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一部作品会让我想要用笔来阐述我对它的观感;有些是因为太蹩脚,有些是因为太优秀了,还有一些或许是更本没看懂。
但是《青衣》,些须唏嘘,些须遗憾,些须感触,更多的是思考,对人的思考,对作品表现手法的思考……《青衣》的题材是“京剧”,是个让某些年龄段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人感怀的题材,我若不是到了这个能够开始体会中华文化意韵的年纪,大概对这个题材未必那么感兴趣。
以这点来看,这是部“成人向”的作品,在片首的一开头,“青衣”的兰花指那么一摆,女主人公的片外白那么一念,“青衣”不是一个人,是那么一代人的梦,这个故事只关注两个人,男人跟女人;这故事是关注两件事,幸福跟不幸。
这旁白伴着戏班子里咿咿啊啊声那么一念,这开场的味道就全出来了;而这故事的主心自然也不全是戏了,而是那么几代扮戏人的各自幸与不幸的故事了。
三代人;不同背景的青衣,不同生活态度的人最“失败”的青衣,来春最“洒脱”的青衣,柳如云青衣中的青衣,筱燕秋
青衣这个行当,套用电视剧里的话说就是“黄连托生了苦胆胎”,从里苦到外。
青衣扮演的人物,比如月宫里孤独寂寞的嫦娥,比如苦守寒窑十八载的王宝钏,比如被压在雷峰塔下的白蛇,大多是抑郁不得志的,满腔才情无从寄,空待年华似水流。
所以一位真正的青衣,在生活上往往也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悲剧。
尤其是剧中的核心青衣筱燕秋,事业青春被硬生生掐断,从此要风不得风,要雨不得雨,一生苦闷,无法解脱。
筱燕秋的悲剧命运,完全是由她孤傲自赏的性格决定的。
因为戏唱得好,所以完全看不起跟自己风格不同的老演员,争吵中用开水泼人家的脸;看不起自己的丈夫面瓜,更看不起曾经筒子楼里的邻里邻居,不与人交往;看不起自己的婆婆,多少年不肯叫“妈”;看不上自己的女儿,导致女儿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够好”…… 可筱燕秋却是如此热爱青衣这个行当,热爱京剧。
为了再次站上舞台,她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健康,身体,甚至灵魂。
她的一生都活在戏里,爱情是镜花水月,理想是抑郁不得志,生活是情非所愿。
她的一生是青衣的一生,充满矛盾,从里苦到外,却也从里美到外。
看过这么多的电视剧,还从没有这么一位主人公,让人打心眼里鄙视,因为她“要戏德没戏德,要人性没人性”;可也没有一位这样不讨人喜欢不招认待见的主人公,让人如此揪心痛心与感慨。
筱燕秋是个戏痴,可惜生活不是戏。
除了戏,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的青衣只能任命运随波逐流,看尽人间冷暖,枯等红颜白发。
徐帆把这样一个让人可恨可怜又可叹的女子演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她那“唧唧歪歪的劲儿”,再加上傅彪的大老粗交警,给这样一部悲情电视剧增加了无数喜剧色彩,语言对话都极为精彩。
电视剧里一共出现了三代青衣:潘虹演的老青衣柳如云,徐帆的筱燕秋与马静饰演的学生春来。
柳如云一生活在戏里,认为自己是永远的明星,就连跑龙套都一丝不苟,拒穿没有熨烫过的戏服。
与筱燕秋一样,柳如云也爱上了戏中人,为了不向爱情不向生活妥协,一生没有嫁人。
筱燕秋的目中无人比起柳如云要温和许多,可眼角眉梢也都是孤高与冷傲。
不过筱燕秋终究没能向柳如云一样彻底活在戏中,爱情失败的她选择了迅速嫁人作为出路。
与柳如云相同的是,她也将自己对青衣的领悟,对京剧的热爱,将自己一生不能实现的舞台理想寄予了下一代青衣,自己的学生——春来身上。
春来,这个二十一世纪的青衣,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悲苦青衣。
春来追求人生的享乐,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是几乎没有道德底线的新新人类。
春来抛弃了柳如云与筱燕秋时代对青衣的热爱,她彻底离了戏,轰轰烈烈的开放在在灯红酒绿的现代花花世界里。
春来是三代青衣里最有适应性的,最春风得意的,也是最不象青衣的青衣。
可以预见,青衣到了春来的时代,就真正如落花流水,魂归离恨天了。
这三代青衣,唱功能力上是一代比一代强,人品道德生活底线上是一代不如一代。
而我们的国粹京剧,也正如剧中的青衣一样,这样江河日下,辉煌一去不返了吧。
我敬佩柳如云与筱燕秋对青衣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她们一辈子活在戏里,是真正把灵魂奉献给理想的艺术家;可我又鄙视她们目中无人缺少人性的生活方式。
我瞧不起春来的不择手段出卖灵魂,可不可不承认她这样奋不顾身的新新人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必然脱颖而出,最早尝到胜利果实的滋味,至于这滋味对春来是苦是甜,只有这代道德价值观念已天翻地覆的新新人类自己才能评述。
生活,从来就是这样复杂的啊。
所以,看完了《青衣》,我只有一声叹息,两行眼泪,再道一句:“天凉好个秋!
”
风雨乾坤三声叹,天上人间一回眸。
青衣是一个人的梦,同样也是一代人的梦。
青衣这个故事里,只关注两个人,就是男人和女人。
只关注两件事情,就是幸福与不幸。
以前看剧觉得《青衣》悲,上个月把书看完了,再看剧觉得更悲了。
筱燕秋在书里从没对面瓜没对孩子笑过,甚至没对人正常笑过,她谁都不爱只爱嫦娥,她是水一碰就成冰,冷到无情,所以她执着到疯魔,我只觉得这就是她的命。
但是,在剧里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她是爱面瓜爱孩子的,这种爱转瞬即逝,像施舍一般,随着嫦娥一次次出现,彻底崩塌,走向灭亡。
我从没觉得书中的筱燕秋是正常人,但就是编剧在剧里添加的一丝正常,她会和锦素谈心,会看到面瓜笑,会觉得孩子锁住她的心。
在她泼了李雪芬开水被剧团下放到戏校后过20岁生日的那天,有裴锦素陪着她哭她笑和她一起离开;在她30岁重遇乔炳璋这个负心汉后回家过生日那天,有面瓜和女儿陪她哭抱着她;在她40岁重登舞台出了岔子的时候,有锦素罢唱等她登台,而她只是奋不顾身选择了嫦娥,飞蛾扑火。
十几年的夫妻,一腔热血的爱,终究是没有捂热这块冰,抵不过她对嫦娥的执着和痴狂。
面瓜抱着她的照片边哭边说她不爱这个家,女儿和面瓜说:“她谁都不爱,只爱她自己,我说的不对,她连自己都不爱,只爱台上的那个嫦娥”,看得还挺心酸的。
其实,当筱燕秋说:“嫦娥不是她的命,是比她命还宝贵的那个人”。
我已经无法苛责她的自私了,她向生活妥协过,只是她失败了。
她有她的追求,她是嫦娥,最后总是要飞上天的。
电视剧比小说多了温情和美好,不变的依然是大雪天走向死亡的结局,添加的一丝虚妄的美好破灭,愈发悲哀。
徐帆能遇到《青衣》这部剧是她的幸运,《青衣》能遇到徐帆是这部剧的幸运。
最初是奔着里面的京剧去的,担当看完一集后,就又等着下一集了。
很生活,很实在。
当你爱上一样东西以后,真的会为她痴狂。
京剧,犹是这样!
《青衣》故事好、台词好、角色好。
青衣是一个人的梦,也是一代人的梦。
青衣这个故事只关注两个人,那就是男人和女人;青衣这个故事只关注两件事,那就是幸福与不幸;整个剧中,柳如云这个角色出场不多,然而着墨很重,每到关键时刻必然出现,或是平地惊雷的爆发,或是深刻睿智的人生见解,再或是剖肝沥胆的自我斟酌……她的一生是遗憾的一生,最痴爱的是《奔月》,最毁她的也是《奔月》;个人感情上她把自己吊在了已有妻室的老团长魏笑天这棵“树”上,明知没有结果却执意坚持,因此一生未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然活在戏文和爱情里。
戏里戏外她都是青衣,她痴、她怨、她愤世嫉俗……总之每一次出场都能把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戏疯子”刻画的入木三分,潘虹扮演柳如云真是绝倒!
由傅彪扮演的面瓜虽然是配角,但把这个幽默、能干、善良且夹在刁蛮母亲与固执媳妇之间左右和稀泥的小人物刻画的细腻入微,他格外生活化的笑容和一言一行使这部冷峻的内心戏变得有了温度,使得不食人间烟火的筱燕秋有了存在的理由。
我估计《青衣》如果是在今天问世的话,恐怕会成为挑起性别对立之人口水战的焦点。
筱艳秋这个角色其实不是特别的讨喜,她是人戏不分的“女版”程蝶衣,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嫦娥,只能在广寒宫舒广袖起舞弄清影,一旦离开了舞台她就像行尸走肉一般;作为戏痴的她也许选择婚姻与家庭就如同嫦娥偷吃了灵药一样,一步错步步错……《青衣》里毕飞宇写女性的命运更胜过写“青衣”的命运;不只是筱艳秋,柳如云、李雪芬、春来等这几代青衣,到头来难以说是结局完美,终是“命中八尺,难求一丈”。
某种意义上青衣的命运折射出作者对国粹京剧艺术在当下市场低迷,缺乏观众进而有颓败之势的嗟叹与感慨。
比起小说,我更喜欢电视剧,大结局里总结到:“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的失去自己至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但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
”筱艳秋选择与命运抗争,不与现实生活妥协,最终还是悄然落幕;但我认为她还是幸运的,因为在外有好友裴锦素的守护,在家有忠厚老实的“面瓜”呵护,一直以来还有老搭档旧日情人乔炳章的默默爱护,最重要的是她的内心一直有梦,这个梦是舞台,是青衣,是嫦娥;正所谓“有梦不觉人生寒”。
这样一来就少了原著中几分残酷与悲哀,多了几分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电视剧里的配乐与原创的京剧唱段令人击节称赞,我觉得导演和制片选择程派唱腔作为《青衣》的主旋律并邀请张火丁来担任配唱是再合适不过了——只有幽咽婉转的程腔才能表现出剧中人物命运的多舛,也只有灯神才能表演出嫦娥的高冷美艳与苦涩无奈。
有初衷有渴望一步登顶不相信泪水中一切归零轻生唤常相伴一段激情最辉煌那瞬间就要来临真的很符合剧情是毛阿敏唱的老歌手,但是唱得挺荡气回肠的
以前看徐帆总觉着她一直劲劲的,有点疯魔的感觉,不松弛,看了青衣明白了,她就是为舞台而生的。
戏里徐帆的筱燕秋就是徐帆,戏里的傅彪就不是傅彪了,傅彪的面瓜就是面瓜。
面瓜和筱燕秋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对面瓜而言,是悲剧的开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永远都不属于你,对筱燕秋而言那个时代选择了青衣选择了嫦娥就注定了她只能一个人在广寒宫孤老。
天上的嫦娥流落人间有面瓜怜惜,他不懂她但竭尽所能给了他的所有,所以筱燕秋不是幸福的但是她是幸运的。
然而人间的年华注定无法走进嫦娥的广寒宫,自始至终筱燕秋都没看过他一眼。
她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她爱的只是戏,包括戏里的自己,戏里的后羿,嫦娥终归不属于人间。
心疼面瓜,怀念傅彪。
幸好有他,嫦娥命中八尺,方得一丈。
这个剧本写的是真的好。
写的是一个演“青衣”的女人一辈子的心理历程,并从这点出发,延伸到人的一生的感悟和启示。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是非常好的一本小说。
儿《青衣》这部电视剧却把小说的核心都保留并艺术化了出来。
是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
Part 1 四个“嫦娥”的不同命运及命运的交织这个剧中总共出现了四个“嫦娥”,每个都是曾经或者正在演出“嫦娥”这一青衣角色的人,都是四位女性。
现在就简单概括一下这思维女性的不同命运。
首先,柳如云 VS 李雪芬影片开始是,“嫦娥”的青衣名角柳如云和李雪芬之争。
柳如云是名角,但是因为年龄大了,身体条件大不如以前,而且嗓子也坏掉了(她自己总以为是别人给她下了药),所以戏剧团里决定不再让她上台演出,她落魄了,也不再受到团里的待见。
而李雪芬当时正值年轻时候,身体条件都非常好。
团里力捧她上台演出,成为名角。
这个时候自然引起柳如云的不满,但是她也没有办法,自己身体条件不允许,就自然让位给了李雪芬。
其次,李雪芬 VS 筱燕秋因为《追月》这个戏要分A B两角色,李雪芬是一角,那么另一角色由谁来出演呢?
这个时候,团里就推出了刚刚从戏曲学院毕业的优秀学生 筱燕秋。
筱燕秋的嗓子条件非常好,可以和名角柳如云相媲美,所以团里推荐她唱。
但是谁A谁B呢?
经过试唱比拼,筱燕秋的嗓子条件更好,所以团里选择她让她去唱A,而让已经小有名气的李雪芬唱B。
表面上李雪芬没有什么意见,但是内心里很不服气,阴阳怪气。
看不起筱燕秋。
筱燕秋和李雪芬的矛盾激化,是因为乔炳璋。
乔炳璋在戏里饰演的是嫦娥的夫君。
乔本来和李雪芬搭档,而且成为了男女朋友的关系。
但是当筱燕秋开始饰演嫦娥之后,乔便因此爱上了筱燕秋。
可悲的是,筱燕秋也在不断的演出和排练之下,喜欢上了乔,并且爱上了这个男人。
然而,乔喜欢的只是戏里的嫦娥,而不是喜欢的生活中的筱燕秋,只是恰好这个嫦娥是由筱燕秋扮演的而已。
这成为筱燕秋生活悲剧的开始。
当李雪芬知道了自己的男朋友乔喜欢上了筱燕秋,便在表演结束后,辱骂筱燕秋,筱燕秋气愤上头,将开水泼到了李雪芬的脸上。
李雪芬受伤,便开始要求筱燕秋道歉而且让戏剧团处分筱燕秋。
最后,戏剧团开出了筱燕秋,筱燕秋无法再演戏。
被调到戏剧学院,干一些杂活。
再次,柳如云 & 筱燕秋柳如云看出了筱燕秋的天赋和能力,觉得她就是天生青衣的料。
便开始当筱燕秋的老师,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教她。
筱燕秋在柳如云那里学习到了很多表演上的技巧和能力。
在登台演出的时候,柳如云亲自将筱燕秋送上台演出,并对她表现出了巨大的支持。
最后,筱燕秋和春来当筱燕秋在戏剧学院开始当老师,并偶然机会发现了春来。
她一眼就看出了春来是一个天生唱青衣的人。
于是在她穷追不舍的说服和好心下,春来终于答应和筱燕秋开始学习青衣。
两个人成为师徒关系。
但是,师徒关系也并不是那么顺利。
当春来学成之后,在投资方出钱让再次演出《追月》的时候,春来作为徒弟,利用自己年轻貌美的姿色,引诱投资方的老板,成功让老板爱上了她。
并要求让她来演出A角。
刚开始投资方并不愿意。
但是春来开始罢演。
为此,筱燕秋为了嫦娥这个青衣角色有继续传承的希望,便主动提出来自己演B让春来演A。
就这样春来和自己的老师一直在抢戏,在抢自己老师的风头。
最后也成功地取代了老师筱燕秋的位置,成为了新的主角。
Part 2 筱燕秋的一生前半段1:爱上乔炳璋,乔炳璋却“抛弃”了她筱燕秋在年轻时候演“嫦娥”这一角色,爱上了戏里的夫君乔炳璋。
但是乔炳璋爱的是戏里的嫦娥,并不爱生活中的筱燕秋。
同样的,他真的爱的是戏里的嫦娥,当戏里的嫦娥脱去戏服,卸掉浓妆,他就不再喜欢现实中的人了——他自然也没有和李雪芬在一起,毕竟李雪芬也只是戏里的嫦娥。
后来,筱燕秋被调到了戏剧学院,戏剧团也解散了,因为听戏的人少了,原先唱戏的人也都干了不同的行当。
乔炳璋也结婚了,娶的是一个乡下的女人,没有什么见识,只有单纯。
并且生了自己的孩子。
筱燕秋知道这个事情后,非常难过和伤心,整天觉得自己魂不守舍,她突然下定决心,要嫁出去,要结婚。
这明显,是一种气话。
只是她的内心曾经被那个男人占满,但是如今那个男人却自己结婚成家了。
她需要的是一个人来快速地填补她内心的空白,不然她会憋死的,她会因为失去了一切而无法生存。
前半段2:和自己不爱的面瓜结婚生女,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和来自乡下的、当交警的老实人面瓜,成为了夫妻。
她根本就不爱面瓜,但是面瓜的确是在她最痛苦、最难受的时候,给了她陪伴,而且面瓜始终都能对她体贴入微,做的了一手好菜,干得了所有家务,而且总是乐乐呵呵的,面瓜可以包容她的一切,包括她的无理取闹,包括她的坏脾气,她的各种需求都会被满足。
这种付出和情感最终感染了筱燕秋,这让她逐渐接受了面瓜。
就这样,筱燕秋和面瓜生活在了一起。
虽然不是真正的相爱,但是面瓜的确给了她枯燥和痛苦生活里的温暖。
结婚的时候都是非常不情愿的,但是现在她逐步依赖这个男人。
最后两个人有了自己的孩子,虽然这个孩子的到来也是意外并且筱燕秋本来也打算做不要,但是无奈人流手术台疼了,她忍受不了,最后便接受了这个孩子的到来。
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她从之前讨厌自己的婆婆,再到不讨厌自己的婆婆,再到后来称她为“妈”。
这也是她不断地接受这个家庭成立和构建的过程。
中段:枯燥的婚姻生活,却也想着乔炳璋和“嫦娥”这样的生活本来就挺好,但是她一直都没有忘记了自己是“嫦娥”,没有忘记自己还想要饰演“嫦娥”的梦想,而且她也想乔炳坤。
因为这个男人才是她真正深爱的男人。
她并不喜欢这个日常和自己一直都待在一起的男人。
这从影片里的各个场景和细节都可以看出来。
尤其是第8集,当筱燕秋过生日那天,她喝了一些酒,微醺醉的状态。
她突然唱起了戏曲,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苦楚,表达自己的不满,哭哭啼啼。
面瓜不懂,只是让她不要大晚上哭哭啼啼。
而筱燕秋入戏太深,拿起菜刀就对着案板上的菜一顿乱砍,嘴里叨念着她的痛苦。
面瓜看到这样的场景,嘴里说着:谁让你痛苦了,我来砍,就拿起菜刀更加用力地砍菜。
就这样,筱燕秋抱着面瓜,而女儿看到了,也抱着妈妈。
三个人痛哭起来,抱成一团。
在这之后,筱燕秋逐渐放下了自己内心对那个男人的执着。
后段1:在戏院里教戏,收春来为自己的徒弟但是对“嫦娥”角色的执着。
并未放弃。
她在戏院教戏的时候,一直都教的是青衣。
而且当她看到春来的时候,就决定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于她,而且努力让她进行训练,这都是她并未放弃这个角色,最直接的表现。
筱燕秋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以及自己的技术全部授予了春来,春来在老师的教导之下,逐步地发展,变得越来越优秀,甚至可以和自己的老师筱燕秋可以相媲美。
后段2:《准月》戏曲被投资,打算重上舞台事情的转变也出现在,乔炳璋的再次出现。
乔炳坤的再次出现,带来了后续的一切变化。
乔炳坤认识一个投资老板,决定投资《追月》这部戏曲,打算要让这部戏重新演出。
乔炳坤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筱燕秋。
筱燕秋自然是非常兴奋,但是她的命运真的可以说是非常曲折了。
首先,减肥。
为了重回二十年苦苦等待的舞台。
筱燕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减肥。
她努力地减肥,她一天也不会吃饭,想要将自己的体重降下来,体型恢复到二十年以前,可是这样产生的后果就是,这种粗劣的、直接的减肥方法,直接导致了她的嗓子被毁坏了。
她的声音出不来,她很难唱出之前可以轻松唱出来的歌词。
其次,主动让戏。
春来想要争夺老师的地位,于是故意在有投资老板的酒桌上抢老师的风头,将自己灌醉。
然后再估计接近投资老板,故意使用自己年轻貌美的姿色,使得投资老板逐步地爱上她。
起初,投资老板还是很坚守自己的原则,执意要让筱燕秋上台演出。
所以春来没有办法,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说,自己不打算演出了。
可是如果春来不演出,筱燕秋就无法完成整段的表演。
无奈之下,筱燕秋决定将自己的A角让给春来去表演,而自己甘愿表演B角。
再次,被挤兑,给春来下跪求情。
后来投资来老板发现自己爱上了春来,而春来使用了“欲擒故纵”的伎俩。
投资老板越是想见她而春来就是不见,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了投资老板产生妥协,答应春来的要求,让春来扮演A角。
在这样的要求下,筱燕秋就被挤兑了下来。
筱燕秋为了实现自己20年的舞台表演之梦,亲自出面,恳求春来能够把这次表演机会让给自己,甚至都跪了下来。
但是春来压根不领情,并没有答应老师的请求。
后来,重回主角。
因为戏曲里面筱燕秋的好闺蜜裴锦素扮演的是夫君。
得知筱燕秋是被春来使用了“美人计”而被挤兑下来之后,筱燕秋的闺蜜裴锦素决定罢演。
如果没有这个角色,这个戏也完不成。
没有办法,投资方只有答应裴锦素的要求,来让筱燕秋继续演A角,只不过只让她来演两场,就这样筱燕秋又重回了A角色。
再后来,偷偷流产,成功演出。
在筱燕秋重新可以演回A角的时候,她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异常。
检查了之后才发现是自己又怀孕了。
为了保住自己的A角,而且保证她能够如期上台演出,他也没有选择流产手术,而是她偷偷背着面瓜,使用了堕胎药。
在经历过几天超级折磨人的疼痛之后,她终于如愿以偿,堕胎成功。
她如期进行了自己的演出。
她的演出很成功,使得众多的人为她喝彩,她再次成为了名人。
最后,惜别舞台。
一方面,在连着演出5场之后,春来开始不满意了,他觉得投资方在违背诺言,也决定不干了。
另一方面,连着演出,筱燕秋的身体累垮了,到医院去检查原来是之前的药物堕胎导致了自己的子宫感染,自己在医院里还目睹了柳如云老师因癌症去世,曾经支持她的人也去世了,同时也是一代“嫦娥”去世了。
她在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打击之下,晕倒在医院里。
等她醒来的时候,自己早已经错过了演出时间。
她狂奔到剧院,春来已经梳妆打扮好了,正准备上台。
她没有办法,也没有组织。
最后一幕,她穿着戏服,化好妆,在剧院外面,自己唱起了戏曲,表示这是为她自己、为了她的观众,最后一次表演戏剧。
这样也代表着她的舞台生涯的终结。
Part 3 创作灵感和创作思路剧本的出发点是要表现筱燕秋作为一个青衣名角的一生,尤其是她的整个表演历程。
开始和结局都是“悲伤”的,但是又不是“无可救药的悲”,而是带有某种希望的“悲伤”。
开头是,年轻时候的筱燕秋,在演戏时候认识了乔炳璋,本来自己并无心,但是却因为乔炳璋最先表现出了爱意,最后让筱燕秋也爱上了他。
但是他爱的只是戏里的“嫦娥”,并不是筱燕秋本人。
所以,乔炳璋并没有和筱燕秋在一起并结婚。
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和难受之情,筱燕秋最后就和自己并不爱的男人——面瓜在一起了,并这样开始了自己的一生。
结局是:筱燕秋完成了自己重返舞台的梦想,但是她真的年龄大了,身体上的原因加上年轻后来人的挤兑和优秀的能力,她很快就被替代了。
她再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嫦娥”了。
这是一种悲伤。
但是开头和结尾的“悲伤”是“至悲”吗?
不是!
如果是全面的悲伤的话,这个剧本就完全没有一点“希望”之感了,只会让人觉得难受、痛苦。
所以,每次的悲伤都不是完全没有余地的悲伤,相反,开头的部分,乔炳璋的离开并没有彻底将筱燕秋压垮,而是让她遇到了面瓜这个好男人,让她能够继续生活下去。
结局,虽然她的时代终将褪去,但是她也的确完成了自己的舞台梦,重回舞台演出,这个梦想她实现了。
所以,筱燕秋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是她同时也是极其幸运的。
因为虽然事情总不能如她所愿,但是她总会遇到能够支撑她活下去的人。
虽然事情发展的并不顺利,但是最终的结局也并不是完全的悲惨。
剧作者的台词运用的也特别好。
尤其是最后一集,独白的台词,将这个剧本的创作的主题,以及剧作者的思考、人生的感悟、人类情感的感悟、甚至于人的本质都表达了出来。
所以是非常深刻的,而且让人深思。
尤其是最后,筱燕秋在雪地里,独自一人唱戏跳舞的那幕,给了很多解读的、感受的空间,也给了观看者思考和感悟的自由。
这些都是一个好的影视或者小说最好的表达方式,那就是留白。
让观看的人自由地去思考和感悟。
而不是给定一个确定的答案,没有读者自己创造的空间。
故事情节的塑造也特别好。
尤其是影视的拍摄,节奏把握特别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把故事推进的特别紧凑,没有任何废弃的、毫无用处的情节,也没有任何拖拉的情节。
都非常集中。
而且,剧本的创造表现在事情的发展永远都不是平平缓缓,而是一波三折。
全剧后10集的一波三折在前面都叙述清楚了。
前10集的一波三折现在进行总结:首先,筱燕秋生活陷入黑暗的困境。
被戏剧团拍到戏剧学院,不能再唱戏了。
同时筱燕秋被乔炳璋抛弃,乔炳璋结婚,筱燕秋心中难受,生活直接坠入黑暗的泥淖。
其次,筱燕秋认识面瓜,并结婚生女。
筱燕秋遇到了面瓜,并和他结婚。
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这个人可以缓解她内心的痛苦和难受。
最后有了自己的孩子。
再次,筱燕秋和婆婆不和,面瓜在中间非常难受。
后来,筱燕秋被戏剧学院推荐又开始教学。
人物的心理进程线条:讨厌面瓜——不讨厌面瓜——依赖面瓜——怀孕——决定手术流产——放弃流产,决定生下来——孩子出生,共同养育。
前面10集的讲述都是通过很多细致的小情节或者小的片段和小的影视细节来展现的,尤其是筱燕秋的心理变化,通过细节性的描写展现出来的。
而且面瓜和筱燕秋之间,从来都不提工作上的事情,筱燕秋也从来都不在面瓜面前提自己的遭遇、情感创伤、工作上的不顺利等。
面瓜一直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他也从不过问。
而面瓜也不提他的工作上的事情。
两个人的生活状态就完全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在一起,而不是为了爱情,只有面瓜真的爱筱燕秋,对筱燕秋百依百顺,没有一句怨言。
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立体,个性十分鲜明。
柳如云。
是一个看似严肃但是又非常有爱心的人。
筱燕秋和遭遇和她的遭遇一样,作为曾经饰演“嫦娥”的名角,自己也有自己心爱的男人,那个男人也是和自己常常搭戏的人,但是最后分手了,男人另成了家。
柳如云就一直在等,一直在等,全部沉浸在戏中,等待着那个永远都不会归来的男人。
她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苦苦等待中,最终因为癌症而死亡,也只有最后临死前,他一直在等的男人才出现。
乔炳璋。
这个男人是典型的坏角色吗?
也未必完全是。
前半段,他爱上了筱燕秋饰演的“嫦娥”,但是他并没有和筱燕秋在一起结婚,反而抛弃了她,也没有和李雪芬在一起。
说明他是一个爱戏之人,而因为太爱而无法分清楚现实和虚拟。
他内心觉得对不起筱燕秋,但是也无能为力。
到了二十年之后,他凭借自己的关系让筱燕秋再次登上舞台,完成自己的演出梦。
这个人就成了一个复杂的人物,他一方面将筱燕秋推向黑暗的深渊,但是同时又将筱燕秋救赎回来。
但是这种结果是好的吗?
会不会,如果他不出现的话,筱燕秋就大概忘记了自己要演戏的这回事呢?
最后的结局会不会比——筱燕秋得到了上台的机会但是又被后生抢了地位和风头呢?
真的无法得知。
但是,这个人物在电视剧中的角色性质的双重的。
裴锦素。
因为曾经和筱燕秋一起在戏剧团,后来也离开了戏剧团。
去深圳打工。
他的思想非常超前。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第7集结尾,她给筱燕秋的信中写到:社会对女人的评判标准太苛刻,而女人应该去想一下,自己除了做别人的老婆和母亲,应该还关注到自己,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女人。
其实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她的思想深度更加深,自我觉醒的时间更早,女性的独立意识更强。
她一直没有结婚,因为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更重要的是,她的内心深处是想要嫁给真正的爱情,而且要是没有男人,她也可以一个人独立生活。
所以,她活得很潇洒、自在、无拘无束,是独立女性。
从主人公筱燕秋的成长变化来看:执着于爱情和抛弃她的男人,活的没有自我——逐渐忘掉那个男人,开始领悟到自己独立女性的身份,自己的事业——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不顾一切出演“嫦娥”——成功出演,但昙花一现,最终被后生替代。
故事创作是有厚度有深度的。
通过增加“障碍”的设置,表现筱燕秋对青衣演出的执着,增加故事的厚度、深度,也就是设置“困难”和“困境”,通过对故事的描述,来体现艰难的过程和筱燕秋的性格特征。
风雨乾坤三声叹,天上人间一回眸。
青衣是一个人的梦,同样也是一代人的梦。
青衣这个故事里,只关注两个人,就是男人和女人。
只关注两件事情,就是幸福与不幸。
以前看剧觉得《青衣》悲,上个月把书看完了,再看剧觉得更悲了。
筱燕秋在书里从没对面瓜没对孩子笑过,甚至没对人正常笑过,她谁都不爱只爱嫦娥,她是水一碰就成冰,冷到无情,所以她执着到疯魔,我只觉得这就是她的命。
但是,在剧里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她是爱面瓜爱孩子的,这种爱转瞬即逝,像施舍一般,随着嫦娥一次次出现,彻底崩塌,走向灭亡。
我从没觉得书中的筱燕秋是正常人,但就是编剧在剧里添加的一丝正常,她会和锦素谈心,会看到面瓜笑,会觉得孩子锁住她的心。
在她泼了李雪芬开水被剧团下放到戏校后过20岁生日的那天,有裴锦素陪着她哭她笑和她一起离开;在她30岁重遇乔炳璋这个负心汉后回家过生日那天,有面瓜和女儿陪她哭抱着她;在她40岁的重登舞台出了岔子的时候,有锦素罢唱等她登台,而她只是奋不顾身选择了嫦娥,飞蛾扑火。
十几年的夫妻,一腔热血的爱,终究是没有捂热这块冰,抵不过她对嫦娥的执着和痴狂。
面瓜抱着她的照片边哭边说她不爱这个家,女儿和面瓜说:“她谁都不爱,只爱她自己,我说的不对,她连自己都不爱,只爱台上的那个嫦娥”,看得还挺心酸的。
其实,当筱燕秋说:“嫦娥不是她的命,是比她命还宝贵的那个人”。
我已经无法苛责她的自私了,她向生活妥协过,只是她失败了。
她有她的追求,她是嫦娥,最后总是要飞上天的。
电视剧比小说多了温情和美好,不变的依然是大雪天走向死亡的结局,添加的一丝虚妄的美好破灭,愈发悲哀。
徐帆能遇到《青衣》这部剧是她的幸运,《青衣》能遇到徐帆是这部剧的幸运。
《青衣》只关注两个人——男人和女人;《青衣》只关注两件事——幸福和不幸。虽然画质很差,但现在的我们仍然会惊讶于十几年前中国的电视剧有如此出色的制作和充满深思的主题。大胆的色彩、运镜、灯光的运用让《青衣》拥有现在国内电视剧几乎全部确实的电影感,而对于主角梦如痴如疯如魔地刻画,也是如今的电视剧中不敢奢望的。《青衣》的匠心,立意和主旨,都代表了中国电视剧的巅峰水准。
徐帆演怨妇真是合适,看这戏让人难受
对“面瓜”印象最深……
开始还行,后面一般
原来小时候 看了好多老年剧
x
作为一个女演员可以演筱燕秋这个角色是徐帆的大幸,做为一个观众可以看到徐帆的青衣是我们的大幸,徐帆真是那种戏痴成魔的演员……
徐帆演的真不错啊!
不喜欢~
只有梦想的人生没有支点
不好看感觉不好看
非常非常厉害的一部电视剧!看看现在都在拍什么玩意儿!
在剧作课上被提及,并作为范例放过的电视剧。老师们的集中点都落在最后一集及开篇两集。
筱燕秋几乎弃绝了所有教条,所有命运加诸与她而她并不需要的恩惠,她可以抛下一切,因为在她的世界里,嫦娥最重要。从这个角度衡量我们今天的影视作品,滤镜和磨皮时代的观众们,已经没有目睹这孤勇和悲壮的幸运。
传统文化的衰败
虽然年少 知道窝火
向傅老师和徐老师致敬!
不疯魔不成活,追求艺术的完美,人戏合一对自己而言是一种幸福,是一份执念,但是对身边的人而言是一种负担,一份痛苦。艺术由人来成就,但是也不能太过于执着了。至少我自己是这样想的,不能太“自私”。当然我也很佩服那些能够坚定目标,不顾一切,永远保持昂扬斗志的人。 电视剧的配乐一流,演员一流,故事二流,时间太过久远画质还有细节就不是那么完善了。
牛逼
不同青衣不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