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中年男人的困境映射到周围兢兢业业生活的妻子孩子农民工员工身上,他自己本就是这个社会的阴暗面的集合,却只有他可以置身事外,用法律当挡箭牌。
他可以对自己的能力膨胀、可以刚到小康就不顾妻子劝阻硬上豪车装逼、可以把所有的错误全部推在员工身上、可以把一切家里的事务包括孩子理所当然地压在妻子身上、可以把毫无人性的算法用在别人身上,唯独他不能失业、不能被人批评?
就因为读了点书混到了一个好职位?
感觉导演和编剧完全就是傲慢的离谱,把强者逻辑强行灌到了一个消费弱势群体的电影里,这种又要靠消费弱势群体,又不带来任何思考和帮助的电影,就是连再高的演技也弥补不了的。
之前上映的时候就看着感觉口碑不错但排片超少没机会看,最近看到得了金鸡奖,终于想起来看看。
没想到豆瓣评分这么低,虽然我看的时候没有很明显的感觉,但看了一些短评觉得大家说的一些缺陷也确实存在。
有些细碎场景比如那个莫名其妙的蒋总,也许是为了侧面中年人的难处,但确实好像没有必要很多余而且很乱第一遍看会比较“入戏”,我感受到的就是强烈的“资本主义真的是要不得”😑感觉片名是一种反讽每个人都被推着走,每个人都身不由己,还有一些人沉浸在资本编织的梦里,被资本抛弃了都还以为自己是资本的自己人,依然话里话外都站在资本的角度,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洗脑和伪自愿呢。
在被迫遵守资本的游戏规则中一点一点迷失迷茫陷落认同(因为不“认同”就无法在游戏规则里杀出重围),无知无觉变成资本的帮凶。
即使短暂杀出重围,也不代表你成功了,在你能被替代时,资本就会用糖衣炮弹将你弃之敝履。
你以为你阉割掉自己阉割掉良心能成为资本的自己人,但你永远只是资本的棋子。
而且这个车祸对错能怎么判定呢,又是一个平台搞事然后美美隐身把矛盾全推到员工(骑手/外卖/司机)和顾客之间的故事也拍到了一些家庭分工之间的问题,我觉得也还算自然吧,看的时候没觉得突兀,因为这个人设回到家里这些问题会自然而然发生结尾段有些潦草,还有最后这个B超确实有什么意义,为了响应号召吗?
虽然后面紧接着是沈均怡一个人靠在医院长椅上长叹,好像没有那种二胎开启了新生活的意图但这个二胎真是画蛇添足(还是为了表示祸不双行一波三折😅)那个莫名其妙的蒋总和律师都好幻视黄晓明哦哈哈哈哈
🎬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一场车祸映射到现实生活,一条马路隔绝真理与人情,两种境遇反射出残酷现实。
在同步释出的定档海报中,以一条护栏为界,让两侧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一侧是骑着非机动车的人群,大城市的生存艰难和无情竞争,让他们无暇顾及周围各种环境,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的奔向前方;另一侧则是为车祸纠纷争吵的四人,他们看似已经站在了光明的一旁,可内心却被这场飞来横祸纠缠不休。
海报中央的“谁在创造价值”几个字,更像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是手握重权的高管?
还是奔波劳动的外卖员?
他们都不过是被算法掌控的打工人而已。
在这场车祸中,所有人都是困在算法里的受害者。
影片以最真实的故事,反映了当今社会现实。
更是运用生活化的叙事手法,让大众关注到更多社会现状:外卖员的安全、小人物的生存、贫穷与疾病、夫妻之间的相处。
无论是中产阶级还是底层人群,都在十分努力的生活着每一天。
可这些看似阳光美好的小日子,只要一次变故便会骤然间崩塌,而危机似乎就在你我身边潜伏……每个人的生活都隐藏在平凡之下,而看不见的暗流涌动则无处不在。
那些用力活着的人,又是否能迎来充满希望的一天?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2023)6.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刘泰风 / 宋宁峰 张歆艺
新上了一个电影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与《逆行人生》均以外卖骑手的生活为背景,但间隔如此之短相继上映,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逆行人生》讲述了一位中年失业者转行成为外卖骑手的故事。
徐峥亲身体验骑手生活,力图呈现这一群体的辛劳与坚韧。
然而,影片因"富人演绎穷人"的设定而受到争议,被指责可能"消费苦难"。
与《逆行人生》关注个体奋斗不同,《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通过一场车祸,展现外卖平台高管与骑手间的矛盾。
影片采用多人视角,深入探讨社会问题,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
两片均以现实主义手法,关注外卖骑手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
《逆行人生》强调个人逆境中的重生,而《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更注重社会层面的批判与反思。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的视角相对公正,没有过多伪善。
人们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小算计,觉得自己无辜,怕被讹,都是很真实的,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情况。
影片深刻地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真实反应,无论是自我辩护还是对他人的戒备,都让人感同身受。
创作团队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而是真实地描绘了每个普通人可能遇到的麻烦。
影片通过宋宇峰的故事,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
宋宇峰从公司决策者到被裁员的普通人,体会到与外卖员相同的命运。
这一刻,观众意识到,所谓的中产阶级与底层人民之间的鸿沟,远比想象中要深。
影片没有简单化地描绘正义与邪恶的对抗,而是展现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
宋宇峰在面对公司要求他放弃追求正义以换取工作机会时,他的犹豫和挣扎,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妥协。
刘导演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成熟的创作手法,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复杂面貌。
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同情或歌颂,而是深入挖掘了社会问题背后的资本逻辑,提出了对现实的深刻怀疑。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立足真实,展现对社会深刻的理解和批判。
它没有刻意迎合观众的口味,而是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写法,但考虑到观众的情况,也许后期评分可能还打不过逆行。
但往好了说吧,这两部影片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外卖骑手这一职业群体的生存状态。
它们让我们看到,无论是个人奋斗还是社会批判,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声音。
在朋友力荐之下,看了这个影片,颇为感慨就此随笔。
自己犹如男主角一样,天天为了业绩疲于奔命;也犹如他一样,轻轻一根稻草就能压翻生活的杠杆。
平衡,远比想象的要脆弱。
影片导演耐心而诚恳地记录着这个时代的芸芸众生,这是一部平民的《史记》。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被喻为“牛马”,微如萤火。
铺天盖地的“伟大叙事”的构造下,媒体荧幕到处是“力挽狂澜的能人”“内外兼修的完人”著书立传,“凡人”似乎只是一个社会管理统计学上的数字,并不具备其他任何体征……. 每个普通人的欣喜,苦楚,愤怒,快乐 …….微不足道。
影片的可贵在于看见了凡人,记叙了凡人,踏实地记载着凡人的爱恨情仇。
影片的声效,单刀直入的以生活噪音作为开场,没有任何音乐旋律铺垫;影片的镜头正怼着人拍,因为足够近,压抑的情绪更具张力。
我们是在看电影,也是在照镜子。
身为一个法律人,不仅有主人公的生活乏力感,也和影片中那位冯律一样有着糟心的状态,电影精准了捕捉到了这些法律人面对的困境。
平时荧幕上塑造的律政精英都在顶级写字楼里面签署百万大单, 要么庭审时候侃侃而谈,其实2/8定律下面,很多是冯律这样的律师,普通人所有的困扰,律师一样不少。
但是作为“替人排忧解难”的法律人,必须抛开自身的焦虑,彷徨,甚至恼怒,在平和冷静的情绪下为当事人提供专业观点和方案。
真的很心累。
电影通过冯律的角色,真实展现了律师在现实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与外卖平台的对峙中,他不仅要面对对方的法律团队,更有社会旁敲侧击的压力。
然而,他最终不卑不亢坚守自己的信念,推动案件走向更公正的趋势。
不知道是否是个机缘,2025年初,国家主导的引入竞争机制,以遏制数据垄断,有另外几家打破不合常理的外卖机制,替外卖员上了社保和商业保险!
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 ,以朴素的民生为切入点,作品的充满人性的善意,终会被历史所验证。
昨天去百老汇MOMA看了《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这部电影,也全程参与了映后的交流活动,这一部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我今年观影体验最为深刻的国产电影。
它把“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故事拍出了更为复杂的面向。
在展现“底层家庭的挣扎”同时,也展现了我们所不愿面对的“中产家庭的脆弱”,现在说说我最朴素的感受吧。
首先骑手陈金鹏在影片中是面目模糊的存在。
我们看不到他的表情,只能看到他撞向镜头,倒在血泊里,躺在病床上,完全沉默,丧失行动。
这是我们在社会新闻中常常看到的:外卖骑手被困在算法系统里,成为某种静态的存在。
新闻往往止步于此,而在现实主义影片中,他的妻子徐晓霞登场了——影片中唯一一个自始至终捍卫着骑手尊严的人,她激愤地质问主人公:“难道我老公去找这个死吗?”让我们进一步地追问骑手交通事故新闻频出背后的原因。
“他们难道去找这个死吗?
”
郭柯宇饰演的骑手妻子徐晓霞,演得非常动人。
跟男主危力在医院对峙时,那种委屈、无助又带着点倔强的表情,令人心疼其次镜头对准了中产家庭,花大篇幅展现了男主危力所面临的多重道德困境。
第一重,在骑手没有交保险而自己又被单位裁员的情况下,他不愿为骑手家庭分担巨额的医疗费和误工费;第二重,他自知车祸发生时自己在打电话,并且没有减速的次要责任,尽管面上极力掩饰,内心却难辞其咎;第三重,自己身为外卖公司的程序员,亲身参与了压缩送单时间的决策过程,并为之设计了一套“科技带来便利”的精美话术。
然而终于被命运的回旋镖击中,亲眼见证了“超时送单不合理奖惩制度”的惨烈后果。
程序员的道德困境:化身系统压缩骑手的生存空间,还是站在骑手一边控诉不合理的技术巨头看到这里,我们才意识到,这些外卖骑手全副武装地穿梭在城市之间,用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构筑起一座弹性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
在他撞向男主的车玻璃之前,我们想象不到这弹性的基础设施网络背后的一个个节点是他们脆弱的生命,而这张网络的张力已接近极值,在某个偶然的瞬间就会局部撕裂,使一个骑手家庭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达成送单的时间标准,骑手不得不改变自己非机动车的最高配速作为观影者的我们,所处的社会位置也许跟危力更为接近。
因为骑手们大多是无暇走进电影院消费的。
在我们看完电影之后,回到现实生活的节奏里,是否能够更多地看到穿着骑手制服,清洁工制服,保安制服的一个个人,剥离开职业身份,尊重这些具体的人?
影片中我印象深刻很深刻的部分,是男主危力被裁员后,在城市中漫无目的行走的镜头。
从前的生活太安全了,他坐在自己的驾驶座上,几乎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其他人。
当他发现自己也同样不安全的时候,他走在街上,才会发现那些外卖骑手本质上跟他是一样的,有自己的生存焦虑,也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人。
也要同样扎进片尾的大雨里,奔向某个更温暖的目的地。
男主危力被裁员后,被迫成为城市漫游者,看到了很多从前看不到的东西最后提一嘴,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参加映后活动。
这次当代MOMA的映后氛围非常好,让我又一次相信电影除却艺术的标签以外,它的本质是公共性的,能让志同道合的,关注相似领域的人聚在一起。
下一场在中央美术学院,9月25号18:30-21:30。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没有强洗脑催眠式的鸡汤硬灌没有大喊大叫用力过猛的表演没有狗血淋头生编硬凑的剧情没有坏人必须死好人该平安的刻板设定但有对人性本质的客观展现对人生真谛的冷静揭露无数的无常累积在一起便成了日子“充满希望的一天”不是某一天而是正在经历的每一瞬日子从来不会为谁停留半分半秒无关你坚强软弱 高低贵贱 善良邪恶 你只能拍拍身上的土 擦擦眼角的泪努力和今天和解 继续…注定是个没票房 没关注的片子 但 我认为它是个好片子《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1 2 3… 茄子🍆
突然就用文字的形式结束了。
大概是想延续之前生活无奈的评述,毕竟加啥结局可能都太戏剧或理想化了。
但最大的唐突可能也是来源于此,因为看完之后凉凉的,不至于说完全看不上到希望,但也绝说不上“充满”。
中年的危机和无奈可能就是无解的。
不说议题,其实有写片段还是挺动人的。
其一是四人在马路边第一次谈赔偿,代入感好强不论是哪方。
生活的压力在各个层面都有,这种无奈特别能共情。
其二是夜广场上找蒋权。
云里雾里,其实我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
会想到自己有时候很累的时候,下班除出了地铁站,看到广场舞的健身团队。
乍一听我会皱眉,因为真的很吵。
但是看看他们的神情,精神状态可真是不错,每每这时候我也会觉得音乐不仅没有那么吵耳朵,反而还挺有节奏感。
这种活力(?
)可真是能感染人。
对着他们发发呆,我回家的脚步可能会变得轻快起来。
还有一个是法律援助的律师,一直到四人马路拉扯之前我都一直觉得是个骗子苦情设定。
到现在出了电影院,我都不知道生活中是不是真有这样,呆在医院打捞那些看着就需要帮助的人。
但是真的至少有推着事情往解决的方向发展的主心骨是一种有希望的依靠。
一部现实题材的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与《逆行人生》有所不同的是本片跳脱了单一叙事主体的局限性,这部电影立意新颖,另寻一种独特的视角巧牵出外卖员的生存困境这一社会议题,由危力这一中产阶级“外卖software公司高管”作为切口,进入大数据时代“算法”不近人情的极端压榨劳动人民的鲜血和生命价值,奖惩机制的不公平其背后的真相则是资本的贪婪和欲望。
这部电影采用16mm胶片拍摄,我第一眼还以为后期仿的胶片调色,每个镜头中的空间令人感到逼仄、些许的压抑,手持摄影长镜头带来的呼吸感增强了观众的临场感体验,导演很喜欢用小景深过肩镜头去拍摄人物对话、表情,突出了人物也放佛是我们在偷偷的窥视,这一效果在当事人们在大街上争吵的那一场戏更明显,周围是驻足片刻看热闹的人。
还有电影中对镜子的运用,呈现出角色形象的多面性和内心歧义,突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出了车祸、被裁员、喝醉酒时的失衡镜头,整片的立意、想法不错但导演个人色彩太过浓重,欲盖弥彰,适得其反。
现在看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件很谨慎的事,除非题有强烈吸引我的点/有信赖的人推荐才会去看,这次去看是因为戴锦华老师导赏,没想到竟然第一次在百讲看电影到坐立难安想提前走人。
所谓的揭露现实场景,就是把中式剧情片里最典型最刻板的夫妻争吵、亲子矛盾、喝酒应酬、厕所聊天这些场景搬出来,每句台词都能让人猜到下一句。
所谓的算法与人,从头到尾没看到算法,从头到尾只看到没有自我的人。
从头到尾焦虑不安的成年人,不好好学习只会玩手机的孩子,被撞伤的外卖员始终缺席,莫名其妙的律师从头到尾让人难以信赖,诸如此类,每个人物要么刻板要么立不住脚...所谓的胶片拍摄的纪实感,更像是给空无内涵的电影剧情找的借口。
导演的理解貌似是做旧的滤镜、粗糙的画质就代表纪实,有没有考虑到现实本身已经变化了?
快到飞起的互联网生活还在被你用粗糙、缓慢的镜头来表现,你管这叫现实主义?
真的不知道两个多小时在看什么啊...
【-】实在是太乱了,就是那种现在新导演很喜欢做的刻意避开矛盾选择拍摄“淡淡的生活”。但是这片子显然越来越不清晰,说是同期逆行人生的另一面,但是小到家中个人的中年危机大到社会的资源分配不公,肆无忌惮地宣泄自己的观点却不加梳理,自认为平淡的生活展示实则充满了个人观点📽️
议题先行的片子,在议题呈现上相比逆行人生无疑是更加直接尖锐不加粉饰的。但无论是切入的视角还是节奏的失衡都让议题无法提供更多的情感触动。橘子的意象引入也和主角的转变一样草率且突兀。影像也是一股电视剧质感,导演似乎还沉醉在使用16mm胶片拍摄的兴奋感中。片中有四五个镜头有明显的杂质遮挡画面,也没有想着后期修复一下,在映后有观众指出后反而侃侃而谈胶片的拍摄特点。可能也是这种自满让其完全不舍得删减镜头与情节,导致拖沓冗长,多处废戏。演员表演也是除了郭柯宇外,并无多少可取之处。
简直要以为是逆行人生的原剧本,其实要把“算法”这种机制符号说出来没有什么阻碍。无比逼近生活,细节里全是精髓,每个角色都塑造得很好。我们的漫长生活,就这样轻易地悲凉地被解构在两小时当中,在近景景框里看不到全貌,漂浮着抓不到安全感。
感觉讲了很多事但很多都点到为止
想讲现实,但不够扎实
从感受上说,和《逆行人生》甚至《凡人歌》都是同一个命题,但在普通人的情绪描写上更加真实,也并没有刻意追求所谓的冲突。其实到了岁数,处在某一个状况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一切是逃不过的,无非是早来一些晚到一些而已,能逃过的人永远是少数中的少数,这并非什么逻辑中的必然阶段,只是人口规模如此的前提下无法避免的宿命。即使不换位思考,也都明白这并并非只是男主和被撞骑手的矛盾,而是人性的矛盾,即使有些人可以通过所谓的个人努力避免落入不堪境地,答案也同样不适合大多数人。讨论道德和法律从来都没有太多的价值,我们只能学着在现状中让自己避免危险,无论储蓄、丁克、教育、买房、甚至保险,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选项,不过是为了让我们保全自己而已,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当成可能影响之后生活的前提来考虑,可能现实生活会更轻松些。
新劳工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胶片,声音质感
排片太少,居然到今天还没开分,怒打十分
剧情薄弱,铺垫过长,对抗弱,一系列原因导致无聊,优点就是不煽情偏真实,选点太平淡。
在上影节刷片刷到,人物都很复杂,但是好多的地方都是看破不说破的一种态度。
本来挺不错的片子,但男主为了帮助被炸死的外卖员而离开公司,这就有些不符合人性了,结尾一句找到新工作就结束了有些敷衍了事,好感直转而下
真是绝望的生活啊…苦闷 胶片的拍摄也没给影像质感加分 现实主义题材什么时候能拍的好看一些呢 期待国内肯洛奇
导演借社会事件发了一通中年危机的牢骚,然后哪个都没讲好。以及,男宝在婚姻中有什么困境呢?家里作威作福,外面自己高高在上,唯一经历了裁员,竟然还安排了公司求他回去。最后还说要跟中国八千四百万劳动人民共情,去你M的吧!
6/10。起初设定很好,而且得益于胶片拍摄,镜头也是生活化的,但是中间还是加了太多的剧情,包括但不限于妻子二胎、葡萄酒电商、老电影放映员以及女儿球赛,生活是琐碎的,但考虑到电影时长,还是要做取舍的。挺不喜欢影片最后所有的矛盾都是通过“字幕条”来解决的,但片尾曲够丧,听完之后根本不会给人有“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的感觉,总觉得主创们在阴阳怪气唱赞歌。PS:临时加映后还是挺惊喜的,也顺利要到了三位主创老师们的签名。期望影片能够早日公映,最好是和《逆行人生》同档期,让大家评判这是个选择“黄金”还是选择“好人”的时代!#26th SIFF 2024年 第14部
又是没有希望的一天
完成度较高的现实主义作品,作为导演首作值得肯定。演员的表演也很加分。难得的16mm胶片拍摄的画面质感很舒服。拍摄于2022年的此片如今看来恍如隔世。看着银幕上要做核酸、出示健康码的男主角,也跟那时的我们一样焦虑不安,甚至带有面目可憎的暴躁。这种日常的记录搬演也有意义。影片展现了面对同样的工作高强度压力下,高级白领中产和底层百姓完全不同的境况。前者失业后只是不能买新车了而已,后者则要付出人财两空的生命代价。在电影的结局,各个角色都获得了前途未卜的命运:怀孕二胎却叹息心烦、被公司返聘却良心难安、拿到赔款但亲人无法生还。他们没有喜悦,有的只是无奈和惶然。大环境是不能抱怨的,只能改为“国际环境”配音台词替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希望在哪里呢?电影没有答案。三星半
你比《逆行人生》唯一好的地方,就是晓得给农民工找个律师。
2025-01-19:很喜欢的一个细节是夫妻两人第一次去探望受害者家属时,妻子拿出钱,而丈夫说“你怎么能替我做主”…对方律师称呼妻子为“危太太”,而妻子说“我姓沈”。这是最精彩的两句。哪天是充满希望的?谁是充满希望的?是中产阶级的男女主?还是醒不过来的外卖员和他的妻子?戛然而止的剧情配上片尾象征性又“充满希望”的字幕,荒诞又好笑。用16mm胶片拍摄的意义在哪里?只觉得更像是一部琐碎的古早的电视剧,里面穿插着外卖、直播带货、疫情…各种与胶片时代相互排斥的割裂和奇怪。而且质感真的很差。“不过吊诡的是,最近这两部标榜现实主义的的影片都没有真正站在绝大多数典型外卖骑手的立场上,反而不约而同地把主人公设置为遭遇中年危机的中产阶层男性,或许它们真正试图呼应的群体从来也不是底层劳动者。”
卖的东西不太一样,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人是个数字的奴隶。
现实生活中足以让所有人头疼的烦恼都纠缠到一起了,但是当做电影的题材却远远不够有力,冲突和反转性均表现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