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适合分手的季节》中一些具象化的事物 倔强的猴子 2016·8·22 先大概讲影片内容:男主是一名大学老师,女主是一名剧组美工。
夏天一起散心旅游,两人相处很难受,就分手了。
分手后,男主一个又感到孤独寂寞,找上了旧情人。
可是心里还是忘不了女主。
冬天的时候去追回女主,最后两人还是分开了。
《适合分手的季节》,这是台湾译名,很文艺很准确,影片与爱情、气候有关。
影片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出,两人的感情有很大的问题,但彼此还是勉强在一起,得来的结果是,两人都很难受。
女人是最敏感的,前几组镜头都是从女人的视角来展现,两人在一起的镜头只有一个,要不就是两人虽同框,但男主近实,女主远虚,景深很大;或者反过来;还有就是分切镜头,男女不同框。
这种镜头与镜头之间带给人物之间的疏离感,这也许就是镜头语言的魅力所在吧。
影片接下来是跟随着男主的视角讲述。
男主是一个固执、自私、刻板的大学老师。
相对女主对于这份爱情的包容、隐忍,他却是率先提出分手,奔向自己“想了多年的一个人旅行”。
冲突是生活的本质,人同样处在冲突、矛盾的状态之中。
女主的离开,并没有给男主带来期待中的自由舒适,反而像只离群的“蜜蜂”,感到的是孤单与寂寞。
抽象的情感与意境,是通过具象事物传达出来的。
“一只蜜蜂”可能还不足以彰显它的魅力。
在展现男主粗暴的征服欲望时,其强烈的视觉符号的是一颗变味的“豆子”(那零食可能不叫豆子,没关系,我就这样叫它吧。
) 男主幽会旧情人时,两人的关系中,男主处于弱势。
他的旧情人不断发笑,暗有嘲讽之意。
尤其到男主吃着豆子说它变味了,女方说,那你别吃啊。
很显然,激怒了男主。
男主拾起掉落地下的豆子,执意拿给女方吃,被一把打落。
接下来便是男主开始粗鲁的征服女方。
男主再次拾起掉落的豆子给女方吃,两人的关系对调了,男主处于强势。
“豆子”在这里完成了多重功能,不单单是征服的象征,又有两人身份与关系的指代。
男主踏上追回前女友的时,买了一个小的音乐盒。
旋律是单一的。
音乐盒的旋律直接接到男主在多方打听前女友剧组下落。
这时音乐的意义可以作为一种追寻过程中美好的期许。
但是它的旋律又是单一的。
它赋予的含义是一成不变,更多的理解为男主性格的一成不变,暗示两人的关系不会有任何改变。
男主拿着礼物找到前女友,说自己已经改变了,想和她结婚,让她快乐。
可是两人早上起来,男主还是和以前一样,不曾改变。
甚至他不惜说谎来挽回前女友。
其实他只是想解救自己一个人的孤单寂寞,不惜用两个人的痛苦作为代价。
男主是极具普遍性的一个人物,就像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自己总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状态之中。
我们会想拥有一个面朝大海的房子,平静的呆着;可是过不了多久,这种生活又会让你觉得无聊,内心又把你拉向对另一种状态的期待。
关于男主与女主两人的关系呢,正如影片中两季节,一个是夏天,一个是冬天。
非要对等起来,男主是火爆的夏天,女主是多雪阴冷的冬天。
原本就不合适的两个人,最终分开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该片相较于类型片而言,人物少了生死的抉择,却多了份生活的真实。
这种真实不是说对于生活的百分百还原(如果是这样,那还要电影干嘛呢,直接生活不就好了嘛),它是对于生活的汲取、升华。
这样的影片更具生命力。
在我心里,爱情电影,总是要有鲜亮的色彩,欢快的音乐,醉人的美景,浪漫的爱情。
而《适合分手的季节》却在飘雪的冬天,灰灰的海滩,漫漫的山路,简陋的门窗,静静的特写,让我真正感到寂静的美。
电影中大量运用人物的面部特写,开场镜头停留在芭拉的面部三分钟之外,她的痛苦,不舍和欲哭无泪的表情让人感动压抑。
然而,当快到结尾时,她来到了LSA的房间,讲自己美妙的梦时,眼神飞扬,心情愉悦。
而且最后,仰望飘雪的天空和远去的飞机,镜头又落在她的脸上和那滴流下的泪。
对故事情感的描述,用我的文字真的无法表达。
但我心里真的能够感受得到男主角的纠结。
男人想过去就过去了,不要再纠结那个情人,因为在我心中你的位置最重,没有你的日子我的是寂寞的。
我千山万水来找你,只求你和我一起回伊斯坦布尔,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而女人虽然看穿了他的心思,但仍然纠结一句话,没有我的日子,你是否去找过情人。
男人累了,走了。
而女人再来的时候,似乎更晚了。
这种纠结,谁能理解?
故事大量地对照,用情人的笑声和妻女的眼泪来对比,用同事的爱情和男人的孤寂来对比。
影片中最美的一幕就是妻子去片场,留下男人孤独地站在桥上,乌云,大雪,长长的桥,男人,背影。
他是太阳,她是月亮。
月亮朝向太阳的一面很温暖,背着太阳的一面很冰凉。
视线里只有她的时候,日食发生了,永恒的石柱和白晃晃的沙子也透出荒凉与哀伤。
镜头里不见她的时候,月食出现了,夜色里唯一的亮光被吞噬,只剩下欲望和彷徨。
太阳可以有很多颗卫星,而从标准的轨道来讲,月亮甚至都算不上,因为她还要为来回晃荡着去拍地球各角落的外景这种无趣的工作,而跌跌撞撞。
他撒谎说他会改变,怎么可能,他永远是自私的恒星,闪耀他锋利霸道又冷漠的光芒。
她撅着嘴哭喊她要逃离,谁又能相信,柔弱的戴安娜会逃得出阿波罗强大的引力网?
深夜里她熬不过挣扎,重新沉沦。
他拂晓时从容撤离,守时地从另一头升起,仿佛无声息地抽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于是,她只能无奈而又不舍地,看着他坐的飞机慢悠悠地侵略她那布景的天上。
于是映着漫天飞雪,一行眼泪溢出她的眼眶。
什么季节适合分手?
如果我二十岁,我猜是秋天,遍地落英正可与萧索的失恋心情唱酬;可是我四十岁,我选在春天,多大个事儿啊?
风一吹,什么都没有了。
土耳其电影《适合分手的季节》以慢调、大量长镜头,凸现中年人的感情危机。
导演似乎倾向冬季,但分分合合、拆散重来、选择彼此谈何容易?
灿烂的光试图穿透古迹,照亮女人、男人不再坦诚映照彼此的心河。
躲在阴影中,站在高岗上,女人注视、遥望着她似懂非懂的爱人,默默泪滴流淌在苍蝇的嗡嗡嘤嘤里。
汗珠、梦魇、爱人、分手亦是朋友的谎言,一对貌似恩爱的夫妻,一段度假的全部曲目,在飞驰的摩托车上,因女人捂住男人眼睛,想要一同赴死的疯狂举动,余留的爱被痛苦的汪洋冲荡殆尽,提前结束了它的演奏。
妻子随电视剧拍摄组离开伊斯坦布尔,丈夫继续留在城市做他安稳的教书先生。
丈夫开始重新幽会旧情人,释放着偏执的征服欲望与空洞的痛苦。
激情、欲望、占有都不是爱,空虚得让男主人公愈发迷茫无助。
在重新找回妻子的道路上,再次撒谎,再次摇摆,再次感受无法纠正的“不和谐”,同时又体悟到爱、等待、希望,与割舍不掉的忧伤,爱情与婚姻随飞过头顶淹没在鹅毛大雪中的生命过客,远走了。
而这样一部幽怨地讲诉“分手”故事的电影,正是来自土耳其导演锡兰06年的作品《适合分手的季节》。
如若真心赞扬某位影人,或许避开“传承”或“巧仿”的同比,更具有敬重与表达其不可或缺的意义。
但对一些比较神秘且低调的人,总会觉得评论不够生动饱满,触不及面目,就拿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来讲,举出电影《五月碧云天》《远方》《三只猴子》加之这部《适合分手的季节》,再谈到欧洲电影奖、戛纳电影奖,伊斯坦布尔电影奖等等,还是没有介绍凯瑟琳.毕格罗时,引前夫卡梅隆、奥斯卡《拆弹部队》来得深刻,令人过目不忘。
显然,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锡兰是戛纳的宝贝,不是好莱坞的宠儿。
他致力于民族文化生命的雕塑,而非立足在影视商业帝国竞赛。
作为个人对艺术存在方式的不同追求,商业与文艺宣传效果的差异,总之,能深刻记住锡兰部部精心的代表作,竟也会不在意幕后的他是谁,成为无奈的遗憾,始终在影迷心中存在模糊不清,找不到扶墙的眩晕感,这也是能够理解的自然现象,名利与贡献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在谈及他的作品时,每每乐此不疲,从头到尾再絮叨一遍,讲他的电影风格,与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并论,并不由自主地拿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等顶顶大名荣耀锡兰的门面。
不管怎样,看起来,很多影迷愿意折服于他编、导、摄、演多栖才华,盛誉他特立独行的世界独立影人身份,哪怕他就如媒体所言是位大器晚成的电影界“孤狼”一样的大叔,对他的喜爱之情应该是发自真心的。
选择看《适合分手的季节》,多半是好奇锡兰担当主角,镜头前的直观形象了。
笑起来英俊腼腆,板起面孔冷漠刻板的锡兰,想不到是有做演员的天赋的。
而演绎方面的才华,丝毫不影响他编剧导演的能力。
99年的《五月碧云天》,锡兰回到故乡请来双亲隆重助阵这部真实人间醉人的“碧云天”,到06年自编自导自演的《适合分手的季节》,他迷恋长镜头的风格未变,却多了内敛的沉淀;画面灰色意境未变,却多了跳跃的春山黛点;谱写故事情调未变,依然倾向自传体视角,且多了成熟现实的气息,而时间过滤走的遗憾,显然,也并未摧毁锡兰的电影人未来。
若比较“五月碧云天”与“适合分手的季节”,我的确更喜欢早年锡兰张扬释放华丽才情的做派,或许充满诗意的图画是最直接吸收灵魂的磁盘,在这一点上,锡兰具有高超的视觉鉴赏力,他的审美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而“适合分手的季节”因剧情需要,显得规矩、迷蒙、躁动、分裂了,围绕着爱情婚姻,问题源源不断。
如此,图画便不重要,需要全神贯注可听可想的故事内容。
为迎合主题,叙事角度、故事节奏、拍摄剪辑等的确集中成了一种矛盾复杂的融合体,尝试了新的影像语言,动静中流动着令人抓狂的心理变奏曲。
若不细心体会,或厌倦了声东击西的“暗语”,此剧的美丽在时过境迁后体会到它的震撼感,我想可能性更大。
总之,爱情不能望梅止渴,一生定要有份属于自己的爱,在心猿意马的人心中挑挑拣拣,也许就该存在相当复杂的因素。
而这样思考所需的脑细胞自然要抱怨。
剧中,锡兰游走在婚姻内外的躯壳与灵魂,随同沙滩烈阳及小镇冰雪,形成了全剧复杂善变的情感叙事线。
对于夫妻最后陌路的成因,锡兰选择了倒叙的手法。
电影结束时,就能完全理解最初镜头中,莫名啜泣的女子的脸,她的忧伤来自何处。
而锡兰自身摇摆不定的心性,也有所推诿。
似乎是夫妻生活中存在的通病,太过亲密,就会看到彼此的眼屎,太过疏离,就会彻底放开了彼此相牵的手。
所以,最后为了自由,为了完全占有,男人说谎,女人逼供。
男人偷腥,女人伤心。
女人离去,男人悔悟。
但结果是,再也回不到彼此只拥有对方的曾经。
这当然是人间一大悲剧,永结同心的神话被笑话了。
其实不讨论整部剧的主题思想,就说锡兰拍摄此剧所要历练自己的所在,完全能感受他对美的贪婪诉求,诗歌、散文、小说外加图画,他一直要求自己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完美地分割他们的比例,并永远同时存在着。
而这一部,因为复杂的“情感”话题,使得他的意图未被唯美的诗境画面掩藏,所以有了均匀分布的平衡感,但也在视觉上少了异常突出耀眼的锋芒。
从男主演的视角看这片正是简介所称的Man was made to be happy for simple reasons and unhappy for even simpler ones 。
他会因为和同事聊天的一两句无聊事情笑得天真无暇不可开交,也会因为女人使的小性子而马上消沉到无一丝生命力。
沉默的他看起来是那么寂寞,其实他只是一个简单得过了头的男人。
更像部女性电影,真正的寂寞存在于女主角对爱情心中无尽的冬季,那些单调色彩和脸部特写刻画内心意识流所使用的长镜头尤为精彩:女人半梦半醒躺在沙滩上,阳光渗出她脸上眩晕的细汗,有些焦躁有些迷幻,镜头在女人脸后拍摄男人从海里游泳回来湿漉漉的走来脸上的棱角滴着水珠凝视自己,沉醉于他把自己埋在沙里的快乐,忽然一捧沙子将头一同掩埋,窒息让她惊醒;原来极度的幸福和伴随的极度恐慌都是一场梦,现实中的丈夫只是背坐在沙滩上陌生得和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海风不留痕迹拂过,只有无尽的沉寂和孤独个体的存在。
她走开面向海浪边缘坐着,换了男人坐的位置长镜头拍这个背影,再次感受女人的孤独。
他讷讷的开口排练分手台词,说着说着变作坚定而通顺的语气,等观众意识到这一变化时镜头从他侧面拉开,女人已经在他另一侧面出现倾听而崩溃的脸。
原来这才是真相,她在男友分手的话之间虽是静坐倾听,但已经思绪从幸福到受伤到从无尽的寂寞中残存余念的醒来。
这里精简的穿插了几个没有脱离场景的蒙太奇片段便将人物关系和内心刻画的入木三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近在咫尺,心中也有彼此,却无法永远在一起。
"Iklimler", 來自土耳其/法國的電影, 台灣譯作"適合分手的季節", 蠻喜歡這個名稱, 因為電影的主題就是愛情和氣候.男的是一個大學教授, 女的是電視製作人, 一個成熟老練, 一個後生可畏卻又孩子氣. 夫婦二人來到渡假的地方順道探訪友人, 假期完畢他倆的關係亦告終結. 那裡是個天朗氣清的地方, 友人說其實除了天氣好之外, 對此地沒有特別喜歡不喜歡. 離開了那地, 男主角Isa回伊斯坦堡, 女的(Bahar)卻不願意回去. 然後故事回到城市裡去, 風和日麗變回嚴寒的冬天.氣候影響人心情, 影響人的決定, 或許也註定一段感情的去向. 不過怎麼是天朗氣清時選擇分手?電影節奏頗慢, 但不算有悶場, 人物不多, 導演較著重角色情感的描寫. 有些場景確實漂亮, 但比預期中少. 男主角失戀時碰到舊愛之後一場激烈地上做愛一幕不太吸引, 很嘈吵, 不是他們的叫聲, 而是碰碰撞撞的聲音有點煩擾, 視覺上亦沒有特別之處. 另外, 男主角其實最愛都是Bahar, 電影中沒有他倆纏綿的鏡頭.飾演男主角Isa的Nuri Bilge Ceylan原來亦是電影的導演及編劇, 曾拍過多部作品, 首次擔綱演出, 表現不俗. 女主角亦演得出色, 前後兩段心路歷程很不同, 亦演繹出這個分別.看電影官方網頁故事簡介一段:"Man was made to be happy for simple reasons and unhappy for even simpler ones – just as he is born for simple reasons and dies for even simpler ones... Isa and Bahar are two lonely figures dragged through the ever-changing climate of their inner selves in pursuit of a happiness that no longer belongs to them. "寫得很吸引, 不過卻拍不出這個味道.獎項及提名: 於土耳其的Antalya Golden Orange Film Festival囊括最佳導演, 剪接, 音響, 配角等獎項, 還有於康城獲FIPRESCI獎及其他提名.
#影#《适合分手的季节》《Iklimler》7/10土耳其這位名導演錫蘭真的不合我胃口,他總是把故事深埋在地底,類似黑暗中無法知道深淺的地下水,它可能是波濤洶湧到處在找脆弱的地表突破而出,但也可能只是順著既成的水道安安靜靜地流下去,於是你一直跟隨鏡頭在猜——或者應該說,在賭——導演下一步到底做出哪一個選擇。
他是我看過最會操控鏡頭語言的導演,簡直就是“神”。
他很大膽破壞約定俗成的視覺美感,縷縷撕裂黃金分割線,可以讓男主角大後腦勺佔據鏡頭90%,但突然一轉身,鏡頭右半是灰白的發鬢,而左半是深深的眼角紋和遲疑不定的眼神——就這一個鏡頭,故事就交代完了,地下水看似安靜地往下流,但黑暗深處的漩渦一下子就攪碎了旁落的岩石。
鏡頭的虛與實,切換得天衣無縫,實在得讓人摸不到,但虛幻得又像在身邊。
最後在土耳其東部靠近伊朗的冰天雪地,濃霧中的根本無法辨認的飛機,女主角被緩慢虛化的漫天大雪遮蓋的清晰可見的淚,一虛一實不是僅僅在視覺上的對比,而是無限擴大到聽覺和情緒,沒有戲劇的情節但感情上已經達到高潮。
可我還是不喜歡他,脫離了表象情節,總是有種擺弄觀眾情緒的感覺。
問題給擺了上台,看似也有了答案,但就是不舒服,一種有力使不出的心悶,一股無緣由的怒氣。
真正的大師應該是激活觀眾的初步思考和日後反芻,而不是這種內心無處可去的漩渦。
PS 電影中文譯名真的畫蛇添足,iklimler本意是天氣氣候,現在中文譯名完全劇透,同時又無法呼應電影從夏天到冬天的季節變換,過猶不及。
女人很灰色。
脏乱蓬松的长卷发。
一直在抽烟。
肆意地破坏气氛,并且带有习惯性的无所谓态度。
然后又开朗地提出游乐的提议。
弄得他们不知所措。
笑。
和某个时候的自己很像。
他连叫她添件衣服都是错。
他受不了她的自我,她受不了他的无趣。
情感残废在沉默和冷漠里。
于是终于分开。
男人是耐不住寂寞的动物,找到以前的情人,在没有她的大半年里。
他几乎是用一种动物性的方式撕开她的身体。
ML的那段拍的很出色,不情色不赚眼球,却越看越是心酸。
急切的想要满足欲望的两个人,用力的,暴虐的纠缠,使劲地贴合肌肤,寂寞在一个晚上得到解脱,在第二天重新建立。
可是那个短发的丰腴女人,始终没有能够让他忘记她。
半年之后他去遥远的地方找她。
说,亲爱的,我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人了。
他不断地强调自己真的变了,请求她和他回伊斯坦布尔。
车厢里的对话不断被外界打断。
女人只是哭,啜泣或颤抖。
苍白的脸庞映照白雪皑皑。
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
她在乎他,她并不表现出在乎他的生活,不在乎他的变化,她只在乎他的前女友。
善妒和想要的平衡感。
却抛不下理想中的完美。
他离开,她笑他的轻易放弃,笑他弱不禁风的谎言。
她没有办法表达,她的坦诚得不到合适的舞台,于是只能在鲜红的绒线帽下独自悲伤。
看到82分钟,我想导演总得来个升华和转变。
她来到他的屋子,一言不发躺在他的床上闻着他的气息,男人抚摸她的头发,轻轻地亲吻她。
两人都不舍。
温婉迷人地好像从未离开。
次日清晨她坐在桌边不施粉黛地对他微笑,叙述自己昨夜的梦境。
他说『现在几点了?
不要耽误上班的时间,我们一起去吃早餐吧』。
从没有对别人表达过的言语被他的世俗粗鲁打断。
敞开的门和窗户吹进一阵冷风。
长时间的沉默,于是她再次失望。
彻底。
他要的感情那么直观,他给的方式那么肤浅。
她明白的。
她明白他离她的情感理想那么远,她离她的情感满足又那么近。
彼此完全明白彼此要的,却仍旧以自己的方式作贱着已经摇摇欲坠无可救药的感情。
由始至终地不肯妥协。
哀其不智,怒其不争。
终于割舍地放弃,让它隐隐作痛到溃烂掉或被遗忘掉的那一天。
豆瓣上有人说『於是你們又一次失望,關係彷如雞肋,你們再為了割捨與否陷入痛苦。
週而復始,又是一個愛情的循環。
』 我想,感情的期限,是自己给的。
只有自己能谋杀掉自己的爱情。
太消极或太愚蠢,都得不到结果。
一个半小时的欧洲文艺片。
一如既往的有好听的配乐,冗长的充斥沉默和表情的情节。
土耳其单词翻译过来是『climates』。
中文版的是『适合分手的季节』。
很台湾的聪明译名。
现在说去年戛纳电影节的片子应该不算太晚。
锡兰这部片子算是去年那届比较期待的,这也都是2003年《远方》(《乌扎克》)的缘故,里中的摄影太棒了,纷飞的风雪还有长椅上的沉思更是记忆犹深。
几年前文西就狂说《乌扎克》中的“塔式长镜头”(不过他把这个称号丢给好几个人,贝拉.塔尔,索科洛夫还有锡兰老兄)和两个男人之间的沟通主题,不过还要补一点是神似,精髓还是不尽相同。
《气候》其实早个月就出来了,不过换成了另个译名叫《适合分手的季节》(叫人敬而远之的意味),无意中看到,这不是土耳其锡兰吗。
马上去拖了个下来,再跑IMDB溜达了下,锡兰不仅自编自导自演,把妻子也拉来演出,难不成是自述性质的切身体验——带着这些好奇看下去发觉并不是。
故事再简单不过,一对遭遇情感危机的男女,貌合神离,很快,也真的散开,一句话总结就是如此。
男人口气多数时候显得冷淡,口头承诺往往证明不了一切,特别是结尾吐出来的那句,连作为一个观众的心都寒了一下。
女的闷闷不乐不时的犯些固执和孩子式举止,最后若有所思的醒悟,说来都是正常不过,分开是个更好的选择。
爱看的就是锡兰片子的摄影了,果然还是老样子。
不过对影片中的声音更有印象些,片头盈盈嗡嗡的飞蝇,中间的雨点声甚至是吸口烟的声响还有那火亮的一点烟头。
然而锡兰的表现始终偏私密了些,如此打精磨的内心戏真能让人安静下来,恐怕是很难。
意味深长的故事分析着男女之间的心理起伏和殊异。
套用的话可以把“距离”放在这部片子更为合适,男女之间的感情理解距离,外在的则是季节气候的变化,从炎夏到雨季再到冬雪。
结尾Bahar在飞雪中似有所悟又隐藏一丝忧郁和黯然的面容又狠狠地道了下主题,在这样一个五月碧云天的下午想象着远方土耳其的气候——季节移换必然导致的变化,和两个中年男女主角的内心阴晴不定,压抑了点。
其实,标题已经包含了锡兰的三部片子,恰好符合情境。
某种意义上,锡兰是爱展示诗意或者现实的伊斯坦布尔,也爱以上的季节象征,一旦和主角的情感联系上,它们则变得更有必然性。
正如自己喜欢书本上描述的从东边海洋而来的夏季风一样。
莫名的想起了一个情景:几年前天气预报里喋喋不休的讲着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厄尔尼诺,一个小伙子干巴巴地看着窗外的天空,眼睛眨也不眨一下。
忘年恋是不行。锡兰的微距啊~封面男主好像杰克吉伦哈尔
适合分手的季节,名字我喜欢~~
平淡真实的生活,画面很美,锡兰的镜头里土耳其一如既往的宁静,我啥时能去土耳其转转啊
但為什麼回到他身邊,你還是要忍受無邊的寂寞?還是要孤身佇立在冰雪之中?他是在你身邊,但他真的是和你在一起嗎?他不是承諾會改變,會令你快樂嗎?你回到他的懷中只一晚而已,一切馬上回復原狀,你向他訴說你昨晚的夢,夢中你在青綠的草地上滑翔,滑過一個個小丘,然後你看見已逝的母親和你招手,在夢中你是如此快樂,你說的時候笑得那麼天真,在兩個小時之中我都不曾見過。
不仅是情感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现代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下的困局—借由一个动作便威胁到男性的自尊,换来下流的报复:笑。镜面般将佯装体面、羞于启齿的男性占有欲映照了出来,当然之后便是恼羞成怒。先是用肢体性的暴力回应了前女友予其心理上的暴力,后是用生理诉求彻底让妻子的情感诉求无效化。看似内敛却实则厚黑,讲述着一个男人是如何粗鄙卑劣地以女性的身体与情感为代价维护住分文不值的自尊的。大大出乎意料的是,锡兰极其严肃地指向当时当下,而非小品般轻盈。作为建筑学讲师的伊沙,带出的新时代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身在地跨欧亚的土耳其,何去何从?
依然在水准之内,但不是特别好的锡兰作品。最神奇的是,锡兰一系列的作品就像是在写一部长篇未完成的小说,在某一章节作为主角的人物,在另一章节会退居次席,这种感觉真棒。
男人视角的一切都是如此千篇一律的干瘪无聊 种属特质体现的都毫无新意 就是纯肤浅的动物 脑子空的让人发笑 哈哈,
锡兰的电影总是有狗叫声和风吹声,故事任然闷,为意外结局加多一颗星
长镜头给两星,否则给一星
锡兰的电影摄影真好 这个下雪天 拍室内带着个窗户 太漂亮了 故事有点磨叽
一辆中巴车中,丈夫和妻子关于未来计划的交谈不断被周围人所打断,窗外是鹅毛大雪。锡兰喜欢用长镜头表现演员的情绪变化,拍得真闷骚。
原来暂时分开真的有效
恰恰的。。恰恰。。。
满脑子的雪、雨、阴天、雷声、乌云,看完全片,对影片起始男女主在海边、阳光下的部分已经印象模糊,莫非这就是“适合分手的季节”?借助环境来衬托角色情绪和彼此间关系的微妙变化,转场巧妙,表演精彩,一个稀松平常的故事经锡兰之手,也有了不少余味。
可能我不懂锡兰吧
如果有什么季节不适合分手,通常是在普遍的生离死别的困境前,比如当下,有个人能慰藉自己冷落的心灵,怎么可能轻易去失去。而在生机盎然的季节,总会心里发痒,对眼前爱人的恩惠习以为常,约会旧情人,琢磨一些不一样的有趣事。看完电影你会发现电影名剧透了整个故事。天气无常,情绪也一样。
我着实不喜欢土国的闷片
想不到土耳其导演也会把性爱戏拍得这么生猛…
学会珍惜。小音乐盒让我想起了北欧斯德哥尔摩。
标志性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