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讨论了一些亲情和犯罪之间的心理关系,很气人同时也让人很无奈,还有一点点感动,赎罪与戏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第二集,其他集我感觉一般,没有精美画面和独特设计,如果只有一集是真人剧,其他再做一些动画或者3d等等形式的创新,那还不错,但现在看起来感觉有些单薄。
当然,可能是我把它和爱死机混淆了哈哈
千呼万唤始出来,资深超级黑镜迷,只有五分满分一个选项。
黑镜 第六季 (2023)7.12023 / 美国 / 剧情 科幻 悬疑 惊悚 / 阿丽·潘基乌 萨姆·米勒 约翰·克劳利 乌塔·布里泽维茨 托比·海恩斯 / 安妮·墨菲 萨尔玛·海耶克继续科幻魔幻脑洞大开,继续大笑之后发人深省。
第一集,Joan is awful,如果有人完全复制你的生活并公之于众,你会不会重新改写你的人生剧本? 各种app的信息保护条款到底对我们是一种有限保护还是一种无限侵犯?
Joan is Awful第二集,Loch Henry,对你善良的人未必都是社会意义上的好人,而十恶不赦的坏人也许在至亲面前还是抱有人性。
而你,会将至亲的黑暗历史深埋于心,还是会选择公开,还原真相?
Loch Henry第三集,Beyond the Sea,是整季最最发人深省的题材。
里面多点值得深思,如人身肉体可被复制,灵魂思维可迁移,好处不必多言,坏处呢?
高举维护生命秩序的同时,剥夺他人生命权,这是悖论? 还是辩证统一? 当你基于同情给予他人帮助,如何避免保持善良的同时,也避免农夫与蛇的故事重现? 而反之受惠于人,但对方收回对你的惠意,你更多应该是感谢过往,还是记恨现在?
Beyond the Sea第四集,Mazey Day,探讨是明星与狗仔工作道德层面的辩证关系。
狗仔成就明星,也摧毁明星。
而明星白天的光鲜示人,对比夜晚的黑暗变身也是一种辛辣的讽刺。
Mazey Day第五集,Demon79,再善良的人遇到不公也都会有犯罪的冲动,而若你被告知要去犯罪从而减少更大的罪恶发生,你会如何选择?
Demon 79喜欢《黑镜》,因为不仅是剧情反转脑洞够大,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哲学思考实在太令人深省,又很难得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
与其说是科幻悬疑恐怖片,不如说是黑色幽默哲学片。
实在太爱,希望该剧无限♾️延续下去。
第一集:本身的节奏中也显露出一种和文本重合的品牌方肆无忌惮、及是为AI生成作品的感觉;NF的霸权感在一层故事可以理解,表演逐层浮夸提炼也不错,但是为了量子计算机翻花而搭出的所谓多层世界的核心概念至少在目前展现世界观里没有必要也令人怀疑。
第二集:这么浅薄突兀的串联,有这个时间为什么不去(再)看《我想结束这一切》?
第三集:并不是说一定是设定“问题”,而是说:1、为什么是真人去外太空而把家庭责任交给仿生机器人(除了公司对人的完全占用的偏好外,工作和生活中哪个对虚拟现身的需求/恐惧更大);2、为什么公司/政府在本故事里完全失踪了。
黑镜第6季
黑镜第6季,确实不太好定位。
有对科技迭代对社会伦理的冲击与再认识,比如第一集《琼遭透了》;有对暗黑案件的在挖掘复盘重新翻案锁定凶手的第二集,其内核其实在最后对母亲这一角色的深度反省,一个伟大的好母亲,也可能曾经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虐杀帮凶,或者说,一个杀人犯为什么就不能是个好妈妈?
第三集,还是科技与伦理的讨论,当意识刻意随便换用克隆人身体,谁是谁?
我是谁?
只不过,单纯以使用对方丈夫身体劈腿人妻这个事来论证,显得不够分量。
至少在我看来,爽的是谁,不好界定。
第四集篇幅最长,格局反而最小,更像是X档案题材,与黑镜一贯冷静暗黑理性思辨风格不搭,狗崽队的人性边界这个事讨论意义不大;第五集,挺有趣的微电影,暗黑宗教的献祭宿命,结局搞成真的末日降临,至少说明主创被暗黑反噬了的,相当悲观宿命论的创作动机,当然有幽默有才华,影像语言都是一流,立意却有些茫然。
还不如就好好探讨,假以正义之名的杀人,如果成立,那么谁来界定正义的尺度。
第一集:琼,糟透了
讲的是常规的科技进化后的社会伦理问题。
结尾的反转虽然很有意思,但如何确定他们是第一层呢。
也许从来就没有第一层,现实生活的本质就是数据虚拟成像的表演。
第二集:亨利湖
影评区,有人提出了曲婉婷的例子,还是很精准。
纵然她十恶不赦,不妨碍她母性大发。
即便不是好人,或许也还称得上是个好母亲。
第三集:海之彼岸
在好几集里都出现了《海之彼岸》的名字。
可见主创的深情赋能,只不过却挺一般的。
我以为是复仇剧情,结果来了个精神出轨。
这个伦理并没有太复杂,片长这么长来谈论,也未见深刻。
当然小粉的表演,还是让人很缅怀,好像很久远的朋友。
第四集:梅琪戴
剧名中文打字联想“没期待”,好像还真的是。
影片长度也最长,好像重头戏的样子。
反倒讲了个X档案的类型故事。
黑镜的传统题材,一般都是探讨科技进步与伦理错置,或者是阶层对立与人性暗黑的深挖,这集讲了个明星吸毒偶编人狼,狗仔队死缠烂打,不死不休,背离人性的故事,确实挺无聊的,虽然狗崽队的镜头与黑镜名字扣题,但内核与黑镜的一贯宗旨相去甚远。
结局我还以为女明星,会调转枪口一枪崩了镜头及镜头后的女狗仔,那样可能更有意思。
第五集:恶魔79
不能指望每一集都那么精彩,那么深刻。
这集在俗套的冷战思维,核威胁,白左政治的批判下,还是隐含了很多信息。
比如阶层跃迁之难,种族隐性的歧视(如气味),每个看似弱小平和的个体内心隐藏的恶魔之力觉醒。
杀人暴力假之以正义便和理了吗?
这个伦理命题探讨过太多次,至于结尾,因为献祭不足,所以真的毁灭大灾难降临了,有些宿命论,也是客观必然,玩火久矣必自焚。
虽然几集黑镜故事,左冲右突,模棱两可,内核越来越含糊。
整体剧情品质还是OK的,之前的黑镜也经常有懵逼时刻。
还是很期待下一季。
在主题上,从开篇就被标为“红镜”的恶魔79十分与众不同。
它抛去了黑镜经常涉及的未来因技术造成的反乌托邦的可能性,更加着眼于当今时代,探索了曾经英国现实里的真正恶魔:那些生活在血河演说阴影下的传播仇恨的种族主义者和恶意利用这种仇恨情绪的政客。
2010年,喜剧演员Sanjeev Bhaskar回忆血河演说给当时英国印度裔人注入的恐惧:1960年代末,Enoch Powell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当可怕的人物。
他代表着(我们被)强制遣返,所以我们总是把行李箱准备好。
我的父母觉得我们可能随时得被迫离开。
1979年英国发生了什么?
血河演说(Rivers of Blood speech)1968年4月20日,Enoch Powell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保守党政治中心会议上发表了“血河演说”。
他的演讲强烈批评大规模移民,特别是英联邦移民到英国和拟议的种族关系法案。
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民意调查显示,Enoch Powell的“血河演说”的观点在当时的英国民众中很受欢迎。
一项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75% 的人对Powell的观点表示同情。
NOP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约75% 的英国人同意Powell关于完全停止非白人移民的要求,大约 60% 的人同意他要求遣返已经居住在英国的非白人。
虽然一部分白人似乎对Powell的讲话表现出好感,但作家Mike Phillips回忆道,血河演说令对像他这样的英国黑人的敌意甚至暴力合法化。
1968年的血河演说后,导致对在英国的巴基斯坦人和其他亚裔人的暴力袭击变得频繁。
“打烂巴基”("Paki-bashing")的攻击在70年代和80年代达到顶峰。
剧里女主的杀人工具是一把锤子对此的隐喻。
1969年,披头士乐队的《Get Back》的早期版本为《No Pakistanis》。
《No Pakistanis》中提及了Enoch Powell的反移民观点。
《No Pakistanis》歌词:Don't dig no Pakistanis taking all the people's jobsOh, 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Oh ne nu ne nu was a Puerto Rican born in na na na na naAll the folks around said "Boy, he a Mohican living in the U.S.A"Get back, oh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Sidi of the west was a Pakistani living in the mmmm..All the folks around don't dig no Pakistanis taking all the people's jobs soGet back, oh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
电视新闻上的NF
电视新闻上的NF
女主同事是NF的支持者
女主家的门上被喷漆NF
警探看到女主家门上的NF喷漆的第一反应 很明显,剧里数次出现的 NF(国民阵线)是一个极右翼党派,有明显的种族主义和反移民倾向。
然而,这个NF并非剧情虚构,而是现实存在的。
国民阵线(National Front,NF) 是英国的一个极右翼法西斯党派,成立于1967年。
NF被政治学家定性为法西斯主义或新法西斯主义,包括新纳粹主义、斯特拉瑟派和种族民粹主义者。
NF支持种族民族主义观点,即只有白人才能成为英国公民。
NF呼吁结束非白人移民进入英国,并要求剥夺已定居的非白人英国人的公民身份并将其驱逐出境。
NF作为一个白人至上主义的党派,它宣扬生物种族主义和白人种族灭绝阴谋论,呼吁全球种族分离主义,谴责跨种族关系和种族通婚。
NF支持反犹太阴谋论,支持否认大屠杀,并声称犹太人通过共产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统治世界。
NF提倡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强硬的疑欧主义和远离自由民主的转变。
NF的社会政策反对女权主义、LGBT权利和社会宽容。
继BNP之后,NF成为二战以来英国政坛最成功的极右翼组织。
在其历史上,它建立了子团体,例如联合会、青年团和反对gòng chǎn主义摇滚音乐组织。
NF只允许白人入党。
在全盛时期,NF的大部分支持者来自英格兰北部和伦敦东部的英国白人工人阶级和中下阶层社区。
NF在其历史上一直受到左翼和反法西斯团体的强烈反对,NF成员被禁止从事各种职业。
70年代是NF的鼎盛时期。
当时它在选票份额方面曾短暂地成为英格兰第4大党派,但是它的代表从未被选入英国或欧洲议会。
NF只通过倒戈获得了少数地方议员,以及它的一些代表被选入了社区委员会。
自1974年以来,NF宣言的基石是强制驱逐所有非白人移民及其后代,以及混血关系中的英国白人伴侣。
它指出,“遣返”过程可能需要10年,并补充说,在驱逐出境之前,非白人将被剥夺英国公民身份,并在获得福利、教育和住房方面落后于英国白人。
它呼吁禁止未来的非白人移民到英国。
1970年代,NF表示它不反对来自英联邦国家的白人移民的到来,但呼吁对来自其他地方的白人移民进行“严格控制”。
在NF成立的第一个10年中,NF强调了这样一种说法,即促成移民的政客(而不是移民本身)应该受到指责。
1969年,它声明:“你的敌人不是有色移民,而是让他们成百上千进入的英国政府。
” NF声称,工党推动移民以增加他们的选票,而保守党将移民视为廉价劳动力。
NF的早期出版物通常避免对非白人使用贬义词,例如“wog”或“nigger”,但此类语言会出现在NF集会上。
随着发展,NF的媒体开始使用种族煽动性的标题,如“黑人野蛮人恐吓老人” 和 “亚洲人引入怪异的性谋杀仪式”,还将非白人移民与害虫相提并论,将地区描述为“移民出没”(immigrant-infested)。
NF还将其他问题与种族和移民联系起来,针对英国白人在移民竞争工作、住房和福利方面的担忧。
常见的NF声明包括移民携带麻风病和肺结核等疾病,移民是NHS(国民医疗服务体系) 的负担,以及不称职的移民工作人员对 NHS 不利。
NF声称,移民逃税,移民在工作场所傲慢、好斗和不讲卫生。
NF坚持认为黑人是犯罪的根源,黑人学生拉低了学校质量。
1976年8月5日,Eric Clapton在伯明翰的一场音乐会上公开反对增加移民,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和挥之不去的争议。
Clapton表示支持1968年Enoch Powell的血河演说,并在台上宣布英国有成为“黑人殖民地”的危险,还说 “让英国保持白色!
” (Keep Britain white),这是当时NF的口号。
现实中NF的游行活动1972年,John Tyndall成为NF的主席。
在John Tyndall的领导下,NF利用对南亚移民到英国的日益关注,迅速增加了NF在东伦敦和英格兰北部城市地区的成员和投票份额。
1982年,John Tyndall离开了NF。
John Tyndall曾说:为了生存,我们的社会必须要充满活力和竞争。
我们的社会必须要求其成员承担责任和努力。
我们的社会必须成为鼓励适者和强者的社会——从摇篮里就向年轻人灌输: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除了努力和奋斗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值得成就的东西。
我们必须像过去一样致力于培养坚韧不拔的年轻人。
NF的公众形象是通过街头游行和集会提升的,而这经常导致与反法西斯抗议者们的暴力冲突,其中令NF声名大噪的暴力冲突是1974年红狮广场骚乱和1977年Lewisham争斗。
1974年红狮广场骚乱(Death of Kevin Gately)1974年6月15日,NF在伦敦市中心举行游行,呼吁支持强制遣返移民。
当游行到达红狮广场(Red Lion Square)时,发生了骚乱。
在骚乱中,Kevin Gately因头部受伤而死亡。
Kevin Gately是一名学生,不是任何党派/组织的成员。
他第一次参加抗议NF的游行。
到目前也尚不清楚他的受伤是故意还是意外造成的。
Kevin Gately是当时英国55年来第一个在公开示威游行中丧生的人。
红狮广场骚乱事件使NF在英国家喻户晓,其支持者/反对者/其政策的示威意愿都有所增加。
1977年Lewisham争斗(Battle of Lewisham)1977年5月30日,警方在伦敦东南部进行黎明突击搜查,因涉嫌一系列抢劫案,逮捕了21名年轻黑人,其中包括一名24岁的女性。
逮捕之后,警方表示,他们相信“帮派”对“过去六个月伦敦南部 90% 的街头犯罪负有责任”。
1977年6月1日,21名年轻黑人被控多项“串谋抢劫”罪。
在听证会上,数名被告与警察发生冲突,而听众席上的观众则试图闯入法庭。
不久后,Lewisham 21防务委员会成立。
他们严厉批评了警察当时的做法。
1977年7月2日,Lewisham 21防务委员会在New Cross举行了示威游行。
200多名NF的支持者对此表示反对,向游行者投掷腐烂的水果和成袋的烧碱,80多人被捕。
1977年8月13日,500名NF成员试图从New Cross向Lewisham游行。
当时NF的组织者Martin Webster告诉媒体:“我们认为多种族社会是错误的、邪恶的,我们要摧毁它”。
各种反示威大约 4000 人,导致了团体,反NF者,SPG警察之间的暴力冲突。
到场5000名警察,56名警察受伤,其中11人住院,214人被捕。
后来,在Lewisham镇中心发生的骚乱中,英国大陆首次使用警察防暴盾牌。
剧里电视播放的新闻报道:“... National Front march through Southall…”1979年Southall发生了什么?
Southall是西伦敦的一个大型郊区城镇,是伦敦伊灵自治市的一部分,是其七个主要城镇之一。
历史上它是米德尔塞克斯的一个市镇,直到1965年才由Southall市政厅管理。
自50年代起,Southall的当地工厂和靠近希思罗机场的位置吸引了大量亚洲移民,最终成为印度次大陆以外最大的旁遮普社区的所在地。
如今Southall已成为南亚文化的主要中心,获得了“小印度”的绰号。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Southall 已成为主要的南亚住宅区,是伦敦最大的锡克教社区的所在地。
除了主要来自旁遮普邦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口外,Southall最近还成为阿富汗、斯里兰卡和索马里社区的家园。
由于1947年印巴分治后的人口转移,造成了超过一千万人陷入贫困。
许多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离开印度来到伦敦定居,尤其是Southall。
1950年,第一批南亚人抵达Southall。
据说他们被招募到当地一家工厂工作。
该工厂由一名前英属印度陆军军官所有。
由于希思罗机场等不断扩大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南亚人来到Southall就业定居。
在Southall定居的最主要群体是亚洲人。
根据种族平等委员会数据,Southall的 7万人口中超过55%是印度/巴基斯坦人。
到1976年,Southall 三分之二的儿童为非白人。
据报道,1982年,Southall的8.3万名居民中有65%是亚裔。
到1965年,所有较低级别的工人都来自波兰或印度。
在接受过教育或培训后进入英国的亚洲工人中,有85%只从事非熟练或半熟练的工作。
工作场所的种族歧视很普遍。
印度工人还面临来自白人主导的工会的歧视,因此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工会组织,即印度工人协会 (IWA)。
IWA是西伦敦地区最大的社区组织。
到1966年,Southall所有旁遮普出生的男性中有一半以上是 IWA 的成员。
长期以来,西伦敦一直是极右翼的目标。
在60年代的地方选举中,一些候选人在竞选上使用反移民策略取得了成功。
1964年,反移民的BNP在Southall获得了15% 的选票。
BNP的John Bean获得了Southall地区9.1% 的选票。
这是令英国右翼采取选举战略的关键时刻,即1967年NF成立了。
Southall示威游行活动 70年代,Southall的种族问题紧张。
IWA成员们有政治激进主义的传统,还有对殖民主义和反殖民斗争的记忆,是非白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生活在长达十年的工会斗争中。
1976年,在Southall,一名16岁的南亚裔男子Gurdip Singh Chaggar 在IWA办公室外遭到种族主义者的谋杀,被两名白人男子Jody Hill和Robert Hackman刺死。
在Chaggar去世后的几天内,在Dominion剧院发起了Southall 青年运动(SYM)。
SYM由年轻的非裔加勒比人组成,以对抗种族主义的抬头和NF的攻击。
1979年大选前夕,NF宣布将于1979年4月23日在Southall市政厅举行会议。
Southall 将成为NF提出候选人的 300 个议会席位之一。
1万名Southall居民提出取消NF会议的请愿书,但并无效果。
1979年3月23日,当地居民举行了反对NF会议的和平示威。
他们是一代和二代的英国亚裔,其中的许多人(但并非所有人)都是旁遮普锡克教徒。
在当时的流行文化中,锡克教徒的普遍形象是胆小而恭顺,是一群戴着头巾的当地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Southall人不断应对着来自NF的种族主义的威胁。
在1979年4月23日之前的几天里,也举行了反对NF会议的大规模的和平示威,有数百人参加,并在上周末举行了一次有5000人参加的反对NF的游行。
Southall居民反对NF会议的抗议游行活动Southall的年轻一代可能从他们的长辈那里学到了反抗的传统,但他们试图创造更激进的斗争形式。
老一辈人敦促这些年轻人要有耐心,然而,年轻一代并不愿意等待。
1979年4月23日,SYM的成员从中午左右就开始在市政厅外聚集。
据BBC采访的一位与会者说,“这就是我们的未来,对吧?
我们的领导人什么也不会做……我们的领导人希望平和地坐下来,但是在这里平静地坐着你能做什么呢?
我们必须做点什么,年轻人。
”Special Patrol Group(SPG)是伦敦警察厅的一个机动部门,成立于1961年,被用来对付大型示威游行活动。
SPG一直富有争议。
它前有1974年红狮广场骚乱中学生Kevin Gately之死,其肇事者从未被查明;后有1979年Blair Peach之死的不公正调查。
有人指责SPG警察对示威者施以不恰当的暴力。
前警长Tim Brain表示:“他们(SPG)的批评者怀疑他们是一股力量中的一股力量”。
前警长Geoffrey Dear表示,SPG “可能显然解决了一个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即少数群体与一般警察之间的关系恶化”。
1986年,SPG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District Support Units (DSU)。
在受到负面报道后,1987 年1月,DSU也被解散,由Territorial Support Group取代。
1979年4月23日,SPG在市政厅对面的人行道上设置纠察队。
为了应对潜在的暴力事件,征召了 2876名警察,其中94名骑警(骑马的)。
他们上午11:30 抵达现场,为保护晚上7:30在市政厅举行NF选举候选人会议做准备。
晚上7:00 ,NF成员陆续到达。
他们的会议在预定时间举行了。
在会议期间,NF的一位发言人呼吁 “铲平Southall,并用‘和平的英国小村庄’取而代之”。
4名公众被允许进入市政厅,以满足《人民代表法》的要求,但The Daily Mirror的一名记者被阻止进入,因为The Daily Mirror被认为是 “爱黑鬼”。
会议在晚上10:00 左右结束时,一些与会者在市政厅的台阶上向纳粹致敬,然后被警察护送到安全地带。
剧台词描述出当时移民在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在的恐惧Southall抗议游行事件代表了激进的非白人社区与官方舆论之间的冲突。
官方舆论可能不信任NF,但仍然更倾向他们的发言权,而不是当地非白人居民没有恐惧地生活的权利。
1979年4月23日的Southall抗议游行骚乱中,主要有三个群体成为了SPG的受害者。
首先,许多人因参加抗议游行而被捕,其中很多是青少年。
有几个人只是被SPG警察拦截在西伦敦以外的道路上,并被命令要他们自己回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遭受了一种特别激进的即决审判,Ealing地方法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定罪。
《卫报》有以下报道:一名14岁的锡克教男孩出现在Ealing少年法庭的地方法官面前。
1979年4月23日下午6:20 分,他被指控犯有“威胁行为”和持有“攻击性武器”…… [一名] 白人医生、一名白人律师和一名白人救护员……所有的人都作证说这个男孩,当时 ,正在接受手部伤口治疗,严重失血……这名男孩被判有罪,并被罚款100英镑。
其次,SPG闯入人民团结大楼。
该大楼被用作治疗受伤的反种族主义者的医疗中心。
数十名目击者抱怨说,SPG警察将警棍对准医生、护士和律师的头,以及躲在那里的抗议者的头。
雷鬼乐队Misty and the Roots 的Clarence Baker头部被警棍击中,导致他受重伤,昏迷了5个月。
担任志愿者医生Annie Nehmad 回忆起救治伤员的情况时说,一名男子,Narvinder Singh,他在一次警察袭击后右手有三英寸的伤口。
当警察走近时,她看到有人在外面的街道上奔跑,她关上了窗户和门。
警察要求获准进入,她拒绝。
在警察踢门而入之前,有人试图将门关上。
她和一名护士被强迫离开房间。
尽管Nehmad向警方表明自己是医生,但后脑勺仍遭到暴力击打。
由于击打过于猛烈使她站不稳,她被其他示威者搀扶救起。
回顾这些事件,Nehmad坚持认为,“4月23日,不仅使用的警棍比普通警棍重,而且整个过程中的SPG警察都使用这些警棍打人的头部。
一定有人在某个地方说过这样做没问题。
某个地方的某个人准备好看到人们在抗议游行中被杀。
”截至1979年4月23日晚,有700名抗议者被捕,其中340人受到指控,主要罪名是违反公共秩序罪。
有64人因被警察暴力伤到而接受治疗,其中有几人头部受伤,还有Blair Peach的死亡。
抗议游行骚乱的第二天,即1979年4月24日,Southall市中心的商店停止营业,许多当地工厂也关门了。
Blair Peach之死 (Death of Blair Peach)Blair Peach出生于新西兰,30多岁,是一名特殊儿童学校的老师,也是一名反法西斯者。
在1978-1979年期间,他曾两次骑车回家时遭到NF支持者的袭击。
1979年4月23日,Blair Peach与一群朋友一起前往Southall参加抗议游行,试图阻止NF在市政厅的会议。
晚上8点左右, Peach遭到一名SPG警察的袭击,他的头部被击中。
另一名SPG警察看到Peach在被打后站不稳了,却仍强迫Peach继续前进。
午夜过后不久,Peach在医院去世。
在Peach死后的一天,伦敦警察厅投诉调查局的John Cass开始对此事进行调查,并当天从SPG警察那里获取了陈述。
David McNee爵士是当时的伦敦警察厅的厅长。
McNee也对Southall抗议游行进行了为期8天的审查,但是他没有将Peach的死亡作为他分析的一部分。
1979年4月26日,开始了对Peach死因的调查。
西伦敦的验尸官John Burton监督整个调查过程。
当时,Cass和他的团队已经调查了400人。
Cass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Peach被6名SPG警察中的一名杀害,其他人保持沉默以阻挠他的调查。
该报告并未向公众发布,但John Burton可以查阅。
然而,Burton拒绝让陪审员阅读调查报告。
Blair Peach的死因调查明显不公正。
1980年5月,陪审团做出Peach之死为意外死亡的判决。
1979年6月12日,Blair Peach的遗体被安放在Southall的Dominion剧院,8千人为其送行。
第二天,他被葬在东伦敦公墓。
5千--1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工会的Ken Gill在葬礼上发表讲话,呼吁1.5万名哀悼者必须解散SPG。
葬礼三天后,McNee为SPG辩护,并告诉一位黑人记者 “我理解你们人的担忧。
但是,如果你们远离伦敦街头并规规矩矩,你们就不用担心SPG了。
”后来,Peach的妻子Celia Stubbs发起要求全面公开调查发布Cass报告,但被拒绝。
198九年,伦敦警察厅向Peach的家人支付了75k英镑的赔偿金。
2009年,伦敦警察厅厅长Paul Stephenson爵士发布了报告和支持文件,并向Peach的家人正式道歉。
英国全国教师联合会设立了Blair Peach奖,以表彰他在平等和多元化问题上所做的努力。
Southall的一所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
Peach死亡事件后,伦敦警察厅还不断卷入了一系列事件和执行不力的调查,所有这些大大地加深了伦敦警察的负面形象。
女主最后为什么选择杀Michael Smart,而不杀她的同事或经理呢?
虽然女主的同事和经理都是种族主义者,但却都远不及狡猾的Michael Smart那么危险。
Michael Smart帅气干练的精英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冰冷的法西斯黑暗内心。
当看到未来的他带领着一个现代极端主义政quan对世界发动战争和破坏时,在一个恶魔真实存在的宇宙中,那些如Michael Smart般巧舌如簧的正崛起的青年才俊才是真正的怪物。
有关于纪录片的所谓伦理问题对我们来说从来不是一个遥远的问题,2023年第41届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影片《给19岁的我》因其对拍摄对象的剥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极具争议的社会事件。
不过非常有趣的是,时隔四年再度在Netflix上复播的《黑镜》却在这一季第二集《亨利湖》中讨论了这个问题,不过这一集的焦点却放在了网飞自己擅长的罪案纪录片上。
这一集讲述了主角戴维斯和女友皮雅回到家乡探望母亲,他们原计划在这里过个周末,然后去另一个地方完成他们的纪录片。
但是在家乡的小酒馆里,皮雅从戴维斯的发小斯图尔特那里了解到这里曾经有一个可怕的虐杀犯伊恩阿代尔,他在自己的地窖绑架虐待无辜的受害者并且最终杀死他们,最后被发现后杀死自己的父母并引弹自尽,戴维斯自己的父亲作为警察也因为追捕他们时的枪伤而死。
在两个男人介绍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本集在展示这件事的画面中就已经暗示了这起久远的罪案作为纪录片素材的可行性。
纪录片独有的老旧质感的“真实影像”和从不正面展示人物面部的“情景再现”都凸显着这种暗示。
罪案纪录片的“情景再现”出现演员正脸的情况相对比较少
真实影像的“窄画幅”通过对“拍摄设备年代”的提示加强了真实感果不其然,尽管戴维斯本人一开始因为此事涉及到了自己不好的回忆拒绝拍摄,但在皮雅的软磨硬泡下最终决定将其成片。
而我们也得以看到,剧中的这部所谓的罪案纪录片是通过几层剥削完成的。
对于当事人的剥削,是纪录片完成的第一重剥削
如同剧中所说,戴维斯自己就是这起案件的亲历者和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
个人视角的进入也是对于自己伤痛的剥削。
其他当事人也经历着这种挣扎,斯图尔特的父亲反复阻止纪录片的拍摄,但最终却作为被采访者在镜头前说出了部分真相。
而所谓的真相带来的却是更大的创痛:戴维斯最终发现自己的父母原来才是那起血腥案件的元凶,他们是伊恩阿代尔的共犯,并且最终将伊恩一家灭门封口。
戴维斯的女友皮雅在这个过程中死去,母亲在知道事情败露之后上吊自杀。
讽刺的是,也正是以上戴维斯包含个人视角的痛苦反而造就了纪录片的巨大成功甚至还获得了他自己梦寐以求的BAFTA。
通过自己真实的痛苦经历完成一部影片,这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艺术界”最受到追捧似乎也是最值得嘉奖的行为,但在电影中体现出来的却是无尽的讽刺,它给当事人带来的,永远只有更深邃的痛苦和更持久的剥削罢了。
不过,似乎对于这些当事人的剥削甚至还远远不是最悲惨的。
从剧中角色的对话中,我们其实就能看出他们对于这部纪录片内容的真正兴趣,他们调侃着当年的凶手对于受害者各种虐待方式,并且斯图尔特甚至和两人参观完当年的事发地后认为这样的地方没准能够吸引游客:
而这一切都需要借助“精彩的纪录片”去完成。
随着故事的深入,皮雅发现了戴维斯母亲的秘密:原来她的母亲的录像带里纪录着自己和丈夫、伊恩一起虐待折磨受害者的影像。
而在她母亲发现事情已经暴露,选择在自我了断之前,她将纪录自己实行虐待的那些录像带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帮助他完成影片。
对于剥削影像的利用,构建了纪录片的第二重剥削在影片中,戴维斯的母亲詹妮特戴上夸张的面具,拿着夸张的道具玩乐着惊恐的受害者。
这种夸张的性虐影像在事实上已经构成了某种“剥削电影”。
在詹妮特人生的最后,她自己多年未启封的箱子,尽管因为生命将要结束留下眼泪,却依然带着笑容观看那些自己为被虐待的受害者拍摄的照片。
而面对那些受害者的影像资料“微笑”的却不仅仅是詹妮特独有的,这些纪录片的观众们也同样享受观看这些“剥削影像”的“视点”,甚至他们一部分人兴致勃勃来到亨利湖,戴着詹妮特生前戴着的实行性虐的面具,享受着纪录片所带来的“精彩”。
事实上,这样一起悲剧细究起来也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在戴维斯和皮雅向制片公司推销这部纪录片的时候,被要求挖掘更多的“新素材”,而最后他最后从自己母亲手中拿到了录像带。
这些剥削影像成为了真正让片子成功的“新素材”。
也打开了戴维斯在电影界的成功之路。
而那些美丽的亨利湖的远景镜头和纪录片中它的恐怖神秘也共同成功地为这个“好地方”招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
听起来,以上这些对于受害者、当事人的剥削已经足以作为对于纪录片剥削本身的批判,但不让人失望的是,Netflix却通过对于自身的解构完成了第三重批判。
尽管作为一部集绵式的剧集,《黑镜》的上一集和下一集往往没有什么情节和角色上的连续性。
但《黑镜》的第一集却似乎和第二集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个联系中比较明显的一个地方,是网飞meta自身所创造出的一个镜像的流媒体公司Streamberry,本集中纪录片的发行商和上一集故事的重要发生地都是它。
而更深一层内在联系是第一集就提出了关于“原型”的概念。
在第一集中,故事进行了一个叙述上的反转:以为自己被别人扮演的女主角Joan发现自己也在扮演真正的“原型Joan”。
在第一集的故事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原型”甚至并不是最后出现的“真Joan”。
而是在观看这一集的可能也同样同意了流媒体隐私协议的我们。
不过第一集毕竟只是个喜剧色彩的故事,到了第二集,这层对于观众的指涉才发挥出更严肃的意义:Netflix将“纪录片进行剥削”这一已知的现象作为原型,拍摄了这一集《黑镜》,完成了第三重剥削。
网飞自己的作品也并不缺少这种“剥削”的现象,据说这一集有影射网飞自己的《怪物:杰弗瑞.达尔莫的故事》,这部也因为其对当事者痛苦的剥削受到了受害者家人的抗议。
而整个故事的发生又像极了HBO的纪录片《纽约灾星》,在这部纪录片中拍摄对象自己在纪录片说出了自己是杀人案的凶手,这样的钩子(hook)也造就了《纽约灾星》的成功。
这样的“成功纪录片”从来不少见,最终在富有自我解构精神的好莱坞成为了新一季《黑镜》的其中一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同样不过是盈利的商品,这样一集《黑镜》和那样的纪录片是否又差了什么?
我们在期待这一集的相关反转以及观看那些录像带中的“剥削影像”的时候,我们和那些真正剥削受害者的凶手以及剥削当事人痛苦经历的纪录片观众又差了什么呢?
还是这仅仅是不同影像一层套一层的关系?
《纽约灾星》
《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尽管隔着影像,我们可以通过某种间离看到对于纪录片进行剥削的批判,但最终这种批判本身也就像最终被剧中虚构中的Streamberry所产出的影视作品一样变成影视工业产生的一部分。
但批判和被批判的对象本身都只是一种收益的时候,批判本身似乎也变成了一种全新的剥削。
而只有当我们发现那些被我们在影像中剥削的痛苦与挣扎也在凝望着我们时,我们才会明白:抛开影像,回应我们的只是永恒的悲伤和虚无。
省流:类似阿凡达背景的ntr故事,所有离谱设定都是为了绿帽癖服务,可以说是为这碟醋包了顿饺子感觉实在没有必要看就直接剧透了:宇航员A男 B男在太空执行任务时可以精神链接到他俩的复制机器人体验在地球上的生活,A的家人以及其复制人被邪教杀了,在B允许下使用B的链接短暂体验生活,逐渐试图接近B的妻子,未果,被B发现,恼羞成怒,偷用B的链接将他的家人杀了,二人只好在必须要二人操作的飞船上度过剩下的4年那么看看为了这碟醋不惜漏成筛子的设定:必需要两个人操作的飞行器,只安排两个人开,一丁点余量都没有,其中一人生病死亡等等出任何意外那么另一个人只能等死不可以中止任务直接返航真人与复制人的意识链接开启方式只是插卡毫无保险,相当于登别人账号不需要密码不需要指纹只填个账号就直接登上了,草率到匪夷所思这个很重要的识别牌连体测时都不摘,但出舱做任务时要交到对方手上而不是放进保险柜里,这种东西设置成不能在所有工作环境里随身携带已经很奇怪了,假如死在外面了而牌子不在身上那尸体作为太空垃圾被捞到时都没法识别身份偷画幻想中的裸体也完全没有藏,像摆在那等着被发现似的在飞船上唯一的工作就是紧急维护,平时人可以躺尸,完全不需要做科研,甚至不需要养护植物(那为什么不把复制人放到飞船上,真人在地面远程操作,还不需要定制成跟操作者一模一样的外形,直接批量生产很节省成本)科技已经进步到可以完成意识在太空与地球之间超大信息量的实时传输,但不能视频通话,不能看电影,飞船上还是无聊得像坐牢最怪的是,费这么大劲,其实宇航员的生活体验并没有变好:飞船上吃得很差,但机器复制人也并不能吃东西,随时有可能要被叫去处理紧急事务,相当于复制人被软禁在家周围,而对其家人更是折磨,家人成为了纯粹的提供地球生活体验的工具人看到他们插卡躺下时就知道必然要链接别人的复制人,在听到A男阴阳怪气地描述B男的妻子是交际花时就知道他必然要接近她,在A男画画时就知道他必然要画B男的妻子然后被发现,在A男大喊“你不懂我的感受”时就知道结尾他必然要杀B男的家人,属于每个发展都是意料之内,很久没看过这么无聊的蠢东西了话又说回来,即便保留全部上面这些很离谱的设定,换成女宇航员就完全不会出现这种困境,显得更搞笑了,都已经在搞科幻故事了,明明有无限可能无数种有意思的事,偏要抱着火箭腿喊着绿帽绿帽绿帽,真是很烦把这种又干瘪又恶趣味的玩意吹成“描绘了极端环境下暴露出的人性黑暗面”,这算什么人性,男宝劣根性罢了
第三集《Beyond the sea》披着科幻的外衣,讲述的还是爱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到几个点,饶有趣味。
「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故事的开始,David是富有魅力的好男人形象,孩子睡前的亲吻、夫妻二人轻酒舞蹈的恩爱;而Lana刚出场的底色就是「交际花」;所以,当David穿着Cliff的皮肤这一剧情出现的时候,人们放佛就能预想到这段干柴烈火势必燃烧,因为剧情开始强加的刻板印象;而后各种细节也甚嚣尘上:David树下哭泣的拥抱安慰
David一下就关注到Lana看的书(Cliff可从来都不关心)
(David内心OS)
共执画笔的有意试探和亲密接触
外出购物往事提及的好心安抚
除了上述两个人之间的小小火花,还有分开后两个个体的情丝延续:Lana走出画室仰望天空的嘴角一笑(感觉世界都一下子晴天了)
David拿着画笔再现往日的自信的魅力(对,那尘封的魅力被唤醒)
Lana在丈夫旁边看书时手指轻触书脊的撩拨动作
David回到飞船在房间的假象素描
两个人至之间的感情发酵像是房间里的大象,仅仅隔着最后一层窗户纸。
但当David用他的拿手好戏Dance to the melody尝试发起温柔攻势,并追回房间坦言「他不会知道」时,Lana态度坚决,发起灵魂拷问,你以为我看你时的爱意,真的是在看「你」么,这一反击简直太漂亮了,我们之间的那些羁绊,那些鸡毛蒜皮,我们从旧日的恩爱到现在的绝缘陪伴,我们一起陪伴孩子的分分秒秒还有磕磕绊绊,我们为生活走过的奔波、趟过的河水、流过的眼泪、喊过的绝望,你根本一无所知,你以为看懂了我的寂寞和无奈,就了解我们之间完全没有爱情,那我只能嗤之以鼻,你TM根本就不懂爱情(对,这段话是看完这集,回想到S3E4《圣朱尼佩罗》有感而发)。
感情有的时候就是需要不大不小的考验。
看的时候还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如果将吴彦祖的灵魂注入老公的身体」,哈哈哈,尝鲜的体验和长久地改变,也许真的需要提前想一下。
单身贵族越来越多,日后真的很可能出现类似的「情感陪伴」类机器人,选择外貌,注入「理想型」灵魂,单次付费或者VIP优惠更多……远古的记忆复苏,这不就是96年春晚蔡明和郭达演的小品《机器人趣话》嘛,蔡老师,果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百变女神~并不是很喜欢这个结尾,如果到Cliff和妻子重归于好,还算是美满的结局;现在这样的结局,过于真实和残酷,对,黑镜style~但其实当Cliff指着David鼻子说Lana「永远属于自己,day and night」时,这个结局就已经不可避免了,当一个女人决定理发,当一个男人决定剃须,很多时候悲剧的结局就已经写好。
完全没有物化女性的意思,只不过男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一种生物,他们有自己认为重要、为之守护的月亮,女人有时是男人的命。
有人不能理解Cliff对David的帮助,其实他又何尝不是在帮助自己和帮助家人呢,看看最后的结局就知道了,两个人是一个飞船里的仅有伙伴,坦白讲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很难独活,合则两利,败则两伤。
最后,Children will tell,they know everything.
最后一集看完,翻看截图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女主Nida看的那本书,搜了一下,《Creative Visualization》,豆瓣有相关词条,简介中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Achieving growth can be done in many ways, but none more simply and effectively than through the meditation card format」,其中的「meditation card」译为冥想卡,而看完书的第二天,女主就在地下室碰到了那个所谓的护身符,虽然并不一定正确,但是按照这个思路延伸下去,却也有趣。
首先女主脑海中是有「邪恶冲动」的,表现在她先后两次对杀妻者和同事的臆想暴力;其次,我们能够感受到她生活的不易,孤苦伶仃、只身一人、漂泊在外、受人欺负、存在感超低……让她能够坚持下去的,是这个「地方」对她的包容,字面意思就是没有把她赶走,让他有生存之地;是什么让她的「精神力量」进一步强化呢,是拉票演讲,她还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将要面临什么样的巨变,但是她已经有所预感not in a good way
所以,当晚她看了书,听了波尼M合唱团的歌,负责跳舞的成员仿佛看着她;第二天大门被喷漆、好看的裙子不属于自己、同事找茬、被经理要求去地下室吃饭、桌面上出现了旧报纸内容,这些所有的元素通过女主的冥想,让抽屉里的冥想卡出现,而且变成了「恶魔守护符」版。
桌面的报纸都有哪些内容呢。
开设百货公司——故事开始的主要地点
酒馆老板葬身火海——酒馆,葬身,火海,三个后续主要关键因素
围墙倒塌,工人丧命——意外伤亡
女子离奇失踪,警方不得其解——失踪、警察
五一劳动节庆典——截止时间
冥想卡上的三个圈是三条人命,更倾向于女主最开始的终极目标是女同事,因为那是自己当前所能感受到痛苦的主要来源,但是当她看到Michael洗脑一样的本事和更加邪恶的想法时,她才意识到,当前只有一个Vicky,如果Michael当选,则会有越来越多的Vicky,她必须出手了。
她蜕变了,为未来而战。
最后的结局,女主可能带着自己的「冥想伴侣」去到了异世界,但可能性更高的,是难逃厄运。
无法选择的未来只能靠想象去改变,这不仅是个体的无奈,也是时代的眼泪。
1.镜头墙壁划分的结构和警察位置像极了天使和恶魔的审判。
2.求科普。
第一集一个套娃的故事,故事逻辑俗套,但编的很炸裂!
第二集看完第一反应,就这?
一个杀人狂母亲也有爱的故事?
看完最后一个镜头,男主面部几十秒的特写和奖杯的切换,突然有个奇怪的想法,男主是知道这一切的,他是带着女友回去献祭给妈妈,妈妈献祭给自己。
于是回头重新看一遍,分析如下:1,男女主回家的路上,放的歌曲是:baby, give it up! (宝贝放弃吧!
)什么情况下会说这句话。。。
2,先带女主去看风景,女主提出疑问,为什么如此美景没有游客,于是男主带女主去大嘴巴好基友酒吧,让好基友开始说杀人魔的故事,自己随后补充。
2,男主的警察爸,喜欢杀人时候拍录像,所以男主也喜欢拍摄,学了导演。
男主从小就喜欢拍摄,好基友还为他做过太空船的模型,爸爸死的时候,男主8岁。
3,杀人魔夫妻,喜欢猎杀来旅游的漂亮的年轻人,男主妈第一次见女主就夸她漂亮年轻,喜欢女主的外地口音。
说明很符合妈妈的胃口。
4,女主第一次见面就说警察的坏话,担心妈妈不喜欢自己,男主很自信的说妈妈是喜欢你的。
为什么他这么确定妈妈喜欢女主?
因为小时候看过录像,知道妈妈的口味。
5,妈妈自杀前吧所有杀人录像和照片放在餐桌上!
写了一张字条:for your filme 。
杀人录像原来就在客厅的架子上,男主是知道录像在那里的,故意这么做的意思是:妈妈知道你的意思,这些(包括我的命)都献给你!
6,去案发的小屋前,女主说要换拍摄主题,男主故意反对,转身走的时候镜头给的特写,强忍着笑,用手掩面。
7,第一次拿妈妈的录像机,里面有一盘录像带,女主想看看妈妈喜欢男演员的屁股,男主马上打断,用了enough of that ,男主其实知道后面可能有杀人录像了。
8,三人进入地下室拍摄,是男主选了旧式的摄像机,里面的录像带也是男主放的,目的是让女主自己看到后面的录像。
9,儿子被撞成脑震荡,妈妈明显心情很好,还要为女主做“牧羊人派”,妈妈在做饭时心情很好,还哼着小曲。
10,妈妈自杀用的绳子早就准备了,是放在最珍贵的杀人照片的抽屉里,说明早就准备自杀了。
11,获奖的奖杯是个面具!
妈妈杀人时候也是带的也是面具!
这个奖杯就是妈妈给他的啊,男主继承了妈妈面具!
我试着还原下大致故事经过:男主爸爸妈妈是一对连环杀手,爸爸负责捕捉猎物和拍摄,妈妈喜欢猎杀和折磨猎物,目标是来本地旅游的年轻情侣。
他们找了一个弱智做傀儡,用了弱智家的地下室囚禁猎物,折磨后并杀害。
一次弱智在酒吧喝酒说漏了嘴,爸爸杀了弱智一家三口(弱智用一把长猎枪自杀?
),并开抢自残,嫁祸给弱智。
后因细菌感染死于医院,酒吧老板一直保守了秘密才没被杀。
妈妈一直很怀念和爸爸一起杀人的日子,但是失去了爸爸,她无法单独捕猎,所以准备了绳子准备自杀。
儿子知道了以后,计划帮助妈妈。
他带来新的新鲜猎物,献祭给妈妈,作为最后一次ending。
但是出了意外,猎物没有吃妈妈做的派,在逃跑途中死了,妈妈顺势献祭给男主,成就男主做导演。
相信我的话,带着疑问再回去仔细看一遍!
仔细看男主的细微表情。
第三集剧情没啥说的,看点是小粉飙演技,量身定做的剧本。
特别是女主的表演,绝对一流,微表情很到位,很难理解演员怎么控制面部局部小肌肉的,一个字:绝!
第四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承担一路上的付出,总不能又做那啥,又立啥吧。
女主最后一秒举起相机的行为帅极了。
第五集一个连环杀手的心路历程,哪个连环杀手不是从一棵幼苗茁壮成长的呢。
把系列第一档观感(同级别的回想起来应该不到三集)的故事放到新季第一集,确实惊喜。但考虑到后面四集都略显平庸,让人觉得回春差口气。75
看到狼人变身那一刻我真的怒了
没有好故事可以不拍
看完只记住了第一集和第五集出现的约翰·勒·卡雷《史迈利的人马》!看黑镜的观众快去读约翰·勒·卡雷呀!好看!
其实还不错,看的还挺投入的。第四集比较拉胯。
第一集太好了
我艹!“you are not the source Joan”炸裂!让我想想…..让我想起了hang the dj以及那个智能家居!牛逼啊黑镜回归本心了_(´ཀ`」 ∠)_//第二集也挺炸的。//第三集爱死机误入(˶‾᷄ ⁻̫ ‾᷅˵)//第四集真能忍的,片尾完全没有bgm。//第五集真的是太浪漫了……
像AI参与了剧本创作。
E01特别好。教堂里拉屎的冲击度不亚于第1季里首相X猪。映照了当下社会每个人真实的焦虑与困境,剧烈的“被剥夺感”,资本、科技、工作、育儿或某某条款、契约等…要么剥夺你的身体,要么随时随地征用你的隐私、故事乃至人生!E03对关系性的探讨非常微妙,无论是一个灵魂驾驭两具身体,还是两个灵魂共享一具身体,当中存在的消耗、龃龉、分裂、嫉妒、控制、权力竞争…都值得往各个方向去延展探讨。E04一个关于“阁楼上的疯女人”的都市奇谭式的寓言。女人被窥视、围观、荡妇羞辱…甚至连她的疯狂,都是被消费的奇观,当月圆之夜她亮出利爪,展露内里压抑的“狼性”的一刻,代价何其巨大,下场何其惨烈。E05最后核弹轰炸地球、烈焰席卷而来的一幕,与魔鬼携手的正义女孩让我联想到了《搏击俱乐部》片末,手挽手看大厦轰然坍塌的皮特与海伦娜。
从媒介伦理演到纯奇幻片,每一集设定都很精彩,可展开却平平无奇,缺乏前三作的故事深度和开放性。但,结局真地太美好了吧,人类全完蛋了。
第一集和第五集,对我来讲是唯二能看的。其余的简直普到不能再普通,尤其是第三集虎头蛇尾漏洞百出丝毫不苟严谨的水平很难想象是名为 《黑镜》的其中一例。只能说这一季度的科幻元素除了第一集之外,都没那种与科技革新紧密联系的感觉了。
《琼糟透了》,不,第六季糟透了。彻底无聊又跑题的一季。
E1 Quantum Computer做simulation的科幻设定还是比单纯的computing高级那么一点点E2 ?????弃
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欢迎观看《走进黑镜》第六季
3.5 第一集也太共鸣了。互联网大数据小偷、流媒体、AI、元宇宙、戏中戏中戏中戏……以科技之名而丧失“感受力”的时代已经来临。最戏(好)谑(笑)的莫过于,这还是由网飞拍出来的。
不失水准,永远的黑镜,照出光明中的黑暗,还有黑暗中的光。。。
只有第一集勉强呈现了黑镜的内核;剩下四集堪称灾难,又烂又长又无趣。
就第一集还行,不想拍可以不拍。看了就忘系列。
总的来说,水准还在,今年5集主题除了第三集和第五集之外,都是以流媒体和影视行业为背景的剧情,尽管第一集的AI、虚拟人生的概念已经用烂,但是这次少有的探讨了数字版权和肖像权对于未来人类的影响,个人最喜欢的依然是第一集,最具备黑镜的风格;第二集的故事反转悬念不够,属于没演多久就能被观众猜到结尾的剧情,就是最后结局妈妈的遗书这个点挺触动人心的;第三集的太空复制人剧情过于简单,缺乏悬念感,结局不够新意和“黑镜”;第四集其实要讽刺的东西挺好的,但拍得有点敷衍,尤其结尾;最后一集很不像黑镜的风格,更像《美恐》的调调,我强烈怀疑,当初女主演Anjana Vasan去试镜这一集的时候,一定是让选角导演看了她在《Killing Eve》第四季中的表演。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