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去看线下展映,中途没有离场是我对主创团队最大的尊敬了。
90%的素人表演无可厚非,但是在台词的设计上和对白的表现上,实在太过于楞。
影片不难理解,哪怕是里面存在的一些隐喻和画里的东西。
开篇一条鱼就已经把影片的内核展示完了。
高放老师很厉害,第一个切过滤嘴的镜头把人物立住了。
然后我就开始被各种念稿一样的对白一遍一遍的搞心态。
前天去看线下展映,映后张力导演来做交流。
说实话,前一小时里我有三次想离场的冲动,把影片看完是我能给出的对主创团队最大的敬意。
影片90%的素人出演,表演能力差这点可以接受。
但是在台词的设计,和对白的表现上,实在过于楞了,这是团队的问题,和演员无关。
影片不难理解,开篇一条鱼的镜头就已经把影片的内核展示全了。
高放老师很厉害,第一个切过滤嘴的镜头就把人物立住了。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这老太太抽的真烈,当剧情提及她是一名退休教师的时候,我在心里说:这老太太抽的真悲伤。
紧接着浴池吧台小妹的一连串台词,就把我整懵逼了。
她只是想拒绝老太太在这里洗澡,为什么要刁难呢?
看着看着发现,这只是一切刁难的起点,整部影片都充满了对女主的刁难。
但是这些刁难主要是体现在男主身上,进而影响到女主。
那小妹刁难的意义是什么呢?
引出一巴掌,展开后面喝酒求办事的剧情。
从这个角度上,这个刁难实在没啥必要。
小妹只需要按照规矩办事,讨两句软化博一下女主的同情就可以了。
这个剧情依旧可以继续展开。
之后,我就反复被各种念稿式的对白搞心态。
情绪平淡,台词生硬。
直到陌陌出现。
同样是素人演员,陌陌的表现十分真实。
陌陌从按摩店里一出场,就让我相信了她的一切行为和台词都是合理的。
说说男主吧,毕竟影片的主要剧情讲的是他。
导演用了三段动物的隐喻来表现男主七天内三段不同的心态变化。
这就是我最想说的,这三段隐喻实在有够刻意。
一辈子闷声出力的牛,怯懦胆小的猪,还有温柔孝顺的羊。
之所以说刻意,因为剧情上已经通过三个女人把这种心态变化表现出来了。
面对妻子,对于家庭的努力打拼,在职工路上本分劳作了一辈子,勤勤恳恳。
面对红颜,欲望与怯懦之间的反复拉扯,不敢越过红线,却始终在雷区蹦迪。
面对过客,陌陌其实连过客都算不上,通过陌陌在老朱脸上的一吻,还有酒店此起彼伏的声音,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老朱曾经是陌陌的常客,且俩人有过性交易的过程。
老朱把他所有的温柔、所有的轻松愉悦都交给了这个女人。
在陌陌这里,老朱没有了对妻子的无奈,没有了对红颜的欲望,只剩下温柔孝顺的一面,他变成了一只惹人怜爱,忍不住想要爱护的羊。
最后说说,我对这部影片最深的理解吧,就在于个“体面”。
作为同样的东北人,和老朱经历过同样的生活环境的我来说,“体面”这个词贯穿父子两辈人的精神内核。
当然,我们还有一句很贴切很质朴的说法,叫“穷装逼”。
只是要解决洗澡的问题,却一定要找老板才可以,找打更的人“没什么用”。
只是找老板说几句话的事情,主席非要安排一顿饭,看似提出了解决方案实际上就是两句废话。
还有用公车送父母的儿子,半夜来查岗的郑总,甚至是隔壁龙钟的老王。
东北人被“体面”这两个字绑缚了一代又一代,从生到死。
在我们老家有一句话,叫做“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在街上随便找一个人,他的人际圈子里一定能找到一位某某局的局长,或者某某处的处长。
赵老师一步步被撕掉了体面,最后带着仅有的尊严,离开的人世。
这不仅仅是赵老师的悲哀。
《冰下的雨》老太太想去厂公共浴室洗个澡,中年儿子各种折腾受气都没洗成,好人做蠢事看着气人:为洗澡儿子做的无用功有请澡堂老板吃饭;请澡堂看门的吃饭、送一条香烟;跟老婆上床跟女同事搂抱亲嘴(为了让她们陪老太太洗澡)结果老婆未被睡服跑了,女同事老公捉了现行;找学生时暗恋自己的成功女企业家,请她陪老太太洗澡被驱…….送按摩妹一部手机若干现金,她陪老太太洗澡。
按摩妹开了个钟点房,老太太不要她洗,儿子亲自给老太太搓背。
电影结尾是洗干净的老太太跳冰窟窿去死。
(她有行动能力)本片我没看出社会对老人不公和中年人的不易,本来可以直接酒店开个房的事,瞎折腾啥?
我有这样办事能力的儿子,也会想死的。
文艺片太喜欢用动物作隐喻,用得好的寥寥无几,本片也不例外。
并且台词过于文本化了,其实东北话是一种高度生活化、情景化的语言,不过这已经是电影里较为还原的了,可能因为导演是本地人的缘故。
关于国营变私有、下岗潮的创痛几乎是东北文学社会意义上的母题,失去伴侣的老人去浴室洗澡这个切入点选得挺巧的,选女性陪同,延展出了儿子和生命中其他女性的故事,这个结构安排我也喜欢。
但关于中年男性的所谓困境我确实无法共情,性能力、婆媳关系、上有老下有小,这几点我真的看够了。
映后第一个观众提问,他问为什么被家暴的妻子不反抗?
为什么妈妈执着于去浴池洗澡?
也许同性别之间更容易理解吧,我不明白,我只想反问他,为什么你可以傲慢到问出这样的问题?
不过片子其实无意关注性别问题,所以我也不作为评判标准了。
关于人的尊严、衰老的痛苦、社会的变革,以及这片土地的模样,都叙写的不错,最难得的是东北没有被景观化,至少在这九十分钟里它不再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真正的有人生活的地方。
这一点加半星,三星半。
祝后续公映顺利,我借着镜头里的冰河,想念我的故乡。
《冰下的鱼》8.5/10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距离《国风》几千年后的现在,同样一直发生着种种妥协式的献祭。
冰下的鱼,打捞上来堆在岸边,久之渐渐凝固冻结,停止翕合。
老人就是正在被打捞或已经被打捞上来,静静等自己身躯冰冻住的鱼。
新生命停不住地从老鱼的身躯下钻出,冲撞着,不断伸开永远塞不满的手,索取着空间,间接加速收网的速度。
每次被打捞上的鱼,都是冰面以下鱼群的献祭。
儿子打了郑总,出了澡堂,厂里澡堂成了泡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钟点房洗,那是妥协;那瓶酒端上来的时候,就预示了母亲的结局,三番五次被扼杀洗澡的希望,最后接受儿子帮忙搓澡,也是妥协;装猪,牛,羊,献祭的三牲的卡车从儿子身后呼啸而过——被镜头刻意放大凸显的动物首级特写,代表儿子的献祭——儿子的儿子买房却还需要家里出装修费,不悦也不敢表态;婆媳关系不和只能充当斡旋的角色;学生时代受到暧昧纸条因担心受怕主动上交老师。
说明儿子胆小怕事,又有多少儿子像这样,亦或是像儿子的儿子啃老而活。
男女之情也是在讲,或许一些底层人,会为彼此“同命人”的身份互相怜悯,渴望救赎——终点还是我们都在慢慢被时代抛弃,包括片里的妻子、红颜知己、陌陌,收网时奋命挣扎,就像冰面上垂死挣扎的鱼,那种既知道于事无补,又只能通过无用的摆动表明在回击些什么的,透过身影渗露的凄凉总会赋形于色出来一点。
p.s. 对文艺片的诠释有点中规中矩,教科书式演绎。
吐橘核那段我喜欢。
我在一档综艺节目里看过齐齐哈尔冬日捕鱼,觉得挺震撼。
但影片里拍摄出的捕鱼碎片,只有凄惨。
正如我曾经看过的一位作家写道,在中国,爱是向下的,人都是爱儿子爱孙女。
然后呢?
洗干净是执念,也是体面。
正如公交车上的年轻小伙骂骂咧咧让了座,可人家墨镜一戴,站得笔直。
被道德绑架后的施舍,不稀罕。
隔壁老王的热切表白,婉转的回绝,也是体面。
家里珍藏的40年的茅台,拿出来一喝,2018年的,还是讲个体面。
自行洗澡已经不方便也不愿意让按摩女给自己搓背,是个体面人。
老话说“打人不打脸”,澡堂的女售票员,嘴上缺德,吃了耳光,得了钱。
第二次见,依旧是在嘴上讨便宜。
结果郑总出现解开谜底,“我弟弟在你那儿请假,你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就是报复。
去见老姐妹邢桂芳,送衣服,终于开口说话,问到生3个儿子,却只能和痴呆老伴相依为命的情况,很感慨。
就如自己远在广东的女儿,老是买衣服,却见不到人一样。
女儿在电话那头还在絮絮叨叨,老太太却说,挂了吧。
一听你声音中气十足,幸福美满,就够了。
老朱给母亲搓背时,接到债主儿子的来电,直接把手机扔浴缸里了。
虽然儿子在身后无声的哭泣,但当母亲的怎么可能察觉不到呢。
千年都难处的婆媳关系,怪谁呢?
怪儿子卖了房子给孙子买房,所以挤在一个屋檐下深化矛盾?
其实儿媳妇看上去对孙子是言听计从和百依百顺,但都在嘴上答应着,谈钱都是“叫你爸给”,谈钱就是“那是咱们亲儿子”。
可惜她自己也住父母家,活成啃老族。
80岁人洗个澡真的就这么难么?
我一开始看的时候想不明白。
后来明白了,报亲恩难。
正如老朱儿子在酒店说的,“我爸身强力壮,来北京开滴滴吧”。
老朱呢?
在厕所强忍的是酒醉后的呕吐,还是儿子这话让人想吐呢?
在工厂干一辈子,老了人都硬不起来了还要去北京开滴滴?
所以老朱说,她母亲这澡洗不成他就不活了。
然后母亲洗了澡,她自己不活了,却给孙子留了装修费。
在中国,爱是向下的,然后呢?
鱼从冰下来,也要回到冰里去,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去职工浴池洗澡,却因为年龄大了,不被允许,这是正常的,澡堂外包出去了,却找不到两个女的陪同洗澡,却能找到单独一个女的,单独自己老婆,有些怪,那瓶酒端上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母亲的结局,三番五次被扼杀的洗澡,最后打了郑总,出了澡堂,成了泡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钟点房洗,那是妥协,接受儿子帮忙搓澡,也是妥协,猪,牛,羊,献祭的三牲,代表了儿子的献祭,儿子的儿子要买房,旧房子卖出去了,却还需要装修费,其他儿女不在身边,另一家更是如此,我们慢慢被时代抛弃,但有些男女之情我不是很理解,或许一些底层人,会被这种“老实人”吸引,渴望救赎,在让座的时候,所有人都道德绑架那个年轻人,却紧守自己座位,母亲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心酸,人老了就真的没用了吗,洗干净了,去见你,也像献祭仪式,终于可以去见你了,没有你的每一天,世界都是灰暗的,三代人的思想造成了埋藏的矛盾冲突,加上了民族特色,让人觉得新奇,中年的儿子失去了父母,他的结局又会如何,他的儿子是否会像他对他母亲一样,去帮助他,实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难以实现的愿望
故事发生在中国东北老工业城市--齐齐哈尔,82岁的赵丽华在丈夫去世几年后患上了轻微抑郁症。
她打算去职工浴池洗澡,浴室管理员却因其年老怕出意外担责任而多次拒之门外甚至羞辱她,儿子朱红兵也为了找到两个陪护母亲洗澡的女人而费尽周折,可是母亲最后也没有实现在职工浴池洗澡的愿望,结局以一封遗书离开。
《冰下的鱼》镜头一开始聚焦于一条跃上冰面的鱼,经过一番挣扎,重新跳回水里,或许这就暗示了人物的结局最终也如同回到了冰封的世界。
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配乐的设计,其中包括水壶烧水水沸腾尖锐的声音,朱红兵为母亲浴室洗澡找人帮忙无果蹲在路边时机车轰隆隆驶过的声音,整体来说这部影片的配乐紧张而尖锐,给人以窒息感。
同时,电影使用了多处暗喻,电影中朱红兵三次站在街道上,身后载有猪、牛、羊的货车三次经过主人公,而这三只动物在最后也被宰杀,这也象征着朱红兵被生活肆意“宰杀”。
电影的名字叫做《冰下的鱼》,生活中的琐事如儿子的装修费、厂里人的质疑以及婆媳关系的不和谐等,都是阻挡朱红兵这条“鱼”冲出水面的“冰”。
这部电影是张力导演对于日益迫近的老龄化社会的关注与思考,而我更为人物无法解脱而惋惜。
冰下的鱼,看完整片,匪夷所思,很多很无奈的情景。
男主角的年迈老母亲,一个80几岁老太太要去职工澡堂洗澡,被职工澡堂前台女拦了下来,说万一老太太因为澡堂洗澡摔倒了,赔得裤衩都没了,死活不给老太太洗还恶语相向,倔强的老太太就是死活要在职工澡堂洗澡而大闹澡堂,闹到警察上门调节纠纷,闹到男主角单位里的同事全知道他们家的丑闻。
男主角的妻子,一直婆媳关系不好,经常家里为了点妻子多用点水,婆婆妻子吵得谁都不让谁。
男主角的儿子要在北京工作,把老家的大房子卖掉,在北京出首付买了一套房,还不够,儿子总是伸手向男主角要钱,还要一笔巨款要装修房子。
男主的压力巨大,一方面在厂里赚着微弱的工资,另一方面要处理各种家庭事件。
为了能让自己的老母亲实现在职工澡堂好好洗个澡,男主和两个陪护百经周折,最后也没实现在职工澡堂洗澡,而是在一个酒店洗了澡,男主觉得自己又没用又无奈又心酸。
老太太知道儿子生活不易,洗完澡后隔天就留下遗书,说到:儿子,我洗干净了,我可以去见你过世的父亲了。
整部片子看得很压抑,很真实反应了当今社会的中年人被社会压的快窒息了。
两年前看到海报和名字的时候,就很想看这部电影,今儿终于看上了。
感觉不能说是压抑,而是本来就是这么回事。
朱红兵其实并不是脾气不好,只是作为老技术人,他是有自己的坚持、严谨和骨气,而他所遭受的一些故意激怒他的行为,其实也都是故意为之,一代一代的人都会经历。
这就让我想到以前看过的一本书叫《下流老人》,内容不是特别喜欢,但是说的比较现实的观点就是有的时候不是我们自己不努力、不作为而导致自己陷入困境,而是你不能排除因为各种可能性让你在老去的时候,陷入各种你面对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
赵丽华很孤独,即使儿子在身边照顾,女儿也总买衣服寄给她。
最终每个人都会经历,可能这种孤独感强大到某种地步的时候,是可以对抗对于“告别”的恐惧的。
想到自己家的老人应该也曾如此孤独过,还是会因为作为后辈的自己身上的那种迟钝而感受到惭愧以及悔恨。
儿女以自己的方式孝顺父母,但或许不是父母真正想要的。
就像女儿对赵丽华总是穿着已过世父亲的旧衬衫不理解,为什么不穿自己买的新衣服。
新衣服对于老人来说,或许没有那么重要,他们那一代人节俭一辈子,本就不喜华丽,喜欢的大都是恋旧的。
新东西舍不得用,往往一放就是很多年。
但是我看着她穿着爱人的那件旧衬衣,我觉得再美不过了,她在这件衬衣下,才能感受到“被保护”“被理解”“被爱”。
朱红兵也是被方方面面都压的喘不过气。
他已经很难有余力去心平气和的对待。
他对着父亲的遗像磕头,他在梦中靠在爸爸的肩膀。
不难看出,父亲的离世,对于朱红兵是一个被迫成长的暴击,即使朱红兵的躯壳也奔着知天命去了,可心中还是依赖父亲。
所以他没有那份能够充分理解母亲的“细腻”,即使他还是为了母亲的去澡堂洗澡的愿望想尽办法。
最后他跌跌撞撞的出门去追母亲,就像一个刚蹒跚学步的孩子,想要跟上母亲的脚步。
虽然赵丽华的词没几句,但我从她身上就好像看见了曾经我的姥爷和姥姥。
这部电影那种真实感和熟悉感,会把人过去相似的记忆都拉扯出来,体验感不好,但是那种过去的熟悉感又会让你贪恋,就像短暂的回到过去。
最后电影的结尾赫然出现的黑底白字忽然就有了警示教育意义:
总体我觉得蛮好的,只是不适合神经太脆弱的人看。
这是一部院线没有排片的电影,这是一部没有宣发团队的电影,但这是一部好电影,好看的电影。
导演带影片海报物料跑,坐在现场发票挨个签名,映前映后和影迷敞开畅聊电影细节,好电影不该被流量片淹没,对吧!
影片背景是在没落的东北,这里工业化浪潮已退去变得暮色沉沉,时代背景下的老中青三代人各有各的困境,老年人辉煌已过有的生命已逝,有的瘫痪在床,有的被病痛折磨,他们的困境是要有尊严的活;年轻人正青春,离开故乡闯荡大城市,为了更体面的活要“啃老”父辈,吸血上一代;夹在中间的也是最令人难以喘息的是中年男主,他下要辅助大城市打拼的儿子,上要照顾八十岁独身老母,他就像是被困在冰下的鱼,想要破出冰面呼吸新鲜空气,但现实生活就像影片第一幕那条鱼,越出水面会被寒风冻死,只不过是从一个困境跳到另一个困境罢了。
还能怎样硬撑罢了…
全片的主线则是围绕母亲洗澡这件事,母亲在年轻时是一个万人迷,直到老了还保持着优雅与从容,导演说母亲年轻时颇有魅力,和苏联科学家谈过恋爱(影片中男主和母亲喝茅台是谈了很多故事,后期删剪了),已过80的母亲年岁已大,厂区内私有化的浴池老板处处刁难,她只是想洗个澡这件简单的事却一直完成不了。
对于当今的老龄化社会,影片中也有展现,母亲去看望闺蜜,照顾瘫痪老伴儿的闺蜜仿佛被困住,三个儿子不在身边孤苦伶仃,让人看着可怜;医院里躺在担架上的老人,倾听着子女的因为医药费的相互指责抱怨却无能为力(还有隔壁老王“色心”不改,不忘初心的追求爱情),我们终将会老去,当我们老去的那一天面对的生活会是这样吗?
导演张力16年就在酝酿这剧本,面对父亲的离世,想到自己母亲将独身一人生活,两个人的时候好歹有个老伴儿,能够互相依偎,互相聊天,互相洗澡搓背,父亲不在了,那母亲的生活多么的不便,由此导演萌生了献给父母的一部作品,所以它很真诚,你能感受到它的真诚。
影片中用了很多的长镜头,还有细节上的巧思,导演对于影迷的提问都进行了细致的解答,但是他又不想多说,想把理解交给观众自己。
待宰的猪牛羊、未绽放的烟花、吐出嘴的橘子…好的电影禁得起解读。
全片生活化的场景,素人的演绎,让故事生动鲜活,年轻人的“吸血啃老”,老年人要有尊严的活,又是当今社会现状,导演很随和映前映后和大家敞开聊,影片中诸多细节和隐喻的确用心,真心推荐!
这个影像质感和小城风貌让人想起朱文的《云的南方》,大银幕上看不到还挺遗憾的(小成本电影非一二线城市基本就别想有排片)。整体上跟山田洋次那部《你好妈妈》一体两面,主角看似是母亲,实际上都是那个面对中年危机的儿子,生活一地鸡毛的时候活着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平遥电影节。皮儿片儿的中年失意人生,但更主要的是想拍时代伤痕。非常伤感绝望,可惜在幸福的新时代中长大的青年人们无法感同身受,并时不时的发出此起彼伏的笑声。作为一个东北人的我,竟然看得有一种近乡情怯的感受。
故事很简单,拍得也很简单。
看的时候觉得导演的设计很多,看完觉得也就那样
叙事手法真的太落后了,如果这片子放在2000年,可能还会惊呼一声,哇新浪潮啊,但是2024了,观感就像看了一部压在箱底几十年的充满滞后感的电影。
冰下的鱼——冻的梆硬🐟
看完陷入深深恐老情绪中
勉强三星,设计感过强,很多自以为是的设计和符号,尤其是结尾那个朝镜头跑,都知道是致敬,但太变扭了。台词写得也不好,很多信息都是用台词硬说出来的,太别扭了。唯一的亮点是,有一场中老年夫妇的床戏,挺难得的,国内电影很少有这个领域,因为不美,但却是难得有人拍的。
老人走之前想去职工澡堂子洗个澡以保留自己的体面和尊严,作为主角的儿子在完成母亲心愿的同时也在经历中年危机,双线叙事之下节奏尚可,剧情、文艺皆有,对老人的刻画尤其深刻;当然尴尬之处也不少,尤其是主角与多个女性角色之间暧昧的尴尬和主角愁儿子装修费部分的画蛇添足;对东北生活的真实刻画值得表扬,但尴尬的桥段也是问题,整体七分,四星到不了
糙到不行
过犹不及
中国的老年女性是被冻在冰下的鱼,中年男性则是活在夹缝中的狗。东北人对澡堂子的执念刻进DNA了吧,结尾那个凝视镜头让我想到了特吕弗。人生最难是活着...
不好看。配乐摄影台词都不咋滴。老年题材这么蓝海吗?这片子都能上七分
上上导演课吧导演
不知道为什么要关注男主角有多少人爱他,一个人苟活在世,难道就不能有人爱吗?难道中年男人就必须是孤独、卑贱的状态吗?难不成看到了多年后的自己?从影片的逻辑说,男主人公为母亲去寻找陪护洗澡的女人,是要找跟他关系不错的人,而且家政公司也不接陪护洗浴的工作。按照评论里的逻辑,他必须得找恨他的。
第2370部,20年过审的存货,被电影院放弃的优质国产电影。导演找到的故事出发点就很东北,以作为东北小城市的公共领域的国营厂浴室穿起儿子与几个女人之间的各种前世今生。导演以镜头的景深变化,当事人的静默与当事人周围的嘈杂所形成的空间-叙事张力,成功得创造了一种身处于复杂的巨大关系网的危机四伏的中年男子。他的生命意义被至上的孝义统治,以平息将其引向深渊的来自其他关系的恐惧,但无法被时代的铁轨承载。这是齐齐哈尔的失败者风情画,配着达斡尔族民歌服用更佳。有着穿透生活表面的窥私,讽刺得可笑,冷酷得无奈。年度十佳国片。
几处视听处理很惊艳,但整体故事的失焦让人失望。母亲告别人生的最后一次洗澡,被男主一堆延宕和散乱的关系弄得无比复杂,至少牵扯进来四个女性角色——妻子、情人、按摩女、女地产商。特别是地产商上来就挑明了当年暗恋男主这种情节,简直太油腻太惹人反感了。在极度生活化的置景里棒读非常戏剧的台词,这就让全片有了极强的割裂。这毛病像《柔情史》但更严重一些。一些大尺度的尝试,比如中年夫妇非常长的一段床戏,其实能成为狠辣的试听特色的。但角色构建的失败,以及叙事前后的不统一,也让这些沦为废戏。这故事本来残酷又现实,结果成了个中年男性无处安放的性焦虑,挺可惜的。
引起不适的一些桥段 被8.0的评分吸引点进来 还和家人一起看 真无语
有进步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要泡个澡,这么普通的事情却一步一个坎,曲曲折折,其中暴露的是家庭、工作、子女、社会等种种矛盾。然而令人扼腕的结局让我回想起影片的开头:冰下的鱼跃出冰层,又奋力一跃调回刺骨的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