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根本就是扯淡,分析出来的根本不是真正的你”。
电影的一开始就是这样一句话,似乎是向观众暗示些什么。
对于我,我认为这句话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的,心理分析确实是扯淡,而分析出来的那个确实不是你,但是,心理分析的功用在于——从另一种心理暗示的角度让你相信这就是你。
顺便吐槽下这个短发妹纸,本身就有这脆弱心理的妹纸是怎么能去做心理勾画呢?
或者说,导演刻意给我们造成一种假象?
跟所有野外求生的电影一样,《八面埋伏》同样有着固定的套路:某个原因让一群人来到这儿,不过大多数人动机的本源都是一样的,欲望;到了这儿之后却不记得确认怎么离开这儿,该有的交通工具,比如船等;终于原定的计划被突然打断然后一群人傻站着似乎这不是真的一样,然后某个人清醒过来在这个蛋碎的时刻想起来为什么不逃走呢结果却发现……该有的交通工具一个都没有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群人开始产生分歧并自以为是的去搜索,知道出现第一个不幸的人;在孤立的环境下这群人中的一个或者几个人开始找凶手,这一个或者几个自以为强大的人其实是因为脆弱的小心灵承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东西;上一个环节出现的分歧开始扩大,那些有着脆弱心理的人开始神照质,通常都是发现某个小细节然后怀疑某一个同伴,在这样的环境下一群人都笃信不已;接下来就该这个无辜的人受难了,或者由于剧情的安排他死掉,或者因为幸运与高生存力而活下来并且向上一环节怀疑他们的人证明他们都是傻逼;接下来又该有人消失掉了,剧情仍然继续发展……毫无疑问,在所有的这类型的电影里都会出现那么几个角色,一,完全无意识,似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来这儿是干嘛来了,剧情初期是纯粹的酱油党,但却是整个故事的大后期;二,强势领导者,自以为是的把自己当做领袖并不断的发表各种言论带领这群人走着完全错误的路,通常都会消失得很惨;三,无辜的被怀疑者,他们通常都是因为与其他人不一样而被人怀疑,特立独行者通常最先吃亏;四,智囊,有着渊博的地理或历史知识并给众人包括观众讲解导演要表达的意思或者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不可或缺;五,寻炮友的妹纸,这个不解释了吧,几乎所有的都必不可少,比第四种更重要,除非导演不想要票房……你知道在这类电影里最致命的是什么吗?
怀疑,因为人的脆弱,所以他不信任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如果从最开始出现异常就团结一致,不管是选择哪个方向作为突破口,这个剧情都会很快的被破解开,但是没有人能够这样,哪怕像这部电影里一群预备晋升的FBI探员。
这不能怪导演或编剧,因为这是他们要的效果,这更是人的本性。
差不多到结局了,看了一些这类型的电影之后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结局都是出人意料的(好吧,这真心是句废话,不出人意料会有人看么),当然,我不是说剧情并不是顺理成章,只是最后的凶手或者阴谋者都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普通人,谁都没有被怀疑过的人。
接下来,就该凶手讲故事了,讲他的不幸他的身世他的仇恨他只是想让最后剩下的那个人明明白白的死去,更是为了想剩下的那个人炫耀他是多么聪明多么值得崇拜。
到这儿,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了,几乎所有的故事的最后,坏人都会让好人死之前弄明白到底是怎样的顺理成章怎样的环环相扣怎样的严丝合缝,然后自大的笑着杀掉这个好人,但是呢,但是,这不是故事的结局,没有几部电影最后会让坏人肆无忌惮的活着,坏人必须死的结局更是电视剧的标准套路,因为出版总署是不会让这样的故事被人们看见的,电视剧面对的群体是更单纯的一大群人,所以从电视剧里告诉人们好人终究会战胜坏人这也是对人们的一种心理暗示。
所以,我想,若我是坏人,我会以最快的速度消灭掉剩下的那个人。
继续说电影吧,这样的坏人在最后的结局的几分钟之内会向包括观众在内的人们阐述他的计划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然后满足的杀掉好人。
但是,这类型的剧情都会在最后出现嘲讽的一幕,由于某种原因,幸运或是不幸,坏人都会在最后一秒被好人秒杀。
说说这个聪明的坏人吧,他是聪明的,谨慎的,所以最后他活着。
但其实你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人们普遍存在的缺陷。
比如,谨慎导致他在整个剧剧情的自始至终都完全理智完全不抓狂,不管出现怎样的状况他都不会丧失心智,哪怕是表达惊讶与恐惧也是适可而止,因为对他来说,这是预料中的剧情,更是因为,他不能太出彩,不能被误伤,不能被这群丧失心智的人们找到可能性,所以他一直保持该有的低调与平凡。
这是他聪明的地方,也是他唯一的破绽,在下一次看这类型的电影的时候,你应该更多的注意那种完全不犯错完全不抓狂的人,到最后你会看得更明白。
所以,在前面列举这类型的电影该有的角色的时候,我应该加上一类,普普通通丝毫不值得怀疑,因为他们,通常才是主角。
继续最后的结局。
前面说我,若是我,我会以最快的速度干掉剩下的那个。
但是,这只是我的想象,也可能真到我头上时我也会像他们那样——彻底的得意忘形——以致把前面花两个小时设计的神奇的剧情全部破坏在最后几分钟。
得意忘形,这是这种人最不该有的情绪,他们从来都不缺专业与谨慎,但是,到最后关头,几乎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情绪了。
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孤独者。
孤独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
这样长久潜伏的孤独会让这个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或欣赏,更想得到的则是他的猎物的恐惧——生命最后几分钟里的恐惧——这是多么的赏心悦目啊。
就是因为这种情绪,导致他们在最后一步上失手:一个合格的罪犯,在目标彻彻底底的达成之前绝对不能丢掉该有的谨慎。
这是人的共性,我认为我不会,也只是因为我知道剧情会往怎样的方向发展。
若是把我丢在这样的环境下,恐怕我也会得意忘形的在最后几分钟被消灭掉罢。
当然,上面说的所有的只针对电影,有多少人因为这样类似电影的谨慎与聪慧而干掉自己的目标并且笑到最后,没有人知道,因为,现实中这样的故事通常都不为人知的,现实中笑到最后的那个阴谋者也足够冷静,能够彻底放弃心底里期盼的东西——人们的认可。
对了,对于这样的阴谋者,还有一件事是必须注意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是真正的平凡人。
每一个你认为是平凡人的背后都有你完全不知道故事,那只属于他自己。
所以,你越是觉得平凡的人,往往背后的故事越是让你不可思议。
电影是这样,这个社会更是这样。
这个,我应该牢记。
认可,这真心是个好东西。
周围朋友的认可通常能够给人最大的安慰,就像我现在。
不停的写东西不停的想事情,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
假若有人看到我这些东西看到我写的我想的,或者更奢侈的评论上几句,这都是能给我巨大的安慰的。
这种认可是虚无的,不存在用什么东西去度量,它只存在于个人的意识里。
就像昨天写的那篇文字,很不幸的说,到今天晚上仍然只有吴恋一个妹纸看过,更没有人敢在后面写上什么,按照前一段的分析,这是对我所想的所写的的不认可。
所幸在这个时候我足够冷静。
又一篇影评完稿。
曾经看《看电影》这本杂志时,看到别人对电影透彻的分析,羡慕不已,想着能够写出这样的东西的人该有多聪慧啊,到现在自己也试着写影评并放到豆瓣上供人围观,才知道这跟所有的事一样,熟能生巧。
最后这条道理,是告诉自己,要牢记。
乘热打铁,看完就写影评。
之前看《无人生还》这本书的时候,夸梅老师就建议我去看一下八面埋伏,事实上我的确很喜欢这种类型的悬疑剧。
一开始没忍住,在豆瓣上瞄了几眼影评,于是知道了杀手是谁。。。
这样失去了看片时的那份悬疑感,不过酱紫一来看的很理智。
比较搞笑的是,豆瓣上是说帅哥是杀手,结果我找帅哥找了很久,一开始以为是那个会修机器的ORZ。。。
我审美品味果然跟普通人不大一样。。。
翻译叫“八面埋伏”很奇怪,这个词应该是形容围剿吧,只有一个人的犯罪,还是Mindhunter比较贴切。
其实,这部片子里的所有人,弱点都很好找,很明显,给变态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
看完不难发现,死的最惨的,往往是那些不承认自己有弱点的人。
比如第一个献身的大叔,亲眼见到自己慢慢消失,都是自负惹的祸。
而他的情人,我很不喜欢的尼克小姐,也死的很痛苦。
相比之下,机械师死相是最完整的,说明杀手还是很尊重他的。
而提线木偶头头,死的很符合他那种变态的形象,可惜实在太BT了,惨不忍睹。
至于轮椅大叔,好吧,我承认我最喜欢这个人物了。
当他一开始和萨拉说话的时候,我就对他有莫名的好感。
他看上去敏感懦弱,他的弱点显而易见,他戒心很重。
但是就是他的这些,保护了他。
虽然他最后还是因为抢而死,可是我还是觉得,他是这部片子里,最人性化的一个。
而且他说话的样子和声音都很性感(呵呵呵呵)结局保留了传统电影的模式,一开始看上去最无助的女性角色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虽然她盲目的相信了男人,可是当她发现被欺骗了这么久之后,女性因此产生的仇恨心理是不可小看的。
但其实。。
我一直觉得这很不现实,一个怕水的女人,居然能和一个健壮的男人在水下挣扎而获胜,太TM戏剧化了吧- -有疑惑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男猪脚是怎么把岛上的资料弄到手的?
一开始就有人说这是个军事岛屿。
还比如第一桩死亡,之前的骨牌是谁摆的?
男猪脚和他们是一起上岛的,第一天晚上吗?
那那个可以把人削干的气桶是哪里运过去的?
我一直觉得第一桩案件制作工序很繁复,要一个晚上搞定还神不知鬼不觉,难度好大。。
还有还有,那个黑人大叔被打倒之后,男猪脚都不想要在追小妞之前补两枪吗,把其他人都杀了,然后再在精神上折磨萨拉才更符合一个BT的形象诶。。
说到这里想起来,夸梅老师说,结局很狗血,男猪脚因为喜欢女猪脚才没杀她,说这是为了爱。。
我怎么没看到。。
男猪脚的演技也很夸张,总是大叫大吼。
不过他跟黑人对峙时互相说,我知道不是我,让我想到杀人游戏,这句话我也经常说,听上去很有亲切感而杀人游戏里,特别兴奋,特别喜欢说话和大吼的,总是被我列为第一怀疑对象。
想来,黑人大叔就是个败笔,总体来说和无人生还不能比。
作为一个从混混历练成FBI的变态杀手,能安排这样一场毫无意义的连环杀人,绝对是天赋异禀。
以上
剧情都设定基本就是金田一的套路!
困在一个地方不断有人死去最后查出一个“变态”。
死亡的方式倒是挺血腥和惊悚的!
这点是好莱坞的强项了,如果是作为一个惊悚片,个人以为挺不错了!
剧情,人物,进展节奏,画面的感官刺激,都满足到了。
不过作为一部悬疑片的话,就还是差了不少!
有时候也会想想自己要不要那么而定纠结一些小的细节,好像很多人说得,就是一部电影嘛,看得开心过瘾就差不多了,但悬疑片本来就是比较小众的,不纠结一点,好像又总是不是很爽。
看了很多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觉,个人以为该片的最大的问题有两点,一个是很多情节都没有画面去交待和解释!
只是点明了就是他干的!
但是什么时候干的,怎么干的,却没有交待。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地方,又要显示主角无所不能,但是又不详细交待他是怎么完成的,就一句全都是他干的就完了!
不爽。
第二点就是杀人的手法,,机关的设计和运用也算是有点一亮的感觉,加上特效的处理,看上去还是有不少感官刺激的!
但...细细回想一下,其实从逻辑上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里面!
简单的说就是过于的巧合和硬设置!!
这是一个很大bug!!
还是那句话,如果不用悬疑片的角度去看,就还是不错的。
另外补充一点,评论区很多人说的那把枪炸膛的事,俺不是专家,不过多少知道一些,GLOCK是枪身是塑料,滑套还是金属的,而且不管什么材质,现代的制式手枪,特别是像GLOCK这样的名枪,救算是冻到枪身结冰,正常来说照样可以直接开火!
网上有很多这样的测试视频,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看。
所以说炸膛是温度的原因基本就是bug了!
甚至有点黑GLOCK了,另外救算是炸膛,大概率也是手废了,不能确定人一定会死亡,所以那个情节只能说是子弹的问题,但是如果是子弹,怎么确定轮椅兄一定会去停尸房不去弹药库呢?
又是什么时候把子弹做了手脚的呢?
哎算了,本来就是bug,不纠结那么多了。
评价不错的悬疑,不过我的感觉一般。
主角的复仇动机显得太过牵强;整点杀人的情节也太过巧合和偶然;男主们的角色特点模糊的让人难以分辨;恐怖的镜头渲染的气氛显然过了头;一群人不选择空地反击而选择破获疑问甚至等待死亡让人哭笑不得,而随着死者越来越多,过多的期望迎来的却是草率的结局着实让人无奈。
嗯。。
我太苛刻了。
恐怖悬疑片。
个人感觉水平在saw II之上,但还及不上saw I经典。
一批FBI探员去一个岛上作一个模拟的连环杀人的心理描画,没想到自己却成为了连环杀人的狙击对象。
作为悬疑片,观众并不追求大环境的真实性,比如罪犯为什么要这么作,为什么小岛就一点点的与外界的联络手段也没有。
但观众往往非常关注与故事发展有紧密联系的一些细节。
应该说该片把罪犯隐藏的很好,到结局之前真的很难猜出谁是罪犯,是一个亮点。
但细节处理上却有推敲之处。
比如罪犯为杀死第一个受害者,竟然排了那么长的多米诺骨牌,实在是很花时间的。
不止与此,罪犯设置了其他很多的陷阱,都必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实在令人惊奇。
这部影片让我感触颇深的是:1.因为吸烟而死的那位,能够清晰的看到两肺,可见导演真是用功至极。
2.在水中打枪的场面可谓大开眼界。
另外从这部影片觉得很让人难忘的一句话:战胜自己弱点,不再恐惧,你就可以活下来,要么他会让你生活面对许多困难和痛苦。
看到sara最后战胜了自己的恐惧:水。
因此而留在了最后
一场由演习变成杀戮的游戏。
群戏,剧本,悬疑感对我来说都很棒,剧情虽破绽不少。
观影体验是不烧脑,但挺刺激。
一支7人FBI小队:金发女,拉丁女,金发男,卷发男,小队男队,卧底男,轮椅男。
再加黑人检查员和小队教官,演习最后只有金发女和黑人活下来。
影片吸引我的点是该有的刺激感还是到位的。
营造幕后黑手的强大布局,牢牢把握局势和节奏,加上时间这个元素增加太多游戏趣味: 紧迫感,悬疑感,推进情节发展。
电影场景的选择也不错,无人孤岛上的假人和外界失联都为剧情增加了不确定性。
对作案者的猜测都是影片和观众的互动。
多次迷惑和反转,混淆视听。
从黑人到教官,再到黑人然后到不明显的卧底。
教官被秒确实让人挺不可思议的,但明显也不合逻辑。
单纯的简单刺激没什么不好。
其实影片中关于作案者没啥逻辑可推,编剧就是不想观众有一下子猜到凶手的感觉,所以找了个不起眼的人充当。
这是成功的,一部随意让人猜到凶手的悬疑剧不是好的悬疑剧。
作案者的杀戮手段是根据被害者的习惯专门制定的。
这个比较有意思,因为这个小队就是负责监察研究记录别人的行为,用这种方式就相当于是用别人最擅长的东西杀害对方,颇有侮辱的意思。
当然破绽还是很多的:1。
这是演习,教官应该有绝对控制权,而卧底应该对此一无所知,就算知道了,教官在躲起来发现情况不对后也可以随时与外界联系。
何况黑人也有场地的资料根本不会这么被动。
2。
小队专业能力太弱,无论战斗,合作,个人强项能力都没啥表现。
男女混合没默契,还有不会游泳和坐轮椅的。
该有的警惕和反侦探能力太差,咖啡和香烟被下毒没有丝毫察觉; 在明显陷阱旁边一群人还欣赏着多米诺骨牌,溢出屏幕的过份自信,大意和业余。
毕竟是还没毕业的新兵蛋子,片中反复出现profiler这个词,说明这支小队应该是情报部门,负责可疑人员的情报收集和编写档案,有点侦察兵那味,战斗力偏弱。
这是一场需要菜鸟配合而造就的杀戮大戏。
遇难者比较重口味,注重游戏体验,喜欢近距离观看自己的猎物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式死去,只是这些猎物某种程度上也算猎人身份,这让他感到有挑战性和成就感,这心理和剧情上特别像《电锯惊魂》。
By the way,水下枪战挺有意思的,普及了子弹在水中的威力大大降低。
将表调晚15分钟用荧光粉设置陷阱是个亮点。
总的来说这是部不错的悬疑惊悚片,有点侦探推理的味道,让我想起金田一。
金田一的故事大都是封闭环境,连环杀手,略带变态。
本片就是这样。
这群人被称作profilers,片名的mindhunters是另一种说法。
他们的职业是凭借各种细节勾勒罪犯的(行为)特征,好像主要是针对连环杀手。
于是他们到了一个特训岛上,却遇到真正的连环杀手……女主角的形象真像Stargate系列的Samantha。
其他角色长得也都凑合,有几个看了还蛮顺眼的。
但是这样一来,人多了就很难认清,谁是谁,什么特点。
有几个长得个性点的会好辨认些——但那样又不适合这个题材,因为这种片里长得丑的一般都不是凶手。
一般来讲,我还是挺喜欢侦探推理片的。
关键看重其逻辑联系,是否合理、可信;然后就看难度了,是否容易被识破。
既要出乎意料又要合乎情理,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通常故事要好看,不得不引入特殊的环境和非正常的人物背景,好吧,以及变态的杀手。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不得不说本片还是有不少亮点的,尽管也有些瑕疵。
大体上逻辑通顺,瑕不掩瑜。
比如看的时候我会想,怎么说得通呢,接下去你还想怎么编。
可是它都还挺过去了……比如该杀手是按预告的计划时间杀人的,我就觉得不可思议,但最后看下来并没有严重的bug。
理论上都还说得过去,但是每一轮杀人都要如此成功实际上可不可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复杂了点,挺容易出错的。
但没办法,这样才能好看。
影片中的一些手法并不老套,所以也不会乏味。
另外一点好看的地方在于这些人都是“侦探”,而且那个岛上也不少设备,所以他们不是乖乖受死的那种,一直在努力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该怎么做,这样一来杀手还能成功就更难能可贵了。
而且,悬疑保护得真好,我承认我中间没猜出来,一直到尾声。
还是很值得看的一部片。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21387153.html
今天看了传闻中很遐迩的本片(为什么遐迩?
咳咳~我也说不上来),好了,先不说这。
英文名叫MindHunters,我觉得直译都不如“侧写员”来的准确(心灵捕手MS用过了),因为讲的就是侧写员嘛,你觉得名称不够耸动?
那你背转身就拿“死亡特训”去跟别人吹牛吧!
先讲讲自己看片时很傻很天真的地方!
放在硬盘上一直没看是觉得Kiefer Sutherland的片子是要推迟“上映”的,这种人为提高期待值的心理暗示,足见偶们的mind也很病态的!
所以看到片中封闭环境中的诸人聚齐后就傻了,没有Kiefer啊?
就在按下暂停键思索的一激灵,正确答案机动杀人浮出水面,oh~本人记错了!
能让观众有猜谜的欲望并且愈猜愈错的片子,在这个观众不好蒙的年代,再去挑刺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何况它里面的R级镜头也算到位也算凌厉。
我第一个起疑的是 sara,既然是名片,自然凶手是那个最难让观众想到的,同时给TA的镜头还不能少,遵循这个经验和“羊羔变脸成大灰狼”的假设,我认为弱弱的sara要么是异形中女主角那种最后终结者,要么就是killer!
相当自诩这种假设的我,直到sara被众人五花大绑到椅子上也没有动摇,但瘸子讲出sara身世的一席话让我犹豫了(理解吧,谜底过早揭露,这个人反倒没有嫌疑了);我目光第二次转向小白脸,干净、清瘦、控制,英俊=危险是寻找此类片元凶的又一条规律。
总共就猜了这两次,后面的起承转合太快,焦点也就不断移动:听到教官的声音,心想编导太没创意了吧;看到帅哥倒地,心想不应该呀,变态杀手片的哪一条规律都不符合让一个大猩猩般的黑人来担当呀,白鬼是这行的王道。
结局还算对得起我,命中率2/3(异形姐姐算一个啦)。
上网查了这部影片的资料,原来结局有两个版本,我们看到的这个版本修改了20分钟时长!
连真凶都换了人!
不由私下揣测,会不会原先版本里sara真的变成大灰狼咧!
这部片子的导演是雷尼·哈林,这位仁兄早期猛得不行,虎胆龙威2就不肖说了,但近几年背运得不行,拍什么赔什么,其实从纯娱乐的角度像深海狂鲨这种狂批烂的不行的片子惊悚度绝对是够了。
我看他就是没找到明主,比如Jerry Bruckheimer,不然都可以和迈克尔·贝死磕!
PS:里面有一句台词,FBI学生质问老师:有几个犯罪侧写员能同时真正成为杀手抓捕者呢?
联想到Criminal Minds里教室授课与飞身捉匪兼顾的男2号们,只能叹美剧人工的那点紧张啦。
原文:http://www.friends6.com/117497/viewspace_4804.html
作为一部悬疑片,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是失败的。
从多米诺牌说起,全部FBI眼睁睁看着JD被冷冻剂喷,整个过程持续约有20秒,orz,20秒。
当然这也可以不是正常时间,姑且认作导演多角度拍摄把时间延长了。
要注意的是,凶手可能是外来的人,也可以是内部人。
这个电影没有给出我暗示。
建议修水管的人,不一定是凶手,这是正常人的正常逻辑,你朋友在雪地滑倒了,谁去扶谁就是绊倒他的人?
JD被杀后坐船离开是很正常的想法,出了人命,第一是报告上级,顺便还可以离开这里。
走在前面的人不一定是凶手,最后也不一定,你和朋友去野外烧烤,朋友踩中地雷,这个地雷就一定是最后一个人埋的?
JD的多米诺牌完全是个混乱的逻辑,某种原件零件越多损坏的几率越大,该装置触发时间如此之长之复杂,绝不是一个工科生想出来的。
画蛇添足,败笔。
看到这我想到了少林足球周星星遇见达哥踢出的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易拉罐,该易拉罐是以巨大的力量作斜抛运动到达顶点速度为零再掉下来,它的命运是以很小的冲量掉到地上而绝不可能撞击到墙内。
OK,扯远了,回来。
关于基贝被怀疑,看了一些朋友的评论,我个人觉得谁也不能逃脱嫌疑,首先不排除有假死这个情况,悬疑小说有很多假死。
其次,假设基贝没有从轮椅男上取得枪支获救,也许他还留了其他的方法逃生,这是让自己逃脱嫌疑的方法之一。
轮椅男的死,这是个非常严重的bug,轮椅男的陷阱是建立在子弹打完的情况下,子弹打完是个突发事件,表明凶手设置陷阱是在突发时间之后,但是凶手后面没有作案时间。
BUG,失败。
BUG多到我就不想写了。
八卦一句,抽烟女曾在木乃伊归来里饰演反派女主角安苏纳姆,当时是全裸彩绘上阵,还有一场精彩的打斗,到了这里只有一个洗澡镜头,我们群众半点肉也没捞到看,便宜了导演。
作为一个花瓶,导演你不让她露露,怎么对得起麻豆这个职业!
此外,饰演JD的冷冻男只有174cm,根据镜头判断,他脚下垫有一块至少10cm厚的木板才能亲到177的抽烟女。
好了,八完睡觉
我竟然没有猜对!
除了结局有点老套
充斥了很多动作的无脑片。
消遣时间的好片
我为什么喜欢一个人看电影.
其实一开始我就在想你们为什么就不能找个草坪什么的围一圈一坐,打打牌、看看海,那不就都省事了么……
纯粹的模仿saw,但是诸多情节设置有冲突或未交代清楚,不成功
烂片啊……烂片……
期望太高,电影是在很一般
结局不够劲,其他都还不错
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死神来了》类似设定与布局、孤岛惊魂、逆转真凶、意外结局……看多了这类悬疑推理惊悚片,都不知道是谁在模仿谁了。
孤岛题材的上乘之作
挺好看的
绝对五星,无与伦比的反转剧情。欧美编剧的专业范儿完全是从心理角度发散出来的。
死法也太简单了
不错,情节紧凑,场面火爆
水中枪战原来是介个样子啊
虽然回忆起来有很多牵强附会的地方 但看的时候的确紧张刺激 每个人的死法都别具一格 最后的Jonny lee肉搏也蛮帅的 真的无尿点啊
Eli Stone的脸真不像是坏人
無聊 沒戲找戲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