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出乎预料中的好!
和多兰之前所有的影片比,这部是我最爱了,本来不报很大的期待的,因为本人不太喜欢他之前的作品,或许这句话会触动一些粉的感受,但我对于他电影里面聒噪的对话真的有点接受无能,虽然这部里面也有几段数人争吵的片段,但是篇幅较小,也不是非常重要。
所以在看这部作品的过程中,真的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些许涟漪,让我在观影的过程持续的对两人的故事保持好奇与期待!
或许是因为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戏码真的非常让我共鸣吧,自己的思绪竟然沉浸在影片中即使结束了也依旧停留在那里,继续刻画两人的故事。
开放式结局让观众对故事充满了积极的走向,我很喜欢。
我也很喜欢影片里面的构图及画面,透过窗户看着夏末秋初的后院飘洒的落叶,这种意境简直不要太美!
还有一位好友提到的影片高潮处两人的激情戏码,多兰简直太会拍了,镜头语言表达方式击中了我的兴奋点!
太喜欢了!
剪辑及镜头切换也是凌厉的很,收放自如!
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大卫芬奇的镜头感,但这部我也喜欢。
配乐也是击中我的一个因素,尤其是那首Song for Zula,配合着两人从内心小鹿乱撞到大胆试探,真是再好不过!
讲了这么多,我不管其他人如何看待这部影片,但我个人非常喜欢。
不过真的希望多兰以后的片子别再往进赛母亲的戏码了,真的有点重复厉害了,再者我也不太吃这种戏码,如果可以专心讲述两人之间的感情,应该会更棒。
多兰说这部影片受到了 CMBYN和上帝之国 的启发,确实本片两位主人公的设定和这两部有类似之处,电影里面没有明确表示两人的性取向,貌似都是双?
和CMBYN一样,只是两个相爱的人恰巧都是男人罢了!
他对于情欲的表达都太美妙了。
非圣洁,也非颓靡,而是在短短几秒的雾气般的氛围里表达出纯净的渴望。
但是又非小清新式的浅显甜腻雷声雨水,这段慢镜头的收衣服和亲吻的对比转换充满了感动。
这是我看过最美的雾里看花的吻戏。
第一次认识多兰,还是六七年前在杂志上看到对他戛纳出场的介绍“天才少年,小李子的粉丝”,这么多年过去,也只看了他一部《我杀了我妈妈》。
那种青少年的思愁和细腻还是一直保留在他后来的电影里。
处女作里最好的镜头也是(毫无任何画面可言的)船戏。
多兰的电影里最美在于情感的流转和情绪的表达。
那是一种让观众也难以抵挡的共鸣。
自导自演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亲身把所想表达的东西做到极致...成人的生活和青春招手作别,最后的选择是什么,我们都无法认定。
这是更高明的。
开头流动的公路黄线,游泳的情感波动,和母亲的争吵,公交车上的眼神交流,默默的肢体语言,都极尽亲密与真实,真实到令人难以忍受。
游戏这段的镜头很妙。
多兰的电影逃不出母亲这个意象了,孩子的痛苦和各种各样的母亲。
他家的亲子关系到底是啥样...所以说他和他妈妈很像我和我爸。
他们是争吵而亲近的,我们是沉默而隔离的。
所以才会塑造一个完美、温柔的朋友的妈妈,然而这个妈妈不可能真正属于自己。
二人关系的发展也是在复现开头“电影”的设想,两个男人在突然的时候开始亲吻。
角色是团宠,心酸又幸福的小可爱。
有谁能拒绝多兰这样脆弱的美人呢!
眼角流泻下来的胎记仿佛血泪般艳丽。
哈里斯迪金森出场惊鸿一瞥的美貌令人断片注视了几秒,在这部里的badass人设怎么这么漂亮,比在其他片子里好看太多了。
没看电影之前就先被亲吻图吸引了戛纳亲子,天才的才气总还是在的,可能确实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过于沉迷于自我表达的漩涡,导致这几年作品没有突破,但也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多兰的表达是非常细腻的。
Matthias和Maxime是相识很久的朋友。
在共同朋友的聚会上阴差阳错地成了微电影的主角,表演了互相接吻的戏码。
从接吻开始两个人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
正值Maxime即将启程前往澳大利亚时期,所有朋友都在为Maxime送行。
可是Matthias在那个吻之后则有意地疏远Maxime。
原因是内心对Maxime定位发生了变化,一个吻让朋友不再是朋友,而可能高于友谊,发展为爱情。
突如其来的吻让两个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变化莫测而捉摸不透。
尤其是对于Matthias而言,在一个吻之前对于Maxime的定位还是铁哥们儿,不过在接吻之后,自己对Maxime的情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行为去反抗自己的这种思想:漫无目的地游泳,不去聚会,逃避有Maxime的局,甚至不把推荐信给Maxime。
这一切都是Matthias的佐证行为——在对自己潜在的双性恋意识的一种测验。
自我认知由和亲密无间朋友的吻而打破,他变得迷茫,而带有一丝悲伤的情节。
他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迷惑,表达出了拒绝的情绪,有一系列暴怒的行为,原因就是他对自己的身份认证由那个吻开始持怀疑态度。
其实本片不太像是同志电影,本片几乎没有任何的彩虹色彩,除了两人在杂物间激吻的那一段,其他甚至有点直人味。
或者可以说,本片的感情基础是友情,而不是爱情。
本片导演想讨论的不是两个字“爱情”所能概括的,更像是一个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了感情,无论性别年龄,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
前提是这份感情的基础其实是日久弥新而堆砌的友情。
在友情因为一个不曾料想的因素-吻,而产生变化的时候所激发出的更为强烈的情感。
Maxime和Matthias两人实则是有巨大反差的。
Matthias表面上西装革履,衣着光鲜,也是坐办公室的人物。
不过实际却是稚气未脱。
敬酒词,小游戏,有意识的逃避,都是幼稚的表现。
而Maxime虽然穿着像个小孩,不过一个人就肩负起家庭的重任,一边要联系出走的哥哥,一边要照顾吸毒的母亲。
而对于Maxime而言,只有Matthias在身边的时候自己才能感到舒服,才不会去下意识做一些kill time的动作,例如啃手指。
其实看完觉得还是有一点怅然若失的。
主要是因为Matthias那永远也表达不出的情感。
一个吻让他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了怀疑,对同伴Maxime有了超脱于友谊的别样感情。
而对于Maxime而言,Matthias一直是他所依赖的对象,只有在他身边自己才是最为自在的Maxime。
而这种朋友的关系让他们对彼此之间所产生的别样感情无可言说,只能把它停留在朋友的阶段。
无法说出的表白,那些没办法去解开的心结,一切只有等Maxime从澳洲回来之后方可揭晓,好在Matthias临别在阳光下送行了Maxime。
也算是一种慰藉。
当我在澳洲想起你的时候,我会想起我们的友谊,和我们在杂物间的吻。
外面骤然狂风暴雨,我们待在属于自己的世界。
一切安好。
铺垫了一小时的群像戏似曾相识,是多兰的惯用手法,但让我觉得没有创意和吵闹;母亲这条线还是和以前的电影一样的矛盾,甚至没有进步;但是那一场层次丰富的吻戏看得我淋漓尽致,对于爱看的瑟瑟鬼,希望多来点。
最后HE,收尾有点仓促,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没看够。
看完以后的记忆点只有那场吻戏了,后劲并不足。
專訪 Xavier Dolan 談執導新片 Matthias&Maxime:「友誼就是沒有性的愛」從他的靈感到他關於愛情和友情的自白,包括他的性慾和性別問題。
Vogue 與Xavier Dolan會面,大談他新發行的電影Matthias & Maxime。
by ALEXANDRE MARAIN16 OCT 2019 隨新片Matthias & Maxime,Xavier Dolan希望一起回到更加私密的電影。
為了他們的朋友圈中的一個妹妹Erika執導的短片,兩個青梅竹馬的朋友必須親吻。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吻會挑戰他們的感情並顛覆他們的生活。
Matthias & Maxime將於本週三在法國影院上映, Xavier Dolan與Vogue Hommes談論這部新電影。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Matthias & Maxime既處理愛情與友情之間的界限,又處理可被描述為戀愛的友情。
你從哪裡得到靈感?
Xavier Dolan:這只是我想講的故事。
朋友之間的故事,尤其是我和朋友之間的故事。
即使影片中講述的內容並不能真正反映我們的生活。
與你的朋友拍這部電影對您來說重要嗎?
我一直和朋友一起工作,這不是第一次。
例如,在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 中,我對Marion (Cotillard), Gaspard (Ulliel) and Léa (Seydoux) 並不了解,但是我已經對他們產生了感情。
我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我很容易表現出對與我一起工作的人的依戀。
並在你的祖國加拿大拍攝?
是的,我真的需要在魁北克的家拍攝。
是為了製作一部關於朋友的電影而強迫我與他們一起做電影的想法,還是與朋友一起迫使我在魁北克去做電影?
我無法解釋。
我知道,通過與朋友一起在家裡製作電影,我們會在熟悉的地方更加舒適,而且我們已經可以在一定水平上工作,而不會馴服任何人。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開端。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你從導演 Matthias & Maxime 中學到的友誼是什麼?
對我來說,最美麗的發現是我的朋友們像我一樣輕鬆地挑戰自己。
即使我們經常搞砸,我們也知道如何保持專業。
我們一直試圖互相打動。
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希望其他人能夠啟發我們,反之亦然。
對你來說,愛與友誼有何大不同?
我幾乎愛上了我的朋友,沒有任何歧義或毒性。
當您考慮時,唯一的不同就是性。
友誼就是沒有性的愛。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是否有一個比其他人拍攝更激烈的場景?
不是。
最困難的場景是技術性的短鏡頭,通常很難理解,特別是在正確的相機拍攝方面。
與人們可能想到的相反,笑聲或憤怒是最簡單的拍攝、最刺激的場景。
告訴我們電影的美感…這部電影中我們從美學角度考慮的唯一場景也是最浪漫的。
這是Matthias 和Maxime 之間接吻場景的鏡頭,凸出的窗台是電影的高潮。
其他一切純粹是心理上的。
我想拍一部簡化的電影,把照相機放在肩膀上,以逼真的角色和幾乎自然的場景跟隨角色的動作。
幾代人之間確實存在衝突。
Rivette 的妹妹 Erika要求 Matthias和 Maxime 親吻她的短片,她對這些身份問題似乎很滿意。
完全正確。
當我17歲高中畢業時,只有異性戀、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和雙性戀。
新一代對性和性別問題非常開放。
如果它能使我這個時代的一些人不安,我認為那很棒。
我怎麼不參加運動呢?
勢不可擋。
最初,我不想出現在電影中。
是一個朋友說服我的。
Xavier Dolan您為什麼選擇扮演Maxime的角色?
最初,我不想出現在電影中。
是一個朋友說服我的。
他警告我,如果我不這樣做,我會後悔的,他本來是對的。
現在我想繼續演戲,這是我未來幾年打算做的事情。
如果您必須選擇關於友誼的終極電影,那會是什麼?
Lawrence Kasdan 的 The Big Chill。
這是關於一群高中生的朋友,他們中的一個人自殺後,大約二十年後見面,在鄉下度過了一個週末。
所有人都有穩定的生活和職業,但是他們正在重新發現自己,重新認識彼此。
這是一部很棒的電影,給我很多啟發。
還有一部關於友誼的電影激發了您的 Matthias&Maxime?
Thelma & Louise,但這是二人組合……啊,我參考的是Gus Van Sant與Matt Damon和Ben Affleck的 Good Will Hunting 。
那裡的友誼概念非常重要。
每個人都侮辱每個人同時又保護每個人。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最後一個問題…你為友誼做的最瘋狂的事情是什麼?
在我看來,在友誼中,沒有什麼比我能為愛做的事更瘋狂的了。
那為了愛呢?
我會一直對自己保持這種感覺。
我只能說我走得很遠。
文章源於法國版VOGUE
《钟无艳》里齐宣王对一心爱慕他、处处为着他的钟无艳喊的那句“滚开,丑女”!
当然,两部电影性质和剧情、走向,都风马牛不相及,纯属是那一瞬间我联想到那部电影。。。
必须凑够140个字?????????????????
话说一度我以为这个男演员本身脸上都有红胎记,特地百度了一下这个男演员的资料,原来他这么有才啊,20岁就自编自导自演了大名鼎鼎的电影还拿了那么多大奖!
哎,长得这么帅还这么年轻有为,又会导又会演,这么有才!
👍👍👍
这是一部很动人的电影,我不是多兰的影迷,之前只看过他的《我杀了我妈妈》和《幻想之爱》,觉得这部和之前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好像整个人沉下来了,还是会有激烈的冲突,但少了躁动,暧昧倒是拍得恰到好处,马蒂和马克西的关系,像羽毛挠心,挠得人心痒。
喜欢导演对两次吻戏的处理。
第一次是导火索,却拍得云里雾里,摄像机故意遮挡,剪辑顺势一秒切换,吊足观众胃口。
直到马蒂来到里维特家中做客,我们才得以在镜中模模糊糊得到确认,吻了,并且相当投入。
第二次的吻拍得唯美,马蒂先是轻啄马克西受伤的手,转而忘情亲吻他的唇、鼻子、眼睛,当吻到脸颊上红色胎记的时候,又变回了温柔地轻抚,也许他想起了刚刚口不择言的那句“墨水脸”,这个细节里藏着内疚和心疼,配上那首《Song for Zula》及恰如其分的落雨,两个竹马好友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喜欢两条线时而交汇时而并行的设置。
马蒂出身中产,名校毕业,高级白领,事业上颇受赏识,严谨认真,全身上下散发出“别人家的孩子”的光芒。
马克西有着糟糕的原生家庭,父亲缺席,母亲酗酒嗑药,发起疯来对儿子又打又骂,哥哥受够了折磨离家出走,再不回来。
马克西在酒吧打工,住在凌乱不堪的小房子里,每天等着收拾各种烂摊子。
两人的友情始于幼时,那段交汇的人生导演只用了一张幼稚可爱的儿童画稍作交代。
画里七岁的马蒂和马克西开着车,共同拥有一座农场,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我不觉得打破两人关系的是那个愿赌服输为戏牺牲的吻,也许早在得知马克西要离开自己追寻新生活的消息时,马蒂看起来稳定的世界就摇摇欲坠了。
所以他一头扎进冰凉的河水,忘记各种约好的聚餐,在送别会上说出糟糕的致辞,和哥们儿大打出手。
所以他在餐馆看到马克西的幻影,不自觉地学马克西咬手指。
所以他走过长长的走廊,喝一口酒,叹着气吻向马克西,所以他扣下了两周前就收到的推荐信。
朋友的妹妹所拍的影片主题是“我是谁”,这大概也是困扰着两位主角的问题。
马蒂的困惑主要围绕在两人暧昧不清的关系上,而马克西的烦恼更多的是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不确定性。
朋友问起出国后的打算,他并没有具体计划,可见这次的逃离多么仓促又多么迫切。
永远不接电话的哥哥在漂亮的大房子里喝酒跳舞,忽然对他温柔的母亲原来只为要钱。
他捂住有胎记的右脸,醉眼朦胧地看向镜子,镜中的男孩白白净净一张面皮,一转眼又消失不见。
他对于家人来说是什么存在,出国能否让他变成一个全新的人,他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无解。
而现在,另一个困扰出现了,他和马蒂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定义?
在影片的结尾,马克西得知马蒂偷偷扣下了那封早已发送的推荐信,他磕磕绊绊地用英文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那他为什么不发给我呢?
”“恐怕您要问他了。
”对方回答说。
马克西的眼睛红了。
那是影片最动人的场景之一。
也许此刻他有了一些答案和底气,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有个他在意的人在用这样笨拙的方式试图偷偷挽留他。
想想我今天看了什么:致命魔术和这部。
诺兰的剪辑给人的感觉是步步都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恰好。
而多兰给人的感觉是很任性。
包括剧本也是这样的。
但奇怪的地方在于:竟然这部马蒂斯和马克西姆(看完了总算记住了中文名字)有那么些时候都让我的眼泪花闪出来了,难得在于好像抒情有些点成功了,虽然往往随后就被剧本还有剪辑有些莫名其妙到。
这些并不是来源于两个青年之间,而是我觉得他太惨了,好像应该得到爱的地方得不到,得到了的地方却无法接受。
这就麻烦了。
但是音乐很棒,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其实我觉得那脸上的胎记(应该是胎记吧)很好看,所以那镜子前的抹掉的一幕也不知道——可能作为导演的主演实在无法真正把自己表现得太糟,所以设计了这个妆容?
在题材上能看出多兰的自我创新,但与母亲的家庭线上比较重复之前的思维,但文本的呈现方式即形式也是影片评价的标准,在这方面我很惊喜,《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视觉效果乃至带给我的各种感官印象都极其出色。
不只是爱情,这也是很好的处理,本篇没有涉及,也许有时间会聊几句。
①配乐本片的配乐是绝对的亮点之一,量不多,也不聒噪,但每一首都与剪辑以及电影节奏紧密相连,实现几个场景的动态衔接与跳转,不突兀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观感的能动调控。
②镜头又以下这么四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刻,会连带着镜头语言分析谈一谈我的想法:㈠马蒂妹妹的短片作业拍摄时,二人不自然地转向彼此,而第一个吻被看似无情地切断。
关于二人关系亲密与否的疑问本来被寄托在这场戏中,干净的剪切绝非偶然,在使观众“失望”的同时也为后期观看体验提供更强烈的引索。
这时开始,接吻戏从现在的影像属性到后期转变为马蒂一切精神起伏的来源,一个转化的过程贯穿全篇,既道明了事件原由又缓慢解决了困惑。
可谓“弃小得大”。
㈡马蒂游泳“迷路”的镜头。
运用了对视觉冲击很大的跟拍方式,,企图用“运动与伴随”实现角色与观众进入封闭梦境,对马蒂来说,这也是他逃避自己无法求解与马克西关系的一种方式,就像所有在感情生活中迷茫的人一样,影片没有企图塑造“同志特殊性”,把追求真正的自我拍好才成功,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多兰做得很好,至少比很多刻板的同志片精准且细致。
㈢“偷窥”镜头开“后窗”。
在暗处拍摄规则亮处的视觉体验很奇特,影片出现了许多次,马蒂与马克西合站的窗口,二人感情宣泄时伴随雨点落下的厨房侧窗,后者伴随这类似偷窥性质的深、浅焦镜头,与二人小心试探的心情相衬,观众跟着镜头也有一种对窥欲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接吻镜头的视觉空白。
㈣摇镜头。
与㈢是同时段发生的,当马蒂百般寻找到马克西所在的那间房是,镜头没有给到马克西,但通过马蒂的反应:小动作、偷瞄、倚在门上、偷笑,我们可以猜出马克西就在这里,随后一个摇镜头看到了坐在桌子上的马克西,由于之前给过观众心理预期,气氛烘托到位,两人关系的急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想陪你过这个周末,下个周末,每个周末。
希望看到多兰更多作品,青年导演(还是想这么叫)肩上的担子,说实话真的不轻。
看完电影,在故事层面感受平平,但很喜欢多兰阐述人物成长时的状态,和对成长vs.友谊之间的讨论,并且很喜欢他表达出来一群朋友在一起的状态。
还是多兰的电影,但相比以前,不是在做自我重复,而是这个片子更平静一些,人物冲突变小了,但阐述的事儿还是很真实的,也很喜欢中间调侃了一下新一代九零后零零后与多兰他们那些八零后的代沟。
之后看采访,多兰说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会identify自己是gay 而更多是对自己sexuality的模糊化,挺真实的,这个就反射在这个电影里。
多兰虽然把很多篇幅都放在友谊这次,但也带了一点母子关系的讨论,这个可能是多兰电影逃不过的母题目,但相比之下并不觉得LGBTQ+ 并不是这个电影的主题,并且多兰所有电影里好像也都没有把同性归为一个主要讨论的话题,看采访就像他说的 讨论的都是日常那些事儿,母亲和儿子,自己的成长发现和周围的朋友有了疏离感,都是普世话题不是粘标签
长的像胡梅尔斯的男主不错
拒绝上价值,一部饶雪漫式纯粹、唯美又伤感的偶像剧(褒义),少男(少女)残破的梦在现实面前彻底分崩离析。不是错付了爱,是想付却根本无处可付。爱情没有中间值,铁了心踩灭,或者放开了燃烧,成年人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整理情绪,压抑感情。影像上强化了无处安放的焦灼感,多兰明明是王子气质,为什么总是演如此窘迫又卑微的角色。
主题比较陈旧了。我们这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拍《七月与安生》这种主题是符合社会思潮的,加拿大这种发达国家好多年,都开始卖大麻的地方还拍什么“男版七月与安生”真的比较过时了。还有挥之不去的多兰的老问题:无意义的镜头和无意义的场景有点多。p.s.戛纳对它的嫡系部队的偏心,真的生怕其他人不知道。
三星半,其实某种程度上还是很佩服多兰永远可以把一个简单粗暴的本子拍出只属于自己的风格特色,比如聒噪的群戏都能抓住人。尽管依旧是平行世界的母子关系,却增加了马蒂的视角,只是戏份分布有问题,直到雨夜那个吻才知道原来是两颗心动摇(虽然能猜到但从电影的前期很难感觉到)。马克西这个角色细想之下特别虐,感谢结尾HE。
魁北克郭敬明又怎样,一切都很浅薄,一切都是深情。承认他是天才没那么难。
一个吻究竟在逼迫着谁?相较于爱情,母子关系一直被多兰摆在更重要的创作位置。这种羁绊,也着实投射到了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这两个角色之上。彼此不经意的逼迫,弹拨着妄图假寐的悸动之心。尽管细节上略有粗糙,但情感的真挚假不了。
前中期絮叨快速节奏对话日常没记住一个名字,除了片名,最后一场party的场景与镜头比例变化的事后上了道。
两星半。
不再碰多兰。
回到舒适区的多兰依旧在恋母、青少年的性启蒙等母题中游刃有余,本片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次小小变奏:以“同性尴尬之吻”引入故事,却丝毫未拘泥于酷儿题材,后续着笔于时过境迁中不同的人生际遇。每当多兰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总能拍出无比动人的影像,我想也许自恋就是他的天赋吧,那就不必成为阿莫多瓦或欧容;可这几年他创作上遭遇的窘境似乎也说明,自恋也许会过期。
多兰凭本片稳坐聒噪界一哥宝座,同时在油腻界挤入一线,地位直逼黄晓明
还是多兰的老玩意…碰巧我还没看腻所以整体观感还凑合…就是你能想象的所有多兰片的套路,还不是取各自精华的那种!
just too much…
多兰还是那个被宠坏的长不大的孩子,但作为电影创作者他本应该更成熟了……
2.5 仅比只是世界尽头好一点吧,多兰把变换画幅的小聪明多打磨一下台词也许能好看一点,我真的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忍着烦躁的情绪听演员喊那些毫无趣味的台词,升格已经不够多兰用了,降格都上了,实力让片子看起来更像MV了,另外办公室盆栽这种符号真的好low
摄影和画面真的很好,但是多兰在荧幕上不如在封面杂志,剧情也莫名其妙。
吵什么吵
3.5多兰还是如此地自恋和自我重复,像是之前一些作品的简单嫁接,没有任何超越和新意,不过这部看得出来是在认真写剧本了,虽然有些幼稚的双关玩笑和地域调侃显得尴尬,但至少不沉闷吧,镜头上也舍弃了不少做作的慢镜头,就一两个场景用了,效果还行,好朋友只是朋友,从双线到单线的公路,两个年轻人在人生的转折点上不得不面对选择,关于工作、家庭和爱情,自我在这时也变得那么地迷茫了,不顾一切的代价太沉重,而屈服于命运的压力又让人喘不过气来,构架还是俗气的从一个派对到另一个派对,家庭与爱情也离不开控制欲和忠诚等老主题,在离开前的这场风暴过境,最后似乎也没有留下什么,但刻意留白的处理还是看出风云过后,我们仍然是最好的朋友,只不过朋友的边界在哪里,这已经不重要了吧,重要的是我们早已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无法被抹去的存在
马克西姆眼角滑下的红色胎记就像一条红色的河:大雨吻湿了 吻湿了 火热彼此摇晃着 摇晃着 交错我们继续着 继续着 走着终于 悄悄地 悄悄地这样 悄悄地 悄悄地就这样 悄悄地 悄悄地就这样 悄悄地 悄悄地飘摇 在这 红色的河
文艺上的少年天才,可以凭借天赋而在年少时创造出很好的作品。可是如果天才没有早夭,那能将这样的才气实实在在努力成才华的还真是不多。多兰出道的作品是惊人的,但后续的作品都是畸形与不那么成熟的。不过我们都知道他在不断尝试与努力,从这一点上看多兰还是值得我们喜欢。这部作品与他之前的作品一样充满着大量的对话与对家庭关系的探讨。能看到其实多兰那颗心仍然没有长大。因为成年人得心里,很少有人在为是否有人在乎自己而烦恼,也不会有多少人还会试图挽留某人而拦截一封信件。这些,也许只存在于想象中,存在于电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