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和赵本山其实是很搭的,他们早该合作的。
张扬的电影都像小品,他特别喜欢分段,《爱情麻辣烫》分成五段,《向日葵》本来不需要,还是因为演员的关系而硬生生分成三段,到这次《落叶归根》,我已经数不清到底有几段了。
还有,张扬是第六代中最爱用明星的一位,但是又没法像张艺谋那样用巨星,赵本山家喻户晓,但又不贵,正好。
《落叶归根》的架子,从电影类型角度说是个公路片,这个在中国很少见,但是又很有中国特色,在于旅程是被切碎的,故事性实在不强,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出现得都很刻意,来了马上就走,只让赵本山一人扛着一部戏,他承受得了吗?
第五代习惯于改编小说,第六代习惯于原创,但是原创也要灵感,他们似乎习惯于从社会新闻中找灵感。
《南方周末》渐渐被盯上了。
前面已经有了讲山区法官的《马背上的法庭》,这次是讲千里背尸。
这种电影很奇特,在于:从骨架上看是主旋律,可是在细部又是写实文艺片。
导演们越来越聪明了,知道怎么既不得罪管理部门,又要表现自己的观察理解。
可是能否也可说:这是一种妥协。
张扬是第六代中可能最中庸的一个,没什么大的野心,没什么偏激的角度和敏感的话题,永远那么温吞吞不痛不痒。
像他这种电影,永远别指望得什么大奖,票房过得去,但也不会创造奇迹。
带给人的说不上震动,也说不上感动,但是也不会一无所获,总会得到一些体悟的,《落叶归根》同样如此。
可以说他宣扬诚信,这个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可是那些细节,表达出的还是不和谐更多一点。
比如老板赔偿的是五千块假钱,比如钱被偷,比如混乱的地下卖血市场,比如卖娃娃鱼的黑店,等等。
但是表达了又怎样,只需要一个细节:收容所改为救助中心,给吃给喝还给钱回家,有这么好的事?
不还是有人在救助中心被打死吗?
所以说,是暴露还是掩饰,有时候是说不清楚的,也是不好太计较的。
与其看是否真实,不如看他把一个故事说好了没有,效果怎样。
赵本山一路,先是背尸,然后坐车,接着把尸体塞在轮胎里滚,把尸体插在田野里,把尸体藏在管道里。
天哪,那尸体该被折腾成什么样个稀烂哇。
简直是个虐尸大全。
路上出现的那些人,个个都有自己的心事,个个听说老赵的事迹都要抖出自己的血泪史,然后双方的故事交融在一起:但是升华了吗?
郭德刚抢来的钱都不要了,胡军让人无法忍受的无比豪放的嚎哭,宋丹丹见了老赵马上春心荡漾,午马还送了个车子(他的葬礼实在是无厘头)。
这些情节,都从这个貌似感动中国的故事中超拔出来,使其变成春节晚会上的小品,并且是完全没有赵本山以前的小品好笑的小品,恶俗而无赖地拿死人开玩笑,充其量只有潘长江的水平。
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让这个电影免于沦为小品联播的,正是唯一主演赵本山。
他应该是非常小心翼翼的使自己脱去小品包装出的成型外壳,大幅度的收缩自己,成为一个卑微而又直心眼的一根筋。
当他发现五千块钱都是假的时,在林子里一边烧一边哭诉,那个时候,电影终于从粗糙和矛盾中脱离出来,爆发出无比强烈而哀恸的毁灭力量。
他说:那个地方(指挖的用来埋人的坑)原来是最舒服的。
影片结尾,尸体并没有运抵其家人,因为家乡已是一片废墟,人们都搬迁到别处,这儿,快要被淹没了。
于是,此片奇妙地和《三峡好人》构成了互闻关系。
很显然,《三峡好人》目标是评委,《落叶归根》目标是大众。
《落叶归根》用精心设计来堆砌真实,效果却很粗糙;《三峡好人》用粗糙影象试图还原真实,效果却很迷幻。
这里多讲一点《三峡好人》,我仍然觉得它不好看,但是那也许是因为看片的角度出现了偏差。
现在再想,发现《三峡好人》根本不是写实片。
其实,飞碟就已经提示了: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尽管它并没有更多魔幻的情节,但是每一处都有指向。
倒不如称其为“寓言”,彻头彻尾的寓言。
要看寓言,就必须解码。
《三峡好人》的码层层叠叠。
韩三明的木讷是码,代表底层的失语;小马哥对周润发的崇拜是码,代表江湖其实已是一片狼藉,所以小马哥最后死了,古典精神最后丧失殆尽,现在已不适于怀旧;飞碟和雕塑当然也是码,代表了变化的不可理喻,既然一座古城能够瞬间消失,那么为什么那座巨型雕塑不能升天呢?
赵涛不停喝水也是码,代表人物内心的焦渴,在这个多水的地段,人物的内心已不再丰盈。
那些流行歌曲自然也都有自己的指代意义。
这样一来,《三峡好人》就成了包含两个层次的电影,其一是表面的情节和影像,其二是背后等待被解开的码,也许要把两个层次都融会贯通,才能最后对这部电影总结呈词。
像这样的电影,要费力解读,可以看很多遍,但是很难谈什么观影快感。
而《落叶归根》,感动仅此一次,一锤子买卖,绝不会成为经典,虽然粗糙,虽然匠气,虽然含糊,虽然生硬,但在某一时刻,结结实实打动了你。
一大早起来,打开已经燃烧了一夜脂肪的显示器,《落叶归根》已在新加卷(I:)中Download文件夹中静静仰卧。
刘全有死了,裤子里别着出外打工挣来的5000块,谁知却都是假币,到死到死还被人骗了!
本山大叔这颗大树,可是真不容易,都50岁的人,就在人们的注视下背着老刘,一直从宁远背回重庆的老刘老家。
在路上,他遇到过好人,开拖拉机的农民、卡车司机、给自己办孝的老头、发廊的小姑娘、喜欢发廊小姑娘的民警……他也遇到过坏人:长途汽车上的老郭劫匪(但最后还是被老赵的仗义感动了)、旅馆偷钱的人、拿娃娃鱼做菜的黑店老板,不管怎么说,老赵还是曲曲折折的把工友老刘背回了家,在路上还和一位年轻的驴友在山顶上喝咖啡!
手推车报废了,捡来了个拖拉机轮子也没用上,但作为海报确实是添了道亮笔!
青山黛水还不会把这部片子定格成灰色基调,看完眼部还没有那么疲劳,父亲一直喜欢本山的作品,一个农民艺术家,就是这么的能“折腾”!
刘全有,这么个全有的名字!
全有的只是这么个仗义的朋友,人死了一定要落叶归根!
家,是你最终会到的地方!
前不久参加了个同乡会,在老家的弟弟也跑来和我住了几天,他向我兴奋孩子气的又如此崇拜的介绍了家乡的一草一木,把我对只有模糊轮廓的家乡一下子具象化!
深感家乡的美,是该回去了。
从小和父母在一起住在城里,已经很久不回老家了。
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寻根,2007年的一个愿望~
终于看了《落叶归根》,几乎是挨着《黄金甲》一起看的,想搞个连作,连作是连在一起作比较的简称,当然不是为了灭口杀光太医全家的那种连坐。
之所以搞连作,是因为《黄金甲》的票价比《落叶归根》贵了一截,而又比《落叶归根》难看了不止一截。
1.《黄金甲》的故事很小,说白了就是一出家庭悲剧,就算是皇帝的家庭悲剧也不例外(估计现在已经有些“无耻”小青年在赶制《一碗毒药引发的血案》),而张艺谋偏要往大里扯,弄得满城都是金灿灿的衣服和白花花的胸部才罢休。
《落叶归根》的故事很大,如星斗般的在外漂泊者的思乡之心与落叶归根的朴素情感,而张扬偏要往小里说,还借壳于一个千里背尸还乡的滑稽另类故事。
生活中,一些假大空的事情经常要弄得全民沸腾来彰显其影响力;而背尸还乡,跳楼讨薪,暴利医药等小事要费尽力气才能挣得到报纸电视的一角。
什么叫大?
什么叫小?
2.《黄金甲》的剧本来源名气够大,《雷雨》先声夺人,雷霆万均,气势逼人,却让电影创作者取其糟粕,去其精华,把一个尚存温度的悲情故事变成一个冷血的悲剧故事。
《落叶归根》的剧本来源名气很小,无名民工背尸还乡的骇人听闻事件,却让电影创作者放大成一个哀伤而不失快乐,绝望中夹带希望的笑中有泪的故事。
3.《黄金甲》的腕大,从幕后到幕前。
我们看到的是雍容华贵高高在上的皇室成员,把万千黄金圣斗士的尸体踩在脚下进行欲望角力。
《落叶归根》的腕也不小,但一跟《黄金甲》比就显小了,我们看到邋遢土气又老实执着的本山大叔把工友的尸体搁在背上蹒跚前行。
4.《黄金甲》影响力大,听说还闯进了奥斯卡的大礼堂,但却走不进我小小的心里。
《落叶归根》影响力小,基本是中国人孤芳自赏,但却润物细无声,默默暖人心。
5.《黄金甲》票房号召力大,破尽了各种记录,投资者数钞票都数不过来,最后眼里只剩下黄金。
《落叶归根》的票房对于《黄金甲》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却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和曙光。
什么是大?
隔壁家读小学一年级的东东说他吃大大泡泡糖能吹出很大的泡,是你没见过的那种大。
什么是小?
楼下读初中一年级的冰冰说老师告诉她细菌是很小很小的,你用眼睛都看不到。
我还问了很多人,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所以我到现在还弄不明白。
强烈鄙视那些说《落叶归根》仿冒《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的傻逼,就算你不看故事的源产地,你也看看本山大叔跨过只有门框的“门”时的落寞样子。
难道在你眼里,真的只有一个背着尸体的滑稽老头跟那一排排的大胸部?
看完【落叶归根】有些日子了,一直想写些什么。
这两天开豆瓣看到有关【落叶归根】的种种评论,有说好的,有骂的。
几百个人眼中的几百个赵本山坚守着各自的立场。
于是想说说我眼里的【落叶归根】。
从头至尾,我看到所有人都为着一处天堂而梦想与奔逐着,那处天堂叫做——家。
落叶归根。
所有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家园。
赵本山大叔因为一句或许是醉酒后玩笑般的承诺,千里运尸。
他背载着一具尸体,更是背载着一份沉甸甸的愿望。
一份死后得以落叶归根的愿望。
一份最简单却又最艰难的回家的愿望。
他们在这样的路途上,遇见着形形色色的人。
那些人属于不同的年龄与阶层,却在走着同一条回家的路。
他们遇到胡军。
一个被女友抛弃开着卡车流浪而不知所措的司机。
他脾气很怪,总是沉默不语,却为了一首曲子发飙。
胡军此番表演格外的喜剧,却并不能消去人物身上的悲剧。
他爱着一个人,想要有一天和她在一起,有个家,一起照顾生意。
那个离去的女人,带走的不只是她自己,而是卡车司机的一个梦想,一个不再整天在大马路上溜达,能够安定下来,与自己的爱人每日相伴的梦想。
当赵本山对他说“再开三十万公里把她找回来”时他似乎才有些明白,他要去继续追寻那个“家”。
迎着落日的余辉我看到他浅浅的笑容。
也许他在继续的路途中,会遇到另外一个女人。
这个世界,总有他可以回去的地方。
他们遇到午马。
一个无儿无女富有却孤独的老人。
他雇请一大帮人来为自己表演一次哭丧。
他只是想感觉家的气氛,会有人为自己的离去哭泣。
即便他自己心里也清楚所有的人都不过在演戏。
“家”对他来说,是一个短暂而易碎的幻想。
他们遇到夏雨。
一个骑自行车去西藏的年轻小伙。
他说自己做事儿没长性,想用一次旅行来历练自己。
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他正是在寻找自己的心灵家园。
一种坚韧的归属感。
夏雨的角色让我想起朋友的一篇叫【黎海】的小说,讲两个逃遁的高三学生,当他们站在大海边,终于明白自己应该回家。
就像人们总是以为,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需要很大的勇气,其实选择了一个地方就坚持留在那里,才需要更大的勇气。
赵本山知道了五千块钱是假钞后,绝望地想要同工友一起离开。
他躺在为工友挖的墓地里,看着满眼的绿树蓝天,微笑着流下眼泪。
那时他的头脑中存留的,是一种回家的错觉。
是解脱,是逃避得来的短暂的安心。
这个世界那样复杂肮脏,也许另一边,才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天堂。
他们遇到郭涛。
一个为了毁容的妻子的生活选择了养蜂远离人群的男人。
看着男人和他妻子在一起,粗茶淡饭风餐露宿却笑意盎然,第一次让我们感觉到了家的温暖。
即使在荒僻的山坳依然知道彼此就是世界。
他们的孩子在念课本:如果祖国是一片大海,我就是一条小鱼,我游啊游,我真快乐!
如果祖国是一条大路,我就是一辆汽车,我开啊开,我真快乐!
如果祖国是一棵大树,我就是一片树叶,我摇啊摇,我真快乐!
被一些人质疑为无厘头的这段朗诵,让燃烧的荧幕前的我泪如雨下。
想起小时候经常唱的那首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娃哈哈啊娃哈哈,我们的脸上都笑开颜。
孩子质朴而高亢的声音似乎在问:祖国是我们的家园吗?
如果是的,为什么我们还这么累,这么不快乐。
他们遇到一个独自在异乡开理发店的年轻女孩。
有着超出年龄的独立和成熟。
她帮助赵本山骗过警察,给死人化妆。
只是因为听到了久违的乡音。
给赵本山洗头时她说自己就是听不了乡音,心里不得劲儿。
赵本山告诉她那就是想家了。
想家了,就回去看看。
我们在外面的世界站了太久,当风雨刮伤了梦想的翅膀,总要有个地方可以疗伤。
我们不能等被伤害了之后,才想着回到那最初给我们温暖的人身旁。
他们遇到宋丹丹,一个捡破烂卖血供儿子念大学的母亲。
我只是觉得她演的真好,她骄傲地对赵本山说:我儿子篮球打得可好了,那些小女生在下面直拍巴掌,我也在旁边跟着乐。
说着说着眼泪溢上眼角。
很有说教意味的一段,也许让很多人讨厌。
可我也曾经这样看待我的母亲。
她不读莎士比亚不看雨果托尔斯泰,不懂MSNQQ不上豆瓣只会在菜市场为了鸡毛蒜皮的几块钱与小贩争吵为了省钱转公共汽车去买东西而不打车。
那时我总觉得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的。
可许久以后我才明白,即使她是个又丑又笨的老太婆,她也依然是全天下最好的母亲。
两人表演双簧,赵本山在后面唱【我想有个家】,宋丹丹在前面流泪。
换来的是全场的静默。
歌声结束,两人都找到了回“家”的路,那就是彼此。
于是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希望,有一天赵本山会回到这里,他也会有自己的家。
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家。
当赵本山把工友的骨灰送回家乡,踏进门都已经倒塌的门槛,才知道工友的家人已经搬迁走了。
那刘全有最后,这片落叶是否能算真正归了根。
这般情节设置不能不说是导演温和的讽刺。
三峡工程的伟大成功,是太多人的背井离乡换来的。
他们有了新的房屋住,他们的心灵家园却早已丧失。
他们离开了家乡,他们不快乐。
有人说张扬这次做了个不伦不类的大杂烩,有人说整部电影像个晚会小品的超长版,尽是低级的噱头。
我也承认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过庞杂削弱了一些重要人物的力量,但我仍然从中看到了艺术那份可贵的善良。
至少在【黄金甲】【夜宴】的阴谋,【伤城】的哀郁之后,还有张扬在告诉我们,人生是有希望的,人是善良的,即便一无所有,我们还可以回家。
至今记得一年级艺概老师的那句话:我们的笔不是子弹,我们要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安息。
【三峡好人】看得我很累,【落叶归根】让人轻松并感动。
它是很俗,可这世界哪有那么多复杂。
张扬只不过在贺岁,在让我们笑让我们哭也让我们思索,在告诉我们过年了该回家了,在对我们说好好活着好好爱,在再一次解释着Family的意义: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这个片子的主题满沉重,但是处理的还比较适当:我说适当,是因为它还称得上是喜剧,保持了轻松幽默,适度的无厘头,适度的调侃。
看了一些人的评论,说的很有道理:编导在这部片子里好像有点太有野心,想表现的东西太多,这样难免就有点说教意味,有点落于俗套。
比如,养蜂人救了老赵并给他上了人生一课;比如,老赵给卡车司机上了人生一课(胡军演的这个角色真的有点牵强,我觉得他用的“小骚货”这个词儿比老赵用的“爱情”这个词儿别扭多了);再比如,给自己办丧事的老者给跟老赵的聊天,多少都有点矫情的意味。
不过,还是要打四星推荐。
依我看,幸好赵本山演了这个电影,也算是给他的“艺术生涯”留下一点点有分量的东西。
他跟宋丹丹那一段,挺出彩的,但又明显高于他们在舞台上的那种小品。
我所喜欢的是那种公路电影的气氛,那种完成使命的意味。
这给人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可以让人多少忽略故事编造的痕迹,而更多使用旅途上移动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这是很容易动人的。
在故事的最后,也就是老赵晕倒前,他走在塌方造成拥堵的路上,路边的人们这时候没有人关注他背的是不是死人,没有人问他到底去哪里,都注视着他,小朋友递给他水,他喝了又像运动员一样把瓶子扔掉,不顾塌方截断道路,而是一直走下去。
这里,导演也是故意把真实和不真实模糊掉,让他像运动员一样的倒下。
姑且叫体育精神吧。
这个中国农民阿甘让很多人接受不了,觉得不伦不类,不过,这第一次的公路电影的实验,又有什么不好?
我们都是不开心的中国人--《落叶归根》 2007-01-19 15:10:53 《落叶归根》星期三下午在正佳飞扬影城。
其实《落叶归根》是我看完后很想认真写一下的电影,可是总是很忙。
又怕久了就拖下了,还是先记一下简单感受吧。
看以后有空再写吧。
看到结尾的时候,这个电影跟《三峡好人》似乎接上了轨。
赵本山千辛万苦背尸要去的那人家,已经因为三峡工程移民走了。
只是《三峡好人》主旨要宏大的多,《落叶归根》似乎没有那么大的野心。
只是一笔笔地去讲主人公的在路上。
一个年纪大了的中国民工在路上。
“笑中带泪”是最常用到的观影说明。
而我现在回想电影的片断,总是觉得心情灰灰的。
今年的贺岁档怎么了?
《黄金甲》是杀光所有子嗣的“绝后”片;《伤城》刚是佛像砸头;两个正宗的恐怖片:《门》、《心中有鬼》……今年就是这样开局的,杀气与血光齐飞。
于是会有很不好的预感,2007年。
但愿不会如此。
只是心情悲观罢了。
情不自禁,又跑题。
按媒体一般的作法,我会给《落叶归根》打四颗星。
意思是推荐各位去看的。
虽然看的时候会时不时笑,而看完心情未必好。
怎么说呢?
我总想起前不久翻看王晓峰博客时他说的一些话,他是在讲流行歌曲的时候说的,大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歌,听得出中国人都很开心,心里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很有期待。
可是现在不同了。
现在不同了。
现在我们都是不开心的中国人。
说简单点,似乎是前几年经常说起的“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现在又进了一步。
像是一群抑郁症患者,生活也许还算富足,但总是心中不满。
似乎不宜去探究原因。
但真的应该再想一想,再想一想。
赵本山想自杀的那场戏,够黑色幽默,看到我痛心顶肺。
那么美好的风光,那么,不开心。
赵本山获救后,有个小孩子在背诵课本里的诗:如果祖国是一条大路,我就是汽车,我多快乐;后来赵本山自己也在大车上高兴地背诵这首诗,可是“祖国”却变成了“家乡”。
记者跟我说,是电影局让这样改的。
我看的时候还以为是导演有意为之,让“祖国”不易察觉地退了场。
是我的误读。
可是反复呤诵的“我多快乐”也是我的误读吗?
我总是想加多一个字,为我的同胞,“我多不快乐”。
在历经周折快到目的地的时候,尸体被警察火化了。
警察做得没错,也显得通情达理,甚至还为赵本山买了骨灰盒。
可是这个结局一定是错的。
按正常的期待,我们都期望这位上了年纪的民工在路上的奔波终有所值,这并不仅仅是好莱坞的规律在如此要求一个“happyending”,这是人类正常的期待。
可是在今年的贺岁片里,这最基本的诉求,我们一个都得不到。
如果只有一部两部,那只是特例。
如果成了规律,就不得不追问一下这过去的几年,我的祖国,为什么,我们这么不快乐。
可能是临近春节,昨天特地搜了一部关于回家的电影。
由赵本山主演的《落叶归根》,原本是2007年上映的电影,但直到今天才偶然邂逅,其实早在该篇上映之时就已经听闻这部电影,但并没有花钱去影院观看,只因为我的一点狭隘陈腐的观念:做小品或者相声的喜剧演员,离开原有的熟悉的舞台,再去演电影就没有那么搞笑了,人们已经接受了他们固有的舞台表现,一旦在大荧幕中出现反而会有些许尴尬。
但是这部电影给我一个大大的耳光,啪!
没错,我之所以要写这篇影评也是因为电影确实给我一种笑中带泪的感动,虽然及不上《火花》最后两集煽情处泪如雨下,但却有别种滋味在心头。
电影围绕着一条十分明确的主线开展。
在一起打工四年的工友有一天喝酒给喝死了,因为临死前两人曾说:要是哪天死在外面了,另一个人就算是背!
也要把尸体背回家!
因此,这样一件看似荒唐又曲折的回家路开始了。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面,死后留全尸,尸骨埋家乡是人死后最基本的执着。
老赵也因为坚持着这样一个让同伴“落叶归根”的信念,开始邂逅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和人生。
从半路打劫的“假侠义”强盗那里得到仗义的认可,保全了一车人的财务,却因为同伴死人的身份暴露而遭到全车人的抵制,只得半路下车。
休息站遇到偷钱的小偷却不敢报警,幸运地被失恋的卡车司机捎上路,路上有一段关于爱情的言论十分有趣“爱情是什么,那就是折腾的人死去活来的。
”既然已经开了三十万里爱着那个人,何不再开三十万里去找回那个人呢?
行到中途因为没钱参加了一个哭丧的白事会,哭到中途也许是想到自己那已死的同伴,也为自己感到心酸,最后竟动了真情,本是假哭却越哭越伤心。
与那装死的老头交了心,混了一顿饱饭,也获得一个板车。
重新上路终于不用自己直接背了,遇到赶牛的跟他们拼一拼速度,老牛老牛,我跑得比你快否?
骑行小哥搭把手,喝点咖啡一起走。
分别后再遇卡车司机,轮胎借来运运尸。
无奈肚饿又没钱,只能动用死人钱,遇到黑店才知晓,赔偿款原来是假币。
心灰意冷挖个坟,埋了同伴就此止。
躺一躺觉得还不错,不如就这么一起归了去。
遇到善良养蜂人,忽觉世间不乏苦命人。
遇到好心的老乡洗头妹,掩盖了尸斑,以为要被警察发现了,没想到这两对还有点意思。
拍拍灰尘继续行,城里卖血抓现行。
缘分来了挡不住,与宋丹丹cp感再爆棚。
回来找到同伴尸,带到工地又前行。
路遇众车皆不停,只能咬牙往前行。
晕倒遇到好民警,同伴最后还是火化了。
抱着骨灰抵达家乡才知晓,三峡淹没早已去湖北了,算算还有7小时,至此电影结束。
这个故事中,老赵遇到了好心的卡车司机、骑行小哥、洗头妹、养蜂人、装死老头、警察,也遇到了小偷、血贩子、黑店老板。
这一系列穿插呈现的人物登场,使老赵的境遇忽高忽低,刚开始觉得柳暗花明,马上又遇到南墙碰破头。
有趣的是老赵一开始在车上是将刘全有装扮成醉汉,面对劫匪后不得以说出是死人的真相,而在见识了各色人之后,电影最后段路上拦车时,他已经不再隐瞒死者身份,直接告诉司机他带的是死人,即使最后没有搭上一辆车。
此时老赵的心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把尸体背回去的执着从一开始的一句简单承诺,俨然变成了一种信仰,他信仰一个“义”,信仰人和人之间的坦诚相待。
电影中有一段让人笑中带泪的片段:他自杀未遂重新踏上征途时,在卡车顶上背起了养蜂小孩背诵的课文:如果我的家乡是一条大路,那么我就是一辆汽车,我跑啊跑啊,我多快乐!
如果我的家乡是一棵大树,那么我就是一片树叶,我摇啊摇啊,我多快乐!
……那一刻的老赵仿佛一个孩子一般快乐简单,历经磨难仍然不改初心。
我们一直说不改初心,但初心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初心?
我想能够坚持到生命尽头依旧去坚持的那份初心,一定是能够让人的生命变得饱满,活得有价值的东西。
那初心也许会让你受到周围人的冷眼相待,会让你看起来不合主流,但我们依然在坚持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的一份虔诚和信仰。
马上就要过年了,春运大军已经踏上回家的路,要落叶归根不仅是刘全有,还有我们所有中国人,因为“回家”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和永恒的信仰。
<落叶归根>我是冲着郭德钢看的.本来可以公映的国产片咱基本上是不看的,除了对大片,抱着一定要看看你怎么个屎法的心理才去.但是这片子,哪怕班主就露一小脸,身为他的钢丝,咱也得看看,这一小脸是怎么露的.因为没看过任何介绍跟宣传.对此片可以说完全不知剧透.所以看起来还不算非常乏味.开篇很好.从开始到公车上众焊女指责刘全有偷看女生解手耍流氓的时候我一直是以为老刘就是喝多拉.所以当老赵跟班主演的劫匪解释的时候,我还以为是骗他的.没想到这是真的.我跟老妇男这才恍然原来这是那个真事改的.班主那个文身,居然不是两条带鱼或者蜡笔小新,"假仗义"这个包袱还真让人笑了一下.但解释的话就嫌稍多.后来发现,对话太多余,太罗嗦原来是本片的一大特色啊.胡军一开始出场还很COOL,后来掐老赵脖子说什么小骚货,就让老娘一下子崩溃了.一度不想再看下去.强忍着看到下一个过渡.片中无数次超级同情饰演刘全有的这个演员,他真是不容易啊.太不容易了!!!能把一个死人演得这么地"不活泼",还真是好高干的演技呀.拜一拜!囧rz然后夏雨跟午马那段,我靠,台词都好假啊.受不了.老赵跟水牛飚车那段,算是不错.挖坑那段,跟寻死那段也还可以.郭涛的小孩朗诵诗歌那段,让我喷了.警察喜欢发廊妹,觉得这情节也好假哦.轮胎滚人那段还不错.卖血那段,不该找宋丹丹.至于后来在救治中心搞联欢什么的,大家面前还有水果,就觉得太扯了,在搞形象工程吗?我最不满意导演的就是他不放过任何一个他以为的能煽情的地方,且用央视晚会的方式来煽.不是不能煽,但要煽得有理有据有节,好歹讲究点方式方法.这种低劣的煽只能让人苦笑.虽然我明白他的意思是想弄成公路片加黑色幽默,但挺好的题材,给弄成了个四不象,实在觉得二万啊二万.我唯一满意的是结尾.并没象我推断的那样,肯定是在警察数熟的陪同下找到了亲人,然后感谢政府感谢党,感谢CCTVMTV,感谢老赵跟警察数熟等等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相反,是一片瓦砾,全村迁到宜昌.我喜欢这个结局.起码它还算真实.我猜测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被审查修改后不得以而为之的妥协.(我对导演还真是善良的说啊.)我的理解是,起码最后导演还是点题了(虽然我始终觉得班主在片子没开始多久就帮忙点题的台词实在傻的可以),就是所谓的落叶归根,其实是无根好归的.民工是一个无根的族群.可没有离开家乡的农民们呢?却也要被迫人为迁徙.一个操蛋的破坏生态跟平衡的拍脑袋工程,富了多少包工头跟大佬们不知道,但害得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背井离乡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不相信刘全有是自己喝死的,我更相信是工伤意外死的.(原故事的版本咱没狗狗,不清楚)这个片子本身最大的悲剧不是在于它把一个现实中的悲剧用喜剧的方式给表现出来了,就形式而言,如果它不是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妥协,本可以造给人更大的震撼.它最大悲剧在于它这么拍反而让人无法吞咽它的喜有见悲.就象王小波版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苦中做乐无可厚非,可还非要真把它当成"啊祖国,我是XXX,我多快乐"就真的太可悲了.这个希望表达黑色幽默却弄巧成拙的电影本身才是最黑色幽默的行为艺术.当然,导演可以说,我这在是拿老赵反讽呢.那么真可惜,这种反讽拍得也实在太有神似粉饰的嫌疑了.之所以打了还行,是因为无论如何,它再次也比<黄金甲><夜宴><无级>这类的片子要强得多。
也比<天下无贼>这种片子要强.所以还是得承认,在众多的傻B导演的傻B大片中,<落叶归根>还多少透露出了一些对现实的关注.
清明放假,偷偷摸摸会趴着电视,就是找电影看的.应该是有意为之,电视里放的不是<倩女幽魂><画皮>这样的鬼故事,就是<落叶归根>这样讲述农民背死人回家的故事.都看过不下两遍了..这是一部很典型的公路电影.公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只是一个片段,对观者来说,没有留下太多值得纪念的事物.但更能感受大叔的真诚与可爱.作为一个现代的城市人,不知道能看懂多少,但一定却能被它所感动.说到底很欣赏赵大叔的性格.貌似现在刻画大叔这个人物时,都会添加一些可爱,洒脱,木木的性格特征,让它与年龄做对比发差,给观者增加印象.4.5
尽管张扬把以休闲著称的成都作为宣传首站,但《落叶归根》的看片暨见面会,仍然只能用“遇冷”来形容。
张扬在台上站了十分钟不到,总共回答了两名记者的提问,主持人为了避免冷场,作了一大堆影院介绍,广告词一出,不仅惹得记者观众起哄,更是促使见面会草草收场。
这就是没有炒作的见面会,一没大腕明星,二没强劲猛料,三没红包入囊,也难怪娱记们金口难开了。
但从种种迹象来看,投资方此次是胸有成竹,铁定不靠炒作吃饭的,先前的“黄健翔将主持首映礼”“赵本山炮轰投资最多一千万”两个炒作点,都不了了之,首映主持换成了曾志伟,投资被确认为三千万。
估计投资方也怕几炒几炒,把这部好片炒烂了。
剧情很简单,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农民老赵背尸记。
尽管张扬说,灵感来自一篇报道,但我估计《死了都要爱》的流行,也给了他不少底气。
对于一个死去的兄弟,赵本山硬是想尽办法,要把他背回老家,途中遭遇的人情冷暖,便是展现给观众的一出悲喜剧。
有了赵本山出演背尸农民,影片就成功了一半,理由简单:一、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二、赵本山演农民岂止用本色来形容,不化妆就可以直接上,这话绝对没有贬损之意,他在接受采访时便说,我本来就一农民。
而片中不断出现的“大腕客串”更是为影片增色不少,郭德纳、夏雨、孙海英、李金斗、宋丹丹、郭涛等等,均有上佳表现。
只是让胡军扮演一个被妓女抛弃的懦夫,实在有点牵强,不说人家的影帝头衔,就说他刚凭乔峰一角风光大出,到了这年底,你就让别个哭得口水长流,落差实在有点大。
总的来说,“名导搭台,明星唱戏”是对观众的一种厚待,衣不如新,人不如旧,看个面熟,心里总要踏实点。
另外,片中的第二大主角——死人,没有启用明星,估计是个明星,就算混到三流四流也不愿来演这忌讳的角色的。
这个人叫洪启文,是张扬到云南选景时,去接他的司机,据说张扬是一眼看中他的“死人相”,于是洪师傅就硬手硬脚了几个月,建议他在拍完过后,向剧组讨个一年的桑拿票。
不过,据他说,连报酬都没什么。
真是“死”不瞑目啊!
影片的最后,老赵在警察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兄弟的家,但那个家已经面目全非,留下的地址在湖北某处,老赵要做的,是继续找下去。
这就是张扬要宣扬的“一条道走到黑”,换成徐静蕾的话便是“死扛也要爱”。
很欣喜,张扬居然悟到了张艺谋的精髓。
中国人是有“认死理”情节的,毛爷爷早就教训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所以,远有三顾茅庐把诸葛亮给顾出来了的,半近不远的有抗日战争坚持八年打下来了的,当下我们的国策四项基本原则,也是以四个坚持开头。
所以,在中国讲坚持的故事,只要讲好了,没有不认的。
中国人不会不对坚韧不拔肃然起敬,不会不给坚定不移捧场买单。
张艺谋早谙此道,于是几年前便有了《秋菊打官司》,一个打不死的秋菊,一个要走到黑的秋菊,就凭那股坚韧劲,俗眉俗眼的农妇也收了亿万观众的心。
回顾国内电影市场,《大腕》(2001年)《英雄》(2002年)《手机》(2003年)《天下无贼》(2004年)《无极》(2005年)。。。
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这些大腕级导演把国产电影市场撑了起来的同时,也把这天空遮了起来。
题材跟着名气上涨,很快脱离了草根,但经典就是值得效仿的,抓住传统这根弦,就没有走不通的路。
于是,张扬在家们导演无暇顾及的题材中,把秋菊变成了老赵,把打官司变成了背尸体,一个是为还未诞生的生命,一个是为已逝去的生命,但指导思想都是一个,那就是“一根筋”。
很巧合的是,《落叶归根》现在上映,和《黄金甲》仍在一个档期。
从不和平的方向说,张扬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用了张艺谋的成功套路,来与他的转型之作抗衡;但从和平的方向说,在老谋子投身奥运为国效力之时,张扬自降身份重拾其道,既发扬了坚韧不拔的光荣传统,又弥补了国产电影草根题材的空缺。
所以,无论怎样,《落叶归根》都是要顶的,看在都是国产片的份上,也不要和《黄金甲》硬拼了,当然,也拼不赢,在“黄金”年代,已有“好人”愦败的教训,张扬又何必重蹈老贾覆辙,再谱一曲《谁的眼泪在飞》。
毕竟,没有谁有义务为你的眼泪买单,关系到百姓荷包的事就是大事。
所以,在《黄金甲》强势袭击之后,《007皇家赌场》上映之前,捡一个青黄不接的关口,与毫无宣传的《面纱》赛赛跑,虽然有点胜之不武,但也是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
我突然才知道公路电影多适合中国。中间有些段落,一些风景+风俗的融入实在太赞了。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因为太刻意而不现实了。另外,所有的搞笑场面并不搞笑,有种刻意逗笑的感觉。
让我看到了浓浓的人情味。有点感动。
電視上看的. 當時還蠻感動的.
吐..
题材好,很多社会底层的阴暗和问题都被触及,但没能够深入。
这不是喜剧,虽然有引人发笑的地方
完全没有笑点
作为喜剧片,它并不算优秀。可它不只是喜剧片。
喜剧+剧情+公路片,样样都想沾,结果没一样拍得好。
2008-08
在2007年这个年份我看到这部电影,我觉得十分棒
可真够会折腾的。
假义气……哈哈哈
我与同性朋友的友谊,义气多于情谊.男人就应该这样,该抽烟喝酒讲义气的时候都不该逃避.
恩~还好~
小时候看的 比较扯
走着走着,绝望,走着走着,希望。中国的好人坏人,快乐悲伤。往家走,家没有了
穷人最好的祝福是:祝你下辈子翻身。结局留白也是妙。无论是主人公还是家人因三峡工程搬迁,都反映所谓经济发展都是以普通人做燃料。问题在于所有人都愿意享受红利,而不愿去做那个牛马。牺牲的人既没有获得应有的经济补偿,还被“大义”“家国情怀”这类价值观道德绑架。所以这类电影格外有意义,既然什么都做不了,那起码可以记录。其实越来越不喜看这类底层困苦/阶级差异的片了,因为看了会内耗,两个小时的电影(且还是幽默)就多次看不下去,更别提有相当多人一辈子都这样生存。相比看女性困境则可以激励自己,因为还年轻还有得选,还有很多同路人,近年全世界的女性斗争之路总体也是光明的。但还是看完了,因为阶级固化到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经济状况差异大的人,比起让自己傻傻开心,还是愿意多了解一些世界的真实险恶,多一点风险意识。
意外的好,勾起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