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了《心之石》,北欧风,静谧又冷峻,一群青春期萌动的孩子,绝美。
影片从片头的一群男孩钓鱼开始,片尾又以一个小男孩钓鱼结束,而两次钓上来的石斑鱼却有着不同的命运,片头的它被男孩们踩死后被Thor丢进海里,片尾的它被小男孩骂了几句后被丢入海里获得重生。
Christian便是那石斑鱼,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不被人们接受,加上父母长期的吵架,公开出柜后的事例带来的恐惧,Thor不理解并与其他女孩在一起,他绝望了,他歇斯底里地哭,却无人理解。
他对Thor的喜欢从一开始的调侃打闹,过渡到默默注视Thor与其他女孩的互动,最后以认真的一个吻结束么,这份情感应该会一直延续下去,至于它是什么形式,已然不重要了。
影片中的Christian应该是自杀过三次,第一次在帐篷过夜后,独自一人走到那小湖边,然后慢慢走进湖中心,把头扎进湖中,泥沙涌起,污浊翻腾,直到最后,他才猛地从湖中仰起了头。
第二次是在悬崖边,面对父亲的施压,和周围人异样的态度,他走向悬崖,闭上了眼,呼吸短促,忽的一声,被父亲拦下才终了。
第三次,是在马厩里放声大哭后,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做了什么,之后再次出现是以一个在异地医院里的病人这种台词穿插在影片中的。
Christian无疑是我最心疼的人,相比Thor,他承受的要多得多。
Thor,他倔强又害羞,对于性这种陌生的东西,他充满了青春期男孩的好奇和兴奋。
然而这种冲动,造成的一系列事情,却给Christian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面对家庭的破碎,好友的奇怪举动,他困惑又恼怒,凭什么,他要承受这一切,凭什么他不能安安静静地抱得美人归。
结束Christian和Thor,再来看影片本身,影片中很多人不解的是,有些片段,或者说,大部分片段,着色基调是很深又很暗的,有些就是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得到或急促或扬长的低语,有时候只能听到在床上翻身所引起的被褥摩擦的声响。
影片本身就不是喜剧片,加上同性恋这根线由始至终贯穿,基调是哀伤的,甚至是悲痛的。
整体很协调,拍摄风格极美,有些场景截图完全可以说是摄影作品。
不过,两个小时的片子,对于我来说有点长,中间断了一段时间,并没有连续完整地看下去,或许一开始就知道是悲剧,所以才不忍心看下去吧。
最后,表白结尾Thor给Christian的额头吻,以及颜值爆表的Christian。
心中若有石,方知其轻重。
青春的烦恼、成长的疼痛,性意识觉醒的羞愧和压抑,性别探索和身份认同的障碍,最根源的其实还是来自于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索尔的父亲角色缺失,母亲不善和孩子沟通,竟然还被亲生女儿slut-shaming;克里斯蒂安父亲粗暴强硬、只会通过暴力解决问题,母亲是神色憔悴唯命是从的家庭妇女形象,本身也是被囚禁在这个家庭的受害者。
冰岛小渔村消息闭塞思想保守,同龄玩伴嘴中的闲语其实反映的是他们父母的观点和态度。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好像鱼被缺氧的环境裹挟,磕碰得一身伤痕,垂死挣扎、无路可退。
这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不可避免的历程,因此每个人都会产生共鸣,同性标签只是为这个话题带来了更多复杂的不可控性。
希望所有上岸的鱼,都能早日回归海洋、重获新生。
前言: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靠近冰岛,这个昼夜交替时间如此巨大的国家。
整整两个小时里,我仿佛脱离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走进了导演记忆里的冰岛渔村、以及他懵懂不安的少年时代。
我就这样被导演任性且真实的摄影见证了他的年少——他的电影里: 鱼村 、草地 、长夜、短昼、深海 、蓝天 、高原 、悬崖、一望无际的原野、少男少女的性觉醒以及克里斯蒂安的性取向…… 说导演任性而写实是因为他从头到尾都不打光,大概是——(我猜的)为了体现原始生活而几乎不作任何摄影的灯光效果 这样好处就是真实让人融入 坏处却是把人逼的压抑不能再压抑 一大片一大片黑乎乎的长镜头 几乎要让我怀疑自己是否瞎了……加上电影整体上都是哀伤的基调 虽然的确显得格外清流却又令人避而远之 ,如果没耐心会视觉疲劳甚至心理崩溃1.“出柜”感情部分我就省略不说。
花了几乎两个多小时铺垫和叙述,把男孩之间最细腻最真实的感情一步一步、平缓地、顺其自然地表现出来:〔一些吻 一些拥抱 一些肢体接触都是克里斯蒂安口中的开玩笑——(直到宴会上被抖出来的画像,才真正被迫出柜)〕这样的极端出柜,就像那被海水无情地冲上岸的石鱼一样 完全暴露在人们的视线里 却无法自救 。
2.石鱼 电影的风景还原了真实的冰岛鱼村生活。
兴许是因为没有开发过 那里居民靠捕鱼和牲畜动物为主食。
不过导演却并不想呈现自然和动物之美,所以我们不得不看见里面给了好多好多动物尸体特写 比如 山羊 大雁 鱼等等 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石鱼 :石鱼即也是克里斯蒂安。
导演之所以有意这样安排,便是因为这种鱼和鱼类里的异类——同时对应我们男主是人类里的性少数者。
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石鱼也是鱼 性少数也是人 即使看起来特殊一点点 那也是看起来而已 克里斯蒂安被出柜后遭同龄男生嘲讽 ——同时对应在电影里石鱼因为是不被接受的鱼类 所以被人类肆意被践踏 被用力摔进海里:【这一幕片头和片尾都有】 只不过在片头里,石鱼是被拾起 是被咒骂 是被嫌弃 是遭人凌辱 是始终没有活路 是沉入海底没了希望 也象征少年破碎的心 、从而导致他选择了自杀 而片尾的石鱼,虽然依旧被不理解被讨厌着扔进深海 可是它最终却在海洋深处里摆动了身体 接着它看见一束光线 朝着那束光游了过去。
与之相应的,结尾暗恋对象对他的额头那亲亲一吻 便是对自杀未遂的克里斯蒂安一个欣慰美好的理解。
冰岛凛冽的寒风似乎永远在横行,而漫漫长夜也裹挟于此。
阴郁冷峻,孤独疏离,海水的笞打,树丛的抽搐,荒野的漫无不尽,暗红色的深夜,喘息声和黑暗交织,让我们无法断定,是黑夜吞噬了我们,还是我们抽离了黑夜。
而在这空旷的暗白色和青紫色里,我们看到了少年间觉醒的爱,看到了不可言说的美和痛。
影片开场,透明的日光和海浪,光影背后的沉默少年,因为一群突然出现的鱼而兴奋不已。
却不知,一条与众不同的石鱼的出现,我们看到了北欧少年的蛮荒之力和内心抵触。
这是一道无形的围墙,尽管荒野无垠,海风恣意,导演已然在这条被踩的浸透鲜血的石鱼身上倾注了太多遐思。
电影中,导演用细腻的手法克制地表现克里斯蒂安情感的渗透,爱的蔓延。
在废弃的车里,我们看到了克里斯蒂安的试探。
两个少年的嬉笑打闹,对于克里斯蒂安来说,这也许是唯一可以亲近的方式。
克里斯蒂安爱索尔,但他无法言说,这悄然匿藏在心底的爱,像是一道蓝色的线,流淌在他的每一根血管里,推挤着他而又按捺着他。
塞林格在他的短篇小说《破碎故事之心》里面说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多么真切!
爱一个人,你希望他快乐。
他紧紧抱住索尔,在他耳边说道,相信我,我会为你做任何事情。
他愿意为了索尔,去帮他追求心仪的女孩。
爱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是一场认真的仪式。
在一起玩大冒险时,索尔随意地亲了他一下,克里斯蒂安推开了他,夺门而出。
但这深沉而又沉默的爱啊,几乎要吞噬了他。
他站在悬崖边,呼啸的风从耳旁吹过,他想要跳下去,结束这了不着边际的痛苦。
他赤身走进绿草萋萋的水塘,把头埋进水中,无声地呐喊,撕裂般宣泄。
他躺在荒草丛中,任凭自己沉沦。
他躲在马厩里,放声哭泣,这一刻他歇斯底里,不再沉寂。
而他又是如此孤独,不会有人关切,也没有人能共情,除了屏幕外的我们。
克里斯蒂安的爱是纯粹的。
柔和的灯光下,画像前,他与索尔依偎在一起,肌肤的碰触,眼神的对接,克制而又浓烈。
悬崖边上,当他终于奋力拉索尔上来,以为会失去索尔的克里斯蒂安紧紧拥住索尔,泣不成声。
索尔或许此刻终于明白,这早已超越了友情,眼前充斥的爱是何种概念。
“今晚我想一个人,克里斯蒂安,别再这么怪怪的。
” 静谧而忧伤的镜头,压抑的色调,短短两句话,那道蓝色的线,仿佛撕开了一道裂谷。
可是爱不能强求,所以克里斯蒂安选择从这个世界消失,留下最后一抹尊严。
而当这一切开始退后,索尔似乎失去了一切,坚若磐石的友谊,懵懂稚嫩的爱情。
他哭泣,被殴打,他孤身一人,可他又得到了一切,醒彻的爱,来得刚好。
最后,克里斯蒂安成功获救,索尔半夜偷偷潜入克里斯蒂安的卧室,彼此的对视和沉默,逐渐饱和的色调,临走前在他的额头轻轻地一吻,有抱歉,有理解,也有接受。
而这似乎达成了一种和解,对过去,对现在。
此刻,两个沉默少年之间的情感,如同冰蓝色的海域,透彻而又沉郁。
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说过,电影院就像一个暗箱,观众的位置就像被固定在暗箱上的一个小孔,银幕上的故事就像是另一个秘密世界,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像是从一个小孔窥视他人的世界,黑暗的放映条件和圆熟的叙事成规给我们一种窥视他人隐秘生活的安全幻觉。
屏幕外的我们,体察着两位少年的爱的觉醒和困惑,爱的痴迷和挣扎。
克里斯蒂安,正如电影开场那条被少年们嫌弃踩踏的石鱼,那只宁愿折翼也要挣脱绳索的飞鸟,无声倾诉着这不得为人知的爱。
影片最后,索尔望着那只不讨人喜欢的石鱼被一少年扔进大海,镜头久久定格。
不久,那条似乎已经死去的石鱼抖动了尾巴,向幽暗海底深处游去。
这里,我们看到了新生,看到了挣脱于枷锁之外的自在呼吸。
此时的克里斯蒂安,似乎也不再如困兽之斗,那颗心之石也已石沉大海,找到归处。
回望关于同性之爱的电影,千般细腻,万般柔情,不仅不止于情,更超然于物外。
我自己的爱达荷里,“我爱你,而你不用付我钱”。
断背山里,“把你的牛仔服放到我的牛仔服里面,我想这样守护你”。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那个吻和你的衬衫,是我从你那里得到的一切”。
莫里斯里,“如果你丢下我,我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余生”。
故园风雨后里,“爱是为了你,对抗全世界”。
春光乍泄里,“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蓝宇里,“你知道么,你的一切一切,我都喜欢”。
是啊,在爱情里,我们都一样。
结尾奉上一句情话:如果我是索尔,我会好好爱你,克里斯蒂安。
【1 - 鲸之谷】推荐搭配导演的另外一部短片《鲸之谷》观看,《心之石》可以看成是《鲸之谷》的扩充版。
两部片子最大的契合点之一,就是对尸体露骨运用的极致。
如果说《鲸之谷》中鲸鱼庞大的尸体带给人的是霎时的震撼,那么《心之石》则反复地用不同动物的尸体来讲人的感官控制在一种将要腐烂的不安中。
拔掉鳃的鱼、自己啄掉双腿的海鸥、焚烧后焦黑的羊,这些都被赤裸地抛洒在镜头下。
而更为微妙的是,这些都是北欧乡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它们就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
【2 - 脸盲】脸盲症发作,一直没认清Thor的大姐和Beth,导致前半段一直以为这是部骨科伦理片。
【3 - 腐烂的鱼】Thor的被遗忘在家门外腐烂的鱼,与Thor始终得不到回应的对Beth的心意暗合。
而腐烂的鱼随Thor的内裤消失在水中,也意味着这一段翻篇,Thor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当然,这也是Christian的转折点【4 - 双手】Thor、Christian和Christian的父亲到悬崖边采集海鸥蛋。
Christian站在悬崖边张望,他的父亲见状想提醒他注意安全。
Christian被父亲吓了一跳,他的第一反应,是伸出双手惊恐地捂住头。
这是我最心痛Christian的一个时刻【5 - 呐喊】Christian在马厩里的呐喊彻底地颠覆了他露营早起后在湖中的呐喊。
那是他第一次将自己的呐喊彻底地暴露在空气中。
那是他最勇敢的时刻。
而在下一秒,他看见了悬在栏杆上的手枪。
【6 - 掰弯】与《鲸之谷》截然不同的是,在这部影片里引入了大量的女性主要角色。
与其他所谓”直弯“电影相比,“Thor究竟是否对Christian怀有爱情”绝对不是电影争论的焦点。
导演无意将《心之石》的结局设定为与《鲸之谷》一样两相呼应的“快乐结局”,而是将一直一弯两条主线贯穿到底。
那是两条有相似之处却又处处不同的性意识觉醒过程。
毋庸置疑的是Thor与Christian之间不可磨灭的深厚感情。
而如何对这段感情定义,则并不是电影试图解决的了。
再说,Thor在临结尾前对Beth的索吻,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7 - Stonefish】电影的最后一击是在最后的十秒钟。
当那条Stonefish被Thor重新丢回水中,僵直不动,宛如在湖中无声呐喊的Christian死去。
它不断下沉,但就在快要消失的两秒之前,那条鱼突然摆动着游了起来。
那一刻,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导演。
2017-06-18
一如既往的北欧片,清新,冷峻,两个小时略显冗长,摄影很棒,优美的风景令人迷醉,漆黑的场景惹人遐想,编导通过内敛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两个男孩的性觉醒和性取向,从友情到暗恋,最终走向了一个沉重的结局,看完后心里就像压着块石头难受,当真是片如其名《心之石》!
看过之后让人感觉疼痛的电影。
上一次让我疼的电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
因为丑陋而被践踏毁灭的石鱼,咬断自己被束缚的脚而飞走的海鸟,还有经历着阵痛的青春期,那阴郁冰冷的镜头下的残酷青春。
当我们和这个世界的规定动作格格不入,当我们逐渐被这个世界孤立、抛弃…做一只不再被钓上岸的石鱼可好?
冷峻沉暗,却又清新凌冽的冰岛风格。
美得让人压抑。
Thor和Christian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北欧乡村中相伴成长,是每天都要见面的好友。
是,Christian想放生误钓上的石鱼Thor帮助保护它;是,会踹废弃汽车砸掉车窗一起搞破坏;是,Thor喜欢一个女孩子Christian会尽其所能帮他追到手;是,为了帮Thor在他女朋友面前保住面子,Christian会做很多不想做甚至做了会被父亲暴打的事…… 他们是这样要好的朋友。
但也是,Thor因为年纪尚小没发育成熟被同伴在泳池狂扯泳裤嘲笑时,Christian一把推开两个小鬼大喊“别惹他”;也是,Thor的姐姐要求两人化妆后相拥静坐为她提供画画素材时,Christian对Thor克制而浓郁的眼神;也是,在湖边帐篷里Christian鬼迷心窍与Hanna亲吻抚摸后惊慌不安却在Thor握住手时立刻平稳下来的心脏;也是,Thor被Christian的爸爸强制要求在悬崖上掏鸟蛋拉绳上升时,突生意外险逃坠崖危险后Christian牢牢的拥抱;也是,被出柜被Thor无意地推开被看见Thor与女友的亲密后痛不欲生在马厩里崩溃选择自杀的Christian……他们也是这样一个苦苦暗恋一个不知如何面对的微妙朋友。
看过很多LGBT的电影,似乎都逃脱不了“克制”二字。
大面积的“留黑”虽然快要让我眼瞎,但看到屏幕里自己的眼睛,仿佛突然看清了自己,也着实贴近故事情节。
禁锢下的浓郁更加戳心,但也更加压抑,就像湖边露营的那个早晨,Christian穿条内裤走到湖中央,深吸一口气后闷头砸入湖水,在水中无声地呐喊着。
他们是否成长了?
其实我无法判断,因为成长实在抽象,每个人对成长的定义也不同,唯一确定的是,他们不复初始的单纯,装了太多心事,变成了正宗的致郁冰岛人。
是的,在这个几乎处于上帝视角的国家,国民患抑郁症的概率却十分高,大概是,活到了一定的高度吧。
我猜那晚Christian在马厩里,眼前不断闪过的是那条被人踩死的小丑鱼、那只被绑住只能自断双脚选择自由的海鸥、那些被豺狗咬过不得不击杀焚烧的绵羊……异类,生存或是毁灭?
自杀后的Christian抢救了回来,被父母关在家里,拒绝Thor的会见。
Thor爬窗翻入Christian的卧室,得知他要搬家,听他说“没事的,一切都会好的”,Thor还说会去新家看他,Christian缓缓地答应了。
此时Christian的妈妈发现儿子卧室门反锁害怕他又自杀,吓得立刻锤门,Thor必须要走了。
Thor在Christian的额头印下一吻。
石鱼被钓起后依然不太讨喜,孩子却只是骂了句脏话,然后把它抛了出去。
沉啊沉啊沉啊……石鱼突然抖动尾巴,灵活地翻身游走了。
男主看起来就像是个十二岁的小朋友,但片中应该也没有多大,所以啊我觉得冰岛的小朋友太孤独了吧,那种冰冷黑暗的色调,让我不得不拉上窗帘,有的镜头还是还是看不清,冰岛好美,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冷感
冰岛真的好美我只在世界地图上看见过并记住过雷克雅未克,好像以前也看过冰岛的电影,这是第一部想写点什么的片子北欧性观念开放,家庭婚姻关系淡薄,离婚率很高,所以孩子们显得太孤独了,经常看北欧的片子的少年都是单亲家庭,有父母要么父亲会打人,要么母亲是醉鬼
索尔开开心心钓上来的鱼给母亲,结果母亲把它放臭让他扔掉
他沉入湖里哭的时候太揪心了克里斯蒂安沉入湖里哭的时候,还有他父母打架他跑到索尔家里找他却发现他去了喜欢的姑娘家里然后在黑暗中痛哭的时候,都太让我心疼这个男孩了。
这是有的短评写的,真的写的很好"克里斯蒂安是那条因为与众不同而被打死的石鱼,是被豺狗咬死的温柔无辜的绵羊,但也是那只咬断双脚逃走的海鸟,也是最后那条被丢进海后,翻转过来,尾巴一摆,最后游向幽暗海底深处的与众不同的石鱼。
非常喜欢片中与世隔绝暗无天日的北欧小渔村,极寒极夜的高纬度环境,少年们性觉醒的美和痛,阴郁冷峻"
索尔就像他生命里唯一的阳光"石鱼是鱼中的异类,不是被伤害就是被孤立,其它生物都不敢冒险与之亲密,像极了克里斯蒂安,也像极了我们。
""就只看到了爱…看到了我最喜欢的画面,看到了美和痛,看到了光影背后的沉默少年,躲在阴影里的阿多尼斯……逆光的反射,空荡的白色和青紫色,暗红色的深夜,喘息声和黑暗交织,深色的海浪不断拍打,一种别离,被丢回水中的石鱼,游向深处……"
我觉得,也许是克里斯蒂安的爱太强烈,所以索尔也动摇了,他会去偷偷看那副画,他会打回去辱骂克里斯蒂安的红毛小子,会在知道克里斯蒂安自杀怅然若失,会在他父母不让他见他的时候发疯,也会用小计谋偷偷爬上他家的窗子,坐在床边握着他的手,会在逃离前,温柔的吻他的额头
只可惜结局也许克里斯蒂安真的要搬去雷克雅未克也许不会也许他们永远也不会再见面这都是未知的了P.S 这种冷感的片子太戳我
有机会想去世界各地看看啊
怎么说呢!
经历过的都会懂吧!
那种内心深处的震荡,无人看到的痛哭。
影片的里好几处场景黑屏上映照出自己的脸,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起来那些自己曾做过的同样的事,也曾有着同样的心情。
最后的那条石鱼我原以为它同样死去了,看了评论之后又重新回去看了一遍,的确,到了最后,石鱼翻了个身,鱼肚子上的白色闪了一下,游向了深海。
没什么,无论如何,所有的心终有一天石沉大海,跌到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再也记不起从前的斑斓……
Chrsitian和Thor是生活在与世隔绝冰岛的两位同龄人。
因为经常互为玩伴,形影不离,不仅仅是周边的小伙伴,甚至是大人经常都拿他们两个开玩笑,戏谑地称他们为Faggot。
起初两人不以为意,全把这些流言蜚语当作耳旁风,充耳不闻。
可是随着小镇上一位青年因为性取向的原因遭到非议甚至是暴力对待而选择离开,加上正值青春期的二人,斥力和引力在两人之间轮番作祟。
青春期成长的迷茫让Christian和Thor深陷迷茫,不言说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巨大危机。
无法接受自己是同性恋事实的Christian选择了自杀,但未遂。
人尽皆知所导致的流言蜚语迫使Christian一家离开小镇,像那位出走的青年一般,向更大地方走去,而空留Thor一人孤苦伶仃。
Christian带着眼泪离开了小镇,Thor只留下了一句虚无缥缈的承诺:我会来雷克雅未克见你。
电影的主题是成长的痛苦,具体体现在青春期身份认同上。
青春期时期的成长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自己第一以及第二性器官在激素的作用下逐渐成熟,标志着自己向“大人”所迈进。
另一方面,因为自己“小孩”的皮囊,而有着“大人”的灵魂,这种拉扯会使青春期的孩子感到痛苦。
典型人物代表就是本片里的Christian。
在成长过程中,他恐惧自己是同性恋,他不敢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他不敢去接受自己的身份,而选择了自杀-最愚笨的选择。
大人的灵魂催促着他要赶快蜕变,速做决定,而小孩的皮囊限制了成长的迅速,这也就是迷茫的原因之一。
此片里同龄人有着一个夏天的时间的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而对于我们东亚人而言,我们或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我们不曾拥有的夏天里所应该做的。
社会,家族,或者是自己的因素,导致我们无心去探讨性启蒙,性成熟,更不要去探讨接纳自己和认识自己了。
我们就像赶鸭子上架一样,从一个状态迅速到了另一个状态。
虽然体型同比增长,可是思想却还是停留在幼小阶段,而要达到与另一个状态多相比拟的成熟,则可能要让我们在青春期之后用额外的时间去偿还和补偿。
家庭的因素也是导致Thor和Christian两人悲剧的诱因。
Thor母亲是一位不懂性节制的女人,而Christian父母不合,也有家庭暴力的情况。
这些家庭的不和睦使得他们难以和自己的血亲言说自己在青春期过程中所遇到的身份认同危机。
而同龄人,充斥的反同心理让这两人先入为主地判断-这是一条死路。
而对于两人之间,放佛是有一层薄纱,我等待你优先,可是你却等到我捅破那层窗户纸来主动。
Christian家庭最后选择前往大城市,或许是较为开明的选择。
有更多的人,有更广阔的风景,有更为开明的见解,Christian也能接触到之前所没能接触到的一切。
曾经所居住之地可能只有Thor一人值得留念,可是时间一过,谁还记得谁是谁的谁呢。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Christian和Thor两人游玩看到废旧车上海鸥的断脚。
Christian说海鸥是咬断自己的脚才获得自由的。
Christian何尝不是咬断了自己的脚呢?
他想要成长,所以他选择了痛苦。
他把脑袋埋进湖里尖叫,他在漆黑的马厩里呜咽。
他不承认自己和Thor的情愫,他觉得痛苦。
就像泰勒丝在Midnight Rain里所写到He wanted it comfortable, I wanted that pain.Christian选择了痛苦,他选择了去拥抱自己的成长,他选择了去接受自己的身份。
他用自杀未遂证实了自己在身份认同过程中的痛苦以及不言说,他经历了痛苦,他也拥抱了成长。
他离开了生活很久之地,离开了自己的朋友,离开了Thor,因为在自杀未遂之后,My town was a waste land.成长一体两面,痛苦和荣耀总是相伴相行。
成长是阳光,成长是午夜雨。
成长是开进死胡同的玛莎拉蒂,光鲜美丽,但同时与痛苦同行。
又是如此残酷。
三星半,两个主角看起来不像是同一个年龄阶段的
咋说捏,看不清还不好看。
冰冷的空气,稚嫩的少年,一切青春的幻想都是那么真挚,摄影精致得令人窒息。
喜欢友邻那句,冰岛就是天然的摄影棚。即便一派绿色的夏日,仍旧透露着一股冰冷的凉意。克制内敛、节奏缓慢甚至有些闷的电影,孤独伴随着绵长的青春期好像永远走不到头,也回不了头。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冰岛,一个极度缺电的国家。很难接受小朋友们演情感这么丰富的电影,对海峡风光也无感,一般。
原本就一般的情节还要配上如此恶劣的打光,好几幕我以为自己是在听有声书。
在真实而略显残酷的《心之石》上,躺着、坐着和站着一群因精力过剩而注定要被「欲望」试探吸引,注定要为「性」失身丧命,注定要为「爱」困扰烦忧的少年人。幸或不幸的是,普通而正常的一些人先被发现、挑走和吃掉,罕见而另类的《一些怪人》则注定要被排挤、剩下和甩掉。显然,就像《鱿鱼和鲸》一样,这是一部看了开头就会令你想要继续追下去的作品。因为在缓慢而细致展开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人在面对各种不受掌控的偶然和必然事件时的抉择及其后果是极具个人意义,也是颇具参考价值的内容。有人抱怨观影过程中眼前「漆黑」一片,难道这不正是命运最本真、最迷人和最遗憾的地方吗?在没认识《史蒂文斯小姐》之前,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呢?在知道《星星女孩》从哪来到哪去之后,我们又有什么可迷茫和抱怨的呢?Just waiting
你成就了谁的青春,谁又成为你的回忆。存在即是合理
我把电脑屏幕开到最亮都看不清楚在演什么东西,现在的gay片都要拍成这样吗,这片子好看的地方就只有海报了
冰岛青春残酷物语 少年少女们的成长、觉醒、痛苦和挣扎都太残忍了 然而没有那么多什么都看不见一片漆黑的地方就好了
尝试了两次 观感还是很差
三分之一的打光简直想哭。两个不同男生的性觉醒,一个焦躁,一个痛苦。父权、闭塞的环境、冰岛近乎与世隔绝的孤独,他最终能给他的不过是额头的亲吻和一句粉饰太平的约定。游走的石头鱼,希望你再也不要被钓上来了。
北欧诸国的电影都这样:凌冽,沉默和充满大量的空镜头;既很像世外,又发现是封闭威严的世界角落(以前看过一部同名小说改编的《一切很安静》也如此);应该没什么能比青春期性意识觉醒所造成的不安、恐慌和破坏性更大的,更何况当你是与其他鱼都不同的丑陋石鱼时;在这个阶段,我们太容易伤害他人……
主角细腻、敏感的表演在冗长的剧情中消失殆尽。
石鱼是鱼中的异类,不是被伤害就是被孤立,其它生物都不敢冒险与之亲密,像极了克里斯蒂安,也像极了我们。
过家家。《亲密》与此片相比,确实要真诚很多。以这个年纪的小朋友,即便性觉醒,恐怕更多的是无尽的困惑,从而演变成一些暴力问题。这部片子导演似乎在诉说的是成年或者近成年阶段的故事,但套在没长毛的小孩子身上,而且整个故事是闭环的,这是有问题的。至于克里斯蒂安那一枪为什么不死,究竟咋了,有什么可掩藏的?视点本来已经跑出去了,但最后又要坚守一个视点了,这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勉强自我说服。只不过是将成年人的故事套在了小孩子身上而已,故事本身没什么新鲜。走到威尼斯,靠的是议题的红利和影像的基本功罢了,文本无甚价值。 还有,冰岛小孩不用上学吗?不用做功课吗?怎么全是操着大人的口气,做着大人的模样,那些乱七八糟的成年人问题,毛都没长,关心得着吗?
暗沉而冷寂,不少镜头黑乎乎的,就当欣赏冰岛小渔村来看了。最重要的是,攻受关系竟然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嘛,帅帅的卷毛小哥竟然是那个默默哭泣为情自杀的受,导演你......
北欧很喜欢拍摄青春题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