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vening star must be drooping and shedding her sparkler dims on the prairie, which is just before the coming of complete night that blesses the earth, darkens all rivers, cups the peaks and folds the final shore in, and nobody, nobody knows what’s going to happen to anybody besides the forlorn rags of growing old,I think of Dean Moriarty, I even think of Old Dean Moriarty the father we never found, I think of Dean Moriarty.
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电影,甚至排名前三!
在美国,夕阳西下时。
我坐在快垮掉的老河墩上。
仰望新泽西上方的长空。
想象大片的荒野。
绵延不绝,在大地上隆起,直至西海岸。
道路远没有尽头。
人们在这无尽的路上纵情遐想。
在爱荷华,我终于知道。
长庚星,一定会低低地挂在空中。
昏暗的光撒在大草原上。
而这只是在夜晚,还未完全降临之前。
当夜晚到来笼罩了大地,描黑了河流。
包裹了山峰掩藏了海岸。
没有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谁会怎么样?
只知道我们都会凄凉的老去。
我想到了迪安,莫瑞亚提。
我甚至想到了老年的迪安莫瑞亚提,我们从未见过身为人父的他。
我想到了迪安莫瑞亚提。
我想到了迪安莫瑞亚提。
这段话很激励我: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坐过监牢的自学诗人。
是一个充满精力,不惜用一切感官体验生命的人。
他没有钱,却不为此担忧,他也不衷于名利,他追求的是自由。
2018.4.16
前几天看了由凯鲁亚克的小说On The Road改编的电影,让我想到一些事情。
电影说的是二战以后美国平民阶层的青年希望自由掌控人生,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从传统中突围出来,这场战争几乎持续了这一代人的一生。
直到今天,全世界的青年人还在继续这场战争。
新科诺奖得主Bob Dylan在歌词里写下的:“You don`t get anything you don`t deserve,where we were born in time.( 你不该遭受你不该受的,因为你生逢其时。
) 是这一代人的脚注。
他们注重精神体验,文学,不管走到哪,迪安都会带上那本残破的《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爵士,血脉贲张的节奏,还有汽车让人无我的速度,陌生地域的强烈刺激,人和人的亲密无间(这其中就包括性的解放,身体回到人类原始阶段作为交流的媒介),这样的生活是迪安的理想。
理想的售价往往比你兜里的钱多一刀。
迪安没有工作,当然这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工作。
在路上他们没什么东西吃的时候,都是用偷的,汽油也是,他们有口头禅,杜鲁门总统说要降低生活成本。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他们也有自己的风格,迪安的妻子怀孕,家里还有一个婴儿,迪安自顾自地带赛尔去听爵士音乐会,妻子要和他决裂。
之后他们俩驾车飞奔墨西哥玩了个昏天黑地,碰巧赛尔生病了,迪安又丢下他回去和卡密儿复合。
影片结束的时候,在纽约街头,迪安想和赛尔单独呆一会儿,赛尔也拒绝了。
他们处的原则就是你有求而我不必应。
就像布尔.李问赛尔,像迪安这样的人为别人做过什么?
他压根就没有责任感的概念,可他却总是觉得别人有满足他的义务。
可是赛尔,却觉得他神圣的一面带给人快乐。
这样的人际关系不会给人压力,不用总想着知恩图报,当然也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玛芮露的离开就是这个原因,卡密儿和迪安决裂也是),不过对他们来说,安全感是建立在自身上的,无需进口的。
迪安的理想的确是实现了,因为他要的生活不是一种范式的目标,是时时刻刻性的,不工作就是理想,听爵士就是理想,飞驰在西部公路上就是理想,所以说他时时刻刻活在理想里。
而凯迪亚克,迪伦也是,他们生活,他们写作,他们的理想全在里面。
而更多的青年人呢,他们无法不工作,工作即生存,他们又不想被工作奴役,到这里,就自然而然想到80年代的中国青年,玩摇滚,很有力量的摇滚,写诗,遍地荒芜里野花燎原,我记得哪位老师说过一句,看不见希望的时候是感觉最有希望的时候。
当格局建立之后,几乎所有的力量都是同向的(这时候的力量已经变质了),后文革的知识青年惧怕在野,惧怕身处权利体系外的被动,但是进入体系的条件首先就是反对自己的立场,服从传统,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怎么坚持自己呢?
对历史的拨乱反正往往会有矫枉过正的副作用。
还有一种on the road,日本式的,温和的,就像是枝裕和《奇迹》中小田切让扮演的父亲,热爱音乐,却一直没有机会出道,边打零工边做音乐,至少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地on the road,可是还是和爱人分开了,还是不能被传统接受。
传统到底是什么?
集体生活智慧?
还是吃人不见血的魔鬼?
2016.10.14
《在路上》这部电影个人觉得一定要在看过书之后再做欣赏,Sal和Dean一起走过的路,说过的话、遇见的人、发生的事远远不止电影里展现出的那些。
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能够在大体上向观者展示出旅行路线上每个人该有出的样子,已经算是良心和不易了。
书和电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字很难让人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人逼真的喜怒哀乐,而电影里一个鲜活的人物终于站在了你的面前,你又会觉得,总有哪里感觉缺了点儿什么。
所以看到开头第一幕的时候,Dean的形象难免会让我觉得不够。
哪里不够,说不出来,书里的Dean疯狂乖张充满激情,电影里展现出的某种克制和多情,或许就是“不够”的理由。
我是带着书中的回忆来看电影的,杰克的文笔狂乱不自制,因此很多地方其实会让读者云里雾里,但电影刚好理清了某些书本留下来的不解,但也把书中的很多细节做了更改处理,比如现实中Marielu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的无谓,她也是一个在爱而不得的困境中无奈找寻出路自保的普通女人,再比如印象中Dean也并没有为了两个人的旅行经费而出卖自己给同性恋老男人。
可能现实中的Dean更洒脱也更纵情,但无论是电影还是书里,Dean和Sal彼此间的热爱以及两个人灵魂的契合却是永远不变的。
电影里K妞依然颜值和演技同时在线,她饰演的Marielu对Dean有着言不清的深爱,可能是Dean狂躁到变态的性格把她骨子里的热血激发了出来,以至于她对Dean爱得深切到难以自拔。
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丢了吉他的牛仔唱着那句“更别提我们的爱情,这多难啊,是不是,爱上你猎杀的对象”,夕阳金色的余晖把Dean的侧脸映到Marielu的脸上,镜头停留的角度刚好一半映着Dean的侧脸,另一半保留着Marielu强忍着泪水的脸庞。
Marielu爱Dean,就像一半的自己爱上了潜藏的另一半自己,但终究得不到她想要的一个安稳的家,因为Dean的天性早已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个为爱停留的人。
Marielu爱Dean的疯狂和不羁,却也因他的疯狂和不羁而注定得不到他。
Sal对Dean的热爱,或许说成向往更为合适。
Dean在Sal的心里仿佛代表着一种生活,一种不被约束的自在放纵的生活。
Sal的电影角色给我一种很书生气的感觉,和我预设中“垮掉的一代”形象并不十分契合。
但好在他的眼里有光,是一种对拥有生命力的一切充满好奇与欣赏的光,我想也正是如此,Dean才会这般的吸引着Sal,因为他是一个生命力仿佛要溢出肉体的男人。
影片里Sal的每一段旅途几乎都与Dean为伍,有Dean的旅途永远不会平淡无奇。
即使众多的朋友告诫Sal,Dean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不配成为Sal朋友的人;即使Dean在旧金山抛掉身无分文的他一走了之,在墨西哥抛掉被痢疾折磨的他一走了之,Sal也未曾怨恨过这个朋友一分一毫。
与其说包容,不如说理解。
Sal理解Dean的性情,他是最能透过Dean的疯狂乖张看到他仿佛天使般纯洁灵魂的人。
但Sal终究还是会回归冷静,他没有办法做到Dean一样的疯狂,他的本性是热烈的却也是自省的,这也是每一次狂欢到极致的时候他都会产生崩溃和坍塌之感的原因。
影片用一个镜头把这种放纵后的愧疚感展现了出来,就是Sal在染上痢疾时产生的幻觉都是来自于身边关怀之人的责备和教诲。
这些问责正来源于Sal内心底对这种放纵生活的怀疑,所以最后的最后,Sal只想回家。
Sal和Dean最后一次相遇的镜头其实透露着某种可悲,Sal光鲜亮丽,Dean 衣衫褴褛。
Dean依旧是那个愿意为了见昔日旧友一面而连坐5天5夜火车的冲动男人,而Sal却已回归平静再难回到在路上的日子。
最后的Dean在豪华发亮的轿车背后越落越远,终究还是没能再和Sal说出想要吐露的心声,而Sal也只能在回忆过一切后不断的重复那句“I think of Dean Moriarty,I think of Dean Moriarty…”
我第一次读凯鲁亚克得在路上时候是高中或是大一吧,记不得太多了。
我记得不多的是几个爱好文学的青年进行公路旅行的故事,唯一有印象的人物只有Dean Moriaty,甚至对作者本人的名字都未曾记得。
一开始我觉得Dean只是凯鲁亚克的臆想,不过更加专业的60年代文化粉丝都知道Dean的原型是尼尔卡萨迪。
卡萨迪是个真正一生践行了嬉皮士精神的人,作诗,离婚,一生真正的“在路上“寻求意义。
并且因为贩毒入过监狱,最后走向了死亡。
当时我也并没有特别得了解垮掉派和六十年代得亚文化等等,直到最近也没有勇气再读一遍《在路上》。
只不过去年在北京三联书店,在某个冷的有些 desperate 的夜,我发神经的跑到三联书店去读了一本《孤独旅者》,读完就在圣诞的寒夜自己睡在空空无人的书店地板上。
说了那么多废话,我注意到的是本篇的导演 Walter Salles 导演过《中央车站》还有《汾阳小子贾樟柯》,而编剧除了凯鲁亚克,另一位 Jose Rivera 曾经导演过《摩托日记》这样的电影。
从这两点估计也能嗅到太多的信息了。
读这本书,看这种电影,和拍这种电影的人,我们这些人总有某种莫名的联系。
我最近开始反思以宏大的方式探讨自己为未知的事情,原因其一在于六十年代的亚文化也有它非常复杂难以捉摸甚至矛盾的一面。
另一方面我也不想为了输出文字而输出。
电影就是电影而已,它的直观感受相比背景来说也很重要。
电影的画面感和戏剧性有它直观的魅力,虽然缺点上是传播的信息远不如小说多。
所以也并不再希望侃侃而谈那个六十年代,和所谓的亚文化,反文化。
在小说中,如果我没有记错凯鲁亚克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那些形似公路流浪汉一般的生活,诸如他们如何在回去纽约或是某个州的路上不得不偷一些食物和逃避一些加油站的油费。
当你真正遇到过这种生活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他会对你的精神生活有着怎样的摧毁性和重塑性。
一方面我觉得今天中国社会的青年同样面临着物质生活和价值意义的巨大的焦虑感。
如果你真的生活贫穷,那么贫穷和苦难有可能将你对于它的思考激发出来,你会变成一个对于人文体系有所感知的青年。
但是实际上我们更多的真实发生的情况是另一种:我们的青年希望与贫穷彻底的决裂,变成了恐惧的功利主义者。
个中原因我觉得当然是个宏大的问题,不过总体来说和个人的审美,道德价值取向和思辨能力有关系。
关于电影很重要的是我觉得凯鲁亚克得境遇一定和这部电影的描述相去甚远,虽然我已经忘了原著太多的细节。
但我依然确信这一点。
电影过多的描写了Dean 这个人物和他复杂的爱情生活,以及他对于生活的热烈,奔放,sex方面豪迈的细节。
再说句没用的,我对女主角选 Kristen Stewart 颇为不满。
可能导演出于票房的考虑,但凡是有些颓废向甚至和嬉皮士感觉有点沾边的主角的电影都会选择她。
我认为她已经成为了一个美国电影十分公式化的人物。
比如内地得唐嫣或是杨幂什么的。
回到Dean,反倒来说主角Sal成了配角的感觉。
也需《在路上》的主角本来就应该是Dean,或者说Dean的反文化形式生活正式凯鲁亚克开始他垮掉派形式生活到后来纯精神主义生活的开端时期的理想写照和向往。
(一定只是开端,而后来凯鲁亚克似乎走向了更加禅宗的向路上)关于这部所谓的公路电影,我最感动的细节是开篇,Sal走在田野的高速路上前往丹佛,卡车司机和前往几个不同州的50年代工人,流浪汉拉他上车的细节。
他们问他还有多少钱,他说只够在丹佛买一瓶威士忌。
凯鲁亚克会花很多笔画描写他故意把自己从一个中产阶级掉入流浪汉的的窘迫的生活细节。
例如他在为了赶路的生活费用不得不做为火车搬运工的辛劳和对于那些工友的生活的等等诸多细节描写,应该是垮掉作者作品中很重要的主要部分。
包括Sal在和Terry在作为棉花采摘工的生活的辛劳和那些社会底层残酷却充满自由诗意细节应该才是垮掉派作品的核心。
实际上从这点来说,一些现实主义作品显然要好得太多了,诸如贾樟柯的作品就会描写其实男主角说不定只是应该和女生闲聊了一天,看似隐晦的确定了爱情关系,只不过最后轻描淡写的被女生甩了而已:如果你作为一个社会的底层,你最有可能的真实的境遇就是如此罢了。
而像电影中Terry和Sal一见即啪的…我以对美国50年代文化十分狭隘和无知的理解,在性解放还没有来临之前,美国人有这么开放。
当然毫无疑问的是,作为垮掉之王的凯鲁亚克虽然与其后的嬉皮士的价值观相去甚远,但是他作品中的行为确实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代人和那些社会运动,另外从凯鲁亚克得作品来看,爱情应该绝对不会是主题,甚至不会是以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
并且主角们看似疯狂的酗酒,性爱,疯癫是一种极其形而上的行为。
如何脱离现代性的生活,脱离城市和消费体系,脱离美国50年代中产阶级固有生活线路,然后在极端的恶劣的,贴近底层的流浪式生活中找寻意义感和精神生活才应该是垮掉派作品的主题。
最后在电影的结尾Dean与Sal告别的一刻,我们也可以看出凯鲁亚克并没有如Dean那样迅速的走向一个坠落的极端。
凯鲁亚克在描写了一个影响了一代的人的经典得嬉皮始祖的形象之后,自己却走向了另一条不太一样的道路。
凯鲁亚克一直都知道自己的文学工作会为自己带来巨大的名誉和良好的生活。
只不过他是主动的抗拒远离了这一切,最后他同样客死他乡。
如果说我们对于他作品中描写的迷人的迷离的游走于诗意的迷幻的意义感的精神生活与公路景观的世界中的人有过一些了解的话。
那么凯鲁亚克本人的显然更难了解。
这种对于主流价值的疑问和疏离感与疲惫的美感和背后隐藏的对于意义的拷问的文化,至今未能真正的走进中国的青年思想生活中。
当年书架里的《on the road》一举将我吸引。
在路上。
那时候这三个字还没有被用得如现在这么滥,所以足够吸引人。
一切事物,太泛则滥,近几年中国旅游业愈发兴盛,反倒让人提不起兴趣。
书的装帧也是我对它一见钟情的原因,一见钟情,钟的是脸,书的名字与装帧即是它的脸。
素净的白色封面,黑色字体的书名与简要的其他信息,大量留白空间,一切都在向外界表明,这是一本有底气的书,有底气的书无需花哨,它只需要你翻开它简约却不失精致的封面,听它将某段岁月里的不凡往事缓缓讲述,就好。
The only people for me are the mad ones, the ones who are mad to live, mad to talk, mad to be saved, desirous of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ones who never yawn or say a commonplace thing, but burn, burn, burn like fabulous yellow roman candles exploding like spiders across the stars.一句。
直走我心。
我一生只会喜欢一种人,他们疯狂而骄傲,热烈生活,他们注定是不凡的传奇。
我只爱传奇,平乏循章的生活里需要传奇,我需要他们将我心里最自我最原始最本真的自由之神召唤出来,需要他们点燃我,热烈,热烈,热烈地去活过。
而旅程,只是万千形式中的一种,内心的居无定所与漂泊,才是传奇的共同特质。
因为是传奇,因为不凡,所以找不到定所。
所有寄住之地都只能短暂寄生,无论是一处土地,还是一个人的身边。
想起李亚鹏与王菲离婚时说过一句,我要的是家庭,你却注定是传奇。
一句明了,足矣。
所有人在网络上口耳相传的话都不必听,都是余赘。
结局已合情理,不足以为之惊奇,甚至,有一丝必然之意。
传奇怎么可能会有家庭,一如《on the road》里的迪安,浪子之心潇洒热烈而疯狂,随时随地喷薄而出的激情又岂如普通之人,即使是妻女也无法成为他安定下来的理由,似乎没有任何人可以成为他安定下来的理由,即使他为此努力,克制自己,但这却显然艰苦难当。
在路上疯狂飞速奔驰的时候,在音乐与嘈杂人群中忘我舞动的时候,与一个又一个人酣畅情欢的时候,已然令人为他热烈燃烧的生命而震撼,人生尽欢,人尽皆知,但几人敢做得如此彻底,活得这么毫无退路,活得这么孤注一掷。
敢,只是简单一个字,他有资格说出这个字,我们都没有。
当我们无法达到期望的生命状态之时,我们会渴望有人如此,有人能完成自己心里的不敢,尽兴热烈得活着,所以,我们都爱迪安,我们都爱传奇。
而他也必定也有绝望的时候,生命的斑驳万象与过于炽热的燃烧令人绝望。
他曾企图用一把手枪结束自己,说这些话的时候,他颤抖着,眼里尽是悲怆的泪水,悲怆深入骨髓。
不只是他,《on the road》里的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这样的绝望,企图自杀,声嘶力竭,黯然泪下,恐怖梦魇,都是绝望。
而文森特梵高先生,亦是以一把手枪,结束了他一望无涯的绝望。
闭上眼,即是天堂。
金色的天地里,死亡都显得那样和美而安宁。
人生亦常有绝望的时刻。
悲观并不等同于消极,悲观的人更会热烈而不悔地活着,消极的人却会萎靡不振地消磨时光。
在望见生命本质的过程里,悲观是一种远见。
只是它总被人用铺天盖地的外物遮掩,浮华空洞的物质世界令人愈发麻木,愈发拥有一种毫无底气的乐观,使人麻木地活在生活深海最表层的泡沫。
影片最后,迪安满含苦涩沉痛的热泪,隐忍的悲伤喷薄而出,极力强忍哭出来的冲动,跟塞尔说话,在塞尔离去后,对着他的背影喃喃呼唤的那几句,塞尔,爱你依旧,塞尔,爱你依旧,令我也不禁热泪盈眶。
这个男人,终究是老了,老得那样让人心酸难止,心疼难当,好像就在刹那之间,所有的燃情岁月已消耗殆尽,我们的余生都已活在了往事的灰烬里。
“我沿着铁路而来,老旧的长途列车,椅子生硬,穿过一道道铁路,受了五天五夜的罪,只为了来见你一面。
”这或许是迪安在悲壮地结束自己传奇岁月之前,做的最后一件疯狂的事。
盲流即“盲目流动”,泛指活跃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到处流动的,无所事事的青壮年。
按照这个定义,《在路上》里的年轻人都是盲流,他们无所事事,沿着66号公路没有目的地的全国乱窜。
但是他们之中只有一位堪称顶级盲流——迪安。
只有他,身上齐聚了所有顶级盲流应该具备的素质。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有型顶级盲流必须要足够帅气,不够帅气始终入不了流。
就像不知名地下乐队的主唱也必须是帅气逼人,或者曾经帅气逼人。
不然的话还是好好练练架子鼓吧。
前台不属于你。
2,快乐制造者一般盲流很容易迷失在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之中,顶级盲流却能够时刻保持兴奋,随时找到乐子。
或许会有短暂的沉默和平淡,但是他们一定能最早找到新的打破这种乏味状态的兴奋点。
3,兴奋剂即使这样,生活的大多数时间仍然是平淡如水的,为了保持亢奋状态,他们需要类似于酒精啊,毒品啊之类的兴奋剂来保持自己高昂的状态。
普通盲流永远只能在他们的带动下进入高潮,而无法成为主导者。
4,混乱的私生活他们永远有数不清的女伴,你也永远不知道他现在是和其中哪一位女伴在一起。
普通盲流只能充当类似于本片主人公萨尔或者《挪威的森林》里面的渡边君又或者《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的冯裤子一样。
默默地看着他们keep fucking。
5,永远不和生活讲和迪安就算真正的结婚生子,也不可能安定下来。
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平庸无聊的生活,书中的各色人物后面都逐渐安定下来,但是迪安,他不会这样,他的心永远是躁动的不安的。
暂时的回归只是为了下一次上路。
用原著里面的话说,“我还年轻,我渴望在路上”6,不会担负责任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责任或者付出,迪安一生只有一个追求:高潮,无论是酒精,毒品,放逐还是性爱,他只想要高潮。
《阿飞正传》里面的张国荣也是这样,当然,王家卫会告诉你说,他们是无脚鸟,累了就在风中睡,一生只落地一次,就是他们死的时候。
7,文艺素养迪安走到哪里都拿着那本《追忆似水年华》,现实中的凯鲁亚克最喜欢跟你讲禅。
这把他们和普通盲流彻彻底底地区分开来:普通盲流是因为对世界认识不足而成为盲流,他们则是因为对世界认识的太透彻而成为盲流。
两者云泥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8,非正常离开迪恩不知所终,凯鲁亚克死于酗酒,阿飞死于斗殴,《挪威的森林》里面的永泽在他女朋友自杀之后也下落不明。
他们穿梭于一段又一段的生活中,潇洒的离开。
留给他人的只有孤独的背影和永恒的精彩回忆。
《在路上》这本书的意义之重大——社会发达的标杆,嬉皮士和全球穷玩的启明灯等等等等不多说了。
作为文学作品,原著的重点在于一种状态,就是上面说的那种“盲流”的状态:鄙弃世俗,无所事事,追逐高潮。
他直接重塑了整个后现代欧美文化,间接影响了后进发达国家的年轻人思想。
但是很明显,《在》难以成为一部好电影,因为他并没有一个传统的戏剧结构,缺乏起承转合。
这是原著的精神决定了的,《在》用大量碎片式的场景和人物刻画来描绘人物的意识流动和心理状态,而这个东西大概很难在大银幕上呈现。
没读过原著的人很可能根本无法进入电影的节奏。
这种意识流的电影中最重要的就是主角,他们必须充满魅力,散发光芒。
作为意识流电影中的大拿,王家卫很了解这一点,你敢想象《春光乍泄》不是由张国荣和梁朝伟主演的?
那样的话,恐怕观众早就分分钟关机走人了。
《在路上》里面的迪安和玛丽露都选的很不错,男的颇有几分布兰德皮特年轻时的风采,女的更是《暮光》系列女主。
两人在片中放荡起来真能带出一些“盲流”的诗意,称得上顶级盲流。
由于《在》本身就不具备一部好电影应该有的结构,加上毕竟众口难调,就像古典文艺青年心中的哈姆雷特,一百个盲流心中有一百个《在路上》。
为了避免被口水淹没,导演索性直接照搬原著,当主角最后奋笔疾书并在口中反复喃喃自语“莫里亚蒂迪安”的时候,我猜这部盲流心中圣经般作品的电影版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普通盲流那颗迷恋折腾的心了。
I think of Dean Moriarty,I think of Dean Moriarty还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大二,室友都睡了,窝在被子里戴着耳机悄悄看。
看到电影男主打字机上敲下最后一句,也是小说的最后一句,流泪终于绷不住了。
我想到,也许每个人年少时都有这么一个没心没肺的铁哥们,他亏欠过你,又或是你亏欠过他。
这不重要,只是在若干年过去,当你回望这段岁月,依然会莫名其妙地,热泪盈眶。
我的那个他,是初中的好哥们。
我成绩好,他成绩差。
直到中考完我爸要搞谢师宴,所有老师都请来了,还叫上了我那个好哥们。
他也超常发挥,所以当时老师在吃饭时都说,是因为我,才让他从班级倒数一直到班级15名左右。
我当时心里有点高兴,但是又隐隐觉得这样说,不妥,但让我后悔的是,我只是笑笑,却什么也没说。
他也曾问我,“你说,现在我们是最好的兄弟,但是以后呢,我们会一直好下去吗?
” 我说,“肯定啊,你想什么呢?
”当时的我不懂那种隔阂,更看不到那种隔阂。
很难定义,很难用言语去形容。
但就是一语成谶,我们渐行渐远,并且无法回头。
也许在某一个同学会,外向的他见到我,都会主动搂着内向的我的肩,说,“兄弟,好久不见”而我,从一开始的拘束,由于有他的这个举动,轻松了些许,也装作社会的说,“兄弟,好久不见”可是现在的我,也明白,这个感情,也只剩下回忆。
今天陪女朋友二刷,全程语音。
女朋友在最后一幕,看到穿着裘皮大衣的男主和衣衫褴褛的 Dean 在雪天的纽约街角相遇,也哭了。
我当时好希望在她身边,可以将手放在她的脸庞,和她一起感慨。
她说,我们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 Dean Moriarty,他代表的是纯真,他代表的是自由。
但是包容的社会包容不下一个小小的 Dean Moriaty,包容不下一颗其实没犯什么大错,只是火热过了头的内心。
我们都羡慕 Dean Moriaty 吧,我们在生命中某个瞬间,都曾勇敢过、疯狂过,哪怕手中只有今晚的酒钱,也不会提前为了明天所担忧。
可渐渐地,我们意识到这样不行,于是去工作,去奋斗。
你当然可以冠冕堂皇地说这是一种责任,也可以不屑一顾地说,这不过是为五斗米折腰。
但是,为了自己开心地生活,又有什么错呢?
今晚,她的眼泪,我没有看到;但我分明看到,她的善良,她那颗赤子之心。
这些,美得让我痴狂。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之前看了姚向辉版本的,找朋友吐槽了这个译者,她说翻译的教父也是一塌糊涂。
去年考了二级笔译没过……所以今年有了重译的想法。
现在已经翻译完了Part 1的1 2部分,发在我的公众号上,每天更新一部分,希望大家可以关注。
另外,如果大家需要什么图书资源的,也可以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加上自己的邮箱,我看见了会帮大家找书然后发到邮箱里的,感谢。
公众号:萧先生的杂货铺
也就是因为小K才看着片子的。
怎么说呢,这部片子看了两遍,第一遍主要为小K,第二遍才认真看了下。
本来是只为打发时间的,但也因此意外有了些小想法...主人公是个在父亲去世后灵感枯竭的作家,偶然的机会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某男和他的女友(小K演的),后被此男那种浑浑噩噩却充满刺激的鬼混生活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家和大家一起去游走、流浪...在路上作家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参与着某男的生活,和他一起经历他泡妞、吸毒、性爱etc. 与此同时,他还拿着他那小破本本不停的记录着各种灵感。
后来他和某男去墨西哥玩,在大麻性爱的刺激后,作家终于开始接受放荡青春的惩罚-高烧几乎致死,而此时他认为他最好的朋友某男,却悄悄的离开了他,还带走了他的money---不过就如同所有小说惯有的情节,作家没有死,后来反而成名致富了!
此时重点来了:某个寒冬里的夜晚,当作家穿着笔挺的呢大衣,准备和女友等去听歌剧时...某男又出现了在了离作家5-6m远的地方,穿的很单薄破烂,瑟瑟发着抖,轻轻的叫着:is that u,man?
这种不确定的声音,就好象他们之间的距离一样亦近亦远,亦实亦虚,而当两人开始面对面的交谈时,某男的穷酸困苦就被作家的高贵反衬的淋漓尽致,看着某男冻得发抖的样子,其实我想如果是朋友的话,还是会心有不忍的请他到那个暖和的地方去坐坐,或者给他写money让买点什么填肚子之类的。
可惜作家没有这么做,他只是很冷淡的看着某男,忽略着他的困窘,好像只是为了应付差事般的闲谈而已。
也许在某男抛弃他的那一刻,作家的心就已经死了吧。
而最后,作家还是被朋友叫走了,某男只能用夹杂着苦味的声音对着作家的背影喊了一句love u ,ever,可惜连着最后的挽留也被寒风瑟去了该有的音调。
作家就这样走了,看似什么也没有听到,看似没有任何留恋...也许人对旧事旧物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慢热吧。
回到家后的作家,坐在打字机前思考着,突然像是下了很大决心似的开始了乒乒乓乓的写作。
他写的是当时和某男一起风光鬼混的日子,写的是他们之间的每一次谈话,写的是他们之间的每一个故事,一根一根的烟,一杯一杯的酒,作家还在继续的写着,似乎想要把他们的友谊就这样的写下去,也似乎在暗示着某种希望-愿他们的友谊长存...他就这样头也不抬的乒乒乓乓的敲打着字机,那种清脆的声音让人想起了他们的那段激情、那段放荡...人是不是都是这样-越想翻篇的东西却永远翻不过去,越以为已经无所谓的事情却还是那样刻苦铭心,越以为不会在意的人其实还会在心里留下些许波澜。
那时的他、她和他们,曾经的一件件琐碎小事儿,都会不留痕迹的在我们的心中找寻着属于他们的角落,然后慢慢安定下来等待着你的发现,即使你被他们狠狠的伤过,但还是会犯贱一般的只愿为他们保留着那段最美好的回忆,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God damn . 好看极了。。关于青春,关于流浪,关于那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美丽与荒唐。与原著一样精彩。 P.S: Garrett Hedlund演的Dean酷毙了,这家伙前途不可限量,基本上就是下一个Brad Pitt了。
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
被结尾狠狠煽到了。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去看的影片,因为有太多心里话要对观众说,正如原著小说一样。它基本还原了小说想要表达的东西。“越长大,烦恼就越多”,这句台词生生刺穿心窝。不知为何,看到美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情景,会跟自己目前的状态联系在一起,难道我们正处长无聊而荒废的年代?
如果读过原著并且喜欢的就不用看这个片了,电影把无关紧要的细节流水账一样搬上荧幕却把整本书的感觉改得一塌糊涂,可爱的迪安简直成了一个假装激情的无赖混账!如果没看过原著的也不用看了,会完全不知所云的感觉。其实归根结底不能说导演拍的不好,这本本身就像流水账一般书根本就不适合改编成电影。
拼凑感,無厘神韻。ks和emma Watson邊個戲屎d?是一個難分解問題。壓陣Amy Adams的臃腫令我震驚,原來佢其時生完3個月。
没什么新鲜感的颓废
这部讲述美国上世纪中叶所谓垮掉的一代生活现状的电影并没有给人多大惊喜,走马观花的片段式叙事让即便群星荟萃的阵容也无法塑造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我只看到一群无所事事的所谓文艺青年沉溺于爱情、基情和性的纠结中无法自拔,仅此而已。★★☆
继承了原著精髓:Meaningless Chaos,要不是有看片强迫症,早拖进度条了。。谁都可以永远在路上,但请问who他妈永远年轻了?
羡慕他们的放纵不羁,只因我在做困兽之斗。遗憾在于主角们的挣扎和无奈不够力透纸背。
为什么感觉拍得非常小清新,50年代的复古质感有,迷惘气息稍弱,街头重逢那幕挺伤感,其他都比较平淡。
其实想不到真的能拍成电影,虽然和我对原作的印象感觉很不一样。然后我也不喜欢Hedlund,不过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小说改编成电影之后就味道变了。。。还是看小说吧。。
有些书就是不适合拍出来
人不疯狂枉少年,人要疯狂趁少年
和麦田一样,从不奢望这种东西能改编成电影,更别提什么从中得到灵感的流行音乐了。感觉怪怪的,以前熟悉的那群人又回来了。但好像他们又没有活过来。
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凯鲁亚克。所以我觉得还凑合,你怎么看?
首先,我不是原著党,因为这本书被萨比摇滚青年们天天挂在嘴边用来装逼搞的臭名昭著,所以至今我也没读过。单说这部电影,实在是难看至极,作为一部公路片,连风景PPT的最低标准都没能达到,满眼都是流水账,除了滥交和飞叶子就没别的了,难怪摇青们会喜欢,呵呵。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看來我是精神党.Jazz酒精大麻性诗歌文字香烟舞蹈KS的裸体公路车凌乱的头发放肆的笑声…on the road.即便再不适合翻拍成电影,一旦以明烈的方式将信仰的转变置于你的眼前一切仍旧那么疯狂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