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2016: “炸掉永远阻止不了恐怖分子,每个大脑总会有成千上万个想法” “不,我只是不喜欢抨击自己的锅家”“这也是我的锅家,而现在它手上沾满了鲜血”……“不,我不抨击,我是在质疑我们的正府” “外国情报监视法,FTSA法,我们尊重这个锅家的第四次宪法,我们按照宪法来处理各种问题。
但是有时候,有些问题需要用秘密法律来解决,所以我们不会让嫌疑犯知道我们在监视他们,这种法律过程是机密,这就意味着你不会在像纽约时报这种报纸上读到这些事” “我是你最好的学生,我的价值何在”“20年之内伊拉克会成为地狱,什么都会变得无所谓了,恐怖主义是短期的威胁,真正的威胁来自中锅、俄罗斯、伊朗,以结构化语言和恶意软件的形式。
没有了你这样的人,这个锅家将被在网络空间中摧毁,我不能让你们冒险参加可笑的由沙子和石油引起的战争” “你不必同意每个政字家都是个爱锅者这句话” “他们会告我监控罪,他们还会说我将锅家安全置于危险之中,他们会将我恶魔化,还有我的朋友们,我的家人们,然后他们会把我送进监狱,这是最好的情况了”“那最糟糕的是怎样”“如果我没有任何媒体掩护的话,我会被CIA逮捕,然后用被在法律之外的方式逼问” “在我每一天工作的早上,我会先设置一个定时备份系统,叫做Epicshel£ter,如果有任何紧急情况,比如恐怖分子炸平了在中东的大使馆,或者NSA部门的话,这个安全程序能保证我们不会失去任何数据。
但是当有访客来的时候,我就得把这些都放到一边了,NSA想通过展示我们的能力来让日本人印象深刻,他们喜欢无人机传回的图像,他们知道我们想让他们帮助我们监视日本公民时,他们不太高兴,他们说这是违法的。
反正无论怎样,我们还是监视了整个锅家,这一切还没有结束,当我们浏览他们的系统的时候,我们控制到了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从小项目开始,比如发电厂,大坝和医院,我们的目的是,如果有一天日本不再是我们的同盟了,那整个日本就会停电。
而这不仅仅发生在日本,我们还会安装恶意软件在墨西哥、德国、巴西、澳大利亚,中锅我能理解在中锅安装这些,或者是俄罗斯和伊朗,委内瑞拉什么的,但是,在澳大利亚装就有点想不通了。
我们也被强制拥护那些世界领导和工业大佬,跟踪那些丑陋的交易,性丑闻,还有外交照会,让美国在G8谈判中得到好处,或者逼迫巴西的石油工厂,或者帮助那些第三世界不被支持的领导者上位。
最终,事实就是,无论这有多不公平,这根本不是跟恐怖主义有关的事,恐怖主义只是借口,这是关于经济和社绘控制,而你唯一在保护的就是霸主地位的正府” “当你坐着意识到世界有多大的时候,你也会发现NSA监视着世界上所有手机,无论你是谁,你的每天都被存储在数据库里,等待着被人翻阅。
他们监控的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是锅家,也不是公司,而是你” “你有没有想过,在二战之后都过了60年了,而第三次世界大战还是没有发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为了世界的利益而使用权力创造秩序。
如果没有全世界的情报局日以继夜的工作的话,我们如何能阻止原子弹战争,恐怖袭击和网络攻击呢”“那样我们就要登记无数人的生活吗”“他们在消费的时候就已经被登记了”“是的,那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这不是自愿的,我们没有给他们选择,他们只是接纳了一切”“大多数美锅人不想要自由,他们想要的是安全,就是这么简单的交易罢了……,如果你想安全的玩最新的玩具的话,那你就必须付出代价”“但是人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做了这样的交易”“现代战场在哪?
士兵”“到处都是”“战争的第一条规则是什么”“永远不要暴露自己的位置”“如果任何一个外界的人知道了,国会也知道了”“那敌人也知道了”“斯诺登先生,这就是世界现在的状态,保密就是安全,安全就是胜利” “NSA和FBI每天都直接从九大网络引擎收集数据,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脸书、美国在线、网络电话、油管、还有苹果公司,文章里说到他们下载一切音频、视频、照片、电子邮件、文件夹和日记来追踪人们”
首先,请嫌弃这个故事不够好,冏瑟夫表演不够好的人出门左转看复仇者联盟,保证要星光要特效有特效。
说真的,看这个电影有点累,原因就是卫报的女编辑说的:这大段大段的专业术语hurts my brain. 而且这个故事最珍贵的一点是,他是真实发生在外面身边的,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被监控着,包括我现在写的这篇影评。
只是他国有斯诺登这样的斗士,而我朝没有。
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可能某天,我们就被某一任领导一个按钮就全部咔擦掉了。
同时也要感慨美国和好莱坞的开放,这么敏感的题材,居然短短3年内就有电影上映,而且观点都不带模糊的,直接针对GOV. 这样的开放和自由,我们可能还需50年。
BTW, 冏瑟夫明明连口音都学到几乎和原型一模一样了,哪里演的不好。
三年前,斯诺登的名字传遍了大街小巷。
这个震惊了世界,打脸了美国政府的网红从此被贴上了各类标签:英雄,叛徒,异见者,爱国者等等。
三年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终于可以从大屏幕上看到他的故事,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充满争议的神秘男子。
上周四美国导演奥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 现身圣地亚哥动漫展。
这一次,他带来了新片《斯诺登》(Snowden)的最新预告片。
斯通说:“《斯诺登》是一个远超生活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现在就在我们的鼻子底下发生,它影响着我们在座的绝大部分观众。
”当天,斯诺登本人还特地用Google Hangouts视频连线了现场,他“开玩笑”说美国政府也可能正在看直播。
回到电影本身,其实这部电影拍摄的过程非常艰难。
首先,斯诺登的题材异常敏感。
在前期,因为自我审查和公司董事会的强烈阻止,这个项目被所有美国电影公司拒之门外。
之后,斯通从法国和德国融到了拍摄资金,还找来了发行过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 的开路影业 (Open Road Films) 负责宣发。
当斯通接到电影项目邀约时,他的内心也是忐忑不安。
直觉告诉他这是个烫手山芋,一旦接拍,势必会引起舆论。
弄不好他还会被扣上叛国贼的大帽子。
斯通一向迷恋政治题材。
他导演的《野战排》Platoon (1986)、《生于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刺杀肯尼迪》JFK (1991)、《尼克松》Nixon (1995)、《指挥官》Comandante (2003) 等等都是好莱坞经典的政治电影。
但是对于《斯诺登》,他非常担忧,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这个题材。
毕竟,这一次牵涉的可是全世界的人民。
最后,在德国制作人莫里茨·伯曼的劝说下,斯通在2014年1月悄悄见了一次正在莫斯科政治避难的斯诺登。
正是这次会面,让斯通立刻被斯诺登吸引。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斯通在心里默默为斯诺登加上了两个标签:顽强,坚定。
“斯诺登仍然是一个谜。
我们尽可能地交流了很多,他也非常配合我们。
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是我们目前所不知道的,他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再来揭秘这些事。
”除了和斯诺登本人接触,这部电影还整合了英国卫报记者卢克·哈丁的《斯诺登档案》,斯诺登俄罗斯律师安纳托利·库齐利纳的虚构小说《章鱼时代》以及早前纪录片《第四公民》。
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纪录片。
囧囧有神的囧瑟夫这一次将为这个世界级网红带盐。
导演斯通认为囧瑟夫是扮演斯诺登的不二人选。
2014年刚开始写剧本时,他便找到了囧瑟夫。
囧瑟夫平时就是一个喜欢各种挑战的怪咖,他的戏路是宽到可以让路人闭嘴惊艳的。
近年鲜少出演大片的囧瑟夫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自己影视公司的运营和参演独立影片上,比如前段时间的《云中行走》The Walk 2015。
出演斯诺登也正好符合囧囧最近走的路线,于是他愉快地接下了这项重任。
另外,最重要的理由可能还是囧瑟夫忠于自己的判断。
在他心中,斯通导演是美国电影界第一爱国者。
为了支持导演的立场,囧瑟夫甚至把自己的部分片酬捐给了美国民权同盟。
采访中囧瑟夫还提到过他非常欣赏斯诺登身上的乐观态度:“关于科技,关于未来,以及科技将如何提高民主政治和人类的生活状况,斯诺登都表现出非常乐观的态度。
”有趣的是,虽然《斯诺登》的男主是囧瑟夫,但导演透露电影的最后斯诺登本人也会以某种形式出场,本色出演哦。
据说这短短的一场戏从各个角度共拍了九条,也真是苦了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斯诺登了。
导演吐槽:“那真是难熬的一天,我和川普叔拍戏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痛苦。
”纳尼?
宇宙第一网红川普也演过斯通的电影?
原来在《华尔街 2》中,川普饰演了一个小小的角色,后来公映版中被无情剪掉了。
回到《斯诺登》,这是一部很奥斯卡的影片。
除了囧瑟夫,配角也都非常实力派。
从扮演斯诺登女朋友的当红小花旦谢琳·伍德蕾 Shailene Woodley,到扮演《第四公民》纪录片导演的梅丽莎·里奥 Melissa Leo,都是混过奥斯卡的大咖。
而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这次也会客串一个情报官员的角色。
电影选材的野心就更不必多说了。
影片呈现了斯诺登的十年传奇:由于腿部受伤离开军队,22岁的斯诺登便加入了CIA美国中央情报局。
25岁时,他又转入NSA美国国家安全局成为数据承包的情报专家。
30岁入境香港曝光了棱镜事件,披露了NSA通过各大科技公司监控全世界人民的私人通讯信息。
从此斯诺登成为了美国全球通缉犯,踏上逃亡之路。
斯诺登与女友琳赛的感情线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据英媒2013年的报道,斯诺登在泄密前有个稳定的女朋友,两人本打算结婚。
棱镜事件爆发后导致他们的婚姻计划搁浅。
上周在圣地亚哥的特别放映场上,斯诺登特意表示了对斯通的感谢。
感谢导演展现了他们的爱情,也给了前女友琳赛一个重新树立形象的机会。
场记并没有从预告片中看出导演斯通本人明显的主观表达。
可能相比于政治教育片,导演更希望观众能看完电影后独立进行判断。
预告片中斯诺登把数据藏在了魔方中。
在离开NSA过安检时,他把魔方随意地丢给了保安,若无其事地过了安检门并顺利带着数据离开,这戏剧化的一幕开始了网红斯诺登的传奇之路。
随后的情节在香港迅速展开:当时斯诺登离开美国后第一站便选择了香港。
一方面是因为香港的言论自由,媒体集中,他的曝光可以受到高度关注。
另一方面是因为香港有130个国家驻港机构,去哪里躲避都很方便。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比较有趣的是斯诺登爆料过NSA曾入侵中国网络系统,时间长达4年。
而相较于NSA在全球范围内的61000个“黑客行动”,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据披露,代号棱镜的秘密项目可以接入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
因此所有用户的音频、视频、照片、电邮和文件都可被美国政府监视。
事件爆发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权组织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 起诉棱镜侵犯言论自由及公民隐私权,违反美国宪法。
面对突如其来的事实,整个世界都震惊了。
时至今日,棱镜事件还未完结,斯诺登仍在俄罗斯境内政治避难。
但是网红就是网红,斯诺登2013年及2015年被两次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2015年9月6日,他还获得挪威 “比昂松言论自由奖”,当时一把空椅子代其领了奖。
现在斯诺登在俄罗斯境内过上了相对平静低调的生活。
据说他现在在某大型网站从事网站维护工作。
今年4月,不甘寂寞的网红斯诺登发布了一首动次大次单曲《EXIT》,是与法国著名电子音乐制作人让·米歇尔·雅尔联手打造。
关于这首单曲,斯诺登在《卫报》发布的视频中说到:“作为不是很酷的工程师,自己可以参与文化项目很让自己吃惊。
”很显然,现在的他依然非常开心。
伟大的政治类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几十年如一日,不断为我们揭示大洋彼岸这个国家的另一面,如同一只啄木鸟在不断寻找硕大树干里面的虫子,其实这位老爷子能够不断有新作品,对这个国家来讲也是一位奇迹,或者说这个国家包容了他的存在,起到一个政治“啄木鸟”的作用。
这部电影剧情设计中规中矩,节奏紧凑,让主角既讲故事,也演义了情感线,形象能够丰富。
这部电影从艺术角度来点评的意义不大,主要还是表现了斯诺顿的理想主义价值观,他幻想着,也努力着能扼制住美国政府强大的权力,防止蔓延到每家每户的卧室内,但政府权力的野蛮生长己成方向,尤其是目前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工具的普遍运用。
从其最后的归宿,他也是依靠了另一个更强势的政府来保护自己。
影片最后情节,还有一丝安慰,他的女朋友能够与他团聚,并共同生活。
看过《斯诺登》才知道斯诺登原来不是CIA的一个普通雇员,而是那么厉害的一个脑男[捂脸]他为了他所追求的正义抛弃的东西确实太多了,他最爱的女友,能让他实现价值的工作,还有他从小就发誓效忠的祖国。
最让我敬佩的还是他的女友,一直都没放弃这样一个脑男,最后还跟着他去了俄罗斯……本来是多么郎才女貌的两人啊……不过看到他女友发的ins知道他们现在也过得很嗨我也就放心了……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这是我看了之后的第一感受。
棱镜是利器,美国政府身怀这门利器!
哪怕它研发的初衷是为了反恐,但当它的使用没了监督,那么政府就会不自觉的用来谋私,监控国人,侵犯民权,以达到巩固统治之目的。
哪怕是以民主自由标榜的美国政府也不例外!
所以没有监督不要相信任何承诺,没有问责不要相信任何宣传…… 斯诺登到底是叛国者还是英雄?
我们到底要安全还是要自由?
没有自由的安全与动物园里的动物有何分别?
棱镜可以是反恐利器也可以是自由之障,关键看他的使用者是否处于民众的监督和问责之下!
我不知道斯诺登本人是什么样子的,但是约瑟夫·高登·莱维所饰演的斯诺登绝对是与斯诺登本登有很大差异的。
斯诺登在技术与专业上是一个天才;他女朋友是一个性格开朗并且曾经是钢管舞者的性感的金发女郎;他到俄国后出了单曲;他甚至跑到聊天室和一群女孩谈天……我猜想他性格中绝对是有一点张扬的,这也导致了他英雄主义的心理情节,而这和影片中那个低调谦谨的沉闷形象有点出入。
那么,我觉得这部影片故事情节的逻辑我很可能是从结果主义上倒推人物形象的,为了符合戏剧的张力,从结果的正面部分,沿着人物原型和他的经历找到一条素材线,以撑住整个故事的发展,所以,这部传记影片我们不要太过联系现实了,站在电影的角度,就需要思考,导演使得斯诺登成为了怎样的人,为什么,而这就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中心立意。
那么本片的斯诺登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这个人物最为坚硬的外壳,就是技术天才。
他必须具备超强的能力,这也与事实符合,而站在剧情的角度,这样的人才有说服力,一个普通人通过嗓子喊出保护个人信息、保护人权的口号略显苍白,它必须有一个扩音器,而那个能够感染人的扩音器就是他天才的能力,也因此他有着稳定和高于一般人的收入和生活品质,更因此他抛弃一切揭秘信息监控才成就了他的伟岸形象。
其次,他的原则性是他最大的人物闪光点。
他爱国,这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待在国安局工作的一个重要理由,他相信他的工作与打击恐怖主义有关,与保护国家安全有关,与维护世界和平有关。
而当他发现他的工作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发现他所监控的信息更大比例是对普通人的监控,他发现他所监控的信息被一些混蛋用来升官发财,他发现对此提出质疑和控诉的人会被打击报复等等,这些使得他最终信念崩塌。
他的原则就在于他坚固的人权意识,每个人都有权知道以及决定自己的信息,这是个人的财产,也是个人的权利。
这部影片讽刺的是美国政府的虚伪,用“大局”和“爱国”来包装利益的虚伪。
而斯诺登这个人物的存在,正是用来撕破虚伪的剪刀:你们不是说所有的一切,对信息的监控是为了这个国家吗?
那么就让这个国家的公民知道这一切,让他们来裁断这个行为吧。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是值得去看的,它的确给了人们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也强调了个人信息的不可侵犯性。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就是斯诺登谈到纽伦堡原则,谈到普通工作造成的犯罪。
这里导演让“斯诺登”将自己定位为普通工作者的意义,就在于与美国政府的欺瞒行为进行对抗,批判这种政府的傲慢与轻视普通公民的作态。
任何人都有权利去评判国家的任何事,不要将任何一个“普通人”当傻瓜,这是看不起谁呢,对吧!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这是我看了之后的第一感受。
棱镜是利器,美国政府身怀这门利器!
哪怕它研发的初衷是为了反恐,但当它的使用没了监督,那么政府就会不自觉的用来谋私,监控国人,侵犯民权,以达到巩固统治之目的。
哪怕是以民主自由标榜的美国政府也不例外!
所以没有监督不要相信任何承诺,没有问责不要相信任何宣传…… 斯诺登到底是叛国者还是英雄?
我们到底要安全还是要自由?
没有自由的安全与动物园里的动物有何分别?
棱镜可以是反恐利器也可以是自由之障,关键看他的使用者是否处于民众的监督和问责之下!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这是我看了之后的第一感受。
棱镜是利器,美国政府身怀这门利器!
哪怕它研发的初衷是为了反恐,但当它的使用没了监督,那么政府就会不自觉的用来谋私,监控国人,侵犯民权,以达到巩固统治之目的。
哪怕是以民主自由标榜的美国政府也不例外!
所以没有监督不要相信任何承诺,没有问责不要相信任何宣传…… 斯诺登到底是叛国者还是英雄?
我们到底要安全还是要自由?
没有自由的安全与动物园里的动物有何分别?
棱镜可以是反恐利器也可以是自由之障,关键看他的使用者是否处于民众的监督和问责之下!
我一直惧怕被影片价值观引导,基于公开客观信息,斯诺登不是卖国贼,动机纯良,坚守国家本质的价值观,动机类似为国家刮骨疗伤的感觉,但这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如果他做的事导致结果是刮骨后感染而亡,而且是过度治疗适得其反呢?。。。。
动机纯良和结果好是两个问题。
当然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下,谁也不知道最终世界棋盘最终演变的结果,但万一结果是适得其反的,从结果的角度来说,他就是铁定的卖国贼,当然他的行为还改变不了那么多,不会造成那样的结果。
但是万一是关键的人物,关键时间的选择呢?
比如三体的程心和汪精卫。
所以这种行为的选择一定要慎重,这种行为的前提是觉悟绝对的高和超人的理性智慧。
同样一件事,如果一群人一起做就是反动,如果只有一个人去敢作敢当,就是伟大。
不愧是Olive Stone,节奏故事和最后的升华都配合的相当好,看《第四公民》的时候已经觉得斯诺登这张牌有点像乔布斯,牌够大,就是无人知晓怎么打。嗯,这部电影很不错,就是演Lindsay的妹子一如既往脸肿,她基本上没有不肿的电影,很奇特。
单论电影,拍得还挺套路的,也蛮无聊。
不温不火,流水账
mediocre, 没有任何出乎意料之处,转变尤其薄弱,JGL怎么努力去演也没用。整个剧情带着一种十分left wing的天真,剧作浮皮潦草,人物像走马灯一样闪过,缺乏核心。结尾还不如当初看那场TED时的那种发自心底的感动。结尾女朋友去俄罗斯和他一起有点暖,片尾剪辑给满分
真身出现在结尾一个镜头横移之后让整个片子赢了
值得让人们记住的人和事。放弃一切世俗的幸福, 该有如何易于常人的勇气和见解啊!
在香港看这部片子感觉有点魔幻,经常去的美丽华就是国际间谍们的藏身之所。回过头来,日后香港政府不顾美国施压放走了斯诺登,也不枉他当初选择先到香港避难,香港终于没有辜负他。
国家的权限尺度在哪里取决于掌握他的人。
也太垃圾了…远不如直接看纪录片。硬是把一个异质性的政治-技术创伤一步步无害化为一个超级庸俗的个人爱情故事+美国英雄拯救世界+重建美国立国精神民主价值+对某一界政府或高官的具体批判+新东方成功学……
2018-07-13 @K105
一个人用他原本美好的生活给人类换来了另一个世界。致敬斯诺登,不是因他充满争议的行为,而是他的原则和勇气。有多少人还没来得及说出真相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又有多少人因此再不敢说出真相?你是否对你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感到满足和愉快呢?
这部电影拍成什么样,都会被斯诺登的勇气所感动。
好莱坞的换头技术实在是太惊人了,当然演员也足够敬业,这也是谢琳最像大表姐的时期。依然是斯通的左翼批判电影,看得出对奥巴马是又爱又恨。军工复合体才是真正的“老大哥”,网络监控从来就与反恐无关,而是一种变相的经济和社会控制,目的是保护美国和美元的全球霸权。
我佩服斯诺登本人的勇敢与不羁,他的所作所为是值得赞扬的,可惜电影拍得一般,有点过于流水账,即使传记片也不该这么拍。若不是约瑟夫这张脸和演技比较吸引人实在是看不下去。好在最后斯诺登本人出镜,现实与虚幻交织的拍法,也算加分点吧,总体只有三星
本来是个有话题的电影,但拍的差强人意,平庸至极。电影本应该着重表现斯诺登在面对自身的道德和对国家忠诚的抉择时的矛盾心态,却过分关注其爱情冲突,这对剧情发展推动没有任何帮助。另外在表现其披露棱镜门丑闻到去俄罗斯这段期间紧张害怕的气氛营造上很差。最重要的是,囧瑟夫的这部演技非常平庸。
★★☆ 斯通老师是不是江郎才尽,还是年纪渐长犀利渐无?太平庸了,不说都看不出是斯通老师导的
他女友是真爱啊,居然还能追去俄罗斯!
奥利佛斯通真是个能把什么都拍得像老太太裹脚布一样的导演,这点我服了
有条短评什么鬼,神他妈“POI就是建立在棱镜事件的灵感上拍”,POI是2011年播出的,棱镜事件2013年才曝光。明明是正儿八经的预言了棱镜事件的神剧,怎么就变成借鉴了:D 还喷别人智商e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