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星】
演配角的主角们1、这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新奇吧,虚构了一个电影的世界,这里面的人有主角有配角,还有废物2、感觉女主也没有演出那种生活中的配角,或者是废柴们的痛苦,仅仅只是电影里面的作为配角被忽视,这就很难让观众联系现实,产生共鸣3、女主换衣服那里,她的皮肤是真的白,虽然身材看起来不是很好。
她变成黑白之后(就脸上涂了灰色的粉)看起来真吓人,有点像鬼4、画面比较好看,对于被剪辑的设定(跳跃)、蒙太奇啥的,可能得对电影有比较深的了解的人才看得懂5、女主和那个男生的爱情还是有点套路,男主就是有点傻愣愣的,然后给一些送一些东西、陪伴,然后居然就成了6、有点像《楚门的世界》,只不过没有外面的人在看,以前我们可能只是看被剪辑过后的正片,但是现在该电影让我们看到电影世界里面的所有内容
它会卡带,会被剪辑,会回放,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是黑白色,他们不能说,他们看不见,他们会音画不同步…..但这世界还有另一个“完美”的版本,它有音乐,有字幕,有歌舞剧,有饱满的情绪,里面的人自带bgm,永远光鲜….你愿意活在哪个世界里呢?
最后的最后,黑白色的人生也有饱满的感情和动人的音乐,而做超人的主角也会怕高,演爱情戏的人也会用水管制造氛围,他们也会念不齐对白,也会有自己的缺陷。
打开最后一扇门,我们都存在于这个灰色的有无限可能的剪辑地带,我们的人生不是被设定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集就是会碰撞出无限可能字幕有什么意义呢?
给观众看的。
我从来都不相信观众。
当你生活在一个拍摄的世界里,主角是拥有专属BGM衣着光鲜的歌舞剧演员,配角衣着暗淡时刻准备着为主角服务,幕后人员则是被称作“废柴”的黑白人。
不同类型活在不同的环境里,过着不同的生活,而谁是什么角色取决于你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是什么角色等等。
那么,当你发现你根本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的时候,你该如何面对命运的安排和生活的艰难?
女生一直坚信自己只是失去了主角父亲的主角,她拥有自己的专属bgm也可以上主角课程,即使她因为配角母亲衣着始终朴素,但她有一个主角梦。
考试在即,对父亲的好奇探索和bgm紊乱让她一步步意识到也许事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她来到了学院,声音工厂,花絮世界去寻找。
最后她意识到不仅她不是主角,而是一家人都是幕后人员是黑白色的。
父亲没有去世,而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到“另一条故事线”做主角了。
也是这一刻,女生终于明白母亲为她做的牺牲和让步,而她也已经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主角。
这是一部“告诉你怎么拍电影的电影”。
不管是软科幻的设定,人物的区分,还是极度风格化的美术设计,都在讲述电影所营造的虚幻感并强调观众对主角的重视对其他演职人员的无视。
也正因如此,我坚信这是一部拍给配角和幕后人员的电影,每个人都该被看见都该拥有专属的音效,该有情绪该有生活,而不是重复台词也不是只存在在黑白花絮里。
另一方吧故事在讲述女生看见了母亲努力对自己的保护和培养,这是一个更常见的议题,但包裹在这样的设定和故事里显得特别且不生涩。
里面好多细节很搞怪,服务于整个剧的初始设定,等着开拍的不动的配角,底层混乱的背景音,可以主角随便要求的the end。
作为一名真实的幕后工作者,看到故事的全过程就非常心痛,总是不被看见不被重视为主角服务。
同时也发自内心的希望知道一名主角可以完美呈现使数以万计的黑白色的人的功劳,也许不需要被看见,但也不想被歧视被孤立吧。
即使不在人前,也真实的为电影付出的人,都该有姓名吧。
和自己的舞台。
2023北影节第十四场,英皇,个人2023北影节最佳。
设定、架构、脑洞、走心的小细节、总体上的完成度均是90分以上的水平,惊喜、震撼与深思兼有。
尽管有一些不那么完全经得起推敲之处,在我这里都不重要了。
好像是在电影中谈论电影的制作和生成,但又在局部回环审视,漂亮地处理了一些会呵呵一笑的东西,并延伸出对“故事(人生)是提前写好的吗?
”的终极一问。
那么戏梦空间中的故事线、审查和删改、场景、主角/配角/错角/废材等的区隔对立与扶助、台词与说台词/发声的权利,学校、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运行逻辑,均有了隐喻味道,可供对照。
相比于完全的现实主义(如《下一个素熙》),故事在奇幻外壳之下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去透视和理解社会运行的切入方式。
有距离感,及伴生而来的陌生化效果,但也更为冷静和疯狂。
一些小点,Silence那段也真是动人,“我给你一个可在喧闹时使用的声效”,真是动荡世界的一处安置,是真心啊。
Paula与外公、父亲画外音的那场戏有些困惑,但家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解,处理得比《瞬息全宇宙》舒服很多。
结尾众人突然一个个站起来,一部分统治者和主角们试图千方百计维持的体系轰然倒塌,或有些许猝然,却也解释得通。
不让我们听内心的声音,要用合乎规范的方式运行自己的情感来生成音乐并达到共情,可有几个机器真能百分百地信服和遵从?
如Cooper者怕是没有几人,这样的人越少越好!
撕裂和冲突是萦回的鬼魂,承认并打破才格外动人,这才是大厦重建的希望所在。
一些思考inspired by一起看电影的小伙伴,开场错过一丢丢但不影响对整部的感受,幸运的是一早一直守着手机学习竟然真的收到了票,甚至富有到做起了二道贩子三道贩子2333。
英皇这块屏幕是真值得!
北影节明年见!
和女票一起挑的这部 #戏梦空间 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个人觉得是近几年最好的反乌托邦电影。
好久没看地这么酣畅淋漓了。
优秀的新世界观建构使它有了一个出色反乌托邦电影的基础。
世界是一台巨大的戏,人生映射为剧本,工作映射为出演,阶级映射为主角(main character)配角(supporting character)以及废材(outtake),生活品质映射为专属声音背景音乐音效甚至小场景。
从宏观到微观,现实各物与电影名词的映射做的完整细节而巧妙。
电影选取非常有代表性的在主角学校就读渴望成为主角的配角女孩儿作为主人公(与英文名the ordinaries搭配的很好),讲述其为了寻找早逝的“主角”父亲留下的回放,屡屡违反自己的剧本离开routine在这出巨大的戏里的探险之旅。
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点事镜头和色彩的运用。
配角的叙事采用整齐划一的偏灰的冷色调,而主角的则使用各有缤纷的明艳的暖色调;也善于在画面内运用光线、空间体积、物体排布隔区等手法暗示人物的处境与站队。
(这是致敬闪灵吗hhh) 小姑娘在途中发现主角阶级统治这出戏时将优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圈定为特权,例如只有主角身上安有读心器来根据心境播放背景音;配角一天天做叶子衬着每天不同的花,为主角跑龙套;outtake意为被剪掉的镜头,正如废角像印第安人一样被划定一块区域生活,日日活在盖世太保的阴影之下干着苦力,专属背景音乐被定义为非法,甚至皮肤都是黑白的不能有颜色。
他们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比如男主就像个高ping战士处处被剪。
代表官方的机构称作学院,在这出戏里不“合法”的声音会被他们审核(用一种机器把嘴封死)然后吐出一个小药丸,行为会被他们剪掉(用“剪辑之枪”射击)。
在这样的设定下很自然地讲述了主角在工厂将废材如燃料般压榨用完即弃,学院对所有人的高压统治与思想控制,废材区交易声音气味特效的地下市场,他们对自己价值的持有到被剥夺或放弃到再发现,集会游行试图革命并被镇压等等作为推进女主寻父路上的一个个节点。
叙事的详略和显隐分配的是不错的,比如把男女主“不合伦理”的情愫作为一条暗线。
很喜欢一个细节,最后的主角考试里为女主撑腰但没有台词不敢乱说话的配角们用脚剁地合起来打节奏真的胜过千言万语。
缺点不仅有也比较明显。
当叙事过于宏大伏笔铺垫太多,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坑填不完填不好。
比如让女主皮肤维持颜色的药丸的来历,以及很重要的女主父亲的真相等都没有交代或语焉不详。
留下一个开放式匆匆结尾我不知道编剧是不敢写还是纯摆烂。
总之绝赞的设定加上没圆回来的诸多情节组成了这部电影,你可以说他完成度很高也可以说他完成度很烂,高情商:促进优质二创。
“睡前可不要太多蒙太奇哦。
”“他们让我们是黑白的,是为了不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颜色;他们不让我们有读心器,是为了不让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
”
这部影片的设定很有趣。
生活就是一场场被设计好的戏,戏和台词存在与否还将受到更高层级的审查限制。
演员们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世界观的营造还算完善,每个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世界里面人们分成主角,配角和废材。
最开始以为是想说社会阶层,有的人在世界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有的人被拒之门外,只能顺应规则,而有的人被动接受规则,无法在鲜活的生命中留下有温度的记忆与话语,就像是没有情绪,不需要被考虑,只需要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所谓使命,就像电视剧里没有背景音乐一闪而过的配角。
在一个只有主角才能被认可的时代,“配角”的身份都成为了有罪的判定,在“寻父”的道路上发掘“母亲”的意义,找到自己。
透过荧幕去看一部“元电影”,把电影的生产和组织摊平到我们的眼前,世界观的架构首先突出的“位置”的设定,出现在每个场景里的主角、配角,他们的所处的位置和负担的角色任务,日常观影体验中鲜少被注意到的一个部分,在这里却变成了主题,或者说,“另类的主角”。
架构好的舞台之上,我们看不到“艺术”的灵气,只是一个井井有条的、秩序分明的“工厂”,阶级分化为了主角、配角、花絮人员(main-supporting-outtakes)的不同设置,花絮人员的对主角的反抗也成为这个世界里戏仿的一场暴动。
培养主角的学院里,评价的标准却是情感的丰沛程度,外化为读心器识别生成的配乐,以及场景的匹配度。
母女关系、友情的描写也很出彩,结尾也可算作反动失败的“流放”。
画面设置很韦斯安德森,眼睛很舒服。
这部影片的设定很有趣。
生活就是一场场被设计好的戏,戏和台词存在与否还将受到更高层级的审查限制。
演员们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世界观的营造还算完善,每个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世界里面人们分成主角,配角和废材。
最开始以为是想说社会阶层,有的人在世界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有的人被拒之门外,只能顺应规则,而有的人被动接受规则,无法在鲜活的生命中留下有温度的记忆与话语,就像是没有情绪,不需要被考虑,只需要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所谓使命,就像电视剧里没有背景音乐一闪而过的配角。
用电影的语言搭建一个只有主角、配角、废角三类人存在的世界。
这个社会依然存在着等级、秩序和权势,主角制定社会规则,正如他们从出生就打上的标签一样,活在舞台的聚光灯下,顺理成章的成为大学里的统治者和教育者,拥有编写剧本、挑选主角、剪辑删除的权力。
同时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存放着被废弃演员的话语权,失去台词的演员就再没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废角是被放逐的牺牲者,被烙上了侵略者的标签,是统治者将放逐行为合理化,向后人隐藏一段不光彩的狼子野心。
他们的人生里不被允许听到音乐,否则就会被警察追逐、审判、关押。
让人倍感新颖的是,废角的展示方式是以降格、失真、黑白等电影效果呈现的,与众不同。
配角更像是一个个批量生产出的商品,被社会标准化,拿到被分配好的剧本和台词,随时都面临被剪辑的命运,害怕是他们内心埋藏的底色,每一天都过的小心翼翼,不敢暴露自己的缺陷,穿上合格的外衣配合主角演一场别人眼中的好戏。
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实现阶级的跨越,高级的科学技术和精英阶层的帮助缺一不可。
主角的剧本也像是一场精心粉饰的戏剧,真正掌握游戏规则的永远只是那寥寥可数的几个人,其他人哪怕拿到了主角的身份也不过是依靠出身或者掌握某一个绝无仅有的特技能够帮助稳定这个社会机制而已。
依然摆脱不了被掌控的命运。
看完了一场名叫戏梦空间的电影,仿佛作为主角走完了现实生活的前半生。
真实到分不清现实和戏梦。
导演在映后访谈中谈及拍摄的心路历程中说道:We live in our own box.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个人专属的盒子里,以自己为中心看待世界。
但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中享受了哪些特权,是其他人没有的。
什么时候应该讲自己的故事,什么时候可以将这个权利交托给别人,允许他人分享。
因为社会永远都有自己的主流运行机制,我们的思想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活跃,知己之优越,明他者之苦楚。
社会中时刻存在着不平衡,媒介存在的意义,是将这样的现实以信息的方式传递出去,不仅仅是存在,更是改变这种现状的理念。
作为一个导演,通过在自己的作品,寻求一种窗口传递,如何改变世界像我想象中的模样,把我对世界的认知,翻译成我电影的语言。
每每直视社会中糟糕的现状,不可否认,这部作品里包含Dystopia的色彩,但我依然说服自己一定要有Hope存在,一定要传递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
这部作品中是一种个人化的叙事,同时构建自己的身份和认知,从内容看,这是从底层汲取平实的人生体验,用形而下的个体经历和个性化叙事代替形而上的题材。
这是不是证明,一个人可以自我定义【我是谁】,还是说最终仍需要被社会认可,扮演社会中的一个或多个小角色。
自我是被自我定义还是被社会定义,听起来像是一个鸡和蛋谁先存在的问题。
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清楚,成为一个想成为的人,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塑造,进行自我的觉醒和反抗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果我想成为一个不被定义的人,那这个社会究竟用什么样子的标准框住人的手脚和行为。
也许这个过程中,单纯的一个个体【我是谁】不再那么重要,更有意义的是发觉【我们是谁】,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有自我认知的【我们】是更有意义的。
————————————————观影有感完结————————————————————所以,对我来说比较痛苦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强烈的个体意识,无法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的需求,接受了社会给予的规范,那,这样的人要如何才能意识到世界上存在形形色色的不一样的我们?
元电影(对于制作流程/术语/罐头笑声/掉帧)几重身份(扮演者本身/扮演的角色/电影里呈现的角色)权力等级关系(主角/配角/花絮演员/幕后花絮的破碎角色)——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小品——映射现实问题(罢工/反抗与暴力)它一定得是产业成熟之作,才能对其进行戏讽虚假的乌托邦痕迹(反乌托邦性质)——不允许杂音,剪辑,读心器音乐/随时的出框——一种打破(内部的)由戏剧组成的人生——无历史音乐的烘托的独白——一种希特勒医院灰色技术 数字化马赛克遮蔽丑陋情绪来源于扮演,人是空壳暖色调里的人头场景31外景晚上(不断提醒在拍摄)全景——中景英雄被减掉 被雪藏审查——文化极权无名的力量“我从来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开枪黑屏 反复回放剪辑之枪——默片隧道——不同滤镜不同场景或许不需要什么实质化的权力象征出现,所有的体制就在运行中(没有人看到剪辑的人是谁,)感觉像是人种屠杀楚门的世界(门布景)“我们在哪儿”“在拍摄中”“快接近结尾了”
“我的父亲是一个跳切……”
设定很有意思,但是主线和主角的动机没撑起来,有偶然性但是没必然性。如果说整个影片也是主角和配角所存在的宿命,那么女主角的剧情走向冲破枷锁打破既有台词也是一种“特殊”。喜欢这种声画实验,错位、跳切、最后大家纷纷起立的告解,略显鸡汤因为建置不足,也就不够有冲击力。喜欢女主告诉妈妈的那句,“你的对白是有限的 你永远不知道说什么”,和芭比里对母亲的描述暗合。
欣赏不了
背后是社会议题精彩强设定!读心器和剪辑枪很有意思!
反乌托邦还能这么跟电影史结合
色调很好看,影视角色和操作具象化,结尾处音效静音的瞬间特别感动。用很巧妙的设定讲述了个人认同,社会阶级这种庞大且陈旧的社会话题。
是一部刚开始看会觉得新奇有趣,越到结局反而感到无奈和痛苦的电影。有符号过于直白的缺点,却也内含多重巧思。主角配角花絮演员既指阶级也暗指多数少数或是主流边缘。希望讲述自己故事的结果,可能并不会像本片结尾那样美好。当然在个体层面女孩还是做到了与母亲的和解,而对父亲的寻找最终大概只证明你爸是谁不重要。
最后的跺脚?idea不错,但故事讲述和呈现比较平庸。
用电影角色和手段套出的反乌托邦故事,自然能让喜欢电影的人在元电影互指的意味中看出趣味,但剥去这层设定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寓言,目的指向性太明确,恰恰没有传达出它一直在强调的"emotions"。|非常适合在资料馆放,北影节竟然没排这部。[230425]
适合出长评来分析的青年迷影类型,小女主具备卓越的表演能力。但是!却是低分观众最正确的一集:整个观影感受完全是奇怪的,给人的感觉就像舞台剧甚至像小品,居然还插入印度片里才有的歌舞桥段;演员入戏正深,偏要用各种"旁白"或者新设定来打断,数次导致观众还未能消化理解就快速地共情到下一述点。不是说...你随便一部科幻片有资格让我看两遍电影,一遍遛梗概一遍抠细节这样去看的...对吗?必然是错的
“我们在哪儿”“在拍摄中,快到片尾了”“很近了吗”“就在片尾演职员表前”srds你们最后跺脚打节奏我真的以为你们要召唤沙虫了
挺好的构想拍得这么无聊
大哥别玩尬的 我害怕。这是谁想出来的演员自嗨片 。你猜猜,bgm坏了是谁在抗议?是他妈的幕后。。拜托,电影世界不是离了你们演员就不转的,你要想拍这个世界观,请给幕后人员一点尊重。。
非常奇特的一部电影,设定非常脑洞大开,值得五星的设定,四星的剧本,可惜感情还是落入了些俗套。最后一个开放式结局,感觉有点没能圆场。
真正的大开脑洞,在一个银幕角色宇宙中去划分阶层、制造矛盾、呼唤革命。我们看过很多系列宇宙中的英雄主人公乱炖,却没见过没想过那些更多得多的配角、路人甲,乃至被剧作和剪辑删除的角色会有着怎样的状态。不过和《浪潮》、《死亡实验》一样,总有着厉害创意脑洞的德国人,却缺乏将其讲述出色的能力,于是好多角色的独特行为和映射影视业的细节,反而都是令人费解的。这一切,又适合响起Joan Jett名曲《赛璐璐英雄》
无聊
有意思~
片尾时一个角色说,“我们不相信观众”。可是,电影结束后一位观众大喊一声NB,全场哄笑过后,在我后排的观众问我,“我们错过了什么彩蛋?”仿佛观众成为了角色,角色成为了观众。电影内外的有趣互文是电影院外独自观影所难以体验的。另,在配角们一起跺脚时,我总觉得下一秒就要广告植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横扫饥饿,做回自己!”黑白人物吃下士力架后变成彩色……#BJIFF 2023.4.23
《边缘者之歌》。故事讲得太平庸和拖沓,悬念并没有太大意义,亏得套了个元电影的躯壳才显得生动一些。高开低走,一开始的想象力和世界观预设很有趣,包括在逃亡过程中通过剪切来表达权力的介入,非常有创意。但叙事节奏时快时慢,太多线索都不完整也不明确。母亲每次出场明明如预设程序一般说着台词,是如何弄来药与妆造、使得那些Outtakes能混入最终的会场(而不仅仅是赞颂母亲)?究竟大屠杀是怎么回事(而不仅仅是政治影射)?最终人物逃出舞台,如何在Abschnitt之间延续和生存(而不仅仅是戏仿楚门的世界)?当然最让我咯噔的还是演出那一幕,叙事和表演完全屈从于刻板印象,道貌岸然的掌权者瞬间转换立场,那些角色自曝缺陷依然像是执行程序,“vorbestimmte Storyline是否存在”这个议题显得毫无意义。
感觉整个世界观没有交代得很清楚,导致一直代入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