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选择

Kongens Nei,国王的抉择(台),The King's Choice

主演:加斯帕·克里斯滕森,安德斯·巴斯莫·克里斯蒂安森,卡尔·马克维斯,图娃·诺沃妮,卡塔琳娜·舒特勒,埃里克·黑维尔,斯韦恩·廷德贝里,茱莉安·柯勒,安德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瑞典,丹麦,爱尔兰语言:挪威语,德语,丹麦语,瑞典语,英语年份:2016

《国王的选择》剧照

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2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3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4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5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6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3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4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5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6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7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8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9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20

《国王的选择》长篇影评

 1 ) 《国王的选择》

讲的是二战初期德国入侵挪威的故事。

当时的挪威还是君主制,但是这种君主制和我国的情形完全不一样。

首先,国王是人民选出来的。

其二,选出来的这个国王并不是挪威人,而是丹麦王储,他的哥哥就是丹麦国王,他的妻子是英国公主。

这个“国”的概念很模糊,像咱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状况,这个“国王”更是模糊,倒不如说是终身执政官。

即便是执政官也没有多大权力,政府由首相管着,国家由议会管着,他这个哈康七世只是作为挪威的象征而存在。

哈康七世在过了35年的舒服日子后,碰到希特勒入侵,使他面临了一次极为艰难的选择。

德军兵临城下,炮台士兵奋起抵抗,打沉了德国一艘军舰。

他的哥哥丹麦国王已经投降,老婆跑回英国,儿媳妇跑到瑞典,挪威议会仍旧主张谈判,其实就是投降的序曲。

挪威的各个城市迅速被占领,头上每天都有德军的飞机转悠。

希特勒已经扶植了吉斯林傀儡政权,并声称德国只与国王谈判。

哈康七世实际上没有多少选择,一个北欧小国,面对强敌,要么抵抗,要么投降。

投降其实更简单,前有他哥哥的榜样,后有挪威人民生灵涂炭的担忧,没人会说他什么。

而抵抗要艰难的多,当时的希特勒如日中天,英法联军尚且不是对手,何况是挪威这样的弹丸小国?

不过,国王还有更深的考虑。

登基伊始,他就提出来一个口号:一切为了挪威。

这就意味着责任,尤其是在没有多少权力做后盾时的责任。

此外,和一战不同,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是很清楚的,德国对挪威这样的中立国家的入侵,就是要摧毁挪威的自由民主制度,推翻民选的国王,强行扶植一个傀儡政权。

挪威的抵抗即便是杯水车薪螳臂挡车,也是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尊严而战。

最后,是国王个人的尊严。

当时的哈康七世虽已垂垂老矣,但是他的血脉里流动的是维京勇士的血,从来没有屈服于强敌的传统。

他为了挪威人民,可以放下个人的尊严,不顾个人的安危,只身去和敌人谈判。

当他认清了希特勒的本性之后,看到议会仍然坚持和德国谈判,他毅然宣布退位,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最后在国王的坚持下,挪威和德国宣战。

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他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片名《国王的选择》确实是很切题的。

每个人在人生的紧要关头,都会面临选择,而在国王的地位上,这选择就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盛衰荣辱,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哈康七世在位的52年中,并无多少出色的政绩,而他在国家最紧要的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就足以使他流芳百世了。

影片拍的很好,入情入理,尤其是对哈康七世的刻划上,很真实,令人信服。

他没有向入侵者低头,也不像他儿子那么慷慨激昂,而是在反复思考后,把自己的命运和挪威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做出了深思熟虑的决定。

他在撤退时,遇到德军飞机轰炸,他没有一点英雄形象,只是气喘吁吁,跑的狼狈不堪。

也很符合历史的真实。

四月的挪威,仍然是雪的世界,处处是美丽的雪景。

特别是灰蒙蒙的雪夜,几点稀疏的灯光,微微照在苍凉的田野上,更是美不胜收。

说几句题外话。

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些卖国贼,挪威的吉斯林,法国的贝当,咱们这里的汪精卫周作人之流,哪一个不是打着人民意志的旗号,干着满足自己私欲的勾当?

相比哈康七世,不知他们做何感想?

前几年还有人居然为汪周翻案,可见,卖国贼也是后继有人啊。

 2 ) 国王的选择(附二战时期各家王室的选择)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1940年2月24日,德最高统帅部批准进攻法、比、荷的作战计划;4月9日,德军入侵挪威和丹麦,丹麦投降。

一般的历史资料里关于二战初期德军对挪威的占领就是这样的一笔,与之前攻占波兰,之后攻打法国、敦刻尔克等相比,这不过是德军一个小小的占领而已,并不足以写上哪怕一段话。

挪威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西边,对德国的凸向大西洋的战略非常重要,更何况还有铁矿。

英国自宣战以后就在挪威海域布下雷区,以阻止德军潜艇及军舰通过北海,德国占领丹麦(丹麦在德国北部,德军冲破国境线后,丹麦军队几乎毫无招架之力,可以参考丹麦2015年拍摄的电影《开战日》)后,就以丹麦为跳板,向挪威发动战争。

这里引出了二战初期最著名的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被炸沉没事件。

这艘德国开战后最新的巡洋舰,本想征服挪威后在北海乃至大西洋和英国海军过过招,结果没想到服役后仅6个月,它就在入侵挪威的威瑟堡行动第一天,在德勒巴克海峡战役中被挪威的岸防要塞重炮击沉。

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在得知自己的亲哥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投降的消息后,和自己的儿子一家开始了逃亡,因为首都奥斯陆位于海岸口,德国登陆部队几乎可以不费周折的进入首都,事实上德军占领奥斯陆甚至比想象中的还要快。

他们坐火车、坐汽车,一路向北部挪瑞边境撤离,而德军的追赶部队的速度却快的吓人,殿后部队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而另一方面,德国驻挪威大使在费尽心思的寻求与国王谈判的机会,最终,他终于能够和国王亲自面对面的谈判,这是这部2小时电影的高潮之处,两位优秀的演员,丹麦的Jesper Christensen和 奥地利的Karl Markovics为我们贡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暮暮老矣的国王坚持这这个国家奉行的民主、自由的原则,要和侵略者争斗到底,而外交官则不希望这个兵力完全不能与德军相抗衡的国家陷入生灵涂炭的战争泥沼。

谈判破裂后,德国空军向国王和政府驻地发动了空袭,这次袭击造成34位平民的死亡,面对这一切,国王哈康七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抵抗到底,绝不妥协。

电影至此结束,但是挪威的战斗还在进行,国王和王储一路向北,甚至接近了北极圈附近。

挪威大量的商船民船逃到英国避难,而德军则迅速占领了挪威的深水良港,这些港口后来成为德国海军前进大西洋的前头堡,并成为盟军海军从大西洋及北部海域增援苏联的最大梦魇。

占领挪威后,英国曾经计划了一个登陆挪威的方案,但是由于指挥官忽然心脏病发而没有完全实现。

1940年5月,英军集结2万人向登陆目标纳尔维克港进发,而守备德军只有几千,集结在挪威的德军向纳尔维克港,死死顶住了英军足足一个月,这也给哈康七世父子一个喘息的机会。

时间来到六月,欧洲大陆上的德军推进势如破竹,英法联军被围在了敦刻尔克,英国为了大局,不得不放弃了挪威计划,哈康七世父子随同流亡政府撤往英国。

面对盟军的失败,瑞典政府也不得不向德国低头,已经退进娘家的玛莎王妃(哈康七世的儿媳)带着女儿儿子前往美国避难直到二战结束。

挪威沦陷后,德国在挪威建造了重水工厂,成为其研发原子弹的重要原料地,最终英国派出空降部队摧毁了重水工厂,扼杀了德国的原子弹技术,我记得好像是 有个电影讲过这事,可是拍的很难看。

当然,关于挪威在二战时的表现,军迷都会记得维京师里的挪威兵团。

附录:欧洲各国王室在二战中的表现丹麦,丹麦是德国第一个入侵的有王室的国家,克里斯蒂安十世根本来不及抵抗和逃走。

说起来克里斯蒂安十世蛮倒霉的,他1912年即位,刚即位就遇到了一战,因为和德国接壤,所以他呼吁北方三国(当时只有丹麦、挪威和瑞典,芬兰还在俄国版图)保持中立,好在当时的德国对北方的兴趣不大,而且北方三国也允许德国海军通过其海域。

一战后,丹麦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尤其是得到了普丹战争中失去的石勒苏益格部分领土。

二战后,克里斯蒂安十世被迫投降,但是他尽最大能力的保护了国内的犹太人,支持抵抗运动,甚至把海外领地(当时还是丹麦领土的冰岛等)交给盟国 。

瑞典很早就向纳粹德国屈膝,在丹麦、挪威被德国占领后,瑞典保证向德国开放海域和供应铁矿,获得了中立,瑞典在二战中成为轴心国和盟国之间非正式沟通的桥梁。

荷兰,荷兰在德军进攻后几周宣告战败投降, 威廉明娜女王在开战后向全国讲话,宣布不妥协,几天后议会要求女王全家流亡英国,在英国期间,女王和流亡政府一起组织抵抗运动,和挪威一样,为了保证王室血脉,王储朱莉安娜公主带着几个孩子去了加拿大避难。

比利时,比利时复制了一战时的悲剧,因为就在法国北部,不得不成为德军“借道”的工具。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在去与留之间做出的选择是,自己留下,而政府走。

利奥波德三世认为只有自己留下才能与纳粹周旋以帮助自己的国民。

整个二战期间,利奥波德三世一直在纠结中渡过,甚至想让自己的孩子们去英国避难,但是却被德军劫回,无奈最终只能隐居深宫。

因为二战时利奥波德三世前往德国见过希特勒,导致二战后利奥波德三世遭遇统治危机,最后利三退位,让长子博杜安即位。

卢森堡,卢森堡王室也在开战后几日被迫流亡,女大公夏洛特在英国与流亡政府在一起,而王储让则前往美国读书,二战后期,王储让加入伦敦爱尔兰近卫军,尽管没有去前线,但是在卢森堡光复后,全副戎装的王子受到了万人空巷般的欢迎。

英国,英国是哈康七世妻子莫德王后的娘家,英王乔治六世是莫德的亲侄子,由于莫德在晚年多居住在英国,导致王储奥拉夫对母亲意见颇多(电影中也有反映)。

乔治六世及其全家在二战中坚守在王宫中,王太后也拒绝去加拿大避难,只是被疏散到英国乡间。

王储伊丽莎白公主和妹妹玛格丽特也拒绝去加拿大避难,1940年,14岁的伊丽莎白第一次对公众广播,呼吁全国避难的孩子们坚强面对战争的阴影,力所能及的帮助国家战胜敌人。

两个未成年的公主还参与了后勤工作。

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是有王室的,墨索里尼的职务是意大利王国的首相,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只是一个傀儡。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不甘心做一个傀儡,尤其是意大利军队在前线的表现非常的糟糕,而且考虑到纳粹德国对前德国王室成员的不信任,甚至将部分王室贵族投入集中营(其中有一个是意大利嫁过去的公主),国王连同反对墨索里尼的政治势力多次企图推翻法西斯的统治,最终1943年,墨索里尼被关押,后被德国救出。

意大利倒向盟军,为了缓解民意,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儿子翁贝托摄政,随着二战的结束,意大利国内掀起倒皇浪潮,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退位,翁贝托二世登基,但是国民不买账,全民公投废除君主制,才登基一个多月的翁贝托二世宣布退位流亡。

罗马尼亚,二战时罗马尼亚国王是卡罗尔二世(这个人的事迹几乎可谓奇葩),1940年,罗马尼亚遭遇和波兰一样的境遇,几个地区被德国和苏联重兵压近,罗马尼亚被迫把巴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让给苏联,把北特兰西瓦尼亚割让给了匈牙利(等于给德国),卡罗尔二世遭到国内的谴责,他把权力移交给军人安东内斯库后逃亡。

卡罗尔二世的儿子米哈伊一世登基,而安东内斯库倒向纳粹,对苏宣战。

米哈伊一世是反战的,他和母亲保护了国内的部分犹太人。

在二战后期,红军进攻罗马尼亚时,米哈伊一世与反德的政治力量一起逮捕安东内斯库,躲过德国空军的空袭后,米哈伊一世向苏联交权,为此斯大林还授予他一枚勋章。

二战后,罗马尼亚成为铁幕后国家,米哈伊一世宣布退位,流亡瑞士和美国生活,在罗马尼亚巨变后,米哈伊一世回到祖国,在自己原来生活过的伊丽莎白宫养老。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国王彼得二世登基时尚未成年,由保罗亲王摄政,保罗亲王亲德,加上周边国家纷纷倒向轴心国, 南斯拉夫于1941年3月25日加入轴心国,但是彼得二世发动政变反对这个政策,保罗亲王随后又一次夺权,政权的多次转移引起希特勒不满,德军直接入侵南斯拉夫,王室成员纷纷逃亡他国,南斯拉夫被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以及克罗地亚独立国瓜分。

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国 鲍里斯三世眼见周边国家都沦为轴心国或被德军占领,无奈放下中立立场与德国周旋,鲍里斯三世割让土地又允许德国火车通过,但是强硬的顶抗希特勒关于移交犹太人和派出军队的命令,最终在1943年8月26日由德国返回保加利亚后离奇死亡,王后和部分内阁成员坚持国王是被德国人害死。

鲍里斯三世去世后,儿子西美昂登基,由叔叔基里尔摄政,基里尔几乎维持哥哥的政策,二战后期,保加利亚政府亲英美。

在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后,基里尔亲王被逮捕并处决,年幼的西美昂和家人流亡西班牙。

西美昂是一个经济人才,曾任一家电子公司董事多年,在东欧巨变后,他回到保加利亚组织一支政党参与竞选,并在2001-2005年出任总理。

希腊,希腊王国在1941年成功地把意大利入侵军赶出了希腊,但是却没能抵挡住德军的进攻,国王乔治二世流亡英国,王室成员大部分流亡他国(由于希腊早就发生了统治危机,王室成员已经分散在欧洲各国了),小部分留在雅典,比如现任英国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的母亲,巴腾堡的爱丽丝公主,她就在雅典保护了犹太人不受纳粹的追捕,为此战后的以色列封她为“国际义人”。

而德国的前各王室贵族,有参加纳粹的,有加入国防军的,也有反对纳粹而被关押至集中营的,他们中,有些在前线战死,有些在集中营去世,活到二战后的也有被关押被审讯,就不一一例举了。

 3 ) 不会翻就机翻,不要折腾观众的狗眼

9/27广州挪威影展最主要的扣分点在翻译,从没试过在影院/剧院里对翻译丧失信任到这份上。

这翻译是既没看画面也没带脑子,唯一能信任的准确内容可能只有地名和时间,这能机翻。

举例:“辞呈”写成“辞程”,“我可以接受政府官员的辞职,但现在是战时”翻译的是“我不能接受”,“王妃”全程翻成“公主”。

还有一处,不确定是不是剧情里表现的是“开玩笑但大家都笑不出来”:是在农场的木棚里,待命的士兵想要点烟,旁人跟他说“这里没有交火”,士兵就没继续点火。

因为这翻译水平次到一定境界,我一时分不出到底是开玩笑还是实际说的是“没有火机”。

另外还有多处漏译,已经完全说不上是人话的僵硬语序,以及明明可以手动分轴断句让观众看得更舒服,却不去做。

电影本身制作还是很好的,导演热爱手持镜头我尊重祝福,人物刻画总体算立体(比如说国王和王储在“保持中立”和“反击”态度上的从保留表面平静到终于坦露心迹的争论,以及对于无差别爱着自己国民的国王,在履行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领义务,也即拍板“不向纳粹妥协”之前的层层“无言的渲染”,这些都很值得咀嚼;士兵视角有些微突兀,不确定是否故意用长时间大人脸特写的凝视的不适感,来增加观众对他的恐惧和勇气的体会),按时间节点一步步推进故事的节奏很舒服。

但这无法平息我看到如此素质的翻译带来的怒火。

你知道一个社畜周五晚加完班,还去广州地铁的地狱西路站挤车,是多大牺牲吗!

奉劝主办方,实在找不到人你考虑下机翻,机翻都不会比这个更烂了。

 4 ) 一个艰难的选择

 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治疗下,终于克服口齿,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

这个简单朴实的故事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戏剧张力,首先就是因为细小的事情发生在了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身上。

时值二战,作为一国之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口吃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细小的事情变得兹事体大。

情节上的生动显然不足以撑起整部影片,最佳影片需要方方面面的完美。

 5 ) “好王”和“坏王”

人物传记我看的多了,写下自己理解的“优秀”领导人的特点,在我个人认知中的成长和丰富。

第一种“宁死不屈”。

决不投降决不当亡国奴,哪怕说句汉奸话都觉得不好。

思想很坚定,敌我很明确。

第二种 “和平安定,以人为本”。

以冯道为代表,已经觉得统帅一词包含的内涵,已经不再是名誉,权利地位可以概括。

必须把人民安居乐业,和平稳固放在首。

缺点在于:第一类领袖容易把个人理想主义或民族主义和“忠君爱国”的旗号 洗脑强加给大众,轻易把国家和人民拖入战争。

或者被世界孤立封锁。

第二类领导太把民众安居放首位。

这样却很容易陷入假象的“安居“或者说是相对的和平。

容易被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而自己不察觉。

看了这部片子才发现还有第三种就是捍卫 自由、独立、民主。

国王不惜把一个国家拖入战争, 把人民带进深渊,把国家变成废墟。

其实他做出的是很艰难的抉择。

最终的选择则是一个群体本能的呼唤,宁愿选择阵痛,也要捍卫一些信仰。

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的 信仰,太多的文化,太多的坚持!

其实不管哪种抉择都是正确的。

 6 ) 抉择

今年刚好两部电影分别提到丹麦和挪威国王,这两个国家都是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国家。

也就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但实际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挪威国王还是一个民选国王)。

一个开战就选择投降保全人民,一个选择抗争到底不惜以退位明志。

虽然最终丹麦最终在二战中损失相对较小,挪威因为猪队友过的相对艰难。

但是在历史重大抉择前,他们都勇敢的做出了当时可能正确的决定,并勇于承担。

越来越喜欢北欧的电影了,冷淡的表面下蕴藏着强烈的情感。

 7 ) 电影简介

挪威对德国之所以重要有两个主要自1939年春,英国皇家海军总部便将斯堪的那维亚视为将来与德国开战时的潜在战区,英国的张伯伦政府不愿再次在欧洲大陆上开战,认为会重蹈一战覆彻,所以开始考虑使用封锁战术间接削弱德国,德国工业非常依赖来自瑞典的铁矿,这些铁矿主要经由挪威纳尔维克港和瑞典吕勒奥运输,其中纳尔维克港冬天不会结冰,因此可全年无休供应铁矿。

原因:作为海军单位的基地,以骚扰盟军北大西洋航运,挪威北方长海岸线是出动U型潜水艇攻击英国北大西洋商船的极好地点,和确保经由纳尔维克的瑞典铁矿运输顺畅。

整个电影有点沉闷,是还原历史的,严肃性还是要给四星。

虽然电影比较无聊,看的时候容易分神,要倒退几次,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曾利用海军优势,从设得兰群岛到挪威海岸,横跨狭窄的北海,布置了一道严密的封锁网,使德国舰队困在本土港内无所作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海军鉴于历史经验和地理事实,认为要对付占优势的英国海军,德国必须设法在挪威获得基地,这样才能突破英国在北海的封锁线,畅通无阻地进入大西洋。

1939年10月10日,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晋见希特勒,表示担心挪威可能向英国开放港口,这将给德国带来战略上的不利后果。

他力劝希特勒先占领挪威,以作为对英作战的海军基地,同时也可以确保瑞典的铁矿砂来源(德国每年消耗的1500万吨铁矿砂中,有1100万吨要从瑞典进口,在冬季,这些铁矿砂要经铁路运到挪威港口纳尔维克,然后再航运到德国,整个航线恰好在挪威领海以内)。

但在希特勒的战略中,首要目标是征服西欧,故他还是宁愿保留挪威的中立地位,而不愿采取任何节外生枝的军事行动。

1939年的10月10日,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就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个要夺取挪威建立战略基地的建议。

但是,由于当时德国正在忙于西线作战,所以,希特勒一直也没有顾得上挪威的问题。

但是,当两个月以后,严冬来临了,这就给德国在瑞典运输铁砂的海上通道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而这种情况下,德国的铁矿砂的供应也就面临着一种极大的危机。

于是,此时的希特勒就想起了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曾经的建议,决定要暂时推迟西线的作战计划,转向进攻挪威。

铁砂供应对于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回答是肯定的。

甚至,可以说,德国所发动的战争是否可以进行下去,都系于铁砂的安全供应。

为此,希特勒为了能够更加顺利地将挪威予以拿下,他还又花费巨资从挪威高层的内部收买了一个叫劳里茨.吉斯林的内奸。

那么,这个内奸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原来,他毕业于挪威军事学院,20岁的时候,就被挪威政府派到了彼得格勒担任大使馆的武官。

而等到了1931年的时候,就被提拔了挪威的国防大臣。

随后,1933年5月,他又创建了一个挪威的法西斯政党。

然而,由于这种纳粹主义在挪威根本没有市场,所以,他在受到了冷落之后,就开始投奔了纳粹德国。

1939年的12月,吉斯林就带着他的政变计划来到了柏林。

随后,在柏林就受到了希特勒的多次接见,并给他留下了一个德国是值得他信任的国家的印象。

接着,希特勒在反复研究了当时北欧的形势之后,便接纳了吉斯林所提出的建议,并为了更好地配合吉斯林的这次政变行动,希特勒在其最高统帅部就成立了一个由陆海空三军代表所组成的领导小组,并将此次军事行动命名为“挪威演习”。

同时,希特勒还专门又给他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发出一道详细的命令,要求他即刻采取切实的外交措施,引诱挪威军队在德国军队到达的时候,都能够不战而降,并为这次侵略行动编造一些相对合理的解释。

当然,其实早在1939年的3月,挪威政府就从驻柏林的大使馆和瑞典方面得到了德军可能要进攻挪威的消息。

然而,由于当时挪威骄傲自满的奥斯陆内阁始终都没有把这个消息当回事,所以,也就错失了对德军最好的防御时机。

于是,当1940年的4月9日,挪威政府收到了德国要求它立刻无条件的接受德国的保护时,一下子,全国上下都感到手足无措,直至最终陷落。

(吕海峰)整个电影就是那个吉林斯被纳粹先为首相,想想国王签下投靠的协议,说德国会保持挪威,我网上找了下协议名字叫,国王不认同他是首相,并且拒绝签字,德国因此要武力征服挪威,开始一次轰,蚱,挪威为时四个月的反抗,如果国王他签了投降了,就不会有人死亡,直接投降挪威就到了纳粹手里。

挪威的交通,铁矿什么的资源都归纳粹了,他没签,挪威没有投降,反抗了四个月,为其它的反抗国家争取了四个月的时间, 为把纳粹有了很大意义,西欧那些国家反抗一个月就挂了。

挪威坚持这么久。

秀才遇到兵,秀才想讲道理,兵说去你妈的,如果没有外国打介入帮助,小国无论怎么抵抗,不屈,对面强全,还是会失败的。

挪威反抗时,儿媳和她的孩子逃到了美国,国王和他儿子逃到了英国,并在英国继续鼓励挪威反抗纳粹,在英国五年后才回挪威团聚挪威战役结果德国获胜,占领挪威参战方兵力德国 7个师,1个伞兵营,约100,000人挪威 6个师,约55,000人英法联军 约38,000人伤亡情况德国 死亡1,296人,受伤1,604人挪威 伤亡1,700人,包括死亡860人英国 陆上伤亡失踪1,869人,海上失踪2,500人法国、波兰 死亡533人死亡约400人挪威平民以上大部分来自网络不要说话 评价 《国王的选择》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movie/26596704/interest/1867423719&dt_dapp=1挪威亡国!

为夺回领土国王竟流亡5年,成为二战史上一段传奇人猿相揖别后2018-05-09关注1905年11月18日,挪威议会投票决定瑞典-挪威联盟结束后的挪威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并投票决定哈康七世为瑞典国(不敢相信一个国王居然是平民公投选出来的)。

民选成功的哈康七世德军为了实行“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扫除北欧三国对德国北部威胁。

德国海军派出50余艘舰艇接近1万部队向挪威进发。

不料德军遭遇挪威军队顽强抵抗,重创德国海军(德国海军服役刚刚半年的重巡洋舰“布吕歇尔”号甚至被岸基鱼雷击中沉在奥斯陆峡湾)。

“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被击沉在奥斯陆德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进攻挪威,虽然遭遇顽强抵抗,无奈挪威只是一个小国。

(德国为了迷惑英国,将人员和舰艇分散隐蔽,让英国认为德国的目标是登陆英国本土。

)德国外交部向挪威施压,要求挪威投降。

抵抗德军入侵的挪威士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坚定站在挪威政府一边,拒绝投降,决定抗争到底。

1940年6月,挪威全境沦陷。

德国公使布罗伊尔对哈康七世国王进行威胁,要求他向德国政府屈服。

哈康七世国王言辞拒绝,并说出二战历史非常著名的一句话“一个民族屈服于外来侵略者就不值得活下去”。

哈康七世自此,哈康七世及其王室成员和挪威政府一起往北极方向撤退,最后在德军的炮火之下流亡英国。

组建流亡政府,领导挪威人民抵抗德国侵略。

同时期,挪威商船队在流亡政府的领导下成功逃离挪威,为后期盟军运输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挪威船队为盟军运输哈康七世作为一位“民选”国王,为了国家荣誉、拒绝向侵略者低头、坚定地和挪威人民站在一起。

在战争后期,哈康七世的儿子王储奥拉夫被挪威政府任命为国防部长领导挪威人民反击在挪威境内的德军,直到1945年德军投降时,在挪威投降的德军就高达50多万之众。

哈康七世作为挪威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国王,既担负了反抗德国侵略的重任,又肩负起挪威王室的尊严。

他的一生无愧于挪威人民,无愧于挪威皇室。

https://m.baidu.com/sf_baijiahao/s?id=1599976625282423934&wfr=spider&for=pc连续71年,挪威年年给英国送圣诞树,感谢对国王的救命之恩https://m.baidu.com/sf_baijiahao/s?id=1621966810252050040&wfr=spider&for=pc 哈康七世1957年死了,就是儿子奥拉夫五世。

但有作家考察,奥拉夫五世不是哈康七世的亲生儿子,是哈康七世的王妃和一名医生的孩子。

不过,挪威人并不在乎这个,因为他们的历史就不管什么根正苗红。

综观挪威王室,并不追求万世一系,只要有个象征性的国王就成。

与国家的恩怨情仇比起来,谁当国王根本不是事儿。

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70211075222722.html#

 8 ) 一切为了挪威

威瑟堡行动对于挪威和丹麦结局是如此不同,面对哥哥丹麦国王选择不战而降以及强敌压境傀儡政府政变的局面,挪威国王在艰难抉择面前最终选择了与德国进入战争状态,退位并流亡。

这虽然是对政治进程的一次干预,但他为挪威的自由民主和独立尽了他的职责,因为他的座右铭就是一切为了挪威。

这就是一部"挪威战争"的历史剧情片,十足的现场感扣人心弦。

 9 ) 这个北欧小国凭什么吹嘘自己的二战史?凭敢于亮剑的勇气!

角逐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中,有3部二战题材影片杀入9强,分别是《地雷区》(丹麦)、《战争天堂》(俄罗斯)、《国王的选择》(挪威)。

丹麦的《地雷区》想必大家都已熟悉,去年该片曾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男主角和最佳音乐两项大奖。

影片反战色彩浓厚,讲述二战结束后一群德国男孩在丹麦清理雷区的悲惨故事。

俄罗斯是二战主要参战国,申奥片《战争天堂》讲述二战时期一位俄罗斯贵族妇女流落法国,加入抵抗组织,并与一名纳粹军官相爱的故事。

主人公在爱情、生存和政治立场的选择中苦苦挣扎,有点类似保罗·范霍文的《黑皮书》。

(没找到片源,只是根据剧情简介猜了个大概)

而挪威的送选影片,就是这部《国王的选择》。

提起挪威,大多数人的印象也许只停留在这是一个北欧国家,或者想起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在二战中,挪威也没有什么存在感,它和很多欧洲小国一样严守中立政策,希望借此避免遭到交战双方的攻击。

二战时一幅著名的漫画讽刺了欧洲小国的中立政策然而挪威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德国从瑞典进口的铁矿砂需要经过挪威海域),最终沦为英法与德国博弈的战场。

1940年4月,德国最终对挪威发起进攻,并很快占领挪威全境。

由于国力悬殊,挪威只在境内进行了零星抵抗,随后挪威王室和政府逃往英国,组建流亡政府。

看上去并不出彩的二战史,挪威人凭什么要拍一部电影为自己歌功颂德?

影片《国王的选择》以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视角,告诉了我们答案。

1905年,“瑞典挪威联合”解体,挪威获得独立。

同年,挪威通过全民投票,选择保留君主制,并选举丹麦的卡尔王子为挪威国王,登基为哈康七世。

1940年,哈康七世已从英俊的青年变为一名老者,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奉行中立政策,从不过多干涉政务,晚年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但欧洲的战火愈演愈烈,很快波及到挪威。

面对纳粹德国咄咄逼人的态势,国王哈康七世没有像没有辜负人民的信任,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皇储奥拉夫(未来的挪威国王奥拉夫五世)也一直希望与挪威人民并肩战斗,只求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挪威王室一路的逃亡中,德军的炮火持续轰炸,即使贵为国王,哈康七世也和普通人一样的感到恐惧、无助。

目睹德军对自己国土和人民的摧残,老国王显得无能为力。

虽然无助,但哈康七世有着外柔内刚的性格。

影片结尾,导演并没有为国王安排一场振奋人心的抗战演讲,而是用简单的字幕告诉了观众接下来的故事:“德军的空袭造成34人丧命,该事件促使国王下定开战的决心。

1940年4月11日,挪威正式对德宣战。

从4月9日遭到德军进攻,到正式对德宣战,挪威仅用了两天时间,直接原因是一场造成34人死亡的空袭。

有人说:挪威这样的国家,在战场上对打击法西斯几乎毫无贡献,凭什么也来吹嘘自己的二战史?

我觉得,也许就是凭这种敢于亮剑的勇气吧。

毕竟,中国对日宣战的时间,也要比挪威晚上一年。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就遭到日本侵略;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开始全面抗战;1937年12月,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30多万平民死于法西斯的屠刀之下。

但当时的国民政府,一直缺乏对日宣战的勇气。

一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英美等国陆续对日宣战,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挪威比中国更早加入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之中。

1940年6月9日,挪威宣战后两个月,德国军队占领挪威全境。

国王哈康七世和皇储奥拉夫等人逃往英国,组建流亡政府,抵制纳粹德国对挪威的占领。

1944年,皇储奥拉夫被任命为挪威国防部长,并在战争结束后带领挪威人民解除德国侵略军的武装。

1957年,哈康七世在奥斯陆去世,终年85岁。

皇储奥拉夫继位,称奥拉夫五世。

挪威国王奥拉夫五世(1903-1991)人们常说“弱国无外交”,但不代表弱国就要一味地放弃自己的尊严。

比起当时“常凯申”的窝囊抗战,挪威王室的做法是不是更有骨气一些?

如果说,挪威国王的选择赢得了挪威人民的尊敬,那么一定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放弃了腐败无能的国民政府。

挪威当然可以拍一部歌颂他们二战历史的电影,就像丹麦的那部《开战日》一样:一群骑着自行车的丹麦军人抵抗德军的装甲部队。

《开战日》剧照因为这个世界有人强壮,有人弱小,但弱小者维护尊严的勇气,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补充:黑国民党不等于黑中国,就国民党那个垃圾表现,伪军比占领军还多,抗战打响了还给日本人支付庚子赔款,一个垃圾买办团体怎么就不能黑了?

杠精退散!

 10 ) 国王的选择

F50:《国王的选择》~导演:埃里克.普派~这部影片的好,在我看来,不在于,国王的这个选择,在于,导演述事的节奏,阴郁、缓慢,却是能表现出那个紧张与紧迫来,影片一开始并没有吸引你,是慢慢地积累,才有了对导演的肯定~导演埃里克.普派,挪威导演,上次那部《最后的王》,也是他的作品,两部影片的镜感完全不一样,当时看《最后的王》也觉得很新奇,带着不一样的冷美和速度,这次的《国王的选择》,慢钝得很,随着剧情深入才让你慢慢体会到少语的国王,那个选择的意义,也让你体会到,影片的构思,是如此重要~看了这位挪威导演接连的两部讲挪威国王的电影,可以感受到挪威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那份感情,一份真挚的热爱,和热爱背后的祝愿与包容~挪威,也有很特色的音乐,KKV就是一家发扬挪威名族音乐的著名唱片公司,但公司远远不止于挪威本民族的音乐,它还致力于融合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跨界音乐。

可是你细听那些跨界,本质地都保留了挪威的特色,其实,是一种更好地让世界了解、接受挪威音乐的方式,我们的国家,如果能够多一点发扬、或多一点接受发扬的方式,就好了,现今的我们,怎会有那么多的抵触,掩藏住了内心深处其实仍旧都有的热爱~挪威的音乐里面,冰冷空气中的期待与召唤,透着人民内心的坚韧,以清透灵魂的美感唤出,安然的忧美,静静地动人~这部影片里,没有那些特色的音乐,但是,你如果认真听,会发现导演,用的仅有的那些键音,非常到位~

《国王的选择》短评

那种纠结和矛盾刻画地特别好,有些人哪怕流亡哪怕死亡都最终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其实我还很喜欢作为调解员的那个人妻子最后没有直接离他而去这种很人性化的地方。

10分钟前
  • 黑貓十一
  • 推荐

小国的抗战史,小国国王的尊严。人物塑造的都很有鲜明,喜爱小孩虚弱坚定的国王,沉着果断下令主动进攻敌舰的上校,为了和平极尽努力的德国大使,还有茫然无知只会笑着给国王敬礼的年轻士兵。来自战争边缘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个经历太多战乱的民族,实在有些寡淡。

12分钟前
  • 夸张到底
  • 还行

主旋律神奇之处在于,无论本邦或是异乡,都容易产生共鸣,我也不例外。何况这是挪威🇳🇴,牵挂之人的故乡

15分钟前
  • 𓅿𓅹
  • 推荐

2021.8.29:5500

18分钟前
  • 非魚
  • 推荐

哈康国王逃难记 #挪威主旋律#

21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推荐

不够深刻

23分钟前
  • 阿瞒冲起来
  • 还行

战争

25分钟前
  • ˙˘˙
  • 还行

挺棒的,皇室成员、德国大使、前线指挥官、普通士兵多个角度,甚至让你意识不到这其中的斡旋、会议、战斗、抉择全部发生在短短两天内。个人的命运、群体的命运才是历史最动人的地方

26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很一般,除了开场阶段的动画打舰船。

30分钟前
  • 老羊
  • 较差

战争中的小国战栗着等待命运的选择,国王怕的不是失去挪威的自由民主,而是害怕站错了边,万劫不复。所以他只能嘶吼着对德国大使说:“你不过是战争贩子的调解员!”扎心却仅此而已。

31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这片拍的难看了,有粉饰历史的嫌疑。惶惶里的自尊不容易表达,更何况当时的挪威政府无能表现。我觉得这个所谓的抵抗选择根本无所谓,换个角度为了民众生命也可以高尚化。跟丹麦拍的开战日相比,仅多了些形式上的尊严,却没忘记在电影里黑了自己的兄弟邻邦一把,完全的五十步笑百步。

35分钟前
  • 天外飞青
  • 较差

敢于在强权目前说“不”的人都是人类的脊梁。

37分钟前
  • 荆棘鸟
  • 推荐

男主角与德国大使的演出撑起了电影,感觉国王做决定的段落,冲突还不够,喜欢开头和结尾的处理。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挪威不为多数人所知的一段历史,国王摈弃功利计算作出了决定。

41分钟前
  • 冬木
  • 推荐

国王也是人,逃难过程中的恐惧,体力不支,跟孙儿在大雪中玩捉迷藏,等待跟德国人会面的时候拼命要打开窗户。是的,他害怕,但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国王说,他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一旦确定国王是他们选出来的人,那么就会有各种限制这个王犯错的机制,这才是正常国家

45分钟前
  • 长安亚
  • 推荐

狗急了还能跳墙呢~

50分钟前
  • dibowa
  • 推荐

挪威影展SZBC。三星半。其实在冷静描摹之外,还是深切感受了一番挪威的爱国主义教育。。。

53分钟前
  • angelfish
  • 推荐

自由民主独立,王八蛋希特勒连个小国都不放过。

57分钟前
  • kitty62888
  • 还行

电影把国王的挣扎表现的细腻入微,非常吸引人

60分钟前
  • Duolake Yin
  • 推荐

看完“鸡哥电影解说”剧透而来的。二战初期,德军闪电攻下波兰,1940年2月,德军最高统帅批准与荷兰、法国等的作战,4月入侵丹麦和挪威,丹麦政府抵御不住,仅四个小时宣告投降,德军兵临挪威首都奥斯陆,挪威国王在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宣布国家进入临战状态,驻守奥斯陆海岸线的上校没有收到开火的命令,国王与哥哥丹麦国王通电话,不知道是该抵抗还是该怎么做,另一边,德国驻丹麦大使馆大使,受到德军的派遣,前去游说挪威国王,希望他在投降书上签字,当德国军舰靠近奥斯陆海岸线的时候,上校还是下令开火,面对国家危机,挪威选择抵抗,大使却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战争一触即发,挪威士兵在通过信件招揽更多的士兵,国王与官员们开会商议,首相表示辞职,国王不同意,说要站在人民这边。后续内容及剧透视频链接,见讨论区。

1小时前
  • 清雅戒奢
  • 力荐

@2024-06-03 20:12:44

1小时前
  • 虾仁🐷心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