界“内外”分明,外人看来,这是一个没有生活情趣、完全没有想象力的书呆子(Russell Crowe刻意增肥后,他原本的“白痴”表情发挥得恰到好处),而内里,绝对是惊涛骇浪,友谊、亲情、特工、国家机密、追杀,样样具有,他的思维组织创造了这一切,并将其最大化逼真。
John Nash绝对是个富有丰富想象力的人,只是他的遐想进入了another way而已。
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是John Nash和一班同学坐在学校的酒馆里喝啤酒,这时,进来了三个女孩,其中一个是特别漂亮的金发美女,当其他人在评头论足、跃跃欲试的时候,Nash迅速在脑海里设计出了一个唯一能确保成功约到这个美女的公式,可他并不付诸实施,而是飞奔回寝室,将其写在了玻璃窗上。
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光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才华,并不够,还得有坚强的神经,John Nash尽管是个疯子,但他绝对坚强。
他用牙齿咬开手臂,发现并没有找到记忆中特工植入的那块芯片,这一事实告诉他自己医生可能是对的,自己可能是疯了,虽然无奈,也只是回应了一句“It's gone”,当最终知道他唯一的好友和他的小侄女只是幻想时,他蹲在小女孩身前说:“亲爱的,我爱你,并且会一直继续地爱你,但是我以后再也不会和你说话了。
”面对小女孩的泪水,他也哭了,但流泪之后转身离开,再也没有和她说过一句话,设身处地地想,我自己肯定做不到,我没有那么坚强。
影片中有一个配角是John Nash同窗,Nash曾是他围棋盘上的手下败将,此人相貌出众,风度翩翩,后来担任了普林斯顿数学系的主任,也是在他的帮助下,John Nash以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身份重返校园,任教并研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可能也是教授的身份,著名的学者,但注定的事情是,他和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无缘了。
他思考、生活的“常规化”,在一些情况下的圆滑,注定了他不能成为载入史册的科学家。
优秀的科学家和优秀的艺术家是相象的,最可贵的品质是一种接近茫然的天真,当任何艺术创作、科学研究带上哪怕一丁点的功利,那便必然与成就背道而驰了。
我身边也有一位科研工作者,研究目前世界上许多尚未攻克的病毒,反复地克隆、培植病毒,然后再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将它们杀死,日复一日。
作为一个女性,而且还是挺漂亮的女性,她几乎不化妆,很少在意穿着,有时甚至懒得梳头,看任何电影通常都会半路睡着,很多笑话要和她讲两遍,从不考虑手袋的颜色或香水的品牌,我总是对她说:“真没想象力”,总之,她是个不一样的女人。
但每次她在电脑前进入沉思状态时,我都会想起John Nash,她在想什么呢?
是一个繁琐的公式?
基因的排序?
又一次对球状病毒的屠杀?
或是一个离奇的故事?
毕竟我想,那是一种不一样的想象力吧。
纳什获得了比诺贝尔奖重万倍的爱情,也只有真实存在的爱可以击破虚妄的幻想,将人从痛苦中拯救。
烂故事
他其实是个自私的AH
数学果然容易让人精神分裂
千言万语都在这两星里了🙄️
爱是一切逻辑和原由。
无论从画面还是从剧情来看不愧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罗素克劳演的太好了。
评五星估计都是爱屋及乌。---传统认为“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博弈论纳什均衡:双赢可以有。
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就在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蜚声国际时,他的出众直觉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这并没阻止他向学术上的最高层进军的步伐,在深爱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珍妮弗•康纳利)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走得虽然艰缓,却始终没有停步,而最终
感觉有点过誉,人物光环加持的原因吧。男主演技也显刻意。
人格分裂 / Jennifer Connelly最佳女配角
重新标注一下,很多年前看过最近又重新拿来看,感觉片中纳什从正常到疯癫这块交代的有些突兀,之后的部分尚可,整体来看导演的态度还是倾向于平凡的生活并非天才的世界。康纳利美到爆,我其实蛮喜欢那个卷毛查理斯的,一直没看懂他到底在片中是真实还是虚幻的?
叙事手法有意思。
精神世界的流亡与归宿。被放逐者与被眷顾者。
剧情和纳什的数学成就离题万里~
不喜欢这样的传记片,似是而非。
一无是处!
这才是真真的传奇,再好的编剧也想不出来吧。
看睡着了
估计很大的卖点在于悬念。到一半时方知那些人都是假。可惜我刚看了[不要回头],也知道了梗概。于是故事变得平淡。没传说中那么高大——虽然纳什本人还是非常令人震撼尊敬的。他的妻子在片中显得单薄,从身材,到情节设置。就是天上掉下来的。老年部分的化妆非常好,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