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究竟懂不懂什么是府兵制,尤其什么是唐朝府兵制。
府兵制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招募地方良家子,在军府就近屯田,而且要自备轻武器和干粮以及驮马,闲时屯田战时出征,而且要前往长安值戍。
而府兵仅在盛唐时期大兴,到了玄宗中期,因为财政压力过大、军田被侵占殆尽,不得已改了募兵制。
那么来说说,府兵在唐朝意味着什么,简单一句话,国家正规军。
军纪严格,战斗力极强,盛唐灭国无数的战绩都是府兵打下来的。
既然府兵作为正军,调动也有严格要求。
中书省、门下省掌控调发府兵的权利。
若要调动十人以上的府兵,便须用铜鱼符与敕书。
据《唐律》第十六卷《擅兴律》的疏议所载,“执兵之司,得左符,皆用右符勘合,始从发兵之事”。
“左者在内,右者付外”,即左符由门下省内的符宝郎保存,右符交与折冲府保存。
所以,导演先是把唐朝府兵污蔑为肆意打家劫舍的兵匪,又搞出为了抓强盗前后三波府兵出击的奇葩情节……唐朝负责地方治安的根本不是府兵好么!
因为府兵需要后备兵源,在各个州县(看清楚,是州县,有地方官员治理的地区!
)设置团结兵、州郡兵作为地方防御力量以及府兵预备役人员,更不用说州县本身就有抓捕贼盗的力量——衙役。
2、那么既然前面说过,地方州县本身就有军事力量和治安人员,抓捕强盗根本不可能上府兵。
那么我们做极端假设,真的有府兵肆意屠村,地方州县会是什么反应?
答案是县令绝对要死命上告!
科举制从隋朝时期就正式建立了,唐朝继续沿用并作出改革,唐朝在隋朝科举制基础上更进一步,规定参加科考不需要推荐资格,所有人都可以参加。
而地方县令这一职务,就是只有科举会试成功后进士出身的人才可以直接授予,为古代官场百仞阶梯之始。
进士是什么人,唐朝全国360个州,1577个县,每届最终从全国十几万考生中最终脱颖而出的进士人数平均不超过25人。
走到这一步意味着你要几十年如一日的接受儒学教育,熟读九经(唐代在五经基础上扩增,比如春秋被分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娴熟策问、精通诗赋。
这就是唐朝地方县令的基本素质,而这样一个经受儒家熏陶的饱学之士,会坐视府兵屠村么?
更不用说唐朝对官员的考绩中,对于“人口增加”这一考核标准的重视了。
以前看书看到过一个唐朝地方县令,因为捣毁地方巫蛊淫祀,造成十余户村民逃离,在岁末考核时直接因为人口下降被评为中下等,仕途因此大受影响。
3、导演这片子,十足十是在模仿黑泽明,电影构图远远无法与之相比就算了,连黑泽明电影精髓的人性挖掘方面也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黑泽明的《七武士》,除了描绘贫苦农民的懦弱愚昧狡诈,还揭露了时代的残酷,阶级的鸿沟以及武士文化的忠勇义(?
)。
而这部片子,除了成功描述村民的愚昧,也就只剩死亡、性、搞笑这些噱头了
南周那个版忒大了,大得不记住这电影的名字就好像对不起它家那么大的版一般,所以终究是看了,不过是下载的。
重庆这样大,去了电影院一看,满眼红红绿绿紫紫黄黄的三枪,哪怕给一个场子一次播映呢?
没,这片儿,没有地方,所以只好下载了,真的想看,别无他法。
以后要补个DVD版的,不然怎么成呢?
让我笑了又哭的本子,多长时间没看到了?
当然,这说的是国货。
一群人在一起认真做个东西,于中国电影就这么难?
每年都有一群人一起做了个东西,鼓捣得真是风生水起,最后异口同声地说,都是血泪作呀!
结果你一看,都玛丽隔壁的撒玩意?杨树鹏他好在什么地方呢?
就是他告诉你,我做了个东西,是这样这样。
你看了这东西,也是这样这样。
这多难得啊,和明星不做虚假广告一样难得。
专业,毛几代几代导演,如今一看,皆是狗屁,且拖着港台电影下水,变着法儿指的就是你兜子里的钱,至于他的玩意儿是否值这个票价便无人理睬,你还是自愿,且不能写个状纸去告他骗人。
所以这片子那样的弥足珍贵,那样的妥帖。
人是不是那个朝代的人呢,故事是不是那个朝代的故事呢?
其实祖国故土这么几千年,祖国故土的人民这么几千年,骨子里的根性是未变的。
所以看着这些山贼村民里正你笑了,看着那些官兵你怒了,听见求饶说一家老小啊你戚戚了,看见有人死了你郁闷了,最后太阳出来了你哭了。
杨树鹏不是专业导演,专业除了从你口袋里面掏钱不会还你点啥,除了让你在办公室同事磕牙的时候不落人后,还能给你什么?
一个半道出家的导演拍了这样一出戏,不管他学了黑泽明还是谁,此片在这个时节的片子中孑然而立,已是中国电影眼下之杯具,又或者,就是一张茶几。
何等可贵的片子呀……半夜的想起六的话:卖身,太辛苦啊!
哥,咋能这么实诚?
院线都是势利眼,歪嘴诗人,他们不爱的。
大唐的风骨,在那些人眼中,已是隔世陈馊了!
唐朝天宝年间,两个强盗薛十三和陈六在打劫时敛得大量财宝,他们将财宝埋藏后,途经苦竹林村,先抢劫少女罗娘的家人,后为救少女罗娘,他们杀了几名官兵。
村民怕事,将他二人抓获,但两人趁夜逃跑,村人利用陷阱再度将二人抓获,送交官军,岂料女屠夫鹦哥帮忙,二人再度脱险,并大开杀戒。
两人留在村中,陈六强奸了罗娘,却爱上了她,一门心思要留下做女婿,他和薛十三的友谊遇到挑战。
里正引来了官兵,没想到官兵要屠尽全村。
强盗奋起,带领村人和官兵对抗,激战后,村民几乎被杀光。
薛十三被杀,陈六逃走。
两人的财宝却被薛十三一人重新藏匿而不知下落。
多年后,陈六带妻罗娘、长寿重回苦竹林村。
故事讲完后,在明媚阳光下,陈六安详死去。
从影片技巧上看,画面美丽,但是颜色并不艳丽;声音真是而不做作。
从演员表演上,胡军放弃了硬派好男人的形象,演绎薛十三这个坏坏的山贼;姜武则进一步发挥他在《洗澡》里装傻充愣的本事。
虽然全片在武打效果上只能用笨拙来形容,但是二人在该出手相救的时刻却丝毫不含糊。
两个草莽与一群村民共同演绎这段简单而又深邃的友谊、爱情、包容、狂野与奔放。
影片彻底颠覆了华语武侠片的传统模式,巧妙地将幽默、暴力与哲思融为一体。
里面没有出手不凡的大侠、英雄,没有明辨是非的百姓;里面有的只是亦正亦邪的“强盗”,固守大唐律法的自以为维护正义的里正,以及一大帮糊涂到每天不知道做什么的村民。
本片看似情节简单、荒诞不羁,却于简洁中却镌刻着关于人性临界点的哲思;它又是一部喜剧电影,然而笑声背后却又隐藏着绵延不绝的淡淡忧伤。
这是一部充满矛盾的作品,令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中藏匿着痛入骨髓的爱恨纠缠,嬉笑怒骂间悄然飘落无法抹去的浓重痕迹,轻声喟叹却余蕴悠长。
刚刚看了这个片子。
突然有种想说些什么的冲动。
于是上来注册,然后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来不打算给推荐的,看片子的时候,脑子就在想,这个片子,我要打多少分呢。
6.5分吧。
但是上来之后,想了想,还是给个推荐吧。
片子的风格不用说了,看过的差不多都知道是借鉴于黑泽明的七武士的东西很多。
有着明显的黑泽明印记。
诚然,现代的社会,是很难出现黑泽明那样的导演了。
实话实说,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娱乐至死。
老黑的七武士,既是商业片,也是一部充满个人印记风格的伟大的悲悯类型片。
武士的无奈,农民的劣根性等等。
老黑不是批判那些卑劣的农民,而是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去注视他们。
而唐朝兄弟没有这些。
真要有这些,那就不会打着贺岁片的旗号了。
但是没有这些,唐朝兄弟依然好看,但是……看着片中的府军们的嘴脸,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当代的某些城管和强拆队的形象,百年老村付诸一炬的镜头,更是让我想起了那位以火自燃抗争的妇女。
当里正纠结于情大还是法大的时候,也颇让人无奈。
忽然理解了疑似李白的出现,导演拍一部片子,让达官贵人高兴,于是才能有投资拍摄部片子。
导演的境遇并不比千年前的李白更好,于是相信导演是借助李白的话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这是一个聪明人横行的时代,我们不抵抗,放弃抵抗,不像第五代那样执拗的去讨个说法,连第五代的执牛耳者都打响了妥协的三枪,更何况他人呢。
那些传说中们的大师,死一个少一个了。
不做大师,你也做不成大师。
可惜,导演还是有些想法,至少这部片子不是那种只让你娱乐,至少它可以让你联想到现实。
这已经挺难得的了。
我个人很喜欢胡军,即使他的演技不能算是上等,但是他的形象实在是不错,更何况这种喜剧化的人物,刻画起来挺有难度的。
而姜武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
当他扛着大刀出现的时候,立刻让我想起了七武士里的三船敏郎,那个曾经做过关东军伙夫的日本大腕。
也算是姜武的致敬吧。
李立群过去是个好演员,现在还是个好演员。
至于片中中国村民的形象,只能说很到位。
对于这点,鬼子来了,可谓是登峰造极之作。
就先写到这儿吧。
与《鬼子来了》中反应外来侵略和展现人性本来面目的残酷激烈不同,这部电影弱化了闯入者与被闯入者的矛盾,把他们之间地位、情绪等微妙的转换放到最大。
避开社会背景,以反映社会的宏大主题,把主人公都锁定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中,以展现人物内心无解的矛盾与重复的困境。
此举与《鬼子来了》有异曲同工之处,封闭的生活环境被打破,人物被迫陷入自我保护与反抗的怪圈。
而不断投奔的过程也是对其道德观的展现,和对自我囚禁意识的不断加固。
面对困境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实际上是妥协惯性形成的第一步。
在入侵者(薛十三和赵六)未到来之前,村民的生活单调而有序,里长指挥和管理村中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没有任何波澜和异议,如同《鬼子来了》中的村长,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似的符号。
闯入者到来之后,所有的村民都被简化为行动者,而决策者只有里长一人,正如一个村民所言“无论什么都是您一句话”。
因此里长一人的行动就决定了全体村民的意识——自我保护,对闯入者进行审问和驱逐。
所谓“驱逐”就是交给官府,在里长的制度之外更大的制度。
但是显然“军官”的威胁更大,遭到打击后,里长的矛盾还是在二人身上,因此一个不断自我囚禁的怪圈就此形成——杀贼招来官兵,官兵杀村人,贼杀官兵,村民囚禁贼。
只因村民的思维观念早已形成,对里长决议的默认是失去自我意识的第一步,对强权的不断投靠是对利益倾向认识之后最大的妥协方式。
外部的牢笼与坐以待毙的消极对抗加速了毁灭的到来。
面对与贼人共同的威胁——官兵,并未选择对抗,而是不断归顺。
在《鬼子来了》中,马大三等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日军和两个俘虏,他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认清最大的利益所在。
然而在统治意识和强权意识编织的思维囚笼中,他们对于结论往往是明晰的,在对与错的天平中,他们往往选择强大的一方——马大三去找日军,里长去找官兵。
因为这样才能让他们获得最大的利益——马大三换来粮食,里长赶走贼人并换来原来的平静时光。
这种安命于自我安全的意识并没有错,但是在自我安全的对面立着两个有恩的人,以此矛盾来切入对整体道德观的质疑,和他们观念中对“平静”的定义的疑问。
放弃可以改变生活的契机,放弃反抗的权利而选择“招安”,这种自我讨好和安慰很大一定程度上是最后悲剧的恶因之一。
与《鬼子来了》最默契的地方在于对疯癫角色的设计。
《鬼子来了》中的疯老爷,《我》中把清醒的角色给了一个孩子。
躲过了所有的屠杀,目击了一切人物的狼狈之像毫无忧虑的活着,但正是这个从未被玷污的角色成为了一个至高的道德监督者的形象,也是唯一一个不会被服从和压抑等意识形态围困的人物。
他出现在所有阴谋酝酿和实施的时刻,里正醒来去报官,屠杀进行,和一开始官兵进村时。
而他的平静和毫发无损也是对所有事情的反讽:无立场的围观闹剧比自我消解的反抗更具有力量。
因为反抗本身只是为了让自己陷入更大的牢笼。
电影的屠杀部分直指人性最愚蠢的一隅,对于立场的选择究竟应基于经验还是该依靠现实,导演并未明说。
但是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具体辩证关系已经一目了然。
就像马大三最后挥刀砍杀日本人和里长拿木棍插死薛十三,之决定于你更倾向于自我解放还是更爱进入自我围困的“平静生活”。
胡军姜武,没兴趣。
兄弟,没兴趣。
古装喜剧,没兴趣的没兴趣。
陪朋友看,看完,就给了五星。
五星的意思是:不得不看。
哪里有强盗啊,有钱就拿,没钱也就算了。
看上个女的,就能一直看上,一看上就是一辈子。
还一起把一个傻孩子养大。
兄弟,就是把钱藏在一个地方。
一个死了,另一个才发现钱早没了。
可是40年后还是会来他的坟上喝一碗酒。
厮杀,喊打,强奸,屠村,一直在喷血。
可是硕大的月亮下面,会出现一个诗人。
以为他卖身,其实他卖诗的翩翩书生。
他留下一首静夜思就去了长安。
四十年后的苦竹林村还是一样,看见外来人就以为来了妖怪。
可是,雨就在这个时候停了。
我完全信了这个世界,我怀疑这导演就是个唐朝人。
另:音乐很好听,画面很美。
姜武完全盖过胡军。
看完《我的唐朝兄弟》,很郁闷。
为什么郁闷?
因为我没看懂。
要是欧洲的文艺片,没看懂我也认了;一中国电影让我没看懂,实在是少见。
别误会,什么官即是匪匪即是官政治的隐喻现实的荒诞等等我也能说出一堆,但电影的细节安排上有太多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我一直认为,任何电影的每个镜头安排都是有用意的。
即使是安排演员们无厘头的互砍乱杀,这安排也有其用意。
但这部电影有太多的地方我看不出用意。
最后我不禁开始疑惑:究竟是我理解能力太差,还是导演也不明白他要表达什么、如何用电影语言表达?
看豆瓣上的影评,文艺青年们一个劲地想502黑泽明、七武士,可是人家黑泽明好像不是这样的吧,人家黑泽明当年拍的可是彻头彻尾的商业片。
又听说此片的票房极为惨淡,有点替它可惜,不管怎么说我还支持电影形式多样化的,不希望国内银幕被张艺谋之流霸占。
其实胡军演这种轻喜剧挺合适,比他以前的那些角色倒更让我喜欢些。
开始两人的兄弟情感觉也不错的。
这片如果不那么想装X,而是老老实实拍,也许各方面成绩反而会更高些。
没看懂的片子,影评写起来没劲,就让我大喊几声吧: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服装道具像日本呢?
日本传统的服装、建筑、文字、器具等大部分都是跟中国学的,难道现在学校不讲这个了吗?
日本传统的服装、建筑、文字、器具等大部分都是跟中国学的,难道现在学校不讲这个了吗?
日本传统的服装、建筑、文字、器具等大部分都是跟中国学的,难道现在学校不讲这个了吗?
李白不是职业诗人!
李白的理想是像范蠡、张良等人那样,辅佐明主平定天下,然后功成身退,隐居山林。
对于写诗他就没怎么上过心,只是兴之所至随手涂抹而已。
只是他才气太大,随手乱写就是流传千古的佳作,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可不是成心的。
说他是职业诗人,简直跟骂人一样,小心人家跟你急:“你才是职业诗人,你们全家都是职业诗人!
”
首先说明本人不是什么专业的影评人士,只是随便瞎得瑟两句。
大家都在说这部电影的画面和音乐很赞,我当然很赞成。
清新典雅的山村景致,用颗粒感饱满的画面去表现的确很新鲜。
这部电影的有些画面,让我想起了修饰过的《东邪西毒》。
大部分电影的画面漂亮,无非是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变成风景片放进了电影里面,虽然好看但却觉得生硬。
此片却不太一样,风景都在人物的背后。
人物很草根,风景也很草根。
与官军在稻田里厮杀的戏很有意思。
泥泞的稻田给主角增加一丝悲凉的英雄气概,但更多的是喜剧色彩。
在不大的小村中,和官府村民玩游击战。
打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给人家打跑了就追,追到了不仅要杀,还要摆摆POSS。
而且杀人的手法并不高明,谈不上好看,却很是实用。
倘若有一天你被一群人追杀,倘若心中有此片,保你多能活两天。
呵呵,有《东邪西毒》那样的电影是没有办法多活的,呵呵,扯远了。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充满实用主义美感的电影。
也有人说此片和《麦田》有点像。
即便是像,我觉得《兄弟》要更胜于《麦田》不止一两分。
可以说《麦田》可看的只有麦田。
而《兄弟》可看的便全是兄弟。
一个是单调的景,一个是丰富的情。
胜负不言自明。
比起《麦田》当中范冰冰刻意的性感,《兄弟》中女主角们的性感却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纵然挤出来的沟有点刻意的感觉,但是在那么一个自然纯真的村庄。
我想着不穿内裤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
两部电影同样也都有血腥的场面,比起《麦田》没打就开始摆姿势。
《兄弟》却又着独特的暴力笑美学。
这种感觉可以说是从成龙电影中,提取并升华的一点。
即让观众笑着看血。
听上去有些怪,但看起来却觉得爽。
音乐做得也很到位。
选择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还有点犹豫。
觉得来电影院就应该看一些声光特像特备到位的电影。
像这种剧情片来电影院看有点不值当。
但是真坐在电影院之中,听着耳后潺潺的水声,听见主角男人般的嘶吼。
感觉着实过瘾,仿佛自己生活在那个年代。
服装方面也不错,虽然大家的衣服都破破烂烂的,却显得并不那么难看。
虽然主角的衣服有点日本风格,但是想想那时是唐朝,日本学的不久是中国的唐朝吗?
呵呵。
最想说的是演员方面。
此片在演员方面可以说是做的非常非常的用心。
除了两位主角以外,配角的挑选都是很到位的。
从初到小村时候的马七(马七大哥长的真的很充满喜感,自然的喜感不造作),再后来杀到小村的伙长(伙长长的真是没的说,一看就知道是坏人啦,坏道骨子里的坏,坏的很可爱,招笑。
虽然他演的角色很凶残。
),还有有点像雪村的李白(他一出来我真以为是雪村呢)。
一众绿叶不仅长相出色,演技也可以说是很到位的。
曾经一时认为村里没有正常人,全是疯子和懦夫。
后来才真正明白其实他们是朴实到了极点。
两位主角的演技可圈可点,不过胡军是男子气概有余而匪劲不足啊呵呵。
想着要是让姜文姜武一起来演,想是会更有意思吧。
中国电影照这样拍下去,还是挺有希望的嘛哈哈。
导演杨树鹏,你大可以低头狂奔,不用抬头看路啦!
还能说什么呢,看完《我的唐朝兄弟》给我最深的感觉就是闹剧一部!
不过,闹的有点可笑。
姜武我一直喜欢的一个演员,长得很憨厚,很实在,在这部电影里也给人这样的感觉,还傻乎乎的,挺有意思的。
我很喜欢他演这样的角色,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话说胡军,我还真有点接受不了他演这么闹哄哄的,又有点没头脑的角色,他在我心里的硬汉形象一下子荡然全无了!
杯具呀!
纵观整部电影,我觉得就是两个强盗(姜武和胡军分别饰演),我都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强盗了,因为他们毕竟是善良的,在某些事情上要比那个里正看的真切的多。
他们这两个强盗反而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有多么的浑浊,多么的腐败。
从一开始的抢劫到后来的保护村民,两个善良的强盗。
迂腐的里正,提到他我就生气,真是顽固不化,认死理,不会变通。
连两个强盗都能看清的社会现实,他却看不清,就会说他那点家史,还动不动就报官。
以为官府能抓住两个强盗,他们就能恢复往日的生活了。
更让我看着生气的就是那些愚昧的村民,两个强盗劝他们离开,还给他们讲道理,他们居然不走,还觉得两个强盗可笑,我当时那个气呀!
更让我吃惊的是,电影里居然还有李白,两个强盗还和李白饮酒、聊天。
真是让我无语呀!
原来,他们是和李白生活在同一时期呀!
不过,闹归闹,还是有爱情戏的。
两个强盗一个和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了,另一个和喜欢的女人都死了。
也算是个圆满的结局吧!
虽然,电影总体我觉得闹哄哄的,但是,电影前半部分闹、可笑,后半部分动情、感人。
本来就是冲着胡军去看的,这男人怎么看怎么帅。
姜武给我的感觉还是《洗澡》里面傻傻的样。
画面算漂亮。
剧情呢。。。
中间有些搞笑。
看完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临时性XX”事件。
故事由一个官兵看到女主,很突然的,很临时的起了斜念引起。
后面的事情很自然就是救人杀兵,惹下了祸根。
一个“兵”临时性XX了,他被两个强盗给河蟹拉,于是“兵的老大”“火长”(好象是这么叫的)出来了,要正法闹事者,当然他没搞定,所以更大的“老大”出来了,后面就不说了。
里面的一群愚民,就是村民拉,跟他们说又说不听,听又听不懂,都不知道怎么个沟通他们才能理解,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村里唯一会认字的“里正”(一个芝麻村官)还左右不分,按现在的话说,只抓别人的错,不理别人的好,说的好听是迂腐,不好听就是要讨好上面的。
他能眼看着自己的村民被欺负,装着听不见,看到这里,我就想用姜武的口气“呸”他一脸唾沫,不是个东西。
这话说远了,跑题拉。
哎,我也不想拉回来拉。
内核过于烂大街,也谈不上什么反转,只能说观感还是有一丝震撼的。整体剪辑其实很混乱,很多镜头呈现都很莫名,完全能够拍得更好些。演技的话,胡军和姜武都不出彩,反倒是李立群的角色有些木秀于林的鲜明感,可以将将给到三星。
[10.01.12~13]直到里正去报官才看出点意思,立意还不错,但是前面实在太无聊了,看得人昏昏欲睡,几乎看不下去。剧情不流畅,台词也不行。另外这个故事无论放在哪个朝代还不都一样,为什么非要突出“唐朝“呢?到底是什么意图?看这片名我还以为是部穿越题材呢。话说导演长得还真像雪村囧
很man的电影,喜欢胡军和姜武。
如果其他看这个电影的人,没看过<七武士>
为何我觉得如此一般
太垃圾的电影了,如果你很无趣,想测试自己无趣的底线,请看这部电影。
像<麦田>一样差劲,不过胡军讲的那个黄色笑话蛮有意思.不然我就给零星了.
就内容而言,其实不怎么样,说故事的能力不行;就艺术角度来说,我不懂艺术,但是觉得表现形式比较好,特别是这些老戏骨对人物的刻画,还是不错啊;一部好的电影要看很多遍才能体会其中的精髓,只是现在的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所以对大部分电影,我们尽可能争取一遍过的原则;认真看,一遍就好!
剧情很简单,看完了,完全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场景剧服像日本武士片.最搞笑的是李白的出现,和电影是完全搭不上边.又想到强盗土匪的逻辑就应该是这样.群众都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全都被牵着走.还有官兵是吃屎的.
浪费了三个好演员的表演,糟糕的剪辑!垃圾的细节处理!导演明显想学日本风格,想玩深刻,但是最后搞得一塌糊涂!
我在veryCD被封之前,抢救下来的电影,还不错,充满了喜感和张力
黑色幽默,还行,不过两位主角实在太程式化,那位小妞在片尾笑的我鸡皮疙瘩骤起。再看那帮小农们,恨的想抽他们,但仔细想想,自己还不是个没啥主见,唯上级命令是从,生怕犯错的?就当嘲讽一下自己好了。卖身太辛苦,这句话还算经典,呵呵~
今年不知咋的,内地电影就流行起复古风来了,又是春秋,又是战国,又是隋啊,又是唐的。春秋的《孔子》虽说还没上映,但一想起说粤语的孔夫子,就感觉有点囧;战国的《麦田》,都不知道何平在唱什么戏;那个什么《隋朝来客》,简直有点污辱观众的智商;想来想去,还是这个唐朝的故事有点意思!
什么玩意儿..
电影还是不错的,问题在于营销宣传上不够专业,四颗星是对国产有诚意影片的鼓励。
稻子正好 可以酿美酒稻子正好 可以煮粥喝种稻子啊 忙着收获收获时节 定在七月七月流火 正是凉快我家小儿 长了一岁我家娘子 梳头抹脸脸上擦的 是鹅黄粉啊 ——片尾曲《时或有喜》。凭这首短歌,加一星。喜欢音乐甚于电影。官军的两个头目居然是日本人演的
看点还是很多的
山寨黑泽明,百姓愚昧,官兵猛于匪
这片一直没看,原来是跟那个隋朝来客搞混了,非常好的作品。李立群,姜武演的很好
官非官,匪非匪。黑白之间还有个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