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里总共四个人,很好,没有吵闹声。
不像是在看电影,像是看回忆。
得先说说罗启锐和张婉婷这对搭档,他俩比较执着,喜欢反刍香港人最柔软最滚烫的那部分,并总是提及这些精神与情感的存在,他们懂香港,因此在香港他们是王牌。
最喜欢也最怀念他们合作的那部《秋天的童话》,它让我坚信这是爱情应该有的品质。
有些反感那部猎奇般的《北京乐与路》,原因很简单,那不是香港。
回到《岁月神偷》,这电影从一开始就在渗透我。
轻歌如诉的画面,勾人心神的配乐。
布景、演员都那么香港,处处都是导演的心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是两个男孩的表演,小男孩未经雕琢、自然纯真,他让黑白的变成彩色的,让时光有了可以张望的眼睛。
那个李治廷同学,他一出场,我就脱口而出,太帅鸟,王力宏!
一细看,原来不是,他可比王力宏演得好,美中不足的是国语的配音无论怎样听上去都有点不寒而栗。
王小波说,解释自己的作品最好看,我想《岁月神偷》应该归到最好看的那一类,只是这样的作品对一个创作者来说,就是全部了。
看这样的电影看到热泪盈眶大概是很常见的事情,导演的用心和观众的泪腺都显得有点用力过度,不过想想也对,在岁月面前即便平淡如水,也会掀起波澜,语言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能说什么呢,说什么都是无言以对。
那个又高又帅的罗进一,他样样都好,跑得比谁都快,可是他跑不出时间,命运只是设了一个坎,让他戛然而止,他得听命。
其实罗进一的死倒是没什么,甚至我觉得可有可无,他的存在感在这之前就受到挑战了,这才是致命的。
当他走进芳菲的家,发现原来对方是个家大业大的大小姐,自己的那些“优秀”又算得了什么啊,不过是个穷小子,门不当户不对。
从前日子里的那些温情与骄傲跟眼前硬邦邦的豪宅与格调根本不具备可比性,他的信仰倒塌一般的崩溃,自尊心决堤,眼前的景致是个无法逆转的灾难,没有爱情了,一肚子委屈。
我就是伴随着这种自卑感长大的,也许是因为从小我就上了最好的学校,但是现实是那些最出色的教育资源都是为有钱人家的孩子服务的。
而那个时候我的家境并不好,这我很清楚,妈妈为了负担那个离谱的学费想了很多办法,在小学,我家是一直没有电话的。
我不能说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从小就背负着贫困的感觉实在太沉重了,我宁愿去一个大家平等的差环境。
但我感激,我感激他们,我知道他们做出的选择同样很难,他们的感触比我复杂得多。
我记得小学那次体检,老师把妈妈叫到学校里,老师说全班只有我查出了问题,并且好像是什么没法治好的病,当时我小,不大记得。
妈妈的脸色一直凝重,爸爸回家时听妈妈说了这事,第一句话竟是,那怎么办,把房子卖了吧。
虽然当时我不大记事,但这句我永远记得住。
好在命运没开太过火的玩笑,最后的确诊结果是我体内有一项数值先天性的比常人高,不是病。
可是自卑的感受是如影随形的。
在小时候,我编了个有趣的谎言说给自己听,我认为我爸爸其实是一个亿万富翁,只是为了让我不要丢掉那宝贵的奋斗精神,而一直隐瞒着这个惊心动魄的真相。
小时候我是信的,信了才觉得很安全。
不过后来我比较幸运,在长大的过程中,周遭的人越来越物化,而我却对钱对物质愈发冷淡,在这之外,我有了别的理想,那让我很快乐。
考高中时,我进了个市重点,之后我就被文学创作的冲动完全占据了。
我不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小说,我还把上课和睡觉的时间也用来写小说。
我的成绩并没有一落千丈,主要原因是自我上高中起我的学习就一直很惨。
高三那年,我突发奇想,要去考中戏。
家里边出现了各种反对的声音,大意就是这孩子不正常,又在犯浑。
只有我爸一个人支持我,尽管我知道他并不从心理认同,他只是不希望让我遗憾。
他请了一个星期的假,陪我去中戏,考试那天的凌晨,当我们站在那里时,还都没有人。
结果我通过了初试和复试,却由于文化课的成绩没达标而错过了中戏。
那年高考,我是全年级最后一名。
这对我来讲是史无前例的,我有一个朋友,他一直都是很稳定的倒数第一,可这次他比我高出四十多分。
对我父母来讲,当然也有些难以承受。
成长的代价,我很想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失败对于我个人来说,不算什么,我可以笑笑再上路。
有些东西别人很看重,我反而觉得没什么,但是我没法忍受有人要为我分担的那一刻,我没法忍受母亲在暗夜里发出的那声叹息。
父母从生下我的那天起,在上天眼里就成了一个负债人。
他们必须抚养我、善待我,我时刻都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时刻要为了有我的生活精打细算。
我是他们必须要还的债,我们捆绑在一起,彼此是彼此的屋檐。
生活往往不是一步难,一步佳,而是步步难。
我们回想往事,不论往事怎样,都必然是悲喜交织,甚而有些不愿回首。
但无论如何,旧日时光都将是纯真的,永远散发着光芒,不能掩埋。
我心怀愧疚的回想着这些那些,它们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渺小如我,也有可以依靠的时光。
就像弟弟站在哥哥的墓前,他一定会觉得亏欠,只因为哥哥在他身上倾注的岁月。
我的心里有一个日记本,上面每一页都写满了对不起。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我可以也应该做的更好,只因为我太害怕看到别人为我伤心。
我应该多制造一些快乐给我爱的人,这也就是人活着的意义。
我等不到时间惭愧,只好率先说声抱歉。
坐在电影院里,我已是半个老人。
草威脉搏:http://www.mtime.com/my/caowei/
不知道这几年怎么会错过这么好的一部电影,真的好久没有看过这么细腻柔情的电影了。
原来时光才是最大的小偷。
当时觉得难以承受的,最终都会过去,这是岁月给我们的礼物。
当时觉得欢喜的,最终也都会过去,这就是岁月教会我们成长。
做人,总要信,因为信,所以才有能坚持下去的动力。
“奶奶说,如果你肯放弃所有最心爱的东西,把它全都扔进苦海里,把苦海填满,就可以和你的亲人重逢了。
”每个人都有一场被岁月偷走的记忆。
眼泪流了那么多,但丝毫不觉得煸情。
节奏虽慢,但不琐碎。
很喜欢李治廷的表演。
这一场感动,来得无比自然、真实而朴素。
难一步,佳一步。
一步难,一步佳。
不断回味的片子,我愿意回味无数遍。
岁月是小偷,偷走了心爱的人。
而生活就是在难与佳中,在每一件细小的事情中继续的,然后我们渐渐长大,这就是生活。
《岁月神偷》里用一个小街区就营造出一个时代老去的印记,老婆婆说有两个儿子,一个巷头,一个巷尾,占据着街区最好的位置。
缩影在一个狭小的街区,在那些纯手工的年代,这是好的位置,也有好的象征,在她的年轻时代,以为这样就够了,只是时代变化的太快,他们根本就没有跟上,然后就被狠狠的摔在后面。
当大的机器,大的工厂出现,当各式花样男女创建的美发沙龙出现,当各种摩天大楼开始创建,就真的好像谢安琪的喜帖街里唱的”就似这一区/曾经称得上美满甲天下 /但霎眼/全街的单位快要住满乌鸦”,人不能阻挡着时间的进去,人只能去适应快速发展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的发展是人创造的,要么跟着他们走,要么超越他们,若被摔在后面,就只能被遗忘。
从一开始爸爸就很明白,所以他像所有的家长一样,盼着自己儿子能跟上,自己做最好的后盾,遮风避雨,不再重复从前的路。
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一个人的身上,要他强,然后要他好。
进一也一直承受着,做的很好,他是最大的骄傲,成了街区的榜样,好像街区刚刚建立,所有的人都充满憧憬,自己也很努力,因为明天不远,明天都要到来,做人总要信的。
有人活的卑微,有人活的乐观,有人默默无闻,有人鸡毛蒜皮。
看到维多利亚港的夜景,也只会觉得美丽,却又与自己无关,随他怎么闪烁,也只是一晚一晚又一晚,用的同样的灯管,只是数量少了点,花样少了点,颜色少了点,总归少了不止一点点,人家能照了整个海湾,自己的也只能灯光微弱却又忽闪忽闪。
感情最初只凭感觉去进行的时候无畏而纯真,没有卑微,没有等级,没有好坏,所有的衡量介于两人之间,因为平起平坐所以天枰也一直平衡。
但一旦算上物质,天枰就开始偏,失去平衡的感情,又如何维持。
有的人贫贱夫妻不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过着普普通通的小日子,但仍会浪漫的想用,你帮我捏脚,我帮你捶背,你在我眼里是最美,你在我眼里是最累,日日夜夜,维持着一直的平衡。
而有的人的天枰一开始就偏了,望着自己望尘莫及的东西,还有多少东西是能坚持的,就算我可以努力做到这样,但也是过了多少年我才能跟你坐在这里喝咖啡,而你那个时候也是半老徐娘了。
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成为亲属的感情永远比其他感情来的坚固纯粹。
有时候真想要自由,你自由,我自由,我们都是自由的,那样真的是无拘无束的,可感情就是这样起起伏伏,没准一下没抓住就天崩地裂。
我希望给你的美好你已经拥有,我还能给你什么呢?
丝丝入扣的感情,伴着收音机里的歌曲,发酵,沉醉,然后跌碎,有些顶是一定要护住的,但房檐太高,踮着脚尖都够不着的时候,又有什么能力去护住这个房顶呢。
房子总有倒塌的一天,不倒塌也会被强拆。
岁月催人老,也让房子老了,存在这个世界,看的清楚的东西有多少,还不都像带着个玻璃罩,看的到又摸不到么。
时间沉淀下去之后,也都是两鬓斑白染发剂染的回容貌,染不掉沧桑。
就因为这世间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挽留又护不住,人才知道缺了一点运气。
无力反抗永远是最叫人悲伤,尤其是命运不是握在自己手里,可以做最舒适的皮鞋,让一张普通的皮变成最耀眼的鞋子,但人的命运真的是不可改变。
正如我现在腰疼的坐在电脑之前写这些,真恨不得立即就好起来,可无能为力。
但做人总要信的,努力做了,遗憾就会少很多,因为岁月不饶人。
以前我总觉得这世界上不该说有什么运气,是因为我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他做了什么,我们互相影响,所以让我做什么,让你做什么,让他做什么,碰到必须有原因。
就好像走在路上猜到香蕉皮跌倒,如果不是有个人吃了香蕉乱扔皮,如果不是有个人种了香蕉,如果不是有个人卖了香蕉的种子,等等等等,都可以串联出一个原因,但总归是因为别人行动带出来。
后来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踩到香蕉皮的人是自己,偏偏就是自己,不是别人。
这可能就是运气,运气是谁操纵的,就不知道了。
好运气,坏运气,遇到了这些运气,人的生活变的不可测,岁月一直向前走。
电影里埋下了许多的伏笔,整体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整个故事的发展是很流畅,虽然直到最后也没有让人觉得突兀,甚至觉得有些顺其自然的发展,在悲情之下有个很好的酝酿,让时代落寞,也让人人群消失,店铺关门,以为能跳出这个时代,但最后沦为了岁月的玩笑,本来希望能过的更好,逢二进一,只是命运并没有这样的好。
多舛的命运总归落到了他们的头像,一下子打乱了所有的美好和步骤,患难之中,可以倾尽所有,有多少都还不回来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真的会怨恨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说的难听点为什么没有发生在那些贪官污吏城管疯狗的身上,善恶有报到底又是什么,人怎么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六合彩中不到他们的身上,却要用跟六合彩奖金一样的钱去治病。
最后还不是岁月把人逼成了大话精,汹涌的落幕。
经历了那么多风雨,要有多大的勇气再说出那句,做人总要信。
写到这里,想起吴君如拿着油漆刷招牌的画面,又不禁鼻子酸了起来。
看电影时,当吴君如去摸任达华的手的时候,泪闸就被打开了,一直就这么哭到了电影的落幕。
两个让岁月历练的人,对这一个年少无知的小护士的时候,一个笑着,一个哭着,当北京的专家已经确诊没有希望之后,但一直还要信着,这已经不是相信自己,更应该说是相信奇迹了。
能付出多少就要把百分之百都给予,这才是最坚固的屋顶,这才是一直都会保住的东西。
电影进行到结束的时候,芳菲回来的戏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因为那场戏有点不太合理,但如果去掉就又会让人特别的残忍。
人都会有怜悯之心,也就让命运也怜悯一下,然后才能安安心心的结束。
回忆慢慢的出现,人生从一开始就是倒计时,就算自己不直到多少的时间,但也明白过了多少的春夏秋冬,没法秒秒的计算,也有秒秒过的人生。
吴君如在电影里穿着那双鞋子,一步难,一步佳的走着,走完了最艰难的台风,也终于见到了美丽的彩虹。
刚才特地去查了查骨髓移植的信息,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出现的,如果换到现代来说有个弟弟的罗进一,也可能有救的不是。
你感叹这个时代,其实时代才不去理会,而且是不是又该感谢这个时代,我们存活在里面,跟着它马不停蹄。
人都是蚂蚁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却还要有马的速度,听着又怪可笑。
艰难的小巷存活在摩天大楼之中不起眼,但也真想有个鱼缸来当保护伞,遮风避雨,只是过普普通通的生活,但真的岁月不饶人,把人就这么给扔掉了。
流光容易把人抛,岁月轻狂,苟且偷生。
这世间最无情的莫过于就是时间了,我们从呱呱坠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一生,不管今天你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时间都会流向明天,然后推着我们往前走,推着我们成熟,推着我们慢慢的走向生命的终结。
其实我几乎不看这种片子的,乍一看剧情平淡如水,只是一家四口的生活轨迹,还顺带折射出当时的大时代的变化。
一家四口也是普通人,没有金手指,没有曲折离奇的遭遇,但是看完这部片子,却让我十分感慨。
片中的任达华和吴君如饰演的那一对平凡的夫妇,超乎我的想象,跟印象中的两人形象相去甚远,但是却又那么真实,仿佛是我们的父母,或者长辈,平凡的度过一生,为子女操心白了头发,弯了脊背,换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影片中台风来临,父亲拼命拉下帘子,好像连门板都吹走了,雨水打在他的脸上,头发耷拉在额头,看得好心伤,想到有一天我们敬爱着的人也会变老,甚至离开我们,一瞬间竟然有点想哭。
片中并没有刻意的煽情,去讲述人生道理,去教观众一些心灵鸡汤或者人生哲理,但是演员精湛的表演却把观众代入戏中,仿佛我们就是那慢慢长大的孩子,亦或是渐渐老去的父母。
直到结束,细细想来,仿若做了一个梦,梦中经历了岁月的各式洗礼,才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告诉我们,要好好的珍惜现在,珍爱自己的亲人。
最后,片子出现了一个新人,李治廷,乍看好像王力宏哈哈哈哈演技还不错,可以一观其后续发展。
昨天下午,去电影院看了《岁月神偷》,哭得不能停止,一直在电影院内抹眼泪,手头只有脖子上的薄棉围巾,正好做了手帕用,出了电影院还觉得头晕晕沉沉的,哭得太多。
好久没看过这么感人的电影了,那些细节的铺排,那种人情的亲厚,那种贫贱家庭中感人的温暖,正因为稀少所以更催泪,加上吴君如和任达华都已经人过中年,人生阅历和积淀都够了,演出来不动声色,游刃有余,使人信服和感怀。
到了今天,细细的想了想这部电影,感触又不同了。
我比较喜欢电影的前半部,有笑有泪,有声有色,电影的后半部主要是写哥哥的病痛和死亡,渐渐从一个群体性记忆转化为个体性记忆,编剧和导演罗启锐难以抑制对亲身经历的往事追忆,叙事显得冗长,缺少节制,煽情过度。
尤其是对哥哥死亡一节的描写,杯中吐血,黄玫瑰染红,手法显得老套了。
于是电影的格局便显得小了。
如果电影的下半部,时间的跨越更长,社会的阶层更广,多几条线索,多写几个小人物,或者多写一组家庭的悲欢,将格局再变得大一些,气魄大一些,滋味多一些,多一些分析隐在其后,我相信这部电影应该会更好看。
调子呢,我觉得还是始终有泪有笑比较好,胜过一味的伤痛。
看到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香港电影的回归,我想说,不仅仅是香港电影的回归,其实是电影的回归。
电影是属于穷人的。
现在电影不好看了,就是因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向中产阶级倾斜,不再写穷人的故事,穷人的悲欢,所以,电影就不生动了。
这几年,香港电影开始有意识的回归,重新开始写小人物的故事,于是电影好看起来,活泛起来,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电影,终究是属于穷人的。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哭点没有底线的人,看这样一部电影确实会让泪腺在两小时之内承担起超强负荷的工作。
同样是回顾过往,同样是感慨亲情,同样是岁月流逝,看过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之后,越发觉得《岁月神偷》有很大的煽情之嫌,尤其是黎允文超强的配乐能力,足以让人伤感不已。
而《我们天上见》的情感表达克制、理性、循序渐进,后劲十足,直到字幕向上滚动,未完的情绪依然在心里徘徊,虽然没能泪流满面,但却禁不住鼻尖阵阵微酸,难以抵御那份欲说还休的隐痛。
这个月与当代MOMA结下了不解之缘,又一个星期天,一个人打着伞,八通线,一号线,二号线,步行,按照和上周同样的路线去看了第二遍《岁月神偷》,然后按照和上次同样的顺序将所有哭点一一哭完。
这是一次实验,虽然我极力克制,但是终究没有奏效,足以验证泪腺与掌管感情的神经确实紧紧相连,从而承认这确实是一部极有杀伤力的电影,即便在第二次看时我已预知了每个人的命运走向。
《岁月神偷》让人感动的因素很多,不只是亲情,不只是爱情,不只是生离死别,它还包含着一代人难以重现的成长经验。
你再也不会被小伙伴嘲弄,再也不会和邻居一起在露天吃饭,再也不会吃完饭和兄弟姐妹一起写作业,再也不会把那些边边角角的东西当做宝贝。
一切美好的旧时光,都毫无顾及地一去不复返了。
好在还有大脑来承载记忆,好在还有电影能呈现这一切。
电影里的一家是普通的市民阶层,爸爸做鞋,妈妈卖鞋,哥哥功课优秀,弟弟调皮可爱。
爸爸说,做人要保住顶,妈妈说,做人总要信。
爸爸给妈妈做了一双鞋子,妈妈给鞋子分别取了名字,一步难,一步佳。
台风来时刮穿了房子,电台里The monkees的《I wanna be free》和满屋的鞋子一同在风雨中飘散,人对美好的向往总是和现实的困苦相依相伴。
因为贫穷,哥哥面对女友家的豪宅时神情黯然,弟弟无法一个人独享一盒月饼时嚎啕大哭,爸爸当掉了戒指给哥哥输血,妈妈抓着爸爸空空的手指哽咽难言。
人各有命,富贵不同,但贫穷不一定就意味着不幸,情感的维系才是幸福与否的关键筹码。
《岁月神偷》的真诚之处便在于,它收敛了悲戚,流露了笑意,始终在守候着一份淡淡的希冀。
欲望与血缘与生俱来,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往前走,少有人会停下回望来时的路。
你在慢慢长大,却并不觉察身边的亲人正在慢慢变老乃至死去,总有一天你会要用欲望去置换感情。
就像奶奶说的,你把所有喜欢的东西扔进苦海里,把苦海填满,就会和亲人团聚。
生活的美好与残酷便在于,真情永远有效,只是每人都有各自命运的期限,过时了,便不候了。
岁月,是最大的小偷。
它悄无声息地从你身边偷走了原本属于你的一切,但你却丝毫不能反抗。
眼睁睁地看着最爱的人从自己的身边离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大概是这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了。
但同时,岁月又是这世间最慷慨的,它给予了你无比的温暖与关爱,只要你珍惜它,它就会作为回忆一直伴随着你直到老去。
弟弟为哥哥偷了他能偷的所有东西,而偷走他哥哥的却是时间
Solo lau/文在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十月围城》固然是最大的赢家,但《岁月神偷》也收获颇丰。
不但任达华斩获影帝桂冠,而且李治廷也轻松拿下最佳新人和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两项大奖,同时导演罗启锐自己也拿到了一尊沉甸甸的最佳编剧奖杯。
可谓是风光八面,再联想起本片在柏林电影节上的出众表现以及当前取得的票房佳绩,不得不令人侧目。
甚至还有人惊呼:难道小成本电影的春天已经到了?
《岁月神偷》作为一个由香港人编织的六十年代本土梦,虽然感情是共通的,但是无论地域还是文化都与我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为什么片中罗进二想娶冯宝宝这个大陆不甚熟悉的明星,而全片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李小龙却只字未提?
下面就十问《岁月神偷》,独家解读你可能所不知的种种疑问。
1为什么叫《岁月神偷》?
很多人奇怪,一部没有神偷的电影却起名《岁月神偷》,对此,罗启锐表示,“我觉得那句广告语就是我最想表达的。
原来生命里,岁月才是最大的神偷。
它把我们最心爱的,最重视的,不知道不明白的,我们的爱情、宝贵的时光、心爱的和心痛的回忆都给偷走了。
我觉得《岁月神偷》这个名字是跟这部电影最契合的。
”据罗启锐介绍,创作初衷是纪念自己的童年和早逝的哥哥。
据该片监制也是罗启锐的妻子的张婉婷说,投资人找上他们时,她和罗启锐同时给出一个关于各自童年的故事,“他们比较喜欢他那个纪念他哥哥的,我写的那个纪念我妈妈的故事就没有拍成。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命运,《岁月神偷》运气比较好。
”2永利街永利街是香港上环一条街道,位于上环南部必列者士街以南,楼梯街与城皇街之间,东西走向。
该处以保留香港1960年代特色而著名,因此《岁月神偷》也在这里取景。
像永利街这样的香港老街道,原住居民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大陆来的移民。
香港经济腾飞后,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类似的老街道大都被先后拆除。
原本永利街也在拆除名单内,但由于《岁月神偷》的巨大成功及其社会影响,香港政府决定永久保留这条沧桑的街道。
3冯宝宝本片中罗进二吵着要娶回来做老婆的这位冯宝宝,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极一时的童星。
15岁之前就演出了200部电影,成为全球拍摄作品最多的童星。
后来留学英国学设计,回港后不久因设计工作失败,而重新回归娱乐圈。
《岁月神偷》中电影院银幕上手持夜光杯的小女孩就是她(出自其代表作品《夜光杯》)。
4为什么没有李小龙?
有影迷提出疑问,一般香港的怀旧电影中都会出现李小龙,毕竟他是香港的骄傲,是世界电影巨星。
《岁月神偷》中没有出现李小龙是因为本片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而那时李小龙还在美国打拼,直到1971年7月才与嘉禾电影公司合作拍摄了著名的《唐山大兄》。
5保护费和医院黑幕其实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香港最黑暗的一段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最严峻的问题莫过于贪污成风。
那时的英国政府在对香港的管理上采取华人制华的方式,很快这种制度的弊端也显露出来。
警察与黑社会同流合污,维持社会基本稳定的同时大肆收黑钱。
在六十年代末甚至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贪污体系,以至于当时全港警察几乎没有几个不贪污的,单只华人总探长吕乐一人,就搜刮了近五亿的惊人财富。
这种情况直到廉政公署成立之后,才得到有效的治理。
医院额外收小费其实与警察收保护费的情况一样,面对当时漏洞百出的社会制度,整个香港能捞到油水的部门几乎都存在严重的贪污问题。
而这两大社会毒瘤在当前我们的社会也非常有代表意义。
6月饼会电影中因为罗进二偷吃了半盒月饼,罗先生和罗太太受到了邻居的指责。
要知道月饼在当时,特别是对于底层民众来讲完全是一件奢侈品,而且很难买到。
每年的中秋节前一段时间,都是许多家庭一起分期集资预定,才有可能买到。
像罗家四口本来打算一人半块月饼,而罗进二偷吃的半盒双黄莲蓉月饼,可能是几个家庭的中秋月饼份。
7金鱼香港人喜欢养金鱼,甚至如今还有一条专门的金鱼街——通菜街街口,顾客络绎不绝,非常热闹。
当然港人对金鱼的喜爱不是无来头的,一方面港人的生活空间大都偏于狭窄,饲养别的宠物不是很方便。
另一方面也跟他们特有的文化风俗有关,在港人心目中水就是财,于是金鱼这种漂亮的动物也成为旺财运的吉祥物。
8鱼缸头盔本片开始部分,罗进二偷了一个鱼缸套在头上做头盔,这当然不是无来由的突发奇想,而是与人类航天事业有关。
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功登月,成了全人类的骄傲,而鱼缸头盔模仿的正是宇航员的球形头盔。
9明星友情参与《岁月神偷》众所周知,《岁月神偷》的投资成本仅1200万,如果不是主演任达华和吴君如自愿降低酬劳参演,恐怕这部《岁月神偷》无法有今天的成功。
电影中还有不少明星也是友情客串,像秦沛和谷德昭。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在电影中客串罗进二老师的许鞍华,这位金像导演之所以来本片中客串一个小角色,是因为罗启锐在他拍摄《天水围的日与夜》之时帮助过她。
10《岁月神偷》为何没有获得本届金像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的提名?
作为第二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热门,中奖率极高的电影(6个提名4项大奖),电影《岁月神偷》却没有入围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两大奖项。
其实这倒不是因为《岁月神偷》实力不够,而是因为《岁月神偷》在金像奖评选的时候只是点映,看到的人少,评委也少,甚为可惜,但是电影的叫好叫座也证明了少拿一两个奖并不是多大的损失,关键还是电影好。
魯迅先生說中國只有兩個時代,一個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一個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借一下這句經典論述套用在香港身上,我們可以這麼說,對一部分港人來講,香港也只有兩個時代,一個是暫時做穩了被殖民者的時代,一個是想被殖民而不得的時代。
中間的分界線,大家心知肚明。
雖然十多年過去,如今和諧為先,但回歸,始終是一代香港人心中的痛。
從這個角度講,《歲月神偷》便是一幫曾經在“暫時做穩了被殖民者”時代無限風光的人,來到“想被殖民而不得”的時代裏,唱給舊時東主的一首挽歌。
導演羅啟銳和監製張婉婷是香港電影界的金牌組合了。
兩人都是中學就讀於貴族式教會名校,大學在港大接受英式教育,研究生去到NYU深造電影,這一條發展線,走得都是當時的教育體系中正統好學生的路子。
與他們同代的許鞍華也是如此。
如果你看過許鞍華的紀錄片《去日苦多》,你會發現她當時港大的同學,這批跟羅張一樣出生於戰後50年代,成長於60年代的“精英”們,在90年代時已是香港政治、經濟、教育等各界的砥柱。
他們的成長,與香港經濟飛躍、發展為國際化大都市的軌跡同時進行,已經摒除了戰後南下香港的那一代父輩的漂泊心,在這片土地上滋生了“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土意識。
這些處於社會上層的精英們,是當時殖民地系統中的既得利益者,九七的一步步逼近,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權力/利益的大洗牌,產生對港英政府的不舍及留戀再自然不過。
作為電影人的羅啟銳和張婉婷將這種感情化為影像,對殖民地香港的留戀,便在回歸時拍攝的《玻璃之城》達到頂峰。
戲裏有一幕,港大學生黎明帶頭示威被警察抓之後,舒淇去監獄探他。
英女皇畫像下,黎明伸出大拇指,“We are the best。
”中文字幕更直接,“我們最精英”。
回歸後的殖民地精英們不是沒有在新時代做過努力。
張婉婷羅啟銳北上拍過《北京樂與路》,只是票房口碑都不佳,於是退守香港。
隔了七年,醞釀出《歲月神偷》,完全主打本地情懷,雖然不如十幾年前《玻璃》般外露,然而懷舊的表皮下,骨子裏仍然是殖民地精英意識在作祟。
《歲月神偷》的背景是六十年代末,乃羅啟銳自己的半自傳。
大概對於自己成長期的濃烈情意結,這段時空如同被抽離出來,同前後的歷史生生割裂,甚至與當時的現實也是脫離。
那時香港有左傾的六七暴動,反對港英政府殖民統治,同時還孕育著七十年代初期一系列反殖色彩的如保釣、中文運動。
當時的香港,思潮是反殖。
但在《歲月》的鏡頭下,看不到反對殖民的大背景,羅對港英政府,稱得上是張開雙臂擁抱——光是羅進二偷來一面英國國旗披在身上狂奔,已經可以看作是一封羅啟銳對港英曲折示愛的情書。
這種殖民地精英對殖民地時期的美化回憶中,生活在深水埗的一家人原本貧窮艱難的草根生活,在導演的處理下,也仿佛罩上了中產階級的美麗光環。
比如,深水埗底層平民出身的哥哥,最後葬在幽美靜謐的西式墓地,注意,不是中國式的骨灰龕,是與宗教信仰、身份地位掛鈎的西式墓地。
這種不合情理、違背常識的嫁接,透露作者的價值取向——不妨跟陳果的《細路祥》比較一下,你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香港草根。
在這樣的取向下,殖民時期的香港,一切都是好的,一切都是浪漫化的,連向父親要保護費的鬼佬警察,在羅進二眼中也是教他學好英文的玩伴。
羅啟銳借用小孩的視點,消解了殖民時期的陰暗醜惡,一切都因為打上“童年”二字而冠冕堂皇地美好起來。
就算十號風球吹過來,瓦飛梁摧家徒四壁,導演的鏡頭也充滿了“懷念”——對於過去,準確地說,殖民地過去,已經近乎於沉溺。
這種自縛情結,在《玻璃之城》中有黎明舒淇兩人的愛情來稀釋、來轉移視線,即使get不到背後種種寓言含義的人,仍然可以當作一個愛情故事來看。
但到了《歲月神偷》,羅進一和Flora蒼白貧血的愛情卻只會達到反效果。
熱帶魚,彩虹,門不當戶不對,移民,絕症,所有戀愛元素都像土得掉渣的瓊瑤劇,加上明顯選角失敗的女主角慘不忍睹的表演,兩位名校精英的單純初戀令人止不住地掉雞皮疙瘩。
呵,是啊,名校精英,當DBS(香港著名男校)優生羅進一流利地讀著英文時——不是一般的英文,是不帶廣東口音的非常標準好聽的英文,你便知道他跟《玻璃》的黎明一樣,是精英作者再次自我投射——在香港這個語言參與劃分階級的社會,英語是第一等,廣東話次之,普通話印度語之類小語種再次,這個語言體系仍然是英殖民時期的殘留(插一句,倒背26個英文字母同理,進二不僅自己追求這一體系的認同,最後還要教他勞工階層的母親)。
明白人看到這裏會心一笑,好了,知道你接受了貴族式高等教育。
作者在哥哥角色中投射的自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他人物的空間(任達華和吳君如演技一流,但他們本應有更多的戲份和發揮)。
種種潛台詞,香港之外的觀眾未必能夠解讀,可以單純地將它看作是一部懷舊親情片。
而對於生活在“想被殖民而不得時代”的一些港人來說,這是帶他們重返盛世的時光機,是幫他們逃避當下的麻醉劑。
只是,不帶反思的一味沉溺,對當下、乃至以後的香港,沒有任何啟示意義。
PS: 推薦一篇很好的影評:http://gucao.net/blog/2010/03/01/20100301/ (原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0年2月28日)
这年头,找部能看的港片不容易,我盲从豆瓣上的高分看了岁月神偷,结果悲剧了。
并非底层老百姓的泪与笑不动人,也并非孩子的视角不美丽。
岁月神偷的一些小片段还是有心思的,比如陆进二倒背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比如陆爸爸特意为陆妈妈做的那双鞋,鞋面上俩朵花,底下两个气孔。
但岁月神偷过度浪漫化了底层人的贫苦,这让我感到不安和失望。
电影前半段描写家庭邻里如何和睦融洽,虚幻飘渺,怎么看都象春晚上的温情小品。
陆爸爸太整洁,陆妈妈戏感太足,陆进一帅得惊动了党,就连整个布景,都像是菜鸟级别PS出来的照片,假就一个字。
《细路祥》也是从小孩子的视角看香港这个花花世界,里面也有一个草根社区,也有亲情与柔情。
但细路祥不煽情,不打温情牌,更不随便励志。
祥仔和他的家,是扎根在香港特殊的历史政治大环境中的,97的到来让祥仔和小芬的童年在一夜间结束。
陈果并不在电影里大谈政治,但他让我们看到政治的影子早已渗透到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还在懵懂中的小孩子也无法幸免。
《岁月神偷》有意无意地去政治化,只谈情,不谈政治历史,硬生生将香港的沧桑岁月变成了没水准的观光客才会买的廉价明信片,上面印着“香港平民生活史”几个繁体字而已。
虽然,对比近年来阳痿到不行的大陆电影,《岁月神偷》算是对观众交代得过去的一部片子,至少不是只靠砸钱、电脑特技、白痴情节、和宣传造势。
但老实说,这种过得去的片子隐蔽的危害性更大。
因为它会让人丧失警觉,甚至会拥有相当一批忠实粉丝,其中很多都是善人、好人。
你要说,虚弱的怀旧和空洞的温情掩盖了政治历史,就等着一群良民上来口诛笔伐吧。
但我非常同意梁文道说的,“香港精神,。。。
不是肯搏肯捱的總有出頭天。
”我在《笼民》、《千言万语》中看到的香港精神,我在黄家驹这样的音乐人身上看到的香港精神,在岁月神偷这样的片子里,已是遍寻不见了。
象徵意味明顯到令人不適。那個有教養的擁有美好遠大前景的舊香港人在長大成人前必須死去,而聒噪愚笨的不被世俗眼光欣賞的新香港人卻活了下來。包裝在一個看似已經被講了一千遍的溫情絕症故事裡,靠著優秀演員賺人熱淚地躲躲藏藏,我只能說一些人真的別太恨了。
剧情太无聊
什么狗屎
本来只觉得是个俗套又滥情的故事,特别不明白为何要以哥哥死于血癌当主线;直到看到相关报导,才知电影是导演自传,情节基本全是真的:小男孩就是导演自己、鞋匠夫妻就是他父母、他哥哥真的早逝了。于是我们知道了这故事的后续:那小男孩长大后当了导演,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有过这么一个哥哥。
这不仅是香港的集体记忆,更是DB仔写给母校的情诗。这无疑是香港那一代人“狮子山下”精神最动人最柔情的书写,他们的生活哲学就是那么简单,但不是TVB的无脑,是经历过风雨苦难而炼就的坚强乐观,难怪港人骨子里依旧看重家庭亲情,寄望邻里守望相助,没有这些就没有现在的香港。
它讲述了一个前途光明的年轻人死于绝症的故事……煽情处是编剧精准计算的,但小孩子的演绎天然发挥让煽情真实好多。黄金一样的色调和过去情怀,其实不需要死亡也可以表现出岁月流逝的伤感和来日可追的信心。
岁月的童话。用的插曲很有味道。家人,家人,家人,家人,家人,家人,家人,家人,家人,家人,家人。
忆苦思甜啊,咋分那么高?所谓精英水平不过尔尔,有啥可无病呻吟的?
2010 烂 假 空
1 没有location怎么拍的好怀旧片 2 没有好的儿童演员怎么能打动人
一个人,一家人,还是一个时代? 我不确定.
不觉得有多感动啊!说那对年轻的感情干什么,还不如把篇幅多放些在亲情上感动因素可能还更饱满。现在变得不上不下,男女之间感情不够深刻,手足之情好像又欠缺了点。本来期待看到更多任达华和吴君如的戏份的。还是老演员的戏入眼啊。小的也演的不错。 -- 2010-6-20
這是一部由王力宏和山寨張懸擔任男女配角的作品。已經很久沒見過我姊看電影哭。假髮許鞍華亮了。在編故事的動腦程度上張羅夫婦這次敗給了羅方夫婦,可惜絕癥和孿生都讓人略微失望了。最後,吳君如去北京之前穿著深紅外套那一回頭。
虽温婉如玉但欠缺力度
导演和编剧张婉婷和罗启锐两夫妻,就像《秋天的童话》一样,一个是缠绵绯恻,另一个则是温情脉脉。
近几年港片的佳作...可惜我看着没啥感觉...
小俗片,虽然和我之前的猜想不一样。许鞍华,谷徳昭,秦霈。
煽情,简单,无聊,演员做作。
如果再把鱼换成一只养到后来死了的狗,那真可以称得上亚洲煽情电影的蓝本!
音乐就是春雨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