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长大,随着见识的增长、知识的累积,当我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当我们逐渐为生活和梦想加快脚步,从前天真无邪的那个孩子慢慢地,慢慢地,睡着了。
然而,今天这部电影却仿佛不断在我的耳畔呼唤,“醒醒”,“你醒醒”。
于是,奇迹般,在我心中熟睡的那个孩子居然真的睁开了眼睛。
那些对大人世界自以为是的猜想,那些不断跳入脑海的奇幻世界,那些天真无邪的幼稚念头,那些小题大做的烦恼与快乐,那些形影不离也同样懵懂的儿时玩伴们……一下子冲进我记忆,令我久久难以平静。
我理解为什么09年本片能成为法国最卖座的电影,那么多人走入影院看这样一部儿童片,只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
如果不算比利时法语区的丁丁,永远长不大的“小尼古拉”和“小王子”,可算是法国最著名的儿童文学形象,就连萨科奇总统当选时,都被冠以“小尼古拉要去爱丽舍宫了”的戏语,其在法国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终于在他诞生的半个世纪后,这个绘本上活泼好动,总是有些怪点子的小学生被搬上银幕,引来法国人再一次的怀旧热潮。
此部电影真人版的问世,影坛全明星阵容的友情出演,媒体争相设专题报道,电影的大幅海报随处可见,法国人似乎又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年代。
纯情的手绘年代 《淘气包小尼古拉》的故事诞生于战后,五十年代的法国,社会体系已经恢复,正在准备政治稳定后经济腾飞的“黄金年代”。
1959年3月29日出版的《西南部星期日报》上,由故事大王勒内·柯西内和插画大师让-雅克·桑贝共同创作一个短篇故事“复活节彩蛋”,诙谐的短文,配上生动亲切的插画,一经推出,便深受读者好评。
这是小尼古拉第一次与读者见面,在大家强烈要求下,柯西内再写续集,几个月后发表在另一家报刊《飞行员》上,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这份新生的报纸,也就成了小尼古拉的胡闹乐园,正如同埃尔热的《丁丁》杂志一样,柯西内同时担任着主编,领着孩子们发现世界,直到他突发心脏病去世的前两年。
在此之后的六年里,打着领带,套着红背心,身穿西装小短裤的尼古拉,伴随着读者身边,一同长大,几乎每周都定期出现在报纸专栏里。
在柯西内和桑贝的整个合作生涯中,一共完成了两百多个故事,出版社陆续结成五本书,几十年来不断的续写重印,成就了与“小王子”齐名的儿童形象。
沿着三代法国人的成长轨迹,小尼古拉和伙伴们的淘气和善良,在两位作者的笔下显得真实不带夸张,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无数粉丝。
中国也曾翻译引进,出版百万册,由此可见,好的儿童文学经得起时间考验,也能超越文化的隔阂。
书中关于孩子们的描写太准确了,让大人们忍俊不禁的细节,来自于桑贝儿时的课堂轶事。
他当初揣着几张纸片来到巴黎,邂逅了刚从纽约回来的柯西内,可曾想到两个心中充满激情,又都有些口吃的大人,会为孩子们带来如此多的欢乐。
一部让我开心到哭的电影。
听到了叽叽喳喳式的法国浪漫,幽默,对活充满了热爱,就像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一样。
影片让人回想起了童年的种种美好和无忧无虑,看到了孩童之间天真烂漫的友谊,是如此的扣动心弦。
人们生活的是那么的惬意,不觉让人向往。
和《两小无猜》一样的色彩鲜明。
你可以看到小主人公穿着那件玫瑰红的毛背心凸显在一片灰色的校服中,看到欧式优美的街道,房子,花园,还有校园。
在看完后,不觉产生失去后隐隐的悲伤,产生对于主人公的羡慕和向往。
它把生活描绘的如此美好,却更加对现实失落。
(写于2010-05-09 )每个人都有儿时情结,大多都会很天真的想象着有一天能坐上时光机回到小时候,回到那个异想天开无忧无虑童言无忌的童年时光中,快乐天真的过日子。
但成长这一难以违背的自然规律,往往只能让我们无奈的徘徊于记忆的隧道中,寻找往昔单纯的岁月。
而电影《小淘气尼古拉》就让观众轻松的搭了一次便车,重回儿时的光阴中,寻找那遗失的美好。
这部电影与那些神奇绚烂到眼花缭乱的电脑特技,深奥晦涩到摸不清头脑的电影比起来,显得更加的平易近人,在激发观众童真的同时,还勾起了观众无限的怀旧情怀。
所以说这部电影能在零九年强盛的电影市场突出重围成为法国票房冠军绝不是盖的。
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nicolas的小男孩,丰衣足食并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天,同班同学为有个弟弟大为苦恼,在同学情绪的感染下一直安于现状的nicolas天真的误以为自己的妈妈也怀有身孕,敏感多疑的nicolas担心自己失宠后会被遗弃,于是与同班的一群人小鬼大的好友一起出谋划策,以至于弄出了诸多让人哭笑不得匪夷所思的趣事。
虽然最后nicolas不是很如愿的得到了父母精心制造的礼物,却意外收获了让人欣慰而伟大的人生目标。
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屁孩,满脑子只有吃,手中永不离食的小胖墩alceste,出身豪门衣食无忧的贵公子geoffroy,梦想成为自行车手无心学习的clotaire,爱逞强争强好胜的eudes,号称恶作剧高手的未来警察rufus,自以为是爱出风头的眼镜男agnan,另加nicolas爱打肿脸充胖子的父母,风格各异的老师,构成了这部趣味多多温情多多的电影。
几张稚嫩俊俏极富喜感的童颜,外加天马行空笑料百出的小花招,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更让人感慨不已,小孩子单纯的思想有时候让我们哑口无言,却又让我们觉得汗颜,从这些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拥有一份纯真的幸福与快乐。
片中超显创意与乐趣的小花招让我印象很深。
例如特意为了讨好妈妈同学提议帮nicolas家打扫卫生,把沙发刷到烂,吸尘连桌布也吸了,猫和窗帘一起卷进了洗衣机,打扫过后的景象跟被打劫后没什么两样。
会在车上绑上石头,在用各种洗涤用品与饮用品制作出一桶稀奇古怪号称魔药的东西来制造假象,骗取同龄人的钱财,还会穿着太空服开着车满街乱跑,会拿着赌盘在街上吆喝,只为筹齐钱后找个罪犯(其实是修车的)将自己的弟弟干掉。
看到这些毫无顾忌可以肆意发挥自己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小屁孩,让我对自己平淡无奇的童年感到有些遗憾与懊恼,虽说这毕竟是虚拟的影像,但看到他们那多姿多彩乐趣无穷的童年生活自然而然就激起了我想要重新来过的想法。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拉拢人心”四个字,能让观众从中获得久违的共鸣,童年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美好的时光,因为短暂所以显得特别珍贵,长久以来不想长大的想法与一天天不断拉长的体型背道而驰,让我们不得不对生活妥协,唯有在影像与记忆中追忆那些无比怀念的美好时光。
然而排山倒海般袭来的压力与竞争,时常让人们处于想要逃避现实回归童真的心理波动中,这部电影的出现就像是雪中送炭般直达人心,让人内心倍感温暖。
对于我来说看电影最大的享受就在于能脱离现实,进入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电影世界中,给单调的生活注入新鲜的动力,让思想与心灵得到更多的触动。
而电影《小淘气尼古拉》就将这种享受发挥到了极致。
最欢心男朋友,梦想成为自行车冠军却总是被罚站的克劳岱,他咋那么逗呢,尤其是他无辜的眼神,无论是课堂上被叫醒,还是体检时的“不是我画的”。
最富态男朋友,亚斯特想当大官就是因为好吃好喝,小胖总是憨憨的,翠绿翠绿的苹果啊,咕叽咕叽还嚼呢,哈哈。
最有型男朋友,富二代杰夫,没仔细数他一共换了多少套衣服,那太空装除了过于隔音和没有除哈气设备以外,真是很完美的型男潮服。
最威武男朋友,长大要当黑道的奥德,小眼神儿一瞅一瞅的,小雀儿斑一抖一抖的,凶相毕露那不是盖的。
最喜剧男朋友,希望跟老爸一样成为警察的鲁夫,偷学教导主任的怪脸,豆豆先生让他学的还真是像,一张脸天生是用来捏捏的。
最聪明男朋友,全班第一名老师最爱同时也是其他同学最讨厌的大蟑螂阿南,聪明劲用在别的地方也很给力,比如那盒巧克力。
最淘气男朋友,我们的主角小尼古拉,我深深佩服他分配组员组长时的表现,这小子从小就有领导才能,升职加薪将来应该强过他爹,怪不得能带领着以上一群小男朋友淘气到底。
唉,这辈子寻不着这么可爱的小男友,也要生一个这么可爱的小男友,完全相信这片子会是8到80岁女性通吃的菜。
因为绘本大师桑贝(Jean-Jacques Sempé),所以要看《小淘气尼古拉》。
其实五年前香港中央图书馆陈列过桑贝漫画真迹,但是谁会记得这个展览呢?
一些事情转瞬就被人遗忘了。
那为何我要记住呢?
还是电影《小淘气尼古拉》将一些尘封的记忆端到我的面前让我仔细看。
《小淘气尼古拉》本是家喻户晓的法国漫画,桑贝绘图,勒内.戈西尼(Rene Goscinny)负责创作。
电影和漫画的主角尼哥是个小鬼头,不笨也不特别聪明,在中产家庭长大,像无数平凡的纯真小学生,在他身边是一班性格特征鲜明的同学(《小淘气尼古拉》跟另一法国校园电影《放牛班的春天》[Chorus,2004]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让你笑,后者让你哭;前者重点在学生,后者在老师。
)——最蠢的Clotaire,年年考包尾;胖胖的Alceste,常常吃东西;最富有的Geoffroy,生活很奢华;最醒目的Agnan,老师喜欢他,但同学都觉得他是告密者;刚刚有一个弟弟的Joachim;样子怪怪的Rufus;好勇的Eudes等等。
在我们的记忆里,准能找到一个类似的旧同学。
《小淘气尼古拉》好看,就是因为亲切、平实、明朗,合乎人之常情。
Joachim父母生了一个弟弟,他和一班小朋友就七嘴八舌说父母行为异常,出现林林总总怪现象,尼古拉于是提心吊胆,暗暗观察父母,判定父母应该会生弟弟,自己愈来愈敏感。
此时,课堂里老师教大拇指的故事,尼古拉就怕父母不要他了,将他丢到森林里。
尼古拉立刻想讨好父母,希望他们回心转意,于是自动自觉做家务,结果又闯祸了。
《小淘气尼古拉》的笑料就缘系于一个无中生有的幻想、不期而至的「弟弟」,驱动尼古拉与父母有异于平常的交往,日常的家庭生活就增添许多特别趣味。
而在学校中,有趣的事莫过于突然的改变——Clotaire最笨,老是给老师罚企,Agnan最聪明,总能够答复老师的问题,有一天,代课老师来了,平日的秩序就倏忽倒置了,Clotaire得老师赞许,Agnan反而要罚企。
另一天,教育局的人来了,向学生问一条很简单的问题(哪条河流经巴黎呢?
),偏偏就问中Clotaire,一众师生眼见要当众出丑了,Clotaire又偏偏答对了(塞纳-马恩省河!
),学生即刻狂喜拍掌欢呼,令教育局的人摸不着头脑。
不错,日常、异常与反常正是《小淘气尼古拉》一片玩不尽的喜剧元素。
再细数下去,《小淘气尼古拉》还有许多笑料呢,譬如那一窝据说能令人力大无穷的汤,又譬如Geoffroy穿着宇宙飞行服服驾驶劳斯莱斯,在街巷里险象环生。
我知道是说不尽的,而最教人惊喜的莫过于尼古拉在片末、经历了许许多多怪事以后,不经不觉长大了。
尼古拉没有得到他意料之内的弟弟,但他却获得了一种个人才能,就是——说笑!
他发现了令人高兴发笑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于是电影又回到起初,作文堂里老师吩咐的题目正是:我想长大后成为怎样的人,尼古拉找到自己的志向了随即动笔疾书,而我相信由此开始,我们才有漫画《小淘气尼古拉》和眼前令人回味的喜剧电影。
小时候,梦是彩色的,调皮是正常的,担忧被丢弃是不可避免的,同伴的支持是需要的,不管不顾一切也要努力的。
长大了,梦被遗忘了,再调皮是被社会看不惯的,已经不是怕被丢弃而是上升为极度没有安全感了,同伴的支持也不能信赖了,不管不顾一切?
别笑死人了!
电影里尼古拉满怀童真地瞪着一双大眼睛,水汪汪地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水汪汪地皱着眉头担心他也要有个弟弟了,再水汪汪地想方法取得父母的关爱或者偷回赌钱工具以期达到赚钱买“凶”拖走他为出生的弟弟。
这是一个多么爱动脑筋的孩子呀!
我们或许都记得童年的时候时不时会来这么一下,原本期待来自大人的笑容和一个奖励的吻,可是结果总是和我们期待的相反。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大人在我们那么辛苦地做好一件事情之后,可能会发火,给我们关禁闭,或者无奈地笑一笑,怎么都不是我们期待的那样,这是为什么呢?
不明所以然的我们的童年,在很多次这样的轮回中从指缝间溜走……这里除了家庭还有对孩子来说童年很大一部分回忆的地方——学校,当然,里面有喜欢的朋友,还有讨厌的告密蟑螂,有漂亮和善的老师(虽然当她老让那个我更觉得眼睛很漂亮但少了点尼古拉的小大人聪慧样的克劳岱去罚站让我很不满),还有凶巴巴的教导主任,但这都不妨碍孩子们的成长,以及和老师们的“斗志斗勇”。
老师向等待下课的克劳岱提问,而克劳岱只眼巴巴地期待下课的钟声响起好鸟兽散,经过老师的时候来自老师一句善意的提醒,让他能想起问题的答案;这也是日后教育部长来的时候,小克劳岱绞尽脑汁终于能答对的一道题。
当小伙伴和老师们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掌来的时候,也许他对学习的认知水平还没有提高,但是那一抹幸福的微笑,肯定是他小小心灵的添加剂,让他这辈子都会永远记着的。
经历了一番折腾之后,尼古拉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们,然后我们透过他那水汪汪的眼睛,在电影院里笑到东倒西歪并且一度自我谴责不该太严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的同时,听到了那句:我的愿望——就是让人们欢乐。
照相机的镜头里电影屏幕前尼古拉水汪汪的眼睛里我们共同思忆
法国人的幽默总是那么与众不同,是一部真心很有爱的电影。
笑点很多,虽然也没有让我笑到眼泪都出来,但是很多地方还是忍俊不禁,或是嘴角含笑地看着有些温情的一幕幕。
除了搞笑,整个电影就让人有种幸福的感觉,幸福的一家三口。
就像小淘气开始的时候自己说的,他知道为什么他没有理想了,因为他很满意于现在的生活。
其实不用每个人都这么伟大,只要开心就好,平淡也是幸福。
希望让别人笑,或者希望当个幼儿园老师,希望成为在路边鼓掌的人。
好喜欢呀看的心情很愉快
因为先入为主先看了“假期”,所以是看完很多人推荐第一部才来看的。
里面隐藏着很多很有内涵的笑点,但坦率来讲,没有第二部里面涉及的“屎尿屁”那么接地气,让人立即笑得前仰后合。
这一部很多点都比较接近现实,没有那么多天马行空,但很喜欢女老师诚挚的教书育人的态度,孩子们内心应该是充满感激的;喜欢爸爸稍显拙劣的拍上司马屁,那是带着真心的马屁呀;喜欢妈妈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先让爸爸买衣服和首饰,因为每个妈妈都先是一个爱美的女人呀,更喜欢妈妈不遗余力的背诵那些乱七八糟的高雅艺术句子,那也是真心的在帮爸爸呀,虽然搞得一团糟,自己还醉倒了。
更喜欢真实的尼古拉,害怕妈妈和爸爸不爱自己,努力赚钱“买凶杀人”,后来真相大白开心的笑。
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的天真无邪,外界的一丝风吹草动,可能在孩子那里都是大事,而孩子们团结在一起搞“大事”的样子十分可爱,那个黑暗力量料理,没有把人喝死已算万幸啦。
记得“一年一度喜剧人”大赛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只要用真心就可以”,一点没错,小尼古拉和他的朋友们就是这样一群真实的孩子,所以,大家都这么喜欢。
保持自己的真心,保持自己的热爱。
美好童年中若干个闪光片段,只是随便拿出几个来都是那么的美好。
其实每个人的小时候用电影放大出来都是精彩纷呈的,可惜等我们长大,那颗曾经可以为了小小的事而激动半天的小小的心也膨胀了,记忆泛黄、落满了灰,尘封在角落里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
偶尔地被某件东西某个声音甚至于某个香味刺激着,回忆情不自禁地涌现地时候,我们也多是带着些尴尬地匆匆回顾,全然忘了那段时光对于那时的我们曾经几乎是快乐的全部。
《放牛班的春天》、《蝴蝶》……似乎只有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的法兰西民族才拍得出这么原汁原味的儿童片。
好莱坞的儿童片如《小鬼当家》总是离不开美式英雄主义的影子,而中国的儿童片,不是太幼稚就是太成熟。
似乎只有法国儿童片,才是真正从一个儿童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话说蒂姆伯顿的影片倒也有一种别样的童真,不过魔幻现实主义毕竟是另一种风格了。
影片里几个孩子的选角真是不错,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都得到了体现。
而那些大人演员,和孩子在一起搭戏一点也不显得生硬,而是能很好地融入之中并与他们互动。
PS:看过百科才知道,原来小淘气尼古拉是法国很著名的一个漫画系列,知道不太可能,但真的很期待看到第2部、第3部的出现。
没什么太大感觉 大概是因为我讨厌小孩子吧
胡来的推荐~法国演员差不多也认了个遍啦~童年神马的,回不去所以最美好啊。btw,法国小男孩其实更帅气的多了去了。。正太控花痴中!!~
1、60年代的法国,《四百下》式的学校,尼古拉不是安托万,因为世间已无特吕弗。2、小孩子对生活的看法,是想象力也是漫画式的社会写真,电影虽甜,倒还有些讽刺。3、片头剪纸动画是神作,时代气氛还原的不错,剧作改编很到位,此片就是儿童喜剧,包含动作喜剧的规定程式,就情感结构而言,足矣。
看完之后觉得开心的地方是虽然觉得结局不自然了但是仍然深深地觉得小正太好萌我好喜欢情节也好可爱!!!!觉得伤心的地方是想到等这个小正太长成一枝花的时候我都已经人老珠黄了。。含泪遁走
挺轻松的片儿 我喜欢克劳代 还有尼古拉他妈
正太电影,居然还看到了放牛班的春天里那个老师的客串w
《伴我同行》+《我的邻居山田君》+《阳光小美女》+《放牛班的春天》=《小淘气尼古拉》。电影里角色刻画的都异常生动,纵使多达十多个,每一个你都能从自己童年里找到那个最相像的替代者。
法国中产阶级式喜剧,明快,艳丽,温馨,放给学生看居然get不到笑点,可能我们的孩子太辛苦了。
剧情两星,前面有点无聊加有点弱智,因为不了解“性”,以为爸妈生了小孩就要把原本的孩子扔在树林,还试图找罪犯绑架自己的弟弟(如果真找到了估计后期画风就不一样了),后面从斜坡开车下来没出事故也是奇迹,选角也不行,感觉一群歪瓜裂枣在演戏,发现好多法国片里的人都好丑,女的好多有雀斑,还是德国妞好看,扣半星,1.5星。这是男校吗?一个女生都没的。top250以前真的太多家庭片了,踢了正好,这种记录生活琐事的片子基本都很闷,还有部分公路片也不怎么行
我一点也不喜欢!一星打给的是画面!但是我想问。。。为什么下雪的时候他们上面穿棉服下面还是穿短裤光着腿啊!哦对了,我可不喜欢尼古拉!我喜欢那个贪吃的小胖子!
记得我以前跟我妈说过,你要是给我生了一个弟弟妹妹我绝对把他丢到湘江里去。现在当然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只是我们这一代出生在都是独生子女的环境,我偶尔遇到一个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就会很好奇,你不怕你爸爸妈妈不如以前那样关注你了吗?或者是因为我们真的太孤独,所以害怕来一个别人跟我们分享父母
我觉得也就一般吧,里面的小孩除了那个小胖子我都不喜欢,特别是小尼古拉,那什么发型啊,他妈也是一副势利眼的样子
熬制大力神药剂的场景最出彩,每个人童年都妄想过挣多多的零花钱,没他们做得那么爽的~
Petit Nicholas, chouette Nicolas
法国小清新儿童剧,分数虚高了点。
小孩子可爱的恶作剧,记得我小时候是很希望有兄弟姐妹的。
评分:B- 真心很欢乐,而且做得很精致。但却几乎被国内观众忽略,因此就算发行方很有眼光,引进了这样高质量的全民喜剧(必胜客)。群众们依然会在营销策略之下蜂拥抢着去吃方便面。说什么泰囧是“口碑”效应,实在是贻笑大方。 @百年讲堂
给有小孩的父母看的科教片。
“我的爸爸曾对我说过他的致富经历。”“有一天……他捡到一个苹果并把它卖了,赚了一法郎。”“然后呢?”“他用赚的一法郎买了两个苹果,并以两法郎的价格卖出了两个苹果。”“再然后呢?”“他继承了他叔叔的遗产“
豆瓣250,第225。无聊的儿童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