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时候挺难过的,不知道怎么打一个我心中的分。
尹昉怎么会这么有少年感,这身材就是青春期的那种样子啊。
有很多文艺桥段,从手心飞出的鸟(不知道是什么鸟),树影婆娑,那个飞出的鸟太喜欢了。
不过论演自闭症小李子真是无人超越,忘不了不一样的天空。
不管是爸爸还是戴春,总感觉给人一层隔膜,当然我演戏也有这样的问题,能量的问题。
无法接受戴河推卸照顾父亲的责任,很难认同白客这个角色,很没担当。
母亲和父亲都是自杀的,太可怜了,真的看不得别人自己了断生命,看得我很难过,也会回忆起自己的爸爸,所以后半段总是看着看着有点抵触。
很喜欢电影中一些接地气的画面,拆掉的楼房,还有一开始真实的病人,感觉非常棒,不过一对比立马能看出来两位主演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疾病哈哈哈哈。
觉晓抑郁症没有复发挺牛逼的,还记得我玉玉那段时间走路都是低着头。
至于生不生的问题,我觉得一对精神病人生出来的孩子,其实和极差的原生家庭生出来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更何况电影中夫妻是很有爱的,也一定会给予自己的孩子,这又是电影诡异奇怪牛逼的一点,两个主角都是那么善良的人,对他们的描写,两个人都是本性上没有一点缺点的人。
觉晓挺坚韧的,一个强大女性,什么善后都能做。
戴春像个小孩,也有担当比他弟强,但是太正了,精神也很正常,只有外化行为奇怪,但是各种理解共情居然没有一点问题。
尹昉在浴室的一滴泪和电击前的眼神真让人难忘。
总结,还是喜欢看尹昉演魔鬼。
还有就是他的肢体真是太棒了,最后跳广场舞和阿姨跳,看着真舒服呀。
还有一个场景,王子文坐在外面的矮大理石上,树一直被风吹动,太美了,太美了。
我也要去享受一下美丽的风景了。
作为双相患者,并没有感受到宣传和高分剧评里所谓的“人文关怀” “救赎”,只看见导演杂糅了各种刻板印象,自以为是、漂浮的傲慢 。
男主症状杂糅,为了增加“虐点”,电休克疗法不回避家属不打镇定剂直接电。
不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停药备孕,而且是让主角意外怀孕,完全不考虑药物影响和遗传概率…如果不了解不清楚,是编剧自我感动功课不到位,是无知;如果明知故犯,是绑架观众是隔应患者,是无耻。
更难受的是,看到女主在编剧的男性叙事里渐隐。
爱情和母职并不能包治包病,遵医嘱和足量足疗程才有可能。
看到最后越发可笑,请收起你们高高在上廉价的怜悯。
实际上去掉病名并不影响这个片子的走向,想拍爱情片就好好拍,不要硬套进精神疾病的壳子里故作戚戚。
————冷醒下来回想,电影的美术设计演员演技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雨中跳舞和茶园奔跑我也看得泪流不止,唯一让我感到反感的是编剧导演的想当然。
对怀孕情节产生厌恶的本质,是不希望延续痛苦,是厌恶这个世界,更厌弃自己。
只要不抱着看一部温情、纯爱、治愈、小清新文艺片的心态走进影院,《温柔壳》就不会让你太失望。
也许是前期物料给了我错误的期待,于我而言,这部影片是残酷现实的写照,实际观看过程也是比较痛苦和揪心的。
这种痛苦不是说影片质量有什么大问题,而是因为它选择聚焦在躁郁症、抑郁症等严重精神疾病,在这样的题材背景之下,观众会看到角色们饱受折磨,他们不仅遭受着各种命运的不公,还接连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银幕内外,对觉晓的两次遗弃】王子文饰演重度抑郁的觉晓,影片前半程陆续交待和暗示了她的成长环境:母亲出于某种原因而离开,但这种遗弃又不是彻彻底底的,小姨将她一手带大,还为她找了很多工作。
对这个人物来说,观众自然会认为她的主要目标为“寻找”。
有了这一目标,角色身上便带着强烈的、天然的主观能动性。
她需要向母亲求一个答案,又或者她需要一个了结,不然她就无法从过去走出来,永远无法开启下一段人生。
遗憾的是,创作者在银幕之外对“觉晓”进行了第二次遗弃:影片后半段,她沦为戴春身边彻底的配角,先前的种种伤痛消失殆尽,没了一丝踪迹。
这样的处理容易让观众觉得割裂,也不太能够使我信服。
为了戴春,觉晓化作一个极其理想化的人生伴侣,为他做出种种付出。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爱的力量治愈了她。
在故事最开始,真诚善良的戴春主动向觉晓靠近,也逐渐获得了她的信任、爱慕,从一个苹果开始结缘,两人一路相伴,到电影结局,也迎来了下一代。
但作为观众,我也不得不发出和弟弟戴河一样的质问,父亲的精神疾病使他不敢要孩子,这个阻碍在觉晓和戴春身上却没有任何体现。
在角色戴春的成长中,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仿佛世间所有惨绝人寰的痛苦都降临到了两位主角身上。
失去母亲的惨痛经历本就已经需要一生去治愈了,又有一个那样残暴的父亲。
任何一个普通人,遇到这些事情,都恨不得调动生命里所有的爱与正能量,来化解创伤、仇恨。
可是即便如此,戴春依旧勇敢去爱。
为什么呢?
我想不明白,影片也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
导演应该是有一些戏剧导演经历的,迷雾之中,戴春抱着觉晓,像极了舞台上才会出现的场景。
在好几场戏当中,演员的走位都给人强烈的刻意感。
这种处理往往会给观众一种疏离感,让我们很难去和主人公共情。
两个角色的名字连起来,组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影片的英文名“awakeing spring”也点明了这一主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影片对精神健康、养老院现状的社会关注值得肯定,但这场春雨过去之后,又能留下些什么呢?
短评没说清再补充两句。
这个片子试图以一种很写实的风格展现两位病人的生活,但是很多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厘清,就导致这个片子看起来仿佛真实又不真实。
女主生了病,按电影里给出的信息,不跟人交流(有人搭讪就尖叫),有自杀行为,整个人都比较消沉,应当是抑郁。
片子试图给出一个病因,是为了找妈(实话说重症抑郁患者一般没能量满世界跑,下床都费劲),并在片尾彩蛋让女主对此释然。
实话说,太表面化也太单薄。
而女主(病愈?
)出院的原因,片子里给出的答案是爱,因为男主帮她找家,给她爱,帮她把身体里的鸟(疾病)放了出来。
这么一来就更单薄了好吗,抑郁症很复杂,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爱和支持都是对病人非常重要的助力但不是说有了爱就可以得救了那不然还要医院干啥,要医生干啥,吃药干啥??
说到吃药就忍不住要提一嘴,片中那个康复中心发药的段落真的就,任何住过院的病人都会觉得很可笑。
首先,如果病人是自主要求住院的,那她/他一定会配合医生的用药要求,绝对不需要护士看着你吃没吃药。
如果,病人不是自主入院,那多半是情况已经不足以支持他/她独立自主正常行动,那在医院肯定是有陪护的,不可能任由他自己到处跑还排队领药。
这种完全不顾现实情理的段落导致这部电影仿佛不是想要去写实地展现病患的生活,而成为了一种满足正常人想象的猎奇,一如不上麻醉就做电休克的片段。
好像是为了说:看,精神病人就会这么痛苦。
而这种廉价的,不真实的展示正是真正的病人最厌恶也最不齿的。
再说男主,一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影片中,协助护士护工做各种事,还能假装藏药逗大家开心,明显是处在躁狂期,结合他后来发病时的表现,是可能发生暴力行为的,这种状况的患者放任他自己到处跑?
这就是电影里那个你完全不知道是个什么机构的康复中心里发生的事。
即便,我们假定,这就是一个特别不专业特别私人的机构(但是地方上却还有领导来视察。。
),几次三番让住院的病患跑掉却没什么作为,甚至把病患搞去一大片开阔的空间去采茶,真的是,我白眼都不够翻的。
但到正规医院就好了吗?
并没有,可以不上麻醉就电休克,这个就不再说了,最后男主在的那个医院,那个空间里的病患,那个给他煲鸡汤的医生,完全就是打着医院幌子的另一个三无康复中心好吗?
医院的医生这么闲的?
也不是挂了号做心理治疗就跟你随便找个窗边答疑解惑?
我住院的时候除非查房除非医生找我我都很难找到我管床医生的好吗?
还聊闲天。。
片中想表达男主有童年阴影,爸爸家暴,妈妈自杀,这些确实可以构成男主患病的因由,但遗传的因素更大吧,从他弟的描述中可见他从小就病。
这种复杂的病因,注定了不可能简单地治愈,但导演脑洞很大的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就是让他那人都不认识了老年痴呆的老爸自杀了。
自杀了?!
无缘无故的而且,简直要给他在脑门上贴一行“我罪孽深重不想再拖累你了”,拜托你戏里安排自杀的不是抑郁的锅吗?
怎么老年痴呆也接这个活啊?
真的就是强行被治愈,强行大团圆。
但是导演我还是想提醒你一句,服用精神类药物的同时医生都绝对不会建议怀孕,甚至会建议停药半年以上,我觉得,有的功课,你是真的一点没做。
5.24 英皇影院打卡~电影整体完成度不错,拍摄这样的题材说明导演是有所想法的人,关注边缘群体和易被大众所忽视的精神病症,但青年导演难免有剪辑和情节处理上的生涩感,有些片段的把控过于MV的感觉,以至于片段与片段之间的组接不顺畅,流于形式美的呈现,内容着力略显苍白与不足,感觉导演剪辑版与上映版上有所出入和保留(但这次是首映礼,还是以宣传为主,导演本人的观点输出和交流不足,如果导演之后有机会做客资料馆或做导演映后场,希望能多听听导演本人的创作感受)但两位主演、咏梅老师、张琪老师等几位演技出色的演员给电影加大分!
很喜欢这张明信片上的这个片段
我站在你身后 连影子都在说我爱你
磕到啦!
从电影里对角色病症的细腻诠释,对人物性格反转的多种呈现,时而焦灼暧昧时而平和温柔的对手戏份,以及映后交流中对演戏经验的侃侃而谈,都能看出尹昉和王子文是对“演”有自己理解、有要求、有个性的演员,所以他们两位在电影中的演技我是认可且欣赏的。
姐姐好美!
电影中有好几处桥段让我记忆深刻,其中是一组超现实片段:一处是男主幻想自己与未来女儿在海边游泳的画面,黑白灰的冷色调阴郁且沉闷,不停翻滚的海水也预示着男主狂躁难以遏制的情绪;一处是男女主两人相互捧手飞出白鸽的画面,隐喻着不被原生家庭与社会接纳的两人,于黑暗中依偎取暖,找到了舔舐伤口的慰藉与生的希望;一处是男女主第一次相遇的场景,男主于白茫茫一片大雾中走来,错愕惊慌中抱起了自剜倒在一片血泊之中的女主,男主慌乱向前跑去,背后大雾渐渐散开,也预示着男主偶然的闯入,意料之外地拯救了濒临生命情绪死亡的女主,一段不同常人的爱情与生命救赎悄然展开。
低低配版《绿洲》,7.2分吧。
锐评一下《温柔壳》:整体想讲的是两个“非正常”的人在一起生活之后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最后he的故事。
整部片子感觉很细腻(更多的是演员表演上的细腻吧),但是又有很多地方很粗糙,经不起推敲,说到底还是剧本不够扎实很多人说是低配版的《绿洲》,把这两部片子做对比,然后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是,《绿洲》是男方相对正常,男方非正常;《温柔壳》是女方相对正常,男方非正常,由此衍生到男女问题上来。
很矛盾,前者会有人骂“男主拯救女主凭什么女主处于弱势地位”,后者会骂“女主拯救男主吃了亏”,好像不论怎么拍,都能被诟病分享一下个人观点(观点不同甚至相反太正常不过,你觉得A,我认为B,没有对错没有对错没有对错之分!
)感觉对男女主的复杂感情都是因为她们是个人啊,人性>性别,有时候少点审判是不是观看体验会更好呢?
电影《温柔壳》讲述了戴春(尹昉饰)和觉晓(王子文饰)患有精神疾病,在精神病院相遇相知相恋的故事,两个人在最美好的岁月里遇到了最好的彼此。
但当他们回归社会后,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却遇到了各种现实问题。
比如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的就业问题;比如赚钱养家的同时又要照顾年迈又痴呆的父亲很吃力;比如戴春应激性反应导致再次发病;比如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的他们要如何生育自己的孩子……抓人眼球的意象:苹果苹果被戴春作为宝贝藏了起来,就像他的温柔善良没有被人发现,可他把这份温柔善良悄悄的有点害羞又有点强势的放到了觉晓的身边,觉晓才敞开心接受了他的好意。
戴春最后住院时,出院前将满盆苹果分发给每一位病友,我觉得这也寓意着他想把这份美好和幸福传递下去。
鸟影片中说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一只鸟,说明每个人都有病,当这只鸟飞出身体后,病就好了。
觉晓决定跟戴春在一起时,不再执着于寻找妈妈,她有了自己的家,那只鸟飞出了她的身体,为了丈夫和孩子她开始变得坚强。
但那些未察觉到自己身体里住着鸟的人,可能还未意识到自己生病了。
蜕了壳的螃蟹这样的螃蟹因为没有壳,所以身体非常柔软,也没有攻击性,自保能力很弱,所以当它蜕壳的时候都会躲起来,因此我们很难找到蜕了壳的螃蟹。
长出新壳后,它们才会出来行动,但也完成了一次成长和蜕变,就像影片里的戴春和觉晓。
影片中每个晃动的镜头以及戴春发病时采用的第一视角,都会给观众带来真实感,主人公的台词没有苦和累,但观众看在眼里都是心疼和感同身受,如此现实的剧情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本片讲述了一对在精神世界受苦的男女,彼此以爱为希翼,在黑暗之中,破壳相拥相爱的故事。
导演王沐在自己的创作后记中引一句诗作为概括:“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
”那些栖身于隐秘角落的边缘群体,那些饱尝命运之苦的生命依然需要被温柔相待,依然拥有勇敢去爱与生活的权利。
囚鸟之爱,逆流奔跑 王子文饰演的觉晓是一个被小姨利用,抛弃送入安定医院的抑郁症患者,她找不到母亲的下落,找不到精神的依托,企图割腕而死,但却在医院遇到了由尹舫所饰的戴春,这个低智,间接性躁郁的少年,对她产生了关注和迷恋,并且给了她一颗燃烧的心。
电影开头的一个画面,是迷雾之中,觉晓无力地倒下,但被戴春抱起,走出了雾气,这两个人的相遇注定是一场双向的救赎。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好似在拍摄校园题材,青春片般,病院似乎成了他们的乐园。
大量手持去拍摄两人的互动和状态,无论是茶园中在浮光树影中的奔跑,还是天台上戴春吃掉觉晓咬了一半的苹果,都像极了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懵懂中拉近距离。
他们在做广播体操时彼此偷看,在废墟里深情对望,戴春赤裸着双足却买给了觉晓洁白无暇的鞋子,送给她手表去遮盖她手腕上那令人心碎的刀痕。
导演在叙事上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呈现特殊群体的感情:除身份的偏见,讲述相处的真挚;使用温暖的细节,抚慰残破的内心。
尽管医院背景的嘶吼和哭号声时而会让我们回到现实,尽管戴春不时的情绪崩溃,和觉晓的沉默孤僻给我们烙上一层“特殊群体”标签,但作为两个心灵束于巢窟的异类,他们的情爱和相处其实同所有正常人一样,并且比大部分更无畏,更无私。
席勒曾说:“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
”戴春与觉晓的疯癫和反常,游戏人间的荒诞,不是因为他们有”病“,而是在泥潭般的现实里,相互鼓励,放飞心中的囚鸟。
现实之觞,温柔相拥 电影的后半部分,两人走出了医院,回归现实生活,但迎接他们的不是一个更好的环境。
当两人第一次发生关系后,小姨认为是戴春非礼了觉晓,眼中尽是偏见的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没有爱人之能力。
在外界的有色眼镜下,戴春找到了送外卖的工作,而觉晓给人做指甲,打零工,两人选择用微薄的力量撑起了彼此的生活。
影片试图去做到从感情生活上升至人文关怀,也就是特殊群体如何回到社会,回归生活常态,如何真正治愈自己内心的顽疾。
觉晓的抑郁源自于找不到母亲的下落,她寻找的母爱实则是因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孤零,在这过程里,她也在寻找自己的主体性和身份认同;而戴春童年时,被暴力伤害,被父亲压迫,他情绪世界的霍乱来自于他对抗着童年阴影、父权戕害和原生家庭的悲哀。
影片不仅仅呈现了一段非常规的恋情,也在试着探寻和触碰这些导致这些边缘群体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讨论爱欲时表示:“真正的爱其实是真理之起源,是从个别的身体之爱牵引和爬升到这条灵魂之爱的路上,成为普遍美的本质。
”最终,戴春和觉晓有了一个孩子,这个新的生命使得他们的关系上升到全新的疆域,也解决了彼此的内心痛苦。
觉晓自己成为了母亲,她的过去也翻开了新的篇章,戴春成为了一个父亲,他将打碎过去所有伤口结成的铠甲,变成一个更有责任的男人。
在这一时刻,孩子作为新生命圆满了两人的生命,他们不仅仅可以像正常人般重返现实,也可以让爱的结晶破壳而生,春风化雨,展望未来。
在父亲自杀死后,戴春赤裸着上身在城市的霓虹迷失,奔走,觉晓紧紧地冲向他将其抱入怀中,这可能是电影里最动人的瞬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暗夜时刻,都期待与共鸣的灵魂相拥,感受另一个生命的体温,并且传递出自己的情感。
我们的生命旅程里总有不幸坎坷,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虚无,注定幻灭。
夜晚凄清,但总有烂漫烟火,孤寂的梦里,会飞出电影中的那只白鸽,温柔壳不是保护色,而是心的窗帘,总会有人把拉开,看到你的月光熹微,星云澎湃。
《温柔壳》所讲的故事可概括为七个字,边缘人群的爱情。
什么是边缘人群?
被社会忽视或极少关注的人群。
说白了,“边缘”是区别于“主流”的,他们遇到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主流人群并不能感同身受,于是会造成很多新的问题,所以他们会主动或被动地在主流社会中“边缘化”。
《温柔壳》里的边缘人群,是精神疾病患者。
王子文饰演的女主角觉晓,患有重度抑郁症,已经有自杀行为出现;尹昉饰演的男主角戴春服用的药物是卡马西平,应该是患有严重的躁郁症。
和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相关的电影,国外有很多,日本有堺雅人主演的《丈夫得了抑郁症》,美国有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的《超脱》,丹麦著名导演拉斯·冯·提尔也拍过一部《忧郁症》,在戛纳拿过大奖。
但国产片对于类似题材,拍得太少。
拍得少,原因很简单,一是不好拍,二是不赚钱,但这不意味着拍这样的故事没有意义。
有人愿意拍这个题材,本就已经值得肯定。
更何况,导演王沐作为新人导演,拍片并不功利,他没有去消费这样的题材,消费这样的人群,他只是温柔而平静地讲述了一个有些残酷但又足够浪漫的故事而已。
平视,不带任何猎奇视角的平视,是这部电影的优点之一。
我们能看到的是,在导演的镜头下,不管是觉晓还是戴春还是影片中出现的其他精神病患者,他们都只是病人,而非怪人。
边缘人群为什么会被边缘化?
说白了是因为主流人群认为他们和自己不一样。
很多人对待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有不同的态度,他们认为精神疾病无药可救,得了之后就不再是“正常人”了,就成了“异类”,成了所谓的“疯子”。
《温柔壳》好就好在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病患者“人”的一面。
他们也是正常人,只不过是精神上得了病的正常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他们面临的问题或许要更会特殊一些,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途径。
展现“人”的一面,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爱情。
导演对觉晓和戴春这两个人之间爱情的处理,非常唯美,也非常细腻。
我很喜欢戴春在天台上偷吃觉晓苹果的那场戏,戴春身上阳光而又单纯的大男孩气质和觉晓身上的疲惫与脆弱形成了鲜明对比,而通过苹果这个带有几分荷尔蒙暗示的道具,也让两人之间迅速形成了张力。
要拍出令人信服的爱情,得编剧会写,也得导演会拍,但最重要的是演员的颜值和气质得相衬。
《温柔壳》选角做得极好。
王子文虽然乍一看挺少女的,但她身上有成熟知性的气质,眉宇间也能释放出强烈的脆弱感,而尹昉则是国内最有少年感的男演员之一,纯净得发光,像是山间清泉成了精。
这两个人搭在一起,很适配。
这里也要多夸几句二位主演。
王子文在《温柔壳》里贡献出了自己的生涯最佳表演。
她无疑是很有潜质的演员,只演曲筱绡那种角色,太单一化了,很浪费她的天赋,要感谢《三体》和《温柔壳》这样的作品,给了她展示自己的平台。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得到古灵精怪,也看得到成熟知性,看得到青春感,也看得到破碎感。
换句话说,她长了一张可塑性极强的电影脸,而这样的脸,越来越少了。
尹昉更是惊艳,他是那种会吓到你的好演员,极具性张力的颜值和气质已经是难得可贵了,他的表演更是兼具爆发力和分寸感,总能在关键时刻让观众动情,这样的演员,配得上更好的资源。
觉晓和戴春之间爱情的关键词,是“保护”。
影片片名叫“温柔壳”,我们可解释为“一层温暖却脆弱的保护壳”,这个保护壳,是双方给予各自的。
对于觉晓来说,戴春的出现像是一道光,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火焰。
而对于戴春来说,觉晓让他得到了治愈,也得到了救赎。
影片中有一个关键情节,戴春给觉晓买了块表,这块表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觉晓之前自杀割腕,有伤疤,导致她夏天也只愿意穿长袖,戴春察觉到了这个细节,于是给觉晓买了表遮盖伤痕。
这样的爱情,不是抱团取暖,而是知心真爱,你知道我需要什么,我知道你需要什么,我们都有病,但我们互相成全。
看到戴春拿出那块表戴在觉晓手上的时候,我感受到的不只是两人之间的爱意,更是导演王沐的善意,他知道两人用爱打造的这个“温柔壳”是无比脆弱的,但他还是愿意让我们相信,有这个壳子,就比没有好,再脆弱的保护壳,也有强大的一面。
但导演同时也没有忽略影片的现实性。
突出影片真实感的,是两个重要配角。
一个是咏梅饰演的觉晓小姨,一个是白客饰演的戴春弟弟戴河。
这两个角色的塑造都是真实而立体的。
小姨和觉晓有一场戏份很重的对话,对话里说明了觉晓抑郁症的成因以及她这些年来的经历,我们能猜想到小姨为了觉晓付出过多少,她一定也被觉晓的病折磨得够呛,而她展现出的状态,一定有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家属会感同身受。
戴河也是一样,这一定是个会被诟病的角色,在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和哥哥面前,戴河最终选择了逃避,但他的选择也是真实的,作为家庭中唯一没有精神疾病的人,这些年来他遭遇过什么只有自己知道,逃避可耻,但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有用的。
加入了这两个角色,《温柔壳》这个故事才不再是空中楼阁,变得有了现实依托。
但这也说到了影片的缺点,或许是因为导演的视角太过温柔太过善意,这个故事也就显得太过提纯了。
虽然小姨和弟弟这两个角色已经给了整部电影一些具有现实感的底色,但显然还是不够的。
整部电影最大的槽点,在我看来,是两次“机械降神”。
救赎两个人的关键,是新生儿的出现,这是第一次“机械降神”。
“新生”这一设计,虽然老套,但算是有效,用这个桥段推进两人感情的发展,非常自然。
但我们如果深究,问题就出现了,两个曾被原生家庭深深伤害的人,为什么从未想到孩子将会面临的处境呢?
其实,导演如果拍了怀孕之后再对两人面对怀孕这一事实所产生的焦虑与不安进行细致刻画,这个故事就会变得完成度更高了。
与第一次“机械降神”相伴的槽点,还有女主角觉晓的病情。
严重到要自杀的重度抑郁症,在遇到多次刺激之后竟然从未复发,这也并不合理。
第二次“机械降神”,则降低了剧本的写作难度,即戴春父亲戴国平的自杀。
戴国平这个曾给戴春带来过严重伤害并已经因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角色,是影片中戴春和觉晓幸福生活的最大阻碍,当戴河选择逃避,照顾戴国平,就成了摆在戴春和觉晓面前的难题,而他们显然是自顾不暇的。
解决这一问题,导演选择了让戴国平自杀,这个处理显得较为草率了,说好听点,导演还是太过善意了。
导演自己说痖弦的诗句给了他灵感,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
他忽略了,那首诗的后面还写了,暗杀之必要,晚报之必要。
现实总是更残酷。
现实中如果有戴春和觉晓这样的恋人,他们要想获得幸福生活,一定要比影片中更加艰难。
光是不用愁房子这件事,就是导演给戴春觉晓开的外挂了。
比方说,那场戴春和觉晓的床戏,如果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其他精神病患者的身上,很可能就真的是“强奸”或被误解成一场“强奸”了,在没有提纯过的社会环境下,边缘人群的故事,往往会有更残酷的细节。
更残酷的影片,可能就是《绿洲》了。
但年轻导演毕竟是年轻导演,要成为像李沧东那样更厉害的导演,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无论如何,在院线能看到《温柔壳》这样的电影,我已经非常惊喜了,国产片需要多元化,多元题材,多元视角,电影,理应多元。
近几年想通一件事情,对我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什么是标准?
什么是社会标准、人生标准?
生活里存在了很多隐形的戒尺,这些隐形的评判标准像一个笼子一样困着每个人,哦,不能说困着,“困”这个词带有贬义含义,应该说是……牵引?
无论这条路带来的结果对某个人本身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会受到社会的牵引,一旦脱离了,就会收到其他人恶意的责骂。
对于残障人群,他们要走的道路就是“照顾好自己,要减轻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两个有问题的人最好不要生小孩”……“他们明明有更好的选择,比如永不组建家庭,比如两个人之间最好有一个“正常人”,但是他们没有选”……以上选择都可以被选择,但不能说没有按照这条路走就是不对的就是要被骂的。
男女主就是这样。
“他们这么做就是不负责任,不对自己负责任,不对孩子负责任,不对家人负责任,不对社会负责任”。
人就只活一次,对于任何人都是。
你没有办法强制剥夺他们选择人生的权利,或许对你来说可能他们这么选在你的标准来看是苦难的,为什么要把你认为的苦难强加给别人身上,退一步说,就算是苦难,做选择的人只能受着,不要去替别人免去经历苦难的权利。
在尊重二位命运的同时,感慨他们纯粹的爱情,对生活的渴望。
王子文和尹昉的表演让我非常惊艳,他们将角色的情感表达得非常到位,两个人之间不仅仅是爱情,更是可以互相理解彼此的伙伴。导演也用镜头传达了对边缘群体的关注和理解。
这部片子镜头语言太美妙了,从开篇的明亮色调逐渐变暗,至暗之处破茧重生,转回到绿意盎然的色彩。从上半部分的她被救赎,到下半部分的他被救赎,这种被爱人稳稳接住的情感好美好让人动容。尹昉从路过未来到温柔壳,刻画角色越来越让人信服,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乃至于我觉得他就是戴春,而不是演出的。谢谢导演拍了这样的一个好故事。
看过
要不是票挺贵我就中途离场了。虽然是一部试图刻画精神病群体在社会中的边缘状况的电影,但是我总觉得导演在尝试制造奇观的时候,就已经暗含健全人的傲慢了,最典型就是男主父亲偷吃那场戏,用健全人的视角展现他们的格格不入,而并非以他们为主体去理解他们的艰难。故事和绿洲很像,导演在制作的过程中一定是在向绿洲的水准去靠近,但是真的差很远。尤其是很多时候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思路,电影在弱势关怀(群体特征)和青春疼痛(个人风格)中摇摆,无法从一而终,在压抑中却也无法锐利的展现真的尖锐,片如其名,温柔限制了表达。也不认可最后女主角决定把孩子生下是种救赎。超现实镜头运用非常突兀,倒是有几个镜头颇得恐怖片的心理惊悚精髓,溢满血色的场景、停滞无法打开的门,都非常高明。真诚建议要不然下次还是拍恐怖片吧,术业有专攻。
拍一对边缘人的爱情,算是比较克制了,但整体气质仍然更贴近纯爱片。影片把重心放在家庭上,更着重去描绘遗传厄运对人精神的毁灭性影响,也是两位主角最大的困境,这就避开了社会和更深重的劫难,为纯爱留足了空间。这样做有一点两头儿不讨好,既无法满足普通观众对催泪片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影迷对深入社会议题的要求,最后刚好卡在一个略显温吞的位置。夸尹昉几句。演员最难得的气质是赤诚,尹昉身上有,曾经的黄轩身上也有。这就更显出尹昉的稀缺。只要不丢这份气质,他还可以演很多年好戏。
苦中作乐的一部电影,虽然缺少了“难”的内容(感觉除了原生家庭以外,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描绘得还是少了,当然也能从弟弟、小马的剧情中捕捉到,不过个人感觉力度不太够),但整体看下来还是很温暖、治愈的。就是这个电影个别地方拍得看起来太“疼”了!尤其是最后拿剃须刀片自杀的那里,太残忍了。虽然这一块挺令人颤动的,但不得不说这个结局在剧作上有点讨巧了(不排除真实事件有这样的),相当于就没给出一个答案。最后音乐一响,舞蹈一跳,over。导演水平很不错,整部片很稳,一些意象虽然难免有硬凹的嫌疑(个人最喜欢“三次”放鸽子的部分),但意思都表达出来了,可以的。PS:错过了前七分钟(进场就直接到片名出现了),讲的应该是觉晓刚进疗养中心,间杂寻母的剧情,有时间可以补一下开头。2023年第17部院线片。7/10。
情节比较碎,生活化的讲述方式,没有开头,没有结尾。看这片子纯粹为了看尹昉,既阳光又忧郁,骨架线条也好看。但是大中秋节的,不应该看这个电影。
有点失望,女主后期彻底工具人,沦为照顾老人、生孩子的工具,那前面为女主所做的各种铺垫有什么用?镜头混乱,强行的剪辑拼接成所谓的“文艺”镜头,这拍摄能力还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剧情不想多说,如果没有这些演员超水平演技的发挥,估计很难拿奖,选角的成功救了这部电影。
这辈子不指望了,但下辈子一定得谈个尹昉这样的。
要是讲社会的部分能再深刻点就更好了。
选角挺到位的~
爱,治愈,救赎。很喜欢尹昉,这次的表演更惊艳了。
太空了 毫无波澜(很多情侣抱着看甜甜爱情片的心态来的,笑死了)
《绿洲》既视感台词做作
試問:1.兩名精神病患,料理好自己都費老鼻子勁,而且疾病遺傳的風險已經實實在在地擺在眼前,為什麼還選擇生孩子?為了響應政策的政治正確?把懷孕作為治愈自己的手段,是不是一種自私?2.有人說精神疾病不影響主人公的受教育和認知,那麼他們為什麼不避孕以致意外懷孕?3.影片動用了為反襯男主的偉大而塑造一個因入贅而有苦难言的窩囊弟弟的老套語法,男主將罹患精神疾病的父親從弟弟安排的黑心養老院裡接回了家。病程如父親這樣的重度精神病患住在家裡,由自己女友每日獨處伺候,男主這慷的誰之慨呢?4.被家人捉姦一段,什麼女生和男友睡覺還穿胸罩?和《臍帶》類似,也是抱著對國內電影節評審標準和影評人節操的尊重深夜專程觀影,沒想到恰爛錢的那麼多!這兩部青年導演的破片,語法和拍法和國產爛劇簡直一樣一樣的,沒勁兒透了,以後真別拍了。
温柔壳就是,用砂纸把皮肤磨出洇着血的毛边,这些温柔的毛边结痂了之后就是温柔壳。片名和影片都有创作者准确的表现力,这一部分表现的不俗的向来不多,这部算一个。还有,这部片里的血让我觉得很干净,应该跟整部影片的基调有关。
有些勉强,全片硬撑着在向前走。角色与故事可以分离来,断层之感极强。过于专注人物内心,传达了一种不被常人理解的精神状态,似乎是种超现实主义。在现实中不断淬炼,痛苦且沮丧的活着……并没有出路!谁是谁的温柔壳?也暖不了谁的心!
王子文真是被欢乐颂耽误的好演员。她有一种敢于自毁的决绝和全心全意牺牲的壮烈,但又将其倾注于柔弱的外在,只有在对手将要奔溃时才会释放,在房间和医院里尹昉的近身戏中尤其突出,这和在之前在访谈综艺里看到的她如出一辙。这一分是之前对她误解所赔的不是。好的演员总归要回到大银幕。尹昉和白客发挥依旧出色,白客甚至在有限的戏份中用“能吗”两字就能交代和诠释矛盾的核心。影片基调整体一致,但笔触过多强调两人的爱情场面,有对精神疾病过度美丽渲染之嫌。其次细节铺垫不足,人物挖掘不深,苦情的“苦”字略显单一。
尹昉真是好演员。不能都在拍情绪氛围啊,王子文这条角色线塑造也断裂了。
女的用子宫救赎精神病我是真的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