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了不少人都评价这部电影很差,看完电影后总觉得有点为这部电影不平,于是难得的跑来写一段影评电影本身在故事衔接上可能不像宫崎骏爷爷那般流畅,但是看完电影,还是能深深的感受到导演想要在影片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故事描述的本质我觉得是一个因为幼时受到过严重心灵创伤的问题少女,在一次无意中找到了与自己有过渊源的大宅,从而开启了一段被封闭的记忆大门,重新唤起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故事。
故事中的玛尼,既是幻化的,也是真实存在的,而存在的依托便是玛尼对女主角的爱,这份爱通过回忆的点滴被渐渐唤起,让女主角了解到自己也被如此的爱着,最终释放出自我,最终那句“我原谅你了”便是她蜕变后的呐喊,从失去亲人,认为自己被全世界抛弃,自怨自艾,到重新感受到被深深的爱着。
而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对观影群体的要求比较高,片中既有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与爱,也有父母长辈对孩子的爱,要能够同时感应到这两种爱才能比较好的去感受影片传达的内容,我相信,有孩子的父母对此应该会比较有同感。
《记忆中的玛妮》是一部关于记忆和疗伤的心理片这是一部关于记忆和心理疗伤的电影,奔着故事去看这部片子的人要大失所望了,因为要刻画人物心理是很难展开太多剧情的。
就本片译名来说,应当体现在“记忆”而非“回忆”。
“回忆”是针对有意识状态下曾发生过的事情的回想,而“记忆”,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论,它的内容还可以是潜意识状态下的存在,而且通常以梦的形式呈现。
根据本片所展示的情节,小杏柰甚至认为外婆玛妮是她捏造出来的人物,事实上,玛妮不仅真真切切存在过,而且完全留在了她的记忆(潜意识)中。
为什么说它是有关记忆和疗伤的片子?
弄清楚了以下三个问题便明了一切:(1)杏奈是怎么成为一个孤独内向的孩子;(2)外婆玛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她改变的;(3)她的幸福感最后又是如何获得的。
当然,这几个问题是穿插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确一点,即杏奈现在的状态以及她的所有情绪几乎都与她的早期记忆有关。
杏奈之所以表现孤独内向,她的心门之所以向所有人关闭,都缘于她非常早就已记事了。
当外婆玛妮离世,她的家族是有人可以照顾她的,但她最终还是被抛给了社会。
那是电影中的一段灰色影像。
无论那个自称自己没几天活的老人是她的曾祖父,还是她外曾祖父,老人带她去理论的那些人应当是她的近亲属。
而且,老人是以什么理由去理论呢?
似乎不是以“亲情”,因为从两个男人的话语“怎么还在说那件事,那件事早就已经解决了”,“我已经说过好几次了,这不是钱的事”可以推断,他们争论的应当是遗产与抚孤的事,似乎遗产被瓜分了,但孤儿却无人愿意抚养。
这段记忆她现在依稀还有印象,这种被遗弃的感觉直接导致她讨厌她自己:“我就是我这副样子,又丑、又笨,不开心,又令人不悦”。
以致于因此又迁怒别人,进而刻薄,比如叫养母“阿姨”,认为养母唠叨像山羊,把十一先生比作熊或海狮,骂信子为胖猪。
一个孩子可以内向,但不能没有朋友。
从她生病,有同学给她送回书包看,她没有朋友的原因是她拒绝接纳别人而非相反。
原因当然还是那段灰色的记忆,她害怕朋友知道她是孤儿,是被亲人抛弃的孩子。
同样的心结,如果无法打开,她可能就要孤独终老。
然而,人是需要被关注的,不能获得任何关注的人几乎无法生存的,这是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因此自我拯救便开始了。
她大致通过三种方式达到目的,一是生病,影片刚开始不久,由于老师关注转移,她哮喘病便发作了;二是逃避,虽然有点矛盾,但逃避往往会带来更多关注,她在邮桶边逃离信子反而引起了信子的注意;三是寻找能保守秘密的朋友,和她一般大的玛妮便成了她臆想的对象。
这就解释了第二点,为什么本来是外婆的玛妮成了她梦中的朋友。
电影在表现她与玛妮的事好像是她的梦、她的臆想或幻像,其实这与她外婆曾给她讲述的经历有关,这些经历也被记录在“玛妮的日记”当中,被幻想或被捏造的人恰恰是她自己,玛妮的经历反而是真实的。
当外婆跟她讲述经历时,她还幼小,所以即使长大了也无法真实还原,但所有事件都进入了她的潜意识,只不过需要合适时机碰到合适的刺激才能被释放出来,那栋湿地大宅便是恢复她潜意识记忆的刺激物。
纵观她和玛妮的所有“交往”,与其说是玛妮改变了她,不如说是她自己改变了自己。
她因此获得了第一个“朋友”,而且相互约定保守秘密;玛妮让她找到可以交朋友的重要感觉,那就是她也是个有担当的人,也可以成为别人的依靠,一个自我感到自己无用且自尊心较强的人,一般不会主动交朋友的。
当她听玛妮说起曾被强迫带到谷仓时,她表现义愤填膺;当她和玛妮在谷仓时,她分明在照顾玛妮;她之所以要带玛妮去谷仓,是因为玛妮说她无法忍受谷仓的恐惧,她想帮助玛妮克服,她对玛妮说的话,其实正是外婆曾对她说过的:“我克服了很多可怕的事物,杏奈一定也可以的,因为杏奈是我唯一的孙女啊!
”正是汲取了外婆给予她的力量,她有了梦里的第一个“朋友”,正是有了跟玛妮梦中交往的经历,她结交了第二朋友彩香,以及第三个朋友十一先生,还有久子和信子。
另外,她在交往中还学会了宽恕,原谅了玛妮的不告而别,也理解了“离开”并不意味着背叛,这些都为她放下心中对亲人的怨恨,重新接纳养母的感情提供了帮助。
可见,杏奈克服交往障碍,树立自信,恢复健全人格不能不归功于记忆中的玛妮。
杏奈幸福感的有无取决于她受伤心灵能否得到救治。
潜意识中记忆的部分恢复虽然让她得到了友情,有了可倾诉的朋友,从此性情大变,对他人也愿意接纳和原谅,但她早期记忆里那被遗弃的感觉是刻骨铭心的,因此带来的心灵创伤并不是靠向朋友倾诉就能抚平的。
养母家庭抚养她是接受了政府补贴的,这让她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她希望每天过得“普通”,而不会因此感到受歧视和“区别对待”。
即使养母已经不再向她隐瞒实情,她也因体会到养母的“爱”而原谅这种“隐瞒”,但这种“爱”弥补不了亲人的“爱”,她接纳养母“爱”也一定是有限度的。
在她潜意识里,她仍然感到自己是被遗弃了,所以对于父母和外婆的死,她仍然说“我不原谅他们……留下我一个人”。
直到她在梦里原谅玛妮的不辞而别,直到她最后将玛妮的友情与对外婆的亲情合一时,她才真切地体会到了被爱的感觉。
当亲人“爱”在她记忆中恢复,她才能真正放下怨恨,重新接纳养母的亲情。
她的幸福感不仅在于她无意中得知自己的身世,也在于她体会到,“爱”从来就不曾远离。
(作者:石板栽花,转载请保持文章完整 2015-04-24)
怎么说呢,大概粗略的看了下几篇影评,普遍反映似乎是换了导演,终是在利益和风格上有着微妙的不同等等。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讨厌这样的改变。
以往的吉卜力,无论是凄惨的身世还是恶劣的环境,清一色主角都是正能量满满的,就算是绝望,也只是一时的。
宫崎爷爷大概就是想借由所谓孩童梦幻般的天真,来给与我们面对现实世界的勇气。
至于环境保护之类,此处按下不表。
而这部动画大概是吉卜力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如此阴郁的主角设定吧。
一个养女,因为自己的哮喘,偷偷发现的政府补助金等等,自顾自的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存在,否定父母,否定他人,甚至否定自己。
我不得不承认,这种心理设定虽然让人总有点嗤之以鼻,未免小题大做,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在很多孩子的童年当中,包括我自己。
小孩子的心思是很细很小的,一点点蛛丝马迹就能引起莫大的不安。
而失去了安全感的小孩,很多也会在下意识里,进行掩饰。
恶性循环,自然会越陷越深,最后形成一种自我厌恶的性格。
我倒是觉得这次的性格塑造明显变得接地气了,从反观自然,到反观社会,吉卜力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现在仍不好妄下定论。
看到中段的时候,我曾猜测这只是纯粹叫做“童年玩伴”的心理现象,这种情况很多都发生在缺少陪伴或者自卑,丧失安全感的孩子身上。
他们会幻想出另一个玩伴,一般都会是同年龄且一切和自己截然相反的对象,从而来弥补心理上的缺失。
金发碧眼又拥有着值得骄傲的家庭的玛尼,很符合对此类症状的描述。
只可惜,我猜得到开始,却猜不到结尾【笑。
事实上,玛尼更像是“童年玩伴”和被爱的记忆所结合而出现的幻象。
主角虽然自我厌恶,否定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但其实潜意识中仍然渴求着被爱,被理解。
而在被遗忘的孩童时期的记忆里面,对于大宅的印象和曾经被玛尼深爱的感觉,最终促成了“玛尼”的出现。
【每次都会下意识打成尼玛。。
好痛苦。。。
最终,通过各种摸索,求证和旁人的叙述,终于还原了当年的故事,也从此打开了主角的心结,让她再一次能够坦诚的接受他人的爱意,并真实的感受到被爱。
这种事情,说来容易,在现实当中,操作起来却非常困难,并且很容易适得其反。
因为很多小孩在封闭自我的同时,会刻意回避或者曲解他人的爱意,甚至拒绝去理解他人对自己关心的背后的含义。
而这个时候,正面引导则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加深误会。
但如果就此放任不管,很有可能会造成成人后性格的缺失,并丧失在某些方面去爱别人的能力,因为无法感到被爱。
当然,以上都是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的一点点小小的见解,如果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自当可以提出来 总而言之,我很喜欢这部作品,也在结尾处哭成傻逼。。。
吉卜力的这次尝试我觉得不能称之为失败,在新老交替的时候,改变是喜闻乐见的,如果能够完美的继承宫崎骏爷爷的风格,我觉得才有点小可怕呢。。。
最后说一句,这次也打着“吉卜力最后之作”的旗子,我怎么总觉得这词我听过好几次了呢。。。
求不闹,求再接再厉。。。。
电影给我们带来很多熟悉的影子,而在这些影子里常常能够找到我们自己,仿佛电影就是在说我们自己的事情,让电影里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是那么的富有感情。
电影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的善良,也营造出来了简单而富有思想的那么一个环境,被种种风景与纯净民风的重重包围下,电影所叙述的故事都显得那么的自然与美好。
电影在人物的刻画上增添了很多细节,每个人物的表情都很慎微的配上了脸红害羞的表情,不但加强了人物感情的变化,也充分给予了角色鲜活的活力,不但更容易让我们捕捉到角色内心的每一丝波动,也让我们随着角色的心扉而感受内心深处那属于自己的世界。
电影在营造剧情方面体现出来了一种独到的细腻,导演几乎面面俱到的考虑到了将故事如何去引导出更为精巧的变化,在把握住角色的同时,将身边的一点点小事都能引申到角色的人物性格上来,不但突出了角色所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环境当中,也把角色感情慢慢转变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凸显出来,让人容易去理解那种朦胧里招致幻想的情节,更深深地体会到她那内心深处孤独无助又渴求温暖与爱的心理诉求。
感情成了角色在电影里面的寄托,哪怕是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所感知的一切都强烈的想要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只是胆怯又恐惧与人交流的心理,让她无法真正的去打开与人只见的隔阂,自闭又多想的她还是有一种害怕接受现实的逃避。
整个电影给人感觉很纯净,从电影一开始,就让人感受到那种纯粹感情世界里的即将发生的故事,电影用一种舒缓的节奏控制着故事的发展,让我们在慢慢的观赏中一点点酝酿我们的感情,在女主角的世界里,每一丝情感都非常细腻,细腻到我们不得不用心去感受,电影并没有急于想要给我们塑造故事,而是在感情不断的改变中自然而然的将故事插入,而这些故事在我们眼中是虚幻的,是主角臆想出来的,但就是在我们清醒的意识到角色存在精神分裂的状态下,她所牵引出来的感情却更为丰富,更为复杂。
当感觉让我们完全去选择相信的时候,我们才能跟着自己的心去走,宁愿选择去相信自己的感觉,也不愿意接受惨淡的现实,其中不乏影射到了我们很多人的内心,不是自己愿意蜷缩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只是这个世界让我们交流起来很困难,即便是有那么多善良的人们,但仍然无法能够真正的将自己的真实所想表达出来,不自愿的参与其中给我们带来的只是压抑的忍受,能够放空自己的心灵,只有深深地埋在自己的幻想里。
不愿意与人交流是大家的一个通病,而电影就很好的抓住了这么一点,通过一点点的小事情,就灵活鲜明的表现出来,足以证明导演对于素材把握的精准,还有对人物感情拿捏的切中要害,所以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在说自己,讲自己的故事,带给人的是一种自我安慰的享受。
人们总是顾念对自己感情的表达,从而形成一种不愿意交流的毛病,把所有的思想都自我封闭起来,开始了一个人的生闷气,而别人又无法得知,仅凭猜测去获取他人的思想是永远不可能猜的准的,可是人们往往陷入让别人去猜测自己思想的误区,以为在乎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够猜的到自己在想什么,而猜不到自己想什么的人那一定就是不在乎自己的人的怪逻辑,尤其对于女人们,这一点是非常突出的。
通灵这种事情,没人能够讲的清楚到底是真是假,幻觉这种事情,又没人解释的出它为什么会存在,电影就是通过这两种方式来释放出来的这种亲情之间的羁绊,让感情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去相信亲情之间魔力的存在。
电影让人感动,感动的不止是一个温情感人的故事,它不但描绘出了整个故事当中那种友谊的纯真,更深刻的表达出来了那种对于亲情的诠释,那种抛弃自我彼此承诺彼此依赖的感情堪比坚石,更表达出来对自己感情寄托的一种美好。
电影的故事情节在时间线上虽然有一丝混乱,但仔细的分析与比对之后才竟然发现,导演对于打乱剧情描述的手法上,是下了如何一般的苦功夫。
电影的画面精美细致,配乐优美,继承了吉卜力工作室的一贯谨慎精良的作风,不但生动的刻画出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将剧情编排的无懈可击,电影对于镜头的掌握以及对布景的运用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让人感受到的不止是唯美的画面背后,还有那深刻而又有力的人性思想,从感情出发,还原整个故事过程真相的同时,也表达出来了人们对于爱与呵护的羁绊,虽然有点超脱于人们的想象空间,却带给我们了一系列的温情感动,让我们在潸然泪下的同时,对于那份亲情的真挚更是肃然起敬。
看完吉卜力工作室的《回忆中的玛妮》,很久没有这么感动过了:里边有海湾、明信片、屋檐下小鸟啄巢,最令人忘怀的是美如仙境的湿地大房子,一扇朝着湖泊开着的窗里透着灯光,少女玛妮宛如广阔湿地中的一叶扁舟孤独而努力地活着看的过程有点悲伤,如玛妮出身富贵父母却长期不在身边,没有一个朋友、被仆人虐待;杏奈虽被养父母爱着却老是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养父母是为了抚养金才收留她;玛妮的女儿因为玛妮进疗养院无力抚养将其从小送到寄宿学校导致性情大变,冷漠自私。
而这种种,很多却是由于误会,如何让孩子理解大人的爱与付出呢?
……想起我的小宝,如何设身处地地理解小宝眼中的世界,如何了解小宝看待世界、对待亲情和友情的方式?
毕竟童年的美好,那只是成年后褪去各种负面后的印象,其实童年少年也有颗敏感、孤独不安的心,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有成长的不安、父母一吵架就怕他们离婚、对自己的不自信、合群的压力、父母老师责备的压力和学业的各种压力,但正如原著所说的“爱是有魔法的,可以战胜成长中的一切不安与孤独”。
我决定去整本插画版的原著来看!
片尾曲fine on the outside也很赞!
阳光透过厚重的云,风吹过,碧蓝的海水泛着白浪涌向沙滩,两个人背对背十指相扣,初见电影海报图片,就认定这是一部唯美的爱情动画片,以为杏奈是男孩子(她真的很像安静的男孩子)。
不过杏奈是个女生,孤独敏感有些自卑的女孩。
当她遇到玛妮,奇怪的心门被打开了,她见到这个梦中的女孩会脸红,会想和她成为朋友,虽然是玛妮主动的伸出了手,主动第一次拥抱,但是她不会像拒绝别人的友善那样拒绝她,而是一惊继而羞涩接受,她惊的是自己喜欢的这个女孩会拉她的手拥抱她。
杏奈和 玛妮之间是友情?
是爱情?
这点直到影片最后才知道,原来定格为亲情,正是玛妮与杏奈的亲情,让幼小的杏奈凭借小时候听祖母的故事幻想出了年轻的祖母,对玛妮呼喊原谅她了,那一刻她也释放了自己对身世的耿耿于怀。
不过不可否认,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子之间确实有类似爱情的感觉。
从杏奈最开始的脸红,舞会上吃醋,最后在阁楼上想保护玛妮的种种,都不是一般友情 (虽然女孩子之间有时会吃醋,但是杏奈吃她男朋友的醋实在是...),不过女生本就心思细密,有些事与爱只有女孩之间才能分享,所以闺蜜们的感情或许可以归为友情之上爱情未满吧也就无需追寻她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情愫了这种女生间特有的感觉,的确也是很美好的。
友情、爱情、亲情,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情,如果不去人为界定,或有交叉也未可知。
如果杏奈一开始就是一个羞涩的男生,那这是爱情的感觉无疑了,相信也不会让影片失色的。
如果想象一下玛妮是几十年后祖母的形象,她牵着杏奈的手,拥抱杏奈,教杏奈划船跳舞,发生的这所有一起也都可以解释为玛妮对杏奈亲情。
总之,非常喜欢的影片,画面很细腻,人物的情感流露也灰常到位,更具悬疑色彩(PS. 中途猜想玛妮会不会是杏奈小时候手中抱着的洋娃娃,那个洋娃娃出现了知识2次,也是金发穿着裙子),期待更多这样的影片
《记忆中的玛妮》,也被翻译成《回忆中的玛妮》。
吉卜力又一治愈系佳作,入围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12岁的杏奈居住在城市里,她经常独处,躲在别人看不到的阴影下,她把自己称为“圈外人”。
在同学和老师看来,她是一个内向,甚至有些社交障碍的人。
在家长眼中,她是一个冷漠又爱生病的小孩。
在邻里中,她是一个缺少家教无端发脾气的怪人。
没人知道杏奈十分渴望融入“圈内”,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过“普通”的生活。
但是她做不到,对自己身世的疑惑,被领养的身份,以及养父母由于抚养她可以得到政府补贴都带给她极大的不安,而这种不安像一只猛兽吞噬着她,让她变得沉默寡言,阴晴不定,圈内对于她来讲愈加的遥不可及。
与玛妮的相遇,是杏奈重新认识自己,救赎自己的过程。
年幼的杏奈坐在角落里,看着亲人互相推诿。
她十分惧怕的紧紧的抱住洋娃娃,像是一个快要被淹死的人抓住岸边的一根稻草。
那么多亲戚,在父母和外婆相继亡故后,居然没有人愿意收留她,所以杏奈很自然觉得一定是因为自己又丑又蠢导致她特别让人讨厌。
一切这之前的回忆变成了她不会愈合的伤疤,她把这些记忆埋到了最深的地方,不愿再触碰。
玛妮的出现给杏奈的生活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她与杏奈聊天,野餐,很快她们就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密友。
其实杏奈知道玛妮只活在她的想象里,玛妮只不过是她当年唯一可以依靠的那只洋娃娃。
但是她仍然要继续下去,因为她太寂寞了。
由于杏奈的生活里只有玛妮,当她看到玛妮和另外一个人笑逐颜开并翩翩起舞的时候,她嫉妒也很失落。
杏奈极度敏感的内心告诉她玛妮有可能像其他人一样离她而去,而自己会再次陷入黑暗中。
但当玛妮轻轻哼唱着并带着杏奈跳起舞时,杏奈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宁。
“她不会离开我,玛妮永远和杏奈在一起”。
随着交谈的深入,杏奈向玛妮倾吐了她深埋在心中的记忆:父母很早就离世,而且杏奈觉得这没准是和自己有关系;抚养自己的外婆也在她很小的时候撒手人寰;亲戚没有任何一家对她敞开大门,所以她被分配到了一户人家抚养,但是前一阵她发现养父母在领取政府的补助。
这让她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即便是抚养她也是因为可以得到钱。
杏奈觉得一定是自己有点什么问题,才会被全世界都抛弃。
这时玛妮也讲起了自己的故事:父母常年不在家,她经常遭受仆人的欺辱,在她很年幼的时候仆人带她去谷仓把她吓的半死,外表光鲜亮丽的她其实生活的并不快乐。
她们为彼此打开了大门,两颗冰冷的心依偎在了一起,直到和彦的出现。
又是那个跳舞的人,杏奈曾经担心过玛妮最终会和他走,现在这个噩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杏奈愤怒的站在窗下质问玛妮“为什么离开我!
为什么背叛我!
”玛妮无法给出原因,能说的只有她现在不得不离开,并恳求杏奈的原谅。
看着玛妮饱含泪水的双眼,杏奈决定原谅她,这个世界上她最喜欢的人,一定是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
杏奈对玛妮做了最后的道别“当然,我原谅你。
我喜欢你,玛妮。
我绝对不会忘记你的”。
这时乌云散去,杏奈原谅了玛妮,同时也原谅了所有离她而去的人。
她终于意识到两个喜欢的人不一定会永远在一起,无论他们多想陪伴在她身边,由于种种缘故他们被迫退出了她的生命。
这不是她爱的人的问题,更不是由于她自身的原因,命运安排了他们的相遇然后在某一个时间又将他们分离。
虽然杏奈还没有意识到玛妮就是外婆,但是她已经释然了。
她原谅了玛妮,也原谅了自己。
整部电影最感人的一幕其实到最后几秒钟才出现,当杏奈用目光告别老宅时,玛妮再次出现在了蓝色的窗前。
与之前脸上时刻被淡淡的忧伤所笼罩不同,在阳光下玛妮笑意盈盈的向杏奈挥着手,那笑容跟洒在玛妮身上的阳光一样明媚。
史蒂芬柯维曾经说过原谅的第二层是原谅父母,而最高境界是原谅已故的父母。
我们大多数人都被父母的行为影响着,随着个体不断成熟,我们觉得自己身上很多不足甚至不如意的人生都是由于父母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决定造成的。
我们会责怪父母,但是对于那些父母已不在世上的人,他们的脑中会一直盘旋着“你们凭什么.... 你们怎么会....如果,那我现在就不是这样...”。
他们在黑暗中不停的兜圈,陷入痛苦无法自拔,就像杏奈一开始在回忆起幼年时,她能想到的全部是灰色的令人痛楚的画面,而外婆的床边小故事,外婆的安眠曲,外婆慈祥的笑容完全被这些灰尘所掩埋。
一如两个在一起一年两年甚至十年,分手后大部分人想的都是分开时的感受,几年的美好回忆只会让分离显得更凄凉,人们不愿意去触碰与这个人的任何回忆,把它打上永世不得翻身的标签藏在最深处,有时不小心稍稍一触碰便伤心愤怒。
其实仔细想想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我们走完人生,父母会提前退场,即便伴侣都对彼此忠诚不二,也绝少有人有足够的运气和爱人相伴到最后一天,孩子会陪伴我们十几年,挚友会由于种种原因淡出我们的生活。
人生不是竞技场,过程来的比结果重要的多。
既然每个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都只会陪伴我们走过一段旅程,对于渐行渐远和已经离我们而去的人,我们能做的,和杏奈一样,在心里好好的跟她们道别,原谅她们,并带着最美好的记忆继续前行。
“谢谢你,外婆,让我想起了我曾经被关爱,有过如此幸福的时光。
我现在又找到了感受爱和去爱的力量,我很幸福,你是我最喜欢的人,我会永远记住你,玛妮。
”“我的宝贝孙女,是你没有放弃自己,是你找到了我。
外婆之前克服过很多恐惧,相信我的杏奈一定也可以做得到,因为杏奈可是外婆唯一的孙女。
你要记得外婆永远和杏奈在一起。
”
So I just sit in my room after hours with the moonAnd think of who knows my nameWould you cry if I diedWould you remember my faceYes, I will always remember
电影把我们带入一个油画世界,吉卜力的电影最赏心悦目的就是美丽的画面。
故事情节在杏奈(小说中的安娜)和玛妮一次次的相遇推进,直到后来才突然明白这是一个孙女和外祖母的故事。
忘不了电影的音乐和月光下的那场舞,也许以我们的眼光去看电影总有些不完美,可是在孩子们的眼里她们之间的感情是动人的。
从宫崎骏退休后,米林宏昌顶这巨大的压力去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一部作品。
我们应该为他的勇气而赞扬。
他需要学习更多的技巧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在摆脱宫老的束缚,这样宏昌才可以完成蜕变。
终于等来了今年的Ghibri--《记忆中的玛妮》,改编自英国作家Joan Robinson的儿童文学作品「When Marnie Was There」,也是Ghibri史上第一部以两位女主角展开故事情节的作品。
电影上映之前我迫不及待的阅读了原作。
无论是在原作中还是在电影里,Anna都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由于被领养的身世,她孤独有些倔强,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尤其对大人严重不信任。
虽然内心世界里,她幻想出的与Marnie的相逢、相知是那样的温馨自然,但表面上Anna还是那个孤独的“圈外人”。
经历了父母车祸身亡的Anna,和祖母度过了一段短暂美好的时光后,祖母也病逝了。
亲人相继的离世,按照Anna幼小心灵的理解是大人们纷纷抛弃了她,她不能原谅抛弃自己的大人,同时也厌恶被抛弃的自己,自此Anna关上了心门,直到遇到了Marnie。
虽然是儿童文学,却能通过点滴身世的连接将纤细脆弱的心理准确无误的传达给读者,跟随着Anna不由得孤独起来,这方面电影表现的丝毫不逊色。
当Anna冲着Marnie发自内心的重复着“我原谅你了!
”时,感觉自己也被释放了,Anna终于找到了自己,在成长的路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关于Anna幻想出来的和Marnie亲密相处的情节,被很多媒体大肆渲染成百合情节,对此我不置可否。
不过很多细腻的情感交流恐怕只有在同性之间才能产生化学效应,这样的感情同样唯美。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却并不悲伤。
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总让我带着期待。
一开始我以为杏奈是个很早熟的妹子,结果是因为误会而怀疑自己在家人心中的分量。
我自己预判的内容太多,对于观影的感受还是有一定影响。
但是关于成长的过程和心境是类似的,怀疑、迷茫,有交不到朋友的时候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原想保护自己,但却是很不聪明的办法。
从两位女主角相遇,就一直在暗示这些情形都是杏奈的幻境。
玛妮的衣着、生活的环境、家中出现的人物、喜欢去才蘑菇和让杏奈假装成卖花女出现在家庭宴会上、跳舞等等都与杏奈生活的时空环境是不同的。
但是我一直以为玛妮是杏奈逝去的妈妈或是姐姐,但是生活上的差异这么明显差点以为是魔幻故事。
最后说是外婆,从时间跨度上是经得起推敲的。
通过现在与过去人物的对话,让杏奈慢慢敞开自己的心扉。
我很喜欢寄居的阿姨家的教育方法,放养不加约束,小孩的问题让小孩自己解决,大人不多介入。
杏奈的妈妈就是太爱操心了,作为孩子我也会觉得这种关爱会让人烦恼,当然这里也有沟通不够的问题。
亲子关系之间的坦诚相待能减少很多矛盾,也让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信任意识。
原来玛妮是杏奈的外婆,搞得好象蕾丝边
一个关于自我治愈的故事,少女的成长录。孤独自闭,排外胆怯,郁郁寡欢,在探索未知的成长路上总有可能走上弯路,甚至要付出跋山涉水的艰辛。影片在梦境和现实中穿梭,旨在引导方向走出迷途。通过少女儿时零散的记忆臆想还原出鲜活的人物精神寄托和陪伴,从而自助式走出心理创伤,重拾自信,走向光明
8/10.不是童话和奇幻,只是记忆在作祟。以为是百合,其实是亲情,治愈了心理创伤,知道了真相的我很感动。画风还是那么美。
#BIFF11#
这部太一般了,就看看景吧。
好好地关注少女细腻心理和美好田园生活就好了啊,搞那么多概念!作为一个成年女同志,感情戏那里都觉得好尴尬……
杏奈这性格好烦人啊、讨厌极了、没教养+被害妄想症🙃有大🧊前半段整个一百合即视感🤨后半段玛尼的故事有感动到我、救回来一点点、不然真想一星
反正我是理解不了
制作还是很精良 故事说的有点差
原本以为是百合没想到最后是跨时空婆孙情。不过吉卜力这种入木三分的感动温馨真的没得比。
米林宏昌的欧洲情节,吉卜力的乡村治愈系,孤独背后的纯真友谊,亲人臂膀下无微不至的照顾,处处都是动人的情节,处处都是记忆中的美好影像。
不喜欢女主角杏奈的性格设定,故事结尾还好,不过前面拍摄的好像百合一样,实在不喜欢。清新的画风还好。
非常无聊无趣。
秉承吉卜力的精良水准,描绘女孩曲折命运下的成长经历,格局偏小但唯美动人。
主剧情有种“蛤,就这?”......但一些人物和细节还是喜欢的,尤其是配角。安娜住的那家人的房子院子和周边,很喜欢那个部分,夫妻俩简单真诚开朗的性格也让我印象深刻。结束处,沼泽地的画面也很美。在沼泽地深处建房子,真是一个新鲜的画面。有村架村的声音非常有辨识度,喜欢这个声音!
一部关于尘封的记忆和心理治疗的电影,人在孤独中成长,但有美好的记忆陪伴人,其实并不孤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个玛尼,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亲人会离去,但是亲人留给我们的爱永远不会消退,我们要做的是带着这份沉重的爱,带着心中的美好,乐观的走下去。
看过了,不好看。和五郎不相上下。斜前方的大叔睡着了还一直打鼾。。。
吉卜力这样下去确实要完......虽然后来逻辑上都解释得通,但是前面线索布得太乱,讲的也乱,各种情绪凭空爆发,剧情的推进十分无聊。还有,杏奈对玛尼的态度完全就是在给出同性恋的信息,但是这不应该是导演的意图,所以这点上极其混乱;最后是外婆的事实一下就看出来了,但还是非要卖个不存在的关子;玛尼的心理问题因为讲述的方式也是莫名其妙。所有的矛盾好像都是因为一个补贴金产生后来又只通过补贴金被化解,全无感觉。事实证明画面的美感确实是次要的。但是片子其实也不算美。虽然精细,但是缺少整体的美感。审美问题。
场景还是一如既往的漂亮。女主到处惹麻烦,性格别扭,真心讨厌,最后算是矫正成功了。然后玛尼是从小给她讲故事的外婆可是她忘了而现在终于通过种种线索和潜意识地回想找回了记忆。算是完成任务,把吉卜力的片子看完了。
日本的乡间生活真是令人神往啊!室内的格局就大气了很多,空间长宽高的比例非常对劲儿。搞的摆什么家具,内饰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