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剧就对这部印象很深,一是它的片头片尾契合剧情又很好听,二是男主神形兼备,用导演的话来讲就是长了一张颠沛流离的苦命脸,也许演丧剧的最高境界就是即使你做了伤天害理的事也依然令观众心生怜悯,而不是觉得讨打矫情装可怜。
《非常公民》这部剧很有《少年天子》般的“致郁”神韵,剧中并没有什么宏大的场面,唯一的一组多次出现的长镜头便是群鸽飞掠而过后,包括钟鼓楼在内的沧桑的北京城,奠定了时代变迁之下厚重而苍凉的总体基调。
《少年天子》,描摹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福临理想破灭的人生悲剧,“攀不过紫禁铁臂高墙,枉我是万人之上”;《非常公民》,则刻画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封建帝制下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他不愿意离开紫禁城,却不得不在不同的囚笼里辗转,半生颠沛,一世囚徒,“金枝玉叶的结局也只是 飘 漂浮不停”。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开启流亡生涯)一首一尾,可互为镜像,如同油画,泼洒出一个封建集权高峰的帝国即将到来和行将崩塌之间最为厚重而苍凉的底色。
福临与溥仪都是处在时代的煌煌巨著行将翻页时那个风口浪尖上的人,一个是迫不及待要开启新的篇章,一个却固执地停留在泛黄的旧页,革新者总受怨恨,守旧者终被抛弃,但无论意图革新还是守旧,他二人都失败了,一个毁灭了自己,一个埋葬了帝国,咀嚼不尽的唯有各自的内伤与悲辛。
“我自己的事情,我凭什么要和别人商量?
凭什么?!
”“我很怕,我怕国家的事我做不了主,就连我自己…我都做不了主…“
此生最恸,事事不能自主。
与福临不同的是,福临有自己以仁治国,满汉一家的政治理想,而溥仪并没有什么坚定的意志或理想。
他想过留洋张目,又被规矩困住,在宫里,在天津,他都是个“无事忙”,嘴上说着那些复兴清室的虚无愿景,实则四处游玩,体验各种新鲜东西,真有几分当代青年“假努力”的样子。
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便只有把“复国“当成追求,却四处求靠,妄想得到外力的助力而不付出任何代价。
紫禁城-张园-伪满皇宫,辗转于不同的牢笼之间,始终是个任人摆布和利用的可悲囚徒。
“有些时候我在想,什么东西对我来说是最宝贵的,是满洲国的江山?
那不是我的,是日本人的;是光复清室的大业?
可能只是个梦,一生都在折磨我。
”《少年天子》用真实刺心的笔触描摹历史,它不讳言上位者的虚伪残忍,皇帝的多情自私,改朝换代之季尖锐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也借助皇帝的情感生活折射出后宫一系鲜活女子被宫廷吞噬、埋葬的命运。
这是一部从后宫着眼却超脱了后宫的神剧,从男性视角可看顺治与太后群臣朝堂博弈,女性视角可看宫廷对情感和人性的扭曲毁灭,在立意高度和戏剧创作上都基本做到了无可挑剔。
《非常公民》侑于毓钺在内的几位编剧能力和立场所限,在政治方面的描绘以温和居多,对溥仪政治无能的表现多用黑色幽默式的调侃,少了些尖锐对立面的揭露,对伪满时期溥仪身边日本关东军吉冈的刻画,比如不识宝贝,将溥仪送的西北货当宝;夸口柔道胜于中国武术,却被溥仪身边的侍卫打得灰头土脸;都有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的意味。
这部剧的可看性更多体现在对人物的塑造上,个人认为可堪媲美《少年天子》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效果,是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也是对具体个体的同情。
本剧并未粉饰溥仪是一个政治无能、情感无能、生理无能的“三无”男人,他前半生以皇帝的标准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封建帝王的婚姻是怎样的?
对后宫可以宠,但不能爱。
溥仪也是这样对待他作为皇帝时娶的四个女人,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
遗老遗少的鼓动让他和这个行将就木的帝国一样成了一个“僵死的男人”,还欲拖着走近他身边的几个女人一起为之殉葬。
直到最后,他作为新中国的公民,来到文绣的坟前,看着破败不堪的坟茔,才终于道出了多年心声:“我娶了这么多女人,却从来不知道她们在想什么……她们都恨我……”可悲的是,每一位女子都不是溥仪想要娶的,然而他却不得不在各种人和势力的安排下接受一段又一段婚姻,新中国下还要在组织的关怀下找老伴儿,也是不胜唏嘘。
淑妃文绣是本剧第一集第一个镜头就出现的女子,她接受了民国新式教育,喜欢胡适之的白话诗,有位青梅竹马的恋人,但还是在自我和家族间选择了妥协与牺牲。
容忍了改后为妃的屈辱,忍受了溥仪的无视敷衍,巧妙回击了婉容的刻意刁难,文绣以贤妃自我标榜,时常拿出班婕妤、徐贤妃的榜样来,劝谏溥仪,把他复兴清室的“理想”当成自己的“理想”。
然而溥仪并无太宗雄心,却有成帝贪玩之性,对文绣的忠言逆耳便更加不胜其烦。
在天津张园同一个屋檐下不得不朝夕相对的日子里,文绣终于重新开悟,她过的是一种精神虐待的日子,溥仪剥夺了她的独立人格,甚至还要剥夺她死的自由。
她继续和溥仪生活下去,最终将丧失为人的尊严。
文绣离婚的这场戏无疑是这个角色的高光,当溥仪以“我为人处世的标准就是皇帝的标准,我没有错”为辩解时,文绣反击“那是因为皇帝的标准建立在你皇帝的快乐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我们的快乐之上!
”我不禁想为文绣的觉醒击节赞叹,到今时今日,大清已经亡了,却还有人在留恋幻想着封建帝王的身份和特权,以此为荣耀,并觉得服从和驯顺的妾妇之道是理所应当,这不就是辜鸿铭所说“诸君的辫子还留在心中”吗?
皇后婉容是一个接受过西洋文化洗礼的摩登女性,她本来抗拒成为皇后,但在教堂偶遇溥仪兄弟,并听到他也向往教堂的西式婚礼的时候转变了态度。
她以为溥仪是个和她一样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开化的人,并一直幻想着能够和溥仪一起留学欧美。
但是她想错了,溥仪不过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确实在兴趣爱好上和婉容很有共同语言,但他同样会在婉容抱怨太监不文明的时候出言呵斥;将文绣离婚之事迁怒婉容,认为是她做皇后不贤;会在动荡之时将她像个物件一样抛在脑后。
她终于在日复一日的情感消磨里意识到溥仪根本就不是她在少女时期幻想过的罗曼蒂克的对象。
溥仪专门为婉容准备party和惊喜,这一幕我记了很久婉容被“皇后”的名头画地为牢,她没能像文绣一样勇敢地逃离,她在鸦片的迷雾中颓靡了精神,在与侍卫的偷情中释放情欲,只有在她渴望的爱情和精神毒药里她才能获得几许偷来的温馨。
那个爱她的侍卫被日本人杀害,她生下的孩子被扔进了锅炉,溥仪告诉她是因为她吸食鸦片,所以生下了死婴。
婉容在这样的精神刺激下终于疯了。
当日本投降,伪满洲国覆灭,婉容流落在土匪窝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她的健康已经被鸦片吞噬,但五官依然精致美好,她在李玉琴的怀里控诉自己的父亲,为了一个虚无的爵位害了女儿的一生。
宫廷对女人的戕害是无尽而令人绝望的,婉容曾经是那样生动鲜活的存在,她在临终之时的所思所想或许就像京剧《锁麟囊》的经典唱段一样: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注定,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
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
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谭玉玲是溥仪在伪满洲国时期出于应付日本人的考量而选择的女人,谭玉玲姓他他拉氏,这个姓氏曾经出过一位著名的后妃——珍妃。
谭玉玲年轻娇憨,入宫前就为自己立下了教科书级别的flag:希望能够做珍妃。
她确实是本剧沉重风格中的一股清流和调剂,也确实像珍妃一样慰藉了在日本人控制下压抑的溥仪的心灵。
当她一脸天真地说“或许您的前生是一棵树,而我是那个走累了的旅人,恰好在这棵树下歇脚,享受了树荫的关照”,溥仪在那一刻神情中流露的柔情是真的被她所打动了吧。
溥仪同样谙熟佛经,也许他那时想到的便是佛经中所说“有女子化身石桥,愿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为阿难尊者从桥上走过”。
谭玉玲对溥仪也许就像片尾曲中的歌词:“有些时候我想抓住那一闪而逝的流星,去照亮我渴望共鸣,沉默的心”。
溥仪对她的念念不忘其实是建立在她的无条件服从他和依靠他的基础上,她做到了一个宠妃和贤妃的标准,却模糊了自己的个性。
谭玉玲同样也迎来了珍妃的命运,在22岁时被日本人所害,彼时溥仪未在身边,她在临终时挣扎着到第一次见到溥仪的地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向老嬷嬷透露了自己的小心思:“我到这里从来都没有见过皇后,听说她很美,您说在皇上眼里到底她比较美还是我比较美呢……”可叹红颜薄命,终究没有自己。
李玉琴是在伪满洲国行将覆灭之时入宫的,她出身草野,又无文化,与溥仪本无任何感情基础和共同语言,所以后来溥仪接受劳改后也就和她离了婚。
只是剧中虚构了那十年开始,李玉琴为了自己的安稳生活找上门来,强逼已经重病缠身的溥仪为她开具她不是伪皇妃而是被压迫者的证明;而溥仪出于惧怕重新清算伪满洲国的罪恶,坚决不开证明;而最终在总理说话之后,溥仪吃到了定心丸,终于松口为李玉琴开了证明。
这一番身心俱疲的拉锯战,折射出的并不能说全是人性的自私,恰是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无奈的真实。
剧中没有演溥仪被抓住审判的细节,直接过渡到了回到新中国接受改造,成为公民。
这段戏份非常具有年代感,逼仄的四合院,鸽哨的响声,邻里之间七嘴八舌家长里短,乃至侧面展示的特殊的十年……是现在的电视剧刻意做旧也营造不出的氛围。
溥仪的生理缺陷让他抗拒婚姻,但为了表现组织的重视和关怀却一定要帮他解决个人问题,他选择了身为护士的李淑贤却不敢坦白生理缺陷,婚后李淑贤因此与他龃龉吵闹,可人前却还不得不强颜欢笑,回应各路记者“你们的婚姻是否幸福”的问题。
也许只有在和蚂蚁交流的时候,他才会感觉到属于自己的自由的空气。
本剧的开头是溥仪和太监一起在紫禁城墙根下看蚂蚁搬家,到剧终仍旧是白发萧瑟的瘦弱老者蹲在树下看着蚂蚁爬来爬去。
胡同里窜出一群孩子,他们欢闹着跑过老人身边,不会知道这个干瘪瘦弱的老头做过皇帝,做过战犯,也渴望过并努力做一个普通的人。
逝去的终将变成历史,没有人能够逃过时间的审判。
原剧名是《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侧重点是溥仪与他身边这几个才学智慧迥异的女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挣扎。
用现在的视角看,抛却末代皇族的身份,溥仪普通又软弱,他被封建帝制塑造,不肯接受自己的权力根基已经不存在,于是半推半就陷入日本营造的恢复帝制的幻梦,就像一个灵魂简单的傀儡随波逐流。
至少此剧中的溥仪,缺乏政治远见、缺乏家国情怀,人生追求就是恢复维系其性命和尊严的宗族荣耀。
这与其从小缺乏先进的政治理论教导当然是有关的,但在与文绣的对话中,溥仪说自己在一个人与一位皇帝的价值标准中选择了后者,于是为他为复辟帝制不惜以配合日本、生灵涂炭为代价埋下了根基,因为我很难与他共情,只觉得他的腐朽、自私、平庸对当时的中国是一种非常大的残忍。
扣一星何后期日本让他做傀儡皇帝的时候才愤怒、才仿佛恍然大悟等等。
当然这些不是本剧的侧重点,但是没有看到更尖锐的探讨还是非常遗憾的。
这阵子突然迷上了黄子华,开始找他拍过的电视剧和电影,这部剧在听到他的配音后几次想弃剧,因为我是黄子华的声粉但是黄子华的演技太好了,不知不觉就看完了,溥仪作为一个较出名的历史人物大家对他的故事已经相对了解了,黄子华演的非常到位,但是很多时候也是因为黄子华,让我愿意去理解一下这个人物整体剧情都是有种给颗甜枣再打个巴掌的感觉,每次我觉得cp甜甜的时候,故事就走向了悲剧的发展,很多人最喜欢玉玲,因为她天真,温柔,可是我很难说最喜欢某个女角色,我觉得他们都好可怜,因为时代而不幸,婉容最开始也是天真的,她的嫉妒或傲慢大部分与淑妃是相关的,她也全心全意爱过男主,只是男主的抛弃和冷漠一步一步泯灭了爱意,而玉玲并没有被辜负或者冷漠,玉玲和溥仪的爱情之所以可以相对圆满,与婉容和文绣的那段往事是分不开的,所以在玉玲来后,我很难有磕cp的感觉了,也可能他俩看起来实在年龄相差过大。。。。。。
角色的成长或者说转变不突兀,后期溥仪被改造后的小心翼翼很让人唏嘘,对于最后一任妻子的感情不知道是对过去妻子的亏欠想要弥补更多,还是对急于摆脱皇族身份的迫切更多了
很多年前看过这部连续剧。
暮然回首,原来溥仪就是我现在迷的死去活来的黄子华大人。
biang(脑袋撞上金属物的声音)。。
印象很深的连续剧。
几个演员,黄子华,蒋雯丽,秦海璐都演的很好。
那时候觉得蒋雯丽惊为天人啊,后来看到立春都傻了。
再后来写中国近代史的作业。
我决定写溥仪,放到动荡历史的大环境里面,夹杂着他的个人经历,研究他和五个女人在一起的心态。
写出来自己觉得蛮好玩的。
可惜那个作业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写这篇影评的主要目的:顶子华啊。。。。。。。。。。。。。
溥仪自己说自己颠沛流离一生 经历家道没落、国破家亡、傀儡政权、新中国成立,他是时代的牺牲品,从当朝天子贬为庶民落差是毁灭性的。
这剧主演好像是香港人,形象像溥仪但是气质不像缺少厚重感,最后共产党那转折太大,试想一个几千年传承下的帝王将相怎么可能屈于被劳教改造,大的历史事件应该是真的,真想亲眼一睹皇上本尊哈哈哈
记起小时候还在读小学的某一个假期,无意间追起这部剧,当时年幼无知,只是觉得演员的表演很到位,故事很曲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让我对溥仪这位末代皇帝有一个真正的认识。
小孩子当然什么都不懂喽,只知道爱一个人就应该单纯直接,不应该有任何的套路。
直到现在都不太敢重新回看这部剧。
PS:黄子华,一位好演员!
现在我会慢慢重新看回这部好作品。
看完了,虐翻我了!
溥仪的一生都在经受背叛,失去,可怜他从小都没有得到过正常的生活,好在人生尽头的那几年,有一个人可以依靠,有周总理为他说话,也算是一种慰藉了!
周总理好人!
我要去补书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在看之前,和看之后,我都不能相信戏里的溥仪的扮演者,居然是个香港演员。
他演的太犀利了,入木三分,我震撼地不知该如何反应。
当然,其实我看非常公民,也是因为他去的。
唯一的遗憾是,国语配音太烂。
可以说我严格吧,我对配音的要求很高,看到这样好的演技配上这样平板的声音,多少还是不能接受。
他演得这样好,而他应该可以走更远。
溥仪,我中华大地上的末代皇帝,很难不说,他的诞生,就是一个悲剧的存在。
是一个人的悲剧,一个人生的悲剧,一个王朝的悲剧,一个国家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总之,一句话,“时势造英雄”,而英雄,注定只能寄托于“时势”罢了。
从旭日东升的清王朝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到民主革命的国民政府的剪除辫子,同一个王朝,却在这短短200年间,经历了从强悍异族入侵,到饱受异族欺凌,压迫国人,卖国求荣,劣迹斑斑,伤痕累累,可怒可恨,可悲可怜,好气好笑,冰火两重天的角色转换。
也许原先勤奋好学,英勇无畏的优势,在位置的逆转之后,也难以逃脱朝代兴衰更替的轮回规律,可谁又能保证,末代的皇帝们如生在王朝盛世之下,不会是一个表现优秀的“船长”呢。
同样,那些开朝的英明祖先们,即使是能来到王朝的末代,恐怕也难再力挽这时代的狂澜了吧。
溥仪作为一个古老帝国,封建王朝的尾巴,一时难以认清时局也是无可厚非。
接下来的投日举动,是无可奈何地一错再错。
五年的苏联牢狱生活和近十年的改造,竟也能将一个从小受到帝制教育深刻影响的人物,彻头彻尾地转变为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国家公民,着实叫人感慨称奇。
不得不说,溥仪悲剧的一生,在他的晚年,总算是幸福的。
他终于不用再终日扮演一个受人膜拜,议论,反对还有利用的标的式的悲情角色,他终于可以融入到眼前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得到大家的认同,也得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
额外,还有一个绝佳的离世时机。
可叹古今中外,又有谁能挡得住这时代的无情巨轮,不作逐流飘零呢。
唯以在这所有的最后,说一句“难忘,你们,今生伴我行。
”
谭玉龄这几集真的太高能了。
这几集溥仪特别帅,感情戏特别甜,受鬼子气特别多,局势特别诡谲,结果特别虐。
鲁迅说悲剧是把美的毁给你看,那是谭玉龄的悲剧。
希腊悲剧内核是人对抗无法对抗的命运那种悲壮与无力与宿命感,这就是溥仪的悲剧内核。
黄子华的溥仪气质真的入木三分。
哪怕挺直腰板站着也好像背负命运不堪其重 ,无力又颓唐。
但哪怕佝偻着腰无能为力时,也带着一些没落皇族的底蕴在,和之前市井角色站没站相地弓腰完全不一样,堪为一个穷途末路帝国的映射与象征。
从婉容发疯到谭玉龄这几集,打光布景服装妆容渐入佳境,悲剧美学非常到位了。
非常公民这部剧真的是看了又丧又牵肠挂肚,但是忍不住不看。
有点可惜,黄子华这么有张力的正剧角色只此一个。
他对人物的理解与诠释,不亏是能和英若诚合作莎翁戏剧的人。
豆瓣的第一次,献给子华的心血之作。
子华在10年的娱乐圈血肉史郑重介绍过这部剧,是他演得非常用心也非常难受的一部,之后的抑郁症他自嘲是当时吃了过期的减肥药导致,子华,总是这么让人心疼,又这么豁达(或者表面豁达)。
忍了很久,还是看了。
大家演的都很好,我还是来看子华的,一直在使劲找,想从溥仪身上找到一点贱贱的余乐天的影子,但是没有,子华演得真好,所以看得也郁闷。
这个溥仪一直很悲剧很憋屈还两颊凹陷瘦到脱型,一直发着春秋大梦不愿醒来的大悲剧,就是这个溥仪。
子华演溥仪也难为他了,他爱改剧本爱把电视剧里注入自己的个性,但是这个溥仪不行,他肯定演得也很郁闷,从那之后子华就超瘦了。
我一直纳闷导演怎么会找子华演溥仪,他说子华和溥仪气质像,哪里像了啊?
子华调侃康熙雍正这些牛人没有导演找他。
子华还有和蒋雯丽的“船戏”,呃,子华演过两次“xing无能”了。
配角也演的很,小人物很出彩,在天津的戏很有生活气息。
ps:李忠真帅啊
演溥仪最好的我只承认两个人的,陈道明和黄子华!这片子基调特别灰,看得致郁。
豆瓣又吞条目了吧,哼!
拍烂了。但这一版很好看哎
黄子华太适合饰演溥仪了,不但外形上适合,演技方面也绝对的好!
这应该是我在今年看的最后一部剧了,我为什么要在年底找虐
黄子华贡献了殿堂级的表演!这是我见过最高级的表演!远胜陈道明和尊龙的溥仪!太牛了!
着重讲溥仪的婚姻,后面五集节奏好快,情节也有些离谱化,黄子华演的真像溥仪啊,演的特别好
最爱的溥仪,没有之一,超越尊龙!
很惊艳
7.20-7.29看完: “每个人是否都是相同或不同程度的溥仪”——黄子华 一首《飘》我听了十年 那时只是个小孩子 只觉得这歌词写得太贴合溥仪 悲凉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可能是因为这首歌所以这些年来对此剧的期待一直比较高 但实际上从这首片头曲的歌词就能够窥见 此剧着重点是情感而非历史(这才明白为何另一个剧名是“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有些失望 另有剪辑粗糙 逻辑不通和冗余情节等问题 甚至对溥仪有一定程度上地美化 并且李玉琴这个角色的塑造有些太过于刻板夸张 但黄子华先生的表演很棒 也在形象上比较贴近溥仪 看得出来在这个角色身上下了很大功夫 谭玉龄那一段呈现得非常好 很巧妙地在那一部分中多次提到德宗皇帝与珍妃 暗伏了溥仪与谭玉龄的故事脉络 更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总体来说 刀妃革命 伪满和结尾部分拍得最好
可怜,可恨
剪辑功力太差,剧情不连贯,演员都是极好的。溥仪是历史的罪人,但这部剧只从纯粹人性的角度讲他的故事。观其一生,可称悲惨。不过,他因为有价值而一直受到保护,真正惨烈的乃是他身边的女人们。弹幕说玉龄是真爱,但在我看来,他前半生托付真心相交的只有小明子和婉容,后半生则是与淑贤相携走过。秦海璐和陈瑾的演技数一数二。蒋雯丽有着大地的蓬勃生机,演不来年轻的洋小姐,还是正宫皇后适合她。全剧两处泪点:溥仪剪下头发和指甲,放入玉龄的骨灰;“我们把末代皇帝改造了”。
关于溥仪真的觉得他身不由己。子华为了演好他直接得了抑郁症。心疼子华
五颗星全给男猪脚!~我对黄子华是真爱呀
服化道非常穷酸,台词粗浅闹着玩似的。黄子华虽然形象气质上比较接近末代皇帝的颓败感(像尊龙那样的就太过好看),但配音实在很出戏。
“溥仪是我非常钟意的角色,剧本大约有一千场戏,其中九百六十场他身不由己,剩下四十场好一点,因为没有他。这套戏有一个很大的命题——究竟人生是否有自由,抑或每个人只是相同、不同程度的溥仪,没的选择。”——黄子华《娱乐圈血肉史Ⅱ》
仅仅是“宣统爱情故事”,关于溥仪的政治活动表现不多。高分之下,盛名难副。
配合着《我的前半生》看的剧,看到伪满时期特别压抑,电视剧到底还是美化了主角。黄生解释他的抑郁症是“投入溥仪这个角色,感受个人面对历史巨轮的渺小而产生的史诗式沮丧”,说得真好。
剧本很棒 一个末代皇帝的一生 充满了波折起伏 从出生起就注定背负的命运和责任 时代变迁的不可逆转 注定了这位末代皇帝的失败 当年看的时候太小 不太懂这些历史 现在回想印象最深的居然是那个皇后 从开始的懵懂 到渴望爱情 以及最后的悲剧收场 那个年代不幸的缩影 可叹的一生。。。
当时我跟我妈以及邻居大妈每晚追着一集没落..演员表现是一流的,其他太破了,剧组也太穷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