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人的章鱼战机不错,但是结尾有点仓促。
男主全家开了挂的一个也没死,儿子一直在作死,你上战场又有什么用呢?
外星人到底为什么要入侵地球啊?
如果是为了资源为什么要等几百万年?
养人类吸血做肥料?
还不如养一堆牛羊。
之前埋的东西那么强大,能控制飓风闪电,有无敌防护罩那么牛逼,怎么过了那么多年还得亲自来开呢?
搞个全自动啊,还用原始的抓一个吞一个的方式。
材料也太弱,几个手雷就整个爆炸了。
外星人科技那么发达,在电影里总是一副动物的感觉,对什么都好奇,一点都不像军人的样子。
结尾就算旁白解释是细菌感染杀了它们,可是他们也是一步步进化来的,比人类历史还悠久,就那么弱?
哪一天外星人也指挥若定列队来占领地球,拿着超强装备,军事纪律也超强,收拾人类一定妥妥的。
不过话说回来,场面特效做的还不错,节奏也可以。
作为科幻大片是够格了,至少不坑爹。
2005年10月2日早上从迷迷蒙蒙中醒来,好歹梳洗一下,就奔电影院而去。
在家里的最后一天,一定要看这部电影——《世界大战》。
对于欣赏电影,我一向很挑剔,不仅作品本身,还有观影环境。
文艺片,或者已经不可能在院线上映的,比如《霸王别姬》,都在家里看。
找一个父母都不在家的下午,最好阴天,把窗帘都拉上,打开家庭影院,备齐饮品和面巾纸,坐在音效最好的位置,开始投入其中,欢笑或者流泪。
但是场面大的大制作大片,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冒着也许会被某些没有社会公德的观众打扰的风险),才可以最充分地体会影片的震撼,例如《泰坦尼克》,《特洛伊》,例如今天这部《世界大战》。
这部电影场面确实够大,而且相比从前的科幻灾难片,很有些与众不同的新意,特别是它完全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讲述,没有过去美国片一向的英雄主义,没有出现白宫,帝国大厦这些俗套的场景,士兵也是最基层的形象。
一切在最朴实的情感下支撑,父亲对孩子的保护,军队对民众的保卫,都是那么简单,那么令人敬佩。
斯皮尔伯格曾说,他这一次只是想拍一部吓人的电影。
我想他完成的还不错。
汤姆克鲁斯,第一次看他在影片中演绎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对儿女发自内心的爱,眼神中透露出来的恐惧,无畏,都表达地很好。
尤其是他和剧中儿子的几个对手戏,以及在地下室为保护女儿不得不杀人的片断,让我特别感到他这些年来的成长,成熟。
四十三岁的男人了,不再是壮志凌云的年轻小伙,从前扮演过很多救世英雄形象,但这一次这个普通工人背景的父亲形象,格外让我欣赏,简单的真实,这就是生活。
看着汤姆克鲁斯曾经帅气青春的脸上那难掩的人到中年的辛苦和沧桑,不仅感慨岁月的无情推移,让每个人都在成长,都在成熟,年华逝去,无可奈何。
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威尔斯的原著小说,是小学四五年级的事情。
那时候的我,晚上在台灯下捧读小说到一半,难以控制心中的紧张,惧怕起窗外夜色的黑暗,把家中的吊顶大灯打开才继续读。
而今这样的电影,充满血腥和死亡,充满恐慌和残杀,我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完,也没有多少受惊。
我也长大了,在渐渐成熟……
其实,在很早以前就看过这个故事了。
好像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吧?
他们使用机器人,发出死光,杀死人类。
但是却死于地球上的细菌。
但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外星人如果拥有了那么高的科技的话,人文的水平不是那么的差劲吧?
只知道一个劲的杀戮?
好像还没有哪个特别的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可以长久的生存。
并且他们是这样的贸然进攻一个星球。
他们不是没有进攻其他星球被感染的经验啊?
还有,这样的杀戮,会给他们带来什么那?
他们到地球来是为了什么哪?
playgound?
狩猎?
那么他们会不会再次来临?
使用反物质的炸弹,一次性的消灭掉这个星球的一切?
至少我认为,科技的最终,寻找的是和谐,大一统。
一个拥有强大的科技的世界,应该不会是一个太过于残忍和暴力的世界,也不会如此的去入侵一个和他平行发展的世界的。
不然,从这个世界的本身的文化构成来看,他就不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电影情节的展现始于一个平凡家庭中的不靠谱老爸。
瑞恩是一名技能熟练的码头集装箱吊车司机,几乎没什么责任心,勉强能养活得了自己,妻子无法忍受他平时吊儿郎当的生活态度,同他离了婚,在大儿子罗比和小女儿瑞秋面前,他可谓毫无威严和信任可言。
因为周末有事,前妻和其新任丈夫把一双儿女送到瑞恩那里暂住,瑞恩依旧一副一切无所谓的态度和儿女相处着。
然而,一漩涡黑烟长柱子消无声息的出现在他们房子后身的天空上,直接地面。
此时,附近的居民没有觉察到任何一丝恐怖即将到来的意识,竟然停下甚至靠近去观望,就好似遇到一次普通的热闹场景,真是好奇害死猫。
直到闪电顿起,人们才纷纷如临大敌,作鸟兽散。
包括后来在林肯大道上,慌乱的人群停下来团团围住一处地质塌方,都想一看究竟,直到地裂开始蔓延,楼房倒塌,人们才开始纷纷逃散,真是让观众替这些满是好奇心的普通老百姓捏一把汗。
“好奇”的确是群众拥有的一个特性,很多情况下,好奇心大过警惕感。
再想想,后来那些毁灭性的场面,我们不得不感到,这两处场景的设置透露着极强烈的讽刺意味。
电影前面的小高潮部分是第一个外星人的庞然大物从塌陷处破土而出,大脑袋,三支长长地触手即作为支撑又作为了武器,人们在大物面前显得极其渺小,随着它那触手状的三支随处一点,人体飞灰烟灭,只留下破碎的衣物漫天飞扬而下,这种杀戮绝对是可怕的,人死不过它的抬手一点便没了。
瑞恩就混在慌乱逃窜的人群中,此时的他只想保护着自己的一双儿女,赶快逃离这个不知来自何处、身份不明的大怪物。
这里是个转变,大难当前,被这些庞然大物的杀伤力惊吓到极致的瑞恩变成了一名责任感极高的好父亲。
一改以往欧美大片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高调姿态的呈现,在这部影片里,男主瑞恩不是一个危机面前的救世主,大英雄,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尽所能抗击外敌,挽救破坏性局面。
而是面对大灾大难,他只是尽父亲所能,去保护一双儿女远离危险。
再说,在这场凸现的浩劫面前,人是那么微不足道,哪怕最后军队的出现也无法阻止,任凭任何人都有这个最起码的清醒认识。
当然,这部影片对于这场浩劫的可怕性,除了直接呈现外星人庞然大物的杀戮破坏场面,更多的是从处于浩劫中的人们的表情来间接展示的,这里就必须表扬一下影片里的小女主瑞秋了,很多镜头是通过她的视角来展现的。
影片是根据威尔斯科幻小说改编,2005年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布鲁斯主演的一部大片。
由童星科塔多范宁饰演的小女主瑞秋,在面临大灾难时,把那种惊声尖叫失控的状态,又或惊吓过度木然的表情,可谓演绎得淋漓尽致。
加之与她本身那天真圣洁的孩童外形形成强烈的反差,一方面让观众增加了对外星人入侵的恐怖感和憎恶感,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倍感无力与心疼。
强壮的大人尚且无力无助,更何况是一个童真未泯的小女孩。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影片中小女孩和她的视角的设置是绝妙的一笔。
他们父子三人驱车去寻前妻的路上,被处于慌乱中的群众毫无人性围攻他们劫车的行为和后来人们不顾死活蜂拥鱼贯向貌似安全的大船时的两个场景最具讽刺意味。
这两处直接揭示了,人在危险面前,在自己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时,毫无文明可言,更加毫无人性可言。
甚至通过残杀同类,以期保全自己。
这是人性的可悲之处。
影片整体给人感觉最突出的气氛就是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力,到处逃窜,最后还是成为了入侵外星人的待宰小羔羊。
可是就在人们已然承认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入侵外敌抗衡,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将他们挽救于世,怪物即将成为地球的新主人时,外星人自身出现了问题,自我解体了。
这一个峰回路转搞的影片中惊吓过度、失魂落魄的人们一头雾水,搞的随影片大起大落的观众们也是晕头转向,人人都在问一个Why? 衬着入侵敌人体力不支即将倒下,军队才挺出把他们消灭后,直到原本或繁华或祥和的城市到处呈现一片片支离破碎,经过浩劫的洗礼的人们又侥幸获得重生后,影片旁白给出的解释是,“他们自己解体,毁灭了。
所有毁灭性的武器和设备都失去了作用,被上帝所创造的最微小生物所毁灭。
在经历了生生死死之后,人类获得了对这些生物的免疫能力,赢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
那是只属于我们人类的权利,迎接一切挑战。
徒然,人类既不会因此而生,也不会因此而死”。
相信每一个听到这种入侵外敌不攻自毁的解释,或者就是其最后败下阵来的原因事实时,都会觉得荒诞又扯淡。
但仔细一琢磨,似乎又合情合理。
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千年,在逐渐的进化中,适者生存了下来。
而入侵的外星人,他们却对那些地球上最微小的生物毫无抵抗能力,所以他们最终还是无法存于这个星球。
影片的最后,硬是生生的搞出个人类还是伟大的意义出来。
可是不然,让地球毁灭么?
那我们还看个什么劲儿呢!
希望总是还在,只是,这里的希望不是人类主动争取的,而是被动的恩承的,这正是讽刺中的人类之所以伟大之处。
就是说,冥冥之中,在最后的时刻,总会有一股力量在维护着我们人类,那是我们面临外敌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存活下来的最基本条件。
礼拜六受人之约去华纳看了一场电影:世界之战.想想上次进影院还是上半年看韩城攻略的时候.说实话,看这种大场面的片子还是去电影院解决比较好一点.一个人在家看DVD或者在电脑上看实在是乏味的很.不愧是大连顶级影城,视觉效果和音响效果都很不错.只是看多了D版,对于译制片都已经不习惯了,总觉得金发碧眼的人嘴巴里面吐出中文字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对于这部片子我实在没有什么可评论的,之前我还以为是克隆星球大战的跟风之作,后来又按照名字联想,以为是战争片.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出自于斯皮尔伯格之手,汤姆克鲁斯主演.归归,这个黄金阵容强大的噱头都要吓死人.更进一步了解,原来这部片子投资据说有2亿美刀,是有史以来投资最多的片子了.不过说实话我是觉得不值的.因为现在的大制作大场面的科幻片实在太多,而这部片子因为拘泥于原著所以显得非常单薄,小儿科.试想一下19世纪的作者能写出什么样子的科幻小说呢?不过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种向大师致敬的片子才算得经典吧.但是就平等角度而言,比起当今的科幻电影构思,这片子实在幼稚的很.如果说前几年看独立日对于那种壮观场面还有些震撼的话,这个片子老掉牙的情节却让我昏昏欲睡,而且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出彩的特技动画之类.完全是这类片子的一个大杂烩,在里面可以看见独立日的影子,可以看见龙卷风的影子,可以看见完美风暴的影子,可以看见后天的影子,可以看见AI的影子,还可以看见星球大战的影子和奥特曼和哥斯拉的影子.ft但那都是好多好多年前的东西了.不过你如果把它当作娱乐片观赏,倒也能自得其乐.比如外星人长的象E.T.,很有童心的下到平民住所的地下室东张西望,再比如那个用来探测生命的软足,居然还会受到镜面反射的干扰,居然还有视觉盲点,居然被斧子就能剁烂,真tmd笨到家了.要知道人类现在都不用这种机器了,直接拿生命探测仪扫描一下就完事.不过要我说,最最搞笑的就是结尾了,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啊!不去说什么如同梦里场景一样的一家人大团圆,那个百分百死翘翘的儿子居然毫发无损(当时我真以为是做梦捏),得了,这么煽情的结尾我们不去说,因为片子里面儿子拼死拼活要甩掉家人到前线当炮灰那段已经让我呕吐到不行.真怀疑这段是为了在征兵的时候播放,刺激那些年轻的荷尔蒙爆发,跃跃欲试上战场保家卫国的宣传用的,就象<生于7月4日>里的一样.一群没大脑就爱逞强的热血青年,能是一回事嘛?还是说说最后战争的嘎然而止.外星人不战而亡,什么原因?自我毁灭呗.本质原因呢?绝对让你吐血因为无法适应地球的气候,地球的细菌于是自我灭亡.看看这么一场大战就因为敌人堡垒内部的原因而不攻自破了.总结一下,就是人类是个伟大的民族,优等的民族,有着超强免疫力,超强适应力的民族,就算外族入侵,也无法占领地球,哪怕摧毁它--因为他们无法适应地球的恶劣环境............sigh或许我们应该欢欣鼓舞.我觉得这部片子最适合在中国各地露天放映推广了,还环什么保呀,那叫提高人们的免疫力,是全人类的福祉.我们的目标就是---百毒不侵.所以让什么引用水污染,让什么白酒对甲醛,食用盐加亚硝酸,养鱼放避孕药,面粉挤兑漂白粉,小食品涂燃料,鸡肉加生长激素,火锅用回收油,月饼装陈年馅.......等等等等央视质检报告里所有肮脏的事情来得更猛烈点吧!我们的人民赖以抵抗外族入侵的伟大的免疫力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锻造中增加起来的,哈哈.优胜劣态,虽然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但是我们依旧生存了下去,并且活的很好很滋润.我们就是这样在风吹雨打千锤百炼之中成长起来的金刚不坏具有超强适应能力的民族,光荣属于人类,嘎嘎.强烈要求仿生学者重点研究老鼠和小强,或许对我们的免疫力增强更有帮助,挖卡卡真是我看见的结局最滥的一部片子了.说了那么多刻薄的话,再哄两下吧.里面我觉得最出彩的就是抢车子的那一段.人类的弱点暴露无疑.就象片头说的,人类的失败不是对外,而是内部的自相残杀.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还有一点值得思考,就是ray到底应不应该保护小女孩幼小的心灵,尽量保留她的天真,而用布遮住她的眼睛拿手捂住她的耳朵?从一开始到他杀了他们的恩人和同伙,影片都倾向于通过孩子纯真的眼睛和心灵看世界的角度,并且极力保护这种最后的纯真.不过最后小女孩还是要面对人性丑陋的种种,外星人攻击的惨列画面的种种....起初对纯真象水晶一样保护的越好,最后打破的也就越粉碎越彻底.这就是鲁迅之于悲剧强烈的震撼力的定义,越是美好的东西,打破给人看,越是悲剧.所以这样善意的欺骗到底是好是坏,有必要吗?看不见听不见心理就没有留下阴影吗?没有缺失吗?不如一开始就跟她说清楚,虽然比较困难,但是也能慢慢接受人世的险恶.孩子,你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里的,虽然你年纪小,但是也得接受残酷的现实,世界上不存在童话般的fairyland.人类就是该为自己的自私,贪婪,虚伪,残忍,无止境膨胀的欲望付出代价.我喜欢<天地大冲撞>和<完美风暴>的结尾.05.08.29
小时候看这片的时候,觉得是一部渣片,当时我期待的可能是一部《独立日》;现在成为一个长者,有了一些人生的经验后,忽然发现本片的精神很难得很宝贵,年龄越大觉得愈发喜欢。
其实,《独立日》也是改编自威尔斯的原作,但走的是一条不同的路线,多了些美式英雄主义勇敢团结的傻气;同样的题材,这部电影的改编就更贴近原作的文艺气质。
虽然到最后都证明了人类活下去的权利,但《独立日》强调的是你必须要够拼,而《世界之战》则欧洲式地告诉我们一个更深沉的道理:God works in mysterious ways记得研究生英语有篇课文,讲到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时,提到一种不同意见:人类的存在是给地球制造了不少灾难,但也正因为人类的存在,地球也才能避免另外一些灾难。
比如说如果面临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生态系统没法保护自己,恐龙很可能就输在这件事上了;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用火箭和核武器解决这类问题。
再往长远一点说,未来的人类,可能也有像恐龙一样过不去的坎,但是总会有比我们更出色的智慧生命坚持下来。
就像恐龙一样,我们为它们做的也是铺路石的工作,不管它们是否心存感激,他们毕竟寄托着我们的希望,能够把我们存在过的证据传递下去。
正如片尾说的那样:因为无数人类的死亡换来的人性和在这个星球生物圈生存的权利,而这个权利帮助我们对抗一切挑战,不论我们或生或死都有意义……
个人而言,《世界之战》并不算是一部好的作品。
斯皮尔伯格导演作品灿若繁星,其是相当不起眼的一颗。
阐述理由之前,我很好奇大家都是因为什么缘由观看了这部作品?
因为导演?
因为演员(不老神话阿汤哥)?
因为原著(H·G·威尔斯出版于1898年的同名小说《世界大战》?
)因为科幻题材?
因为末世情节?
我想,绝大多数人观看本片的初衷都是源自以上某点吧。
而我,一个资浅科幻迷,以上任何一个都是足以吸引我观看此片的理由,所以当年得知《世界之战》在北美上映的时候,我一直蹭着CCTV6不换台,一旦画面出现关于本片的新闻和预告片就非常激动。
后来,自己终于也有机会一睹为快,但没想到,期待落了个大空。
之后过了很久,当自己也快忘了这部影片的梗概的时候,今天无意翻了翻,懊恼的记忆重新浮现于眼前,我也想起了当年自己对这片失望的原因:1.剧情无燃点本片最令人失望的当属外星人的“不攻自破”。
虽然电影很实诚地照搬了原著的设定——外星人因为感染(地球细菌造成的)病毒全部死亡,但实在是毫无激情可言。
毕竟,书上写的,和影片能表现的,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内容效果,导演和编剧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更曲折、更显眼、更惊心动魄的方式去展现外星人的灭亡,而不是在片尾用一段旁白交代“外星人被地球的微生物克死了,人类因为千万年进化适应了地球环境,取得了胜利”——拜托,你当外星人是傻子吗,蛰伏地球上百万年等待机会,结果连防疫工作都不做就主动GG,达尔文看了都会笑掉大牙。
这简直就像人类登月不带氧气瓶一样。
总之,这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歼灭外星敌人的战果”就像一盆冷水,把观众对影片高潮的期待浇灭得一干二净。
2.角色无魅力影片刚开头,看到阿汤哥从前妻处接来一儿一女以后,我就知道俗套的“家庭的爱与羁绊”即将在本片上演。
但登场人物是如此的废且没有任何剧情推动角色的人格升华,让观众根本无法对角色进行感情代入。
汤姆·克鲁斯:我演废柴老爸。
贾斯汀·查特文:我演叛逆歹仔。
达科塔·范宁:我演尖叫狂魔。
全片的表演都充斥着角色的烦躁。
对这些演员我都是喜欢的,且不乏实力派演员,但剧本编排得如此单一呆板,是我不想看到的。
相比之下,同样类型的《我是传奇》、《2012》都比《世界之战》好许多。
……虽然视觉效果拔群,镜头语言牛逼,但影片欠缺了很多真正想要传达的东西,可以说,这是一部让斯皮尔伯格的真正实力付之东流的作品。
提起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们会想到什么是刘慈欣小说改编,郭帆导演的国产里程碑科幻《流浪地球》
还是好莱坞科幻巨制《沙丘》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看看一百多年以前的人是如何描绘他们眼中的科幻世界
在2005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克鲁斯、达科塔·范宁主演的科幻灾难片《世界之战》上映。
这部电影改编自世界科幻小说之父H·G·威尔斯的同名科幻小说。
剧情介绍男主雷•费瑞尔(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是一个港口工人,在一天下班之后回家,前妻由于要回波士顿看望母亲只能让孩子和男主暂时住在一起。
男主本身吊儿郎当,无心看管小孩,和儿子打棒球起冲突,吃饭就让女儿点外卖。
这里有一段情节,女儿在手上扎到一个刺以后,坚持不让父亲替她处理,认为刺会被身体的免疫反应排出体外。
最初一看只是以为这段是为了体现身为父亲的杰伊对生活的不负责任使得父女关系的隔阂,以及小瑞秋的坚强和自立。
不过看到影片的最后,我们会发现这一个小小的细节段落暗示了外星人被打败的原因。
户外天气大变,乌云汇合。
男主说闪电不会劈中同一个地点两次,但是闪电却连续几次击中了市区的同一个地方26次。
在女儿提醒下男主想起了出门在外的儿子。
男主发现自己的手表手机都没办法用,到了户外,发现所有汽车都无法启动。
男主遇到儿子,原来儿子偷开了男主的汽车,男主让儿子赶紧回去。
男主找到了修车的曼尼,这里为后续男主的逃跑埋下了伏笔。
在雷击过的地方,外星人开着三角机器人破土而出,疯狂攻击周围群众,破坏房屋,外星人的激光瞬间将人类化为灰烬。
这里男主伊森亨特附体,一路逃跑。
回到家中让儿子带上冰箱里的食物,男主非常聪明,没有解释发生了什么就带着孩子出门,目标是鲁尼修好的汽车。
汽车不是自己的,鲁尼也非常意外,男主还想带着鲁尼一起逃跑,鲁尼一直和男主争论,紧张的气氛下,小女孩情绪崩溃。
身后外星机器逼近,男主发动汽车抛下好友。
在逃跑的路上,男主向儿子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孩子们想去找在波士顿的母亲,男主无奈带孩子们去了继父的家里,房子里没有一个人,男主试图改善和孩子们疏远的关系,打算吃点东西,结果发现逃跑时让儿子带上的食物只是冰箱里的酱料。
男主拿出面包,做起了花生酱面包,女儿对花生酱过敏,然而作为父亲的男主却完全不知道。
男主情绪激动,把面包拍在了窗户上。
一家人在地下室过一夜,期间听到外面巨大的声音,还看到不断闪烁的灯光,剧烈的爆炸冲击了地下室,尽管如此,第二天还是到来了。
男主走出地下室,上楼发现一架客机坠毁在了这里(这里似乎是对911的暗示)。
男主在外面遇到了新闻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男主,军队在午夜时分对外星人发动了攻击,但是武器却无效,外星机器有防护罩,军队活力无法对对三角机器造成任何破坏。
男主还从他们口中得知了外星人是通过闪电来到地下的机器中的,它们为了入侵地球已经准备了上万年了。
在继续逃跑的路上,小女儿尿急去上厕所,看到了非常震撼的一幕,人的尸体一堆接一堆的漂浮在河道上面所有人的车都开不了,只有主角的车能开,车外的人聚集围拢在男主的车外,疯狂地拍打车窗,在世界末日时,人们已经失去了理智,车窗被打破,男主被迫下车,儿子被拖走,男主想让女儿出来,但是周围群众挤进车窗女儿被困在车里,眼看事情越来越失控,男主掏出了出门逃跑前带的手枪。
儿子已经被围殴出血,这时人群中有另一个人也掏出了枪对准男主的头,男主无奈扔掉手枪,把女儿接走,车子给了对面。
男主扔掉的手枪被另一个人捡走,上演了一把杀人抢车的戏码。
男主一家人调整好情绪,和难民们一起行走。
一家人上了船,但是还有很多难民没有上来,男主儿子去帮助扒在船板上的人。
水里出现亮光,外星三角机器突然出现,船被打翻,一家人从水里躲到岸上,人类军队和外星人剧烈交战,儿子见到这一幕,心血来潮想参军打外星人,男主试图阻止儿子,但是儿子已经听不进去任何话了,这时有一对夫妻看到男主女儿一个人,想收养这个女儿,男主无奈之下只能让儿子去军队,自己带上女儿逃跑。
一个农场主让男主和他女儿躲在他那里,农场主的饰演者是肖申克的救赎中饰演安迪的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通过农场主口中得知在日本,有几个外星机器人被打败了。
男主在这里待上了好几天,期间有外星人来这里与男主一家人躲猫猫,外星机器伸出触角探测人类。
外面生长着很多红色的菌毯,窗户外有红色的血雾,有一个人被三角机器人抓住,三角机器人伸出刺针吸取血液,外星人在用人类的血液来改造地球的环境。
见到这一幕,农场主情绪终于崩溃,到地下室发疯似的挖地道。
男主明白再这样下去,外星人迟早会发现他们,他让女儿蒙上眼睛唱歌,自己去处理掉农场主。
结束之后,男主抱着女儿在沙发上睡着了,外星机器发现了两人,女儿逃出房子,男主去外面找,外面已经全部都是红色的植物,像藤蔓和菌毯一样覆盖着周围的物品,远处被一片红雾所笼罩。
女儿被三角机器人抓走,男主找到一辆被毁的军车,在里面拿到了手雷,男主将手雷扔向三角机器人,但是机器外面有一个屏障阻挡了攻击,男主被机器伸下来的触角带走。
机器人将人类关在下面的笼子里,隔一段时间抓一个人上去吸血做肥料。
男主找到女儿,机器人又开始抓人,男主用身体护住女儿,自己被抓了上去,笼子里的人合伙抓住男主,将男主救了下来,男主吐出手雷拉环,外星机器被吸进去的手雷炸坏了(这段相似的情节在阿汤哥主演的明日边缘里也有)一伙人成功脱困。
第二天清晨,外星人却失去了战斗力,种植的红色藤蔓和植物也开始死亡了。
外星人不战而败,通过摩根弗里曼的旁白我们明白,原来是被地球上的细菌感染。
男主成功到了波士顿前妻的家,遇到了提前到达的儿子,结局皆大欢喜。
评论与解读影片上映于2005年,在美国911事件之后,美国人多了一份对恐怖分子恐惧,害怕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受到恐怖袭击。
在电影中一句“是恐怖分子袭击吗”的台词透露了影片的主题。
导演花了很大功夫去渲染恐怖气氛,目的是为了体现作为普通人的主角眼中的恐惧,这也是在恐怖袭击发生时的恐惧普通人的真实反映。
影片全程以男主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讲述故事,他是个失败的人,被妻子抛弃,做着普通的工作,会为了逃命而自私,忠于个人视角,充满了带入感。
除了对普通人视角的展现,影片也是各种大场面,对于长镜头的调用也是很精彩,比如男主偷到车子后带孩子们跑路时的长镜头全程360度无死角,非常的细致。
利用DV来展示外星人屠杀市民的画面。
影片结局惹来了很大争议,其实在开头导演已经借小女儿之口暗示了打败外星人的办法,就像扎到小女孩的刺被免疫系统排出体外一样,外星人作为外来侵略者,被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细菌打败了。
这并不是人类与外星侵略者的战争,而是地球与外星人的对抗,人类本身对外星人几乎没有任何办法,而最早诞生的生物细菌是地球对抗外星人的法宝。
如此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在于它把“人”看得不那么重要。
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宰,而只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外星人的失败也在于它只是针对人类发动了侵略,而不是针对整个世界系统,最后虽然打败了人类,却输给了生态系统。
这种人类非中心的万物有灵观点与泰伦斯马力克的电影其实有点接近,感受一下...影片开头小萝莉被扎入手中的刺就是整个影片的片眼。
本来以为是战争片,结果发现是科幻片,电影还行吧,很一般,不能说很差,但也没什么亮点,算是量产的商业片。
他曾经做了什么,两个孩子对他没有任何的信任,孩子都觉得他是在逃避责任,与他在一起没有任何的安全感。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他不能让他的儿子屈服,在他儿子面前他没有任何威信,他儿子完全不想成为他那样,所以他们的思想似乎处处都是抵触的。
两个孩子只能选择其一,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那个不能照顾自己的,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选择。
孩子让唱的两首歌都不会……哎。
最后外星人,竟然因为细菌感染死亡了……他似乎也算是努力了,虽然他没有任何身怀天下的思想,但是当他的孩子受到威胁时,他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
斯皮尔伯格中感觉最垃圾的电影!
电影院里我睡着了。对这部电影的唯一印象停留在那个小女生的尖叫声..贯通全片。很烦。
度分如年,折磨。
看这个的唯一乐趣就是,看完这个再去看当年的惊声尖笑有笑点
糟糕透了。
场面就真系几火爆啦,投资都超过铁达尼号,但可以一般般剧情。
没有太看明白,但是放眼望去全是血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搞什么,明明很好看嘛,有原著的所有精髓,但比原著更紧凑~(看原著的时候倒是有点失望的~)
7.5分,略被低估,主要是后面boss痿的很突然,观众莫名其妙,形成一种虎头蛇尾的印象。未日感塑造的很强烈,总体没什么严重的问题,斯皮尔伯格毕竟是名导,但想看到更进一少的东西却是没有了。小女孩人设很不讨喜,不过我认为因为不喜欢一个人物后给电影打低分是不明智的做法。
阿汤你好。。。。
中央六台看的,每次小范宁一尖叫我就想上去给她一大耳巴子。。。
小说也看过 没差啦 特效真nb...
很糟糕
能再狗血一点么
失望
还不错!可看!
美国人民是有多爱凑热闹,害怕了就跑两步然后还留在原地瞅!
结局真狗血
4.5 扬言这是“斯皮尔伯格最好电影之一”,可能和本片的片名一样是“标题党”。但这确实是我在看时感受到的结论。《世界之战》是块超大型的“类型试验田”,克苏鲁科幻的末日血灾图景、古典视听系统、怪物设定的光源闪烁,奏出了奇妙的视听体验。汤姆·克鲁斯的选角则是本片最大的成功之处,没有男星比他更适合被植入反个人英雄主义、反高潮、反好莱坞叙事。这个什么都做不到却又做到一切的男性角色设定,几乎散发出汤姆·克鲁斯的银幕形象所能承载的一切反射镜像。只能说个人觉得,这部电影连那些糟糕的烂戏都充满了创造力,比大多数斯皮尔伯格工整做派的电影高级太多了。
本片和Cloverfield三部曲一样,能列为优秀的&#34;跟随某个带着偏见的人类视角窥探正在发生的世界灾难冰山一角&#34;题材典范。事隔八年翻看,别有一番滋味,当年那些打了4星的片子,现在看都是5星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