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拍出了许多亦真亦幻的时刻...但现实的残酷在于,它如果想要把这一切美好变成一场梦,简直易如反掌。
全片以轻盈的姿态,打破了普通人对精神受困者的恐惧和偏见,是一部功德无量的电影。
本质上讨论了很多社会性的问题,只能观众慢慢去体会了。
戴春和觉晓从疗养院跑出来之后的一场戏预示着这残酷的一切——夜晚戴春和觉晓两人从黑暗中走到终于有些光亮的路上,面对着眼前的废墟,他们一定看到了烟花呼啸着腾空而起,再绚烂绽放,但在观众眼中,却只能看到脚下破败泥泞的小路上,几个浅浅的水坑里倒映着烟花的破碎残影。
这是我认为整部电影里最惊艳的一场戏,也是最致郁的一场戏。
人人都知烟花易冷,便更加歌颂它霎那的美丽。
但在这冷漠的世界看来,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连这短暂的快乐都不能拥有,只有水坑中模糊的倒影才能与之相配,残忍至极。
从医学角度上来讲,双向情感障碍通常很难彻底治愈。
虽然临床治愈率可以达到70-80%,听起来治疗效果还不错对不对?
但据统计,临床治愈后五年内的复发率高达惊人的75%。
常见的复发原因是中断服药、受到精神刺激或过度劳累。
换句话说,临床上治愈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除了要长期与药物为伴,回归生活和融入社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精神上的刺激和身体上的劳累对于普通人来说都很难避免,可想而知对于他们更是何等艰难。
所有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有爱而不得,有得而复失,有生不如死,有死里逃生,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
只能去电影里做场梦吧!
病痛的困扰不知何时何地便会卷土重来,就像抱着一颗定时炸弹,即便温柔壳此刻保护了他们,但谁也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样子。
戴春觉晓拼尽了全力,才刚刚触碰到我们能称得上平凡的生活,未来仍有无尽的苦难,是你我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
所以很遗憾,我并不觉得爱能治愈一切,他们的温柔壳下面,有的只是抚不平的伤口和解不开的死结。
但温柔壳也是一颗止痛药,就像戴春觉晓看到的那片烟花一样,带给我们片刻的治愈和安慰,虽短暂,却绚烂。
感谢导演让我们做了一场梦,毕竟我们还有很多生活的苦楚要面对。
梦醒了,药劲儿过了,现实依然残酷且尖锐,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向前,我们不能认输。
导演无疑是温柔且善良的。
他让两个饱受家庭困扰的破碎的人在彼此那里获得了温柔、获得了肯定、获得了救赎。
抑郁症患者最无力的感受就是,自己被抛弃、自己是多余的、自己是不重要的,自己不存在可能会更好。
有一个愿意帮助自己、肯定自己、坚定地选择自己的人,恰是一剂良药。
但导演的温柔和善良也是理想化的。
影片最后戴春父亲说出了和他自身人格、状态都非常不符合的话,“一切都过去了,会好的”,并以自杀结束这一切伤痛。
但现实中残暴的父亲是绝不可能变得温柔的。
我理解导演想要在电影最后解决男女主内心的症结,但现实可能是,犯下错、造下暴业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认错。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仍然带有鲜明的男性视角。
虽然导演想要去拍的是互相救赎,但未免让人觉得戴春对觉晓的救赎太过简单了,仅仅去寻找她过去的家就能抹平创伤吗?
在戴春释放了觉晓内心的鸟之后,影片更是直接将叙事重心倾向了戴春,觉晓成为了一个给予怀抱的女性抚慰者,她承受着来自戴春的痛苦,她自己呢?
她自己的创伤不会被再次引发吗?
如果说得过分一点,影片最后像是变成了一场男性精神疯癫的幻想记录。
原本是写短评,但无奈字数超了,发了长评。
可惜豆瓣只能打双数分,我比较想打7分,但在如今的电影市场,用心的创作者需要鼓励,暂打四星。
2023年平淡开始了,《温柔壳》是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的第一部影片。
感受很奇妙,熟悉又陌生。
整体而言,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稚嫩的痕迹确实浮现着。
但是当看到天桥上,戴春和觉晓向双方奔跑着,拥抱在一起,我感受到了属于片子的力量,泪水止不住地流——戴春与觉晓小心翼翼、能力有限地维持着生活,生活即将崩塌之时,戴春走向覆灭似乎是命运注定的,但瘦弱的觉晓支撑了他,爱将两人从边缘里拯救回来。
生活继续惯性向前,好坏如旧,两人的生存情况并没有实质的改变,但那一刻彼此支撑、生活下去的力量,扭转了他们的人生。
我们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维持那些稀松平常的生活图景,这是这几年我的切身感受。
而日常生活不仅滋养我们,也磨损着我们,我们想要尊严地幸福地生活,必得抵抗这种磨损。
我们需要很多很多爱和勇气,才能活下去。
我们的生命,要么日日地爱意衰退、勇气消失,要么逆流而上,拥有更多更多的爱和勇气,汇聚成活下去的力量。
这部影片也许有许多稚嫩和不完美之处,但它具有并试图传递这种力量。
这是我感受到的这部影片要与我沟通的内容。
而过去三年的生活经验,无法不构成我看这部影片的某种前提条件。
或许这就是我和这部影片的缘分吧。
这两天,平遥下雪了,薄薄的,难得美好的生活场景,让我感觉那么感动。
2023年开始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继续向前了。
英文名Awakening Spring,觉醒之春,片中对应的应该就是女主的名字“觉晓”。
春眠原本不觉晓,但影片讲述的就是一次两人扶持下在春天醒来,看向未来的故事。
但春天醒不醒来,都不能改变四季轮转,区别只是在于到了冬天是在睡梦中,还是自觉地挣扎求存。
所以我觉得影片并不是在表达“孩子”就是一切问题的解药。
恰恰相反,白客的角色的存在恰恰表明了他们的孩子、包括他们自己,以后所必然要面对的苦难。
孩子只是他们醒来所抓住的一根稻草、是尹昉走向淹没时的那个呼喊、是尹昉坚持托举着想送到对岸的寄托(哪怕从距离来看,最终结局只会是两者共同被淹没)。
一个有意思的点是病院的枕头上写着“雁南飞”。
大雁冬天南飞取暖,直至“春眠觉晓”飞回北方。
病院才是那个温暖的南方,一切都有人包容、是最适合的环境,可以放松地睡过春夏秋冬。
可是总有一个向往的、视之为归宿的世界在引诱着他们回去,哪怕要面对现实的寒冬。
为什么是归宿?
因为岛的那边是没有壳的螃蟹,它们先天失去了壳,就像男女自生下就失去了童年该有的完满家庭一般。
而男女主想要给它们一座城堡,想要让它们健康成长,想要看到自己的另一种可能。
虽然王子文线完全不够丰满,虽然片中对男女主的精神问题一直处于工具化的呈现。
但还是感谢这些主创们对这个题材的支持,起码院线有几十万人看到了这个电影,比更加真实的纪录电影死在流媒体甚至查无此片的结局要好多了。
这片子还差一首好歌,所以我没有哭。
但同观影的六七个陌生人都没有玩手机地坐到了演职员表最后,我想他们也是有触动的
今天去看了温柔壳,其实最近520被各种甜甜的恋爱酸到,想去被治愈一把。
结果不仅被治愈了,还认识了国内比较边缘的群体。
其实甭管是我们有烦恼的人,或者有某些精神障碍的人,都值得被爱,被尊重。
看完电影,感觉不管这世界上有多少个戴春,都值得被爱的权利,去寻找他们的觉晓。
其实看电影后我挺想映后分享,毕竟我曾经也有过轻生,抑郁症的问题。
我也承认自己也曾有某种程度的狂躁,对我家人朋友傲娇地狂叫。
也不是什么家庭问题,就是我个人接受不了高考的压力,社会的毒打,疫情的影响。
但是在最紧要的关头,总是有一个她,会给我带来安慰,会给我温暖,治愈我。
但是可能跟电影里萌生感情不一样,现实里她要不然是给我心理学书籍让我看看排解一下,或者通过言语,跟我遛弯,一起喝杯闷酒,吃个饭沟通沟通。
这样我高考的压力或者面对社会的压力,那个长得像鸽子的心结都会通过这种方式慢慢排解出来,放飞。
可能我也不想把我跟她的关系复杂化,也有可能我太胆小,走不出那一步。
说回电影,看的过程中,我一直蛮难受的,看到尹昉演的戴春原来在可爱的外表下原来遭受过那么多痛苦。
他通过苹果想给王子文演的尹昉带来温暖。
结果自己原来心里藏着那么多痛苦,包括被家暴,母亲上吊自杀。
我看的太心酸,尹昉演的真好,他真是把自己深深地代入这个角色,不通过言语,更多通过他擅长的肢体。
一会像个成年人,一会瞬间在强烈刺激下成为孩子。
当我看到他不得不接受电击治疗,想狠狠抱住他,给他最好的安慰。
更为痛心的是王子文演的觉晓,可能我一直一个误区最心疼女儿的应该是父亲,但是其实母亲才是教会女儿生儿育女最重要的人物,我蛮喜欢本片最后一个镜头,女儿平静地面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告诉她自己要成为妈妈了。
可能这是她在整部影片需要迈过最大的一个卡,学会爱与责任,放下偏执跟敏感,成为戴春的温柔壳。
发挥她的母性光芒。
我蛮高兴作为王子文的粉丝,看着她从欢乐颂里的曲筱绡,到三体里的叶文洁,到现在的觉晓,可能每个演员,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不同的角色突破自己。
看到温柔壳里子文这么精彩的演绎,也期待未来更多的突破。
然后简单说一下配角,咏梅老师演觉晓的小姨妈真的,太精彩了,很快地让我们了解觉晓的心结,她内心里的鸽子。
虽然只出现了一段,但是她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跟白客演戴春的哥哥一样,他们是照顾,关爱自己家人的,言语虽然激烈,刺耳,但是句句都在理。
甚至我觉得白客那个角色的痛苦真的在那句不当戴春弟弟和给完钱后达到了顶点。
戴春跟父亲那条小支线也戳到我了。
虽然小时候经常被打,但是在照顾年迈的父亲和跟父亲告别后,感觉突然间戴春的鸽子被放飞,他也变了,也许变得更好。
很喜欢这部电影,温柔壳,也希望更多人能被它治愈到。
PYIFF 6th 刷完这一部就跑了。
此刻飘雪仍在继续,真实且浪漫,这也正是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触。
今天忙完手头的事,匆忙去回忆那段真实的感受,来自电影与生活的通感。
影片中的男女主身份很特殊,他们是远离人群的,他们同样也生活在我们常规的日子里;他们的爱是简单纯粹的,但他们也同样会面临些坎坷。
那些真实的置景、演员素颜的妆发,总让我感觉是正在探访着一对普通夫妻的家,但那种双向奔赴的坚定、彼此都更关爱对方的品质,又令人不得不羡慕憧憬。
也许这正是导演的现实感吧,当你收获一段能为其放弃一切的爱情时,你的生命一定遭遇着来自其他维度的不幸,是一种极端的浪漫,又是一种极端的现实。
回看生命中那些来往的人、得失的事,得偿所愿。
感谢《温柔壳》,正是我这段时光里,最温柔的壳。
虽然故事有点写实,但整体更加偏文艺,生活就像刚蜕皮的螃蟹壳,看似它是坚实的保护伞,但是脆弱不堪。
这种电影果然不是一般年轻演员能演出来的,王子文跟尹昉的演技足以把这个文艺片撑起来。
刚开始两个人出场,那种不协调感就能让观众知道他们在演精神疾病患者。
35岁+的尹昉有着成熟的外表,但是天真纯朴的眼睛真的好难得,把虽然有疾病但是内心简单脆弱的一面表现的真好。
两个童年不幸的人相互拥抱、相互取暖,世界虽然令人难过,还好有温柔壳保护小小的我们。
本来半夜去看,带了包纸准备擦眼泪,结果发现根本哭不出来,几乎没有打动我的点,感觉被某音上的片段给骗了。。。
先说优点:男女主演技在线,属于“有个性”的演员,在一起非常养眼有氛围感。
但是我看完这个电影最直观的感受是:男女主为什么要生小孩??这对小孩子来讲太不公平了,而且后期女主怀着孕要照顾精神病老爹还要照顾发病男主,将来没准还有个精神病小孩??拿女主当丫鬟使啊我看着都替她累。
男主他弟在孩子这方面倒是很明事理。
孩子这个剧情精准踩在了我的雷点上。
如果要讲相互救赎,不如把大量剧情安排在相知相爱,在不被理解的二人世界活得幸福……但是如果说这种家庭有小孩,那真是不幸的开端,就别提相互救赎了。
再者是男女主相爱的过程交代的给人一种空白过于平淡的感觉,一些情节很生硬不自然,夹杂着PPT式的转场。
老爹自杀男主光着跑这个剧情我满头黑线,虽然不能以正常人的思维来看精神病,但是这剧情也太诡异了。
对于女主找妈妈这个交代的太怪了,彩蛋嗯……更是无聊至极。
两颗星一颗给王子文一颗给尹昉,不能再多了。
近几年想通一件事情,对我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什么是标准?
什么是社会标准、人生标准?
生活里存在了很多隐形的戒尺,这些隐形的评判标准像一个笼子一样困着每个人,哦,不能说困着,“困”这个词带有贬义含义,应该说是……牵引?
无论这条路带来的结果对某个人本身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会受到社会的牵引,一旦脱离了,就会收到其他人恶意的责骂。
对于残障人群,他们要走的道路就是“照顾好自己,要减轻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两个有问题的人最好不要生小孩”……“他们明明有更好的选择,比如永不组建家庭,比如两个人之间最好有一个“正常人”,但是他们没有选”……以上选择都可以被选择,但不能说没有按照这条路走就是不对的就是要被骂的。
男女主就是这样。
“他们这么做就是不负责任,不对自己负责任,不对孩子负责任,不对家人负责任,不对社会负责任”。
人就只活一次,对于任何人都是。
你没有办法强制剥夺他们选择人生的权利,或许对你来说可能他们这么选在你的标准来看是苦难的,为什么要把你认为的苦难强加给别人身上,退一步说,就算是苦难,做选择的人只能受着,不要去替别人免去经历苦难的权利。
在尊重二位命运的同时,感慨他们纯粹的爱情,对生活的渴望。
本片讲述了一对在精神世界受苦的男女,彼此以爱为希翼,在黑暗之中,破壳相拥相爱的故事。
导演王沐在自己的创作后记中引一句诗作为概括:“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
”那些栖身于隐秘角落的边缘群体,那些饱尝命运之苦的生命依然需要被温柔相待,依然拥有勇敢去爱与生活的权利。
囚鸟之爱,逆流奔跑 王子文饰演的觉晓是一个被小姨利用,抛弃送入安定医院的抑郁症患者,她找不到母亲的下落,找不到精神的依托,企图割腕而死,但却在医院遇到了由尹舫所饰的戴春,这个低智,间接性躁郁的少年,对她产生了关注和迷恋,并且给了她一颗燃烧的心。
电影开头的一个画面,是迷雾之中,觉晓无力地倒下,但被戴春抱起,走出了雾气,这两个人的相遇注定是一场双向的救赎。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好似在拍摄校园题材,青春片般,病院似乎成了他们的乐园。
大量手持去拍摄两人的互动和状态,无论是茶园中在浮光树影中的奔跑,还是天台上戴春吃掉觉晓咬了一半的苹果,都像极了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懵懂中拉近距离。
他们在做广播体操时彼此偷看,在废墟里深情对望,戴春赤裸着双足却买给了觉晓洁白无暇的鞋子,送给她手表去遮盖她手腕上那令人心碎的刀痕。
导演在叙事上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呈现特殊群体的感情:除身份的偏见,讲述相处的真挚;使用温暖的细节,抚慰残破的内心。
尽管医院背景的嘶吼和哭号声时而会让我们回到现实,尽管戴春不时的情绪崩溃,和觉晓的沉默孤僻给我们烙上一层“特殊群体”标签,但作为两个心灵束于巢窟的异类,他们的情爱和相处其实同所有正常人一样,并且比大部分更无畏,更无私。
席勒曾说:“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
”戴春与觉晓的疯癫和反常,游戏人间的荒诞,不是因为他们有”病“,而是在泥潭般的现实里,相互鼓励,放飞心中的囚鸟。
现实之觞,温柔相拥 电影的后半部分,两人走出了医院,回归现实生活,但迎接他们的不是一个更好的环境。
当两人第一次发生关系后,小姨认为是戴春非礼了觉晓,眼中尽是偏见的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没有爱人之能力。
在外界的有色眼镜下,戴春找到了送外卖的工作,而觉晓给人做指甲,打零工,两人选择用微薄的力量撑起了彼此的生活。
影片试图去做到从感情生活上升至人文关怀,也就是特殊群体如何回到社会,回归生活常态,如何真正治愈自己内心的顽疾。
觉晓的抑郁源自于找不到母亲的下落,她寻找的母爱实则是因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孤零,在这过程里,她也在寻找自己的主体性和身份认同;而戴春童年时,被暴力伤害,被父亲压迫,他情绪世界的霍乱来自于他对抗着童年阴影、父权戕害和原生家庭的悲哀。
影片不仅仅呈现了一段非常规的恋情,也在试着探寻和触碰这些导致这些边缘群体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讨论爱欲时表示:“真正的爱其实是真理之起源,是从个别的身体之爱牵引和爬升到这条灵魂之爱的路上,成为普遍美的本质。
”最终,戴春和觉晓有了一个孩子,这个新的生命使得他们的关系上升到全新的疆域,也解决了彼此的内心痛苦。
觉晓自己成为了母亲,她的过去也翻开了新的篇章,戴春成为了一个父亲,他将打碎过去所有伤口结成的铠甲,变成一个更有责任的男人。
在这一时刻,孩子作为新生命圆满了两人的生命,他们不仅仅可以像正常人般重返现实,也可以让爱的结晶破壳而生,春风化雨,展望未来。
在父亲自杀死后,戴春赤裸着上身在城市的霓虹迷失,奔走,觉晓紧紧地冲向他将其抱入怀中,这可能是电影里最动人的瞬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暗夜时刻,都期待与共鸣的灵魂相拥,感受另一个生命的体温,并且传递出自己的情感。
我们的生命旅程里总有不幸坎坷,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虚无,注定幻灭。
夜晚凄清,但总有烂漫烟火,孤寂的梦里,会飞出电影中的那只白鸽,温柔壳不是保护色,而是心的窗帘,总会有人把拉开,看到你的月光熹微,星云澎湃。
拍这部片之必要?简直爱疯了🙏🙏🙏
試問:1.兩名精神病患,料理好自己都費老鼻子勁,而且疾病遺傳的風險已經實實在在地擺在眼前,為什麼還選擇生孩子?為了響應政策的政治正確?把懷孕作為治愈自己的手段,是不是一種自私?2.有人說精神疾病不影響主人公的受教育和認知,那麼他們為什麼不避孕以致意外懷孕?3.影片動用了為反襯男主的偉大而塑造一個因入贅而有苦难言的窩囊弟弟的老套語法,男主將罹患精神疾病的父親從弟弟安排的黑心養老院裡接回了家。病程如父親這樣的重度精神病患住在家裡,由自己女友每日獨處伺候,男主這慷的誰之慨呢?4.被家人捉姦一段,什麼女生和男友睡覺還穿胸罩?和《臍帶》類似,也是抱著對國內電影節評審標準和影評人節操的尊重深夜專程觀影,沒想到恰爛錢的那麼多!這兩部青年導演的破片,語法和拍法和國產爛劇簡直一樣一樣的,沒勁兒透了,以後真別拍了。
压抑难受,虽然知道他们是在自救,但是看到弱势群体自救真的观赏性很差,因为难受。尹昉少年感难以置信,他竟然是86年的,演技也绝了,白客客串也很惊喜,普通人的无奈就是如此。梦旅人,绿洲集合一起的感觉
剧本不行,抑郁症成了蹭话题。摄影很低成本。不是台词少留白多就是文艺片了。
这辈子不指望了,但下辈子一定得谈个尹昉这样的。
【0】想骂的话都写在长评里了☺️
两个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的人,只要我们笨拙地张开双臂连接在一处,就能飞出只在夜空下展翅的一只白鸟。
生活中“爱”无法疗愈的问题太多太多了,更何况即使对于绝大多健全人而言,“爱”也那么难得。
那些暧昧的、流动的、委婉的和剧烈的情感,与面部特写-中短焦距-沉浸式电子乐等简洁的形式组合竟如此适配,在实景与真人的设定下,显得那么动人、那么细腻,导演就这样轻盈地把片刻的爱之真实雕刻在影像之中,实在是厉害。出院前男女主角的情感互动的那种感觉,观众在未来一定会不断地回忆起。要是一直这样拍多好啊,也许是要的太多、要的不明确,出院后的质感反差巨大,突变为现实主义苦情剧,而这戏剧的重点更是经不起推敲。硬要这样写,也应该是对“生或不该生”的话题辩论到底,否则我们为啥要对一个一片避孕套都能解决的问题而苦恼呢?
弱版绿洲,煽情有余,动人不足。
给题材加一星,这种写实风的电影,大陆还是有一大段路要追赶~~
屡次被观众诟病拍摄的人物像精神病的年轻导演们把创作的目光锁定在了精神病院
在我十年观影生涯中都算得上最大烂片的有力竞争者:) 强调一下,暴怒、强迫行为、社交能力缺失、精神失控都!不!是!抑!郁!症!请不要再污名化精神病患者了!电休克疗法也是正常疗法,别拍得像进毒气室!电之前需要麻醉和打肌肉松弛剂,电影里纯粹是在杀猪!
请导演分清 MV 和 电影的区别,以及不要把卖惨作为唯一填充内容的手段,低级,廉价。
废墟里的烟花,只存在于污水的倒影中。救命啊这个妆造长得好像初恋,还好我自己一个人在深夜去看了,只有在夜里奔驰的外卖小哥会看到我在全是雾气的河边哇哇大哭。
非常理解这个创作理念,是一个闪光点。但是电影本身过于意识流,没什么章法,也没什么风格,勉强堆砌成一个片子。
【8.5】1.华语年度十佳预定,难得上半年在大银幕上两次见到有关抑郁症题材的杰作,主创没有陷入对该群体病症和治疗方法的臆想,而是真实展现了患者及原生家庭的不堪与挣扎,片中的飞鸟就如同丘吉尔所说的黑狗,它会一直盘旋在你心里,如影随形,每你以为熬过了黎明时最浓重的黑暗,看见了希望的曙光,实则只是虚幻。每个人都有资格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带来新的生命,但是只要有压迫和剥削,善良无辜的人就会被社会放逐,被逼疯,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甚至要让手足无法相认,我们本该是好人,为什么会这样?2.虽然是处女作,但王沐在视听的把控上已非常老道,梦境中预示未来的黑白海,象征心病的大雾,超现实化的手中飞鸟,解开心结的大雨,都频频让我潸然泪下。尹昉和王子文的演技一如既往地稳,发病时眼睛和嘴唇的症状太真实了。
这片为什么会有7分?硬着头皮看完感到相当迷惑
整体并不好,但尹昉太好了,眼睛像受伤的小鹿,好想被他一直抱着呀~
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