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别出心意,细节刻画其实,演员演技类似自然生理反映,也可称之为演技的表达贴合生活的真实,亦有对官方的调侃式的冷幽默讽刺,观众看后得到情绪宣泄,容易共情。
社会关系具象表达,社会阶层各关糸维度真实刻画,代入感很强。
男主的演技尤其突出,支撑起了这部剧,也是成功的元素之一,好演员真的是不可多得啊,天赋与努力并重。
有人说:全篇都是为了黑ZF,黑的也是韩国ZF,你跟着叫什么屈?
生命面前,一切利益都不值得一提。
同时,从豆腐渣工程开始,挖掘救援的失败,以及第一时间的与被埋人员家属的合影,包括最后的所谓的点赞……河正宇的演技没得说,ZF该嘲还是要嘲的,这里加一句:韩国ZF。
我写完这些,你瓶闭我,韩国ZF有什么说不得的?
还是,我也必须骂一句:西八,我草你粑
装模作样的政府,自私的媒体人,缩水工程耗费这么多人力物力去救一个人,“拯救大兵瑞恩”这种陷入危险被社会抛弃的角色往往就一定会有个美满的家庭,美满的家庭的破裂,对角色本身,对这个家,都是一种揪心的残忍环环相扣剧情,老套路了。
从开头的多次提到“等我出了隧道”开始,我就猜他八成出不了隧道;还有那老头一定要给的两瓶水,这水肯定有重要作用;那个被困女孩死了的时候,不惊讶,反而由此得出结论,已经有人死了,那主角就是活下来了——悲剧困境总得死个人;第17天情况向好就差救出来时我就笃定它肯定出问题就不出来;在它表示所有人都要放弃时,我反而知道他能救出来了,按时长也差不多了。
反而对这些转折毫不意外。
人物塑造也是老套路了。
悲情剧情男性角色必有温贤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就算是次要角色也得有个家属来说些遗言催泪。
政府和媒体人的塑造更不用说了,这几个的塑造都是版式化的了,坏的直接彻底主角在隧道中的人物塑造是很丰富立体的了,美娜的增加也更立体了
影片秉承韩国电影一贯犀利的现实批判主义,讥讽政府及媒体,控诉当局者各种腐败无能及虚伪做作!
开篇五分钟即进入正题,豆腐渣隧道工程通车一个月即坍塌,后面的重点就交给忠武路一霸河叔,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呈现绝境求生的本能表达,河叔的表演绝对值得信赖,层层递进的人性取舍以及拔出萝卜带出泥的针砭时弊,都做到了有的放矢,信息量很足!
只是在节奏上应该更精炼些,没有给有限空间造成足够的压迫感,如果再缩减二三十分钟的无效作业,电影距离经典会更近一步!
最后再吐槽下电影最基本的逻辑bug,一个能正常通话的手机就不能够实现卫星定位?
还能存在救援位置出错这种低级错误?
韩国电影真是越拍越好,最近接连出了《釜山行》和《隧道》两部直指人心的好电影,前者借用丧尸吸引人们的眼球,讲的却是人性中自私冷血的阴暗面,最终反映人性中的爱与牺牲精神。
《隧道》更进一步,从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出发,把政府和商人追腥逐利的劣根性赤裸裸的揭露在世人面前,连一块遮羞布都没有留。
《釜山行》从丧尸在首尔向全国传染作为大背景,却把场景局限在小小的一列火车上。
车上各色人等俱全,很有一些《卡桑德拉大桥》的影子,与《卡》片受外部因素影响不同,《釜山行》是列车上的人们在自救,外部几乎没有援手。
自救的方式也非常原始,几个男人组队冲过去,杀回来,完全是东方英雄式的。
如果仅仅是血腥兼暴力的动作片,《釜山行》还比不上好莱坞的B级片,高丽大叔的绝招是用丧尸做幌子,展现人民内部矛盾。
当小队战胜丧尸返回时,原本毫无存在感的吃瓜群众站出来了,起初他们没有勇气去和丧尸对抗,去救人,现在他们有决定同类生死的权利。
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感染,多数人就决定了少数人的命运,自生自灭去吧。
吃瓜群众勇敢的要求幸存者自我流放,看情形,如果不主动离开,完全有可能被人道毁灭。
这让人想起了,日本和中国都流传过的悲剧,一群人躲避空袭,害怕孩子的哭声引来飞机,逼着母亲把孩子闷死。
吃瓜群众对同类的杀伤力巨大无比,面对未知的恐怖,他们手足无措,引颈就戮,对同类,他们狠的起心,下得去手,多残忍的事都干的出来。
《隧道》则是对人性中追腥逐利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
开始普通人被掩埋在隧道中,命悬一线,生死未卜。
当外界得知有幸存者的时候,人们沸腾了,隧道的安全质量问题被放在了第二位,生命无价!
政府出面,把人救出来,不惜一切代价,此时人人好像天使一样,无私,友爱。
其实,政府和人们还是在追求名利,不过看起来很高大上而已。
随着时光的流逝,天气越来越恶劣,施工方向出现偏差,前期的努力付诸东流,临近工地停工日久,花大价钱的工程即将延期,政府的形象工程也要推迟,人们把所有的一切都归结到幸存者不应该活着,只有他死了,再把他挖出来,既告慰亡灵,又安抚众人的心灵,还不影响社会大众,政府也有政绩可吹嘘,一切的一切只要他死掉。
影片的高潮是社会开始投票,是否应该不顾幸存者生死的用炸药爆破,支持的人达到了65%,其中包括遇难者的妻子。
这是典型的东方心理,少数服从多数的利益,可人们不想,没有谁会永远是多数,总有一天,你会是少数,到时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感觉真的很不好。
想想看,一个人在漆黑的环境里,外边有妻子和孩子,除了要战胜孤独和恐惧,最惨的是外边的人最终放弃了他。
人性是自私、冷酷、利己的,但人性中也包含着伟大的牺牲精神和责任感,《釜山行》里从头到尾都展现人性的自私与冷酷,最后十几分钟,人性中的牺牲精神让观众看到了希望;《隧道》结尾,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的救援队队长,坚持到了最后。
人类社会之所以在不断进步,就是因为我们具有牺牲精神和责任意识。
ps:《隧道》最经典的一幕,队长大声吼出幸存者的肺腑之言“你们这班混蛋,滚开!
”,当镜头转到政府官员、媒体人惊讶的脸庞时,冷酷的社会得到了一记响亮的个耳光。
本影评首发于个人公众号【电影7分以上】一年半前,《追击者》中饰演变态杀人狂的河正宇,在小卖部拿起斧头残忍杀害几乎就要成功逃跑的徐英姬的时候,我当时立马想到了一个词:现实!
现实是什么?
我认为,现实就是——你几乎快要被救,但最终还是死了!
电影名《隧道 》导演: 金成勋类型: 剧情 / 灾难主演: 河正宇 / 吴达洙 / 裴斗娜 / 南志铉上映日期: 2016-08-10(韩国)百度网盘链接:发送关键词【隧道】到本公众号在《隧道》里面,爆破组引爆炸药的那一刻,其实按照韩国的电影套路,已经可以结尾了。
但是导演选择了,让河正宇活着出来,借吴达洙的嘴惯例性的骂了一把虚伪的政府,多少有些出我意料,这样的结尾显得轻松很多,不过个人认为没有直接死掉有震撼力。
我想大概就是为了出来说这一句话:都给我滚,你们这些混蛋!
一,为什么毫不犹豫就看了《隧道》中秋前夜,打开豆瓣——想看的电影序列,搜寻电影之余,无意间发现了这部推荐靠前的《隧道》,看了演职员表,扫了一下预告片,二话没说,就立马找了资源......是什么吸引我想要立马坐下来看这部电影?
1,河正宇我喜欢韩国电影的历史并不长, 大概是2年之前开始,而河正宇和宋康昊正是引路人。
从《恐怖直播》开始,到《追击者》、《黄海》、《暗杀》、《小姐》,再到《隧道》,河正宇代表了我对韩国电影的最大期待!
或变态、残忍,或冷静、果断,或有型、帅气......在他身上别有一种奇幻的个人魅力,有他的电影自然必须排在第一优先级!
2,吴达洙他重新定义了我对男配角的认识,看过韩国电影的没有人不知道他。
这位大叔几乎没有演过主角,但是它在电影中散发出来的独特气质以及鬼才一般的幽默演技,使得他的光芒时常盖过男主!
有人戏称他是韩国黄渤一点都不逊色。
从《辩护人》到《七号房的礼物》、《我爱你》、《夺宝联盟》(PS:这是一部巨星云集的商业烂片),《老男孩》......绝大部分炙手可热的韩国电影都可以找到自带发光体的吴达洙!
还有一位配角之王——国民妈妈金海淑我就不多介绍了。
灾难片的题材类型也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
二,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思考如果说作为一部视觉灾难片,比如《末日崩塌》等等,过程尽情享受刺激,过后可以忘记一切!
但是韩国电影不一样,不黑政府不罢休,黑完政府黑人性。
不信你来看看这部电影到底怎么黑!
1,一些相对明显的“黑”最明显的无疑是本片的主题——隧道,还好是拍电影,只有两个人一只狗遭遇不幸,如果是现实生活,这将是等同于天津滨海大爆炸的灾难性惨剧!
这豆腐渣工程后面又该查出多少大贪小贪!
施工挖隧道切割,切割机片子居然能切断把工友插死了,这质量......这样重大的解救方案,TMD的施工图纸居然都有错误,排风扇的位置弄错了,这就是你们每天做的工作......领导这边形式主义,办不好什么事,照相合影倒是第一要务,这个讽刺意义实在是太有代表性了,做模做样的领导,国内外还在少数吗?
还比如,在发生举国震惊的灾难的时候,你们这些媒体,是不是把人的安全、隐私、放在第一位,而不应该为了造个什么大新闻显得自己多么牛逼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你们这些记者,国内外发生个什么事,跑的比谁都快,天天都想造个大新闻,Too Young,too simple!
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真是Naive!
还有那一堆废物无人机,你撞我我撞你的,搞的什么玩意儿!
以上属于比较明显和公认的抨击,当然也留给了我们很难去衡量和定义的一个社会命题:关于救援,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又确实需要放弃,这是真正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难题,尤其是在救援过程中,还遭遇挫折伤亡的情况下,是否应该继续,这个问题留给各位读者发表意见!
2、也有难得的人性之美在灾难面前,能维持生命的资源不多,河正宇还能将自己所有分享与他人甚至动物,在这种危难面前果断作出这样的选择,我想这样善良的人,导演到最后选择让河正宇生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好人必有好报,这也是本部电影的一大闪光点!
河正宇的妻子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也是令观众动容的,即使所有人都认为他死了,没有希望了,但是裴斗娜相信丈夫还活着,那段广播面前的声泪俱下,我想也只有深爱着的夫妻才会这般坚持!
这是本片中所传达出来的亲情爱情之美。
而本片最大的美,我认为还是来自咱们的吴达洙,作为一个救援队长的专业与责任,为受灾者本人着想,以坚持救出受灾者为己任,不放弃任何可能的希望,危险之处自己挺身而出,这是何等高贵的个人品质和职业修养!
本片最美,非吴达洙莫属!
韩国电影无疑代表了亚洲的顶级水平,它的自由和开放,包容与创新带来了繁荣的电影工业,也为世人贡献了数不清的优秀作品。
我想这些优秀的东西,我们应该是学习,而不是排斥......少一些商业化,多一份走心!
8.5 韩国味道很浓的类型篇,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过韩国自己人跨政治的电影,不管是政府还是警察抑或是救援队和媒体,这些机构被现代文明侵蚀着,换句话说便是人们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丧失了善良的本能。
其实讽刺类型的电影在韩国涉及社会类的影视作品里面很常见,甚至可以成为一大类型电影,套路满满。
先是主人公遇到困难,然后是权威机构介入,假惺惺的付出,可是暗地里全是为利益打算盘,从而使得主人公处境更加艰难,最后主人公战胜了丑恶嘴脸完成反杀。
尽管全是套路,可是依旧过瘾,因为在国内是根本不存在此类作品的羡慕之余也有遗憾吧。
说完政治讽刺再说一下灾难片,灾难片想要拍的有意思实在是太难的事,曾经写过这样的剧本,深知不易。
因此也一直没太有打动我的灾难片。
尤其是21年看了《峰爆》更是把我恶心住了。
因为国情的原因,中国电影一直有很深的主旋律情怀,所以说中国的主旋律都已经可以称之为类型片了。
然而《隧道》主人公设定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需要演完两小时的戏份,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另一个受害者与地面工作人员死亡的设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剧本的厚度,但是还是有些少啦。
韩国拍幻想逃生灾难片有一手啊,想起金氏漂流记。
尤其隧道灾难,想起釜山行。
无法高分主要是受不了仿真故事里夹着脑残细节。
比如被困后一开始把手机用完丢旁边座椅?
后面捡个干燥剂都知道随身装起啊。
比如给昏迷女生倒水时从瓶盖源源不断洒出?
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大可不必。
比如喂狗喝水倒手心?
这是非常容易浪费水的操作除非只倒一丢丢丢丢水才不会漏可镜头没拍手心特写反而响很久狗舔水背景音。
等等挺好一灾难故事里一个接一个拉垮的细节真痛心。
看到分狗粮又笑劈叉。
你一个我俩,你俩我四个。
哈哈狗子藤慰藉了主人最后时光又继续安抚男主。
联想男主一直犹豫要不要送女儿小狗。
感动感慨。
影片过半男主开始自救?
给狗屎摞玛尼堆。
笑因实际与设计不符,挖错位置之前字幕预告了“被救出前一天”所以放心看。
对看似正义的“那是人不是蝾螈”的“人至尊”理论无感。
这段要不要放弃救援的会议也是讨论人性的高光时刻。
前面的铺垫还有17天时记者脱口而出的“再晚一天破纪录就好了”,还有先给观众看被困女子有多烦人再展示她的伤痛和死wang……想起很多人不喜欢日本影视作品“寓教于故事”的风格,同理暂时也不适应韩国影片这种故意制造反思的编剧设计。
立意都不差,可能都是看习惯就好啦。
男主媳妇努力为救援前线做饭服务,善良班长捡摊鸡蛋冲雨水吃掉也是最欣慰回应。
善良一些却没好结果,后来班长的母亲丢鸡蛋骂她:都是为了给你男人收尸我儿子才死的。
看到这里动容。
人们开始放弃相信幸存而同意第二隧道继续开工,拿着协议书给她施加压力,唉。
“如果你拒绝让步,又有人受伤怎么办” 太沉重了。
转头公开在无线电里告知男主没人来救你了别等了,太残酷,虽然编剧是为了引出激发男主最后求生的激烈,但这个在现实中事情真到这地步到底要不要这么说,无法描述。
超现实。
让那些家伙全部滚蛋,然后竖大拇指。
被困35天幸存者状态还挺好?
后半小时越拍越童话,可能是韩国电影总想刻意制造一些说辞有关。
灾难片最终变成吐槽爽片。
爽完于现实有推进吗?
不禁思考这是不是另一种“内卷”,别人都吐槽你拍的也得吐槽,全民皆吐槽那这吐槽也就降低了功效?
庆幸,救援队长没白亲自品尝尿液。
看完2个多小时的电影,最大感受就是被河正宇的演技所征服!
坚信会被救援而坚持活着,还是绝望地等死。。。
河正宇把这个人物的心理,表情,语言,情绪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人性贯穿整部电影,从加油站的耳背老爷爷开始,李正洙不计较老爷爷帮他多加了油,这里挺感触的,老爷爷之后给了他两瓶水 (恰恰是这两瓶水为后面的电影埋下了伏笔),做人真的不能太计较,每一次都是积福积德啊!
李正洙开着车,买了蛋糕准备给女儿庆生,接到客户八辆车的订单,对方说能不能送他三把婴儿座椅,他说自己的座右铭是“人生三任”-任给,任送,任减。
这是个“利他”的角色,会牺牲自己部分利益去成全他人。
当隧道坍塌后,他遇到了一个叫“美娜”的姑娘和一条叫“胖仔”的狗狗。
当自己身边只有一瓶半水的时候,他犹豫,纠结后,还是给她喝了;当自己手机要省电时,还是给她打了电话,虽然最终姑娘还是死了,但是河正宇将李正洙人性善良那面还是表现出来,影片里还加入了人与狗之间带有些喜剧色彩的台词,“你刚才吃了我的蛋糕,现在你只能吃两颗,我吃四颗”“原来你们的食物里没有任何调味料啊!
”等等会让人在为主角揪心的同时,还会发出会心一笑。
在隧道里呆了17天,在得知救援队挖错需要重来的时候,那一声绝望的叫声,现在依旧回荡在我耳边,“我坚持不下去了,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这和因疫情我们被封在家里30天不能比啊,因为我们的生命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只是没了自由。。。
)他的妻子也威胁他,如果他坚持不下去,她和他们女儿也一起去死,我觉得这部分有点牵强。
为了救援,救援队一位成员因救援牺牲,救援工作受到了质疑,全国只有65%的民众同意继续开展救援工作,她只好同意旁边隧道开始施工,也就意味着救援队会停止救援,但救援队队长都不甘心,幸好在救援队队长,李正洙,还有“胖仔”的坚持下,最终把他救出去了。
——观韩国三流电影《隧道》首先感谢韩国编剧、导演的想象力。
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或者不啻说:对于腐败的国家来说,桥梁坍塌、高楼倒塌、高铁倾覆、化工厂爆炸,或者近年来明里暗里频繁发生的生物化学事故,比如某国的基因婴儿、××病毒🦠泄漏,等等,已经是普遍意义上的司空见怪,如果一座隧道因为偷工减料坍塌了,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这个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
河正宇饰演的某汽车🚗营销公司员工李正秀。
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上了隧道坍塌……他被困在了隧道中。
由是展开了的救援工一系列的东方政治的暗黑被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如此危机得情况下,首先打来电话的不是救援人员,不是家属,而是电视台记者——对于身处危机中的李正秀来说,尽量地节约一点手机电池该有多重要!
可是,记者却在连线中大肆煽情起来,问他现在是什么心情,感觉是什么,全国人民都在听你说话——你有什么话对全国人命说的吗?
这不是某国常常玩弄的所谓“新闻”伎俩吗?
当灾难发生了,他们最关心的,或者说排在他们议事日程最优先的,不是救人,更不是查清事故原因,接受教训,做到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故,而是:如何操纵舆论,如何将舆论引导到感情上来,最大限度掩盖真相,不惜一切代价、不惜动用国家力量,阻止任何试图揭开真相的任何人,那怕从肉体上消灭。
终于,来了一个明白人——救援大队队长金大庆,可是李大庆周围的人——他的救援团队,是如此不专业,是如此慌里慌张;家属——李正秀的老婆世贤来电话了,两句话还没说呢,就开始抱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于是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磨磨唧唧全来了,哭哭啼啼也来了……妻子又将电话☎️交到六岁的女儿手上……这一幕看起来很温情,可是在这宣传、教化、广告媒体刻意打造的“温情”的画面后面,隐藏的本质是:受困的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他们——包括媒体、家属在内的人,此刻浪费李正秀的手机电池就等于在浪费他的生命。
实际上,如果李正秀死了,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凶手,他们每一个人在李正秀遭遇——不幸,被推到悬崖上的时候,每个人在他背后,使劲儿向深渊推了他一把。
部长来了。
部长用清楚、明白、逼真的PPT,形象地向全国人民介绍了如何救出李正秀先生:经专家现场勘查、各方面专业人士的讨论,已经锁定李正秀先生被困的位置;于是决定从两条线实施救援:第一,从山顶上正对着李正秀被困位置上方,钻洞开挖,希望能打通一个孔洞——将被困人救出;第二,从另一入口掘进……大韩民国总统下达指示:动用国家力量、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救出李先生。
仿佛一切都天衣无缝,仿佛李正秀马上就得救了。
于是,全国上下欢喜、充满了希望、对伟大祖国充满了骄傲和感激。
于是,部长与被困家属合影,各方面的专家、救援人员与家属合影——于是乎,网络上、各种媒体上——充满了希望、美好,仿佛李正秀先生已经被救出来了,仿佛我大韩民国从未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故。
可是,宝贵的三天时间被他们浪费过去了,而李正秀依然被困在隧道中。
当美熙死后,李正秀又是推大石头,又是脱下上衣——给美熙的尸体盖上,这跟外面那些人的表演如出一辙。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包括导演在内的这一帮子创作人员,他们自己也是大韩民国体制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思维、价值观,以及情感方式,审美方式,表达方式——都是一样的:无视人类面临的危险现实,除了玩弄“小情调”,除了煽情之外,也是一群废物。
本片除了这个选题找到了当下这个社会的问题的症结之外,在对主题的挖掘、思考、表达上,还是肤浅的、无聊的,这一帮子人,也不过是这种体制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推波助澜者。
可怜啊!
或者你无法想象,在今天科学、科技如此发达,可以在火星上着陆,可以在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铺设海底电缆的时候,李正秀被困了17天了,救援的人才发现——挖错地方了!
人类几乎要为自己的伟大智慧爆棚、骄傲的时候,连一个小小的救援都完不成!
这是多么的讽刺啊!
是的,这就是人类的救援,这就是他们的文明!
唉,愚蠢的人类啊!
……(正在审核:豆瓣此处删除1000字)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没辙——不作为的时刻,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煽情!
于是,广播里、电视上,报纸上,登出来了经过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修改润色的李正秀妻子写给隧道里被困23天的丈夫的信。
于是,全国人民又经历了一次深深的感动,几乎所有人忍耐不住要上街高呼“祖国万岁”了!
于是,有专家出来说,虽然我们不知道李正秀是死是活,但是作为一名默默无闻得普通人、小人物,通过一场出乎以外自然灾难,不但让全国人命知道了他的名字,而且激励了全国人民,所以:李正秀同志虽死犹荣!
——你是否感觉这意思很耳熟,很亲切——似曾相识是不是啊?
那就对了,因为你也是大韩民国的子民——当然,我说的不是国籍,也不是地域,我说的是价值观、文化观,我说的是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方式。
更逼真的两个情节:在事故隧道隔壁正在施工的另一条隧道,因为防止使用炸药影响事故隧道的第二次坍塌,停工了。
施工方说停工一天损失3400万元,不能为了一个不知死活的人,让国家遭受更大的损失了。
另一件:救援的人因为假冒的砂轮——被砂轮碎片杀死了。
于是,追悼会、告别仪式、花圈,各局官员悉数登场表示哀悼、痛心……他们都忘了,隧道里还有一个人,甚至他们都不关心隧道里的李正秀是死是活……呵呵,好熟悉的画面啊。
恭喜你们,也恭喜我吧,因为我们都是大韩民国子民,让我们一起为祖国高呼:我爱你!
还有一个所谓“底层互害”的情节,就更让这国观众似曾相识了……死掉的救援人员的妈妈,来找李正秀家属来了,说什么因为帮他拉出来李正秀的尸体他儿子才死掉的,所以她向李正秀仍鸡蛋……“这些混蛋们全给我滚吧!
”救援队长李大庆代表李正秀,在我看来也代表生存于这座蓝色星球上的所有生物——终于忍无可忍说出了这句话。
俄罗斯作曲家柴夫斯基说:“人存在了这么久,但他仍然确定不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它存在的意义;这令人迷惑不解。
”
7.0/10 分。2022.08.20,初看,蓝光。普普通通吧。。。看韩国电影里对政府对警察各种黑才是最好玩的。。。
差强人意
吐槽影评,欢迎补充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86970/
里面的手机是神机吗?十七天不断电!男主角是变形金刚吗?就算水勉强喝了,难道东西也可以不吃了?还有力气暴跳如雷!漏洞跟黑洞一样!除了人物表演和类型定位还凑合以外,剧情什么的不敢恭维!
算是韩国易于驾驭的灾难题材,还是借事讽刺政府媒体与人性,后半段生存模式快进明显,细节刻画不足。河正宇顺带裴斗娜用情感撑起整部戏。
不期待结尾的故事,过程的剖解变得尤其重要。可能是类似韩国黑暗套路看太多了。
似曾相识,韩国这类电影基本都能点到“政府傻叉、媒体傻叉、庸众傻叉”,事实上,情况也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正宇演技太好了,眼球布满血丝那个镜头真是吓到我。
这是《走到尽头》的导演拍出来的东西???你之前的节奏感呢???戏剧张力呢???这是什么???我真的GET不到片子里的黑色幽默,觉得自己很幽默???有病???
再有深度的电影不好看都是白给
煽情和拖沓之余韩国片,就好比歌舞之于印度片。河正宇演技好,架不住电影的拖沓、空洞、主旨混乱、以及对政府不痛不痒的指责
对人性、体制的批判都过于敷衍和表面了,催泪又完全不到位。
手机厂商给了多少钱下这么个大骗局
故事讲得不太好,有些引人发笑的桥段,但是大多数时候太过俗套
七夕夜,我眼睁睁的看着我河大爷和一只汪分享了一大捧狗粮~
还行 多是对症府的讽刺吧 对灾难里面男主角也没怎么挖掘 觉得河正宇野没什么发挥演技的地方啊 为什么还有人在这里攻击孔侑啊...觉得釜山行给男主的发挥空间比这里多的多惹
完全为了河正宇裴斗娜吴达洙,套路太多,黑黑黑各种黑,最后骂人那点噗嗤笑出来了
其他不说,河叔演技吊打隔壁孔侑
小狗狗太棒
无论技巧还是主旨,个人觉得比《釜山行》好。有些地方略感拖沓,其他还好。何正宇和裴老师的演绎恰到好处,细腻而真实。话说韩国电影人这是有多讨厌政府和权贵啊?就不会拍几部歌颂盛世的片子吗?真是的。8.0
不觉得讽刺 只觉得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