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朱丽叶·比诺什都怕老,我真是?!
女性还有出路吗?
史诗级狗血大乱炖,反转多得像个悬疑片。
女人真是天生干不了坏事,尤其是被驯化得越成功,道德感越强的她们——女性必须永远年轻、永远美丽,狗男人抛妻弃子,和女主人的侄女同居,毫无道德感的两人和和美美,女主独自深陷泥淖一次次反省自己——衰老是原罪?还羞于启齿,痛恨于自己被抛弃,被抛弃者有罪?
然后又倚仗着被害者之姿,肆无忌惮地去伤害一个无关路人,不管他最后是死是活,亚历克斯何其无辜!
这都什么狗屁逻辑。
女主还配做一个文学教授吗?课堂上意气风发地讲着杜拉斯,做梦都想成为不满25岁的克拉拉,真是可笑至极!
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人从一出生就注定要死,更何况衰老!
年轻貌美是一种形态,满脸皱纹那也是自己呀!
为什么老是让女性追求幼态,为什么要奢求别人的照顾,你永远属于你自己!
没有人能抛弃你!
把自己的安全感放手交给另一个人,那你永远也甭想安全!
老男人找小女生就是天经地义,而女主想要找一个小男生就被表现得像一个神经病、痴心妄想似的?!
为什么不呢?
爱情不就是你情我愿,只是张嘴就来的欺骗着实让人无力吐槽,可是爱情里谁又是百分百诚实的,海誓山盟的誓言,对着上帝起誓不一样出轨、欺骗?
爱情本来就是一场骗局!
最好骗到底,只是那多无聊,人性本爱新鲜,骗着骗着,新鲜感没了,刺激感麻木了,这时再没有所谓志趣相投、所谓相濡以沫维系着,如果还能折腾得动,可不就想换个人骗骗了?
女孩子们中年又怎样、老年又怎样,女孩、女性、女人、老太婆,这些都不过是人类的词汇!
追求年轻也不过是人本性贪生怕死,其实人生寥寥几十年,说短不短,但其实真不长,安顿好自己的心灵,永远追求自由,很快就过去了!
到归去之时,那么多糟心事又能记住几件,都随它去吧,请自由地活在当下!
年轻时就享受年轻,那时的你虽身体最自由,可是社会对你寄予厚望你的上进心也困着你;老了,社会给你自由,能管得住你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可那时候身体没有那么自由了。
人总归不能事事如愿,活在当下,烦恼当下就可以了,凡经历过皆有意义!
性别歧视无国界,年老色衰无国界,渣男喜新厌旧无国界,网络撩骚无国界,见色起意无国界,大婶不愿老去无国界,摄影师容易走偏无国界,做了才爱无国界,7.6分应该是打给女主演的,综合起来不够7.0分。
本以为会送给大婶面对衰老和渴爱的心理一本励志指南,结果心理医生全是废话还装模作样反复出来。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没有一样男女交情经得起颜值和时间考验,导演仍然有贡献。
什么叫大女主电影,大女主电影就是展现一个此时此刻真实女人的状态。
相比国内的各种「大女主片」,还不都是取悦男性的审美么?
年轻漂亮身材好。
“刘晓庆认为女性只能作为靓丽风景存在,长皱纹的女人就是放弃自我了。
可是我看到德国女星到年纪就长皱纹,但直到死去都有戏可演,还都是主角。
因为她们演的都是职业妇女,经验丰富的老女人为社会发光发热的状态最美。
”
看这张海报,女主们远看都长得一样。
这是大女主吗?
请问这些形象是在取悦谁?
你觉得我是谁?
Celle que vous croyez? 我在facebook上伪装成我的侄女,她带着我的前夫(或者前夫带着她)在某天离开了我。
我是一个法语教授,我读过玛格丽特·杜拉斯,我读过很多书,我每日在一群年轻人面前夸夸其谈。
看起来很自信、从容。
但我害怕见你。
一开始,通过私讯,我们对彼此的谈吐感到满意。
那时我们平等,尽管在你的想象中我是一个24岁金发女郎,会跳芭蕾。
后来,我们打电话。
我的嗓音没有令你起疑。
呼,通过!
好像把恋爱变成了考试,我想。
但没关系,只要我们幸福、快乐,一起做爱,分享生活。
听筒里的对话断断续续,时停时顿。
大量而不同的呼吸充斥着听筒,填满了空间,其间我看到斑斓的情绪在空气中漂浮。
像璀璨复杂的宇宙。
这段回忆很美好。
但后来我们失败了。
无数次,我站在约定见面的地点,无数次,你掠过近在咫尺的我,甚至没有一个停留的眼神——一个五十几岁的黑发女人,不是我爱的克拉拉。
无数次,我站在原地,让人流在身旁流动,让你从我的眼前流走。
我说无数次,是因为我回忆了无数次。
我说无数次,是因为这一生中我胆怯了无数次。
许多东西都从我身边溜走了。
我就像河岸边的一块石头,身处一片流动的空间,却从不肯答应任何邀请。
为了那个虚假的悲伤结局,我写了本小说。
那里面你没有死,死的是我。
后来我知道了真正结局,这次在明媚的阳光底下,湖岸边,告别了咨询师,跟她说我很好。
然后我拨打了你的电话。
我还是想要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这次我要跳下奔涌的河水,哪怕没有任何邀请。
散场的时候听到一个影迷评论:“女主最傲慢的地方就是觉得男主一定会因为她的年龄和容貌而抛弃她”。
我不完全同意。
表现出的傲慢更多的是一种被伤害之后的敏感和对再次面对受伤可能性的恐惧。
一个被自己亲爱的侄女抢走了丈夫的女人,要怎么相信,又怎能有勇气将选择的权利完全交给一个人,再承受一次背叛…不知不觉中同一个故事讲出了三种结局,将女主身上的脆弱、失落、妒忌、坚强和隐忍都展现了出来,她会因为自卑而忍受恋人擦肩的失落,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衰老和失败而剜肉般断联;在她的故事里,她将勇气补足,于是获得了一段短暂的美好,替身的担忧,怀疑的种子,试探人性最终仍以伤害自己为结局;最喜欢的还是真正的结局,她又拿起了电话,想要改写自己的结局,给自己一个坦白的机会,一个真正面对自己的机会,一个寻找曾经失落却不曾丧失的爱的能力的机会。
你以为你是谁,你不一定会成为谁,但你一定会朝那个方向迈进更多一步。
就算年华易逝,青春不再,追求爱的脚步永不停歇。
如此法国的故事,法国的浪漫,法式的哲学,来讲一个关于爱的、关于寻找的、关于自己的故事。
我真喜欢这种对衰老的探索,对人本质的讨论。
电影《你觉得我是谁》颠覆了马克龙婚姻法式浪漫的既视感,我一直以为法国男人不太在意女性年龄,所以法国女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是我爱谁是谁的甜蜜感。
影片对女性关于爱情的表达极其到位,当然对于男性的反应也极其真实,只是50岁的女人需要在网络中虚拟自己的年龄跟小鲜肉调情吗?
年龄在法国女性眼中都成为不可逾越的生理障碍?
这样的感情结局,不过是当下年过半百女性的困惑。
跨世纪一代的女性,即使到了年过半百的年龄,也只会担心自己的自由和健康,一定不会被所谓网络虚拟感情困惑,所以你觉得我是谁,而我就是我自己,女性魅力来自于内在的自信,不是成为男性感情中的诱惑者,也不会成为感情双方的依恋者。
包含剧透慎入包含剧透慎入包含剧透慎入电影最巧的是借用了心理医生和小说的掩护,讲了一个本来稀松平常却辗转反侧的故事。
多结局的美妙之处在于把各种可能列出来的同时也是表达作者被往事缠绕,无法忘怀的心情。
这个作者可能既指女主角克莱尔又指这一整个故事的作者。
结局1.Alex驾车冲下悬崖,虚拟恋情就此中断。
结局2.克莱尔偶遇Alex,两人陷入爱河,很快Alex知道了克莱尔就是克拉拉。
结局3.也就是最稀松平常的现实,Alex既没有冲下悬崖也没有得知克拉拉的真实身份。
很文艺也很悲凉。
一个受到前一段婚姻深深伤害的女人,对自己受到的伤害已经没有办法诉说。
只想得到一些爱抚和关怀,哪怕是虚无,也是想通过这些关怀重新建立起被击垮的自尊心。
或许不是贪恋年轻的肉体,而是涉世未深的人才会毫无顾忌的述说内心的感受,夸张的表达对另一个人真挚的贪恋。
女主贪恋这些纯粹的情感。
对于自身对这种贪恋爱抚和被爱的感觉,对于女主来说,是不是爱情。
也不一定,这可能也是爱情的一种形式。
极致浪漫但也虚无缥缈,没有感情基础,或者完全没有接触过的网恋,能到这种程度,可能和人物设定有关。
都是和艺术相关的一些职业,情绪可能会更加浓烈。
所以也不会觉得特别的突兀,虽然突然就爱了,会觉得…嗯…黑人脸问号。
额…跑题了。
不管怎么说吧。
虽然狗血但画面还是很美的。
心理医生这个角色可能只是剧情发展的一个推动发展的这么一个功能,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卵用。
还一脸严肃,感觉下一秒脸就要垮下去了。
心里医生如果真的是做这些工作。
有点心疼女主的咨询费。
二次跑题。
不管怎么说吧。
贪恋是人之常情,希望在现实生活里能遇到如此贪恋自己的人吧。
比诺什是我深爱的女演员。
只是再才华横溢的演员仿佛也逃不过角色的选择。
年轻时她出演《新桥恋人》,后来演卡蜜尔•克劳岱尔,都是需要毁坏光鲜亮丽的外形,把一个女人最崩溃、最失体面的一面展现出来,虽然也有点让人心疼,但还没有在新片《你觉得我是谁》里如此让我感到深深的伤痛。
在这部影片里,比诺什需要扮演一位50岁、渴望性爱的离异妇女,为了接近年轻男子克里斯,在虚构的网络空间里用自己侄女的面孔作为自己的形象,和克里斯“网恋”。
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剧本,让比诺什来演克莱尔这个角色,到底是对影迷的伤害还是馈赠呢?
为什么我会有伤害和受赠这同时两种的体会?
电影貌似在讨论网恋的问题,但如果只是网恋的问题,这部片子就太过时了。
网络已经是个古老的概念,网恋已成往事。
该片说的是另一个主题: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一个衰老的女人,是否会被情欲的市场排除在外?
在影片的开头,克莱尔是有一个固定的性伴侣的,他也很年轻。
他们彼此都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文学老师、不愁生计的女人,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换自己想要的性爱?
像任何一个处在她这个位置上的男人那样?
答案是否定的。
在没有征兆也没有什么矛盾的情况下,小男朋友就提出了分手,因为他只是玩腻了。
并且毫不顾忌地讽刺克莱尔的衰老。
但克莱尔还必须忍住这一份羞耻,继续挽留,因为她很清楚,这一份浮光掠影的关系,尽管它什么都不是,也已经成为她最大的慰藉了。
在一次偶然中,她认识了前男友的好朋友克里斯,并有意接近。
他们尝试了在不见面的前提下所能进行的唯一的性爱方式:phone sex,感情渐深。
可是,她的名字、年龄、照片都是假冒的,对克里斯要求的见面,影片做了一个对照实验:第一种情况,在火车站,克莱尔还是没有勇气曝露自己,之后和克里斯斩断关系,过了很久,克莱尔从前男友那里得知克里斯为失恋抑郁而跳崖自杀;第二种情况,在公交上克莱尔和克里斯亲切交谈,只是并未告诉对方她就是网络中的那个人,克里斯爱上了真实的克莱尔,而克莱尔却日益怀疑他只是借自己排遣失恋的痛苦,有一天克里斯发现了真相,痛苦而愤怒,在他们对峙前,克莱尔出车祸死了;第三种情况,他们没有见面,而克里斯很快就走了出来,和另一名女子结婚生子,徒留克莱尔一人独自回味。
这个对照实验也是对处于克莱尔境地的女人们生活之可能性的一种探讨。
电影用了“脸书”这种载体,不仅是网络的含义,而是喻指整个现代化的世界。
2019是新冠发生之年,生命科学、数据智能的进一步开发,也进一步地把人类生命奥秘的一面变成某种客观。
我们越来越了解作为一种现实的人类生命体,并不假思索地拥抱了由机器来代替人工劳动力的“必然选择”,但很少有人看见,越来越多的活生生的人即将被整个系统排除在外:老年人,穷人,还有,女人。
克莱尔对“见面”的迟疑,正是因为现代科技让真实的情感沟通变成了遥不可即的过去,她很清楚,克里斯要求的“见面”不过是“验货”,是不带情感价值的一种选择,跟我们在购物软件上下单一样危险而简单。
选择将变得越来越便捷、低成本和即时化,而人们曾经珍爱的普世价值却和过时的通讯方式一起被埋葬。
电影很有意思,它在问:在这个系统里受益的会是女性吗?
克里斯无业、文化程度低,但是年轻,轻轻松松就处在选择的状态;克莱尔是讲台上光芒万丈的女教授,但是她老了,她无法通过上传真实的照片勾搭到现今的年轻人。
如今我们或许会关注到现代化技术对老年人生活的一种阻碍,但很少有人会发现或者承认:相比女性,男性更加容易从大多数的技术进步中受益。
在她勾选性别—写下姓名—爱好……的一系列过程中,一个50岁的女人第一次使用脸书进行亲密关系的构建,起初觉得很容易,对女教授而言一点都不难,进而她学会点赞、学会网络语言,技术神话却在这种隐匿性受到威胁时被打破了,她重新被要求回到男性的“验货”视角,这与她是否会使用现代技术完全无关。
而作为女性,想要站在相同的优势条件上却很难,当克莱尔神采奕奕地在众多学生面前讲课,讲述她对作品、作家的看法,出于她的知识经验,她面前的世界是具体、安全的,她是一个深受爱戴的观察者,可当她退回到一个男性面前——一个并无太多知识经验可以去掌握她的男性面前时,她却顿时失去了那种客观的视角,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她无法等同地去物化男性,把男性称为客体,像男性对女性所能做到的那样。
这是被现代性所试图掩盖的一面,人们总是相信,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朝各种各样的平等上靠近;一场疫情却告诉我们,不是这样,大到政治经济格局,小到两性的格局,技术对此无能为力。
需要重视的是,技术并不是中立的。
它对于这种无法导致必然进步的结局应当负有责任。
在第一种对照试验的情形下,克莱尔心生愧疚,因而选择了写作。
这个视点很有趣。
因为它把女人和写作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很多年前,在我刚刚知道比诺什的时候,看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蓝》,在那里她饰演一位音乐家,同时也是男音乐家的遗孀。
在《蓝》中,比诺什不停地失去:丈夫车祸死去,丈夫的情妇出现,等等,但最终却获得了自由,在继续谱写丈夫生平未完成的乐曲的过程中,她为自己的这份自由谋求了一个出路,自由和创作有关;可在这部电影中,恰好相反,克莱尔也面临着失去:男友提分手,网恋关系濒临结束……但随着约定“见面”的时候逼近,她却一步步失去了自由,因而她选择了写作,写下了故事的第二种可能。
只是这个版本的写作是基于对爱情的怀缅、对失去的想念,因而是必然会失败的,第三种可能——我想,即是现实生活本身——毫不费力地把她写下的故事完全否定。
如果稍稍深入一点探讨女性和创作、写作的关系,你会发现《蓝》提供的“失去才能抵达创作的自由”和《你觉得我是谁》提供的“生活最终消解自由的意义”,都试图对处在不同时代的女性提出一种心灵问询:你要不要写?
你会不会坚持创造?
譬如萧红用一生的失去(包括主动的失去)为写作的自由寻找注脚,女性的写作,前提仿佛是被剥夺一切:爱情、婚姻,甚至孩子,而不是拥有一切(英镑、房间?
)。
在所有的客观都化为无的时刻,女性才从身体深处发出沉钝而清楚的声音。
在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猛然发现,这个角色只有比诺什才能赋予其生命。
我会想起片中她上课的场景,讲的是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杜拉斯经典的、上个世纪的女性化的情爱书写中,我们时常会假借男性获得一种视角对换的错觉;诸如杜拉斯这样的女性书写,在如今是否能有一个更现代的版本?
这与技术、与宗教、与阶层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我相信,必须要依靠更多女性对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给予持久的关注,甚至主导力。
单纯靠获得男性的岗位和男性的视觉位置,是永远不可能的。
不管别人觉得你是谁,最重要的是知道你自己是谁。
女主角第一幕我就觉得好美,那种自然老去,留有岁月痕迹的美,而剧中似乎一直是一个被抛弃者的角色,被丈夫抛弃,被男友抛弃,直到最后的那一幕在得知亚历克斯结婚有女儿后,那个未接通的电话依然表明她没有当下,她又一次的被放下。
作为一个咨询师看这样的一部剧,感受到剧中的医生竭力的想帮助她,读她的作品,去找鲁力了解亚历克斯的情况,但是告诉她真相就是对她的救赎吗?
不过是再一次见证她被抛弃。
又一次陷入她被抛弃的轮回。
她不是失去了伴侣,她只是失去了自己。
她做不到抛弃别人,而她的内心便总是感受到被抛弃。
那么抛弃与被抛弃之间就一定是对立的吗?
或许还有一些中间地带各自自在。
说到这里我感受到女主角的沉重和纯粹,那份对别人爱的沉重以至于相信亚历克斯真的会为她而死,或许真的为她而死才是她想要的结局,或者小说中的结局才是她想要的结局,而纬度真实的结局不是她想要的。
这三个结局对应着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哈哈哈,突然想到的。
所以了解真相是她又一轮生病的开始,而接纳真相将会是她新生的开始。
没有那么多人喜欢的沉重和纯粹,有的更多的是鸡毛蒜皮,轻松自在和各生欢喜。
沉重也好,自在也罢都是命吧。
胡编乱造
友人吐槽:“虽然我也会网聊,但是不会撒这种谎,多累啊,不能理解。”我在心里回答他说当然啊,毕竟许多痴肥臃肿、大腹便便的糟老头子在渴望并享受青春的肉体时,是绝不会对自己苍老的容颜、下垂的眼袋、松弛的肌肉或者并不美丽的性征感到一丝一毫的不堪与羞耻的,所以,你当然不能理解了。
优雅气质永不过时无关年龄,生活就是如此戏剧性,充满了无数可能
不用扯什么女性啦,中年危机啦,网络时代的孤独啦神马的。这就是网恋梗心理梗包装之下,一个传统两性关系的经典故事:渣男催生作女,作女伤害暖男,全世界都一样。只不过在世界大多数地方的情感故事中,还是愿意要么让渣男受惩罚,作女醒悟和暖男团圆,要么让渣男悔过,和作女团圆,让暖男成长;唯独法国人讲这类故事,最后一概都是要收在渣男更渣,作女更作,暖男也变成渣男的结局上,所以最后比诺什打电话一点儿不意外,因为小暖男还没变渣男呢,得加把劲儿。教授第一堂课就讲《危险关系》已然剧透。不过这个故事不好看倒不是因为旧套路,而是因为,既然新瓶装老酒,我看的就是你这新瓶设计得如何巧妙嘛,结果用FB玩网恋,照片视频都已经上传了,还一直在通电话,根本不成立,全程不能接受,后面怎么翻转都看着可笑。
后悔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看这片 在家看我可能是2倍速跳看的吧 前半部已经很扯了 后半部虚构更觉得扯 w/ZL
克莱尔用勾引自己丈夫的侄女的身份去监视情人,没想到却因此和情人的朋友阿历克斯燃起激情,在戛然而止消失之后,没想到的是在阿历克斯却因为失去所爱而自杀。这是一个为爱所伤未愈的人去伤害一个无辜之人的故事,也很具有现实意义,虚拟的网恋和真实的社交之间相隔如此之大,以至于最终的结局只会是伤人者自伤,无辜者躺枪。比诺什自不必说,即将步入晚年却依旧如此有魅力,而弗朗索瓦希维尔今年真是频出佳作,继《狼嚎》之后又奉献了一部水准之上的爱情电影,对角色的拿捏也很出色。
之前看的
有点看不懂剧情,还是喜欢一些剧情节奏都比较强烈的作品
实习的时候因为工作需要一直用着别人的微信号,头像+规定人设是一个温柔的长发飘飘的女孩子。后来在那个号上认识了一个人,渐渐地每天聊到深夜成为我们的固定习惯,我始终不敢发语音,不敢说自己究竟是谁······看这电影真的是扎心。
这片玩了比较复杂的套路来讲社交关系。先展开两条想象的虚拟线,最终回归现实线。这样的设置使得观片感还是挺丰富,不过这种套路现在太多,没有啥新鲜感了。比诺什的演技撑起了整片。
未免把五十岁离过婚的女人想得太天真了吧,而且女主的相貌真的很难说服我。这个反转我也不觉得很必要
导演太懂蹭胡渣的享受了……镜头挺冷硬的性格商业片,最后的音乐败笔,用了「注意啊!我可要反转了」式的故意让人脊背发凉的俗套音乐。这种关注女性衰老困境下,求不得却不甘的心态很容易引发共鸣,所以最后大可不必处理得如阴谋论般,这种放不下的不甘大可以用提琴吊起情绪后戛然而止,然后一支浑厚悠长的木管把情绪泥开,衔接片尾字幕,给些回味。
太矫情了…但凡有点生活经验都知道网络聊骚动真心的几率到底要多低,还能写出这样的剧本来…
选比诺什演增色很多。你会觉得这个人物的前史,好像真的是从《烈火情人》到《蓝》,到《锡尔斯玛利亚》和《合法副本》,这些故事是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切片。从伤害和被伤害,到独立,到捡拾剥落的尊严。
想到吴君如的《我谈的那场恋爱》和同样朱丽叶比诺什出演的《锡尔斯玛利亚》,对生命衰老的恐惧,寄情于网络上的声波恋爱,被抛弃的慌张和年轻女性的威胁,在车中和声音有了床笫之欢,自我的孤寂和切剖,朱丽叶比诺什演的太好了。评分:7.5/10。
3.5 立意深刻起来其实只是被比诺什撑起来的;关于一个安静着歇斯底里的女人,片尾再次拨起电话的执念倒的确有些惊人;虚拟和现实,苍老和年轻,爱与抛弃,和生活几乎全部的 但是充满伤痕和遗憾的可能性 - 却并没有让人惊艳的地方,甚至有众多烂俗桥段
不要相信网络,骗子多 呵呵!
女主演技好棒!男主眼睛好好看!什么都很好,就是怎么做到拍的一点不吸引人,看得我一直很好奇剧情但是又一直看不太下去...
可能是我不喜欢这种题材吧,太无聊了,逼着自己看了十五分钟,无法入戏
我真的都恨不得从椅子上起来走出电影院了,实在是,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