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心之石

Hjartasteinn,同心石,石沉心海(港),青春寂光物语(台),Heartstone

主演:巴尔德尔·埃纳尔松,布勒·辛瑞克松,迪尔娅·瓦尔斯多提,卡特拉·尼亚斯多提,约妮娜·索迪斯·卡尔斯多提,兰·雷格纳斯多提,妮娜·道格·菲利普斯多提,斯

类型:电影地区:冰岛,丹麦语言:冰岛语年份:2016

《心之石》剧照

心之石 剧照 NO.1心之石 剧照 NO.2心之石 剧照 NO.3心之石 剧照 NO.4心之石 剧照 NO.5心之石 剧照 NO.6心之石 剧照 NO.13心之石 剧照 NO.14心之石 剧照 NO.15心之石 剧照 NO.16心之石 剧照 NO.17心之石 剧照 NO.18心之石 剧照 NO.19心之石 剧照 NO.20

《心之石》剧情介绍

心之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冰岛的一个偏远渔村,两个情同手足的男孩开始面对成长和觉醒。其中一个男孩爱上一个女孩,而另一个男孩则发现他对最好的小伙伴有着另一层感情。这是一个难忘的夏天,他们将以出人意料的姿态进入成人世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美国之子误打误撞第二季夺命剑生死权杖真假哥窑瓶战场上的小人球五月八月家政夫三田园7回归摇滚皮影十天十夜幼儿园的男阿姨布朗夫人的儿子们第一季竹马其外,天降其中美丽背后无证之爱神明渴望游戏他们都已死去梦想成真长路归家兄弟班马戏团迷情七号房的礼物丑闻第三季一拳超人第二季OVA3铁原纪行野山鹰开拓者们六扇门之血手奇谭

《心之石》长篇影评

 1 ) 悲剧不仅仅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犹豫了很久,还是打算写写这部电影。

很久没在豆瓣写影评了,一方面自己忙了,一方面也对今年的电影颇为失望。

在经历了去年的 等等之后,再看看今年的电影,确实比较平淡。

出现之前,我甚至觉得如果把 放在今年都可能笑到最后。

之所以犹豫,无非是一个很幼稚的想法在作祟。

“为什么他们要一言不合就跳舞?

”电影的开场真的让我懵了,甚至后来再听原声碟,都还能回忆起刚进电影院的尴尬。

这份尴尬其实不能怪我,怪就要怪好莱坞现在炒冷饭之多,让我们对类型片越来越适应。

很多时候我觉得,看好莱坞电影变成了吃饭。

当你拿起筷子,看到茄子时,你的味蕾上面就仿佛已经蒙上了一层薄油,里面有着肉沫的香气;当你的筷子夹向茄子时,味蕾上又浮现了豆角的味道,哪怕那盘子里并没有豆角;而当你最终把茄子放进嘴里时,一种“终于放心了的感觉”才浮上心头。

没错,我吃的是肉末茄子。

看看今年的几部佳作吧:今年高分电影的第一阵容,基本上被迪士尼今年井喷式的高质量佳作所垄断。

这三部可以说是新的动漫电影的标杆,而且不仅个个质量上层,连类型都有严格的区分,做到了不炒冷饭之余,还挖掘出了新的深度。

夸够了我司(咳咳),再仔细一想,真的没有什么好的电影了。

自然不错,但毕竟还是爆米花电影;也不错,但是受众范围过小;我个人认为排名前五的,虽然都在电影院揪住了我的心,但绝对没有看完想要起立鼓掌的程度。

没错,对一部电影的最高赞赏,就是在结尾处黑幕的那一刹那,有一股想要起立鼓掌的冲动。

所以就是这么一部开头尴尬,细水长流,最后让你泛起冲动的电影。

它像什么电影呢?

很多人说过了,像

但不知道多少人像我一样,看的时候想起了<500 days of summer>。

同样的春夏秋冬又一冬,流逝的都是爱情。

但流逝的都是爱情吗?

所以说,联想有时是害人的。

刚到夏天时,我就确定这一定是一部悲剧。

无论他们两人如何相爱,最后都不会走到一起。

可我跟紫霞刚好相反:我猜到了结尾,却没猜到那盖世英雄,和七色的云彩。

剧情是老套的,你只需要看任何一篇有关键情节透露的影评,就可以知道整个剧情的走向。

其老套程度,跟里面高斯林的座驾差不多,都带着令人难受的年代差感。

很多时候你会质疑导演是不是故意的,让复古的服装、音乐和车辆被一台碎裂屏幕的iPhone带走了气氛。

所以导演甚至没有去处理这些看起来拙劣的漏洞。

在这部电影里,所有这一切只是作料。

有人说得对,这部电影带着浓浓的滤镜感,配上诸多洛杉矶的景色,让你一度怀疑导演是不是请了一堆街头艺术家,连布景的功夫都省略了。

尤其是咖啡馆的戏,从头到尾都吐露出导演的恶意。

浮夸的店员,周围人们的表情,不知道从何而来的世界之窗感的法式风情,都让人觉得过于刻意。

这一切在天文馆升华到了极致。

背景和人物都在极其浮夸且粗糙的特效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

这又跟<500 days of summer>后半段那段动画一样,有人喜欢,有人认为极其破坏意境。

到这里,这部电影充其量算是致敬,像极了今年另一部年代感十足,剧情表现极其糟糕的< Hail, Caesar!>,让人觉得这又是一部导演卖弄情怀的好莱坞系列风情片。

然而,电影之所以保持对电视剧的艺术力碾压,靠的不再是剧情(从开始,电影在剧情上就已经无法和电视剧分庭抗礼了),而是戏剧张力,和恰到好处可以让观众捕捉到的细节处理。

一个小细节:高斯林在餐厅撞开艾玛·斯通,现场一片哄笑,大家心里都觉得,这是个低级的导演包袱;但在结尾处,再次回放同一画面时,却在两人碰触的那一刹那,整个颠倒了剧情,绝妙的配乐(预定奥斯卡)适时响起,带观众进入了另一个可能的未来世界,让人们看到了人们心目中想看到的结局。

戏剧张力:在人们随着导演的镜头结束想象后,像是喝完咖啡后嘴角的巧克力屑沫还没有擦掉,人们还沉浸在那一点点细碎的甜蜜里,却又回到了钢琴上的手,高斯林的尾音,和艾玛斯通的正脸。

当人们以为导演要撕碎一切刚刚建起来的美好时,高斯林终于抬头了。

两人双面交接时,露出了笑脸,音乐随之激昂,用一种交响曲的方式结束了整部幕剧。

而这,就是我没有猜到的那七色云彩。

结尾是好的,两人都有了各自可以拥有的最好的结局。

两人在追逐梦想中失去的只是爱情,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明明是梦想成真的结尾,却带着耐人寻味的悲剧感,这是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最见功力的地方。

人们都说,悲剧要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是典型的莎士比亚式悲剧,即人物在生活中的失意,都带着原罪感和命运感,仿佛一切的悲剧都是注定的(当然,注定式的悲剧是人类先天最能接受的悲剧,与宗教的成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悲剧早已经不再是那样简单的悲剧。

很多人写这部电影的影评都说,这部电影是复古电影,主打怀旧。

有人因此给了高分,有人因此觉得索然无味。

但我想说的是,认为这部电影是复古电影,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且不说怕是第一次有人将洛杉矶这个巨星都市拍得这样小巧,就算单讲这部电影的剧情,在冬去春来又一冬时,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爱情剧,人、景、乐三者的结合(两人在特写下的面部张力,爵士乐吧的景调以及交响曲式的音乐),就像是歌剧和舞台剧一样紧密,排练般精准。

这种对电影元素的调度和把控能力,是这部电影得以做到看似复古,实则创新的关键,也是需要影迷反复琢磨的一种数学式的美感。

肉末茄子。

就像之前说的,心里想的是肉末茄子,吃起来才会觉得香。

少部分人对这部电影的差评,在我看来多半来自于此:在观影之前或中途就将它类型化,便失去了品味细节的心理建设。

这是部看重细节的电影,也是讲悲剧拍出新高度的电影。

2016年还有一个月,不出意外,它就是今年最佳。

 2 ) 吃不进的少女春药

对不住大家,这部能在豆瓣能刷到9.1分的《La La Land》,我就是要唱唱反调。

国内的朋友也别急,3月就会上映了。

这里还有个海量剧透预警,如果你仍然期待花两个小时做一场梦,这篇也先别看了。

去看的原因很简单,身边的少女朋友强行喂我吃了一颗安利:此片关于梦想,关于错过,最重要的是,画面美到无药可救。

最后,我还体验了传说中的『男默女泪』,因为少女语重心长的致命一击:『真的好感人,我都看哭了呢......』然而我坐在影院里,硬生生也没挤出一滴眼泪。

当然,电影有很多用『你厉害啪啪啪』来追捧的点,一开始的长镜头就值得让人倒吸一口冷气,从音乐到歌舞到摄影都可以给五星好评,最后一段蒙太奇相信也是赚足泪水。

金球奖也是集齐七枚召唤神龙了。

不过就凭人设硬伤这一点,就让我一直很出戏。

说的就是石头姐你啊喂!

简单说下这对cp。

石头姐扮演的女主Mia,设定是一个兜里揣着女明星梦实际却在洛杉矶屡试屡败的loser,6年来事业毫无起色,平时在咖啡店主职发梦,兼职打工,爱好宅。

而高司令这位男主Seb,是略显清高的爵士发烧友,无奈生不逢时,要么是在餐厅可有可无地伴唱,要么是在派对唱小曲儿助兴,总之靠走穴混场营生。

都挺惨的。

两人好上之前,一共三次眉来眼去。

第一次,在颇有山鸡特色的世纪大堵车中,开小差路怒症女司机向超车男司机比中指。

第二次,在圣诞夜忘带钥匙无法回家的马大哈女主,一只孤魂野鬼飘到男主伴奏的餐厅,刚想表达对男主才华的艳羡之情,却因失业男主心情不佳被浇冷水。

第三次,女主发现男主是派对助兴乐队主唱,故意点唱大俗辣歌曲。

后来不知怎么的,派对结束,插着队找着车两个人就跳起了踢踏舞......这,这就好上了......

蛤?

不过毕竟是两个颜好的落魄人,不管人家有没有溜进闭馆的科技馆星空下飞起,在一起也是名正言顺。

童话故事里的爱和梦想都是有敌人的,按照编剧的套路,就是要开虐了。

那么问题马上就来了!

石头姐和高司令在一起之前有这么个现任,而石头姐摇着『我要去追寻我的爱情了!

』的大旗,竟然吃着饭就甩脸走人了,留下现任和现任的朋友们一脸懵逼。

看到这里,我就想,导演觉得观众是会被主角光环闪瞎双眼的,并且人设离崩也不远了。

当梦想不能变现,高司令的旧时好友John Legend向他抛出了橄榄枝,『00后不买帐有毛用,爵士就是被你们这种老古板害死的!

』。

高司令欲拒还迎,领着可观的薪水,撸着键盘和乐队巡演去了。

此处插播一场高潮戏。

男主回来给女主过生日,女主开作,你老出差我俩咋整?

你真的喜欢那种音乐?

接着步步紧逼,你的音乐梦想似森莫!

男主一句话拆穿,『你当初和我在一起就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当真是说得一点也没错。

女主甩着怨妇脸就走,饭焦了,留下哔哔哔直响的警报器。

与此同时,女主心里打着靠原创话剧一炮而红的小算盘,吭哧吭哧埋头苦写。

还有一个小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曾经的好闺蜜跑来和女主说『求带飞』的时候,女主不经心地回复,『可这是我一个人的独白话剧耶!

』,我当下就翻了个白眼。

首演当天,出差的男主没出现,台下观众寥寥,租的剧院也没回本。

多少人日复一日地经营着自己的梦想,而女主只演了一次,就带着碎一地的玻璃心哭着闹着回娘家去了。

所谓梦想,她不配。

要不是男主开着老爷车找去女主老家,在住宅区乱按喇叭只为叫醒一个有手机的女人,轮得到女主去试镜讲自己姑姑的巴黎奇遇记?

另外,男主当初去巡演,女主拼命打着梦想的幌子捆绑,而女主试镜时听说要去巴黎排3个月拍4个月,却头也不回地表示『我愿意』。

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了。

五年后,男主真的完成了开一个爵士酒吧的梦想,座无虚席我眼中却只有你。

女主成为了家庭事业双收的闪亮明星,她挽着体面的丈夫坐在bar里,却脑补了和前任的结局。

于男主的梦想,她贡献的,不过一个logo和当年一瓢冷水而已。

这并不是什么『要梦想还是要爱情』的人生命题,在最后一段蒙太奇里,闪耀的只是噼啪作响得荷尔蒙。

他们要的从来都是梦想,尤其对女主来说,可能和谁走入婚姻都一样。

那也说不上什么错过了,只不过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我遇到过那个你。

 3 ) 與夢想對立的只是現實嗎?

(本文同步獨家刊登於ViewMovie,如欲轉載請先詢問確認)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這位備受矚目的新人導編,近年遇上了一種有趣的「善意困境」。

意思即:觀眾往往會以一種自認善意來解讀他的片,將這些片的解釋朝向自己更想看見,通常也更善良的方向,令他聲勢大漲。

例如將《進擊的鼓手》(Whiplash)解讀為一位少年鼓手以苦學換來成就的勵志雞湯,或著將《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解讀為一齣男女主角因為追夢來到洛杉磯彼此相愛,最後又為了追夢而忍痛分開的夢碎故事。

這實在令人費解。

事實上,達米恩查澤雷恐怕是世上對夢想家最苛刻、與善良最無緣的一位電影人了。

他的電影全能在以一種不張揚但不隱諱的異音,來表達他極度偏激的生活剖面──對沒有才能者的否定,與非議。

《進擊的鼓手》便是如此。

這齣故事在勵志故事的線性皮相,屢屢暗示了悲劇的種子,暗示鼓手苦學換來的絕非成就,而是悲劇。

劇中從頭到尾都迴避了此人有無才能的描寫,他苦練的成果究竟是否有他自我感覺如此良好也從未有一位外人肯定,唯獨他的偏執、心魔、把得到老師點頭與公開演出當成藝術唯一成就的瘋狂,被無限放大了。

最後他學業事業雙失,假若又真無打擊才能,他的人生將會多麼悽慘,可想而知。

這種悲劇,何來一絲一毫的勵志成分?

《樂來越愛你》便是這份悲劇觀念的延續。

塞巴斯蒂安(Sebastian)跟米亞(Mia)無法在洛杉磯一舉成名,不止因為現實殘酷,更是因為他們沒有走紅的本錢──他們想做藝術,卻無才也無德。

賽巴斯蒂安成日抱怨人人對爵士樂缺乏認識的嘴臉,正是他對爵士聖地被頂讓給森巴小吃百般奚落近乎歧視的同一張臉;他不允許第一次光臨爵士樂現場的聽眾聽錯任何一個音符,卻容許自己在多次進出的住宅社區隨地按車喇叭只為叫醒一個有手機的女人。

米亞對同居人出入洛杉磯各大派對積極找尋事業合作的舉動不以為然,認為市儈,但當她獲邀影人飯局卻吃到一半為了私事直接站起來一句未說就走人,然後在理應保持敬意的戲院站在銀幕旁擋住所有觀眾視線來找一個有手機的男人。

這倆個人成日希冀全世界尊重他們在意的事物(爵士、表演),卻嚴重缺乏理解體會其他人的世界的雅量,性格大大缺陷。

而一如《進擊的鼓手》,賽巴斯蒂安的前友人辦樂團辦得風生水起卻直到有人出事才勉強找他頂替,米亞屢次試鏡不順而自編自演的舞台劇則乏人問津更無更無好評,這些安排都婉轉暗示了他們的表現並非自認的懷才不遇,而是沒有輝煌到足令外人容許這份缺陷。

然而,靠著與現實妥協,無才無德的人竟然成功了。

僅僅過了五年,塞巴斯蒂安(Sebastian)就有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私人酒吧,米亞就成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跨國明星,只因為他們捨棄了自我與因應自我而生的愛情。

這種安排,正是不該把《樂來越愛你》簡單區分為夢想/現實對立的俗論的原因,捨棄自我聽來如此罪惡,實則不然。

若用結尾那一顆「如夢一場」,與今年故事主題如出一轍、更同為三大影展開幕片的《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拿來比較便能明白,《咖啡愛情》詮釋的現實是時間推移,令眾人被放在自己不想安上的位置,人不變但立場會變,時光永遠無法回頭。

《樂來越愛你》卻不然,男女主角能獲得一輩子最渴望的成就,正正在於他們人變了,在五年的時間內砥礪出可上檯面的才能、亦或磨掉了自溺自以為的不敬惡習,甚至兩者皆是,來換得造就自己。

換言之,妥協現實讓他們成為各方面都更好的人,才能與品德都是。

只靠犧牲一場愛情的惆惆悵悵,就能換來這一切變化,還會自動變成更好的人?

這才是比美夢成真更大的童話,名為成人童話的童話。

與夢想對立的未必是現實,也可能是另一場夢。

「當掉你的褲子,保有你的思想。

」(瘂弦引詩),《樂來越愛你》將這層關係拉的更為必然,夢與現實的關係成了一座倆頭都是夢的蹺蹺板,男女主角捨棄了一端,另一端就會自動昇空,彷彿命運是能自己決定的,只要妥協就能萬事順利,即使無才無德也一樣。

當然,這一切也許只是巧合。

達米恩查澤雷仍然是鼓勵夢想的,也鼓勵人人追夢,不要把才能與否放在心上,《進擊的鼓手》與《樂來越愛你》中的異音,不過是陪襯而已。

然而,假若如此,則更大的悲劇便會姍姍來遲,因為整齣劇真正與觀眾身處的現實靠攏的只剩一件事,便是那些對爵士樂與電影業的悲鳴。

片中講得很白,爵士即將消音,除非它能轉型;電影確實正在失去活力,中資大舉進駐與老戲院的收場便是證明(這種觀點頗有爭議,不過順其片中氛圍,姑且提之)。

換言之,這不是一齣稱頌爵士不滅、電影不死的號角,這是一首輓歌,一次反動,如同開場那段發生在公路上的百人車陣舞,塞車越是苦悶,步伐就越想跳靈活;秋天越是死沉,讚頌夏天的歌聲就越是深沉。

越大的苦痛只能用越強的歡愉來淹沒。

這就是全片的映照。

在男女主角有緣無份的愛情背後,真正邁向死寂的,是看似造就他們的舞臺本身。

 4 ) 如果你也做过梦

前往影院看La La Land的路上,年末的纽约气温已经零下。

我靠在车窗上,看到影院对面的剧院亮起Broadway音乐剧Holiday Inn的巨大电子招牌,时代广场霓虹闪烁。

我突然想起这一年来共事过的演员和导演,一场场戏落幕后大家各奔前程,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纷纷登上了更大的全美巡演舞台,拿到了高收视美剧的常驻角色,签了工会,进了更大的经纪公司……我想着了不起的他们,不知道属于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然后进了影厅,坐在黑暗里默默流了今年为电影落得最多的一场泪。

我对导演Damien Chazelle的感激大于赞叹。

因为他在这部片中对生活细节的真实还原,因为他对逐梦人缘于无比惜取的心领神会。

导演远远不止懂得有关追梦的一切,他不止记得,不止对此记忆犹新,还一改前作《爆裂鼓手》中对待艺术追求激进冷峻的态度,小心翼翼地为这份心意慷慨铺陈上洋洋洒洒的一层金。

那片闪耀的金,是导演对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的致敬与礼赞。

这部年轻的歌舞片中,俯拾皆是歌舞片最辉煌时期散落的传奇碎片。

在导演全新的创意编排下,这些因岁月变迁逐渐从观众心中蒙尘褪色,本该仅属于经典歌舞片爱好者敝帚自珍的怀旧片段,在半个世纪后的银幕上得以再一度激荡回响。

天文台星空中梦幻般的翩翩双人舞剪影取材自迪士尼经典动画电影《睡美人》;夜幕低垂,遥望于万家灯火之上,男女主角在路灯下倾情一舞的灵感来自1953年的经典歌舞片The Band Wagon与1937年的歌舞片Shall We Dance, 女主Mia和女伴们在大马路上的惊鸿一瞥改编自1969年的歌舞片Sweet Charity; 几代人的心头好Singin' in the Rain也大量出现在了诸如Sebastian手抚灯柱唱歌的经典再演绎,最后的幻境群舞也同样借鉴了An American in Paris的芭蕾桥段。

不止场景与编舞,服装与影片色调同样充斥着黄金时代的怀旧情怀,可以时时看到1964年的法国电影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与另一部1967年的法国歌舞片杰作The Young Girls of Rochefort中的色彩美学对本片电影画面深入骨髓的影响。

若不是现代科技与生活元素的提醒,抛开现代剧情,几乎让人错觉这一切故事发生于过去许久的另一个时空。

那方流光溢彩的金,更是LA,那个永远都恍如缥缈梦境一般的西岸城市。

置身其中会觉得呼吸间都是全城逐梦者的激昂叹息,一个离开之后想起会觉得人生中也有过绮梦一场的地方。

我想起两年前,我决定逃离使我倍感憋闷无梦可做的北加州,带上我自己十几个箱子的所有家当,驱车九小时后在深夜到达了LA的新住处。

第二天清晨走在房子前面安静的小径上,那时我所看到的朝霞,整片天空粉紫中泛着金,空气中充满足以麻醉所有初到不安和失败痛楚的清甜。

我一瞬间意识到,这就是LA。

这里的所有一切,无论何处都不会再有,这座城市,绝不能够被任何一处其他地方替代。

它是LA,也叫LA LA LAND。

LA LA LAND让所有逐梦的人相信,此地不可被替代,千万里迢迢来到这里的逐梦人也同样如此。

本片的故事,始于此,却注定源源不绝。

推开窗户是Another Day of Sun, 并无新事。

换一对主角,又必将是在同一片土地上另一番逐梦的全新篇章。

Mia是一个演员。

每一次试镜都是一次足以转变命运的机会,可机遇却与她一次又一次地错肩;Sebastian是一个沉迷爵士乐的钢琴师,梦想着开一家爵士乐酒吧。

而在现实中,只能暂居别人店面的一方琴键前违心地为漫不经心的食客演奏他觉得无比愚蠢的圣诞颂歌。

世界上有一种悲剧是一种人自以为理解另一种人,可他们往往能理解的,只有自己。

可当同一种人遇到一起,幸运的是他们会迅速识别出彼此的属性,很有可能就会爆发欣赏与惺惺相惜。

可危险的是,他们也太过了解彼此的弱点。

他们因为志同道合而相爱,也因为太过了解对方而爆发争执,因为不够了解爱情而失落,最后因为更爱自己而分开。

Ryan Gosling一如既往的好。

他抓得住所有情绪的细节与转折,却毫无矫饰感。

他的感情戏一向无比真挚,痛击人心最柔的软肋,足以让观众痛他所痛,甚至爱他所爱(重点推荐他与米歇尔·威廉姆斯合作的《蓝色情人节》,尤其最后一段厨房分手戏堪称精彩至极)。

另外,他在这部歌舞片中的爵士钢琴演奏非常到位,夜色中与Emma Stone的舞蹈,即使有一些生涩,却落得恰到好处,外加场景的梦幻与镜头的适时推动,依旧看得人热血沸腾。

Emma Stone贡献出了她在大银幕上最精彩的一次演出。

她的银幕角色设定被青春的女大学生框住太久,Mia这个角色对她而言是一次巨大突破。

我看着她所演绎的Mia在LA真实地挣扎与赚取生活,怀揣着成为演员的热望,经受着各种不断花样翻新的挫折。

我看着她在影片中的那些美丽剪影,内心感叹这个角色足以在多年后依然成为她名下演绎过的经典。

而Emma Stone塑造的这个有血有肉的角色,演员Mia,也让我在银幕前掉了两小时的眼泪。

Mia刚对着漫不经心的Casting Director演了第一段台词就被打断,她知道这一次又是徒劳无功,却仍努力对着他们绽出一个微笑;出门时无比愤怒地脱下外套,露出里面衬衫上来不及洗的咖啡渍;Mia愤愤地说,任何再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以打断甚至毁掉我的一段试镜;Mia在独幕剧谢幕时发现上座率的冷清,甚至连Sebastian都没有到场支持;吵架分居后的Sebastian在朦胧中接到找Mia的电话,本想随便打发掉,却发现是试镜的电话。

他一瞬间坐起来很认真地问,“Casting?";Mia在独幕剧票房失利的挫败感中回到父母家,旧日的小房间里摆满了每个做过舞台梦的theatre kids都有的演出照、海报和代表戏剧界的古希腊剧面具 (🎭); 以及Mia在那场最终改变了她与Sebastian彼此命运的电影试镜中,她没有拿到剧本,意外之中临时娓娓道来的一首逐梦人唱段……这些这些,还有更多的场景,身后都有观众在笑。

我却只觉得心如刀绞,泪水一瞬间汹涌而下。

这些细节,通通透露出导演对演员的appreciation。

一切细节还原得无比真实,即使作为笑点,也毫无嘲讽取笑之意。

其实这就是真实的演员生活。

这一点,也让作为演员的我尤为感激。

已经记不清推开过多少次试镜的大门,背着琴谱从雪花纷飞的早春走到酷热难当的烈日,一扇扇门背后的脸孔是什么样的。

微笑的疲倦的严肃的怪诞的面无表情的若有所思的挑剔苛刻的……我全都看过。

微笑问好,向琴师递上钢琴伴奏谱,低声告诉他节拍,确认好之后走到房间中央,走向他们视线的中心,然后闭上眼睛深呼吸。

看着一幅幅面孔上面白墙的某处虚空,逐渐只看到一副我的故事中的面孔。

四周暗下去,远处一束光柔柔打来,这寸方圆只剩我的面孔明亮。

我张开嘴,开始传达早已烂熟于心的唱词。

房间里的其他人都消失,只剩下我,讲述故事。

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

结果呢?

有人简短直白地致谢,不留任何好与坏的讯息;有人在纸上刷刷地写着什么,询问我更进一步的问题;有当场交头感叹“太好了”的赞许;也有戛然而止的打断,前一刻还打到我脸上的光瞬间灭下去。

没有遗憾。

我没有一次留过遗憾,因为我相信自己的声音。

我已经为你分享了我最爱的一段故事,和独一无二的我。

You take it or leave it. 然后笑着祝他们接下来有美好的一天。

收起琴谱走出大门,把这段经历抛在脑后,直到一封offer在几天后传到邮箱。

从事这一行,永远不该追问太多。

记得每一次第一场演出开场前全身血液仿佛盛载着玫瑰花刺一般的焦灼扎人。

舞台上炙热的射灯足以安抚一切紧张,观众的欢笑与掌声永远比美酒醉人。

而在最末几场演出的后台,我靠着门框几乎快落泪,此番结束又是失业,花了大把时间相处排练的整个剧组所有人又要各奔东西,心中无限落寞。

然后再次重复一切,重新出击面对无数个肯定与更多成倍的拒绝。

演员应该属于这世界上最不急功近利的人群之一,因为每一个在舞台上闪耀的人,花了多少时间磨练准备与等待。

不在意无数个拒绝,因为值得在意的只有肯定。

而电影的结尾也并不那么过分理想化。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失败者,只有半途而废。

这个各自成功的结果,坚守的人值得。

这个行业,永远不会辜负真正有才华并且一直坚持待在圈子里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圈子,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多人。

音乐在这部片中与电影画面与剪辑完美契合,大量长镜头与运镜结合得行云流水,一切音乐顺着故事情节推动与人物情感自然而然地流淌,完美地在大银幕上表达出人物的所思所想。

唱段只在必要时出现,因此并没有大部分歌舞片备受观众诟病的生硬感。

每个唱段中,重复多次的旋律动听且随着人物故事走向有些许变奏,所有歌词也始终维持在高水准,用词寥寥几笔,真诚简单地勾勒出了影片主题与主人公所面临的境遇,且非常普世。

即使与电影本身分开单独拎出来听,依然是动人的篇章。

看到许多好莱坞影评人说这部电影催人泪下,有多少人借着这部影片哭自己。

她做演员不是为了成名变成万人景仰的大明星;他爱爵士乐不是为了拍照出碟赚大把的钱。

功成名就自然很好,至少可以照顾好自己;实现梦想也值得吐气扬眉。

可最可贵的不是这些。

是逐梦的年轻时光。

是被好奇所振奋得不停练习的日日夜夜。

是在外界不断的拒绝中互相激励扶持的一双手。

是面对质疑与嘲笑的温柔一笑—— I will be great. 是在一片炙热沙漠上建造起浮华残酷的好莱坞,每日都有人黯然梦碎的LA LA LAND。

结局最美的是那一颌首。

互相见证与追忆往昔,然后回归各自一手建立的生活。

点头致意,泪花与微笑共同溶于深蓝夜色,此时无声胜有声。

You see, I made it.Yes, that's marvelous we both made it, even if we did separately.

 5 ) 我们歌唱爱情,也终将独自远行

(文/杨时旸)“可是,这太怀旧了。

”“就是因为它太怀旧了啊。

”处于热恋中的米娅把自己写的剧本分享给男友塞巴斯蒂安。

她不太自信,急需鼓励,但也害怕言不由衷鼓励会鼓动着自己更加不切实际,但塞巴斯蒂安真的喜欢那剧本中散发着的迷人的怀旧气息。

有关怀旧的这两句对话几乎就是85后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借着男女主角的口说出了自己的心绪。

是的,《爱乐之城》是一部“太怀旧”的电影,显得和这个时代大银幕上溢出的塑料感的流光溢彩格格不入。

达米安·沙泽勒像个坚定的反潮流者,怀揣着一颗与生俱来的老灵魂,固执地把一个当代故事涂抹上做旧的色彩。

从开场那段在拥堵的高架桥上的歌舞开始,这一点就已经显露无疑。

其实,不只是色彩和韵味,《爱乐之城》中的一切都是“怀旧的”——爱情、梦想、失落与遗憾,这些主题又有哪个没有泛着复古的光泽呢?

换句话说,这部电影有着有趣的“分裂”,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夸张的外部形式——大规模的歌舞和那些烘托感情的超现实拼接,而与此同时,它故事中的一切又都如此古典。

客观地讲,无论是出演塞巴斯蒂安的高司令还是饰演米娅的石头姐,他们的舞姿也不过尔尔,并不花哨和讨巧,但就是有一种特别贴合主题的、恰如其分的笨拙。

这个故事书写了爱情最经典的样貌:二人识于低微,相互扶持,坚信未来终会闪耀。

沦落于饭店弹奏圣诞歌的塞巴斯蒂安梦想恢复爵士乐的伟大传统,屈居于咖啡馆做服务员的米娅坚信戏剧的独特力量,但现实却有着不动声色的强硬和残忍,他们各自偶遇机会,也曾短暂迷失,后来在某个岔路失去了彼此,又在多年后重逢,但也只能相视一笑。

你看,还有什么比这更古典的都市爱情故事吗?

所以,北上广的年轻人们对于这部电影心有戚戚,并不令人意外,一对儿奔赴大城市实现梦想的年轻人,在各种阻挠中,奋力抓住彼此。

那对恋人又是多少人的镜像呢?

贫困中的热恋,分手后的成功,梦想的通路与歧途,人生的一切不可知与不可得。

《爱乐之城》中呈现了爱情在普遍意义上的一切甜蜜与哀愁。

从某个角度看,它像是歌舞版的《Begin Again》,又像是《爱在……》三部曲中的男女主角错失了彼此后的续集,他们的爱情突然而至,降临如电光火石,最终到了岔路的路口,二人也同样不知所措,顺水推舟,各自漂流。

他们坐在山顶的长椅上,米娅问,“我们到哪了?

”塞巴斯蒂安顾左右言它地说了个地名,米娅说,“我是说我们之间走到哪了?

”是啊,这几乎是每一对恋人的终极命题。

你总要有个说法,要么更进一步,要么各自撤退。

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都处在了一种小心翼翼维系平衡,但故意躲避抉择的状态中。

那种状态不可能永恒,但就是那种微妙的不可知让所有人迷醉。

或许,这种感觉才是热恋吧,摇晃、刺激、一切都有可能,而一切也都会在瞬间熄灭。

《爱乐之城》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不只呈现了某种炽热,还呈现了爱情中的吊诡。

塞巴斯蒂安的老友在他落魄时来找他,让他加入自己的乐队,有着不错的薪水,大公司的资源,全国的巡演以及各大杂志的封面,只是,那音乐有点别扭,部分满足自己,部分服务他人,按照塞巴斯蒂安以往的性格,他或许会不屑地拒绝,但彼时,他已经反抗得太久,即便他再格格不入,即便他再有着“原教旨主义”的爵士梦,但他也会被润物无声的现实感染和融化掉一角。

他接下了那份工作,逐渐沉溺于掌声和商业回报。

他觉得自己的选择会讨女友米娅的欢心,至少这些物质基础会让二人的关系更加稳定,但在米娅心里,对方的行为或许正在流于平庸,那些时髦的电子音乐正在默默地腐蚀这个男人曾经坚固又伟大的梦想,现在,坐在自己面前,讨论着巡演和收益的塞巴斯蒂安,不过正在成为一个操持着钢琴的业务员,开始认可平庸,甚至享受平庸。

有时,爱情就是如此不可言说,有些人注定只能彼此牵手走过荆棘,有些人只能共同享受坦途,当你觉得为了讨好对方,试图改变自己,有时却正在走向反面。

《爱乐之城》呈现了爱情和梦想,但其实并没有声嘶力竭地歌颂爱情与梦想,它写它们的光彩,也写它们的无奈,那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也有命中注定的分离。

所以,你眼见着爱情即将成全,梦想即将成功,但导演就倾覆了一锅鸡汤。

米娅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甜蜜的生活,成为耀眼的明星,塞巴斯蒂安有了自己的爵士俱乐部,面对人头攒动的观众,他无需再去用那些时髦的音符迎合大众。

你说,这一切是人们努力奔赴的结果,还是命运中不可捉摸的定夺?

他们就是无法在一起实现这一切,圆满终是梦幻。

出生于1985年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对于音乐题材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无论是上一部备受关注的《爆裂鼓手》还是这次的《爱乐之城》,其中的主人公都像他自己一样执着又疯狂。

而他也不只会书写癫狂,他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柔软的一击。

米娅曾经随口说了一嘴,自己的老家在一座图书馆的前面,在他门分手许久之后,一个导演的选角电话打到了塞巴斯蒂安的手机上,他凭借着那句话的印象,找到了米娅的家。

爱情意味着,有些事,你偶然提起,我却永远记得。

这部电影的原名是《La La land》,这个词汇很难准确的翻译,它是洛杉矶的昵称,也是俚语中迷醉和白日梦的意思。

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多年后的重逢,他们相视一笑的告别和那段音乐中对二人感情的回溯与幻想,这一切,在如今看来就像个泡沫与幻梦。

啦啦啦,我们唱过,然后淡忘。

 6 ) 伪理想主义者的世俗成功之路

开宗明义,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从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开始,我就不喜欢。

充满了刻意的算计和讨好,好像是一个优等生对解题方法十分清楚,对批卷老师的口味非常明白,所以精心安排了整体的布局,任何可以安排高潮的地方,非常刻意的放置了迷影梗:比如对旧好莱坞的致敬,对片场制度的致敬,对传统歌舞片的致敬,对老电影院的怀旧,对老电影的回顾,对传统转场方法叠化和圆圈遮挡镜头的使用,对蒙太奇的使用,对环绕镜头和快速横摇的使用。

问题是,满篇的致敬梗,不断让人出戏和跳戏,无法真正融入电影想讲述的普通的爱情故事里。

**爱情**米娅完成最后一次试镜后,她和塞巴斯蒂安坐在天文台的长椅上。

塞巴斯蒂安对她说:如果试镜成功,你就要去巴黎了。

米娅对他说:我会永远爱你。

塞巴斯蒂安回应道:我确信你一定会成功,这次试镜一定会成功,你要尽你所能。

我会永远爱你。

这完全无法让人信服。

他们的感情从相遇到升温,到遇到波澜再到塞巴斯蒂安从她家劝她回来参加试镜,剧本层面上,已经完成了感情的破裂与弥合,不存在外部力量和环境对两个人感情的破坏和干扰。

即不是双方父母阻挠两人在一起,也不是现实困境阻碍两个人感情的维系,也不是第三者的出现使得两人产生误解,感情变质了。

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对梦想的追逐对两人的感情发展完全没有阻碍。

你不能因为说米娅去巴黎拍戏,塞巴斯蒂安留在LA发展,两个人就预感到的感情就会破裂,无法维系。

塞巴斯蒂安也不是中国人,不会因为护照和签证问题就没法去巴黎看米娅,这讲不通。

剧本层面,从塞巴斯蒂安回到米娅家乡,对她进行劝说,到第二天清早,带米娅回来,感情的小波折就已经渡过去了,突然讲出我会永远爱你这句话,意味着电影前面努力营造的两个人的甜蜜情感在一个毫无信服力的理由之下如镜子般碎裂。

让我们来复盘一下吵架那场戏。

首先,吵架那场戏,我很不喜欢。

不断的正反打,不断的语音语调的提升,使得整个这一段在手法上很单调,在表现上很吵闹,和前面营造的一种浪漫的,轻柔的整体氛围不搭调,显得特别突兀。

米娅对塞巴斯蒂安说:你还要巡演多久?

他回答:还得好久,你可以到我这里来排练。

她说:哦,不行,我太紧张了,还有两周就出演了。

他说:没关系,在哪里都可以排练么,我只是想要多点时间和你在一起而已。

他说:你喜欢我做的音乐么?

她说:挺喜欢的啊,你喜欢么?

他说:挺喜欢的啊,观众也很喜欢。

她反问道:是么?

你什么时候在乎观众喜欢什么了?

他回应道:可是观众喜欢,我能挣到钱,不是很好么,我也想成为一个更成熟的我,这样才能给你稳定的感觉。

倒是你,没有观众喜欢,还能称之为演员么?

这句话击溃了米娅。

从两个人在酒吧第一次相遇,到在party上第二次相遇,米娅对塞巴斯蒂安的所有感觉都建立在后者是一个怀才不遇的热爱小众音乐的文艺青年追梦人的基础上。

米娅在片场做咖啡店员是为了有更多机会试镜,参加了很多次不成功的试镜也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成为演员,就像她在片场对塞巴斯蒂安讲的:有一个姑妈,是演员,从小带她看老电影,因此她想要成为女明星。

她在遇到塞巴斯蒂安之前的种种困境,在遇到塞巴斯蒂安的那一幕时,都化作自我投射,映照在塞巴斯蒂安的身上,满足了她对于自身困境和际遇的全部想象和感受。

这是一个文艺青年在落魄时,或者北漂小演员在落魄时,最容易被打动的场景。

你瞧,他也是文艺青年(我们志趣相投),他弹着自己喜欢的音乐,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充满热爱,执着追求),他被老板解雇(我们有才华,却没人赏识),另外,他还有点帅,尤其是在聚光灯下。

在合适的场景遇到合适的人,米娅完成了自己孤独心灵的慰藉,找到了她认为真正爱的那个人。

所有感情线的发展,都符合了LA LA Land的浪漫能给予文艺青年的最终幻想。

电影院,天文台,路灯,踢踏舞,长桥,小酒馆,一切一切都为这两个人的浪漫之恋铺路。

但问题出现了?

米娅究竟爱的是什么?

她爱的是塞巴斯蒂安,还是塞巴斯蒂安追逐梦想的样子,还是塞巴斯蒂安怀才不遇拒绝向现实低头,追逐梦想的样子?

米娅读了两年大学,放弃了,来到这里6年时间,不断的试镜,但基本没有收获。

面试官对她爱答不理,同样参与试镜的女孩子个个漂亮,甚至可能也比她有更好的演技,那支撑她这么多年坚持留在这里的,只能被理解为是梦想。

她遇到塞巴斯蒂安,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怀才不遇,现实不顺,同样坚持。

人在困境时,往往想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来支撑自己的信念,因此,塞巴斯蒂安的追逐梦想,成为了米娅对自己梦想坚持的信念来源。

她遇到的所有困境,所有挫折,都可以用这个人偶来寄托和慰藉,告诉自己,梦还在,还值得追逐,还可能成功。

塞巴斯蒂安的困境和努力,而不是塞巴斯蒂安对米娅的爱,构成了米娅对塞巴斯蒂安的感情的大部分的基础(肯定不是全部,因为肯定也有男女单纯的爱恋)。

这种困境和努力,以及塞巴斯蒂安对米娅不遗余力的支持,对她所谓才华的相信,仿佛信徒对上帝祷告时,获得的神启和神迹。

这种神启或神迹,这种塞巴斯蒂安对米娅的支持以及他自己自身的境遇,构成了一个安全壁垒,使得米娅在这个壁垒里可以安心的做自己,做那个单纯的,追逐梦想的自己。

这种温暖的包围,安全的小屋,会让人忘记现实的困难,让人误把创作激情当做创作才华,就像米娅被塞巴斯蒂安劝说开始写剧本那样。

两人吵架时,塞巴斯蒂安对米娅说:你只不过是在我落魄时,见到我喜欢我,能够使得你自我感觉良好罢了。

我不同意这句话。

米娅对塞巴斯蒂安的感情,绝非自我感觉良好这么简单。

她实际上是把他当做一个更坚定的自己,一个更执着的自己。

这种感情,与其说是因为男生的特质而喜欢,不如说是因为更爱自己而喜欢。

她热爱自己,爱着那个不断追逐梦想的自己胜过爱那个爱着自己的塞巴斯蒂安。

本质上,她是因为对自己梦想的不坚定,现实不断的打击而逼迫她寻找一个精神寄托。

塞巴斯蒂安适时地出现了,他的那种落魄的形象,不屈不挠的斗争,都满足了她的自我安慰。

换一个场景,换一个男人,只要能满足这个条件,她还是会动情,喜欢上的。

这样的感情维系,如同普通人对超级英雄的喜欢,本质上是自我的放大,而不是两个灵魂的平等交流。

塞巴斯蒂安的看似招安,实际上是想成为一个更成熟的自己,在为现实妥协的同时,更好的支持米娅的梦想。

人们常说,爱情里,两个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心甘情愿的为了对方,那个爱的人,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塞巴斯蒂安从头到尾都在鼓励她,支持她,这种鼓励与支持是无条件的,甚至为了她暂时妥协,这是为了爱情而做出的牺牲。

反观米娅,从头到尾没有对塞巴斯蒂安有同样程度的支持,而是在自己的内心中固执的构建她想要塞巴斯蒂安成为的那个追逐太阳的夸父形象,那个追逐梦想头破血流却初心不改的形象。

我从米娅的感情中,看不到真正的爱。

**梦想**米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

从她在咖啡店,看到女明星走进来的一幕开始,电影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米娅的梦想,并非对艺术的追逐,而是对世俗意义成功的渴望。

因此,她才会因为塞巴斯蒂安的那句话而崩溃。

“如果观众不喜欢,那算什么演员?

”音乐可以独立观众而存在,因为音乐本身是面向自己的,是内省的,你得首先打动自己,让自己的灵魂愉悦,才能感染别人。

因此,当米娅在live house看到那一幕,才会产生不适感,掉头走掉。

让我们仔细看看那一幕。

暗场里只有塞巴斯蒂安弹钢琴,人声响起,米娅看得还是挺入戏的。

突然,灯光亮起,艳舞女郎上台,人群开始热闹起来,米娅有点不适,但还能接受。

中段,塞巴斯蒂安开始弹电子音乐,EDM,特别是表情和状态都挺享受,这个时候米娅开始对周围的观众产生不适感,退出人群。

让她走掉的不是塞巴斯蒂安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他弹着当初在party上认为严肃音乐家不齿的电子音乐,居然还乐在其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精神偶像崩塌了,借用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原来你个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

偶像的崩塌,让她产生自我怀疑,而塞巴斯蒂安的那句话,更是雪上加霜。

塞巴斯蒂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鼓励她,让她不要在乎观众看什么。

问题是,音乐是内化的,是由内而外散发魅力的,你必须先愉悦自己才有可能愉悦观众。

而表演不同,或者直截了当的说:当明星不同。

没有观众喜欢你,没有人爱慕你,你自认为再好的表演也是空中楼阁,镜中水月。

因此,她才会在小剧场里因为听到观众对她的评价而崩溃,放弃,逃回家里。

塞巴斯蒂安的那句话,击溃了她内心中,潜意识里真正的梦想赖以生存的全部基础,动摇了她一切行为的意义。

她追逐的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却在现实世界中渴求一个精神层面上的成功。

这两者之间是撕裂的,矛盾的。

当她五年后成功了,成为了明星,走进原先自己任职的咖啡馆,同样的镜头语言告诉我们,她成为了别人眼中,嘴里的那个女明星。

转头的一瞬间,她的笑容得意而满足。

镜头再来到最终一场戏的酒吧里,她看到塞巴斯蒂安,满眼都是他们两个人如果一帆风顺,全世界为你们让路的蒙太奇。

说实话,这段是非常恶心的。

这仿佛是一个家庭幸福又体面的中年妇女,看到小鲜肉,心中暗暗意淫:我真正爱的是那个才华横溢的追梦青年,而坐在我身旁的,给为带来幸福,体面,富足家庭的这个男人,只不过是我世俗中的老公,而非我精神世界的爱人。

这构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讽刺。

米娅从来都没有真正爱过艺术,也没有真正爱过塞巴斯蒂安。

她想要的,从头到尾,都是世俗意义的成功,只不过她用所谓精神层面的追求来满足自己贪婪的内心,掩盖和欺骗真正的自己。

最后的蒙太奇,构成了最大的讽刺,因为,真正阻碍你获得蒙太奇里面两个人甜甜蜜蜜,全世界为你们疯狂的,是你自己。

没有人阻碍你们在一起,没有人阻碍你获得成功,甚至没有第三者插足。

当你功成名就之后,还要满足自己年轻时的缺憾,想要获得爱情的认可,这不是贪心贪婪是什么?

路是自己选的,家庭是自己建立的,老公是自己嫁的,偏偏搂着老公还意淫着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真是太贪心了。

回到当初米娅和男友吃饭,她一个小演员,费尽心思通过寻找有钱有地位的男友,试图跨入那个阶层,听着他们聊生意,聊五星级生态会所,已经暗暗告诉我们,米娅全部的心思,都只是想要成为那个阶层的一员,成为众人爱慕的明星而已。

她的梦与塞巴斯蒂安的梦想相比,值得尊重,却不敢苟同。

**成功**米娅究竟是如何成功的?

这真是一个谜题。

我无法说服自己相信一个6年来不断试镜,却始终被面试官打断的追梦女孩,如何突然获得了一次非常胡闹的面试机会,从此就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我只能解释为,这是在暗讽好莱坞的明星来的就是如此容易,如此随机。

一个看似不靠谱的机会,就成就了一个明星。

艾玛斯通的演技绝对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在电影中第一次试镜时,当她被别人打断时,那种微表情的变化,极其精确到位。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演员的表面如此出色,面试官全完全无法get到,那究竟是演员表演的不够好,还是说本身面试就是很随机,甚至有潜规则的。

当米娅在小剧场演出后,在后台听到观众对她演技的反馈时,我迷惑了。

电影中观众是对米娅的演技完全不认可的,这种不认可,不承认,一方面与米娅6年来不断试镜却从未有过什么真正的表演机会的事实是吻合的,但从另一方面,更加说明后来的试镜机会来的如此没有根基了。

既然大家都不认可你的水平,为何会给你机会?

如果从艾玛斯通的表演维度看,又更加奇怪了。

既然你本身的表演如此出色,为什么大家对你的表演如此不认可?

这中间产生的认知偏差,是怎么让米娅突然就成功的呢?

最后的试镜更是胡闹。

电影没有剧本,参考表演者自身演绎而进行创作。

米娅就讲了一个烂俗的鸡汤故事,偏偏这样就获得了成功。

在这里,我只能理解为,这是导演的自我表述了。

本身有才华,却不被欣赏和理解。

最终还是通过一个俗烂的鸡汤故事,打动了制作人,获得了机会,取得了成功。

这简直是对好莱坞的莫大讽刺啊!

我并非因为才华而获得认可,仅仅是因为符合你们的套路和需要,就能获得认可,这本身难道不是对好莱坞的明星体制,IP炒作的讽刺么?

如果在小剧场里,安排台下观众对米娅表演的认可的戏,或者最后试镜的机会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交待,我是能够承认米娅是因为怀才不遇,努力奋斗,却没有放弃,最终千里马遇到伯乐,获得成功的故事的。

但这些都没有,她的成功来的如此随意。

一个不靠谱的试镜,一个五年后,成功便唾手可得了。

那这种轻易的成功和两个人当初的感情对比起来看,更显示出,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只是米娅成功道路上的点缀。

在需要的时刻(成了角儿,带着丈夫来酒吧)随时可以拿出来过个瘾(最后的蒙太奇),这种感情对塞巴斯蒂安不公平,对观众来说太轻浮了。

如果这部电影,潜意识想讲述的,是一个平庸的女孩子费尽心思嫁入豪门,成为女明星,但在追梦路上遇到一个单纯的文艺男青年,产生了一段露水情缘的故事,仿佛这一切就可以讲通了。

**天文台和最后的蒙太奇**我实在不觉得最后的蒙太奇有什么惊艳的,更多的是干扰,是一种画蛇添足,除非它就是我认为的导演的潜意识里的对米娅的讽刺。

只有这一层面的蒙太奇,我才能认可它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最后的意淫越华丽,越浪漫,越令人迷醉,也就反衬处当初的米娅对塞巴斯蒂安的感情多么虚伪,多么空洞。

如果导演并没有这么一层意思,那这段戏完全是废戏。

只需要米娅到达小塞酒吧的门口,穿过酒吧看到台上的塞巴斯蒂安,四目相对,塞巴斯蒂安有点惊慌失措,酝酿许久在钢琴上弹出《繁星之城》的前四个音符,那这个故事就闭环了,圆满了,再多久会显得多余,非电影了。

另外,天文台一场戏我也不喜欢。

突然升起进入星空,从简单的文本层面来说,是没问题的。

繁星之城,两个人的感情升华,浪漫,唯美,世界在我身边,群星为我们而舞动。

但问题是,升起的很不自然,突然出现的星空和剪影让整个段落变成了迪斯尼的卡通片,而不是好莱坞的歌舞片。

电影的诗意,最好体现在细微的地方,仅仅是把普通生活拔高一点点,突出一点点,抽象一点点,千万不能多,更不能全面改换。

如同《雨中曲》里,绕着街头的路灯跳舞,只是画龙点睛的一笔,让诗意在生活中,在寻常的景致里,超拔出那一点灵性即可。

脱离了现实的诗意,却配合这样一个很俗套的爱情故事,会显得形式和内容之间产生了脱节。

我甚至觉得,星空乱舞那段还不如两个人刚到天文台,处于画面左侧时的嬉闹更美。

**表演和技术**表面方面,高司令不过不失,这种文艺青年的路子,对他来说毫无难度,量身定做,只是正常输出而已。

艾玛斯通的表演确实值得肯定,非常出色,想到大陆她这个年龄段的那些女明星,在演技上的差距,真是天渊之别。

《繁星之城》在电影的中后段,用的太多,太频繁。

主题音乐不能滥用,你得配合你的场景和想表达的意义使用。

《繁星之城》里讲,所有的星星为你闪耀,实际上是一种浪漫的爱情表现,以及对爱人的无限肯定与赞美。

音乐又透出一种不被认可的追梦人,互相慰藉时的带着忧伤的甜蜜的感觉。

两个人感情好,来段繁星之城,两个人闹矛盾,来段繁星之城,两个人多年后相遇,又来段繁星之城。

感觉有点抓着一首好听的旋律不停的使用,生怕你记不住的感觉。

歌舞表演,我只喜欢米娅在公寓里那一段。

开场的舞蹈有点跳戏。

在还未给我建立起任何情感坐标,世界基础时,就突然加入一段舞蹈,让我有点措手不及。

米娅在公寓里的那一段,镜头的运动和场景的转移很流畅,很显功夫,展示了导演对电影技术的掌握。

四个姑娘对好莱坞经典舞蹈的戏仿和致敬,配合歌曲及歌词,也能很好的表现追梦少女们的热情和魅力。

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在party后的那一段踢踏舞,不能说不好,只是两个人毕竟不是专业的舞蹈演员,踢踏舞的很多动作,同步性和细节没有表现的特别好。

当然,我也不是对演员吹毛求疵,我认为他们其实表现的已经很好了。

只是这种功能性的段落,一是在致敬雨中曲的时候,没有更好的通过编舞和动作给出舞蹈中蕴藏的活力,和两个人的互相挤兑的感觉;二是两个人跳舞时大多数段落分的太开,缺乏眼神之间的交汇和互相cue时产生的火花。

其他的歌舞段落,说实话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高司令的钢琴确实弹的很赞。

另外还有个问题。

很多旋转镜头和快速横摇镜头,焦都没有跟上,看imax时眼睛很难受。

开场舞小伙跳到厢式货车那段,后面的很多段落里,跟焦都好像有问题。

整部电影使用了太多的tricky,太多的致敬,仿佛是对好莱坞的那些人讲:你瞧,我多懂你们。

对你们的历史,你们的经典,如数家珍,悉数奉上。

我都这样了,你还不拍个手,叫声好?

我不能分辨这是导演的本意还是导演的热爱。

但事实上是,这样的安排在好莱坞人眼中看来,是很懂事很聪明的选择。

好莱坞急需要造星,造神,年轻有很有技术,更关键是更懂得话语权和话术的达米安,对好莱坞这样一个奉行美国价值观和造梦原则的机构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人选了。

无论是机缘巧合,还是有意所致,今年的奥斯卡,好莱坞肯定会对达米安大加赞赏,如同是朝廷对宋江招安,毕竟,谁都喜欢懂事又会做事儿的人不是。

 7 ) 在纯粹的梦想面前,任何善意的非善意的揣测和同情都自惭形秽

现已不接受任何转载,望谅。

谢谢。

———————————————————影片结束,放映室灯光亮起,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久久没有起身。

La La Land,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打动我的片子。

介于别的影评已经从不同角度(Chazelle独特的歌舞片风格、对好莱坞歌舞片黄金时代的致敬、写给洛杉矶的情书、高司令和Emma的神级演绎、触动人心的原声带等)专业地评价过导演、演员功力之厚,影片蕴含之深、情怀之重,我就仅写写自己作为一个被打动的观众的,关于梦想,关于艺术的所思二三吧。

看完之后心情非常复杂。

硬要捋一捋,我觉得甜蜜而又悲伤,悲伤但却甜蜜,能够简短地总结这部电影给我的情感体验。

片名《La La Land》妙极。

这个词是英语里的一个常用语。

韦氏词典define "La La Land" as the following: "an euphoric dreamlike mental state detached from the harsher realities of life", 即一种极乐的、在梦境中一般的、脱离残酷现实的精神状态。

在我看来这个看似可爱无心的词,极准确、简练地形容了影片里的故事,同时也总结了该片想要向观众传达的一个讯息。

另外,La La Land也是影片故事所在地LA洛杉矶的别名。

洛杉矶,the city of stars, 无数年轻人来好莱坞寻梦、无数人的梦想在这里破灭,然而永远有人在寻梦,有人年轻着,这个城市的星光永远不会昏暗,似乎永远都那么美好。

而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片子,也正是因为它实在美好得无可救药,浪漫得一塌糊涂。

事业不如意的年轻女演员和穷困潦倒的音乐家坠入爱河,一起追梦的故事其实已经被前人讲了很多次。

然而31岁的导演Chazalle仍不厌其烦地再次向观众讲述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固执让我感动。

回顾他之前的作品Whiplash爆裂鼓手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773932/ 故事也相对类似。

但Whiplash是更为愤怒的,孤注一掷的,饱浸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而La La Land相比之下,则是透明的,瑰丽的,干净的,如梦似幻的。

这个梦想的国度,是紫蓝色霞霁下的Lovely night,是黄昏望不见尽头的码头,是洒落了星光的璀璨银河,是你开心了就放肆地唱啊跳啊,音乐永不停止的dreamland, neverland。

举目望去,一切颜色都是亮的、纯的,空气似乎都是甜的。

你说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纯粹的美好么?

我们都知道那个答案。

这部电影妙就妙在,我们没有人愿意去问这个问题。

USA Today(今日美国,美国发行量第二大的国民报纸)评价这部电影用了一句话,我觉得很贴切 - "Cynicism's not welcome in 'La La Land' "/ 现实的冷言冷语、愤世嫉俗在La La Land里是不被欢迎的。

它美好得如一个童话,虽然没有最后男女主人公Happily ever after的结局,它仍然是一个童话。

它对一切的怀疑、顾虑都是免疫的。

即使我们知道它是虚幻的,也不忍心戳破。

我们愿意去相信。

在那些追梦的年华里,我们是幸福的,快乐的。

导演给了我们一个La La land, 一个safe space. 它充满善意。

这一点让我无比感动,感恩。

所有的梦想一下子都变得值得追求的,值得被人尊敬。

影片里有很多让我泪流的时刻。

当Sebastian唱着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星光璀璨的城市啊,你只为我闪耀吗?

) 当Mia唱起Here's to the ones that dream. (为了那些勇于做梦的人们)。

当Sebastian对试镜完的Mia说"You gotta give it all you have." (你必须全力以赴) 当影片最后台上台下的两人对望,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眼泪中我想起好多人好多事。

我想起大一的时候,我cohort里的一个男生,专业是爵士钢琴 - 就是影片中男主人公的专攻,多巧。

我们当时觉得他很疯狂,交着那么贵的学费,住在全美开销最大的城市,学没有多少人再去听的爵士。

我们擅自地为他的目盲感动惋惜。

可我忘不了他谈到爵士时眼里的光。

我想起我大二实习的现代舞团的团长Alison和她的舞蹈演员们。

他们没有一个人手头是富裕的。

每一次办演出,不仅是我这个实习生,连团长都要到街上去发传单,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他们的作品。

而这样的一群人,穿梭在纽约的大大小小的排练室,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作品。

在美国大选结果出来的第二天,我看到他们自发地组织了一场在联合广场的公开art installation. 在他们的脸书艺术家召集令上,他们说“No make up or high legs required, only your soul” 我忘不了她们对艺术、生活的真挚。

我想起我的踢踏舞老师。

他半开玩笑地劝我们,如果你们想过得舒坦,千万不要把踢踏舞作为自己的事业,因为这赚不了任何的钱。

可当我问他要是不跳踢踏舞,他想从事什么工作,他看着我的眼睛,说“I can't think of anything else that I want to do” 我想不到其他我想做的事情我想起前男友刚决定放弃原本的专业,转去学习歌剧的时候,他在自己的主页上写下这么一句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话,"有人问我学唱歌以后没钱吃饭怎么办,我说,我没想好,那就先饿着再说吧"我想起一次和他一起出去吃饭。

餐厅里有个卖唱的歌手。

他唱的并不十分的好,但是唱的很认真。

前男友听得很入神。

我说,我觉得自己不太敢正视这些卖艺的人们,觉得他们好可怜,用一首又一首也许没有人在听的歌去换取极微薄的收入。

我也不喜欢看迪士尼的表演,是因为我总会去想,在人前欢笑、舞蹈的背后他们到底有多辛酸呢?

我承认自己善意的“怜悯”、揣测也许带有些许condescending的味道。

前男友听了之后认真地跟我说,不要“同情“他们,你有什么”资格“同情他们呢?

这是人家所选择的职业、生活,也许回报并不多,然后at the end of the day你又怎么知道他们不是快乐的呢?

他们不比我们快乐呢?

他的想法充满善意,然而无疑过于理想化、naive。

但我那一刻还是被感动了,而且自惭形秽。

我想起我和前男友分开的时候。

已经是歌剧演员的他抱着我说,我选择的这条路太难走,我无暇顾及其他,必须全力以赴,对不起。

我流着泪点头说,嗯,没关系,我懂。

Here's to the fools that dream.追梦的路是很难走的。

真正实现梦想的人们少而又少。

但谁又真能高高在上地说这些坚持做梦的人们是傻瓜呢?

在纯粹的梦想面前,任何善意的非善意的揣测和同情都自惭形秽。

在做梦的人们,请你们一定不要放弃。

我想起小时候的自己。

最小的时候我想要成为一个舞蹈家。

可惜先天软度不够,跳了十年,我放弃了。

我不觉得可惜,因为身体条件确实不够。

但我记得那些个在练功房挥汗如雨的日子,那些压腿压得哭哑了嗓子也仍然坚持的日子,那些在一遍又一遍的拍子、音乐中跳跃、旋转的日子,那些辗转在各地的演出场所表演的日子,那些纯粹得因为热爱而热爱的日子。

我想起我曾经想成为一个播音员。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一直在学校有自己的广播节目,也是校内外大大小小活动的主持,还代表中国去过外国访问演出,被大使接见。

看着我长大的叔叔阿姨似乎都认定我将来要去电视台主持个什么节目。

可我是什么时候放下了话筒的呢?

我想起稍大了些我想做一个话剧演员。

我喜欢刻画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喜欢在漆黑的剧场里,我站在舞台的镁光灯下声音一直传到最后一排观众耳朵里的感觉。

申请大学的时候,有几所学校我申请的都是戏剧专业,也居然被录了。

可我为什么没有去呢?

我的梦在哪里呢?

它们都去哪儿呢?

我是什么时候把它们弄丢了呢?

我要怎么把它们找回来呢?

我用它们换了些什么?

它们现在又是什么呢?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中的一些人却在仰望星空。

我们其实都有过梦想,只是有些人变换了,有些人放弃了,而有些人一直坚持着。

你能去可怜他们,说他们不是快乐的么?

影片最后在酒吧里各自实现了梦想但早已天各一方的二人,在目光相汇的那一刻,分明是微笑着的。

I trace it all back, to that多年之后当我回顾,我想起Her, and the snow, and the Seine她,那雪,那塞纳河Smiling through it笑对着人生种种She said她说She'd do it, Again倘若有来世,愿再从头来过我想起立鼓掌。

我的La La Land 电影原声带乐评 《倘若有来世,愿再从头来过》 https://music.douban.com/review/8223865/

 8 ) 为神马获奖无数的竟是超级无敌大烂片!

极地晴天抹茶馆之茶语一句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 - 本片男女主(Of course not! - 看完没好气的本熊)没错,我就是来吐槽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大包大揽横扫全球各个电影节各个奖项的特别著名的《La La Land》,国内片名《爱乐之城》,香港片名《星声梦里人》,台湾片名《乐来越爱你》(一定要让港澳台三地的可爱观众都知道这部片子有多烂)!

内神马,说到底这个片儿到底骗到了多少眼球及奖项呢?

来,带你xx带你飞:到目前为止一共获得了217项提名里的147项!

于是你马上可以去炫耀你是专家了!

然而(转折再生硬也要咬牙转啊),书袋掉完了,二话不说,先上本熊刚看完时在圈里的短评,一言以蔽之:“无法理解这片为啥横扫各个奖项:立意肤浅,情节虚假,老梗用烂,一言不合就唱歌,7月两地就分手,最后还来yy遗憾加潜规则,都是套路!

看了后悔一年,奥斯卡啊啊啊啊!

”—— 智商和情商均受到一万点伤害的 熊所以通过最后这四个啊啊啊啊字,你体会到一个资深影迷对于本届奥斯卡如此误导浪费了无数心地善良心存良知的人们每人华丽丽128分钟的无限恶意了吗?!

好了,下面开始正经地数落数落本片到底有多差【认真脸】!

本片有三大卖点:1. 梦想,2. 爱情, 3. 音乐。

下面(毒舌)娓娓道来:1. 梦想还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林奕华说:“此片是给loser看的励志片。

”简直不能同意更多啊!

女主从小就在阿姨的带领下“不务正业”,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老电影,台词倒背如流,也觉得自己想要成为嘉宝一样的大明星。

她在摄影场的咖啡馆里找了份服务员的工作,只为了更接近她的梦想一些。

好吧,这都ok。

然而一开始那个女明星进来,只给背影和周围群众的张大嘴巴惊讶万分的艳羡表情,以及坚持要自己给钱买咖啡(这不是再正常不过了吗),我就无语了,我已经提前太早看到了导演要在最后女主也出名以后给安排一个一模一样如假包换的镜头,专门照背影的曼妙曲线。

come on,这是电影棚里的咖啡店,有几种可能:1,明星牌子很大,每天都是要助理来买咖啡,所以人民群众平时在这里一般见不到她,那今天她为啥让助理在门外自己进来呢,纯炫耀新裙子新高跟鞋?

2,如果明星们每天都来,在这里喝咖啡的人民群众早该习以为常了吧,会那么惊讶那么嗨吗。

从这个镜头开始,就注定了本片就是一部因为不合时宜的过分渲染而让观众时时出戏的悲剧!

她新晋男友(男主)拼了命劝她说你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啊亲,试镜没人要?

没关系,自己写剧本啊!

你小的时候不是写过一部获了奖的剧本吗?

在如此的坚决教唆下,女主毅然辞去工作,全职在家写剧本,准备自掏腰包演出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

这都ok,哪部梦想电影里没有狗血呢?

然而这部也太出格了。。。

男主你都没有认真看过女主演戏,你确定她有出名有当演员的天赋吗?

世界上想当演员的人太多了,真正有多少人是才华横溢的呢?

就在女主经受着精神和经济的折磨的时候,男主自己去参加了一个原来最看不上的同学组织的流行乐团,他毅然放弃了自己要开一个纯粹的爵士乐俱乐部的梦想,去当了一个站在舞台上似笑非笑的键盘手。

这种选择,说是为了名声,为了金钱,为了台下女生的尖叫,为了成功,为了虚荣,都算了。

然而他在很久没回家之后终于出现,面对女主认真的“你的梦想呢”的质问,说,我这么委屈就全,全是为了你啊!

矮马,一口盐汽水!

这就是把人骗上不归路,自己跑了去出名,回过头还得瑟说,亲,我是为了你好啊!

但没有关系,本片最牛的地方就在于为了情节,可以不惜一切,毫无逻辑,大肆渲染!

女主自己的戏在落寞中草草收场,而男主并没有如约到场,如此悲惨,如此凄凉。

然而为了情节需要,非说那天有一个知名大导演默默地坐在观众寥寥的到现场,从头到尾耐心地看完了她的演出,而且被感动的一塌糊涂,然后现场还不找她,非要过了恩天再通知男主,要男主去告诉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试镜,你一定要来哦亲,这是改变你未来命运的邀请哦亲。

如果她演的这么好,为什么连一个戏里的镜头或片段都没给,观众实在按捺不住,想要知道为什么女主运气可以突然这么好啊啊啊啊。

2. 爱情还是要有,万一寂寞了呢?

女主在跟男主大吵一架以后,默默地离开了,回家疗伤。

男主在接到大导演电话以后,默默地驱车恩万里来到了女主的家乡。

女主说,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男主说,你说过你家对面是图书馆。。。

我又晕了,对面是图书馆的房子多了去了好吗。

一个城市里就有恩个图书馆啊啊啊啊。。。

按你胃,女主被男主说服,又鼓起勇气回去参加试镜。

果不其然,她通过突然地傻傻地唱很蹩脚的歌,毫无悬念地得到了此角色。

那么问题来了,此片要去巴黎拍摄7个月,男主又要留在美国参加乐队的没完没了的巡演。

肿么办呢?

只好分手!

俩人坐在相恋时的老地方,如此浪漫,可以看见洛杉矶整个城的夜景的公园长椅上,泪眼涟涟地说,我们分手吧。

然而我又晕了,明明他们俩此时还是很相爱啊?

戏已至此,情到深处,女主已经在男主的鼓励和帮助下真正地要开始自己的梦想了,这样不应该是俩人越爱越深的重点段落吗?

为什么分手?

1.因为要两地7个月太久了,常人无法忍受(那么我没有任何评论了);2. 因为之前大吵了一架,互相伤害到无法愈合(小情侣吵架再正常不过了啊);3. 因为女主新人生要开始了,不能带着男主这样的感情包袱(我实在想不出别的了,你也看出来了)。。。

最后,如所有观众所心知肚明一早知道要怎么演的一样,女主大红大紫以后,默默地嫁给了第一部戏的大导演,住进了比华利山的豪宅,有一个可爱的孩子。

两人住在同一个城市,却从未遇见。

甚至是男主追求梦想终于开张的俱乐部,完全照搬女主当年建议的名字和图标而且出了名,同城终于有了一个如此高格调的女主号称因为男主爱上的爵士乐的聚会地方,女主竟然毫不知情。。。

我再次华丽晕倒,如果这是发生在200年以前,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推特没有脸书没有发生了什么,男女主联络感情主要靠信件和见面,那还算说的过去,女主去了巴黎,虽然二人爱意浓浓,但是遥远的距离使他们从此失联,多年后才能凭缘分偶遇。

come on,这是信息时代了!

而且导演啊你安排他俩最后也算是爱意浓浓地和平分手,至于删号码拉黑不联系吗?

她收不到他的消息吗?

她回国以后再没有找过他吗,他也没找过她叙叙旧吗?

即使是联系旧友,分享一下梦想的喜悦?

特别是那个帮助你实现梦想的人啊!

导演啊你非要安排他们春夏秋冬爱满全城的那么浪漫,然后怎么一下就拉黑失联,形同路人。

分手的时候说的也是含情脉脉地"亲,我会永远爱你”,这样重要的一个人就无缘无故地彻彻底底地在生活里消失了?!

这都算了,导演你为了安排久别重逢简直费尽了心机。

男主看到了女主到场,马上屁颠屁颠地自弹一曲相恋曲目,然后用长达五分钟的各种飞天跳舞神马的镜头开始yy如果自己和女主在一起,生活将是多么滴幸福巴拉巴拉巴拉。

好么,说你是loser,你就喘啊!

那么那么爱,就去追啊!

光自己在那儿yy有神马用,而且这么些年都在干啥。。。

你难道不懂以你这种渲染出来的情感基础,秒杀大导演啊。。。

所以苦苦思考原因无果,我才万般无奈在短评里写到了潜规则,你懂的。

最关键女主听了也是眼含热泪,立马受不了了拉着云里雾里毫不知情的老公要走。

come on!

既然这么爱,我早就说了你俩没有分手的基础,硬分了就算了,可以复合啊!

人生里全是套路,没有真情,这么委屈自己,真的好吗。

名义婚姻和真正爱情摆在眼前,女主还是毅然选择了自己的傻老公,放弃了帅的不要不要的真爱,这到底是为神马。

放弃就算了,还非要留下一个勾人的眼神儿给可怜的男主,你咋不上天啊!

3. 音乐还是要有,万一入戏了呢?

本片音乐每次一出现,就无比出戏。

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一部好的音乐剧,音乐是和电影里配合得天衣无缝的,神来之笔,万分自然,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情感的重要作用,美到无可替代。

这部戏就完全相反。

好不容易看进去了一下下,男主女主华丽丽地突然开始在任何不适合的场景唱起歌跳起舞来,简直让人瞬间出戏!

爱情开始在堵车的高速路上,车主司机大合唱,那叫一个热闹的全世界人民联欢,洛杉矶春晚开场歌舞啊!

然后在夜色朦胧的小山坡上,明明没有任何火花,男女主非要热情高歌,尽情共舞(就是海报的招牌动作),跳完了又继续说话,那叫一个尴尬症!

后面还有上面提到的,女主在试镜时突然开始凄惨地唱歌,我真的不知道她为何被选中,她真的有前面的试镜导演提到的,表演用力过猛的问题(参见《华尔街之狼》里的小李子)。

最后男主尽情yy和女主幸福生活的时候,还要义无反顾地毁了本片唯一一首还过得去的主题曲《City of stars》,至此,我是彻彻底底晕倒了,一个大写的服字送给你,亲爱的导演。

此片竟然!

超越了《泰坦尼克》当年勇夺13项奥斯卡提名的记录,成为史上提名第一片,我真是无法理解。

评审们啊,你们是没有看过好的音乐轻喜剧剧情片吗。

远的不说,近的2013年的《Begin Again》(从音乐再开始)真的比这一部强了不知道几条街好吧。。。

(影评请点击“阅读原文”)总之,我被彻底打败了,此片是我近些年看过的最烂影片,没有之一,包括今年国产贺岁烂片们。。。

此片的烂梗还包括但不限于:在电影院里牵手加初吻,在天文馆里看星星,女主逃掉无聊应酬去赴约,等等烂俗情节。

敬请注意不要随意模仿,这是要吃大亏的,模仿也要走点儿心啊,真不是我说你。

最后好心好意温馨提醒一句,此片非常有心机地选择情人节当日在国内上映,这是图嘛昭然若揭。

情侣们,男盆友们,女盆友们,准男盆友们,准女盆友们,在此郑重奉劝你们不要拿自己的感情开玩笑,千万不要约会去看此片!

为神马?

这不是太明显了吗?!

你是真爱吗?

当然是!

对不起,本片的结局是:真爱给我让位,潜规则上位!

你是潜规则吗?

好吧,你去看吧!

—— 森森苦于吐槽和毒舌功力不够的 熊【2017奥斯卡系列】即将陆续推出多篇精彩好文,不容错过!

喜欢文章的友可以关注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极地晴天抹茶馆”(polar_matcha_house)

 9 ) 白日梦的男女屌丝

就算知道这部电影是为了激励那些追求梦想的小演员们,还是忍不住吐一下恶嘈。

这三颗星给的是音乐,音乐剧和摄像。

男主女主两个屌丝,一个是咖啡店的收银员在不停试镜中又写着自己的单人剧本,另一个则是对爵士乐爱的死去活来要拯救dying jazz。

两个屌丝做着白日梦,有着几次邂逅,然后某一天女主在饭局中甩开男友闺蜜直接劈腿男主。

虽然屌丝有梦想屌丝也要付房租吃饭浪漫,怎么办?!

男主的梦想是开个jazz的club;女主的梦想,我到最后也没搞清楚她要做演员还是写剧本😂 长话短说,没钱的男主向现实低头去了一个band做新jazz的琴手,乐队挺成功,要全国到处tour,女主又不满了,你老出差,我俩咋办,当然女主没有说这么直接,拐弯抹角问你的club呢?

club呢?

club呢?

你的梦想呢?

然后男主蒙逼了,我cao,我现在有稳定工作才能支持你辞了咖啡屋的收银员的活写你的小剧本,你怎么就不要了呢。

好好的一顿男主surprise晚饭被毁了,烤箱冒烟了,报警器响了,女主拎包就走。

女主烂剧本去小剧场演出,男主搞错了自己唱片录制的日期,无法去捧场,女主演的烂,又没有男主捧场,彻底毛了,冲着来晚的男主吼道:it is over over,她要home home。

这下屌丝们可以消停了吧,还没完呢。

又一个剧组打电话给男主找女主试镜,wtf?!

女主给剧组留电话留男主的,execuse me?!

这下男主又有借口了,开着敞篷老爷车根据之前女主提供的library找到了女主的home home,大半夜的狂按喇叭揪出了女主。

半夜里两人一顿瞎侃你的梦想呢?

你行的,你可以的,女主第二天一早又被忽悠去了LA。

这一次试镜人说女主你随便演,我们没script,会根据演员去巴黎随身定制,女主又开始感觉独处开始瞎编瞎唱了。

编剧导演终于要编不下去了,直接进入5年后。

女主嫁了有钱人,女主也出名了,貌似是名演员墙上有画像了。

这一次女主老公饭后要求进路边的酒吧,女主进门一看,我勒个去,名字叫seb's,这是前男友的,进去男主上台看见女主,世界又在他眼里消失了,弹着两人当年的歌谣幻想和女主结婚生娃开酒吧。

屌丝啊屌丝!

醒醒吧!

没有女神,女屌丝逆袭也是嫁了有钱人!

弹完一曲,男女屌丝觉得,嗯,好聚好散画句号了,电影也over了!

这就像无数火坑专业的学生,告诉你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没告诉你的是大多数屌丝都是千年老博士后的命!

屌丝们,别再被左逼的小清新们欺骗了,大多数屌丝还是找份稳定的工作,找个实惠的媳妇吧。

这部片子除了男女主最后没在一起,两个屌丝都逆袭了,男的club也有了,女的也是名演员了,都在昂贵的LA买上了大豪斯,都成功了,唯一美中不足的两人没在一起也被编剧用男主的yy给弥补了。

完美!

欺骗了多少人的眼泪,欺骗了多少火坑专业的孩子,画了一个大大的饼。

逆袭的屌丝是踩着多少被牢牢压在身下的屌丝上去的,电影不会告诉你,生活maybe告诉你。

总之,看完被这部电影的正能量和yy给恶心坏了!

醒醒吧!

 10 ) 精心包装的陈词滥调

看这部电影之前,一位女性朋友忠告我带上纸巾,免得哭鼻子时没纸。

结果,这包纸巾根本就没开封。

我期待这部高分电影带来一个惊喜,结果拆开音乐剧的包装,只看到一出彻头彻尾的陈词滥调。

我能理解为什么朋友喜欢这部电影。

电影的男女主角都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想着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洛杉矶赢得世界的关注。

相似的心境让两人坠入爱河。

当事业开始起飞时,男女主角又不得不各奔东西。

中国观众早已熟悉类似的主题,比如“北漂”。

不少观众可能正经历类似的遭遇:胸怀梦想而生活拮据,充满热情却不被人理解。

看到男主角被亲人质疑时,我们都想冲着屏幕喊:走开,别管我们年轻人的事!

生活出现巨大的裂缝,这本是吹起激昂号角的时候,男女主角的应对却一点也不主动。

男主角莫名其妙地加入到一个成功的乐队,放弃自己对爵士乐的坚持,获得经济上的成功。

他最终靠着乐队的收入开了自己梦想的爵士乐吧,但在我眼中,这一成功充满了讽刺的味道。

如果说男主角的成功还能起到点反省作用的话,女主角的奋斗简直玛丽苏到家。

她之前的面试毫不成功,社交中也清高自傲,创作的话剧恶评如潮。

当然,剧本不敢随意枪毙女主角,所以还是生硬地安排一个星探“发现”女主角的才能,给了女主角一个面试的机会。

面试的题目是讲一个故事。

女主角思忖良久,开始讲:我的阿姨跳进了塞纳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女主角接下来絮叨了一堆关于梦想的大道理,似乎所谓的梦想就是做跳入塞纳河这样常人不做的事情。

但没关系,电影里的女主角还是因此获得机会,并成为大明星。

整个电影就像女主角讲的故事一样,看起来饱含深情,细想起来却没什么道理。

男女主角的爱情也是如此。

两个“北漂”的爱情故事,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题材。

电影中男主角对女主角说,“你最初爱上我,或许是因为我那时的落魄,能让你对自己的感受好一些”。

我当时以为电影会以此为契机,探索更深刻的面包与爱情的道理,没想到电影接着在世俗故事里无法自拔,再不愿深入讨论。

电影的最后,女主角成为大明星,和丈夫一起来到男主角的爵士酒吧。

男女主角幻想着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这原本是升华电影主题的一个好机会。

可惜的是,幻想的生活中,两人的爱情继续依然要建立在物质成功之上。

似乎除了成功,生活再没有其他可能。

如果我是剧作家,我大概会把幻想的桥段换做两人在贫贱生活中相濡以沫。

毕竟,那才能衬托出所谓成功的本质。

但导演一定不想这样。

他想要的,大概只是载歌载舞的励志MV。

《心之石》短评

年轻真好,有梦真美。拉拉篮适合你们追梦的年轻人,不适合我们这种只想趴着的废柴。

3分钟前
  • rivert
  • 还行

黑Kenny G黑得好狠……太迷影了不一定是好事……镜头很厉害,怀旧成色做得很不错。但是真的不觉得特别好,过誉了。有些瞬间差点以为是伍迪艾伦的片段,大概是因为石头姐和爵士乐同框吧……就是那种用典用得太猛,给人一种雕砌过度印象的感觉

7分钟前
  • 阿子
  • 还行

拉拉蓝类似于一道用糖精和人造奶油做出来的甜点,看上去很美,初吃感觉也还好(我最初也打了四星呢),回味却让人倒胃。本质而言这片子就是又white又male又fake,最值得称赞的还是石头姐的演技,她被给予了一个基本上不能称之为角色的角色,还差一点让人忘记了这一点,真是辛苦了。

12分钟前
  • 潜入深水的鬼魂
  • 较差

辣么高的评分,辣么一般的观感。长影评里所谈到的致敬经典和音乐设计,我是云里雾里,没有看过那些经典。音乐在我看来也是一味欢脱为主。 第一次和豆瓣评分脱轨如此之大, 两分给色彩和开场公路舞。

16分钟前
  • Simple Syncia
  • 较差

Why【自绝于众友邻】

17分钟前
  • MammothSteppe
  • 较差

故事真的蛮俗套的。核心立意也没多深刻,除了歌和画面,我说不出哪里好,感觉有点名不副实了。

18分钟前
  • 葭月十八
  • 还行

和喜欢Before Sunrise系列一样喜欢。讲述的故事本身并不稀奇,却将现实拉到远处,提供了另一种观望自我的可能。看完之后,难以平静。不是受到他们爱情百转千回的触动,而是因为,他们还相信爱情和梦想。我却放弃了。

22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充满了算计和生意。有可能,这完全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对米娅这种伪理想主义者的世俗成功学的讽刺。

25分钟前
  • 浮生若夢
  • 还行

达米安写给爵士、电影与追梦者的一篇动人情书。不同年代的音乐/电影/服装被有机地融为一体,红黄蓝绿高饱和配色与结局很[瑟堡的雨伞],运动镜头灵巧雅致,开场公路群舞长镜技惊四座,艾玛的高难度表演无懈可击,钢琴乐在影院听便已落泪,高司令的人生想象性重写诠释了电影-梦的极致魅力。(9.0/10)

2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乏善可陈,故事老套无聊,人物塑造空洞,台词粗浅直白,另外作为歌舞片里面简直是在尬歌尬舞,歌喉粗粝歌词简陋,舞也仅仅是动两下胳膊腿而已……如果是为了所谓复古和致敬把片子拍得这么不好看那就别拍了,弄个文献综述有啥意思?

30分钟前
  • 王3821
  • 较差

预告片里说得没错,已经没有人在拍这样的电影了。即使不是年代戏,手法和色彩运用也极具年代感。满足了外人对这座城的一切幻想,又为身在洛杉矶的人拍出了这座城会让你遍体鳞伤的事实。他是真的很爱洛杉矶。 在洛杉矶看La La Land真的是太奇妙的体验。很特殊的感情。

34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验证了语文老师的话:只要开头结尾精彩,中间无所谓。

35分钟前
  • 寇国威
  • 还行

在脑海里和你过完了一生

39分钟前
  • 青川
  • 力荐

无感

40分钟前
  • 声控少女
  • 较差

抛开歌舞致敬,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爱情片,讲了一点励志而已。然而对于不了解歌舞片的人来说,那些致敬完全不知道,get不到点。

41分钟前
  • 梅花野老
  • 较差

我觉得自己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豆瓣有这么高分。我想一定有很多这样的人,明明是自己背叛在先还觉得是身不由己,那一吻给了他们再做一次梦的机会

44分钟前
  • 南条寺夢路
  • 很差

难忘的平安夜,选了一个没人的影院,包场体验,看完泪流满面

49分钟前
  • 清风
  • 力荐

2023.12.28 受不了这种功成名就后带着现伴侣,然后见到有过很多故事的前任的情节。米亚老公那个嘴脸看得想给他一拳。另外这种只要鼓起勇气,于是就能顺理成章成功的逻辑,我已经很难再接受。

50分钟前
  • 过河卒子
  • 还行

年度十佳!最后在情字上找到了一个引人共鸣的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逐梦想的旅程,在某个时间点上,一个人遇到一个人,他们一起成长,相互鼓励,有美好,有痛苦,有成长,有遗憾,这就是人生。导演非常成熟老道,不仅有野心,也有足够的才华,歌舞元素几乎就是整个歌舞片的发展史,适合迷影爱好者。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怀着超高期待平静地看完,除了开场和结尾,就是一部偶有亮点略显矫情的爱情片,受主演功底所限,歌舞水平也so so。

55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