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

BIG,BIG–让孩子拯救世界

主演:郑又菲,曾沛慈,陈博正,郭大睿,田中千绘,范逸臣,黄之诺,夏宇童,周厚安,谢以乐,曾珮瑜,黄镫辉,于卉乔,黄采仪,王梦麟,滕韦煦,李佳豫,赖铭伟,马志翔,廖慧珍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23

《816》剧照

816 剧照 NO.1816 剧照 NO.2816 剧照 NO.3816 剧照 NO.4816 剧照 NO.5816 剧照 NO.6816 剧照 NO.13816 剧照 NO.14816 剧照 NO.15816 剧照 NO.16816 剧照 NO.17816 剧照 NO.18816 剧照 NO.19816 剧照 NO.20

《816》剧情介绍

81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最温暖的孩子遇上最冰冷的病魔,小小勇士坚强迎战。六组性格、背景迥异的儿癌家庭和医护人员相遇在“816”病房,用乐观和爱对抗最残酷的现实,在笑与泪中互相治愈,收获最“BIG”的力量。 当绝望和希望交织,他们决定开启一场午夜出逃的神秘计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法律与秩序第二十一季幽灵人间锻刀之绝地重生薄樱鬼:御伽草子默杀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阿糠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厨师杰克冒险记我的秘密室友神偷军团爸爸回家丹尼·科林斯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摇滚皮影郊狼谈判专家七十二家房客明星伙伴第三季风云年代荣耀之谁与争锋我们俩的婚姻布娃娃单身的好处和坏处蓬莱仙踪生殖细胞我们的四十年漂白i人质危机东邪闪魂

《816》长篇影评

 1 ) 拜托大家走进电影院看看电影「816」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很值得在电影院里观看的影片。

我昨天去看了「816」的点映,在我这里可以排在2024看过的院线电影榜前三了。

非常牛的群像电影。

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很立体,演员们贡献了非凡的演技,小演员们和大演员们都演得特别好。

大家纪录片式的演技,让我可以沉浸在这个故事中。

剧情和设定都很完美,整部电影的节奏很好,中间衔接的动画也制作得非常精良。

透过电影可以感受到「816」这部电影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的用心,很感谢你们一起创作出这样一部优秀的、温暖的影片。

观影过程中我流了很多眼泪,在流泪的同时我获得了很多很多正向的能量,让我再次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我会带着我从「816」中收获的运气勇往直前的✊我会好好生活,我会用力的活着,我会在这个世界战斗到最后一刻的。

透过影片我也再次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伟大,看完电影我很想去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也许以后我会找机会去参与相关的志愿者活动......「816」真的是一部从头到尾都特别好的电影,大家一定要在电影院坐到最后再走,片尾曾沛慈娓娓道来的歌声🥲很温柔很温柔,让我又流了一波眼泪。

还有最后「我们是这个世界的礼物、每个人都很有价值......」也鼓励到我。

希望这部影片可以被更多人看到!

 2 ) BIG病房,BIG纯真,BIG朦胧,BIG温情

816电影大标 一般我对这种疾病主题电影都是无法抗拒的,可能也是因为我曾经经历过的原因吧。

但是,我看了这么多这种类型的电影,本片与我之前看过的任何一部该类型的电影都都不同,就拿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韩延导演的生命三部曲来说吧,因为本片我看过这些电影中的首部以儿童为主要叙述中心的电影,所以它没有《我们一起摇太阳》的那种千疮百孔的两个人之间细腻的情谊与素颜美,没有《滚蛋吧,肿瘤君》中青年之间在疾病中友情的炙热美,也没有《送你一朵小红花》中情窦初开的两个人之间的意象美,有的则是儿童之间性格的单纯与感情的纯真美。

首先,我很欣赏魏导的创意,影片的标题就恰恰是魏导的生日,这种来自影片题目中的小彩蛋小惊喜,可以看出导演的真心与用心,主要是真的很戳我。

本片的标题叫816,在影片中是一个病房的房间号,影片利用一个病房将影片中想讲述所有人物都合理巧妙的串联在了一起。

但是,众所周知本片还有第二的名字就是BIG这个BIG就是通过816演变过来的,这么简单且巧妙的变化很好的道出了整部电影所想表达的核心就是—— 大 前面提到过了,本片是以儿童为主要的叙述中心,儿童的特点必然就是单纯,在情感上他们几乎不会有很多复杂的令人难以揣测的情绪,高兴的时候他们会哈哈的天真的笑,难过的时候他们会很直接的哭出来,正式因为这种特点,我认为本片在情感上的塑造是比较简单的,是很直抒胸臆的,片中通过孩子们在一起蹦蹦跳跳,一起嬉戏打闹,在一方有难时大家一起给予他鼓励,等这些很温馨的情节的展示了一种大纯真大乐观,为什么说它大呢,就是因为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这种情感是没有任何的遮蔽的,是没有任何的复杂的小心思在里面的,是很浓烈,很纯真的。

并且,在片中孩子们的这种大纯真也成功的影响到了他们身边的人,比如说个性鲜明的家人,看似冰冷实际很温暖的医生,以及在他们身边像妈妈一样的护士,这些人尤其是孩子们的家长,在外面他们可能会遭受这生活的毒打,甚至是失去孩子痛苦,可能会遭受家庭的危机,会遭受各种各样来自生活的压力,但是只要他们回到了816病房,回到了孩子们的世界,这些烦恼与不乐就都会化为乌有,因为应该是在孩子们的世界中,他们还不太懂这个世界纷繁复杂的规则与伦理,只知道快乐会感染任何人。

除了在情节上凸显孩子这种“大纯真”影片在叙事方法上也将这种孩子的童心与纯真凸显了出来,那就是——动画与真人的结合 动画片几乎是独属于孩子们的快乐源泉,把它结合在电影的叙事中,无疑会使影片想塑造的儿童主题,更加的鲜明且立体,而且更加具有童心。

在片中,孩子们化身成符合他们形象的卡通人物,去进攻黑压压的病毒大军,整个动画片的起承转合都是根据真实的影片情节去走的,一方面是对影片的故事线的再一次清晰的呈现,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主创团队利用Q萌的配音与人物形象设计,在呈现孩子们共同的天性中还能体现出他们彼此与彼此之间不同的小个性,这种设计会使整部电影的人物素材更加立体。

除了这一点,片中孩子们对事物懵懂的朦胧美,也是很吸引我的。

因为在孩子们已有的认知中,他们还不懂太多的东西,所以对于那种比如说恋爱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呀,他们的想法都相对单纯,对这些事物的概念也相对懵懂,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就是源源躺在大杉的被窝里,傻乎乎的对大杉说着我喜欢你,是爱情的那种,然后把大杉弄的一脸懵,最后看大杉似乎并不买账的样子,她还像模像样的说了一句:“渣男”,这种有趣小情节的描写一方面是对孩子们的天性的歌颂,另一方面也很清晰的展现了孩子们对病痛以外的事物的渴望。

影片的结尾与普遍的疾病类型的电影也有很大不同,相较于大部分导演都比较相中的大圆满式结局, 本片的导演主创团队却选择了那个充满遗憾的,比较不完美的结局,片中的女主源源每一天都在给别的病友传递乐观的力量,是816病房中的小太阳,使他们在遇到难关的时候能多一分力量与勇气,可是,她自己却没有那么幸运最后去世了,这种很特别的结尾会成为人们心中的意难平,同时也倒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被治愈,有些事注定是不完美的,但是乐观会使自己与身边的人都快乐,会永远的成为灰暗生活中最亮的那颗星星。

影片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对宗教的描写,816病房里1床的努拉一家与3床的罗恒一家的家庭信仰是有冲突的,甚至是比较对立的,但是在罗恒去做那场非常危险的手术的时候,两家人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为他祈祷,这个镜头是对宗教内核最好的诠释。

最后,感谢本片主创团队,给我了一个不一样的疾病类的电影体验,相信,疾病类型的电影还会有很多很多可以挖掘的事件与叙述角度,期待更多独特的疾病主题的电影与我在电影院相会。

观看普通场散场后获得的礼物🎁

 3 ) 小小病魔!拿捏了吗??

愿正在经历这段痛苦的人们都能坚持下去!

电影《816》聚焦在了一个特殊的儿癌病房,六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战胜病魔,魏德圣导演没有聚焦苦难、消费苦难、更没有歌颂苦难,取而代之的是以最温暖最平和的视角,把这段艰难的日子向观众娓娓道来。

片名《816》,英文名《BIG》,这是一位曾经住在816病房的孩子添得几笔,这个孩子已经康复,健康成长,考去医学院,如今正在这间病房做主治医生,这是一种信念的传递与生命的延续。

BIG意味着大,只要活着就有无限大的希望,我们始终相信Being Is Gift!

电影中童真的孩子们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多面性,生命是那么脆弱,那么可贵,一场疾病,一次呼吸急促可能就会丧失生命;人又是那么强大,信念能支撑着一个人,甚至是小孩子坚强面对日复一日化疗、手术的痛苦。

正因如此,给所有观众都带来了很多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在面对愿正在经历这段痛苦的人们都能坚持下去!

电影《816》聚焦在了一个特殊的儿ai病房,六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战胜病魔,魏德圣导演没有聚焦苦难、消费苦难、更没有歌颂苦难,取而代之的是以最温暖最平和的视角,把这段艰难的日子向观众娓娓道来。

片名《816》,英文名《BIG》,这是一位曾经住在816病房的孩子添得几笔,这个孩子已经康复,健康成长,考去医学院,如今正在这间病房做主治医生,这是一种信念的传递与生命的延续。

BIG意味着大,只要活着就有无限大的希望,我们始终相信Being Is Gift!

电影中童真的孩子们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多面性,生命是那么脆弱,那么可贵,一场疾病,一次呼吸急促可能就会丧失生命;人又是那么强大,信念能支撑着一个人,甚至是小孩子坚强面对日复一日化疗、手术的痛苦。

正因如此,给所有观众都带来了很多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在面对苦难时的态度,在迷茫时找到前进的方向!

 4 ) 生命最存粹的感染力

影片非常温柔,镜头聚焦于816病房,每一位患者及其家人、医生的群像表演所呈现出的是人间的温情,充满着人文关怀。

身患绝症、生离死别,在这个本应充满绝望的地方,电影用积极的视角呈现出每一位角色的乐观与坚强。

就如同出院的孩子将“816”改成的“BIG”一样,在逆境之下,所有人本能所展现的爱意与勇气令人动容。

影片的色调以冷色为主,但在个别段落呈现出暖色,就如同病房中的患者一样,用生命最纯粹的力量去撕开绝望,获得一丝温暖。

动画段落的运用符合孩子此年龄段的想象,呈现出角色乐观的同时增添了影片的代入感。

电影除了患者在医院的部分,也加入了孩子出生的过程,让每一个角色的生命过程变得完整,同时与动物园猩猩分娩的段落形成了互文,这一点非常巧妙,所呈现的是生命最纯粹的美好。

每一个生命的降生都是献给世界的礼物,无论最终结局如何,这都是奇迹本身。

影片节奏控制得很好,在如此多角色的同时井然有序,同时每一个角色都有饱满的故事线,这点十分难得。

同时影片煽情十分克制,叙事一直保持着平静与柔和,细腻的笔触下展现出了生命最纯粹的神性与感染力。

 5 ) 没有很喜欢,但这是电影题材不对我审美的关系

冲着豆瓣分不低选的,虽然电影的题材——绝症哭片(即使本片的卖点不是哭),导演的口碑前作——《海角七号》我压根没看过,以及豆瓣台湾电影分数多少会比内地类似题材高出一些,但还是去电影院看的原因是——我下定决心去看《小丑2》。

不是这两部电影有什么关联,而是因为不知道看《小丑2》这部口碑坍塌的电影我会收获怎么样的观影体验,所以决定同一天看一部完全不同风格的电影,挑来挑去,从口碑方面选了这部,虽然排片真的是太少了。

同场加我就俩观众,另一位是约莫50+的女士,她从电影很前面就开始哭,一直哭,哭到结束,但我就一滴泪没流……这个电影本身没啥大问题,六个家庭的群像角色塑造都可圈可点,但就是完全不打动我。

同场观众跟我截然不同的反应,让我还反思了一下,不会是我“厌童”到看儿童绝症题材都如此冷心冷肺吧。

想了又想,我觉得跟我喜不喜欢小孩没啥关系,而是这种“乐观积极”的绝症类型片跟我审美不搭。

举例片中的一个情节:开场没多久,其中年龄最大的女孩的父母到病房后,冷淡的女儿跑到另一个房间,爸爸在病房里用女儿的吉他弹奏欢快的歌曲,同病房最活泼开朗的小病人载歌载舞,也吸引了临近病房的其他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唱唱跳跳,在隔壁房间的女儿也受到感染,虽然表情依然冷淡,但手指不由自主地跟着弹空气琴,跟所有病人都相亲相爱的护士看到这幕,笑她如果想弹钢琴旁边就有啊。

我看这段情节是,我脑子中居然有个想法是:如果我身处这样的情景,是不是不能不一起哈哈哈地开心,一定要当那个合群在乐观开朗大氛围里的人……这样的不适感,是贯穿到电影结束的。

我不是不相信,有面对病魔,即使是装的,也要展现笑脸的那种乐观精神,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构创作,这都没什么问题。

只是我不喜欢而已。

但我知道,我这种审美取向是少数,甚至可以说是怪异的,而且我这种审美矫情在,如果真的演那种丧得不得了的影视作品,我还未必捧场呢。

哦对,我会选择去电影院看本片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是非大陆地区拍摄的华语电影,就像我也去看看了《富都青年》,总会得到一些出乎意料的审美意趣。

比如本片就花了相当的笔墨去描述9岁、13岁和15岁的小孩间的“三角恋爱”。

当然这是我夸张的描述,影片里就是非常直白的,喜欢谁就直接告诉ta“我喜欢你”。

在儿童题材影视作品中,我很喜欢看到这样让我会心一笑的可爱。

 6 ) 拍虐心的儿童癌症题材,编剧和导演心够狠的了

2023台湾剧情片《816》,豆瓣评分7.8,IMDb评分7.6,于2024年10月19日在国内上映。

标准的哭片。

本来癌症电影就注定催泪,又是儿童癌症题材,加倍催泪,聚焦儿童癌症,编剧和导演也是够狠心的了。

我看电影有个习惯,边看边用手机笔记记录心得体会,给过后写影评做铺垫。

有的影片会什么都没记录下来,这种电影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的,连槽点都没有。

还有一种电影是非常精彩,很得我心,全情投入,没顾得上写笔记,本片就是后者,159分钟一气呵成,看完后畅快淋漓,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程。

影片从故事创意、剧本编剧、导演执导、角色塑造、演员表演都非常优秀,影片的完成度很高,我几乎可以说无懈可击,我起码能给8分以上。

一众小演员都演得非常好,越是可爱,越是生离死别的抓心挠肝,越是让观众痛断肝肠。

几个孩子的告白桥段非常有趣,妙趣横生,是影片别具匠心的构思。

剧情设计上倒也并非完美,6个孩子死了3个太过残忍,结局应该让人看到希望的结局,结局不该又是死亡。

既然是癌症电影,除了催泪以外,还应当让感同身受的观众看到希望、换来坚持的动力才是。

片尾男医生的身份反转非常牵强,男医生既然小时候也是癌症患者,应当更加懂得生命可贵的价值,长大从医后肯定会因为儿时的患病经历而更加善待患者,所以影片给男医生冷面孔的设定有问题。

动物园高潮戏的含义特别好,不仅是从压抑的住院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观看大猩猩生育而体味生命的生生不息。

正片结束后回顾孩子们的出生经历和动物园高潮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赞颂生命、珍视生命。

虽然本片非常精彩,不过热度很低,我写影评时时光网和猫眼都没出分,作为国内上映过的电影来说非常少见。

影片的题材注定观众群体很少,能看癌症电影的观众本来就少,又是儿童癌症这种残忍的题材,能走进影院的观众就更少。

古今中外癌症题材的电影即便定位于喜剧片或是爱情片也必然会有泪点,这是题材决定的,因此对于不想看电影哭的观众来说,这类电影就不会看,所以癌症电影的观众群体很有限。

 7 ) 当怜悯成为加分项的时候——情绪价值输出的利与弊

魏德圣的新作《816》目前豆瓣的评分高达8.0。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6个小朋友以及他们的6个家庭,在816病房中与癌症病魔战斗的故事。

魏导之前的作品就愿意把可爱的、可悲的、可怕的要素一股脑糅杂在一起有意思的是,今年另一部同样是讲述了肿瘤患者的电影,《我们一起摇太阳》也有8.1的豆瓣高分。

不能说是一种巧合,我倒是认为可以从中看到很多共性的东西。

一部电影的情绪价值与疾病这个设定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在电影里的疾病,都不是为了取悦现实中的患者而拍摄的。

一方面,跟恐怖片的卖点比较相似,观众是以一种相对安全的身份,与电影中人物的境遇是隔着一张银幕的,有一种安全感所带来的满足。

另一方面,对于一种不熟悉的生活体验,我们会有更大的好奇心,而这也是编剧最愿意给到观众的,毕竟人们不总是拿着AK47扫射,但总能看到早餐时夫妻的争吵,前者真不真实不是重点,重点是新鲜,而后者逼不逼真,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

所以我们在《816》中看到的,和我们在《我们一起摇太阳》里看到的,主观上,都是以猎奇为目的,是自上而下带有健康者优越感的猎奇。

摇太阳算是在情感输出和电影要素上平衡比较好的作品了,最主要的是它没有一味催泪,这一点比《关于我妈的一切》要好很多而这一点,内地电影要更出彩,因为他们拍得更残酷,更真实,而真实所带来的震撼要远超以乐观之名,所笼罩上的粉色纱罩。

内地电影人拍过《我不是药神》、《我们一起摇太阳》、《送你一朵小红花》、《关于我妈的一切》。

在这些影片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病人的颓废、后期的看开,也能看到为了生存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和忍耐,能看到比他们更伤心更心碎的家人,也能看到为了隐藏这种悲伤所体现的坚强,还有这名为坚强的大坝倒塌之后人的崩溃。

还有一个缝缝补补,黏黏合合,东拼西凑,摇摇欲坠,已经破碎的生活。

是的,生病是比悲伤更痛苦的事情,它带来的不应该只是泪水、同情,也应该有恐惧、以及对自身生活的担忧,也应该有因为表演、镜头、音乐、剪辑所带给我们的电影艺术角度的赞叹。

那么《816》这部片子是否像我提到的内地电影一样,展现真实的残酷与坚强呢?

是否也能看到一名演员、丈夫、妻子的真实的哭泣,一个病人隐忍中带有的顽强和他作为一个人的情绪宣泄?

《816》更像是一出戏,并不是电影。

全片笼罩在一种不真实粉色中,也真是为了让演戏的成分降低一些,才将视角放到了小朋友身上,孩子们的天真和装腔作势,我们可以当成一种可爱来看待。

但可惜,这个病房里不仅仅只是有孩子,还有家长、医院的护士大夫。

而当这些人的表演水准和小朋友们处于一条水平线上时,就算不上可爱了。

另外,本片发生地是在一家医院里,所以很重要的医疗要素却被忽略掉了,我们很难看到这部电影与小朋友们同样重要的一方——医护人员们发挥多少作用。

医疗要素在影片中展现得很少,而内地电影,几乎所有的疾病题材,都会加入或多或少的专业医疗领域的内容,这本也是能够吸引观众的要素之一的。

其结果就是在影片里的医护人员们能做的,也只是提供情绪价值。

于是,一部依靠互相团结,紧靠个人意志,靠加油打气去与疾病战斗的病房,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吗?

我不相信。

因为一眼看过去,就是失真的。

这是一开始我以为的主角一家它只是在提供一个情绪价值,一种情绪宣泄,让大家笑中带泪。

笑中带泪并非不好,我只是认为一部电影,一部优秀的电影,不应该仅仅是做到这一点。

本片持了台湾目前大部分电影最明显的特点——过多提供情绪价值,这种情绪价值的优先地位是在剧本和拍摄技巧之上的。

魏德圣在本片里堆积的要素,主要目的都是激发出观众更大的情绪。

讲述816这个儿童肿瘤病房的故事——死亡+疾病+可爱的小朋友,是一个妥妥的眼泪原子弹。

6位病友,没了两个,这还不是最炸裂的。

影片小女主,源源,善解人意、乖巧、长得可爱、天真、有一股子浓浓的少女感。

天真烂漫,源源可以,源源妈也这气场,就过了她会跟着HIPOP跳街舞,会给病友鼓劲儿,会照顾伤心的小朋友,也会照顾伤心的大人;她坚强,即使剪掉头发也能强忍泪水,她渴望恋爱,但又不失孩子的纯真,敢钻进男孩的被窝,但是最后还回到妈妈的怀抱。

然后说话还是那种嗲嗲的国语腔。

对源源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她就是一个理想中的女儿、女孩、朋友。

仿佛是神塑造的最精美的瓷娃娃。

在影片中始终在等待,等待在最后被疾病摔碎的那一刻。

导演也在期待着这一刻捅到观众心上时,观众痛苦悲伤的表情。

正是源源为电影献上了最悲情的一刻。

温柔的阳光洒在病床上,温柔的妈妈的臂弯里,源源轻声说着“我想活着”。

她走的并不甘心。

可以有眼泪,可惜今年在电影院流的泪已经够多了,从年初的《二十一条》哭到最近的《出入平安》。

源源最后抗癌失败去世,这种设定,可以,这很电影,但是今年就不该有这么个结局,就算觉得假,也应该让她活。

为了观众让她活着。

 8 ) 温情有余,剧情不足

温情有余,剧情不足儿癌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而且导演也有意刻画众生相这个概念,但是相比同类型作品,比如「机智的医师生活」的无论是生是死都动人心弦,816中偷懒的套路就可见一斑了。

比如是延和罗恒的一死一生,就相当的套路化,摆明的对照人物。

家长的性格转变也十分刻意,刚出场时每个人还都性格分明,明摆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为了温情的结尾家长转变同质化严重。

珈农的家庭看似不止是叛逆期的问题,但并未详细描写,最后用一句我想活糊弄了过去;大衫父亲出场这么强硬的角色,后期竟然能同意夜游动物园这么离谱的计划?

这一段真的是莫名其妙,明明有视讯这样完美的方案,漆黑的病房孩子们围绕在手机旁边观看新生命的诞生,平淡有力,非要冒着生命危险出去,这段的意义我只能觉得是导演想有人死在这,但并没有。

温暖医生的描写也不够详尽,后面的转折也就不够有力;两对夫妻的复婚更是硬的不行,不是不能和好,但你问题都没说破就趁着良辰美景和好只能认为是偷懒的行为本片的优点在于没有回避直接描写了孩子的爱情,是的,无论是网络的普及,孩子的早熟,以及日日夜夜的相处都会催生出这种爱情的好感,而导演也没有因为主角的年龄而回避这一命题;同时,在手术室门口讲明了宗教与信仰的作用,一左一右,一东一西,用经文与祈祷的方式,虽很难说对手术有何作用,但能在这种时刻给至亲之人以安慰,也是很好的,这场戏与是延父母偷偷溜走应该是最好的两幕

 9 ) 电影816

电影816,小朋友们奶糯糯的声音,很可爱。

孩子们勇于对抗病魔,用力的活着,会跳舞唱歌弹吉他。

电影中有催泪的地方,给我看哭了。

一组一组的家庭很治愈。

电影中还有很多冷笑话,例如“冰激凌烧了不就变成奶昔了吗”,缓解了氛围。

虽然电影时长160分钟,将近三小时。

电影穿插动画,适合小朋友观看。

电影中间还穿插着五月天的歌,爱了爱了。

 10 ) 哭得出来,但是仅此而已

很可惜,这是一部没有发扬长版的本该更出彩的及格电影。

整体电影基调是积极的、充满希望的不错,但过于生活化的演技(尤其成人组)和不够梦幻的情节导致这种希望感好似漂浮于废墟之上而稍显虚假。

阳光温暖希望固然好,但在白血病这种现实中实难让我相信家属医生动不动在一起载歌载舞大喊口号。

干脆更加脱离现实一点虚无缥缈一点,人物更加“不正常”一点,这种积极会不会来得更自然不做作呢。

动画的加入一开始很惊艳,没想到仅仅是做成了预告人物身体状况的平行蒙太奇,我一直期待在某个小演员的梦中或是幻想中进入动画世界或是和其他动画人物进行一些互动。

最后呈现的效果比较一般,甚至动画的加入也是将电影拉得过长的一个因素(不少人诟病电影稍长)当然动画是提升“梦幻感”的有力道具,可惜其他部分没跟上以致效果大打折扣。

值得称赞的是几乎所有有关小演员的部分都非常好。

(在说出这句话之后,我想到,明明儿童更难拍,为何这部反而是成人更一般呢,会不会是我想错了儿童该有的样子,电影里的儿童难道是因为符合我这个成年人的臆想我才大加称赞吗?

跑题了)这在一部以儿童为主题的 电影中足够了。

又想到另一种可能,导演可能希望给绝望的题材装上童话的壳子,但是我已经是不相信童话的年纪了。

《816》短评

福音电影

4分钟前
  • 眼睛瞪得像铜铃
  • 还行

多元性别关系、成人与儿童亲密关系对照、宗教神迹等繁多深刻的话题,全部浅尝辄止,绝大部分篇幅都给了毫无必要不知节制的烂俗情节,中间如坐针毡,可以剪掉一小时。

9分钟前
  • Hello
  • 较差

#VTWFF 北美路演导演QA场。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从动画片段看到了台湾三部曲的技术试水,虽然也就是个低配《幽灵公主》但好歹还能让人保持期待。除此之外的一切都非常乏善可陈,各种八点档情节堆满,连导演自己都在吐槽本土上映时观众都是中老年人带着小孩子,没有年轻人来看。另外放映现场是真心寒酸,映后时间太短也没来得及问三部曲的进度,只希望今天的捐款能让项目早日面世了。

11分钟前
  • 散步的侵略者
  • 较差

不实际但真诚温暖。动画的插叙和除了病魔以外一切和谐的氛围都让影片更适合年龄更小的群众观看,虽然孩童的视角也不失残忍,但确实规避了一些疼痛的传递。

15分钟前
  • 溺江的风筝
  • 还行

平安是福,但愿人长久。

18分钟前
  • taming
  • 力荐

第一次参加TFFB的活动!导演巡回展映有来波士顿!当志愿者帮忙贴了指路标识。结尾太长了包括最后让小孩子跳舞的部分;想不通为什么,因为电影里孩子已经去世了。所以这个part就显得过于脱节。//Q&A环节魏导有回答对生死的看法,其中说到如果死了就没有人会帮你发声了,你自己的想法就不会被看见了。表达欲和一些希望被看见的故事可以成为活着的原因//当时没想到,回家的时候想到了动画制作的问题,想问动画角色的设计,很像台湾原住民/还是就是普通部落装束

23分钟前
  • 叶子落了的时候
  • 还行

我的眼泪!!!!!!!

28分钟前
  • Adkins_Jiang
  • 推荐

3.5 生活需要有笑有泪的温情小品,分什么大人话小孩话呀,大家明明是一样的,一样不能次次冷静地面对生死告别,一样愿意不听管教、出逃冒险。落地的玩具吵醒寂静,病房里的告白笑出腹肌,台片语境真是羡慕不来的清新

32分钟前
  • 依然是瓜皮少女
  • 推荐

点映。从816到BIG,多了让人依靠和支撑的横和竖,让冰冷的房间变得温暖和团结。有病友的鼓励,医生的坚持,更多的是孩子们的乐观和活下去的勇气,即便有生死无常,但就和梦里的动画一样,“你是我遇到的最强的对手”,因为这就是生命的力量。(8/10)

34分钟前
  • mdr skywalker
  • 推荐

为小朋友加星!

35分钟前
  • 一个超大的松塔
  • 推荐

让人失望。剧情拖沓,缺乏紧凑感,让人看得昏昏欲睡。演员的表演也显得非常生硬,缺乏真实感。而且,电影的制作水平也很粗糙,画面和音效都让人不满意。虽然题材新颖,但整体表现太差,完全不值一看。

37分钟前
  • sajkq
  • 较差

小演员不得了。群像塑造相当出色。极易落入刻意煽情的题材,却处理得恰如其分,情感自然而然、细腻动人,整部片子和魏导本人一样克制温柔(此处拉踩韩延)。哭掉半包纸巾。

41分钟前
  • Ink.
  • 推荐

3个生命逝去,9个生命诞生,不要只记得悲伤,要记得诞生时的喜悦,残破的成人、智慧的小孩,回环往复,绝望与希望交织明灭。要记得她/他们不是病人,而是天选的勇士。魏导说他拍这部片子前状况恨不好,可他拍出了这样温暖达观的电影,并在映后温温柔柔给影迷签了几百个名,影如其人,人如其作,这就是电影的力量。以及,参加完映后交流,谁不尊称郑又菲小朋友一声小孩姐!!

43分钟前
  • Mirorio
  • 推荐

谢谢魏德圣导演带来了这部暖心之作,很难在癌症电影当中看到一种平视的视角,善意和关怀在每一处细节中自然流淌。Being is Gift. 活着本身就是馈赠。💙#816

48分钟前
  • 二蛋吗
  • 力荐

选题新,视角常规,可能因时间有限且故事线涉及多个家庭,而浅尝辄止。医患关系和亲子关系非常台湾语境——人人充满爱,父母无条件且公平地爱子女,医护会为病人失败手术而痛苦,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因“爱”而达成共识(“良善的社会”,我跟朋友说,大陆不适配)。期待的相关议题无(家庭中特定照护者对病患的长期投入,在精力、金钱等物质或精神上如何作用,且极可能产生的果),有点可惜。以及隐含的很强的观念——不存在“正确”的叙事,能流传的都是有效的叙事。官将首、基督教牧师、乃至“打赢战争”的叙事方式,越是科学无法百分百控制和解释的情况(现实世界的大多数时候),人往往越是需要某种程度的精神寄托。

53分钟前
  • 暫時的和永久的
  • 推荐

努力呈现绝症儿童病房积极向上的氛围,动画表达跟癌症的战斗啦,少儿之间萌生的情感啦。萌萌的台湾味很浓,当然也很假,哈哈。

56分钟前
  • 天外飞青
  • 还行

3.0,四平八稳的作品,但魏德圣的底盘真的比张作骥、钟孟宏、杨雅喆之流高得多,不哗众取宠,题材和表现形式都很富有诚意,带有对社会的关注,但缺少独特性,容易被韩延这种功利性很强的导演轻松掩盖其光芒。(sorry,影射了许多导演

58分钟前
  • 有人喜歡藍
  • 还行

无聊

1小时前
  • Avatar
  • 较差

6

1小时前
  • 巴士底的猫
  • 还行

得过重病的人才清楚这片欢声笑语多虚假,就更别提哪还有心思早恋,一天天只盼着少打一瓶针或者少一次疗程

1小时前
  • 不羈的賓周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