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中国经历了什么?
武汉经历了什么?
最后,世界经历了什么?
时间过的可真快,马上2021年元旦了,我们是否还记得2020年春节在家闭门不出,居家隔离的日子呢?
印象最深刻的片头是一个男医生穿着防护服背对着我们,整个画面和科幻片里的巨人一样,一架小小的飞机缓缓的从他身体飞过。
疫情面前,医生护士就是我们的英雄,和科幻片里的英雄一样,守护世界和人民的安全。
看到第五集,我终于理解了!
这次的疫情,医生和护士是多么的不容易,真的太感动了!!
一定要看第五集。
护士姐姐们对病人说:我就是你们的女儿。
护士照顾新冠病人也是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心血,倾注了感情。
病人的离去对医护人员的精神冲击也是很强烈的。
这和面对普通的疾病离世还是挺不一样的。
她们的爱真的照亮了整个病房。
我在远离武汉和上海的地方,闭门在家,感受不到医院里的焦灼。
只知道不能出门,会得上新冠肺炎,会死的。
没有这些医护人员和城市里的志愿者,这次疫情,我们也不会这么快挺过来。
国家的支持,让我们每个人都很自豪与庆幸生在中国!
使我们更加的热爱祖国,感谢祖国!
更要感谢那些誓死而归的逆行者,感谢他们用汗水和疲惫换来整个城市与国家的安康。
他们是最伟大的人!
没时间吃饭,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呼吸困难,汗水浸湿脸庞,口罩勒红了脸,不停的照顾治疗病患。
我们不能忘记当城市开始重新运转,都是这些白衣天使,科研人员争分夺秒的照顾病患,研究病毒。
有个医生刚出生的儿子取名胜冠真的好可爱!
疫情时期真的好紧张,作为在家不出门的小市民的我,真的知道外面世界发生了什么吗?
真的了解他们是多么的辛苦和伟大?
至少,看了这个纪录片,真的让我了解到了!
中国,加油!
昨天考完试,终于有时间有心思去做其他的事了,于是找出了自己很早之前就列的清单,开始了自己的看书和观影计划。
今天看的是东方卫视拍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其实《人间世》纪录片的第一第二季我大学的时候就看了,那时候就感觉这个纪录片做得很好,所以后来在听说有这个系列的抗疫纪录片时就记下来了,至于为何到三年后的今天才找出来看,只能说真的是时间的缘故了。
纪录片一共六集,我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一次性看完了。
前面五集讲的内容我可能有点陌生,因为那时候只是从电视和手机上“听说”这些信息,知道武汉疫情严重了,那里医护人员很辛苦,重症病人很多而且每天都有人在因此死去,但只有看了这些被记录下来的画面我们才能知道最初的时候疫区里真实的状况。
但是看最后一集《防线》的时候我觉得很熟悉,感觉记忆被拉回到22年年底之前。
在22年以后,新冠在我们这边有反复出现了好几次,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扫楼提醒群众做核酸、给群众扫码做核酸检测、打电话核对群众信息和提醒黄码人员做核酸、把守封控路口、因为封控和同事住在单位等等,这些都是亲身经历过的。
关于新冠,现在提起来感觉恍若隔世了,但是实际上距离23年1月8日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解除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也才过了一年两个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别经历,新冠应该是我们这代人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了。
感恩那段时期里为抗击疫情做出过贡献的每一个人。
“很多年后,当我们谈论起,这次疫情的胜利时,应该清楚它来得有多么艰难。
”2024.03.17周日
救死扶伤是佳话,舍己为人是不朽。
铺天盖地的报道和网上的舆论都让人心惶惶,更何况身处危险最前线的他们。
人人自危除了他们。
是谁的子女,又是谁的父母。
这世间就是有某些时刻,面对某些人,某些事,悲欢相通。
人间自有真情在。
医生,此去欲何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与死神较量为生命逆行有时治愈 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人间只为活着武汉的春天到的很迟记录者的力量 奉献者的伟大感谢你们没有逃离有失落 有希望 有悲有悯 有温度 有力量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人间自有真情在春天会来花会开
在2019年走向2020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句话,我说,我们每一个人,每个小人物,都是这个时代之所以能称为“这个时代”的原因。
那个时候,武汉,还很好。
这两年总共三次去过武汉,一次是旅行,一次是追星,一次是好朋友结婚。
所以,于我而言,武汉是一个开心的城市。
《人间世》的前两季我都看了,都没看完,太废纸,如我这般的纯爷们儿,能一集哭一包纸巾(10张那种),这个剧的催泪效果,是不是可见一斑?
可是当我看到这个纪录片出了“抗疫特辑”的时候,我还是看了。
四集,我看了两遍,哭掉了无数纸巾。
因为我觉得,武汉的这个春天,应该被我们每个人记得。
摄制组两个月深入一线跟拍,30000+分钟的镜头,让你我看到了这一件件臃肿、厚重的防护服下,那一张张或天真或苍老的脸;看到了ecmo团队的生死抉择;看到了过家门不入的武汉姑娘,在防护服的最外层写下“我要结婚”;看到武汉和上海的医生在樱花下的合影,他们甚至不知道彼此的模样和名字,到他们刚刚共同上演了一出真正的“生死时速”;看到了挥动着双手的皮卡丘;看到那条微信说“这是我们武汉自己的事,人家来,咱们要感恩,咱们要保护人家,有危险的事,咱自己上……”我们总能看到人性的恶,甚至总会被一些暗黑和晦涩戳中,那一刻,你我在狂欢,以为自己看透了人间。
可这一刻,人性的善,它闪着光。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吧,新一季的《人间世》,又开播了!
这部医疗题材的纪录片,没有彩排,没有演员,没有剧本。
所纪录的只是一些发生在病房里的医患日常,但足够真实,也足够动人。
当然,这部纪录片也很沉重。
沉重到表姐每次看一集,都要缓好几天。
这部最新的纪录片《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将镜头对准了最近几个月影响所有人的关键词——抗疫。
编辑摄制组人员深入武汉抗疫一线,用镜头纪录下了武汉与上海两地病区医护人员与患者们的鲜活故事。
刚上线一周,评分9.2——《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编辑0 1作为一部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系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真实。
真实得让人害怕,又真实得让人想哭。
但这不仅仅是它获超高口碑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在真实背后的发人深省。
编辑从来不回避,不美化病房里的一切。
镜头把关于生病与死亡的所有问题,都毫无掩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编辑时间倒回几个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全国。
彼时正值农历新年,这本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光,突然的疫情却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
新闻里每天增加的数字,让我们第一次感觉离死亡这么近。
编辑自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之后,整座城市都陷入了被隔离的状态。
面对凶猛肆虐的疫情,全国各地集体动员纷纷援鄂,大批医护人员迅速赶往武汉支援。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部《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诞生了。
编辑摄制组前历时两个月,辗转沪鄂两地,顶着巨大的风险深入疫情一线。
光是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地区,摄制组就蹲点拍摄了28天,累计拍摄素材时长达三万分钟。
在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重度疫区,摄制组和医护人员一起并肩作战几个月,用镜头纪录下从年初至今仍在持续的那场抗疫战争。
编辑表姐看了三集,也哭了三集。
不夸张地说,它每一集都能让人从头哭到尾!
0 2纪录片的第一集标题名叫:《红区》。
红区,是医院里传染病污染区的别称。
而武汉同济光谷医院的5楼ICU病房,则是重症中的重症,红区中的红区。
编辑因为,这里接收的都是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人们用红区这个名字来警戒这里的危险。
进入红区之前,所有的医务人员都需要经过全副「武装」——手术服、护目镜、N95口罩、外科口罩、隔离服、鞋套、手套、面屏……一层层叠加后,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变得臃肿,甚至是无法辨别是谁。
编辑编辑你也许看过这张照片——
编辑在这里工作过的医护人员,很多都经常要一天连续工作12个小时。
等取下穿戴的防护服、口罩时,面部、耳后都是火辣辣的水泡,脸上会留下深深的勒痕。
但在红区,这只是他们每天都要经历的日常。
为了节约来之不易的防护服,医护人员们穿上之后就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编辑每个在红区的人,最直接的冲击,就是闷热和缺氧。
因为整个防护服是密闭的,不透气,所以一天工作下来,里面的衣服经常都是湿透的。
每每热到极点的时候,医护人员也只能把手放在冰块上降温。
编辑他们昼夜奋战所流出的泪与汗,滴落在身上所穿戴的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的背后。
更难的是疫区物资匮乏,每一套防护服都很珍贵。
护士傅晶晶,因为连续的高强度工作之后身体不舒服,导致出现了呕吐。
编辑结果脱下防护服的她,却只能内疚地一直哭个不停。
因为她觉得自己浪费了一套防护服,觉得自己给大家添麻烦了。
编辑在这个特殊时期,医护人员们是很多病患心中的英雄。
可脱下防护服的他们,其实也不过是一个个血肉之躯的普通人。
编辑0 3来自上海的医生陈澍。
已经从医二十余年,被派往武汉的他,正在经历最难熬的一个春天。
在红区众多重症患者中,有一位81岁的老人家,情况最危急。
编辑长达半个月的治疗后,好不容易让老人体内的病毒有了被抑制的迹象。
这本该是个好消息,可没想到,挺过一关又一关。
虽然病毒得到了控制,但糖尿病却让老人的整个右腿都开始迅速坏疽。
编辑如果不立即截肢,接下来的脓毒血症,会让老人万劫不复。
但是在疫情之下——红区隔离病房根本不具备手术条件。
以病区当时的设备条件,一旦截肢,就有可能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编辑病人无法脱离呼吸机,转院过程可能引发感染,很少有医生敢接这样的手术。
而且,即使真得做了手术,成功率也不到一半。
更何况,从光谷病区到具备手术条件的中法病区,距离几十公里,稍微一个差错,都可能导致传染扩散,随行医护人员都要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编辑这让陈澍医生和医护人员们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救不救?
又该怎么救?
医生们为此展开激烈的讨论,现场的气氛却冷静得出奇。
但其实,在场的医生都深知自己的每一次选择,都有可能关系到患者的生死。
编辑无法拔管,就无法手术,让老人的治疗陷入了一个「死局」。
眼看着老人的右腿开始明显恶化,就连负责给老人做插管的医生都开始怀疑,自己做的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编辑陈澍医生安慰她说:你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很难,但我们努力过了。
编辑最终,医护人员决定在插管状态和三级防护下,冒险将老人送往能做手术的中法医院。
这段50分钟的车程,简直就是一场和生命的赛跑。
车辆颠簸,血压、血氧、心率,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是快速并致命的。
编辑幸运的是,在上海、武汉两地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下,老人终于完成了转院。
然而,这场与死神搏斗的抢险才刚刚开始。
编辑负责主刀做手术的来自上海华山医院的马昕医生,他是知名的骨科专家。
可即便经验丰富如他,要想在层层包裹的三级防护和密闭缺氧状态下,做完一场截肢手术,难度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编辑因为防护服密不透风,加上长时间的手术,让他的汗水已经浸透了三层隔离衣。
更麻烦的是,汗水会将口罩间的缝隙给堵住,让他的呼吸变得极为困难。
编辑编辑他只能通过询问旁边的医生,来确认位置。
每当喘不过气的时候,他只能去到外面喘口气,再重新换好衣服回到手术台。
编辑手术做了将近三个小时,8名医生通力合作才让手术顺利完成,创造了医学奇迹。
等到医生们走出手术室脱下防护服的时候,汗水已经浸透了他们里面的衣服。
编辑编辑走出电梯的时候,医生们才终于松了口气:只要能把人救回来,我们回上海就感觉真的没有遗憾了!
编辑0 4在红区,医生救人的初心,一直被现实挑战着。
陈澍医生对着镜头说:有时候你在救治患者,身旁的病人又出情况了,等过去查看的时候,先前的患者可能已经停止了心跳。
做到后来都怕了,一个个看着他们走掉。
编辑身为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病魔,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在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们的一句话,显得尤为深刻: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编辑病区的患者有不少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很多进入红区后,就丧失了求生的欲望。
这一方面是因为痛苦,另一方面是老人觉得自己的病情,会给家里制造负担。
甚至很多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选择绝食等死。
编辑红区2床的一位奶奶,就是如此。
卧病在床,又没有家人的陪伴。
孤独,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医护人员们面对老人这样的情况,不仅要负责日常的治疗,还要唤起他们生的希望。
编辑负责看护的护士为了激发老人的求生欲,只能一遍遍地拨打老人家属电话。
等电话终于接通时,她像个雕塑一样站在床边举着电话,一个姿势整整维持了十分钟,而奶奶也紧紧握着她的手不放。
编辑视频连线后,儿子在手机的那一头鼓励着老人家,让她终于平复下来。
老奶奶对医生说了一句:我对不起你们。
编辑在红区,等待着医护人员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患者出现状况。
而他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全心全力的救治患者还有对患者的耐心安慰与劝导。
编辑即使对于经验最丰富的医生而言,这也注定是一场万分艰难的苦战。
红区的医护人员,每一个都令人心疼,他们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
编辑护士徐东亚的故事让人动容——有位病人离世了。
他锁在柜子里的手机,直到第二天,还在响个不停。
家人,还在等待他的回复。
但永远也等不到了。
编辑这些生与死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医院发生着,也在不断的冲击着医护人员们的心理防线。
最让表姐印象深刻的是,护士印正所说的那句话:每一次有病人离开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去把他们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编辑说这些话的时候,这个年轻的女护士的眼中闪现着泪光。
这句话是如此简单,却又如此让人感动。
编辑作为医生的他们不是生而勇敢,只是选择无畏。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总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伟大。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编辑0 5除了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在纪录片中也展现了更多不为人知的温暖瞬间。
编辑在红区,柚子成了所有医生和患者们的吉祥物。
寓意是,保佑。
这不是因为迷信,而是灾难下的希望和象征。
医护人员们每天都会在各自的防护服上画画,许下各种愿望。
编辑所有人每天都要合影,摆各种各样的手势。
这些都是他们给自己打气的方式。
编辑护士陈桂林,今年29岁,正打算今年和男朋友结婚,迎接人生的新阶段。
作为一名武汉人,在疫情爆发后,她主动申请来武汉雷神山医院工作。
编辑因为怕父母担心,所以她一直瞒着家里人,不敢让家人知道自己就在武汉。
她说自己从小就想当一名医生,可以救死扶伤,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给病人带去生的希望。
长大后的她虽然没能完全实现梦想,但她仍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
编辑还有负责给新冠肺炎患者治疗心理创伤的彭代辉医生。
刚来武汉的时候,他常常自我怀疑,自己到底去救人还是被救?
编辑而让他豁然开朗的,是一直为她开车的志愿者杜娟。
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可从大年夜开始至今,一天都没休息过。
编辑不惧危险,也不计回报。
只因为——在威胁人类生命的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束光。
编辑纪录片时长不长,一集只有不到40分钟,可每一分钟都似乎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尤其是当我们亲身经历过的这场灾难之后,回头再看时无疑会更加让人感同身受。
疫情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但却也让我们于黑暗之中见证伟大的人性之光。
编辑《人间世》虽然是部医疗纪录片,但它却以医院为窗口,来展现这个并不完美,却又常常温暖的人间世界。
他们记录下故事,也记录下残章;他们记录生的欢畅,也记录死亡。
编辑摄影机忠实地记录着一段段残酷的故事,也悄悄捕捉着口罩背后隐藏的柔软。
《人间世》的制片人周全曾这样说:人性的光辉是很奇怪的,当你遭遇困境的时候,当生命遭遇悬崖的时候,才会看到生命力的存在。
编辑编辑编辑在这场与病毒的博弈中,我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人间世。
如果,苦难有意义。
一是,教给我们珍惜,二是,教给我们不要忘记。
第一集《红区》,结构完整,节奏紧凑。
红区之内是病毒肆虐的地方,也是希望与绝望并存的地方,从视死如归到希望的日光照耀,从床位满员到最后出院空床,是医生的坚持,也是患者的坚强与幸运。
医生最重视的,可能是病得最重的,几番讨论之下,最终的决定是转院,没有演练,互相不熟悉,从刚开始搬病人的些许慌乱,到最后成功运送抵达,一颗悬着的心落下,又有一颗心要悬起来。
新闻上,目睹了国外的抗疫经过,更佩服国家的负责,我们的医护人员全副武装,这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
我是同济医院的研究生,去过中法院区,也去过光谷院区。
中法院区空荡荡,光谷院区变成了隔离病房,曾经熙熙攘攘的医院,完全换了副模样,心里很难受,尤其是现在还不能返校。
万里老师第二集:最令人动容的是那对医护夫妇,从同学到夫妻,这可能是婚姻最好的状态了吧。
相知,陪伴,理解。
第二集,最感动的是那对医护夫妇,从同学到夫妻,这可能是婚姻之间最好的状态了吧。
相知,陪伴,理解。
麻醉科医生:插管敢死队其实外界很少关注麻醉科医生,大家的焦点总集中在内外科大佬身上,希望大家通过这次疫情,能更加尊重麻醉科医生,他们也是是为大家的生命保驾护航的。
特殊的生日第三集:武汉任在武汉。
离家最近,却从不回家,家中有最亲的人,也有最难以面对的最真切的关心。
很令人心疼。
第三集:雷神山医院的ECMO。
在有限的机器下,救更多的人,每次看到医生吃泡面都觉得难受。
最难得还是选择,人命面前,一切都变得更重,也变得更轻了。
萦绕在梦里,挥之不去,睡不着,因为焦虑,因为担心。
他们是真的英雄。
不得不说,15床是个奇迹,能成功歇下ECMO,还能恢复这么好,是医学的奇迹,也是人类的奇迹。
第四集:在B站上看了一个记录短片,讲为这些医护人员拍照的摄影师的经历,只有真正到了武汉,才能体会医护人员真正的英雄吧。
简单的心路历程,让人落泪,也让人敬佩。
我辈楷模,希望自己今后能像他们一样,在医疗卫生事业上,发一分微弱的光。
情感满分,缺点就是素材太少。
每一集都是从来到回,从焦急到平静,从一团乱麻到不舍。
可能是因为只讲了上海的医生,所以有些不全面,侧面的东西有点少。
l 简介《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摄制组,深入红区,拍摄武汉与上海两地病区医护与患者们的鲜活故事和危难之中激发的人性光辉,力求细腻呈现疫情下的动人故事。
3月31日,摄制组随上海援鄂医疗队返沪后,立即开始进行后期制作。
历时两个多月,拍摄的逾三万分钟的素材,最终剪辑成6集共240分钟的纪录片《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
纪录片秉承沉浸式记录,大主题、小切入,分为《红区》《相逢》《脸庞》《雷神山往事》《我要找到你》《我会陪着你》六个主题,用鲜活的叙事语言和画面,展现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人类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该片从多个角度呈现了上海援鄂医务人员在武汉抗疫的经历:《红区》揭开ICU病房中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相逢》展现援鄂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种种珍贵相遇,《雷神山纪事》讲述上海ECMO分队利用高超技术帮助患者挺过艰难时刻,《脸庞》记录一百位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经历和感受。
《武汉来信》与《防线》则是呈现疫情爆发后,上海公共卫生系统的疫情防控狙击战,记录上海各大医院中医护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动人故事。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以真实致敬生命,以纪录致敬医者,用鲜活的叙事语言和画面讲述一个个具体而又细微的动人故事,直面最沉重的痛苦,记录最深刻的情感,展现生死面前震撼人心的世间百态。
节目用摄像机忠实地记录着一段段残酷的故事,也悄悄捕捉着口罩背后隐藏的柔软。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未知的病毒和永恒的人性,在此汇入史诗。
该片通过大主题、小切入,用鲜活的叙事语言和画面,展现了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人类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l 笔记第1集「红区」主要讲述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上海华山医院整建制接管的ICU里,上海和武汉的医护人员,是如何协力将新冠肺炎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故事。
第2集「相逢」这一集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医院之外,讲述援鄂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种种相遇。
呈现出疫情之下,人与人之间最为纯粹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第3集「雷神山纪事」在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接管的雷神山医院ICU病房,摄制组跟踪拍摄上海的ECMO分队如何利用高超的技术帮助新冠肺炎患者挺过一个个艰难的时刻,重获新生。
第4集「脸庞」上海援鄂医疗队有一千六百多名队员,一定有一千六百多个故事。
摄制组在武汉进行了一个“百人采访计划”,实实在在地记录了一百位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经历和感受,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与记忆。
第5集「武汉来信」在中国的地图上,上海与武汉,被一条长江串联了起来。
850公里,是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武汉抗疫的小丽护士和她的母亲杨妈妈之间的距离。
杨妈妈在春节前夕和丈夫一起来上海看望姐姐和姐夫,一家四口却不幸都感染上了新冠肺炎。
身在武汉的护士小丽,在本院救治武汉的新冠病人,而杨妈妈则在上海开始了与病魔漫长的抗争。
第6集「防线」疫情面前,上海的发热门诊、疾控中心、入境检查,一个个机构建成了抵御病毒最坚固的防线;社区工作者、学生志愿者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成为了联结上海抗疫防线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l 短评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一切浓烈炽热亦或是寡淡青涩的感情,都抵不过生与死的距离。
2020年,庚子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
我国到现在,累积确诊病例八万一千多例,治愈六万七千多例,死亡三千二百多例,这一组令人痛心的数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病毒的猖狂的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间的温情光辉,祖国的伟大!
大到政府,小到个体,人人时刻关注着疫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关键时刻,我们国人的爱国激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此次疫情中,有许许多多的身影,活跃在抗疫前线,无数为这场疫情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团结一心的群众们,他们在设卡点劝导,在医院做服务,在社区做宣传,用自己所能及的力量为人们提供便利与帮助。
他们和我们一样,肉胎凡体,没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只是在平凡中做着不平凡的事!
春天,樱花悄然盛开,好像在向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致敬。
只要春天不死,生命不灭,花儿便年年开放。
历此坎坷后,于樱花烂漫处盛开,那些历经岁月的战士们向着万家灯火走来,那时,应是春风十里,山河无恙。
疫情,本来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从发生伊始到现在,我们都经历了太多太多。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特殊的经历,我想也借着这一次机会对我在疫情中的思考做一个总结。
生命何脆弱。
在疾病与灾难面前,生命总显得如此脆弱和渺小。
我们也自然可以说,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疾病远离了我们,威胁不到我们的生命。
然而,又有什么样的事情,我们敢以打包票呢?
正如当初疫情突然爆发的时候,我们显得那样无助。
在面对不可知的事情时,我们总是显得恐惧、无助和渺小,谁知道死神会不会突然降临到身边,小手一挥便带走了我们的生命。
没有神的光环。
我们震惊和感激于在这次疫战一线的医生、护士和志愿者,正是他们以超越常人的勇气,从死亡边缘救下了一个个生命。
我们称呼为“白衣天使”。
然而他们也只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在做着神圣的事情,我们口中的英雄或许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最朴素的敬业精神罢了,但是他们仍担得起这份荣誉。
有人被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也有人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却终是黯然消逝。
医生也不是神,他们无法做到起死回生。
生命逝去,抢救无效,他们也很痛苦,也很绝望,甚至于比我们更担着莫大的绝望。
然而,他们还是得扛下所有,去更好的完成使命,这是伟大的。
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位病人病情恶化死去,护士和医生的心理都遭受了莫大的打击,但是没有办法,他们虽然难过,可是还有更多的人等待着他们。
特殊的记忆:疫情的发生与存在,到现在差不多结束,这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或许对一些人而言,只是封闭管理、停工停产停学、戴口罩做核酸……然而对另外一些人而言,也可能是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每一天他们都与死神擦肩而过。
前面说过,每一代人都会有每一代人特殊的经历,在疫情中的这一段经历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殊经历。
多年后,我们或许仍会想起,在那样一个普通的年代里发生了一件特殊的事,给我们留下了特殊的记忆。
这些特殊的记忆与经历,正构成了我们生命中一段宝贵的印记。
当然,关于疫情的作品有不少,也值得我们去一观。
而我所看过的,也就这一部纪录片,以及《在一起》的电视剧。
在一起 (2020)8.4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张黎 韩晓军 沈严 刘海波 滕华涛 林妍 曹盾 刘江 姚晓峰 李宁 汪俊 程源海 彭三源 杨文军 杨阳 / 张嘉益 周一围 或许我所写就的文字并不成熟,也全然没有表达出我所想要表达的,然而,我只是记录下此刻的心情。
更深入的思考,是随着人生的进程而逐步深入的,现在的我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导读距离武汉解封已经有3个多月了,国内的疫情整体可控,主要是内防反弹,外防输入。
近日新疆的疫情有所反弹,但相信经过严格控制,一定会好起来。
今天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上海医疗队援鄂期间发生的故事。
01 剧情梳理第一集:《红区》第二集:《相逢》第三集:《脸庞》第四集:《雷神山往事》第五集:《我要找到你》第六集:《我会陪着你》虽说豆瓣上显示6集,可惜的是目前只播出了4集,剩下的两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看到。
看完前四集,想说一说其中一个病例。
02 12床医生想要救人的心不会改变,但现实条件总是挑战着这群善良的人们。
12床病人的新冠肺炎已经好转,其右腿完全坏死。
病人已经81岁,医生讨论出方案,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截肢。
但在现在疫情如此紧张,医疗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隔离病房是没有那样的手术条件的。
高龄,腿部坏死,截肢,手术条件限制,每一样都非常棘手,问题如何去解决,难倒了医生们。
尝试着拔掉呼吸机进行手术,不行,因为病人的自主意识还很弱。
无法拔管,无法手术。
即使新冠状态转阴,由于手术难度过大,没有人愿意接收。
终于,经过几轮商讨,与指挥部商议,同济医院中法院区的医生愿意接收,他们将在全程插管、三级防护的基础上帮助12床转院。
马昕医生说如此高龄的老人,手术成功率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腿上的大动脉比较多,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致命性大出血。
而这样的手术对于医生的体力也是巨大的考验,医生需要进行三级防护,隔着自己的眼镜、护目镜、还有面罩上的一个面屏进行手术。
手术进行一段时间后,汗水已经浸透了医生的三层隔离衣,汗水浸湿了N95口罩与外科口罩之间的间隙,即使大口呼吸,也能够感到快要窒息。
手术,主刀医生不得已暂停手术,缓一缓,换上衣服继续手术。
经过3个小时的手术之后,12床病人暂时活过来了。
医生的衣服被完全浸湿。
他们是一群很可爱的人其实重重的防护措施使得他们连多少天一起共事的同事的面都见不到。
但,救人的心始终没有变。
上海医生与武汉医生合照
03 我的记忆疫情期间,每天早上起来第一时间就是完成学校健康打卡的任务,接着就是看看今天新增病例是多少,疑似病例是多少...像大多数人一样,我的日常就是吃了睡,睡醒了接着吃,每天刷b站,刷知乎,刷各种各样的热点,疯狂地搜索关于疫情的一切信息。
自我提升对我来说就是看电视看到半夜,第二天早上吃个早饭,可能还睡个回笼觉。
真正让我意识到疫情严重的是当我走出家门,路上几乎没有人,店铺全部关闭,一点烟火气都没有,顿时心生寒意。
只是每天和老爸交流疫情发展,相互鼓励。
我问过老爸:你觉得我们能够战胜疫情吗?
老爸:一定可以,抗疫措施如此严格,我们一定会胜利!因为他信仰基督教,他总是说:我去教会,人家大年初一就说了,以后教会暂时不开了,你们也不要来了,这个疫情是我们的一场灾行,神会保佑我们,我们终将会胜利!
老爸参与了社区防疫工作,天天在小区门口站岗,有的时候还要值夜班。
你问他:你累吗?
他会回答你:不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承担着很多东西。
疫情期间,有很多像老爸一样的普通人,为抗疫做着自己的贡献,默默守护着他们想要保护的人。
而正是这种团结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共克时艰。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中站起来,变得更强!
最后以老爸的一句话做结尾: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相比较那些比较苏玛丽情节的偶像剧,我个人还是特别喜欢看纪录片的,最重要的就是因为真实客观。
现在各种剪辑手段花样繁多,反而是最真实最直观的感受更加令人震撼。
看了人间世的抗疫特别节目,有主持人和总导演之间的对话,还有医护人员的连线以及视频的播放。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后面总导演说情怀是假的,而最重要的是职业精神,我也非常认为这一点,因为在很多事面前,情怀不能够是代表一切,挂其他的东西反而让人觉得不太实际,但是我们能够坚守的就是一份热爱,这就是职业精神。
记者用镜头记录,医生用医术治病救人,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件非常实际的事。
作为医护人员最大的希望就是解决病人的实际需求,在生和死之间,他们是最勇敢的人,这就是人性的温暖,也是无论作为患者还是家属,是他们带来了希望。
拥有职业精神的他们,用职业恪守着自己的言行,同时也身体力行的做一个有医德的人。
英雄二字无愧。
相比于之前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医生,行医态度不端,对患者也是一言难尽,而且与关系户真的是让人无语…真是差太多…当然,不止医护人员,所有为这张战役付出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愿所有人都被温暖,原谅言语贫瘠,祝好,平安 ❤。
别吹了
由于5、6集有了断层,时隔太久!有些观看状态不在了!但不排除整体质感,还是优秀的!
第一集和最后一集不错 视角很好,第四集好像也不错,其他都非常soso,不是以前人间世的水平啊……
黑暗从未散去,唯有勇士前行。
记录红区里的动魄惊心,人间世继续保有东方的高水平
广电外包的命题作文,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本来足够了不起的题材与事件,拍的稀碎,生拼硬凑。把摆拍式的伪纪录片拍的比纯纪录片还烂这种事居然真的有人可以做到。用了里尔克,里尔克要是知道大约能被气活。一集才三个导演,一集八个多好。剪辑大约就是把所有素材放在时间线上,之后拿脸滚一天键盘,直接输出的水平。随便找个院校毕业生也不至于这样。一股子正能量宣传片的味儿,配着看图说话的上世纪技术手段吧。远望可以当归。我其实特别想,看到玻璃外面的蓝天。她出发武汉之前,把银行卡密码告诉了孩子们。可能他也不知道我是谁,我就搬了个凳子陪了他一会儿,这一刻,我想我应该是他的亲人。所有的生命都是奇迹。
为何岁月静好,因为有一群人默默负重前行。黎明前会有黑暗,但终将迎来光明。人生总是失望与希望并存,而在黑暗中,每个人都可以是那一束光。我们自己举着火把在黑暗中,不仅是为了照亮自己,也是为了照亮别人,告诉远方的人,你并不孤单。我在这里,你快走来。
那段历史需要影片记录。
希望这样的纪录片多一些,不需要搞粗制滥造的献礼剧
从前人间世系列关注的更多是病人,而这次更多的关注的是医护群体。真实的人间世,记录下的普通人的力量是人类怎么夸赞都不够的闪光点。
90分
策划筹备应该比较仓促了,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总比啥都没有记录下来好。之前疫情相对紧张的时候,一直是看丑叔的前线报道舒缓心情的。现在再看这类纪录片,已经平静很多了。
部分很感人,因为每集导演不一样。有些剧集还是不太行。
时隔五年,又想到那段时间从武汉回来的经历了,原来背后是这样的故事。
片子太媚俗,旁白太多太滥,除了煽情还是煽情,叙事太散,故事性不足(第3、5集故事还算完整)。还有最重要的是,除了歌颂医护人员外,其他都不敢说。如果不能相对客观完整地展示真相,反而是对不起医护人员的付出。
看这个真的很费纸,反正我是从头哭到尾,集集哭成狗 / 我哭得正起劲的时候,看到条弹幕:“大家喝点水,不要哭脱水了。” 然后我又笑死... 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跟傻子似的... / 我不说立场,不谈形态,只是觉得医生真的不容易,很伟大;病人也都很不容易,很心酸 / 有些人永远停留在了2020年的某个时刻,还有些人将继续匍匐前行 / 里面有个医生说:“这不是武汉的事情,这是全中国人的事情,这也是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我的泪,犹如那泉眼,在涌动;犹如那海浪,在奔腾... / 向阳,向着太阳;胜冠,战胜新冠!平(贫)民史诗,中国人了不起!
有时是治愈 常常是帮助 总是去安慰!每一季的人间世都看得我眼泪在眼里打转,感慨颇多。这次抗疫特别节目,让我了解到深处红区的医务工作者是多么多么多么的不容易,致敬伟大的人们!
2022第一天看完了
疫情之后再看,很感动!
看的过程中需要缓一缓,没法一口气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