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Music,巴洛克音乐恋母迷思(港),声声长流(台),Musik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阿廖沙·施耐德,阿珈特·波尼茨,玛丽萨·特里安德菲里都,Argyris Xafis,Frida Tarana,Ninel Skrzypczyk,Miriam Jakob,沃尔夫冈·迈克尔,Finn-Henry Reyels,Stamatis Baknis,Eleni Chal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希腊,塞尔维亚语言:希腊语,英语年份:2023
简介:《音乐》是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现代复述,讲述了一个男孩在希腊与他的继父母一起长大,并在 20 岁时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在因犯罪入狱服刑期间,他坠入爱河并与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女人原来是他的母亲。 故事发生在 20 年后的伦敦,这个男人现在和他的女儿住在一起,并 且开始失明。详细 >
#25th siff# 感觉属于自己储备不够,没能理解吧
3.5
我没看懂,能说吗?这tm是啥啊?为什么一个镜头要两分钟,啥也不发生?
C|扁平空的典型案例,不只原命题中的宿命感完全被消解,电影本身的特征都被抽象概念化,连时空都被抹除,全片只留下一句“弑父娶母的命运”,私以为是与电影最引以为傲的本质背道而驰。我隔壁老哥20分钟愤然离场,要不是心疼票钱我也跟着走了。#LFF2023#
完美的电影
音乐不错
这个最佳剧本是怎么颁的呢?这个有什么剧情可言吗?有点,但真的不多,然后电影名字叫《音乐》,就唱了俩首歌就叫音乐了?就这真难给好评,也不知道他有何魅力,然后就硬说跟《俄狄浦斯王》有关就有有关了?呵呵了
很明显是一次十分刻意为之的作品,一般而言导演对形式的极简化与雕琢控制都与角色设置本身有一定关联性,至少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一定的线索,而本片则是直接冲着纯抽象的形式而去,从表演到叙事,比布列松简化的更极致,是真的把人变成了“模特”,无意义的空镜与大全的衔接,相信是导演追求的新语汇路径,最后的音乐部分达成了与之前风格相吻合的形式美感,但也让影片成为彻头彻尾拒绝被理解的远观之物。
装B
意外的能看得进去 也很enjoy 完美留下了故事的骨架 用音乐为血 以静置为肉 把电影塞得满满当当 得益于导演的审美 画面的角度很是漂亮 演员也用一种呆板而戏剧化的形式传达出了悲伤安静的氛围 非常喜欢
2023柏林最佳编剧。这个奖发得有点……这个重述俄狄浦斯王的故事还算是挺巧妙的(所以剧本奖真有点顺拐),但是导演手法真的非常分散观众注意力,看完马上复盘再看一遍才算是基本把情节点(以及导演的诸多设计)连上了,沙内莱克的时空观念还是挺厉害的,尤其完全不交代时间和地点过渡的手法还真是挺迷人的;视听上可能还是受布列松影响比较大,一些身体局部特写的张力相当不错。总之我真还是不太吃得下沙内莱克的片子,但这次已经算是比上次那部《我离家了但……》体验要好很多了……
#NYFF61#极简主义俄狄浦斯王,美则美矣但没什么新主题,海报上的打乒乓球那一幕很妙啊!你们希腊人都是一言不合就跳海游泳的嘛?“皮尔洛横着带横着带”一幕经典再现,不知道作为德国导演的Angela是何居心哈哈哈。
怎么才能骂得好听一点呢?柏林硬给奖真的是糊弄人哦,给了评审团或者艺术贡献都能说得过去了,偏偏是毫无剧本痕迹的编剧奖?在这没有人物没有故事没有节奏甚至也没什么音乐的叫《音乐》的电影中,编剧到底起了个什么作用?如果是因为对《俄狄浦斯王》的现代化改编的话,对观众来说,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2+→4+)20231220二看,如果说布列松更执着于对人物局部动态动作的捕捉,那么夏娜莱克则更偏向“静态(或微小)”的动作 (写字,劳作,步伐等);保留《俄狄浦斯王》的故事而去除台词,仅由画面展示,远景看不清人物细节的动作,部位特写看不清画外部分,时空跳跃,极简叙事导致故事断裂,省略掉中间过程与情感宣泄,但逻辑存留,由自然声与人的歌声组成一首优美的音乐。夏娜莱克top3// 20230727首看,看的第七部夏娜莱克,也许是最看不懂的一部,即使它拥有像几部前作一样干净明亮的镜头与构图和,但整个剧情不连贯,就像一首首音乐之间的无关联。待重看
只看出了布列松,完全没看出俄狄浦斯王。这是命题作文吗?怎么拍成这样?中间数度怀疑自己脸盲,回拉了三遍才对上号,不理解将“父亲”这个身份进行传递的必要,“母亲”这个身份更是无从而起,稀释了血亲伦理关系,放在现代背景下,比起弑父娶母的有悖人伦更像是普通的残疾nerd的丧妻之痛……造成这种观感的另一个原因是断罪时刻,似乎“俄狄浦斯”到最后也没发现“父”“母”“子”三人间的纠葛,只有“母亲”一个人带着秘密自尽了,“弑父”与“娶母”的炙烤在不知情的“俄狄浦斯”处只留下“过失杀人”的案底与“丧妻”的鳏居
#25th SIFF 是部挑观众的电影(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中途离场),“轻”台词与情节的叙事,被“冰冷”的观察者视角的长镜头填充,生活片段定格,悲剧徐徐发生,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观影体验(不过与音乐的连接牵强
忧郁的希腊 危机四伏的柏林 一幕幕空间转换 虽然更加接近神话本身 但对现代人的启示是什么呢
像是把空气和时间从影像里抽出,所提供的一种真空的质感,从而可以在其中忘却现实的动作逻辑,陷入由电影构建的一套特有感知系统里。
前三分之二真的牛逼,电影的平面性质和立体幻觉互相拉锯,平面上把空间往外撕扯,同时遮蔽和压制纵深,然而纵深方向的运动就像透过一面橡胶刺向观众的利刃,这种从天罗地网中渗出来的无可抗拒的力量,完全无愧于影片重现俄狄浦斯王故事的宣称。此外,儿童和布列松式表演的冲突,音乐和静止,时间流转和跳跃的节奏和速度……也都营造出莫大的张力和悲哀。这才是电影啊……
非常沉浸式,镜头设计玄妙,反戏剧冲突,反配乐,整个故事如水流一般推进。肃穆般的命运。结尾河边那段厉害极了。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