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汪崎
主演:谭凯,刘德基,谢承颖,菅野伯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日本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简介:一个生活在90年代日本的中国家庭,父母努力地经营和维持着在他乡的生活。年幼的孩子也入读了当地的幼儿园。一切都好像风平浪静。却因为在上海生活的爷爷的突然造访,打破了原有的平静。详细 >
摄影 美术都是日本团队,模仿大师之作。上海人在东京,沪语对白,但不够精细。看到最后有点感动,喜欢淡淡的结局。拿到了龙标,加一星给爷爷,鼓励一波吧。
剧情蛮不错的,很有当年李安的风范,但比较好奇剧组是缺灯光摄影师么?画面道具场景真实到失真,演员也是各演各的。但这样的剧情确实还是比较有意思,喜欢。
日常的不多见的冲突因为电影的时长从而集中式的一一展现了出来,这就使得所谓的家庭日常在根本上不成立。影片本有一个很典型的家庭构成去组建内容,但都被一个又一个的戏剧冲突所击垮。
爷爷这么拎得清,怎么养出这么浑蛋的儿子……男主的演员上海话、日语都不会,为啥选角时不换个人呢??? 内景真的太差了,风格庸俗,毫无特色,真像样板间,还是没人住过的那种。
感觉有了,内容不太经得起琢磨,就像毛玻璃下的一切都给人以柔美,探究真实的时候才发现感觉和现实差距明显。另外,最后一场离别,四口人开车去机场,三口人坐新干线回家什么鬼?
很拧巴的国际化家庭矛盾题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导演本人在国外生活太久了,并不熟悉中国化的感知。
当艺术电影也让人感到套路………情感的递进感觉磕磕绊绊 爆发也很突然 让人措手不及 虽然小津的作品看的不多 但我没在这部影片中发现任何与小津相像的部分 反而不论故事 人物 还是镜头 都很中国 很…中国电视剧 除此之外 还让人想起了米纳里 但可能米纳里更明确些吧…
很少看见这么真实而又诚挚的家庭电影了,喜欢!既有日本人与中国人身份认同的矛盾,又有更为普世的家庭矛盾。缓慢而恬静的时刻拍出了(话痨版)是枝裕和的感觉,然而又有爆发的时刻。喜欢扔纸团的结尾,纸团扔出去小孩坐在旁边,夫妻俩对坐窗边。在燥热的暑假,矛盾与和解不断上演,暑假过去了,可能会改变,也可能什么都没变。
吃饭,一家人吃饭,上海祖孙三代一家人在日本。
好窒息的家庭关系
很喜欢影片结尾的处理,就是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里的这样一个家庭生活的片段,影片之外,无数家庭的生活还在继续,选择也不一样。电影没有要给家庭问题一个解决办法,态度上足够诚实。看的过程中会想起自己目睹过的类似的场景以及经历过的相似的挣扎。对于孙子来说,爷爷不一定是正确,不论是把小刀收走,还是劝诫他体谅父母和赶紧长大,父母的感情不应该由孩子来负责解决。但和永远没有时间参与到自己生活中的父母不一样,他给自己带来了陪伴感和安全感。所以在这部电影里,有笃信家庭的老一辈,有在事业和家庭中同样迷茫的中青年一辈,还有糊弄度日的小一辈,以及正在向他们走来的日本泡沫经济。移民家庭的脆弱性让他们对于时代的动荡更加敏感,受到的冲击也更大,这个小家庭的经历就是那样一个时代的缩影。
中版《婚姻故事》,婚姻生活都是一地的鸡零狗碎,夫妻关系都是一样的剑拔弩张,与生活在哪里毫无干系。爷爷的识大体明事理反倒有些太过理想化。除了布景差点,整体瑕不掩瑜(给我一种上海话很好学的假象,小赤佬~
看得脑子疼,我果然不能轻易碰first相关作品…唯二的优点是给爷爷和妈妈的表演高分。语言差异被很简化地处理掉了,做不出冲突更做不出趣味。不可否认导演应该是熟悉日本的,但同样是表现中日,学学奈良吧。想要做关于时代的东西,但谈到关于插队,关于逃离,关于社会氛围关系等东西的时候却显得特别突兀,是飘起来的。男人女人处不了就离,生什么孩子,烦死了烦死了
不得不感叹资源真好
无语又窒息。
有一点很有趣,就是展示了语言的几层维度。上海话是家庭内部通用语言,日语是用来隔绝外来的父亲,普通话则是家庭内部(含父亲)面对外部环境时,家庭内部沟通时使用的语言。人物关系与社会关系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这很妙。
爷爷原来拿了first最佳演员,就演了这部剧,简直了……
看完《推手》改的分。在移民家庭的语言障碍上,这部片子用了一种BUG式的手段直接让上海话和日本话五分衔接,光凭这点就违背了家庭故事一个很简单的矛盾,主创没有想办法解决是很大的败笔。我和奶奶,外婆之间的情感无法加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语言不通
这样一比《又见奈良》真的就太刻奇了,以至于谭凯演一个一口北方话的上海人都能忍了。
蛮好,(除了最后不晕车以外)各种表达的程度都恰好最后列车上的结尾是如《小伟》的列车戏一般的高光时刻。来自龙虎风油精和龙虎清凉油的特别赞助有点可爱哈哈哈爷爷的语言设定我觉得OK的,能听懂一些简单词汇的程度,结合孙子的“翻译”刚好能大致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而不当面揭穿。每个人都有过去的经历和生活,在饭桌上说三种语言的家庭和用两种语言吵架的夫妻也是有的,何必要强行增加在刻板跨国家庭里的语言冲突和玩笑?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摄影 美术都是日本团队,模仿大师之作。上海人在东京,沪语对白,但不够精细。看到最后有点感动,喜欢淡淡的结局。拿到了龙标,加一星给爷爷,鼓励一波吧。
剧情蛮不错的,很有当年李安的风范,但比较好奇剧组是缺灯光摄影师么?画面道具场景真实到失真,演员也是各演各的。但这样的剧情确实还是比较有意思,喜欢。
日常的不多见的冲突因为电影的时长从而集中式的一一展现了出来,这就使得所谓的家庭日常在根本上不成立。影片本有一个很典型的家庭构成去组建内容,但都被一个又一个的戏剧冲突所击垮。
爷爷这么拎得清,怎么养出这么浑蛋的儿子……男主的演员上海话、日语都不会,为啥选角时不换个人呢??? 内景真的太差了,风格庸俗,毫无特色,真像样板间,还是没人住过的那种。
感觉有了,内容不太经得起琢磨,就像毛玻璃下的一切都给人以柔美,探究真实的时候才发现感觉和现实差距明显。另外,最后一场离别,四口人开车去机场,三口人坐新干线回家什么鬼?
很拧巴的国际化家庭矛盾题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导演本人在国外生活太久了,并不熟悉中国化的感知。
当艺术电影也让人感到套路………情感的递进感觉磕磕绊绊 爆发也很突然 让人措手不及 虽然小津的作品看的不多 但我没在这部影片中发现任何与小津相像的部分 反而不论故事 人物 还是镜头 都很中国 很…中国电视剧 除此之外 还让人想起了米纳里 但可能米纳里更明确些吧…
很少看见这么真实而又诚挚的家庭电影了,喜欢!既有日本人与中国人身份认同的矛盾,又有更为普世的家庭矛盾。缓慢而恬静的时刻拍出了(话痨版)是枝裕和的感觉,然而又有爆发的时刻。喜欢扔纸团的结尾,纸团扔出去小孩坐在旁边,夫妻俩对坐窗边。在燥热的暑假,矛盾与和解不断上演,暑假过去了,可能会改变,也可能什么都没变。
吃饭,一家人吃饭,上海祖孙三代一家人在日本。
好窒息的家庭关系
很喜欢影片结尾的处理,就是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里的这样一个家庭生活的片段,影片之外,无数家庭的生活还在继续,选择也不一样。电影没有要给家庭问题一个解决办法,态度上足够诚实。看的过程中会想起自己目睹过的类似的场景以及经历过的相似的挣扎。对于孙子来说,爷爷不一定是正确,不论是把小刀收走,还是劝诫他体谅父母和赶紧长大,父母的感情不应该由孩子来负责解决。但和永远没有时间参与到自己生活中的父母不一样,他给自己带来了陪伴感和安全感。所以在这部电影里,有笃信家庭的老一辈,有在事业和家庭中同样迷茫的中青年一辈,还有糊弄度日的小一辈,以及正在向他们走来的日本泡沫经济。移民家庭的脆弱性让他们对于时代的动荡更加敏感,受到的冲击也更大,这个小家庭的经历就是那样一个时代的缩影。
中版《婚姻故事》,婚姻生活都是一地的鸡零狗碎,夫妻关系都是一样的剑拔弩张,与生活在哪里毫无干系。爷爷的识大体明事理反倒有些太过理想化。除了布景差点,整体瑕不掩瑜(给我一种上海话很好学的假象,小赤佬~
看得脑子疼,我果然不能轻易碰first相关作品…唯二的优点是给爷爷和妈妈的表演高分。语言差异被很简化地处理掉了,做不出冲突更做不出趣味。不可否认导演应该是熟悉日本的,但同样是表现中日,学学奈良吧。想要做关于时代的东西,但谈到关于插队,关于逃离,关于社会氛围关系等东西的时候却显得特别突兀,是飘起来的。男人女人处不了就离,生什么孩子,烦死了烦死了
不得不感叹资源真好
无语又窒息。
有一点很有趣,就是展示了语言的几层维度。上海话是家庭内部通用语言,日语是用来隔绝外来的父亲,普通话则是家庭内部(含父亲)面对外部环境时,家庭内部沟通时使用的语言。人物关系与社会关系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这很妙。
爷爷原来拿了first最佳演员,就演了这部剧,简直了……
看完《推手》改的分。在移民家庭的语言障碍上,这部片子用了一种BUG式的手段直接让上海话和日本话五分衔接,光凭这点就违背了家庭故事一个很简单的矛盾,主创没有想办法解决是很大的败笔。我和奶奶,外婆之间的情感无法加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语言不通
这样一比《又见奈良》真的就太刻奇了,以至于谭凯演一个一口北方话的上海人都能忍了。
蛮好,(除了最后不晕车以外)各种表达的程度都恰好最后列车上的结尾是如《小伟》的列车戏一般的高光时刻。来自龙虎风油精和龙虎清凉油的特别赞助有点可爱哈哈哈爷爷的语言设定我觉得OK的,能听懂一些简单词汇的程度,结合孙子的“翻译”刚好能大致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而不当面揭穿。每个人都有过去的经历和生活,在饭桌上说三种语言的家庭和用两种语言吵架的夫妻也是有的,何必要强行增加在刻板跨国家庭里的语言冲突和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