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

Ágora,风暴佳人(台),穹苍下的女神(港),时间之雾,阿果拉,Mists of Time,Agora

主演:蕾切尔·薇兹,麦克思·明格拉,奥斯卡·伊萨克,阿什拉弗·格尼姆,鲁珀特·伊文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马耳他,保加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09

《城市广场》剧照

城市广场 剧照 NO.1城市广场 剧照 NO.2城市广场 剧照 NO.3城市广场 剧照 NO.4城市广场 剧照 NO.5城市广场 剧照 NO.6城市广场 剧照 NO.13城市广场 剧照 NO.14城市广场 剧照 NO.15城市广场 剧照 NO.16城市广场 剧照 NO.17城市广场 剧照 NO.18城市广场 剧照 NO.19城市广场 剧照 NO.20

《城市广场》剧情介绍

城市广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日渐衰落,在亚历山大港,多神教的智者希帕提娅(蕾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饰)为弟子们授课。奥利斯蒂斯(奥斯卡·伊撒克 Oscar Isaac 饰)对她频频示爱,甚至在剧院大胆表白;奴隶达乌斯(麦克思·明格拉 Max Minghella 饰)也对她颇有好感,但因身份卑微无法启口。与此同时,基督教徒宣扬的自由,让达乌斯的信仰开始动摇,此举令他遭受鞭刑,是希帕提娅为他疗伤,抚慰了他的心灵。时局动荡,在多神教的挑动下发生暴乱,基督教转而取得优势,双方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对峙。后来,接到了罗马统治者的号令,让多神教撤出图书馆,允许基督教徒进入,于是一场残酷的浩劫开始了…… 本片为第62届戛纳电影节的非竞赛展映片,取景地为马耳他的里卡所里堡,这里曾是《角斗士》和《特洛伊》拍摄地。希帕提娅原定由妮可·基德曼出演,但因其在《黄金罗盘》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贝尔法斯特瞒骗水浒恶人传之黄金七镖客草莓棉花糖OVA2EncoreVOL.02玉面威龙乱马1/2心理追凶第五季世界奇妙物语2023秋季特别篇戒烟不戒酒反恐行动:独立日锁爱三生天赐灵机黑白恋曲我和你冲锋陷阵你觉得我是谁200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无敌小飞猪侯府小千金神是中学生安娜华特的离奇命运狂怒十胜节柯达克罗姆胶卷狎鸥亭报告南国医恋第四季赤裸性对抗回来了哦!小太郎一个人生活阿里巴巴三根金发爱丽丝和市长

《城市广场》长篇影评

 1 ) 悲叹,悲叹命运,更悲叹时代

看完《城市广场》,一种无以言表的悲痛,心里抽搐着,沉重的叹息加上不止的眼泪。

这是一部近半年来我看过的最给我震撼的电影,没有华丽的场面,淡淡的色彩,抹在埃及大地上,也抹在了我的心里。

影片的开头,女主角优雅的微笑,发散性的思维,“宇宙,想象自己置身其中,”这样的句子自然的从眼前这位曼妙女子口中吐出,“我不信仰上帝,我只信仰哲学”这样的句子坚毅的从女子口中郑重的说出,伴随着依旧是优雅,但却多了勇敢的执著。

西班牙拍摄的电影,带有浓浓的宗教反思意味,还记得在《西班牙旅行笔记》里看到的字句,一个民族,一个宗教,只有当自己足够强大,才能胸怀自信的接受来自于别人的差异。

在那个时代,宗教上的东西,有太多的极端,也存在很多的不理智,没有安全感,更没有自信。

所以只能开始无尽的杀戮与掠夺,无尽的报复与血腥。

当约束瞬间消失,一些人会感到茫然、困惑,另一些人会狂喜失态,这种狂喜会迅速传推广和蔓延,本来被隐匿压抑在内心的一切弱点、人性中本来就有的卑劣和残忍,犹如潘多拉盒子里的收藏,掀开盒盖就一涌而出,再也无法收回。

基督教来了,涌进了亚历山大图书馆,雅典娜被毁了,宙斯也被推倒了,那些无知的人类咆哮着进入藏书室,一条条长卷在空中飞舞,伴随着基督徒一种压抑已久的叫喊,可谁有能听到那些古籍的呐喊呢?

谁有能懂得那被烧为灰烬的灿烂文明呢?

危急关头,那么多的古籍,谁有能区分的了什么是精品,什么必需带走?

这些无从判断,我只能怀有假象般的思索如果他们存在会创造什么价值。

眼泪不自觉的涌出,为那个时候人类被宗教所蒙蔽双眼的无知,也为那些就此沉默的历史。

希腊文明,开放,宽广,用一种博大的胸怀包容其他,可是再黄金的年代也会过去,长老们开始懦弱,开始不自信,也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再站在一座高台上俯视,因为胸怀已经消失。

影片中的多神教,无非就是坚持信仰的希腊文明,罗马来了,基督教来了,政权更替,信仰却在延续。

一个女子,用自己坚定的脚步,踏上寻求真理的道路。

欣赏希帕利亚的一切,她的幽默,她的智慧,还记得片中俄瑞斯特司对她关于MUSE的表白,她用一句你需要另一位名叫music的MUSE拯救你的灵魂;当俄瑞斯特司当众求爱时,大气的接受,却有在后来把自己失去的名誉很好的讨回来有一种感情叫做永远追逐,其实希帕利亚与俄瑞斯特司的感情也是如此,没有厌恶,只是一方更加欣赏另一方如此而已。

一开始对俄瑞斯特司的纨绔气质有所厌恶,却在后来,被他的勇敢,气魄所吸引。

在我看来,一个贵族,最令人崇拜的便是他的灵魂。

他们可能在平时有所倦怠,可是关键时候,那颗高贵的头颅永远会骄傲的抬起,被俄瑞斯特司拒绝在西流尔算改的圣经面前下跪时深深触动,眼泪再一次落下,那是一种为爱,坚信爱的执着。

可能永远得不到的才会成为永恒,MUSE就应该一辈子远观,相伴却不能靠得太近。

靠的太近,两个人怕受伤害,其实更重要的,那种精神上的寄托于羁绊会慢慢减弱。

片中,另一位青年达乌斯,不知道该用什么评价这位眼神深刻的男子,眼神里充满着怨气与想爱却不能爱的哀怨。

一直以为他会陪在希帕利亚的身边,后来,他的放逐,他对信仰的不确定以及深深的自卑感,使之逃离,他放火烧了希帕里亚最珍视的古籍,他推到了宙斯神像,他在原本明亮的图书馆变成饲养牲口的地方安然的生活,虽然,也存在不确定,也有对上帝的迷惑,可是那原本卑微的生命又能反抗什么呢?

也许他能做的,也就是最后,让希帕利亚留有那么一丝可能已经毫无尊严可言的尊严死去......思考希帕利亚的一生,得出的结论,她的一生是精彩的,没有缠绵的男女情与爱,因为内心装着更为广博的哲学与宇宙,有更加崇高的灵魂,还记得她说过,研究出这位个问题也就死而无憾了,这样的表述可能稍欠优雅,却未尝不是一次预言,得到与失去孰轻孰重?

我想作为她来说,那样的死去也许会是一种解脱,好过精神上的束缚,道德上的被奴役。

一部影片,留给我的究竟有多少?

我没有深究,它带给当给我的思索,却是无止境的,而这部影片,留给我的更多是关于宗教,关于人性的考量,能够悲叹的~只有时代。

最后,用《西班牙旅行笔记》里的一段话结束,“那些在高昂的政治风潮中被忽略的,似乎无关紧要的,看上去很疏离很自私恒自说自话的那部分人,他们随着自己的天性,在琢磨和创造一些好象是自娱自乐,看上去对国家民族没有什么紧迫意义的东西,但这些创作却会意外的恒久流传下来,最终会成为这个民族的精神主干。

”希帕莉娅被历史记住,同样在我的记忆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 ) 广场在哪里

城市广场,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景,辩论和演讲咸集于此,论坛及民主观念,就是发端于城市广场。

导演阿曼巴在一个并不合适的历史场景里,以《城市广场》为名,来描写埃及女性科学家Hypatia的故事。

观影过程是纠结和困惑的,令我不得不写点文字。

背景:先讲讲塞拉皮斯神庙,塞拉皮斯本来既不是希腊神话中的神,也不是埃及本土的神,而是本都海岸锡诺普居民崇拜的神灵,埃及国王托勒密被托梦之后,把他请回了埃及,本来埃及人民是拒绝它的,托勒密家的找祭祀走后门给塞拉皮斯编了一堆本土化的故事,这才被埃及人接受,后来更在亚历山大城的高处修建了宏伟的神庙,并发展成一体的图书馆,在埃及的希腊化时期,学者们用古代的众多典籍充实了这座图书馆,它因此名声显赫。

电影涉及的故事,时间跨度为公元391年-415年。

381年,君士坦丁堡宗教大会,三位一体的神学体系圆满完成,随后的十几年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二世(也就是电影中提督前来颁布诏书的那位皇帝)颁布一系列反对异端的禁令。

在这一时期,亚历山大城的信仰状态是混乱的,但是,基督徒是绝对的主流,所以,不存在电影中异教徒惊讶的问:为什么那么多基督徒这种情况。

本来,基督徒对于异教徒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部分原因是因为埃及基督徒对保佑农业的异教神也心存畏惧),但是,时任亚利山大城主教的提阿非罗(Theophilus,也就是电影中骑马的白胡子主教)乃是一个强硬的宗教头领,在面对小股拿武器保护神庙的异教徒激怒之下,毁坏神庙及图书馆的行为就在提阿非罗的领导下发生了。

而cyril(也就是电影中大反派)在历史上,是提阿非罗的侄子,乃是著名的神学家,反对聂斯托利派异端的主力,在这个电影里被描述成如此小流氓式的坏蛋,是比较令人诧异的事。

后半截所说的故事,具体事件大致如此,只不过Hypatia的死只是被猜测与cyril有关,基督教史一方面为此诟病cyril,另一方面对Hypatia的学识风度也是充满崇敬。

电影故事本身没有大的毛病,诚如导演所言,历史资料的匮乏恰好给了他大胆创作的空间。

但是,历史故事总是涉及到对历史状态的表现,这一点上,导演明显缺乏整体的历史认知,因此,这个故事在不明真相的观众看来,基督教是阴险的文明杀手,而Hypatia则是古典文明的捍卫者,善恶分明,铁证如山。

事实上,基督教在早期,是非常复杂的状态,一方面,长期罗马官方的屠杀和迫害,使信徒变得顽强和坚韧,在不断壮大之后,这种顽强和坚韧在和别种信徒的交锋中就成了强大的优势——吉本写道:“如果异教徒也具有原始基督徒所具有的那种无所畏惧的精神,那基督教的胜利便必将沾满了鲜血。

”——吉本说“如果”,也就是说,事实并非如此,多神教的散漫、松懈被基督教皇帝们的禁令轻松地瓦解。

问题就在于,《城市广场》把吉本所说的“如果”,演绎成了血淋淋的事实,从创作上来讲,这一切是为了烘托视死如归的Hypatia的英勇形象,但是,如此诠释当时不同信仰之间的矛盾,过于戏说——一位大主教亲自拿着石头率众伏击犹太教徒,未免有点游击队的味道了。

并非为亚历山大城图书馆的毁灭翻案,事实上,那是基督徒良莠不齐导致的痛心的历史错误,但是,学习希腊文化,在宗教文化中融入希腊文化,也是早期教会随处可得的场景,这种思想和社会行为的混乱,正是那个时代的特点,真正的基督徒、皈依的带着异教气质的野蛮的皇帝们、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底层人民,早期基督教处在自我肯定、更新和树立标准的年代——《城市广场》面对这么一个复杂的年代,却如此简单粗暴的将基督徒描述为暴徒和毁灭者,对历史的理解,是片面和苍白的。

至于Hypatia被当做女巫处死,是一起罕见的宗教迫害,但是,它并不能被当做基督教反希腊古文明的标志。

电影的曲解,出于作者的刻意或者是无意,在我看来并不重要,但这个曲解,却成了这个故事最重大的看点:热爱文化的人必然对基督徒的野蛮痛心疾首。

与此同时,对于Hypatia的塑造,倒是相当苍白的——史料记载,Hypatia的学识与风度,折服和影响了众多学生,威名也远播,从她的学生辛奈西斯写给她的书信可以洞见,但是电影中鲜见此方面的描写,她的为师,也就是初中教师的状态,学生的仰慕则止于美色,毫无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到了最后,将情节设计为,两个学生聊尽人事的警告Hypatia之后,就目睹她出门赴死,这份猥琐确实反衬了Hypatia的刚烈,但此二弟子的形象,足够遗臭万年了。

电影命名为《城市广场》,从物理位置上说,亚历山大城的广场并没有构成宏大的主要场景;从内涵上说,“广场”似乎意在彰显Hypatia所代表的希腊文化的民主、宣讲,但是在电影中,从女主角的身上,却无法彰显承载这种文明的魅力,Hypatia既无力以理性和辩才制止奥林匹乌斯煽动的冲突(这一情节很是有损她的历史令名,史载她有杰出的口才),面对不同信仰的冲突场景,她也只是苍白辩解和默默退下,此外的活动,无非是传说中思考天文学的问题(这一部分也是出于完全的虚构),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苍白是显然的。

对一位原本形象丰满的女科学家的失败描述,辅以看似宏大实则经不起推敲的故事背景,造就了如此奇怪拼凑的一部历史传记电影。

导演阿曼巴曾经以《小岛惊魂》直面人性深处的孤独,令人赞叹,面对厚重的历史题材,却露出了底蕴不足的马脚——类型,局限性,永远是有才华的人需要慎重自省的课题。

 3 ) 解析:乌达斯的视角

由于不断转换的视角,这部关于女哲学家希帕提娅的传记电影多少显得有些主旨不明。

起初是奴隶乌达斯的视角,他以一个暗恋者的身份默默注视着女主人【这个视角随故事推进过程中乌达斯的站队抉择而被迫中断,在随后他担任基督教圣战士的一些镜头里,我们看到当他在街头瞥见曾经的女主人时,目光是逃避的。

】;随着多神教、犹太教与基督教矛盾的激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一些暴力事件的过渡中,导演倾向于采用一种超然物外、俯瞰长河般的宇宙视角;在有些场合,女主角终于站到了叙事的中心,她会关心这座城市日渐分崩离析的政治生态,更多时候她选择沉浸于对天体运行的谜题解答;偶尔有些时候,视角会聚焦到她的两个学生(奥利斯蒂斯和辛奈西斯)身上,但这样的场合为数不多。

在电影结尾部分,希帕提娅被基督徒们当作女巫俘虏并准备行以私刑,此时视角再度移回达乌斯身上,他选择在她遭到侮辱与伤害前将她杀死。

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结局。

但令我几乎热泪盈眶的似乎并非女主角为科学真理的「献身」,而纯粹来自于达乌斯的亲手葬爱。

画面插入了早年他守在女主角身边时一些极其细腻、温柔的时刻,这种人生美好瞬间的闪回让人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惨剧感到无比痛心。

但这种痛心无疑消解了一种更为普遍的喟叹,而使之完全局限于一个小我的爱恨痛苦之中。

【尽管它表现得是如此浓烈。

】在游移了大半部影片之后,导演似乎终于下定决心,在首尾相接的统一中完成自己最终的立场选择。

【关于这点我们最后再谈。

在电影开场希帕提娅讲授的第一堂课上,她表达了自己对地球中心论的信念,而最终她怀疑它并试图找出更为合理的解答。

在日后与自己的学生辛奈西斯的对话中,辛奈西斯指责她背弃了曾经对他们所做的谆谆教诲,而她的回答,面对各自的信仰「你是不能(怀疑),而我必须(怀疑)。

」听起来的确很像一名科学斗士所应秉持的豪情状语与行事原则。

她的另外一名学生——忠实的拥趸和仰慕者、日后常伴左右,对其保护有加的提督奥利斯蒂斯则似乎更看重情义与忠诚【不妨回想一下他在多神教徒与基督教徒首次冲突溃败后对平日里与自己争锋相对的辛奈西斯的维护。

】,在面对信仰之问时,他会像一个茫然无措的小孩,不明白自己何以犯错,并在辛奈西斯更为恳挚的劝诫下颓然跪地、痛哭流涕。

令奥利斯蒂斯无解的还有希帕提娅对天体星系的痴迷,她曾向他解释解开宇宙奥秘可获得到的那种「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快乐与荣耀。

「就在这一秒,整个世界都在移动,而没有人意识到这些,只有你和我知道。

」在我看来,她所追求的知识【至少在希帕提娅那里】是种极为实际的能力。

它隐含的是权力。

由这个角度来审视占比过重的乌达斯的视角选择,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由他的角度出发,恰好最能展现希帕提娅身处的权力地位。

她平时的关爱【为他涂敷药膏】、称赞【声称乌达斯的聪明智慧超过课堂上她的学生们】都或多或少出于某种位居其上者的仁慈与施舍【这么说似乎有些不妥,但想想在基督徒意图攻陷图书馆的紧要关头,在气急败坏之下她对乌达斯的咒骂,正是这一点让乌达斯感到悲愤,随即立刻倒戈相向】;而当乌达斯意图强暴她旋即又跪倒在她脚下失声痛哭时,她从起初的恐惧也旋即恢复了冷静,并以一种神衹式的宽容「归还」了乌达斯的自由【而不是像一个被企图强奸自己的暴徒惊吓到歇斯底里、手足无措的女人】。

希帕提娅在解开日心说公转圆锥曲线之谜时所露出的胆怯和谨小慎微,看上去都要比她在几乎遭到侵犯后的神态复原来得更加真实且充满「人气」,因为相比她所掌握的知识的权力,宇宙【或者可以说造物主】的创世之谜无疑更为强大,而对于这种远远凌驾于自己的未知事物,哪怕是带着挑战的勇气,也会流露出某种不可置信的退缩【或者说,对于即将攫取智慧果实的激越与恐惧】。

她在惊觉自己可能真的获得了真相【通过另一位年迈的仆人的认同】之后,快乐地拥抱了老仆人,随后略显尴尬地重新摆正姿态。

这里的失态要比她面对乌达斯时更接近一个天真的女性,在这一刻,她更像是一个索取者【获得某种启迪、得到某种奖赏,像是刚刚收到主人表扬的谦卑而自鸣得意的曾经的乌达斯】,而非身居权位的施予者。

选择乌达斯的叙事立场是安全的,因为他身处新旧两个阵营,即不具有精英主义的傲慢,也不属于乌合大众的盲从,并可以选择在权力更替之时,带着一种不忍且缅怀的心情抹去自己曾经的理想和欲望。

 4 ) 哲学的慰藉·历史的雾霾——《城市广场》的科学、信仰和正义

现实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病场,问题在于怎么应对它。

……本文偶有虚写,不缚实情。

哲学的慰藉·历史的雾霾——《城市广场》的科学、信仰和正义文=空语因明唯有哲学,带来自由的正义,却总有人被奴役,甚至被,虚浮的哲学奴役。

——《哲学悲剧集》页七

在哲学所遇到的悲剧遭遇中,希帕蒂亚之死要比苏格拉底之死可悲得多。

如果说苏格拉底之死成为哲学寓言,那么希帕蒂亚之死则铭刻了文明的顽疾。

他们都是由于不信世俗秩序中的神灵,并且被认为蛊惑人们的想法,而被谋害的。

苏格拉底被审判,因为被认为不信城邦的神,而被判死刑。

至少,苏格拉底可以申辩,审判是按照文明的方式,按照当时的程序正义来进行的。

而且那些污蔑苏格拉底的人,后来遭到了报复。

然而,希帕蒂亚之死,却是被残忍的基督徒们,以野蛮的方式杀害的——据说她的头发被硬生生地拔掉,皮肉被刮去,残骸被侮辱。

而且那些进行残忍谋杀的基督徒们并没有被报复。

相反,那些信徒更可能觉得自己在进行一场圣战。

现在,基督徒们漫布世界,甚至占领了历史纪年。

恰似抗争之人面对着命运的诡计,哲学理智沉浮在历史的雾霾中。

《城市广场》讲述了希帕蒂亚被谋害的过程。

虽然这个电影故事不能被当做历史纪录片来看,部分情节作了简化和浪漫化处理,但是它展现的精神还是可靠的。

它展现着,希帕蒂亚的哲学精神;它展现着文明与野蛮交织的历史精神,在希帕蒂亚之死事件中,由偏执的宗教信仰驱动的群民(基督徒们)的疯狂,对理智文明的破坏。

除了世俗情感的线索外,该影片主要由两条情节线索构成,一方面是希帕蒂亚在哲学中获得的慰藉,她对哲学-科学的热情,在哲学-科学研究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希帕蒂亚在历史尘暴中的脆弱,她在与偏执的基督教信仰对抗中的惨败,以至于惨死。

其实,世俗情感的线索也已经渗透在这两方面线索里了。

【哲学的慰藉】 影片《城市广场》从宏阔而静谧的太空开始,希帕蒂亚在课堂上讲述着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虽然影片开始的希帕蒂亚讲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但她实际上是个著名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她进行天文观测和数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更加重视地球-经验秩序,柏拉图主义更加重视天文-数学秩序,恰似拉斐尔在《雅典学院》里绘画的那样,柏拉图以手指天,亚里士多德用手覆地。

它们之间看似冲突,实际上是互补融贯的。

亚里士多德主义认为天体按照完美的圆周运动运转,而地球上的事物则被各自的自然位置所“牵引”。

柏拉图主义认为人间事物是不完美的,应该用数学或理型去认识太空和现实。

与静谧的太空相比,人世则显得纷乱而吵杂。

哲学-科学的起源就在对太空-人世的沉思,太空的有序运转是自然的理智的体现,自然的理智为人世的纷争提供了参照。

人世总归是缺陷的,而哲学在沉思中发现了理智的完美。

甚至可以说,对应沉思中的完美精神而言,现实世界在本质上患有精神缺陷症,世界就是巨大的精神病场。

哲学是一种理智疗法,为在人世纷杂中苦恼的人提供疗愈或慰藉。

在某种意义上,基督教和其它某些超越民族的宗教,其中蕴含的精神里也有类似的看法,将尘世看作精神缺陷场,为信徒提供慰藉。

然而,哲学的慰藉与宗教的慰藉有很大的区别,哲学的理智有更优越的生命力,哲学不会给某些人编撰出来的神怪故事提供专断的权威,哲学也不会纠结应该怎么处理某个先知的人性和神性之间的关联。

在《城市广场》故事的历史背景中,关于耶稣的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关联的争论是引发纷乱的原因,而这并非只是信仰上理解差异的冲突,更是为获得世俗权力而进行的争端。

与宗教相比,哲学更具包容,但不会包容蒙昧。

这大概也是宗教能获得更大权力的缘故之一,让人盲从,奉献自己的力量。

虽然在哲学的开端,哲学理智就已经批评人神同形同性论的看法,但是宗教神话和世俗的融洽并不是哲学所反对的。

哲学中往往也会陈述神,但那往往是自然理智的象征。

在影片《城市广场》中可以看到,希帕蒂亚的学生中既有基督徒也有异教徒,他们通过分享柏拉图主义的理智而融洽相处。

《城市广场》给出一种感觉,似乎希帕蒂亚只是个教师,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偶尔通过自己和执政官的友谊去发表看法。

不过实际上,希帕蒂亚是个公共知识分子。

根据当时的编史作家的叙述,希帕蒂亚也会在亚历山大城的城市广场上向任何有兴趣的听众宣讲哲学。

当时的亚历山大城是一个混杂许多种信仰的城市,如果没有共同理解的思想基础,难免会有冲突。

而哲学就可以在基督徒和异教徒之间提供可理解的思想基础。

向公众宣讲哲学可以被看作是维系民众秩序的一种努力。

然而,这种努力与权力欲或权谋相比是非常脆弱的。

既然一个哲学家在给社会带来和谐的努力中遭到了阻碍,那么就在哲学中获得慰藉。

这类似“达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

但不同的是,“独善其身”缺乏哲学精神。

在哲学中沉思,学习和创作为希帕蒂亚带来了难以被剥夺的哲学慰藉。

唯有哲学让这个思想者体会到了自由,让她成为自己。

希帕蒂亚为此舍弃了世俗的情爱,终生单身,因为与哲学理智相比,处在尘世中身体是不完美的。

希帕蒂亚不仅自己用哲学的慰藉舍弃情爱的慰藉,也教育她的学生,去意识到哲学慰藉超越情爱慰藉的地方。

这表现在《城市广场》中,希帕蒂亚拒绝学生求爱的过程。

求爱是情爱慰藉所引发的冲动。

对此,希帕蒂亚先是比较含蓄地拒绝了他,让这个学生转向对音乐的爱。

在当时的哲学语境中,音乐是自然的数学式和谐的体现。

这个学生似乎没有领会到这个建议的含义,于是改用演奏音乐向希帕蒂亚求爱。

对此,希帕蒂亚则采取了直接的方式,去拒绝求爱者。

希帕蒂亚给了这位求爱者一块血布,它象征身体的不和谐或不完美或不洁净,以此提醒那个学生要追求和谐而完美的理智,而不是不和谐而不洁的身体。

《城市广场》可能是意识到去表达身体的不洁,带有类似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色彩,并且和现代的意识形态不照应,可能会引起误解,故而对这段话表现得比较含蓄。

只是让他追寻真正的和谐。

希帕蒂亚所处的五世纪,正是古典文明终结,基督教文明开始主导地中海文明的时代。

希帕蒂亚试图用哲学传播思想的和谐,试图照亮哲学灯塔,但在时间的迷雾中,只能是失败的。

那些身体的欲望都难以得到满足,更没接受过多少教育的基督徒,根本难以领会哲学式的和谐,他们已经沉迷于一神教信仰里幻想式的应许。

于是,他们推倒毁坏异教徒的神像,烧毁撕毁异教徒的典籍,有《圣经》就够了。

然而,对于古希腊哲人而言,《圣经》是野蛮人的记载。

《圣经》并不是什么神的启示,而是不同的记录者和幻想家们写成的故事汇编和伦理准则。

其中充斥了虚构和矛盾,因此后来人可以从《圣经》里摘取几段话,进行符合当时情境的解释,就会看起来合理了。

即便如此,尤其《新约圣经》更多地是文学或伦理内容,它不会告诉信徒们地球是圆的,也不会告诉他们什么是数学实在,不会告诉他们圆锥曲线论。

不过明确的是,中世纪知识分子所领会的《圣经》,和文盲所领会的《圣经》是显著不同的。

没有写进基督教教义中的内容,是不能胡乱说的。

可能就是因为如此,在《城市广场》中,当一个不了解古典文明的基督教信徒宣称“地球是平的”之类的看法时,曾经跟随希帕蒂亚的男奴虽然知道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解释,但也不会告诉这些信徒,如何用目的论来解释地球可以是圆的。

几百年后,基督教会采用了亚里士多德对地球和天体运转的解释,并且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不再属于理智,而属于信仰了。

与独裁的宗教不同,宽容的哲学会按照理智去修正理论。

《城市广场》虚构了希帕蒂亚反思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理论,发现行星运转的椭圆轨道理论的过程。

影片中的希帕蒂亚,在领悟到太阳中心论的可行性和行星的椭圆轨道后,满眼泪光地目视太阳的升起,满怀欣慰。

她走出了束缚着灵魂的洞穴,哲学理智像太阳那样明朗,又神秘;似乎永远难以企及,又在不经意间显现。

实际上,希帕蒂亚没有什么思想成果流传于世,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轨道的过程也没有那么简单。

然而,这个情节的意义已经不限于希帕蒂亚自己了。

它以虚构而合理的科学成就,让对极端宗教之野蛮的谴责变得直达星空。

如果没有极端宗教对文明的破坏,很可能科学发现会提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这个情节也让哲学的慰藉,可以在太空中俯视尘世的疯狂。

然而,就算她并非貌美,也没有思想成就,希帕蒂亚也更具精神意义。

希帕蒂亚的悲剧之感动,不应该是由于她的美丽或她的科学成就,而是她在哲学的慰藉中所获得那种和谐。

【历史的雾霾】抛开哲学的慰藉,唯有历史的雾霾。

希帕蒂亚之死的意义已经不在于她自己了,甚至已经遮蔽了她自己。

有看法认为她的死代表了古典文明秩序的衰亡;有看法认为她的死代表了宗教的邪恶,或极端宗教的邪恶;也有看法不看重她的死,而看重由她的死所导致的她的名气,可以从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中看到女性主义的主张或知识分子的价值。

影片《城市广场》比较偏重的历史意义是展现极端宗教的邪恶。

影片里的基督徒的衣服更像当代的极端主义恐怖分子,而不是古代的信徒。

不过对于很多无神论者而言,这丝毫不会减少对古代基督教之疯狂和极端的厌恶。

从现代早期开始,希帕蒂亚之死就被无神论者用来谴责和批评基督教体制了。

可是基督教已经渗透进了历史,甚至在信徒的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并仍然掌握着某种现实。

然而,疯狂并不限于基督教,或其中的极端思想,而在于人们建立秩序的时候所附带的那种野蛮。

希帕蒂亚并没有要求现实必须纯粹,我们也不应该要求历史能够纯粹。

 5 ) 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

《约翰福音》云:我出生就是给真理做见证的。

这种口吻今天再也见不到了。

当然,其实当年的哲学家们也不遑多让,他们也决不缺少也从来这种为真理做见证的勇气。

亚里士多德直接了当地宣布他心中理想的人应该是:“他又必须是爱憎分明的,因为隐藏起来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关怀真理不如关怀别人的想法如何——乃是懦夫的一部分。

”他的另一句名言更为我们所熟知:他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不过,或许很多人更愿意赞同彼拉多的说法。

圣经里面耶稣说:“凡出于真理的人,就听我的声音。

”彼拉多反问一句:“真理是什么呢?

”怀疑主义作为一种严谨的学派已经不复存在,可是倾向它的人依然大有人在,可是还有什么比这句反问更有力:真理是什么呢?

是啊,真理是什么呢?

圣经里面说,谁自认自己是无罪的,谁就举起石头。

可是电影里面的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举起了他们石头,砸向他们心目中的罪人。

当他们都以圣经为至高无上的时候,他们还可以以此为权威来做,所能做的仅仅是对此做不同的阐释。

可是,倘若对手举起的是《可兰经》呢,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更加赤裸裸地相撞时,那又什么是真理呢?

我们往往害怕那些自称掌握了绝对真理的人,那些人有着太多的狂热和不宽容,这个时代不需要狂热,某些东西必然是错的:暴力、屠杀、迫害……真理必然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英语里面说 a lie,但是却说 the Truth.比如,Hypatia 的真理是知识,是真,而基督徒们的真理是天国,是十字架。

当两种都不容退让的至高无上的真理相撞时,那么则只能是弱者在肉体上被屈服。

在思想史上,几乎从来没有一种学说是会屈服而认输,总是支持他们的人死光了之后,然后才渐渐被人们所淡忘。

说服对手几乎从来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比如,作为反偶像崇拜的基督徒们,面对偶像崇拜的埃及诸神,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去嘲笑,容忍是一种罪恶;而作为埃及异教崇拜者,他们的侮辱当然更不可接受。

那么,我们的神要求我们去杀死你们,那是不是十足的正当呢?

再再比如,基督徒们自己也是争论得不可开交的。

为三位一体问题而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电影里的这位迫害 Hypatia 的亚历山大城主教 Cyril,在历史上跟另一位君士坦丁堡主教 Nestorius 就闹翻了,后者被宣布为异端。

到后来他们争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也许近乎无聊。

例如,圣子和圣父是同质还是类质的?

耶稣身边的光是受造的还是非受造的?

圣灵也来自圣子吗?

大部分人可能对这些问题应该都是兴味索然,可是这些在当年可是事关生死的大问题。

不过,有时候我甚至会想,曾经那么锐气的年代啊,相比今天,倒是政治正确成了不能碰的最高真理。

确实,在真理问题上不容任何退步……尤其是拯救这样关乎身家性命的事情……倘若真神存在,也许他也不见得会赞同今天的宽容。

因为,宗教宽容也许只是一个政治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神学的问题。

至少,宽容对于真理并不是一个终极的回答,而只是一个妥协的答案。

可是,每个人都真的不曾屈服么?

Davus 在扼死 Hypatia 的时候,也许他是在为自己的过错而弥补自己的良心吧?

可是,他是清楚知道 Hypatia 是无罪的,那么此时他的良心又在何处呢?

为什么不愿意听从良心的召唤宣布 Hypatia 是无罪的呢?

他害怕的是什么?

是基督徒兄弟们的责骂么?

当面临帝国的迫害和屠刀的时候,殉道者们有着十足的勇气,因为他们失去的是生命,赢得的是褒奖乃至于封圣。

可是,当面对自己人的认同的时候,他们依然还能有着十足的勇气么?

倘若每个人真的倾听他们的真理的话,真的以至于血流成河么?

 6 ) 你关心着日月星辰,而我只关心你

觉得别人写的这个标题很美,借来用用先说信仰再一次想到那句话:信仰不是让所有的人都义无反顾的去做同一件事,而是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有些事是绝不能做的!!!

有信仰是让人有自己的精神依托,而不是让人把自己的信仰凌驾于其他的信仰之上。

自由和尊重是多么平凡的词,但是在任何一个时期里却都那么珍贵的遥不可及。

什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自由和尊重更深刻的根植到每个人的思想中去。

无关乎政治无关乎政府。

再说说愛情Orestes在学生时期在众人面前奔放的对她表达愛意,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他的愛是愛上了她的躯体和外在,并没有愛上她的内心和思想。

当Orestes在课堂上漫不经心的质疑地心说的时候,她的眼睛亮了第一次被他短暂的吸引了。

因为她觉得他在靠近她的思想了。

当屠杀异教徒的暴行威胁到她的课堂图书馆和学生的时候,Oreste守护在她和他的基督徒同学的前面说“谁敢伤害我的兄弟,我的剑就将刺穿他的胸膛”。

这种捍卫平等的行为第二次吸引了Hypatia。

她觉得他在靠近她的信仰了。

后来他以自己提督的身份守护和保护着她和她的研究。

可他的心驻足在她的精神边缘不再深入了,所以她的曾有的短暂的愛意也驻足了。

终究他的政治抱负和追求战胜了他的愛,虽然他痛苦他绝望,但看吧,这终究是男人对待愛情的态度。

Davus最初应该只是对待女主人的忠诚和敬仰,当Hypatia在课堂上说“我们是兄弟要团结,这里没有异教徒之分,没有奴隶”的时候,Davus的心给出去了。

他觉得这个女人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尊重。

当他把食物分给穷人的时候他是真诚的被基督教打动了,因为他感觉到了分享和平等的快乐,这正是Hypatia所表现的,他深深的愛上了她。

而她在看到他制作的地心模型的时候,她的心被牵动了一下。

可在图书馆被毁灭他只想着保护她的时候,她却因为他不保护书而愤怒气急之下咒骂他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奴隶。

他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他对刚刚萌芽的自由平等的信仰开始动摇了。

看到基督徒丢弃了最初的分享和平等的初衷,越来越迷失在暴虐中他迷茫了回去找她,希望她能再次给他指引。

他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对她的钦慕,可伤害最深的却是自己。

他继续放逐和迷失自己。

直到他自己明晰了追求和信仰他再一次去找她的时候,是想保护她和她的追求。

可是他能为她做的却只能是让她安静的死去。

愛情是个什么东西?!!!

年少时以为就是对方嘴角那一抹温柔的笑意,就可以把完整的心融化在那笑意里…………现在觉得当你的思想能被另外一个思想窥视进来 当你发现另外一个个体和你在同一个荒原,用同样的方式放逐 那时你的心灵能和另外一颗心灵用同样的频率跳动的欣喜的感觉吧???!

 7 ) The unresolved conflicts forever

早先看过一些史料和剧透,知道是个悲剧片,不料悲剧到这种程度。

影片或深或浅,几乎涉及了人类一切的内在矛盾:新旧信仰之争,现实政治与学术独立,奴隶制与众生平等的教条,知识精英与反智主义群众,宽容与偏执,理性与狂热,男性的狭隘怯懦与女性的勇敢坚韧。

喜欢导演的两个暗喻:一是学术之于宗教和权力的脆弱(绞杀Hypatia的无非是这两样东西),一如那个年代女性之于男性的脆弱;二是椭圆轨道的发现,似乎暗喻了人类苦苦追索而无从化解的、永恒的不完美。

完美的圆是所有人的理想,但到头来正是它蒙蔽了我们的眼睛。

就像Orestes对老师讲的那样:“Hypatia, look around you. Death, horror, destruction, if the stars move in a circle, why would they share their perfection with us?”不打算对宗教作任何评价——任何一种信仰在特殊情况下都是杀人大棒。

毁坏神庙一场戏很有些文革气派,分明是传说中的破四旧嘛。

历史是轮回的,但等上1200年又有什么用呢?

被消灭的肉体早已不在,人们还是要怀着敬畏的心,重拾从阿拉伯人那里保存下来的古希腊经典,赞叹那千年之前从暴力与野蛮中留存下来的些许智慧之光。

当然有人会争辩“错的不是宗教”。

没错,宗教只是工具,需要发泄的仇恨越积越多,总有一天要为自己找个出口。

所谓历史的必然。

上帝一定在人类的骨子里埋下了互相仇恨的基因,从该隐和亚伯的年代开始。

当达乌斯以基督关于宽容的教义质疑同伴们的不宽容时,有人答曰:“Jesus is God. How dare you compare yourself with the God?”瞧瞧,这就是我们比猩猩先进之处,所以能进化到如今。

文艺腔与外星人思维模式的分界线---不CJ地吼一句:辛奈西斯绝对与提督有JQ! 他分明是嫉妒Lady嘛……再热泪盈眶地吼一句:学术女什么的最美了!

(捂嘴跑走)

 8 ) 真理与价值

我在读本科最后一学期的时候上过一门科学哲学课,上到最后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科学哲学是一门伦理学。

我把这个想法讲给辅导员听,他觉得我的想法有问题。

然后这门课就结束了,我也本科毕业,硕士读了别的专业,没有继续思考下去。

现在想来,“科学”是人类提出的一种方法论上的规范,而只要是规范性质的东西,全都属于伦理学的范畴。

你会反驳说,科学的目的是寻求“真理”。

但是科学家确实有比如对美学的考虑,比如E=mc²,跟E+a=mc²+a都“正确”,都是“真的”,但是后者可以把两边的a消掉,从而使得公式更加简洁。

在此,“简洁”作为一种美学价值,是科学家提倡的。

我们可以把“科学理论”放在一个伦理学的框架之中进行评估。

比如有两个理论,第一个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科学对世界做出的解释,第二个类似于某种宗教性的解释。

我们可以在各个方面把它们的价值比较一下:优美:科学是很优美的,虽然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昏昏欲睡。

希帕蒂娅在两根柱子之间绑上绳子,在沙土上画出一个椭圆,就像天上的星空一样迷人。

这种魅力对于她来说,是不言自明的。

当奥利斯底斯问道:你为什么要痴迷这些?

她反问说:你真地认为这些都不重要吗?

奥利斯底斯跟她在星空之下谈心,本来是一个浪漫的场面,但是她却看着星空产生了灵感,开始在纸上奋笔疾书,使得奥利斯底斯悻悻离去(女学霸注孤生)。

科学的优美还在于它有一种“深度”:世界居然这么复杂难解,且与数学具有某种联系。

对世界的考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智力冲动,调动和发展了人的理性功能。

当然,这只对内行来说是如此,对外行来说,科学就像是无法理解的天书一样。

科学的深度越深,它就因此越使人劳累,令人生畏。

与此相比,宗教的解释是乏味的。

它比较“肤浅”,更多地停留在“现象”的层面。

比如说,大地有四个角,神在大水之上,作为文学可能是优美的,作为科学理论简直幼稚得像是介于幼儿园中班和大班之间的课程。

“世界是这个样子,是因为神把世界造成这个样子”,而世界是什么样子,只是来源于一些粗浅的观察。

而宗教显然无法像科学那样积累和深入,过了一千年,保管还是“世界是这个样子,是因为神把世界造成这个样子”。

但是这种肤浅乏味也有其优势,即易于被教育程度低的民众理解接受。

另外,宗教的解释往往可以衍生出一种“意义”,比如“之所以有兔子,是神为了给人提供食物”,一下子就把人类摆到崇高的地位上了。

这种宗教提供的意义是科学往往不具备的。

实用: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美国掌握了相对论的知识,制造出了原子弹,往日本投了两颗,就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的力量就在此显明了。

不过还有一种力量,就是权力(在英语中都是power,我觉得它似乎应该被分成两个词汇)。

比如说,某知名科学家宣称“吃蒲公英根能增加寿命”,第二天,全国的蒲公英被挖掘殆尽。

他作为知识的权威,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这种权力就是福柯所说的power-knowledge。

宗教把power-knowledge发挥到了极致。

教会可以宣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世界观,比如神把一把金钥匙交给了自己,从而取得对他人的权力。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欧洲的政治势力不敢得罪教会,一个原因是他们害怕自己死后进不了天堂。

教会在操纵知识上面过了火,不让凡人读经和解经,阅读和解释权都在自己手里。

后来改革家印了一大批《圣经》,人手一本,人们饥渴地读完之后发现很多事情跟教会说的不一样,使得教会颜面扫地。

培根说的那种力量倒是没有什么,以至于欧洲在很多时候都不如阿拉伯地区发达。

如果科学能够打败宗教,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人对事实(“真理”)的渴望和追求,二是科学带来的力量。

第一点未必可靠,因为人会对世界产生各种扭曲的看法,会撒谎,会自欺欺人,会喜欢安慰性的故事而不是伤害性的事实。

“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徒16:31)还有比这个更安慰的东西吗?

最终依靠的还是第二点,即科学带来的实利。

那些虔诚的信徒,不就追求走火上不烧,逢凶化吉这些实利么。

那么,为什么希帕蒂娅的时代,科学输了呢?

一个原因是当时的科学还很幼稚,人们对地心说还是日心说哪个正确都还搞不清,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

这使得哲学家——科学家看起来很像是一群奇怪的闲人。

而且科学转化成技术,从而产生实利也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人类简史》的作者说,假如一个人掌握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科技知识,穿越回了古埃及,那么他是做不了什么的。

比如制造枪炮,你就首先需要铁,而要制造铁,你就首先要说服法老把铁矿开起来。

也就是说,知识产生力量,是需要一整套的社会制度和物质基础的,而支持社会制度和人们行为的又是一套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个人可能很快被大祭司的一套“真理”辩驳得哑口无言,从而被当成疯子对待了。

 9 ) 《城市广场》中的我们

去年年末,东西方各有一部关于古代学者的史诗和所谓史诗电影,《孔子》和《城市广场》。

一个直取其名,一个以境寄史,单从名字就看得出不少东西方的大不同。

本不该以此不同之二者作评比,但可惜想无所驭,一看之下,无意识中就已感到高下立分。

不想去说毫无张力的《孔子》,只强烈推荐这部关于一个女人的《城市广场》。

即使不考虑为了那个被称为古典科学的句号的史上第一尊数学女神像,单就这部让我看的心潮澎湃的银幕艺术品而言,我就建议我的每一个想了解自身弱点的朋友弄来看一看。

而如果你还会因为自已与那些为相同物种带来伟大知识的动物属于同类而感到骄傲的话,就更不应该错过这样一部用伤口撒盐来铭记先贤的故事片。

该片伤我很深,让我想组织语言也已经不能,只能把自己看片时的一些想法罗列在此。

1.得穷人者得天下。

2.无论宗教信仰或是意识形态,都有自我膨胀的本能。

就像人的支配欲。

唯一能让人克服它的只有知识。

注意,是知识,不是科学。

3.我相信每一个信仰的影响发起人都是忠于信仰的,但是当这种信仰力量膨胀的时候,就不能保证后来者的虔诚。

房龙说过,相信希腊哲学的人看到基督教能给他想要的东西,他就会去跟随上帝,即使他不信。

(当然,放在现在,就是相信资本主义的人看到gczy能给他想要的,他也一定会去跟随gcd)就像我相信列宁一定是全心的相信他的信仰,但我不保证斯大林。

可类推。

4.文明是脆弱的,经不起人类的倾轧。

但是人类总是重复着一样的错。

因为人类总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心中的恶。

所以那些三百年前的美国众神们是对的,再文明的人也会犯错,再庞大的群体也会犯错,唯一不会犯错的,是绝对严密的机器和制度。

5.房龙说的好,宽容的无法成功是因为我们恐惧。

要克服我们的恐惧,还是只有知识。

6.不要用任何借口来告诉自己非此不可,不要说任何话语来骗自己迫不得已。

无知可以让一个人为所欲为,但是放弃知识最终一定会后悔。

人要对得起自己所受的教育。

7在文明人的面前,最可怕的事情原来是发现自己曾深信不疑的一切渐渐背离它预想正确的轨迹。

看着那个曾受希腊教育的主教和奴隶的眼睛,我想到的竟然是彭德怀。

还有那些为了真正的理想而不屈的人们。

因为他们真的忍受了文明人最大的痛苦。

8.我曾对夫人说,希帕尼亚死后1200年开普勒才重新把星体运行理论带回给人类。

也就是科学发展史在这里停下了整整1200年。

这是人类多大的损失啊!

现在我却感到,也许并不是这样。

就像有首歌里唱的,感恩那些伤害我的人让我学会坚强。

我们那1200年不是在上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的课程,我们那是在做着关于我们自己人性的实验。

没有这样让我们自己难堪的实验,我们更不能这么清楚地看清楚我们的本性是怎样的东西!

9.正视我们所做过的一切罪行,不要去掩饰它,不是为了彰显我们的惭愧和不忍,而是一定要明白能坦白自己过错的人才可能自新改过。

谨以一声——谢谢——致以那些古往今来为全人类的进步而仰望苍穹的人们,无论你们生前是否已经受到应得到的崇敬,如今及往后,在人类颠簸前行的文明史上,你们都已化作那片你们曾经仰望过的苍穹上的繁星。

 10 ) 可惜它哲學得不徹底

想多了解這電影一點,遂上網查,找到一篇採訪導演的博文,頗為有趣:http://www.scottholleran.com/interviews/alejandro-amenabar.htm。

導演的夫子自道和許多觀眾的解讀有差異。

導演說,Hypatia無罪而磔,有似基督受難;為信仰赴死,有似基督宗教的殉道者;慈悲博愛,完全活出了基督教的真精神,哪是那些自稱護教的暴民可比。

導演說,雖然他是無神論者,但這電影卻是「a very Christian film」。

我姑且稱之為非典型的宗教片。

此片結尾出現了奔向宇宙的超遠鏡頭,觀眾津津樂道。

導演說,這有兩層用意,第一層是反思人類的渺小,但進一層也就映照出人類的偉大:人類固然渺若螻蟻,但憑著自由思想,竟能思騖八極,參贊造化。

當然了,電影的意義絕非導演或任何作者所能獨佔,更何況一般作者能提供的創作心曲,通常只達自我意識的表層。

所以這超遠鏡頭也未必就沒有第三層意義,例如,象徵了神的視域。

導演又說了一件軼事:教廷對Cyril藉由誦讀聖經壓制異己一場戲,稍微感冒,建議找個最不刺耳的譯本(softest version)來配這段經文,最後,在英語系國家上映時,電影配的是欽定本聖經。

我大致比較了一下幾個知名的英譯聖經版本,Cyril所誦讀最稱關鍵的是提摩太前書第2章第11節、第12節,各版本其實大同小異,欽定本應該是勝在古雅 –– 對某些觀眾而言可能已成古奧。

「古奧」二字說白話就是讓人聽不太明白,既然聽不太明白,自然也就不刺耳了。

可見譯事之難,何止信雅達啊。

現將Cyril所引的提摩太前書相關章節,英文欽定本與中文和合本文字對照抄錄如下:2:11 Let the woman learn in silence with all subjection.2:11 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地順服。

2:12 But I suffer not a woman to teach, nor to usurp authority over the man, but to be in silence.2:12 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

有趣的是,提摩太前書,舊傳是保羅所作,但現代學者多已揚棄此說,而認為是保羅後學偽託。

姑不論校勘學考訂版本的家數,其實保羅他書之中就有旁證可為巾幗吐氣、反擊前述「女人閉嘴」之說。

例如羅馬書第16章第1節,保羅一開始就向眾人介紹堅革哩教會的女執事「我們的姊妹菲比」,之後又介紹了好幾位女同工。

保羅在加拉太書第3章中又道:3:28 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

3:28 There is neither Jew nor Greek, there is neither bond nor free, there is neither male nor female: for ye are all one in Christ Jesus. 引述這些經文,不是為了宣傳早期基督教已經充分實踐或鼓吹了男女平等。

重點是:基督教聖經裏絕非只有Cyril所引述的那種男尊女卑思想。

而且,就算是那段話語,其真偽仍待考辨。

可惜編劇與導演竟然放過了這個絕妙機會,未讓Orestes或Hypatia反詰質證,真是太可惜了!

要是我來編劇,我就讓Hypatia說:「我信哲學,君等共知,惟大教經書,亦稍涉獵。

有菲比者,身居執事,豈屬順服。

百基拉者,獻宅興教,夫儘從之。

此皆保羅所書,彰明較著。

又加拉太書,亦云教中男女,無所等差。

故知府君所誦,應非真經,分明偽竄」。

如此一來,豈不更加精彩?

如果Hypatia能在當日發現日心之說(還是橢圓軌道的日心說),則為何不能在當日暢論辨偽之學?

君不見,亞歷山卓城乃是古希臘文基督教聖經善本的淵藪,圖書館中必然多藏新約抄本,Hypatia縱屬外教,總該對基督教義有點起碼的瞭解與出於愛智之心的推求。

或許歷史真相正是如此:Hypatia被害死的真正原因,哪裏是因為她的學術活動,而是因為她敢挑戰當道。

她能而且敢憑著一顆愛智之心,推求真相,入室操戈,反擊當道思想。

這電影的缺陷,正在於霸氣不足,哲學得不徹底。

《城市广场》短评

美丽的Rachel。一定得写个影评。

6分钟前
  • 井戒
  • 力荐

愚昧的宗教时期,掩盖了科学的光辉。不过,真理始终是真理,时间会证明!

11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有人的地方就离不来政治的争斗,希望不灭信仰长在

12分钟前
  • 天秤座的胖子莹
  • 推荐

2013.2

13分钟前
  • Kevinz
  • 还行

莫名的就是觉得好看呢

14分钟前
  • 减肥减肥减肥
  • 还行

压抑,基督教是最排外的宗教之一

18分钟前
  • 吉吉吉Ray
  • 较差

啥啥啥,这拍得都是啥,传奇人物拍成狗血剧女主了。当故事片嫌无聊,当纪录片嫌含糊

22分钟前
  • 大寒
  • 较差

史诗片,故事却讲得细腻,大场面作为背景也让我这个对基督教历史稀里糊涂的人看得很明白,两个男人和Hypatia的感情戏很动人。知识和智慧在狂热的宗教和无知的暴力前不堪一击,更何况是志在追寻日月星辰,昂首说自己只信仰哲学的女人。人类曲折前进的文明史就是部一桩桩毁灭美与真理的杯具史。

23分钟前
  • 朝东风凉
  • 推荐

和阿梅纳瓦尔之后的《战争终了》挺像的,也是两条线:无神论的女哲学家痴迷揭开群星运行的真相,另一边是亚历山大港内连番上演的教派仇杀——基督徒毁灭了多神信仰,其后犹太教又跟基督教互掷石头。两条线的联结并不紧密,薇姿除了在仇杀中输出一下人道立场,就是醉心于和各种人分析天体运行,表面上看,她似乎是三个男人人生蜕变的关键点,但实际无论总督的上位、奴隶的皈依还是圣徒的进击,其实都跟她没关系,她更像让三个兀自前行的男人偶尔瞥了一眼的路边小花,如果说是用这个理性角色去反衬宗教战争的混乱,可双方在思想上并没有深切的对立或交锋,编导更多把本片营造成一部乱世奇情片。导演手法也没想象力,比如薇姿的研究完全可以用画面描述她眼中群星位置与亮度的变化,呈现古代科学不是很有意思的吗?这里的基督徒够凶狠的,编导有点自黑的意思

27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宗教是政治的分支,不论对错,只论利益。多元多极强于一家独大的垄断,放任独角兽的壮大,会伤及所有人的利益。拿牺牲女主来展示男主们的人性对抗有个屁用啊,杀妻弑母在父系神话里是常规配置好不好?大罗马帝国,女性地位很高吗?除了女主的女性地位,你敢展示一下吗?亚历山大图书馆中那么多好思考的哲学家是哪来的?他们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站在奴隶等底层阶级的剩余价值上来的,然后被反噬被焚烧。活不下去的人,不需要知道地球的运行轨迹。既然奴隶制国家永远没有动力滋养出更先进的生产力,那你凭什么说奴隶毁掉了文明?

30分钟前
  • 恰恰
  • 较差

因为RW,我不后悔....知道这样一个人物传记,我觉得值得!

34分钟前
  • 杯麵
  • 还行

宗教都是一群疯子

37分钟前
  • DirtyCAT
  • 推荐

影片宗教纷争和情感纠葛的的这两条线之间的联系做得还可以,但上下两部分总觉得有些脱节,每部分之中的一些细节也不是交待的很清楚,整体上也不够深刻和有力

3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没想象的好,但足够了

42分钟前
  • 阿尔法
  • 力荐

反智总是一脉相承

46分钟前
  • 江湖子黑
  • 较差

@2024-06-01 16:29:18

48分钟前
  • 虾仁🐷心
  • 较差

每个人的举止都太自然了,反而不自然……是编剧的问题~

50分钟前
  • fight2010
  • 较差

冲着罗马文明来的,剧情神马的很拖拉,原谅我没耐性!

51分钟前
  • 人丑话不多
  • 较差

哪有什么宗教,全是男人的政治。

52分钟前
  • 笑矣乎.沉静
  • 推荐

阿曼巴09年作品,有些空洞

55分钟前
  • 小乖很淡定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