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刑警的日子》追得有点上头。
每天下班瘫在沙发上,看着欧豪顶着鸡窝头在案发现场翻垃圾袋,何冰老师操着京片子骂骂咧咧教徒弟,突然脑子里就冒出来一句话:“破案子跟过日子一样,得用心。
”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就像是一脚踩进千禧年的稻田,用沾着泥巴的警靴、泛黄的案卷和老刑警的碎碎念,把我拉回了刑侦最本真的模样。
没有悬浮的神探,只有熬红双眼的普通人,在鸡毛蒜皮与惊天大案间跌撞前行。
开篇就给我看愣了,没有花里胡哨的配乐,没有慢镜头耍帅,就看见欧豪饰演的刘子明蹲在泥地里,手套上沾着稻田的泥点子,法医举着相机"咔嚓咔嚓"拍尸体。
这场景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杀鱼的摊子——血腥气混着生活味,真实得让人想捂鼻子。
这部剧真够实诚的,连2000年的场景都能原样复刻,看得我直想伸手摸摸那层回忆,有人和我一样吗?
另外就是,我很喜欢师徒拌嘴,虽然师傅很凶,可我却能感受到两代警察在案卷堆里、日常相处里,完成了无声的接力。
没有悲情渲染,只有胡同大爷式的毒舌教学。
何冰老师演的魏杰这种刀子嘴豆腐心的劲儿,愣是让我看出了老父亲的既视感。
欧豪这次也很令我刮目相看,因为我之前很少看他的剧,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最早《左耳》的电影情节里,感觉像是个偶像。
但我没想到这部剧里他把新人刑警演得活灵活现。
那些细碎的生活切片,比任何煽情台词都戳心。
然后就是方婷婷与刘子明的感情线也非常落地。
不拖沓狗血,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寻呼机留言、送手机等直球操作,就把少女心事化作最利落的追爱攻势。
两人从第二集初遇到第四集互诉衷肠,第十集便在婚礼上交换誓言,节奏快得像按了加速键。
最动人的是细节:婚礼当天刘子明累到睡着,方婷婷在产房外的下意识反应,都印证着这段感情始于心动,终于理解。
把双向奔赴的刑警爱情,写成了烟火人间最踏实的浪漫。
十五个案件剖开的是整个时代的隐疾。
“五元杀人案”里底层为生存挣扎的疯狂,“富二代案”中阶级差异碾碎的自尊,“矿老板灭门案”暴露财富背后的畸形亲情……没有故弄玄虚的凶手,只有被生活逼到墙角的小人物。
我看到在满屏高科技破案的今天,刑警对传统刑侦技术的坚守,我也突然懂了刑侦剧的终极浪漫——不是飞车追逐的刺激,不是智斗反派的快感,而是这些平凡人用肉身凡胎筑起的防线。
他们破的每个案子,都是别人的人生。
合上iPad时已经凌晨两点,窗外的路灯在雨中氤氲成光晕。
这城市能安安稳稳地睡着,大概就是因为有群人永远醒着吧。
如题…………………………………………………………………………………………………………………………………………………………………………………………………………………………………………………………………………………………………………………………………………………………………………………………………………
首先演员阵容很强,戏骨和当红和鲜肉和流量同台。
演技都在线,总导是刑侦片专家,近期多部影片都可以。
我说总感觉这个黄队别扭呢,原来是高导啊,换了个四不像。
剧情比较有特点,角色有点太过度刻画了,刑警也是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用塑造的这么光辉伟岸,过犹不及。
耽误结婚,没婚假,自己孩子也耽误走了,典型但不符合那个时代背景。
总体来说还不错,演技都还可以,就是反面人物显得太弱了,两集一个大案,略显仓促。
写了半天还没够数吗???????????
这都多少字了啊?
再这样还怎么发帖啊?
当刘子明将警徽交给下一代刑警时,观众忽然读懂:所谓英雄,不过是把家庭的责任扛成使命的凡人。
而方婷婷们用温柔织就的网,兜住了那些摇摇欲坠的灵魂。
生活从不是非黑即白的案件,但好在,我们总有兄弟姐妹可以依偎,有爱人愿意点亮一盏等你回家的灯。
世界破破烂烂,还好有亲人时刻缝缝补补。
很多人说何冰整天有就会大喊大叫,还有傻子说别人队长都是带一大帮人出现场,他就俩仨人……能说这话也正常,毕竟人的认知能力是正态分布的,分布图左边也得有人构成对称图形。
欧豪是摔跤队出身,非科班,被老师傅说傻子很正常,知道自己差、要加倍努力学才能提高能力以便胜任工作。
至于何冰整天批评徒弟,我看,刑警就该格外较真,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人民群众的事,多认真都不嫌多,如果一个普通人、不用多努力就能干好刑警,那是做梦,罪犯们倒是希望警察都糊弄事才好呢。
很多人被欧美的快乐教育忽悠瘸了,什么不许批评学生,要鼓励“你是最棒的”,如果中国哪个师傅那样,那徒弟基本耽误了。
我在以前单位带过很多个徒弟,有的人基础知识扎实、天赋高、还细心,没人批评他,给他指明路径自然很快成才;悟性低的人通常基础知识也不行,我说你得补那方面知识,他说在忙家里的事,这时我该骂他还是放任他?
我选择随他去,还落得清闲。
文/茹金讲真,今年的悬疑破案剧真不少,各种打着惊悚、恐怖名号的剧看的时候都没有追完的冲动。
《刑警的日子》是个例外,剧名就直接告诉你了,这不是一部多厉害的破案剧,而是关于一个刑警大半生的生活剧集。
主角是一个叫刘天明(欧豪扮演)的刑警,从他第一天当刑警做人家徒弟开始,到他出师,结婚生子,也带新人,到成了一名成熟的刑警时戛然而止。
最后大结局的画面是难得的温馨。
刘天明与前妻能和平相处,还能陪孩子一起玩,给娃做饭之类;两个徒弟都有了自己的女朋友,其他同事都各有自己的家庭画面。
这部剧的主题很明显,不是突显某一个人物有多厉害,而是以点带面,从一个普通刑警的角度全面展示他的刑警生活。
除了各种案件以外,还有成为刑警后的成长,家庭生活因这个身份的变化等等。
片中的时间跨度约有十几年,可从三方面来看刑警刘子明的人生。
一是刑警生涯叙述一开始是从刘子明新成为刑警跟着师傅出现场开始。
愣头青的新刑警,什么也有懂,空有一副蛮劲。
所以师傅带着刘子明时总是「使唤」他做一些在刘子明看来不重要的事情,实际上这些「不重要」的事情里都藏着案子的细节。
刘子明的也逐渐适应师傅的另类教育,从案中学,慢慢对不过是查一件案子开始意识到案子背后是每个人的不同人生。
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案子是刘子明经手的第一件妓J女被杀案。
刘子明交还遗物给其女儿时说了一句“不要像你妈那样做那种工作”(大意如此);
后来被师傅批评了一通,也收到妓J 女 女儿的回信——母校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供养她和弟弟,虽然母亲做的事情不对,但是她还是爱母亲,也会好好活。
刘子明终于明白自己的错处,没日没夜找到了凶器,从身体到心灵都对刑警的「较真」做人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后来刘子明参与了很多案子,刑侦案件基本上都是凶残的案子,但都脱离不开现实生活。
一具具尸体后面,总是会牵连出很多人性扭曲的东西;刘子明习惯着,也慢慢完全理解当初师傅的教导,明白刑侦的意义所在。
后来刘子明带新人刑警,他也依葫芦画瓢,按师傅的逻辑带新人,让他们从细节处认识案件与生活的关系。
二是感情生活这里说的感情主要是指刘子明与方婷婷的爱情始末。
方婷婷是一个直球追爱女。
在刘子明师傅家看到刘子明后就被他吸引,之后两人进展神速,很快确定关系,不到两年的时间两人就结婚,成了夫妻。
有一段刘子明看到警察老马的牺牲,担心方婷婷也会因自己的工作原因受到伤害,和方婷婷提出了分手。
但是方婷婷此时认定了刘子明,不顾他的担忧还提出一定要在一起。
过了几年,两人有了孩子,方婷婷经历了一次重大疾病的手术后,却又决定和刘子明离婚。
弹幕上很多人可能都和刘子明一样,不明白方婷婷是怎么想的。
其实很简单,因为方婷婷的心被伤透了,她感受不到刘子明的在意与守护了,而且对于生活里时刻重复的「谎言」与「不在意」失望了。
剧里对两人的恋爱叙述像流水一般。
前一集可能刚认识,互有好感,后一集就是一年后,再人热恋;镜头一转已经到商量结婚的时刻,然后再一转,孩子出生了,两人成了老夫老妻。
这种叙述手法就是生活的流水记录,刑警也是个平凡的上班族,也可能是个婚前细心,婚后精心,一工作就全然忘记家人的存在。
所以他们之间并不是因刘子明的工作太忙,当然这可能是造成两人疏离的原因之一,最重要的还是方婷婷在刘子明身上看不到家的温馨和对自己的在乎了。
很多婚姻走到尽头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感觉没了,不是刑警,可能也有其他原因。
电视剧里也只是演绎了其中一种可能。
当然也会有刘子明师傅那样的夫妻,妻子一直守护,即使独撑很辛苦,但总是不忍心分开。
三是人生平衡刘子明和父亲的关系不好,因为一直误会母亲的死与父亲有关。
于是,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和父亲好好说过话。
直到父亲生了严重的病,有一阵子装糊涂,刘子明才突然醒悟自己对父亲的「不好」,泪流满面。
刘子明的刑警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的忙碌,另一层也是因为他本身对家庭的主动忽略。
后来姐夫吸DU,姐姐自杀洗胃,突然晕倒,与方婷婷离婚等事件发生后,刘子明逐渐明白师傅当初写在日记本的那句“婚姻比案件更难经营好”的真正意思。
后来刘子明也主动减少一些工作安排,留出时间给儿子,给家人;电视剧里也给了一些警队里其他人的生活瞬间。
一段生活有了落幕,一个刑警的故事有了结尾,但是众多刑警的故事还在上演,众多人的生活还在继续。
这部剧平淡琐碎,案子不刺激也没有什么高智商加持,情感也是平常,但这就是生活。
图/源于网络,侵删致歉
☞ 最近央视又搞大事情了,一部刑侦剧《刑警的日子》强势首播,直接燃爆屏幕,这剧找来了欧豪和张佳宁联手,还有何冰这样的老戏骨坐镇。
它改编自真实案件,讲的就是刑警们日常的破案生活,从那些琐碎又繁杂的排查,到破获惊天大案。
一开播就引发了超高热度,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这样一群演员为我们呈现刑警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真的很容易触动内心深处对正义和温暖的渴望,谁能不期待呢?
从普通观众的视角来看,这部剧真的可圈可点,它取材真实案件这点就太赞了,那些看似普通的盗窃案,背后可能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商业犯罪案更是涉及多方利益博弈,让人看得目不暇接;还有那连环杀人案,每一个细节都能把人吓得一激灵。
看剧的时候就像跟着主角们一起在探案,一会儿怀疑这个,一会儿又觉得那个可疑,完全沉浸其中!
欧豪演的刘子明从初入警局的愣头青,到后来能独当一面,这转变太自然了,他在面对复杂案件时皱起的眉头,思考时专注的眼神,还有面对危险时毫不犹豫冲上去的劲儿,都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刑警。
张佳宁演的方婷婷也特别讨喜,刘子明忙案子顾不上家,她默默操持还在刘子明失落时给予鼓励,那种夫妻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感情,普通人太有共鸣了。
何冰老师就更不用说,他演的魏哥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故事,一看就是经验丰富的老刑警,对刘子明的教导严厉又透着关爱,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悉心指导新人的前辈!
制作方面剧组也是诚意满满,刑侦支队办公室的布置,文件堆得满满当当,墙上贴满线索图,就跟现实中刑警队一模一样。
案发现场的血迹、作案工具,逼真到让人看了心里直发怵。
道具也特别讲究,刑警们用的手枪、手铐,拿在手里那感觉就特别专业,而且一个小小的道具,说不定就能成为破案的关键,这细节把控真的绝了。
镜头运用上特写镜头把演员们的表情拍得清清楚楚,紧张的追逐戏,快速剪辑加上晃动镜头,让人看得心跳加速。
配乐也特别应景,悬疑的时候音乐让人心惊胆战;温馨的时候又能让人心里暖烘烘的,这样的剧真的太对观众的胃口了!
不过这部剧虽然优点多多,可也不是没有争议的地方,有的网友觉得《刑警的日子》把刑侦工作的真实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员们的演技也都在线,剧情紧凑又刺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甚至可以成为刑侦剧的新标杆,给其他同类型的剧好好上了一课。
而且剧中对刑警们情感生活的刻画,让观众看到了他们铁血背后的柔情,更加立体地展现了刑警的形象,这一点非常难得!
但也有一些观众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虽然剧是改编自真实案件,可在剧情的编排上,有些案件的侦破过程过于顺利,缺乏一些曲折和反转,让观众没有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感。
还有就是在人物塑造方面,部分配角的戏份相对较少,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感觉只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存在,没有充分发挥出配角的作用!
另外也有人觉得,现在的刑侦剧大多都走这种真实案件改编的路线,有点同质化严重了,《刑警的日子》虽然在制作和演员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剧情创新上还不够,没有给观众带来特别新颖的东西。
那到底是该把《刑警的日子》捧上神坛,还是说它确实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呢?
对于这些争议点,你更支持哪一方的观点呢?
是觉得它已经很完美了,还是也希望它能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呢?
★
看到预告的时候,就发现这部剧是小说改编的,看完了一集半,讲述的第一个案子,见下图的引子。
人的成长、蜕变其实是从你遇到事、处理事、反思事引起的。
就如同这第一个案子一样,破案的警察就一定代表着善?
未必,如果脱离了对人性的思考,或者反倒成为了恶。
电视中刘子承对林苗苗说“希望你以后不要成为你妈一样的人。
”在不同的人眼中,当然有着不同的评价。
就像我们自己,看到的只能是自己的影子。
这剧开头十几分钟,就能咂摸出滋味来。
服化道、演员演技、故事节奏等等,都在及格线之上。
服化道是世纪初的模样,演员演技主要指何冰的自然松弛劲儿。
(可能有松弛过头的嫌疑)故事节奏举个例子,欧豪扮演的警察刘子明此前的背景是摔跤队的,第一次亮相武力值,却被小流氓拿刀喇了,吃了亏。
事后师父怒其不争,骂道不会还手啊?!
随后没几分钟又一次抓捕,烂尾楼里犄角旮旯处,刚打开门突然窜出一条大汉举着棒子劈头就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小刘以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瞬间将其抱起一个抱摔就将贼人摔得昏天黑地找不着北。
才让小刘示弱让观众以为这可能是个水货,紧接着就用极具冲击力的画面让人物展示其过硬的专业能力,两相对比之下,至少人物的“武力值”,一下就立住了。
这就是好的故事节奏。
高群书的基本功还是在的。
可越看下去,我却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
看完第一集时,发现这《刑警的日子》确实有味道不假。
可一连看了八集,我越看越沉默。
您猜怎么着?
这剧怎么一直一个味啊。
不带变的?
高情商叫稳定发挥,没情商这就叫乏味。
主要指的是故事上。
剧里何冰扮演的老警察有一句台词,可以很好的概括这部剧的内容:“案子就是生活”。
一路看下来,我发现剧的内容换个名字可能会更贴切些,叫《刑警的日子》不如叫“刑警日记”。
一个接一个案子的过程中,被无数日常所填补。
从办案到拌嘴,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刑警的生活。
俨然有点流水账的意思了。
比如警队车坏了这事。
放旁的作品,可能提一嘴就过去了。
但《刑警的日子》却是能把这事三番四次地拎出来做文章。
和领导抱怨,办案都坐公交车。
悄摸趁别的队长睡觉的功夫拿走人家的小车钥匙,开走别人的小车。
悄摸拿自家领导的摩托车钥匙,两人骑着摩托去犯罪现场,中途还要再摔一跤。
有点过了。
来一两下是个热闹,来多了就显得没劲了。
观众就看腻了。
过多的闲笔是一方面,另外在案件的选取方面,也走的是“紧贴生活”的路子。
没有什么疑案杂案,冤案错案,大案要案。
有的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像是会发生在现实中我们身边的案子。
比如第一个民工杀站街女案,因为5块钱两人发生争执站街女骂了他,他本来心情就不好,这下更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直接捅杀了刚刚还鱼水之欢的女人。
又比如富二代被怒捅15刀案。
是包裹了多少阶级压迫,人间黑暗吗?
并不是。
这富二代人还怪好嘞,整日请兄弟们吃吃喝喝,就因为觉得喝的酒有点像假酒,该地盘的大哥觉得在自己的兄弟们面前被驳了面子,出门就背后哐哐几刀送富二代上了天。
两人有多少深仇大恨吗?
没有。
就是一时上头,激情杀人。
同样的还有在菜市场买菜丢了命的警察老马,对方偷他的钱包,里面就几十块钱,结果被老马逮到,小伙子一看老马的警徽,惊得直接就是几刀,送到医院还是没抢救过来,可怜的老马。
《刑警的日子》选取的尽是这样的案子。
高群书就爱拍这一套。
当年在电影《神探亨特张》里,高群书也是这么办的。
摒弃传统警匪片紧张刺激的调性,通过街头抓小偷、揭露骗局等日常案件,以“纪录片式”的琐碎日常串联故事,拍得不像电影,像生活本身。
《神探亨特张》当年就有着不小的争议,很多观众不喜欢这种风格,觉得看着太平淡无趣了,不像是电影该有的样子。
作为电影,《神探亨特张》只有两小时。
仅仅两小时,都有不少观众看不下去。
和它风格一脉相承的《刑警的日子》可是24集的电视剧,就这么一直保持一个调调不变,必然会形成负面的观感。
至少,目前八集看下来是如此。
不过话说回来,在故事视角的选取上,剧集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刑警的日子》会将镜头对准案件结束之后的人。
比如剧中何冰一直关照着的那个小女孩,是当年犯人的女儿。
按理说案子破了,坏人抓了,事该了了。
但案件结束之后,剩下的人呢?
剧集还用另一桩案子再次强化了这个观点,富二代被杀案的凶手被抓,警察前往受害人的家里报讯。
迎接他的,却不是料想中的父母感谢警察让罪犯伏诛,而是愤怒地将他赶走。
在父母眼里,罪犯是抓住了,案子是结束了,可自己的儿子还能回来吗?
案子会结束,但伤痛不会。
这是属于高群书的人文关照。
也是本剧作为一部警察类型作品,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让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被杀的年过半百站街女。
她独自一人在这座城市,供养着家里上学的女儿和儿子。
在孩子眼里,妈妈是在大城市洗盘子,一直教育姐弟两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
有一幕是女儿整理妈妈的遗物,镜头给到妈妈汇款票据的特写,有200元的,100元的,甚至还有50元的。
她接一次客,就25元。
换句话说,但凡这位母亲有一点钱,就会赶忙想着寄给孩子。
看着孩子的优异的成绩单,她觉得什么都值了。
不需要多少眼泪和风雨,母爱的深厚,就在那一张张汇款凭证里。
这种颇具人文主义的镜头,在剧里有不少。
高群书在把控这些东西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所以,其实不好盖棺定论高群书这种“纪实”拍法是好是坏,只能说这就是他讲故事的风格。
缺了点意外,少了点惊喜,却能在平淡与乏味中时不时给观众一点小小的心灵震颤。
喜欢这种劲儿的观众倍满意,看得满嘴流油。
不喜欢的朋友则两集弃,这拍得都是嘛呀?
纯看个人喜好了。
最后,还有一点不吐不快。
这剧的AI换脸。
起初我看扮演黄队长的人有点眼熟,像是铁打的“潘主任”张磊。
我还一愣,潘主任这换戏路了啊,转型当老警察了。
可越往后看,越发觉这个潘主任的脸怎么这么怪?
有时给到特写,扭曲地像是带着面具的假人一般,口型还对不上,看得人还有点瘆得慌。
带着好奇,我去查了下。
嗨,你说这事闹的,原来是AI换脸。
这角儿啊,原本是高亚麟的。
结果因为裤裆里那点事闹得,这才不得已让张磊顶上。
追剧体验,着实打了折扣。
这几年拍的刑警题材的电视剧,真的毁三观,要么是为了工作抛妻弃子,要么就是妻离子散,把刑警拍的一点人味儿都没了,真心没意思。
就拿这部剧前几集来说,这样的节奏就挺好,老警察的沉稳和年轻警察的毛燥,这样才有戏剧冲突,像重案六组一样,剧情还是要聚焦到刑警的日常,而不是刑警的家长里短,一会姐夫吸毒,一会老婆闹离婚,一会姐姐大出血,一会老丈人得癌症,忆苦思甜可以,别苦的像旧社会一样,刑警的职责又不是吃苦,这么宣传合适吗?
刑警们也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办案时认真严肃,生活中也会插科打诨,这部剧塑造的还是蛮接地气的
剧情介绍真是………………“来到市公安局某刑侦支队工作。”
很无聊,第一集都没坚持下来
没想到今年最忙的一阵,把它当下饭剧居然也断断续续看完了。今年完整看的第一部。节奏不太常见,刑侦过程生活化,日子也是淌过如流水,意境还是有趣的,就是刑侦无趣。有点本末倒置。欧豪成熟了许多,挺会演的。
有点特别的刑侦剧,叫刑警的日子,更该叫作刘子明的日记。非常的生活化,清汤的很,就显得不够抓人,当生活剧可看,7分也可以~不得不提的是,AI换脸真的很失败,能听出潘主任的声音,几乎认不出脸,却时不时能认出高亚麟~
这剧很接地气,英雄也会累,也需要喘口气,这种脆弱感才是成年人之间的共鸣密码。
三星吧,当刑警的太惨了,还是辞职干饭店和当文职爽。不过这种情况过去需要走访奔走存在,现在应该没这么不着家吧。
可看。
新人警察的状态很像每个初入职场的普通人,后面冒雨翻垃圾场找凶器,这股轴劲儿才是刑警该有的执着啊
聊工作就聊工作,聊生活就聊生活,二者之间来回跳,结果两边都不讨好,一般般吧,奔着何冰来的,结果看了欧豪一路
现在好多刑侦剧里的警察太精英范儿了,反观这部剧,何冰走访群众裤脚沾泥点子,欧豪顶个油头在菜市场砍价,太有细节了,这才是老百姓身边的警察啊。
镜头晃得我头晕
很央八的片子了,很多案子都是点到为止
已看11集。前面是何冰带着欧豪查案,后面何冰去了其他市重案组,欧豪就开始自主查案。每几集就是一个案子。前面几集讲卖淫的妈妈被杀案学生被杀案等等是认真看的,后面什么警察被杀案未成年女孩强奸案绑架案我就都没太认真看了。罗波说自己杀了杨检抛尸实际上他没死后来又被亲戚杀了。后面欧豪也带两徒弟了。
三星差点。文戏太无聊,节奏太散乱,看得人老想玩手机,当背景音听又容易不知道讲啥案子了。
师父差不多每一句都在怼啊,视听不适呢,飞模拟机也没有这样的吧。欧豪张佳宁搭戏视听很适。抓捕场面大多利落,剧情不优。
正常的三星吧,如果挑剔点给一星也可以,感觉只要有欧豪,黄景瑜这一类年轻人参与的警匪片,就很容易不好看。。。
还没看《刑警的日子》的小伙伴真的可以追一下,刘子明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他一步步成长,值得细品~
我倒是挺喜欢看这个节奏的刑侦剧,为啥非要走悬疑那一套,这样挺好的,感情线一笔带过,但是也算交代清楚了,很真实,感情开始的时候是浓烈的,走不下去的时候也是真实的,很多刑侦的警嫂都很脸谱化,张佳宁这个很真实,演的也很好,欧豪现在能把中年人的那种无力感演出来了,很好
正如剧名一样,以描写刑警生活为主线,对于案件本身的讲述比较零乱和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