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嬷「出去吃午饭,可能需要一会儿时间。
」他把黄色便签纸贴在了电脑屏幕上,丢下办公桌上的杂乱文稿。
像去执行一项隐秘任务,轻巧地离开了办公室,通往电梯间的走道一个人也没有,一切就像他预想的那样,非常好。
暂时性地从乏味的工作中抽离,置身伦敦灿烂的阳光下,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在。
他像个年轻人一样,踩着急切而轻巧的步子,跳跃着闪过或闲散或蹒跚的行人,目的明确地去赴一次特别的午宴。
餐厅是旧的,要见的人也是旧的,他对这场午宴不可名状的期待里,却跳跃着某种新鲜的兴奋。
当然,新鲜的远不止这些,他马上就会意识到。
在他这个年纪,一切新的东西都是令人生厌的。
餐厅的地址是旧的,但服务员和餐单却是新的,透着一股脱离他掌控的败兴气息。
生脆作响的塑料餐单,高谈阔论的年轻人,花样繁多的披萨,这一切新鲜都在消减他的愉悦感。
不过还好,对方如他预想的晚到,一切仍旧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他又不自觉地陷入了那股无以名状的期待之中。
他点了酒,拿起杯子,他比自己所想的还要口渴。
而就在这一饮而尽之间,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了。
这让他恍惚失措,他根本没有看到她进来。
而这种恍惚,只是他迷失的开始。
她像从前一样,又不一样。
她和从前一样美丽,只是皮肤没那么光滑了,她的声音和从前一样温情,只是胃口没那么好了。
但无可否认,她对他而言依旧充满吸引力,那股无以名状的期待变得清醒。
过去的日夜在他脑袋里重演,这让他频频失态。
她有着幸福女人都有的一切。
而他,和十几年前没什么区别,只是变老了。
对男人来说,这是最残酷的事情了。
在曾经相爱的人面前一无所成,让对方更加确信。
当初彼此的分开是正确选择,还有比这更难看的吗?
更要命的是,他对她还有期待。
她的眼睛,她的脖子,她的皮肤,她的上唇,她触摸他手掌的姿势。
一切都让他体内的躁动变得分明。
只是这种欲望不像年轻时候那样新鲜了,目光里盛满了中年男人的猥琐。
这该死的岁月!
他甚至有些泄气了。
像所有一事无成的颓丧中年男人一样,肆无忌惮盯着女服务员的大腿和屁股看,脑子里满是些下流场面,哪还有什么体面可言?
他在想,该如何结束这场午宴?
一间餐厅,一对恋人,一次叙旧,一词一句,一举一动,全透着让人无法自拔的气息。
旧爱重逢的戏码,有人觉得无聊,有人非常痴迷,我是后者。
1.面对平凡的现实。
能力与理想的差距,成就了平凡又带有落魄的人生。
又因为心怀,或者怀过梦想,所以不能心甘情愿过这样的生活,因为能力不足,所以只能自怨自艾。
这就是现实的失落。
2.面对曾经盛开却又不能拥有的感情。
Found a treasure and threw it away。
本应是自己的,却被别人抢走,而自己竟然放任他人抢走。
感情的失落。
3.演技。
为什么能让我看别人一个落魄小编辑吃一顿饭,听他内心这些自怨自艾的话,忍受他的无所作为。
只因为男主的演技。
其实,看你的眼睛,看你的嘴唇,看你的双颊,就足够了。
简介:
讲述了一位图书编辑与多年未见的旧情人在曾经约会的餐厅见面,虽然他极其怀旧,但老地方已物是人非,两人聊天也并不投机。
他努力克制自己,掩藏自己对她念念不忘的事实。
餐厅人去屋空后,他在角落的餐桌旁出乎意料地看到了一张陌生而熟悉的脸:十五年前他们曾经熟识的餐厅老板。
本片是以爱情为主的现实题材,改编自长篇叙事诗。
中年时的怀旧之情以及往日恋人再见,这大概已经不新鲜了,但本片用极其意识流的手法用一顿多年后再见的午餐表现了旧爱无法重合的过程和人事变迁,并且在最后用一个回忆中的配角一笔点睛,让人意外并且慨叹。
这是一部用来在国家诗歌日播出的电视影片,由BBC制作。
兼具着传播文学作品的意义。
其主题在于表现旧爱与现实不合时宜,以及时过境迁之后男主人公对旧事物的怀恋。
类型为以爱情为主的时装戏,全片从一开始男主人公的叙述就是怀旧并且有种对生活的无奈,这其实也是源自生活所赐。
本片风格看起来比较文艺,充斥着大段的第三人称叙述与男主人公内心独白。
通过这种风格来展示文学文本无疑也是非常可取的。
人物的叙述与独白完全取自原著,比较忠实于原著,而同时也删减掉了一些不那么适合影像化的句子。
Christopher Reid的语言生动准确地直击最细节的部分,并且十分犀利,带着些自嘲的幽默,充满趣味性。
因此,虽然有大片独白,并不会让观众感到太过晦涩或难以接受。
整个剧本的走向趋于平缓,并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毕竟只是午餐前后的时间区间,着重描画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
这个故事的前提是男女双方皆已有了各自生活,女人已婚,男人却怀着一颗敏感多疑的心念念不忘。
男人发邮件给女人约了这样一顿重要的午餐,女人欣然应允。
这些都是重要的背景,但片子却未过度着眼于这些,将重心放在男主人公内心细微的观察和每一纤维思绪的飘飞。
作为影片文本的诗歌是非常重细节的还原甚至是有些神经质的,因而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仿佛喋喋不休的中年男人在和自己的潜意识努力搏斗。
记忆中故意模糊了是谁开启的这场相会,是他,而他却更愿意记做是她。
他观察她像观看一株多姿的植物,除外观外还揣测心内变化了多少,在她那里是否有些情愫一如往常呢?
在午餐的过程中,从她的出场开始是有种轻松的氛围,但是随着谈话的进行以及内容的深入,气氛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从点餐开始,二人方式迥异;然后喝酒、谈论现在自己的情况。
他言语间充满了自嘲意味,这正是让她有点愤怒的地方。
到了菜上好时两人互品菜色,此时气氛微缓,他们又仿佛回到了分手前耳鬓厮磨的美好时光。
然而他的不专注,直视她迷人的手腕以及另外一位年轻女服务员,这又让她难以忍受。
最后她谈论起的是他的诗歌,这变成两人最无法调和的矛盾。
他虽然以种种自嘲开脱,但作家的尊严和解释的权利都欲凌驾于她的评论之上。
他以为她能懂,可到最后她开始以此为缘由指责他的生活状态以及写作目的。
尽管他已经喝到有点醉意,在这一点上却是非常认真并且不容置疑的。
他借着醉意去了厕所,却意乱情迷地想要找到那位年轻女服务员并向她求婚。
他走到了屋顶,却昏睡在了那里。
待到醒来后,意识已经略为清醒的他飞奔下去,却发现已经是人去店空。
她付了钱,已经离开。
男侍应将包递给他。
就在他准备离开之际,蓦然发现在餐厅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也有一位男人在独饮,死气沉沉的面容。
他思量之后才想到,原来这就是当年餐馆里炙手可热的老板,Massimo.Massimo这个人物第一次出现是在男主人公回忆过去时,而Massimo这个名字也是片子里唯一出现的一个确定的角色名字。
对于男女主人公,始终未提及姓名,连片尾字幕都只打出了“He”、“She”,更不用说两位服务员和旁边坐着的“noisy boys”了。
但相反的是,只对人物姓名做出了省略,相较之,在午餐这个大主题下,对食物却是娓娓道来。
不仅告诉观众他选了哪种红酒,连价格都跃然纸上。
但对于主题而言,确实食物的细节远比人物姓名重要。
再说回Massimo,男主人公的回忆中已有陈述,这个十五年前在Zanzotti’s餐厅呼风唤雨的老板。
那时一切充满人情味,Massimo会亲自出来招呼客人们。
男主人公称之为“他和他的海盗们”,那真是美好时光。
因此,这个人物象征着过去的美好,同时在片尾出现在已经人走店空的时刻,对比往日,同时投映在男主人公心中。
往日的雄心豪情、一手遮天与今朝的孤寂独饮。
透过Massimo的现状让人对命运的变迁浮想联翩,他又是如何经历这些年,现在又碰巧也回到故地来追忆过去呢。
他们两人间有种相似的衰落和哀怜,或许对酌更好吧。
男主人公是个已经跨越了中年的怀旧人物,仍梦着往日的梦不放,因而现实反像他游离其中的梦境了。
他心不在焉,思绪到处游走。
他曾经到巴黎找她,就站在大门口只差一步之遥,却没有按下门铃,他随着一群飞起的鸽子被唤醒到现实,彳亍着离开了她的住处。
但是在她面前他又在努力掩饰,以自嘲来讲述所有故事,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女主人公是清醒、理性,并且懂得节制的。
从两人的性格上形成一种对比和冲突,即从前两人相互的认同感已经不复存在。
虽然互相品尝菜品的时候气氛缓和冲突弱化,但这并不持久。
而且两人的境况已经大不相同,用成功来形容她大概是足够的。
而他呢,碌碌无为么,至少是在空耗着度过每天。
也写些抒发忧懑的文字,到最后结果讨得了她的追问。
刚开始的冲突表现为:对餐厅的态度。
他处处不中意,甚至看起来像是在有意刁难侍者;她却非常知足,认为还不错,并且劝他别生气。
在他眼里她似乎也没怎么变,每一处举止都有旧凡例可参考,每一句话都像从前那样直击内心。
继而冲突发展为她为他的心猿意马,思绪游离而愤怒,并且第一次离席去卫生间。
他们最后谈论的焦点落在了他的诗歌上。
答案很明显,她并不喜欢他以此将生活中的不顺用这种方式演绎的结果。
她批评它们无意义,这让他感到受到侮辱般难忍。
在要了两次酒之后他开始发些诳语甚至唱了几句歌儿,然后他去了卫生间,再回来时餐馆几乎已经空了。
他的近乎醉的状态更加重了其内在和外现的不一致,好像游离的两个灵魂。
如果非要说出剧情疏漏的话,首先应该是关于酒的。
要了第一瓶,第二瓶红酒,仍觉不够,又要一小份Grappa酒。
尤其是在要Grappa之前男主人公应该已经认识到自己有点醉意,这里的动机不太明确。
另外一点就是,他去到卫生间之前向邻座几个吵闹的年轻人中的一个送去了一个杀人般的眼神,但此前叙述中并未明确提及他对年轻人高谈阔论的反感,这里也并没有作其他解释,因此作为一个小插曲,与前面的对应并不太好。
作为醉意的表达,他清醒的陈述又显得不合时宜了。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虽然情节性不强,但人物心理刻画出色,角色性格突出,作为一部以电视为载体播出的影片,效果还是很棒的。
而且重要的是,它将文字以影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独具风格,实现了传播文学内涵的目的。
这实在也是值得赞赏的。
(2013春故事写作结课作业,写到3k的人们我是被你们逼的【怒)
头脑中肆意甭出的思绪,沉淀在心底的精神独白,剥丝抽茧的想法剖析,alan rickman用他天鹅绒一般的声音缓缓道来,犹如在你耳边低声细语。
直捣心灵的思维分析和充满快感的自我倾述,诗一般地吟出,不失优雅地淋漓尽致,时间在倾述中放缓,现实在吟诵中归于平静。
想要见你的心情是如此雀跃 就像能够看到我所有喜欢的作家们一样 我们点头致以 而只是与你相见的序曲 于是年过半百的我重回年轻时代 步履轻快 就算纷乱人群也不能破坏这欢欣 往日情缘不曾淡薄 经年君不改 定能重拾往日情意他是如此相信着 就算西服外套皱缩脱线 鞋帮已开线脱胶 他仍觉得自己是翩翩少年 而进到餐厅的一瞬间 和往日画面已截然不同 然而他可是生活在自己脑内世界的潦倒“艺术家” 怎么会允许这一切发生呢?
于是从此刻开始 外界发生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存在即 self-righteous 所以他没有看到她的翩然而至 他无法感受她指尖传达的情绪 她眼中流转的过去 他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所有场景的失控 这样他越发深陷在怨怼和自弃中无法自拔 他只能赞扬她所摒弃的 贬低她所喜爱的 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 酒精成了放肆和无能的借口 这场否定的风暴席卷了所有关于她的一切 片甲不留所以最后他否定了对她的念念不忘 否定了在她门外踌躇徘徊的自己 否定了她对自己仅存的温柔和善意 否定了自己想要秉持的风度和优雅 否定了他所有关于她的幻想 最后甚至否定了自己对她的跨越十五个春夏秋冬的执念 留在脑海中最后的念头 变成了 向那个丰腴的女服务生求婚。
【旧情人 特别是余情未了留有念想的旧情人 我大概还是不要去见的好罢
很多人感觉这部电影很“意识流”,我观看完后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只不过是一个中年男人内心真实的独白而已,一个文艺老青年的“诗意”呢喃。
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灵感,失去了爱情的滋润,倍感孤独和寂寥,这种生活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得有多么折磨。
虽然诗人是孤独的,但孤独的人又是可耻的。
这一点儿也不矛盾!
一个骨子里很浪漫的人,没有爱情可以谈是多么让人痛苦的事情。
我们故事里的主角浪漫么?
虽然他是地道的英国人,但是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是一个比法国人还浪漫的人,虽然他的外表看上去不是这样。
也许,他的这种浪漫只是没有人会欣赏而已。
饭馆还是那个饭馆,不过饭馆内却已然:物不是人亦非了。
老哥怀着一颗悸动火热的心,本打算借着午宴的机会,与曾经的挚爱重温那久违的浪漫。
但是当他踏进这家意大利餐馆的那一刻起,他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他那与生俱来的文艺细胞被迅速调动起来,最要命的是哥有一颗诗人的心,刺激着老哥的大脑神经,对他所能见到的一切开始“写意”式的进行着臆想,结果这个文艺老青年彻底失控了……当她如约而至,他凝视着她,往昔的种种美好情景渐渐浮现眼前,顿时醋瓶子碎了一地,真是五味杂陈。
这种既矛盾又复杂的心理,透过两位演员的精彩演绎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阿伦·瑞克曼把一个情感饥渴的老男人那种既矫情又酸涩的味道演的活灵活现。
他那特别而迷人的声线,撩人心肠的台词,迅速把观者带入了属于那个情景下的语境中。
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最后一幕,当这个文艺老青年看出那位苍老的盲人是谁时?
他突然想到了那首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他知道他的爱情已经随风远逝,可是他却还用爱情紧紧捆绑着自己,把生命耗费于这飘渺里.......时间去哪了?
有时会觉得自己是个极端的人,痴迷、痛恨、不屑、狂热......这些充满极端色彩的词语,都能准确的使用在我身上。
而回过头,对待大部分生活与事物,又是那么不在意,认真也谈不上。
生活最大的意义就是找寻各种意义活下去,事实上很多事当你认真去考量时,发现没有什么是有意义且值得的,所以,过度认真伤心伤神。
如同拍照时,适度模糊像素,会让美人更美,风景更秀。
但我已经近视又不带眼镜,才发现原来看更美的美人与更秀的风景并不是我的追求。
《午宴之歌》,英国演技派明星瑞克曼与艾玛汤普森的作品,一首叙事诗改编的48分钟充满诗情画意优美无比的影片,英国人文艺起来,没有法式的无厘头,却比法片更深刻,来势汹汹,不可抵挡。
无数的观众歌颂演员的演技、编剧的灵感,叙事诗的多情,台词的优美,评价情感的沧海唏嘘,生活的现实丑陋......而我却从这些纷繁华丽中看到了“孤独”,彻头彻尾,冷澈心脾的“孤独”。
“孤独”来自片中“斯内普教授”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回忆、词不达意的无奈以及昔日恋人思想上成为陌路的失望伤感;来自一个人偷偷站在巴黎豪华公寓窗口下不知是否敲门的辗转;来自用曾经缠绵绯曾如胶似膝今日一句“你丈夫还好吗?
”来表演人生的路上最后还是一个人走的领悟;最大的孤独是全片诗情画意的对白旁白......诗歌,不就是人类经受孤独的产物吗?
不知怎么的看了这个电影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LYNCH,短短不到一小时,在眼前所呈现出来的仿佛是一段美丽开始的爱情。
影片一开始,出现了他工作的地方。
凌乱,狭窄的公用办公室里,一个只做装饰作用的电脑占据了办公桌的大部分空间,偷偷溜出去,逃出这个地方。
他背着个肩包,走路时不时几个跳步,好像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好像是去一次普通的约会,好像还是15年前。
到了ZANZOTTI,餐厅里已经没有了从前典型意大利式温暖布置,友好愉悦的随意气氛,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白色唱主调,暖色调的小花低调的点缀着,纯净,理智的风格。
就像她一样。
他站着那里。
等着服务生过来带他进去。
许久,服务生确定了他有定位,在定位本上划去了他的名字。
Its official.他的名字被划去。
就好像他被抹去了一样。
他没有选择电话,而是选择EMAIL给她,说要叙叙旧。
胆怯,犹豫却又期盼,这种情绪夹杂的情况下,只有EMAIL给她才好。
就算她没有回,他也可以保点面子,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或是找些什么借口,比如她忙,或者网络出问题。
但她出现了。
一头短发,白色的中袖衫配搭金色首饰。
干练。
清爽。
迷人。
他们开始叙旧,她自信优雅,凸显出了她的个性及独特的魅力,他几杯红酒后,神情恍惚,大声说话使她尴尬,放肆打量女服务员就像个猥琐倔强的中老年人。
在一段指责及发泄之后是沉默。
主菜来了,她的是精致的芦笋鱼块轻放在盘子的中间,而他的是一块大饼状的东西占据了整个盘子,还切得大小不等。
对主菜的描述仿佛是在烘托他们现在的生活。
她,有孩子有丈夫,在巴黎过着主妇滋润的生活。
他,失去了爱的人,在小办公室里的无名气作家。
不同于前菜,他们没有互相尝对方的菜。
没有了之前的礼貌对待,也仿佛是在暗示:现在的生活是对方都不能触碰的,而前菜时候的愉快氛围,仿佛是15年前恋情的写照:甜蜜,陶醉却又短暂。
跌跌撞撞的他去卫生间,去时还不忘给一群大声说笑的人一个SNAPE式的震撼表情。
试图把这一切都怪罪在这群人身上。
酒精作用着他的全身,侵蚀他的意志,最后,在通风楼顶上,他睡着了。
他看到了当年的她,陪着他,坐在他身边。
他多么渴望可以从头开始,他多么渴望不被遗弃。
正当他近乎清醒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她还在楼下。
他飞奔下楼,但她已经走了,ZANZOTTI进入了休息时间,他失望,懊悔,差异,更可笑的是,15年后的重逢,竟然还是她买的单。
他静静的环视着餐厅,不知道该干什么,这次午餐莫名其妙的即将收尾,他无奈发现,他没有选择。
能做的只有离开,继续过他那可怜的生活。
霎时,一个在喝咖啡的老人映入他眼帘,他!
那个15年前会在各桌间游荡的ZANZOTTI老板。
不。
他没有被遗弃,他可以找回原来的那份感情,他依然在这个冰冷,陌生的世界里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事物。
一丝暖意融化在了他心里。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停留在了他的脸上。
他会去找她,不会让这次午餐草率收场。
他知道她一定还爱着他,他会让这次午餐成为他们的开始。
也许,下一次,他来买单。
走出餐厅,他得到了解脱。
50分鐘的話癆電影下酒,改編自Christopher Reid 同名敘事詩。
劇情大概是,混不太好的圖書編輯和他已婚舊情人,在15年後共進午餐。
結果Rickman演的這位老男人喝個爛醉,跑餐館陽台睡著了,等他清醒女主已離開。
冷靜緩慢的旁白,當練聽力特別好。
在舊愛面前,老編輯的回望,臆想、猥瑣、不捨、自大、自卑⋯⋯是綜合版的“我們”。
愛如雲煙,散了就讓它散了吧~沒什麼了不起。
Emma Thompson在十幾分鐘的對手戲里,真是美出天際~
曾经那个喜欢过多年的人呢来信说:每年要在京半年之久,有时间见面叙叙旧吧。
上班开会的间隙些许的失神了一下,犹豫之后还是删掉了那能联络的方式。
偶尔的时候会想,再见会如何?
他还会是那个曾经在阳光下笑的一脸痞气的样子吗?
而我还会是那个无论他如何都满心满眼的喜欢他的样子吗?
回忆永远是今不如昔啊她不再是那个活力的青春的少女,她的手上还是有了皱纹。
她不再是那个眼眸有着爱意的人,她也不会用身体温暖他愉悦他。
而他也不再是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他的脸上开始有了失意的神情。
他不再是那个酒桌上让人愉悦的伙伴,他开始苛责和失去控制。
在自己爱人的城市晃荡,晃荡到你知道的爱人的地方,却没有勇气敲门。
熟悉的桥段,每个深爱的人似乎都经历过或者暗想过。
也正因为如此才让那首好久不见成为ktv经典的歌曲吧。
在一起的时候要唱,分开的时候也唱。
每个人都在臆测,如果有一天真的在那个城市,在那个咖啡店我遇见了她,会怎样的说好久不见呢?
今不如昔,索性让那些回忆就永远封存变成美好的回忆。
让那个你记忆中的完美的人永远激励你前行就好了。
还是不如不见吧头沾湿 无可避免伦敦总依恋雨点乘早机 忍耐着呵欠完全为见你一面寻得到 尘封小店回不到相恋那天灵气大概早被污染谁为了生活不变越渴望见面然后发现中间隔着那十年我想见的笑脸 只有怀念不懂 怎去再聊天像我在往日还未抽烟不知你怎么变迁似等了一百年 忽已明白即使再见面 成熟地表演不如不见
全程两人纯拼演技
无聊
看不懂
To weep, or to sleep.我是后者。
可能是品味不够,所以没看下去
英文文学
为啥我这个英音痴迷粉完全看不下去……
太喜欢这个调调了呃...~
三星半
美丽如诗。散文诗的独白。大爱!
细腻的独白,优雅而精致,加上Alan Rickman和Emma Thompson……
欧律狄刻宁愿待在黑暗中,不愿意被俄尔甫斯带走。这电影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话,就是把一个男的心里全部的所思所想倒出来准能恶心死桌对面的人,除非那个人是个男的
最讨厌这种啰里啰嗦、不好好说话的电影
很好地调整了我读原著诗歌时的不当节奏。。。但还是一样的问题,你可以“让想象飞翔”但是!!不是在和前妻?前女友?重聚午餐!配上这样变态的diction,只能说,留给B们小资去吧!sod off
“对于重逢,我们怕的不是爱或恨或“纵使相逢应不识”,我们怕的是平庸。”
不过是年华补不回
我在沙发上看睡着了……原来我是二逼青年……
特写特写旁白特写特写对话特写特写旁白特写特写对话特写特写旁白特写特写,挺无趣的,通篇的特写旁白
一个由喝醉酒的老男人的无用而泛滥且无聊的多愁善感组成的片子
leave so much space for 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