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怎么会写影评,这篇文字的内容应该说是看了这部电影和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影评之后的感想。
我是个北方人,虽然可以说从小就是看港片长大的,但是一直看的都是普通话配音版本(包括电视剧)。
事情是从上大学开始的,我们一个寝室6个人,赶巧1个广西人,3个广东人,平时聊天的时候他们之间说话就是用粤语,那个广西同学的粤语和广东人的有些不同,其实就算3个广东同学说的粤语都有些许差异,只是不妨碍交流。
一次我在寝室看周星驰的老片子,他们看到就说:“普通话的不好看啦,看粤语的才好笑。
”我当时还很不服气的和他们争论,说石斑鱼配音是多么经典,粤语的看不看都无所谓一类的。
广东同学们的脾气都不错,笑着说看一下又不会怎么样,粤语其实很容易听懂的。
于是我就切换到粤语配音看了一遍,我记得看的是“九品芝麻官”,说实在的第一次真的没听懂几句,当然也就说不上喜欢。
日子久了,陪着几个老广看了几十部粤语片,平时又浸淫在听他们相互聊天的环境里,真的很快就听懂了白话(他们都称呼粤语为白话),实不相瞒,最先听懂和学会说的都是粗口。
这个时候我已经能搭配着字幕看懂粤语配音的港片了,而且惊讶的发现很多普通话版本没有体现出的笑点或者内容,就算是石斑鱼配音的周星驰电影,不管配音多么精彩,有些粤语版的笑点也出不来,从那以后我看港片就都是看粤语版的了。
总结我从能听懂粤语以后的观影经历,发现港片看普通话版本和粤语版本差别其实很大。
功夫片、动作片这样对白少的差别最小。
像周星驰电影那种有经典专职配音演员的片子,差别也不算太大,但另外有些电影比如:买凶拍人、一个字头的诞生这类片子,国语配音的笑点连粤语版的一半都不到。
像低俗喜剧、喜爱夜蒲这样的片儿,更到了听不懂粤语就没必要看的地步了。
总知我挺喜欢这个片子的,而且很庆幸有机会能学会粤语,这对我的观影体验意义重大,就像看英语片能听懂英文原声的人总比看中文字幕的人更能体会到看电影的乐趣是一个意思。
还有一点,我的老婆是广东人,能追到她也与我会粤语有关。
但是关于本片,老婆十分抵触。。。。。。
这部片子不是一部喜剧,分明是杯具。
影片的很多情节桥段其实蛮有某些外国大师韵味的。
看这部片子时有种说不出的快感,这其中有简单粗暴的表层内容,也有更深的值得回味的东西。
当然你可能觉得我装B,可是我想说的是我确实在看这片子的很多地方都觉得人生如戏。
只不过被夸大了一点,但是很真实。
尤其是很多内地生活的人,早就见惯了这些潜规则啊、各种吃啊、人生的变幻啊等等,比这个狠的有的是,这我承认,但我不能否认这片子很朴实的表达了很多我们也许并不觉得惊奇,但也很低俗的现状。
在影片里你不会觉得这部片子在夸大其词,而是真的映射到了你的生活,并且告诉你,讽刺的种种其实已经改变了你自己。
如果你看这部片子大笑,那你没救了。
如果你看这部片子觉得无聊,那你更没救了。
如果看这部片子忍俊的同时还觉得有些苦涩,那也许是最正常的。
粗口导演彭浩翔:粗口本来就是日常生活中有的东西,我们不要拿粗口来做“噱头”,我只是把它还原罢了。
小弟平时也说不少粗口,说起来还很自然。
把自然的东西原样展现出来,也是很自然的。
香港人讲撚,广东人讲閪,开口埋口叼你——并不是为了攻击你,其实是玩得开才叼你。
不熟的人,要介口的。
导演说不要这拿这个做噱头,实质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噱头。
你把一个别人没有的东西完整地程现出来,而观众又喜闻乐见。
这的的确确是个很好的卖点。
看电影迟到杜汶泽一开场说:我看电影也很少迟到,自己看少一部分事小,挡着后面的人就不好了。
有些电影看少一部分,后面就全看不懂了。
为了这一点我也不会看电影迟到的。
再说票是自己出钱买的,不光前面的要完整地看,出了字幕后面的彩蛋也要看。
至于观众观影素质么。
小弟试过最差的是去年在湖南看《丁丁历险记》,小孩嘈闹父母不管,旁边的人电话铃讲话声也听得一清二楚。
最好的是7月20号在澳门看The Dark Knight Rises,旁边的学生仔有意识地把手机关了,全场几乎听不到讲话和电话铃。
只可惜完场后没的雷鸣般的掌声。
Fiona是现在的年轻人的写照么?
做事不专心,没交待,也不把事做好。
上班想着去做瑜伽去购物去看电影。
叫你约个人谈正事,你又整出个性骚扰调查出来。
真是中文学不好英文又学不好——一句话:“乸西”。
话说,教室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素质,也是不敢恭维的。
植入广告原则上植入广告,有钱就要收的。
不过怎么做就看人了。
比如中国人寿找冯小刚谈非诚勿扰2的植入时,人寿要求出现一句台词,冯非常有底线地说“不行,只能出现一个Logo。
而且那个logo也不大,镜头给了不够一秒。
剧中最明显的广告,就是Playboy Condom。
但由于他讲的是一个电影监制的故事,这些情节出现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广西鸿门宴,饭桌上的确是Playboy Condom。
大卫芬奇处理植入广告是很不经意很自然的,电影中说出现十分钟,节操何在啊。
独立电影所谓的独立电影就是导演想拍什么就拍什么。
一般电影公司投资的商业片都要考虑票房,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不能给导演自由发挥。
我不知道彭浩翔拍的独立不独立,反正许鞍华就是拍独立的,有票房毒药之称。
在电影中,郑中基要求杜文泽,要邵音音出山拍三级片。
中途又要把他的驴加进来。
本来已经够难了,拍出来还不满意,还要烧片。
潜规则不是说香港人性方面比大陆开放,他们开放在于做了敢说出来。
而大陆只是都藏着做,做了又不讲真话。
陈静喜欢杜汶泽也只因为,他愿意讲真话。
电影行业潜规则,不知道也可以想象得到啦。
开戏好撚难特别是在一些电影人出名之前,想拍戏是很难的。
投资演员故事剧本市场道具片场广告宣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开始一样东西很难的。
光是一样,钱,杜文泽掉了多少节操?
没钱的时候,导演去开赌档,杜汶泽欠下一笔笔钱还不清,诺大的办公室由人家用来拍写真。
话说,导演开的赌档真的好,一面搪塞一面收钱,一面带孩子一面做饭,还不忘她老公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会再去出差。
官人我又要这种三级片拍出来真的有市场?
我不知道。
可能香港人会看,我是不会看了。
电影中拍到第七集,已经是持续票房不错才有续集的。
教育这个矛盾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
田蕊妮代表着所谓的"正路":要求高IQ努力读书考好成绩进好学校当公务员。
但几个公职人员都不同地代表着不同的拙劣。
大学教授代表的:迂腐,无能,讲face work.小学老师代表的:唯成绩是用。
紧茶和杨千嬅代表的:呆板。
那个紧茶说“你们说得最多的台词是,碰,杠,上,我叼你老母。
”真心替他捉鸡。
杜文泽讲“叼,D后生妹真系麻烦”,解释了半天杨千嬅还看不透。
田蕊妮的律师是个极不近人情的角色。
讲来讲去只有一个条件,不让老爸见女儿。
怎么说也是亲生的啊,哪怕是出于情感需要都要见见的吧?
迫杜汶泽交赡养费不然不给见女儿。
还强迫女儿碰过所谓“不干净的东西”要冼手要唱生日歌。
给女儿说慌掩盖事实。
——这不是国民教育的作风么?
杜汶泽的那帮人真的有这么差么?
开口就说“叼你啊“的一定坏?
不见得。
当他在广西吃鸿门宴时,他的兄弟说,你先真我掩护。
他是真的做得出来。
因为换转角色他也会走。
有什么事情要帮到忙的,他一定尽力帮,无论是广州的大哥,还是广西的郑中基。
陈静也是可以尽人母之责的,不像田蕊妮,只要求女儿读好书考好成绩,其他什么都不做。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昏迷三个月还是第一时间看杜汶泽的是谁?
导演和陈静。
杜汶泽是个敢于追求梦想的人。
从中学时就很爱电影,为了看电影把饭钱都花光光。
长大了做监制,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债主满地,也在所不惜继续为了电影不断牺牲。
但在最后,他向女儿证明了自己,他绝对没有去坐监,他只是拍了电影上了《东张西望》让女儿和同学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终于小有所成了。
PS1:在新闻发布会上,郑中基满怀笑容地把手放在邵音音的左胸上。
邵音音僵了僵,也满怀笑容地把他的手扒下来。
他继续满怀笑容地把手放在右胸上……PS2:前几天有人在某个视频网站上传这部还在香港上映的电影,于是我就看了。
对,我看的是盗版。
希望看官们可以到港澳买正版碟,并不被海关查获。
监制在我大陆人听来,特别想港仔港仔充当大陆与世界的桥梁作用,起着阴毛的作用缓冲资本与资本,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并协调各方利益港人学生问学了4年就为了做一撮阴毛,老师回答还有文凭,估计这就和有证件证明自己至少还是香港人一样然后就是大陆学生的问题了,感觉观点大致是,港人把自己说的那么好,自己在里面又有什么损失里面应该也隐晦的批评了在港的年轻人,觉得他们玩世不恭,不努力工作,老是钻法律公司的空子为了保障自己不努力,相应的香港教育也出现了问题。
在广西发生的那些事,夸张表达了港人与大陆之间的文化差异、金钱、利益上的纠葛
我以怎样的态度来看电影我曾经是个一直做电影梦的骚年,顶着一百万分的困意在大学宿舍夜夜啃食八部半穆赫兰道樱桃滋味,也在公车上颠簸的用小本嗖嗖的记录伟大的小灵感,甚至买DVD没钱吃饭,拒绝谈论商业大片儿,精神洁癖般的装着文艺电影拯救人类灵魂的逼。
这就跟高中把摇滚乐当神佛供奉的时候俩人凑一个月午饭钱买把贝斯搞乐队时的热忱一样。
后来,我以极大的小聪明曲线把持着自己的音乐幻梦。
电影则成了我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爱好——而且只限于看。
当我无数次的被段子喜剧和类型煽情的片段搞得像神经病一样一会哭一会笑之后我也曾经揉揉肚子擦干眼泪写上两句臭不要脸的恶评。
总体感觉,跟爽完了点根烟开始指手画脚的嫖客无异。
所以有时候我也开始反思,我以怎样的态度来看电影。
电影早已拯救不了我的灵魂了,文学也不能音乐也不能——钱也不能。
因为我根本不需要被拯救,当个堂堂正正的屌丝有怎样的不可以呢?
无非是一场秀,你期待什么,他表演什么,有没有共识,有没有惊喜,这就是整件事情。
我喜欢看赵本山的小品,看他在残障的可怜人身上再踏上两脚也喜欢听郭德纲,听他对够不着的权贵背后吐两口浓痰周立波也不错,就是人恶心了点儿。
恶心就恶心吧,网上免费下载,无非耽误了个把刷微薄的功夫,时不时笑上一下,跟人聊天多个谈资,已经是赚到了。
当然对于一个曾经洁癖过的人,干净的马桶总是让人大便顺畅。
我也希望一直能够享受视觉奇观、体验想象力爆炸、摸索智力竞技、或者是瓷瓷实实的升华一下情怀。
但是不需要也不能够次次高潮。
你会留恋一个床技极佳的炮友,当然不是因为她和你惊天动地的爱过。
风尘虽不及风情高尚,但甩手而去的畅快人人都在心里意淫过。
电影在我心里早就没了“神圣”这标签,我更愿意把他当成酒肉兄弟。
他招我即来,我挥他便去,醉到深处偶吐衷肠,那一时的惊天动地也不会真的成就八拜之交。
电影当然仍是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艺术品,遇到心仪已久的好片我会翘首以盼沐浴焚香,结束之后伴着音乐过完根本看不懂的卡斯走入黑场,虔诚的像拥抱着心中女神。
但他也可以是逗你乐的段子、让你骂的婊子。
怎么你还指望他真的爱你?
咳咳,好像还没提一句关于此片。
为了更好的娱乐自己,我必须得把导演梗抓到所以我下了2个不同版本的字幕对比看,再加上对粤语的一点点理解和想象也许大概应该是基本掌握了片子想说的精髓。
所以,我被狠狠的逗乐了。
甚至在杜汶泽电话留言说决不放弃女儿的时候我还感动了甚至我觉的爆炸妹真美好很想试试爆炸糖也可以来盘牛欢喜至于驴大嫂那还是算了我在笑赵本山的时候丝毫不觉得自己也是个屌丝在笑周立波的时候也不觉得自己是个外地硬盘所以看彭浩翔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香港人也担心奶粉被内地人抢光、觉得吃牛逼操驴子很变态广西人很土鳖粤语粗口很有文化对此,我表示没有鸿沟,可能也没有尊严吧。
但这就是我看电影的态度。
导演当然会选择观众,如果你想体验一场电影的愉悦,你完全可以成为那个目标受众。
当然你会说这是走狗意识,缺少观众的良知?
但是我相信人都辨别美丑的能力,选择属于你的智力范围和接受下限的作品,这是一个观众的基本素质,你不是傻子,你收拾好心情等待的是别人的取悦而不是羞辱或者嘲弄。
这就是我看电影的态度而且笑完之后,我还感慨杜汶泽的文艺气质、邵音音的宝刀不老、雷宇扬的CULT气场、陈静的骚纯相依以及郑中基戏可以收一收和薛凯琪不化妆真屌丝……至于什么叙事方式结构线条镜头语言什么,摊摊手忘了他吧。
这些,足矣。
请问:您是有多不快乐,才忍心再一次而有一次的拒绝被取悦?
这可不是我看电影的态度。
一部利用现象,利用查边球的性感去做骨架的电影,没有太多的灵魂,这个是不喜欢的原因。
当然对于粤语的使用似乎是这部戏的亮点。
最后提醒不懂粤语建议不用看了。
听说最近微博在讨论文学是否应该和政治完全脱钩,这点大可自己观察:艺术作品,当然也包括文学了,最重要不过是言之有物。
作品是否优秀就看所言之物能引起多少人共鸣。
而最能引起共鸣者,就是时事政治。
所以不管是文豪沙翁剑士鲁迅的作品,都是拿时事政治来做的箭靶。
该片也是如此。
所以称之为本土市场作品,这点和片中语言不是很大关系的,即使里面的粗口完全翻译给其他地方的人懂,也难以联想到香港人这年来在经历点什么。
大致看了下一些“资深影评人”所写,基本都需要对里面的政治立场做下批判以“保持中立”,免得被砍;接着还得表示对这样的表达手法不敢恭维,国内做媒体,政治正确太重要了是不。
香港是个压抑文化的社会吧,所以这部片子卖的好,也不是人家喜欢看粗口,粗口很常见,很多香港人想说,只是还没能完全说的出口。
微薄twitter此前很多这个段子的改版流传吧,大致可以和本片一起理解:记者在广东某街头采访市民,记者:请问你对新浪微博评论关闭有何想法?
市民:那能说温廣州话吗?
记者:可以呀。
市民:叼距老母個臭hi,感hi多野唔搞專搞無謂野,唔知邊個感七多夠魚,感得閒封殺言論唔該反思下自己做hi左d咩嘫野。
记者:能否用普通话解释一下?
市民:创建和谐社会请从你我他做起!
一个月离职三次的我染上了每天早上八点钟起床的坏习惯最操蛋的是晚上刷牙已经坚持了半年但还时不时蹦出不太想刷的念头。
我自认为这来源于焦虑不找工作会饿死而不刷牙则不会更可怕的是每天八点自然醒在某些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
对工作的厌恶让我在上家公司的鸡汤中清醒看到自己前半生的一个个错误选择只换来别人实在无法与我沟通后被迫说出的忠言。
最近听到的很有意思的一句话就是艺术院校的学生之所以没成名的占多数是因为他们对艺术这个形态的执着。
这句话和今天早上看的《低俗喜剧》真他妈绝配因为彭浩翔估计就是以前这样后来才明白艺术其实只属于自己的人。
我对其中杜汶泽前妻说他上学时候把饭钱拿去看电影而问她借钱吃饭的片段很有印象因为杜汶泽就是一个所谓为爱好打工的的电影监制。
电影里解释为爱好打工=付不起女儿抚养费见不到女儿=向就要看三级片的内地土豪低头=吃牛欢喜逼与兽交被枪指头=被前妻指责人生=要把投资商爱骡加在自己电影里=用自己奇耻大辱炒作新片。
这片在豆瓣上只有6.3及格分所有打一分的评论基本都是一个观点那就是彭浩翔不想再拍电影了而且还把粗鄙不堪的东西搬上台面作为香港电影文化的一部分当然还诟病了影片上映时他在微博上的宣传攻势。
观众其实说的没错跟《出埃及记》相比《低俗喜剧》太线性也太直白没有意味深长的镜头只有直抒胸臆的黄段子。
可玩了大半辈子黑色幽默的彭浩翔其实也没毛病《低俗喜剧》够荒诞够黑色够剧情不觉中给了那些盯着陈静E奶听着黄段子笑出声的人一记记响亮的耳光还让他们不自知。
锅只能让摆什么姿势都差点意思的艺术来背谁让你没有一个端庄的姿态什么解释都可以当做标准答案?
这让我一度想到《让子弹飞》如果问那些给《低俗喜剧》打一分的“彭浩翔是不是应该去姜文那儿补补课?
”Ta们会怎么回答?
一个故意让你回味一个你轻易不会回味所以就一般不去回味到底哪个才更有被回味的价值或者说哪个才更“艺术”?
三个问题求的都是一个答案——不管男的女的都他妈好色成性没一个奔着电影去的。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香港电影骨灰级粉丝,还是非常喜欢彭浩翔的。
整部电影下来,除了杜汶泽和爆炸糖那条奇怪的感情线,整部电影堪称完美。
这部电影是会讲粤语的观众的盛宴,所有骂人的字眼都齐哂,最喜欢林雪的口气,对于会粤语的观众来说,真的引起不错观感体验!
这部电影志在揭露电影圈的丑相,真的无比佩服电影人的勇气,相比于内地电影的制度的隐晦,我向往香港对电影的自由度。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郑中基的演技巅峰,这个被电影耽误的歌手,在电影方面亦交出了不错的作品。
把痞气演得丝丝入扣。
只有我一个人听到FI的声音就有点硬硬地吗?
我相信不是,彭浩翔真是绝,明知少女FI演技不好,就让她演这个有点尴尬的角色,把尴尬当特点,确实高招,搞到我再唔敢轻易讲个吊字。
这个性感尤物真的好美,除了台词有些尴尬和感情线无聊,确实令我们这些麻甩佬赏心悦目。
这部电影是彭浩翔回归之作,令人感觉那个拍《买凶拍人》,《维多利亚一号》的人从未离开过,王晶曾做过无数商业奇迹,相信彭浩翔亦能吧!
电影不只是高雅的。
最后还是很向往香港对电影的自由度。
7.0/10 分。。。
豆瓣加一星,给4星。
前面真的比较搞笑。
个人觉得很不错,很有创意,至少这种题材(指拍摄电影的台前幕后消息和情况)就很少。
邵音音的片子我没看过,这里她出来的时候,简直吓了我一大跳,以为是故意这样化妆的。
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整容失败。
真的太丑了。
还好有陈静压压惊。
杜汶泽这个人的个人道德,我毫不了解,也没兴趣。。。
我在这部片子里看了,觉得他演得可圈可点,值得表扬,演技秒杀内地所有当红小鲜肉。。。
一看就知道是彭浩翔的手笔~单从结尾来看是喜剧,但其实都是他应得的~要坚持,别管别人说什么,坚持自己~~
电影监制是搞咩的呀?
彭胖子的电影,并不艺术,只是好玩。倒是他的为人,蛮真实的,下流就下流,不装不下流。
希望彭彭在这次尝试中收获得更多
炒雜碎
观后感:豆瓣的评星上限为何不是六颗星? @彭浩翔
唯一的卖点就是粤语粗口。
嗯 很三俗
还蛮好笑的
没什么意思,感觉诚意不够
彭浩翔总有个盲点我无法理解
都几搞
介是一部关乎理想的电影?
我觉得彭浩翔所有那些性笑话一点都不好笑。。苦逼监制。2星给音乐,音乐很赞
如果这是彭浩翔“电影人”三部曲的终曲的话,那么实在是太失败了。没有《买凶拍人》的愤世嫉俗,没有《AV》的年少轻狂,唯有充斥着各种比邵音音还过气的笑料。我可以忍受无节制且毫不自然的爆粗,下流且无趣的情节,但这部片最大的问题是笑点真系 好 西 少。我对喜剧的打分是有五分之几的笑点就打几分
还可以啊
因为爆炸糖,还是可以打两星的。
导演丑点胖点没关系,没有才能还装真性情,这和街头的金链小混混有什么区别?
实在一般,无笑点。
心酸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