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前面几篇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觉得写的都很棒,很惭愧自己没有这么好的文笔来描述这部让我深深感动的影片。
这是一部描写一老一少两个原本陌生人之间情感的影片,整部影片的风格淡雅,象是一张清新的山水画。
破落的小院在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中都有着它特别美。
少女的演出明显是本色表演,带着浓浓的学生气,而老人家的表演很到位,尤其是那混浊的眼睛中透露出的或精明或无奈或温情的眼神,让人越发感动。
片子讲述的故事很传统,但在个别镜头的运用上似乎也有一些后现代派的风格,从那个老保姆那件搞笑的黑T恤和紫裙子,到老人被送走时小巷中伫立的三个人,都给这部片子带来了很多新意。
尽管这是是个小成本影片,人物不多,场景不多,但整部影片洋溢着淡淡的美,结尾也是那样淡淡的忧伤。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用她自己的语言讲述了人生中的生离与死别,值得一看。
我想到的是年轻人的爱与现实。
看了两篇不乏指摘的影评,说拍得挺生硬:一开始小马对老太太不怎么地,所以后来一定要老太太死一死小马哭一哭之类的。
我倒觉得它真实,甚至因为太接近真实,反而显得冷酷。
年轻的姑娘小马很倔强。
刚来的时候一件儿绿色军大衣裹着小玲玲的瑟瑟发抖的身体,脸被风刮得通红,声音清脆。
老太太年轻的时候是个御姐,扛过枪骑过马抽过大烟,她比年轻姑娘还倔,但是她老了。
所以老是可怕的事实,在交往中,老人一旦对你动了真格儿,她就永远是弱势的被动的。
春节前小马和老太太拌嘴,多半是因为“被欺负了”而进行种种维护底线的反抗;春节后小马和老太太拌嘴,多半是因为小马无理取闹——出发点是什么暂且不论,拍电影、掏鸟窝、布置房子……小马闹够了,比起先前的委屈,几倍的面子也挣回来了,我们就觉得老太太可怜起来。
是的,她非常可怜,因为她渐渐喜欢上小马了,在邻居帮她重新挂好的一院子彩色的灯笼里,在除夕夜漆黑的不安的风里,老太太喜欢上了这个年轻姑娘,就注定变得可怜。
对于经济独立的年轻人——你不得不承认——一个你喜爱的老人、你的父辈或祖辈最多只是你精神上的向导,而对于老人,这个年轻人便是他精神乃至物质一切的全部。
老太太坐着,用拐子戳戳地,大叫一声“小马!
”,小马就风风火火地跑了过来。
一个行将就木,一个生气蓬勃,这不妨碍感情羁绊的产生,但强弱的对比终究衍发了失衡——老太太从强硬变为妥协,又从妥协变得软弱,她的眼神越发悲凉起来。
导演用奔跑表现小马,作为一个上升者和一个发展者的年轻人。
因此小马跑到这儿,跑到那儿,跑进四合院,又跑了出去。
所以当她找到了更新更好的房子,就理所当然地搬走,即便那时候老太太已经离不开她——但这一切都不妨碍她在最后那个凄冷的冬天咧开嘴哭了起来,因为她握着的老太太的手像飘着的雪花儿一样冷。
小马哭得很凶,却发不出声。
我想起我的姥爷了。
因为离得远,我甚至没能见上他最后一面,他去世那几天,我每天都想打自己一顿。
最后我哭累了,跪在他的相前一遍一遍地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懂怎么安慰你,我在你脆弱时离开你,但是我爱你。
小马或者说我又在为什么而奔跑呢。
泰戈尔说:“我心绪不宁,我渴望着遥远的事物……”年轻时人们总爱不断追寻又不断否定自己的生活假想,溯游从之,溯回从之,但东西到手了却因不敢相信自己所求“不过如此”而又抛下她扑进下一个追求中。
我们在重复着,韶华白首,所谓追求却可能永远在水一方。
所以我总想,生命的意义大概都是被附加的。
我们因为追求这些附会物而不断忽视甚至放弃周遭真实的情感,但我们却别无选择,无法停止。
老太太已经过了奔跑的年龄。
她的生命安静、乏味到让她忘了什么是孤独的地步。
小马跑进了她的生命让她回想起来,又跑了出去,把她重新扔回孤独里。
于是老太太垮了。
小马终究没有像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姑娘一样极力忍让老太太。
她不会哄老太太开心,不会留在破房子里陪老太太,甚至在离开的时候连句软话都没有,因为她年轻的灵魂还要轰轰烈烈地投入到对那些巨大的、沉重的、被附加的生命意义的追寻中去。
但老太太去世时,她的哭也是很真切的,她一定觉得有很多很多遗憾——这是现实,也是我所谓的残酷,我们想爱老人,却不知如何去爱,甚至明明知道,却无法这样爱。
归根结底,情感这种东西缺乏逻辑。
介于在下已经挫到了提笔忘字的地步,剩余部分我还是决定自己YY。
我从来没有在豆瓣上写过影评。
也根本不知道怎么写。
我知道这里牛人太多。
跟他们比起来我的见解不算什么。
看到好多人对这部片子的评价不高。
我本来也没抱着多大希望。
但是我看完了以后。
我只是想说。
其实这部片子是拍给特定的人看的。
你不懂没关系。
但你乱说话就是你的水平问题了。
我想有很大一批人会和我一样。
这部电影对他们有特别的意义。
由其是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北京孩子。
我是八八年的。
我姥姥九十多岁了。
脾气固执。
她不喜欢我晚睡觉。
不喜欢我看天天向上的时候笑的很大声。
吃菜的时候一定要从面向自己的方向开始吃。
每天早上一定要扫地擦桌子。
然后把茶壶茶杯洗干净沏好茶才能做别的事。
出去玩也不能回来的太晚。
否则她会不睡一直等着你。
她穿衣服从来都是黑白蓝灰。
穿松紧口布鞋。
我姥姥有句口头禅“八点吃药九点睡觉”。
我一直不喜欢她。
也觉得她不喜欢我。
她对我总是很多要求。
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什么都爱问爱管。
但是她对家里的男孩子就会松的多。
平时给她钱和给奶奶钱都是不同的两种感觉。
前年冬天。
姥姥生了场大病。
新年都是在人民医院里过的。
以前姥姥也住过院。
我也以为和原来没两样。
可是当我推开病房看见她瘦的那个样子躺着病床上,身上接着好多管子的时候。
眼泪刷的就下来了。
姥姥也看见我就哭了。
我从来没有觉得。
她对我原来是这么的珍贵。。
后来我听妈妈说。
你姥姥见谁都没哭。
就见你哭。。。
我给她买甜橙。
她吃的好开心。
笑着跟我说:你买这个比你二舅那个好吃。
”我说:“那您就多吃点。
明我还给您买。
”她就乐。
我没跟她说其实那个是十块钱一个的进口甜橙。。。
我本来以为从这以后我们俩的关系会好点,可是等她好了。
出院。
一切照旧。
她还是经常次弄我。
看不惯我。
搞得我也不高兴。
怎么这样。
说变就变。
就看见我不好。
我好的时候就不看不见。。。
有天晚上她很神秘的跟我说给我样东西。
慢慢悠悠的从抽屉里掏出一块用手绢裹好了的玉镯子。
我看这架势。
没敢要。
回去我跟我妈说她就乐。
说。
给你就要呗。
类似这样的事情。
还有好多好多。
要不是看了这片子。
我都忘了。
最近她又说我跟我妈老没大没小的。
说的我赌气好久没去。
今天听说二舅又病了。
这几天三姨一直在姥姥家陪她。
估计她也累了。
我觉得我该去住几天去了。。
周二,电影半价,花十块钱,闲人来支持国产文艺片——《我们俩》。
尽管售票处的滚动字幕不停地告诉大家这是一部东京电影节获奖作品,但还是老样子,放映厅里空荡荡的。
每次去看这种国产小成本的电影,现场都是这样,看电影的人比演员还少,幸好这次电影主要人物只有老太太和小马两个,而我们有三个人在看,真是无语---||||||||。
和大片争播放大厅、争票房,国产文艺片是没市场的,这是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普通院线不愿引进也是可以理解的,商人嘛,总是重利的。
还是希望中国早日有自己的文艺院线,或者等我有钱了,开条文艺院线出来,天天给大伙儿播这些真正能触及人性的东西。
言归正传,电影从一片风雪中开始,一个女生奋力地踩着一辆男式脚踏车,孤独地穿行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有点像《沙罗双树》的开头,不过没有完全使用长镜头。
她的脸冻地通红,穿件军大衣,在一扇破旧的大门前停了下来,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电影内容没有特别复杂的人物关系,一个老太太和她的女学生房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波折,都是发生在你家隔壁的琐碎小事:房客偷了房东的电啊、房东不让房客用电话啊、房东威胁房客要把房子租给其他人啊……。
但是,永远不要忘了那句话“三个女人一台戏”,才执导了自己的第二部电影的马俪文去年凭借《我们俩》击败了陆川,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当名单宣布的时候,我看到马俪文的脸上写满了惊讶,是啊,得到金鸡奖评委的认可的确是一个奇迹,但事实上,更让导演惊讶的还是在这个三八节的档期,电影竟然在全国的163家电影院上映了,所以请相信女人的奇迹!
又扯远了,再扯回到电影上来,老太太和小马其实特别像,都是特别固执的人,两个人总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放松,所以开始的时候,她们之间矛盾不断,房租、电话费、电费、供暖……老太太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也没有子女,收养了一个女儿,有个外孙,都只是偶尔来看望她,平时只有个看上去比她年纪还要大的保姆照顾她。
老人就这样孤孤单单地住在这个破旧的四合院里,直到小马的出现,打破了她常规的生活,一方面老人希望有人和她说话,喜欢热闹,另一方面,老人又是固执的,她不希望别人打乱了她的生活。
老太太就这样矛盾地和自己的小房客对峙着。
小马是个大学生,而且显然是学文艺的,她的身上本来就没有束缚,规则尽可打破,老太太守了一辈子的规则在她看来也是可以打破的。
同时,她也是固执的,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要做到底,就这样两个年纪差了60多岁得人,整天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吵来吵去,谁也不愿意退让一步,打破四合院往日的死寂。
渐渐地,天气热起来了,老太太和小马之间的感情也开始像天气一样升温了,老太太终于第一次走进了小马的房间。
之后还是那些琐事,小马给老太太修房顶、帮她改变屋子的陈设、给她的墙上贴美女画像、帮她拍摄关于一天的短篇……老太太甚至想撮合自己的外孙和小马(^o^老太太实在太可爱了)。
女导演的电影总是会有些精巧的细节,我看到小马的身上总是跃动着一些红色,红色的毛衣、红色的车钥匙挂件、红色的海报,还有就是她的屋子地面墙面完全都是红色的,甚至她还会穿着红色的戏服回家;而老太太的身上就只有一些沉闷的色彩,灰白的墙面、灰白的床单、灰白的沙发、灰白的衣服……小马是活跃的,她从来都是用跑的,时间对她来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老太太的行动都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一天的生活就是等着吃、等着睡,时间对她来说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夏去秋来,小马和男友找到了新房子,决定不再租老太太的房子。
老太太的院子又回复了死寂,没人和她说话,她舍不得小马,这个给她添了很多麻烦的小孩,是小马在她晚年最孤单的时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色彩。
老太太很快就病倒了,说不出话,但她什么都知道,小马回来看她的时候,她拉着她的手,不愿小马离开。
外孙结婚以后,老人把房子让了出来,自己搬到了山上去住,小马去看过她一次,但很快就成了最后一次。
故事就这样简单地在小马悲伤地蹲在街边结束了。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是我的眼圈红红的,这就是最真实的人间感情,她不需要华丽的画面、高超的电脑特技、全明星阵容,却能够温暖你的内心,这才是电影的本真,不要让那些附加的东西模糊了我们的双眼。
还有就是,走出影院的时候,给家里的老人打个电话,他们其实很需要你!
二零零二年,冬天的某个晚上,我第一次见到马俪文,在一个顶着北大硕士头衔的不靠谱投资人的饭桌上,她被介绍为很有前途的女导演,我被她指间的烟雾呛到,而旁边长相过于逼人的制片人也让我害怕,于是泛泛地交谈,听她说在剪辑《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她的双眼红肿,很多天没有好好睡觉,这饭局是该死的人情,她没有心情应酬我,我们互相礼貌点头,用了一个半小时吃饭,然后散去。
三个月后,这部片子感动很多行内人,我在电影学院的小范围观影会上又见到她,互相都没有认出来,帮一个影视杂志作访谈,大家的焦点都在斯琴高娃身上,我觉得一身黑的她很女人的漂亮。
《我们俩》获奖的消息并没有让我关注,看之前早知道故事,看的时候只是酸楚却没有泪流。
我去过同学租住的平房,在广院的旁边,那一对爱情鸟如今已经四散,只一个没有厕所,已经让我胆颤,我自己接触的房东衣冠楚楚,用文明的手段扣押我的押金,我懒得争辩,也没有什么感情,这是公寓的可怕。
两个女人的较量隐隐的,猩猩相惜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怀念。
和老太太做了半年邻居的人说:在一起五十年,黄土也变成了金。
那女孩于是和她经过四季,恋爱成长,改变不得是习惯,割舍的还是温情,这就是人。
女孩子再有良心,也没办法去做大家希望她做的那样,跋山涉水去相顾无言已经是极限。
他们在封闭的小院是整个世界,然而小院的门是可以推开的。
如今我已经不记得马俪文的脸,她的名片上只有简单的手机,我翻出来看了看,放回去。
能看清自己的人最有力量,她发出身为女人的声音,不尖锐但是让你我都能听见。
我远远的作为观众听着,这是我的角色,而我的世界不能只有两个人,女孩变成女人,残忍的远走,这才是观者的道路,或者是我以为是这样。
金雅琴的台词说得真是好,百分百北京老太太的味道,又很干净,没有那种撇着嘴的腌菜缸味,听着真是享受台词也好,真实,又简练掉很多真实中繁琐的东西,所以并不会让人决得沉闷拖沓小女孩那个角色反而没啥可多说的,纯净水又被过滤了一遍的感觉,嫩红的肤色和清亮的眼神,不成熟和善良做底,怎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很好看的片子,一看就是一个女人拍的,目的简单,但十分诚恳,很好看自然,我是哭了,不是流泪,是哭了,真的,太煽了,那么小心的等着最后的结局,肯定是死别
看这部电影是在深夜的时候,很冷静很沉默的看完,觉得情节有些逻辑性太弱,只是这一幕幕让我想起高中时在外租房的经历,有苦有乐,而且人不可以孤单一辈子,能有人陪,才是幸福又温暖的事情...
影片中“冬”展示了老人与女学生小马的陌生、冷漠、相互排斥的关系。
春节,两个人因为电话费发生误会,大吵了一架,当老人知道自己误会了少女的时候,心里生出了内疚,情感的触须开始变得柔软;“春”叙述了老太太与女学生小马相互了解的过程,是他们情感成长的阶段。
从邻居那里得知老太太的身世以后,少女内心生出了许多敬佩和怜爱,随后小马为完成作业拍摄了一个小故事,她选择拍摄的短片是“老太太的一天。
“夏”草木丰盈的季节,老人与少女的感情已经发展成相互依赖相互关怀。
点点滴滴的细节,温暖舒心。
“秋”,肃杀而寂寥的时节,少女搬出四合院与男友同住,临走时,老人颤抖拉住女孩儿的手,说了一句揪心的话:“真搬走了,真搬空了,真搬空了,就这么搬空了?
”到这里,老人与少女之间的感情亲密程度,已经达到了血浓于水的地步。
老人再次恢复了旧日的生活,无人陪伴,寂寞冷清,老人病倒的时候,心里想的嘴上念的,不是女儿和外孙,而是一起生活了不到一年的小马。
当小马接到老人死讯的电话时,影片作出的无声处理堪称妙绝,大街上人来人往,小马寂静无声地蹲在天桥上不知所措。
当小马再次重返老院子,推开门,只看见窗上大红的“喜”字,物是人非,宣告了一个结束,也预示了一个开始!
《我们俩》谈不上多么艺术或深刻,也没有叫嚣所谓人性和灵魂,人物只有两个,一个老太太,一个小女孩,在租房相处的过程里,形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堪称失落已久的联系,不能说是感天动地,但它就是抓住了人内心的一种感情,朴实无华如四季更替,却与许多人一样平凡的生命紧紧相连!
《我们俩》算不上深刻和优美,故事和情感没有感天动地,人生的真谛和人性的昭示也不过是初露端倪,但是它完美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忽略已久的“联系”与“情感”。
导演以季节为框架——冬、春、夏、秋的分割,巧妙地隐喻了老人与少女之间的感情色彩的嬗变。
影片用简单的细节,表现了厚重的情感,这是《我们俩》能够赢得观众认同和喜爱的关键所在。
对生活真实情境与人物内心的尊重比哗众取宠更为珍贵。
《我们俩》以真挚诚恳的基调叙述了一个日暮残念的老人内心的波澜
因为光看剧情,不看电影,就可以知道这部电影所触及的主题,比如关于老年人的孤独(其实是所有人的孤独,只是以老人的视角讲述罢了),关于成长,关于隔阂与沟通,关于子女与老人等等。
这些主题中的任何一个都已经发展出一大类的电影,多少有些类似的影片比如美国的《金色池塘》,香港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甚至小津的《东京物语》也多少沾边。
所以要拍得超越类似题材电影就很难了。
这样的电影,通常不是通过戏剧情节,而是细节真实打动观众。
而观众必须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情经历投射在电影中,才能品味故事的真谛。
这对于观众来说是有些苛刻的。
本片还是做到了细节真实,但是对于细节的发掘还是不够深。
窃以为本片的小小瑕疵,是结局老太太的过世,她的孤独是不需要通过死亡的极端方式来展现的。
导演不是不知道这点,恐怕她对观众还是缺乏信心。
这种缺乏信心还体现在,影片中很多地方,导演还是很努力的以直白的方式向观众叙述着主人公的生存状态。
比如有几个镜头概括老太太的一天,无非是在房里坐着或者睡觉,没有别的事情,非常孤独。
导演刻意的强调了这一点。
相比《天水围的日与夜》用老太太两次烧饭和吃饭概括了她的一天,而那种孤独感让我感受更强烈.《天》的镜头讲述把观众放在主人公的位置上去体会这种单调的日常生活,观众看她做菜烦了,突然想到她日复一日的生活的全部内容,让观众发现一个事实,比导演讲述一个事实要更有效。
有些评论认为本片做作,这是不公平的,虽然有上述的瑕疵,但这决不是一部做作,煽情的电影。
诚然,我是相信导演的真诚的,但我还是觉得这个结局突兀了一点,我还没有机会细细体会.如我上面所说的,我觉得直面生老病死的主题的电影非常难拍,因为太沉重,太复杂了.讲述生活中的小小的波澜,都可以展现得很丰富,有很多层次.一次邂逅,一股思念,一次冒险,一段恋情,一种执著,等等人生经验都可以求得观众的共鸣.这部电影中,一个充满活力的女孩和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奶奶逐渐建立的感情和信任,已经足够让观众动容了.导演应当关注将一件事情挖掘的更深入.
看完《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然后再看《我们俩》,我就喜欢马俪文了。
我总觉得,这两个电影虽然主要人物都是老太太,但似乎都不是在单纯滴想要表达关心老人那么简单。
父母对子女,打是爱,骂是心疼,因为父母不知道更好的爱的表达方式,也不知道孩子愿意接受什么样的,因此,他们不讲感情,只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就要打骂;反过来,成年的子女对待年老的父母,也是一样,他们可能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无法了解她到底需要什么,自己可以给什么,因此,相爱的两个人可以肆无忌惮滴互相伤害……斯琴高娃说:她败给了妈,败给了不可战胜的命运,我倒觉得,她败给了他和母亲50几年来形成的沟通习惯,这种谁也不愿改变的模式让她不能好好表达她的情感,俩个人强烈的爱就变成了焦灼的痛,浓浓的心痛说出来就变成了尖刻的责骂。
《我们俩》的一老一小挺有意思,估计大部分人记忆深刻的台词都是老太太那句:我闷的时候,就希望来个有破烂的、收水费的、走错门的,敲门可以说说话……不只是孤单的老太太,人到寂寞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念头吧。
她总是任由自己,甚至不惜代价滴占一个小姑娘的便宜,她连句话都没有就把电话线掐断,她把春节前小马贴在窗上的剪纸都撕碎、用拐杖把挂在院子里的灯笼都打落,可当她站在门口,弯着衰老的身体说:电话给你装好了,当她把灯笼一个一个拾起来重新挂上去的时候,她的孤独、她的落寞和无奈就这么一览无余滴展露给你。
谁没有过那么样一个时刻呢。
小马离开之后,镜头也离开了那个安静的、屋门口坐个拄着拐棍的老太太的小院,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会不会觉得有点恍惚?
要么是发呆,要么是吵闹,要么是苛责,要么是蛮不讲理……人的寂寞总是无法掩饰的,甚至不管你是多大的年龄、有多少傲人的经历。
你那么寂寞的时候,有个人在你旁边,不管是谁,哪怕是个你从来看不顺眼的人,你一见到就喜欢和她吵架的人,有一天她若离开,就好像抽空了你的生命,就那么一点点可怜的依赖都不能存在了,怎么会不疼呢!
勉强看了半个小时。从剧本到演员都让我想到了样板戏,全都充满了”革命劲头”。铁梅那句念白:奶奶!你听我说!浮现在脑海。
情节设置感觉很一般,这部电影都是在设计矛盾和和好之间切换,最终在相互依存中找到共鸣与归宿,而且演员动辄大吼大叫的表演方式看得很别扭。但整体上感觉电影是个很适合做文化研究的文本,两代人的孤独,中年群体的缺位,婚恋观,以及北京老胡同里的市井气息,都是很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但是单论电影来说不及格。
还可以,可是没有想象得那么好,所以有些失望的
还不错。
感觉挺一般的。
不能更真实更真诚了。有点单薄,四星半。
老戏骨的台词功底让小朋友们显得非常奇怪,对像暖春一样的片实在是不感冒,好在这个没有使劲敲你的脑袋,说赶紧给老子哭!小文艺,小感动,尤其配乐相当含蓄又高级..后来看演职员表..原来是窦仙儿的..
北京的房东才有晚景,再讨厌也可以温情。——在北京租过房,观影有感,可谓是相当伪装温情的残酷物语了。
两个女人太作了
不喜欢金雅琴演的老太太,宫哲演的小女孩儿还不错。
从窦唯那摸过来的,片子不太行,剪辑毫无节奏,女主喘得我头大
虽然你是中戏的,可还是祝你别就出这一部好片子。
讲一个日久生情的故事。
俩人都挺倔,有都是善良的人
有些人表达喜爱的方式就是那么特别。音乐: 窦唯 古琴: 窦唯
老太太的眼球是蓝的?!
7分,老太太和女孩演的真好,拍的也好,恰到好处,没说明白,但都说清楚了。
琐碎的事件,却特温情
电影制作的很水,主演小姑娘根本不会演戏,浪费这么个老戏骨了……
一般 奶奶演得挺好 小姑娘也挺有灵气 但是里面的感情没能打动我 总感觉情节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