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是枝裕和的作品,背景音乐大多数是钢琴曲,乐器之王直达人的灵魂深处。
1.《舞伎家的料理人》,讲究、精致,有温度。
这个温度不光来自里面让人眼花缭乱的美食,更来自于里面的“人”。
2.第7集的结尾,是枝裕和让我们知道,“雪”是象声词。
3.梓妈妈有个女儿,性格孤僻冷淡。
第8集29分,女儿突然去找了那位和自己妈妈感情很好但还没有确立关系的男老师,把自己“同意”的想法说了出来。
说完后,女儿独自先离开。
镜头里,女儿左肩膀从高到低轻轻垂了一下。
是枝裕和捕捉到人的内心活动变化如何反应在肢体上。
如释重负后的细微的肢体语言。
不光是季代和堇,《舞伎家的料理人》里的每一个人都性格迥异,如此鲜活、如此栩栩如生。
4.全剧最后一个镜头,季代和堇坐在一起吃炸面包边。
最简单的食物,一如生活本身,耐人寻味。
一部如此细腻的日本电视剧,处处让人动容。
是枝裕和有多厉害。
《舞伎家的料理人》有多厉害。
真实质朴的生活动人心魄。
開年就遇到了如此對我胃口的一部劇真是一大幸事我的評價是:純粹的好看。
畢竟沒有人會不喜歡美食和美人。
盜用森見老師的話來形容這部劇就是:像是純度100%的柔軟物質做成的。
是枝裕和的畫面沒話說,洋子的配樂也一如既往的超——神😭op和ed都是用的キヨちゅん的哼唱,有意思的是staff表里的這個配樂的演唱者也是寫的キヨ而不是演員的森七菜然後想說一下關於舞伎的事情。
有人詬病是枝裕和美化現實,真實的舞伎是風俗產業,根本沒有劇裡那麼美好。
我的結論是:沒有拍的那麼好,也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壞。
但是,有人連舞伎和藝伎的區別都不知道卻在那裡大談藝伎咋樣咋樣……是枝裕和拍《無人知曉》美化現實人們說他善良,拍《舞伎家的料理人》美化現實人們卻說他殘忍,面白いですね!🤣我沒當過舞伎,甚至都沒去過京都,並不知道真相如何,我想那些不好的揣測或許都來自於一些營銷號或者自媒體的片面之詞,我也看到過。
《藝伎回憶錄》我也沒看過,我不懂為啥要找中國人來演藝伎,還說的是英文。
不說京都腔的藝伎還能叫藝伎嗎😥(日本人連京都的藝伎不是出身京都都要吐槽來著ww 所以看完劇之後我又去看了bbc1999年的紀錄片《the secret life of Geisha》,雖說年代比較久選了,但還是讓我對藝伎有了更多的了解,裡面有兩句我覺得總結得很到位「她们将自己作为艺术品呈现出去,也以小时计费应召取悦男人」再說回劇本身,我能強烈地感受到作者沒有要固守一些不合時宜的傳統文化,而是很積極地想去革新。
比如舞伎不能進便利店,不能用智能手機,不能戀愛……劇中,婚姻失敗後重新回到屋形的吉乃告訴其他女孩子不要一味地接受和聽話,而是要像相撲選手一樣「甩出去」,百子說舞伎應當也可以結婚可以生孩子。
不過歷史有時候真的挺有趣,最開始由女性從事的歌舞伎現在由男性壟斷,最開始由男性從事的藝伎現在由女性壟斷
题材是是枝裕和最擅长的日常温暖治愈系列,舒缓安静的故事,互相关怀的情感关心,对工作的期待和热爱,都通过柔和流畅的镜头缓缓倾泻。
大师到底是大师,故事无论是配色,还是镜头结构,每一帧都充满着艺术感,温柔而不张扬。
主角是季代,舞伎家的料理师,每天都一脸幸福的给大家准备料理,许愿也是希望朋友小董早点实现梦想。
在大部分影视剧都在号召大家争分夺秒地奋发向上,鼓励大家“先爱自己”,遍地都是灼热的或正能量,或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道理是,是枝裕和却把镜头给了这个“无条件”爱他人的季代。
因为付出不是愚蠢,而是她自己想要的柔和的人生,她清晰面对自我的真实,且没有被社会理念所改变。
谁会不爱季代的笑容呢?
纯粹,童真而又坚定。
就像《短剧开始啦》一样,一群勇敢追梦的少年,努力了多年,却毫无建树,最后不得不放弃梦想,回归现实。
但是,他们在决定解散的过程,才意识到这个梦想带给他们人生多少美好,也鼓舞了几个真诚粉丝的心。
所以,残酷的时代洪流下,还有一些剧告诉你,即使没有实现梦想,也没关系。
无论是季代还是见习舞伎,很多时候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但是,就像剧里说的,每一次练习时的枫叶和月亮都是不一样的,每一次来观看的人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一期一会”吧。
所以我边念着“珍重再见”,边跳着舞。
往往最能疗愈人心的,恰恰是一份简单与纯粹。
简单的人际关系,纯粹的热爱。
无论是自然光投射的斑驳光影,还是季代做的家常菜,都是最本真质朴的。
就像大家所说的,很普通,但很好吃,让人很心安。
我想,这也是整部剧下来,观众想说的。
它把人性的善都呈现了出来。
小堇想要成为舞伎,始终从一而终的训练,但整个过程她很享受。
没有那种为了梦想必须历经苦痛的世俗观念,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即使父亲想要领她回去,也没想真的阻隔她追寻所热爱的。
不然一开始小堇就不会背上行囊,带着季代去做学徒。
整个过程都是她拿主意,既然当初小堇能自己做决定,那最终父亲也带不走她。
父亲只是需要一个理由,能让他安心放手的理由,于是吉乃和梓妈妈她们顺理成章的成了说客。
当然,其中少不了季代烧的茄子。
对于小堇,真的就是那句:你只管去做你喜欢的,其他的交给大家。
所以,小堇是幸福的。
季代是一个做大于说的人,多数时候她沉默寡言,颇有一种看破不说破。
内向的孩子用微笑去代替表达,更多的时候去倾听,旁人难过了做一桌子好菜,开心了还是做一桌子好菜,默默作陪,反倒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
季代性子比较慢,有点憨憨的,心思单纯,是那种岁月静好的佛系女孩。
大家都想要一个这样的季代,但没人想成为季代。
因为季代太美好,太理想了,浓缩为一个词就是“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大多数人都想拥有一个长情的人,但不想成为长情的那一方,那意味着牺牲,并且还乐在其中。
可是季代就是这池中之“鱼”,当梓妈妈以不适合做舞姬准备辞退她时,她第一反应不是自己不适合,而是不能和小堇在一起,她要食言了。
所以,你以为的“牺牲”在她眼里,究竟算牺牲吗?
还是另一种幸福呢?
其实在小堇和季代这段友谊中,还夹了一个健太构成三角恋。
小堇喜欢健太,健太喜欢季代。
但季代总是忽略健太,季代的眼里只有小堇。
这里没有那么多狗血剧情,也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女孩子容易想太多,想太多容易坏事,而这部剧的治愈之处在于,女孩子没有那么多心眼子,心思单纯,感情也没有那么多杂质,自然也不会心生怨怼。
除了两位主角这对令人艳羡的友谊,还有另外两对。
两位妈妈之间的友谊,吉乃和百子之间的友谊。
千代妈妈和梓妈妈有点像年轻时候的百子和小堇,是前后辈这种提携关系,千代妈妈希望梓妈妈能追寻自己的幸福。
吉乃和百子是同辈,还是两位头牌,两人有竞争但无争抢,还是日常互怼的死党。
虽嘴上说着竞争,遇到麻烦却第一时间救急。
羡煞旁人的友情,也很幸福呢。
如果说,有人想要一个季代,那我想要一个百子。
作为前辈能视如己出提携后辈的,还是未来和自己抢饭碗的,真的很难得啊。
现实中有很多前辈不打压后辈就已经不错了。
能一边为你上妆、铺平裙角一边告诉你,从今以后,我们就是竞争关系了喔,所以你更要加油,换做普通人,可能又是另一番说辞了。
千代妈妈错过了自己相爱的人,她与已婚的丈夫互生情愫,但是喜欢止步于此。
梓妈妈从来没有后悔生过凉子,凉子也希望梓妈妈能幸福。
百子在舞伎和爱人中选择了前者,鹤驹放弃了舞伎生涯,转角遇见了爱情。
她们都有自己的遗憾,但是她们从没后悔过。
很多人说这部剧是裹着糖衣的剧,是浮华的。
刷完整部剧,我还是能看到些许无奈。
同样一个故事,有人诉说苦难,有人抹平苦难,有人勾勒地狱,有人拟想天堂。
这部剧的本质,是人性本善啊!
故事发生在现今的日本,怀揣着成为一名艺伎的愿望,少女小堇和季代来到京都一家舞伎屋形开始了她们的学徒生涯。
天赋异禀的小堇进步飞快,季代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她最终作为一名料理人留在了屋形。
作者 | Thomas Flew人们大概觉得,由是枝裕和联合创作指导的新作会大动干戈,然而和Netflix那些最吸引人的节目一样,这部剧集按部就班地在流媒体服务平台上线了。
检索《舞伎家的料理人》,你会收获一份温润的滋养。
我们先来一起了解下,“舞伎”是艺伎(京都艺伎的术语称呼)的学徒,这些女孩们在京都祗园艺伎区的学院寄宿、学习传统舞伎舞蹈,那里同时也是她们的工作地。
而“料理人”的专职是为员工们做饭,也可以指现场烹饪的厨师。
有了这些我们便可以大概了解这部改编于热门日漫《舞伎家的料理人》的剧集,基调轻柔且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每集40分钟共9集的剧情都围绕屋形的日常展开。
那些寻求戏剧性冲突的观众大概会失望,微小的考验与困难是它的主要剧情设置,例如有些恼人的新成员,有人些许的低落,或是收集抽奖票这样的事情。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麻烦都以最轻而易举的方式解决了。
我们的主人公是季代和小堇,这对来自日本北部青森县的密友怀揣着成为艺伎的梦想一同来到了屋形。
小堇天赋异禀,季代学起来则很吃力,很快,季代发现厨房才是她新的归宿,她开始满怀欣喜地为舞伎们精心烹饪美食。
季代是这部剧的核心角色,作为一名新任料理人,她和舞伎的戏份是分开的,尽管作为插曲,她的烹饪片段(这些绝美的镜头来自是枝裕和2018年的影片《小偷家族》的摄影师近藤龙人)却显得更加平静宁和。
饰演季代的森七菜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角色身上动漫感的天真,但又不会让人出戏,她俏皮的个性是《舞伎家的料理人》的一大亮点。
季代对舍友们(尤其是小堇)以及对烹饪的爱令人动容,即使面对原料和食谱的地域差异,我们也能感受到食物的凝聚力量。
然而,这部剧所关注的重点仍在厨房之外,我们跟随小堇(出口夏希饰)和她的同伴们一起经历了舞伎生涯的各个阶段:百子(桥本爱饰),屋形的头牌艺伎;吉乃(松冈茉优饰),离开丈夫回到屋形的艺伎;梓(常盘贵子饰),屋形的“妈妈”兼退休艺伎;还有千代(松坂庆子饰),屋形年长的女管事,相当于艺伎们的老师。
作品从舞姿到她们演出的宴会,展现了各种艺伎传统间的细微差别。
一些浪漫的次要剧情遗留下尚未解决的问题:艺伎被禁止结婚,不得不在事业与爱情之间作出抉择,但似乎也可以看作未来续集的情节要点。
百子是个很有趣的角色,她在专业表演中将风雅展现得淋漓尽致,却喜欢懒散地窝在家看僵尸电影。
尽管戏份不多,但这些配角也独具魅力。
剧中也有对舞伎传统的质疑,但顾虑很快被打消。
小堇的父亲担心他的女儿住在酒吧旁的宿舍,来接女儿回家,但很快被舞伎表演的美感所折服。
在那些涉及体型变胖或苍白皮肤美感的聊天中,可以看到在这样对外表严格要求的环境中可能会滋生的外貌焦虑,但这显然不是这部剧所关注的。
我们所看到的祗园或许是虚构的田园牧歌,住在屋形中不能使用手机,人们生活在美丽社区的愉悦氛围中,它并非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是理想化的、逃避现实的影像。
是枝裕和的影迷们会在这部剧集中有很多似曾相识的感受,舞伎之家是一个类似于《小偷家族》和他近期的新作《掮客》那样的重组家庭,尽管这部剧中并没有那些影片中模糊道德的违法行为。
如果你和我一样,享受温柔且触动心弦的欢乐时刻,你一定会沉浸于《舞伎家的料理人》无与伦比的魅力之中。
(Netflix已更新至第九集)2023.4
季代泡完澡坐在小桥上边吃冰棍儿边羡慕小伙伴们各有所愿的样子,她也想知道「奶奶的愿望是什么」。
是啊,大家都更关心好奇周围朋友和小朋友的新年愿望,很少问到长辈和老年人,是因为他们的愿望不再新奇酷炫,也不再对我们有参考意义吗?
而无论生日还是新年愿望,在年少或被建立某种价值观的初始状态,我们总有一个阶段期待自己成为最好和最了不起的x x;到了年长之后,那些愿望不再是新的成绩和目标,那些了不起的事儿也不再是突破和重塑,而变成守常和再循环。
小堇和父亲说“等我成为这个城里最好的舞伎,你再来看我”。
父亲回应:“你不用当最棒的,别逼自己,那是你的坏习惯”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牺牲小我”,要“及常人所不及”,要永争第一,从来没有长辈和自己说过“你不用成为受人瞩目的人”。
如果我们惯常的信念不是“往前跑”和“往高爬”,现在我们会在哪里呢?
我们会冲着什么微笑大笑,注视和期待什么?
奶奶说季代不用成为舞伎,也不必获得小堇的成绩和成就。
奶奶明白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和最佳选择,最好喝的酒不是拉菲、茅台、十四代,是那种在细品之后意犹未尽的心情。
吉乃抱怨自己在变装戏里的戏份太少,就像猪肉味增汤里的蒟蒻,小伙伴说她是“日本”第一的蒟蒻。
吉乃像猪肉味增汤里的蒟蒻,虽然是为配料,却也成就了主料和整道菜,这也像季代之于小堇、之于朔屋。
季代在被告知不适合继续做舞伎时的所有沮丧都是因为不能再陪在小堇身边。
朔屋是季代想留下的地方,但她并不和这里的其他人一样,她对那些大家都为之努力的事情不感兴趣。
像奶奶说的“启程和送行”、“做饭和吃饭”,有人来这里为了有所成就,而季代则是为了成就他人的成就。
季代留在了朔屋,她很在意这里的每一位伙伴,也没有辜负每天的料理时光。
百子问她 “每天这样煮饭不会腻吗”,凉子问她 “总在这样煮饭会感到不满吗”。
可她并不觉得每天都是重复的,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时节、环境、情绪、健康状态下对饮食都有不同的需求。
面对相同的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相同的食材和烹饪方式,她能感知到每次相遇的微妙不同,也会“回应”它们的细微变化,就算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作息和工作,她也能让自己经过的每个日常都很特别。
大家说她煮的饭普通好吃又超赞季代煮出的饭和她一样有“性格”,平常无奇又值得回味,没什么特别的取材和处理方式,却成为让人安心的“特制品”。
季代会在小堇失眠的晚上给她煮甜酒;在小堇第一次宴请紧张到没胃口后给她准备好炸生蚝;梓妈妈说在关东地区发烧的人都吃乌冬面,她就为了一碗正宗的味道跑了几家食材店 ……剧中多次出现的季代对小堇的陪伴呵护和照料,她从没忽视她所经历的时刻,她让自己也去参与那些对小堇“特别”的日子,虽然不成成为舞伎,她让自己“不虚此行”。
吉乃说她留在朔屋,只是因为这里有人和她温柔的说着“欢迎回家”大条又好胜,敏感也坚韧的吉乃,她嘴上争强好胜,总要和百子“平起平坐”,可实际她留在这里想得到的和名利无关,只因为这里像个「家」,能让她收获一些很日常的“回应”。
她虽时常喜刷存在感,可却只是调皮并不真的爱出风头。
凉子问妈妈:“为什么没和在意的人结婚”妈妈说:“结婚也不一定就珍惜对方”凉子:“但是很难受吧” 妈妈:“比起没有心上人好太多了”「相爱就要不顾一切在一起,没有爱怎么能在一起」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恋爱观。
可妈妈说就算没有在一起,也比没有心上人好太多。
凉子和我们都想“抓住”爱,妈妈却说「抓住的不一定是爱」。
凉子和我们都需要「爱的无往来」,可妈妈不是,她对“心上人”没有期待,她想要什么呢?
妈妈说亲子关系,长辈也要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都是要听长辈和老师的话,他们的身体和社会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也少摔跟头。
我们也总试图获得更多前辈的指导和建议,从没想过回头向过往的我们或还没被“标准化”的思想学习什么在规避风险减少失误的途中,我们也逐渐消磨掉自己的天性妈妈说「亲子关系,不只是单方面的学习」,此为学习也是“保养”。
由美的师傅夸她 “经得起打击”鹤驹因“识时务” 离开朔屋想起原先好多玩儿乐队的朋友,在他们解散退出放弃乐队之前,终是因“不得志”,他们看到同期其他乐队的名气,却看不到自己的“出头之日”。
鹤驹看到后生小堇已“崭露头角”,自己的“天资”和“努力”都被比下去。
由美入行之后第一次被师傅夸,却夸的是她“经得起打击”。
“知难而退” 和 “坚韧不拔”之间差了什么?
梓妈妈说“不是每人都能像百花一样”。
是啊,季代也知道,所以她成为料理人,留在小堇身边,自己也乐在其中。
可能由美也知道,所以也接受自己在受挫中成长的过程。
鹤驹说她不属于这里,也许不仅是成绩给她的失望,也是因这里只能偷偷用手机、不能盘着头发去超市买喜欢的补丁、要强忍5天才能洗一次头,所以当她离开的时候,也是如释重负。
季代很喜欢这里的每一幕,就连搬去阁楼她也很开心。
成为料理人之后,经常能看见她很开心的笑,不仅是对小堇和大家伙儿,也对食物和烤箱。
季代从没眼红小伙伴的成就,也没觉自己自愧不如。
她享受这里,也属于这里。
季代说她和小堇都在这里找到了归宿季代知道这里是小堇的“归宿”,她也让自己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妈妈说季代总在笑脸相迎的像「多阿福」,正好回应对面眼神犀利的「锺馗」
莲先生说工作使他习惯从相反的角度看人
莲先生给要去“祈求神明保护厨房”的季代递了把手电,说 “那条路很黑”莲先生和季代都是被“开除”过的人,他们像「多阿福」一样,虽然前路“很黑”,但也有自己的“迎对方式”,他们不同于大众视角和常规操作,却也融进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季代和小堇最终都在这里找到了“归宿”,虽然现在的生活并不是她们的“初计划”,但正是这样的选择才使得她们「初心不改」。
果然是是枝裕和,片头部分也拍得太唯美了,剧情虽然不够饱满,但是演技在线、逻辑也没有什么bug。
没有了《七月与安生》的狗血爱情,这部剧呈现出来的友情与青春真的让人难忘。
那些认为这部剧包装了日本舞伎文化而批判是枝裕和的,也太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了吧。
首先这部剧是从季代和小堇的角度拍摄的,季代因为跟不上学舞的节奏意外当上了料理人,而这份工作恰好是她喜欢的,小堇则如愿当上了舞伎,两个人不仅有如愿以偿而且一直相互陪伴,这样的剧情难道拍出来不是治愈的美好的?
这部剧真的没有揭露舞伎行业的黑暗?
千代、百子都因为舞伎事业不得不放弃爱情,并且百子直接和小武、吉乃说出男的就能一直做下去、为什么结婚就一定不能做舞伎了之类的话,这难道在不是抨击舞伎行业对女性的剥削?
指责日剧不反映黑暗,怎么国产剧都在拍脑残玛丽苏,怎么没人去指指点点的。
有点可惜的是舞伎表演部分有点敷衍,完全没有《艺伎回忆录》的美感和技巧性。
后两集没什么意思,大概现实里大家都是疯子,剧里浮夸一点也正常吧。
8.2因为同时看了一些漫画 相较 剧做了很好的扩展 让温情更浓郁 让人性更舒展 我是讨厌坐一观二想三四的 这个剧至少没清晰地让你看到这野心那些幸福的所在与其说是找到的不如讲是遇见后明白不能放手才是真 人能明白自己要什么在做什么 退出也好进入也罢 何其重要七八集连着看完 准备收尾 有点“紧张”季代的笑算是俯拾皆是( 这词用得有些刻薄了) 我在想会不会多了…就假了 再想 不会 如果那就是她的话 那样就是最好的 可以这样笑迎他人也可以同样地笑对自己 她应该是最最幸福的人了 没抽之前我就知道了大概 当然是猜的 头奖 哪有那么容易的 所以我从不信这个 就当是提前放弃 其实是希望别处能有好运 现在想 期待也好 放弃也罢 只是个人的选择 与他人无关 这个世界是允许有“关你屁事”这个小小世界的单恋是美好的 关于单恋的回忆也是美好的 面对他人的冷面或一时的不振作总能笑色相迎才是人生该有的某处高峰吧真的欣喜是否是荣辱不惊的 一切看似如常的 但内里却是五雷轰天 不该打翻的也都不知飞到拉里去了的?
哈哈 这是真快乐!
看到这一幕的瞬间就已经晓得下一幕会如何处理才好了 哈哈时间就是数字的变动 在填下2023后的刹那自己愣了愣 好像过去的自己瞬间来到了未来 而未来突然变得有一点可知了 到底是欣喜还是悲恸 其实都是莫名的来自虚妄的过去飘来的一丝风 而已16岁就想着应该独立的女孩真是 棒!
这故事大概就是给我这种想哭又想笑的傻瓜看的吧 在人情人性各方面揉捏掰开再重合回去的感觉做得太好了 怎么可以做到的 不多不少 正正好啊 在我这里连想都不敢想 人家直接把你作白痴的看片子之前一点点时间就开始看漫画了 有一点点莫名的喜欢 但片子好似做了完满的扩句运动后让人物、故事都有了血肉但不模糊 鲜活的却不淋漓 阴也好晴也罢 让我在这个舒缓的节奏里随她们一道独步去生活到自己原有世界之外的自己会存在吗 可能会是以怎样的姿态活着呢 哭的笑的郁闷的游刃有余的在人生的缝隙里游走却一点儿都不自知?
我们常羡慕那些可以跳出原地的人 其实也只是羡慕而已 我和他们的区别也许只是跳了和没跳 而已
比动漫好不少,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
我之前是抱着找泡面番的心理看的动漫版,结果看的我如坐针毡很不舒服。
两个没成年的姑娘从小小的家乡来到京都学艺,一个通过努力成为了舞伎,一个留在舞伎房当厨师的故事,怎么看都并不治愈啊,甚至有点揪心。
但是这部动漫却似乎在努力打造这种美食+艺术的治愈氛围,甚至每集的关注点都在介绍美食上。
然而这部剧一上来就营造了另一种氛围,两个女孩背井离乡,约定一起努力留在京都的花街出人头地。
但是其中季代没有当艺伎的天赋,却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份热爱,终于成为艺伎房料理人的故事。
两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其他人的帮助,终于可以继续在一起打拼。
这种无奈伤感中还带着一点乐观的感觉,我觉得才是这个故事该有的样子。
但是,后面有几集又会让我产生那种不适感,就像是小堇的爸爸来京都想带女儿走的时候说的那样,让16岁的小姑娘学习怎样跳舞侍酒陪笑,怎么想也不好吧。
据说是枝裕和只监督了前两集,如果是真的,那我必须要再次对他表示钦佩了。
在整个故事已经写好的情况下,仅凭两集就营造出了更深刻的气氛,并且也不会受其他集的影响,真的太牛了。
可以看出原作者、导演甚至整个团队都是希望能够保留艺伎文化的,这部剧也一直在强调,小堇是因为看了百子姐姐的舞蹈深受震撼,才决定来到京都学艺的。
然而我在想,小堇在被艺术震撼的时候,知道即使是舞蹈造诣已经获得全国表彰的百子姐姐,也仍然需要在表演结束后陪酒吗?
为什么如此古老的艺术至今仍需要做这些事呢?
为什么艺伎不能只跳舞,只钻研艺术呢?
这可能也是日本对艺伎文化是否应该保留有着激烈讨论的原因?
在剧集的最后,小堇成为了年轻的艺伎,被赐名百花。
季代还是习惯叫她小堇,被其他人纠正从现在开始要叫她百花。
我才意识到,里面的艺伎似乎都没有姓氏,只有一个花名。
百子姐姐大概是热爱艺伎艺术的,可是她大概也不喜欢京都艺伎文化中的腐朽,所以才在犹豫要不要离开吧。
我当时在想,她是不是也被这个名字困住了,她现在的造诣是以百子的身份获得的,离开了之后她就不是百子了,那她又是谁呢?
影片甚至没说她的原名是什么。
为什么这些刻苦练习舞蹈的姑娘们,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呀?
最后,作为小森林系列影片爱好者,看到桥本爱和松冈茉优演同期我真的好开心!
两个人似乎都是本色出演呢,桥本爱的艺伎扮相超级惊艳,她对僵尸片特别热衷的样子太搞笑了,和她的ig氛围一模一样啊。
动漫里面有点脱线的梓妈妈也有了自己的故事线和cp,很不错!
评论里都在说这是一部关于女子群像的、有美食和美女的治愈剧。
唉,恕我不能苟同。
我看完觉得是平静中有无奈和伤感的冬日剧,似乎也并没有强调女性元素?
但是无论如何,是一部适合冬天的剧。
由我担任总导演和联合编剧的《舞伎家的料理人》,于2023年1月12日开始播出。
非常感谢每一位观看过的人。
我从2020年夏天开始为本剧的制作进行全面取材,距今已经有两年半了。
我想总结一下我对制作过程的一些想法,尽管很简短。
在接受川村元气的邀请进行电视剧改编之前,我对花街的了解是微乎其微的。
在电影方面,我的知识仅限于沟口健二的《祇园姐妹》、《祗园歌女》和成濑巳喜男的《流逝》。
我也读过一些书,为自己做准备,但当我第一次踏入祇园时,我的立场与剧中第四集堇的父亲无大差别,持一种否定和怀疑的态度。
然而,在我开始研究时,我清楚地认识到,在花街内外都有人试图改变这种“传统”,以便将其作为一种文化,像歌舞伎一样传给下一代。
电影和电视行业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所以我理解改革并不那么容易,但我想声援她们的努力,支持她们,哪怕只是从一个小的方面。
从我们开始取材到拍摄的两年时间里,京都完全被新冠疫情所覆盖,就像一个鬼城,或者说像一个建在电影制片厂内的场景。
对于拍摄来说,这很容易,但我认为对于主要靠游客谋生活的人来说,这很难。
祗园甲部地区的情况也是如此,该地区的艺妓和舞妓人数是整个花街中最多的,但我们听说,即使她们一直在练习,也没有地方让她们展示自己的技能,其中一些人放弃了,回到了父母的家里。
对于那些继承传统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危机状况。
然而,即使在这种状况下,变化也在一点一点地发生。
去年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二次的宴席,与2020年的第一次不同,舞伎不允许在酒桌上喝酒。
不喝酒的规则变更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去年12月,我与管理方的负责人交谈时,舞伎的榻榻米房间在22点结束,其余时间转给了艺妓。
他解释说,屋形和舞伎之间将正式签署一份合同,而且还将设立一个咨询窗口。
当然,京都有五个花街,每个花街因其位置和起源不同而有不同的特点和文化,所以我推测有些改革不会一步到位,但我觉得它们的改革速度甚至可能会比电影和娱乐业快。
在一个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文化中,什么应该被保留,什么应该作为古老的传统被更新?
我觉得,像我这样只对这个世界有短暂窥探的人,要轻言是非,是相当困难的。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例如,我对舞伎的劳动地位有疑问,我做了一些研究,得到了一些解释,但说实话,我无法得出一个满意的结论。
我相信,那些被赋予了某种治外法权的特殊解释,在未来很可能会根据外界的看法加入一些“改革”。
然而,我认为,如果她们要改革,对其了解至少不应该仅仅知道京都有五条花街。
我认为某些部分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然而,我认为如果他们完全消失了,并不是一件好事。
尽管有时代的变化和摩擦,她们所培养的生活方式对我们这些只知道在东京生活的人来说感觉很丰富。
我想知道是否应该对花街本身的状况说些什么,但我已经转达管理层,如果她们以“声明”的形式宣布从2022年开始从内部进行这种改革会更好。
他们说,在时机合适时,她们希望在与律师协商后这样做。
作为一个突如其来的粉丝,我希望这样的声音能从内部发出,并希望出现一种情况,即在花街工作的人的未来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接下来,说说关于剧中对花街的描写。
我在这篇文字的开头附近提到了一个场景的剧本(堇的父亲出于关心来到他女儿居住的屋形),由帮助我进行采访的人事先读过,但现在孩子的父母在接受孩子成为见习舞伎之前,总是会被会见、被说服和被安抚。
他们希望我们拍完后剪掉这些场景,因为它们具有误导性。
他们还告诉我,在电影《小百合》在世界各地放映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作为游客来到祗园,他们中的许多人以怜悯之心对待舞伎,认为她们是被贫穷的父母卖掉的,这令他们很困扰。
他们以类似于愤怒的情绪希望以某种方式摆脱这种负面形象,我被他们恳切的决心所感动,这在决定我对此事的立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和剧组讨论了这个问题,并选择保留堇的父亲的先入为主的概念,而让屋形的妈妈与他争吵。
然而,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我在故事中没有让任何人虐待或伤害舞伎或艺妓。
那是因为沟口健二已经描写了这一点。
我想,我现在想把它以不同的角度提起。
相反,我想做的是展示难以看到的潜在的“偏见”,它被温柔所包裹,就像百子姐姐的情人所体现的那样,它没有恶意,但它让我们觉得她们的工作比我们的工作要更不重要一些,或者她们并不真的想做这份工作。
也正是吉乃的“聪明”,使她能够在玩弄这些外部的目光时游刃有余。
我认为祇园地区的起源和它今天的样子是一个奇迹,但我并不打算把它描绘成一个乌托邦。
相反,我描绘的空间和时间的价值是,它们是有限的,不会永远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是珍贵的。
我不知道我走了多远。
人们来到那里又离开。
他们坚持自己的希望和失望,并把它们隐藏起来。
有人在观察这种重复。
或者说是“守护”可能更好。
就像梓妈妈和田边先生在沿着鸭川散步时谈到的那样。
那是八坂先生还是屋顶上的多福?
也许是季代?
我想,原来是这样,这不就是原著所描绘的那个叫季代的不可思议的存在的本质吗?
某种程度上,她是一个守护神。
在这次电视剧改编中,我利用了原作者小山爱子的慷慨,在主人公周围安排了几个原创人物,但我想确保不误解季代的本质。
我没有向小山老师核实,所以这可能只是一种假设。
虽然16岁的料理人是虚构的,在今天的花街并不存在,但我想通过季代,把那些我通过取材感受到的那个小镇“历史的”一面,好好地展现出来。
这是我作为节目统筹在制作电视剧《舞伎家的料理人》时的基本立场。
去年,有人对花街提出指控,无意中,舞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该剧是在前年的夏季和冬季拍摄的,所以这并没有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内容。
引入一个原作中没有的具有批判眼光的人物,也是出于不同的原因。
然而,在交付这个系列剧时,我们不应该对指控做出适当的“声明”吗?
自去年8月以来,我们已经与Netflix和制作方进行了几次讨论。
然而,在与京都五花街的不同意义上,我们无法同步前进,也没能达成一个声明。
一部作品,并不仅仅是导演的东西,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接受了这种无可奈何,但作为从一开始就参与电视剧改编项目的负责人,我想写下我自己对这件事的立场。
以上。
2023年1月24日 是枝裕和原文:http://www.kore-eda.com/message/20230124.html?continueFlag=ee3bce3b972807b68a89ed0463db16f8 (粗略翻译,难免有误,欢迎批评指正)
2023年的审美第一课,剧情什么一般,可能对这种舞伎文化没太大兴趣,但是超级喜欢料理和友情部分,是枝裕和真的太会拍女孩子了,看到屋形的女孩们在围坐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想到《海街日记》,被美食还有女孩子们的日常狠狠治愈了,感觉阳光下的少女们都是发着光的 。
虽然很美好,但是现实中有多少人不想当出道"舞伎",而是当舞伎的"料理人"呢?
想看喜欢的妹妹和美食来的,结果美食浓度不高,进行一半了解到舞妓真实的生活,瞬间发现剧情更是难以下咽,一味的美化儿童性剥削只让人觉得荒谬
从头到尾都充满日式温馨,色调温暖,音乐舒缓,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除了本片的价值观。实在是无法接受两个初中刚毕业的女孩子一个跑去做高级酒水贩卖,一个给水贩娘们做全职厨子。嚷嚷着说舞伎艺伎是日本传统文化,要尊重人家传统文化的,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明明是一部以艺伎舞伎为题材的剧,但是90%的剧情都发生在工作以外的时间里。实际工作内容几乎没有怎么拍过,有那么一两个实际工作内容的场景,相当辣眼睛,年纪轻轻的女孩子们给喝酒的老男人们跳舞助兴,这玩意儿但凡能拍出来早就大拍特拍了。为什么故意避而不拍呢?日本人真的即使是坨屎也要给他糊上爱与梦想,寒碜不寒碜啊。
3.2分。主要就是挺治愈的。
每天午休看一集,觉得上班都没那么难熬了。季代和堇的老夫老妻模式我狠狠嗑了,朔应该也全员在嗑。丧尸爱好者没想到能看到舞伎×丧尸,惊喜!对祗园风俗业道德审判是立本人自己的事,我只想看美少女日常。
有幸在日本出席过请了舞姬表演的演戏,表演很精彩,热情倒酒也是真的。如果这是艺术传承,那就不要陪酒跟权钱交易扯在一起,高级キャバ嬢真没必要。全剧要表达什么也非常模糊,学习传统艺能却陪酒,为了友情当厨师??你没事吧!!!!
拍得这么美好的片子评分还不到8分,想必是某群体的所谓ZZZQ所致吧~
看到过一篇影评,说这部剧有失是枝裕和一贯的水准,只展现了舞伎美好的一面,而没有深入剖析现实的痛彻,有些过于失真。于是我想,现在的影视作品,已经不抨击些什么就不行了吗?非要或深或浅地戳一戳现实,一定要能引人深思,揭露现实的矛盾才算好的作品吗?我们已经不能再单纯只是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了吗?虽然他没有抨击现实,没有展现所谓的对舞伎不公平待遇的深入刻画或是什么对男凝的反抗,他不能只带给我们一些世界的美好和治愈吗?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日常生活中细小的,容易被我们自己忽略的美好。是枝裕和最擅长的我觉得不是对现实的揭露,而是他把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好放大了拍出来给我们看,让我们感叹,原来世间还有这么美好的感情啊。等我们再回到日常生活,能发现原来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拥有的。也许这才是导演想看到的。
看着挺愉悦的直到我看到一句评论:“16岁的小姑娘像老妈子一样干活”,一下子笑不出来了……
森七菜好可爱啊 会让我想起AKI
年度京都软广,实际上的舞伎就是每天喝得烂醉,厨子是未成年还没工资
心被温热了一下,咕嘟了治愈的泡泡
看动漫时就觉得很适合真人化。本来很期待的,但了解到现实的情况没法忽视,“美好”都是塑造的
拍这种东西居心何在?
最后一集值4🌟
想念夏日京都
和想象中的美食番剧不同。不过观感还是挺好的,是枝裕和真是个非常温柔的人啊
拍的最好看的其实是片头
如果不是去年看了几篇从舞伎行当里逃出来的女性的采访,可能也会被这种叙事打动。明明是一个从女性身上不断剥削金钱、美貌、性才构筑的行业,却只拍给你看当今网络上最喜闻乐见的好美好美的女性情感,清新舒适的生活节奏。选择性叙事,篡改别人的苦难,虚构桃花源。最后还能起到宣传作用,让这个行业的剥削者获得更多的利益。不知道拼命想从这个行业逃出的女性们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