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孙铁导演,董勇、巫刚、张煊赫、李思博、刘奕等主演的悬疑电影《近距离击杀》,讲述了日军发起“斩马行动”,追杀我军“常胜将军”巫刚饰演的马德瑞所引发的一场关于人性的故事。
谎言与真相的层层剥离与多角度对人物的解读,真可谓步步惊心,步步惊情。
对于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可谓一枝独秀。
然而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战争题材所呈现出来的故事形态,视觉效果,以及影响力也逐渐地下滑。
从《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到《地雷战》、《地道战》,再到《万水千山》、《四渡赤水》,等等,革命题材所爆发的影响力及其惊人。
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商业元素的融入,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纷纷遭遇瓶颈。
《南京!
南京!
》到《集结号》再到《金陵十三钗》,中国的导演都在试图寻找一条“商业与艺术”平衡的道路。
而导演孙铁则将悬疑的色彩融入电影中,再特定的环境下探讨人性,并试图跳出国产片“样板戏”式的模式,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近距离击杀》没有了中国战争雷剧的一系列虚假情节,而是以史诗风格来结构篇章。
1944年,日军发起“斩马行动”,追杀八路军高级将领马德瑞,然而在一场场战争的考验中,上演了一出人性救赎之戏。
时隔11年后的重新发现,重新调查,则使得影片具有了双重的叙事线索,更使得影片具有了戏剧性。
“近距离击杀”与“流弹致死”,成了首长马德瑞之死最具扑朔迷离的事情。
于是,一场关于寻找真相的故事便开始展开。
面对刘继勋饰演的年轻气盛的调查员孙田的调查,幸存的四人各说其词,仿若一出现代版的“罗生门”。
“战争”跟“悬疑”有效融合,整个故事一张一弛缓缓进行,真相与谎言在叙事时间里来回变换。
虽说这样的表现不是首创,但是导演孙铁将故事“从个体孤独到集体信仰,每一点疑虑都推动观众去思索人与人间的关系”,如此一来,特定环境下的人性便赤裸裸的呈现。
追查,回忆,现实,便如蜘蛛网一般不断交织,又不断变化。
士兵被炸飞,血流成河的尸体等镜头,都彰显出大动作,大场面的视觉奇观,而又通过一系列的残酷事件回忆来诠释人的善与恶,丑与美,高尚与卑微,等等。
董勇饰演的连长王树勒死战友的情节,马德瑞被战士们弹脑门的场景,以及刘奕饰演的骆霄给王连长下跪的情形,都在述说着战争背景下人性的问题。
或许正如导演孙铁所说:“战争只不过是把人性暴露的状态营造得更典型,而战场上的兄弟情仇,实则是在枪林弹雨中从自我控制逐渐丧失,到又想不断找寻自我的过程。
”随着一步步的调查,悬疑一步步揭开,人性问题的探讨渐渐浮现水面。
一面是,试图摆脱“英雄兄弟”的影子,一面是战争沧桑背后的满身伤痕与灵魂“扭曲”,二者就这样为了各自的“利益”暗暗较真,这是背叛与较量,更是一次全新的生命之旅,因为它透过寻找马德瑞被“击杀”的事件,寻找到了战争年代人性的本真。
悬疑,终究解开,而这样的结局虽说是意料之中,但却没有了矫揉造作。
当真相与谎言从少尉孙田这一叙事者一一呈现时,人性问题的暴露则如放大镜下寻找米粒一样,冷峻而富有内涵。
荧屏上的抗战剧一直被观众所诟病,手撕鬼子、远距离精准狙杀头目、手枪打飞机等令人瞠目结舌的画面一次次的让观众陷入了莫名的愤怒。
当看到《近距离击杀》的简介时,真的是为它捏把汗,带着些许的疑虑参加了首映礼,它毫无疑问是抗战戏的另类,没有雷人的画面,没有狗血的设置,只有种种悬疑带着你重回那个年代,重新审视人心拷问人性。
它,成功了。
传奇的抗战英雄常胜将军,因一场突围行动的失“阵亡”,全部队仅剩四人生还;十多年后重新调查,发现仅存的四名战斗英雄有重大嫌疑。
一场马拉松式的轮番调查随即开始,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在调查中一一呈现,回首那时那刻,“一盘棋就是为了保一个将,如果兵想活呢?
”这可能是最能概括这部战争悬疑片的一句对白。
所谓人心隔肚皮,纵使很近的距离也很难辨别人心。
看完《近距离击杀》笔者在想,这部片子虽然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实际上它的现实意义或许更大。
片中的人物关系似乎适用于当代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电影中折射的人性挣扎在悬疑情境中充满力量。
从个体孤独到集体信仰,每一点疑虑都紧促推动观众去思索人与人间的关系,是否超出可以自我掌控的范围。
家庭,社会,职场,人际圈的本质都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电影试图把人性的本质有意的放在了战争年代,力求把人性暴露的状态营造得更加典型。
战场上的兄弟情、官兵请从想活的挣扎中迷失,又在真相大白之后的自我找回,让观众看的跌宕起伏欲罢不能。
战争悬疑,一步步的调查,一层层的接近真相,令人无比珍视的战友情在调查中一次次的震撼人的心灵,那时的人性、人心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各不相同,人心如此,人性亦如此。
巫刚董永等几位主演的演出都很走心,时而营造悬疑气氛,时而加强紧张气氛,时而延展温暖气氛。
该片可谓给战争题材的影片开辟了一条新路,悬疑推理给影片增加了某种神秘彩色,观影过程中随着情节的深入让观众锻炼脑力,相信在国内有大批喜欢悬疑类影片的观众中影片有着超强的吸引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叙事结构采用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在叙事时间中无序自由的跳跃,事件在真实和不真实之间游移,甚至情节前后相互否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单一、呆板的叙事模式,运用倒数、插叙的叙事技巧,多角度地对事件进行描述,使得叙事立体全面,更加灵活多变,这种非线性的模式也让影片更具新意。
关于该片的档期,“五一”档期票房产出不如去年,随着《超凡蜘蛛侠2》和《归来》的上映带热电影市场,而主打悬疑推理的《近距离击杀》完全可以凭借自身过硬的质量来同大片竞争,加之观影人群的选择不同,排片量和票房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用金融术语讲,《近距离击杀》的基本面看起来很一般。
但是不是暑期档开画的票房黑马,还要看观众看后的口碑。
只能说这样一个没有当红明星坐阵的班底,而敢于在五月这个黄金档杀出来与众多国内国外的影片PK,精神可嘉。
从阵容上看,片中只有两个熟脸,一个是董勇,一个是巫刚,两位都是被大爷大妈所熟知的电视剧演员,此次在片中饰演了两位英勇抗日勇士。
这与他们经常饰演的角色类型并无太大差别,但此次转战大银幕之后,表演更多了一些质感,比如通过一些脸部特写,侧面延伸出去的镜头,更能让观众用心感受到人物性格,从而角色更加立体,演员通过表演也更容易感悟角色的内心。
还有不走寻常路的一点是影片抛弃了大多数制片方都会打出的美女牌,影片中仅有为数不多几个镜头的三个女性角色都只是走了个过场。
片子充斥着雄性激素,男人是绝对的主角。
影片以调查八路军高级将领“常胜将军”马德瑞的死因为主线,引出了四个主要人物,这四个主要人物都是在那次保护行动中活下来的,时隔十年,往事成烟,却总是挥散不去,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堪回首的记忆。
片中的受保护却最后死因不明的马德瑞由巫刚扮演,虽然出场次数不多,而且都存在于回忆了,可他却是一个非常主要的角色。
影片开始给此人的交代比较神秘,身份特殊,深藏不露,一波又一波战士为了保护他而牺牲,巫刚在其中的对白并不多,却字字玑珠,而且因为剧情需要,他甚至连动都不能动,只能以“表情帝”方式,非常考验演技;影片中的二号人物是排长王树,他是调查人孙田最后见到的一个人物,也是活下来的人当中军衔最高的,此人憨厚正直,粗矿硬气,是杀鬼子的好手,也是手下士兵们的义气大哥,董勇的表演有点让人心疼,作为队员们的主心骨式的人物,他承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压力和责任,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只为了能让更多人活下来;其他三位行动中的人物分别由张烜赫、刘奕、李思博饰演。
三位演员并非熟脸,但却把人物性格表现的各具特色。
张烜赫饰演的宋伟是个胆小鬼工于心计,貌似贪生怕死,却是人性最真实的体现;刘奕饰演的骆霄为人耿直,有男人的血性也有男孩般的单纯;李思博饰演的杨双喜算是几个人当中的开心果,为人很乐观,战争给他带来的创伤是最大的,但都被他隐藏在了笑眼里。
战争是最考验人性的,古今中外,多少战争片都能让人看后思绪深远。
去年年底上映的《斯大林格勒》也是这样一部影片,同样采取了倒叙的叙事手段,讲述了一小队残余士兵奋勇保卫伏尔加河对岸被敌军占领的几栋房子的故事。
这次,《近距离击杀》展现的不止是战争本身的残酷,探讨的不仅是人性,而是把悬疑片的故事和风格嫁接在战争片当中,这与之前传统意义上的许多战争片是不同的。
影片在场面上完全是战争片的模式,但在情节上,却是一个用战争作为背景的悬疑故事。
故事用层层剥茧的手法揭露出了在战争期间,一个统领全局式的人物的不明死因。
影片采取的非线性叙事结构,过去与现在交替穿插,多条线索层层递进,观众不知不觉紧跟导演节奏成为故事中的一员。
看得出影片导演在尽力向好莱坞战争片靠拢,比如片子开头部分,把八路军过河的一段战争戏刻画得很细致,子弹呼啸,血肉横飞,让人不由想起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诺曼底登陆的一段戏。
当然,从场面、格局、惨烈程度此片都与彼片差之千里,只是这种模仿和靠拢方向我认为是正确的。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旗手让-吕克·戈达尔曾在影片《狂人皮埃罗》中借台词表示,“电影就像是战场,爱、恨、暴力、死亡……总而言之,就是情感”,而美国学者约翰·贝尔顿在这基础上进一步的推论,“如果电影就像是战场,那战争影片可能就是电影的终极形式,为表现爱、恨、战斗、暴力和死亡的极端表达形式创造条件”。
而由孙铁执导、董勇、巫刚等主演的《近距离击杀》,尽管是采取了闪回式的叙事方式回溯战争时代,但对于人性的探讨则超过了很多的国产战争片。
影片从和平年代开始叙事,抗日战争后期时八路军高级将领马德瑞被日军包围,骁勇善战的警卫连奉命保护他突出重围,但警卫连几乎是全军覆没下,依然未能成功的将马德瑞救出战场,十多年后马德瑞的遗体被发现,而头颅的弹痕鉴定后被认为是“近距离击杀”致死,这与突围而出的警卫连精英的报告所说的“流弹致死”有着明显的差别,于是一名年轻战士被委以重任,寻找尚在人世的当事人调查当时的事发真相……影片整体上有点像是李洱的著名小说《花腔》及朴赞郁执导的韩国电影《JSA共同警备区》的综合体,也即一名军事调查员追寻某件疑案的真相,在挖掘出当年的蛛丝马迹时也带出了人性、时代等。
毕竟,生存的环境越困难,生命的外在压力越大,人性的裂变便越是强烈,而战争便是改写了文明与犯罪的法则的特殊环境,影片《近距离击杀》则不仅是渲染出一种被日军重重包围而躲在深山的困境,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命题:究竟是个体生命重要还是领导的生命更有价值?
这也就使得面对战争时的抉择,不仅是与敌军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抉择,也还夹杂了在群体内部的生命价值的追问。
幸好的是,战争虽然是一个魔鬼,可能会强力的扭曲了人性,刺激和诱导了人的本我力量的恶性发作,但是它却无法彻底泯灭人们的美好人性。
影片追寻真相的缘由之一,便在于调查员认为战争可能已经泯灭了人性,但寻找到最终的真相时,恰恰可以发现人性的美好之处(而调查员的“总结陈词”则是这美好人性在和平时代的一种衍生)。
这也就使得影片虽然缺乏《拯救大兵瑞恩》的诺曼底登陆的宏大场面,但在对于人性的探讨与追问上,已经远胜于很多的战争片。
另外,影片在战争片与悬疑片的类型混合上,也结合的比较成功。
单一化的类型片早已难以满足大众的观影需求,《近距离击杀》借鉴了《JSA共同警备区》而将战争与悬疑推理融合在一起,通过对于每一个人的调查而慢慢的还原了当时事情的真相,既凸显了不同人物在战争时的人性的挣扎,也赞许了美好的人性。
这是一个发生在抗日年代的血性故事,这也是发生在和平年代的人性拷问,当年“斩马行动”警卫连幸存的四个人究竟要保护什么样比生命还重要的秘密,是影片的最大悬念,也揭示了影片的最大主题,究竟是生命更重要,还是我们守护的那份精神更重要?
人性总有种种脆弱,却也有着各种突破的出口,当人性面临最大的危机时,每一种选择似乎都可以找到一个说法,但是,那种忠于内心还有为了他人的核心的最动人的精神是不会有改变的。
影片从头到尾始终保持着悬疑,一个警卫连为了保护首长而近乎全灭的过程,是震撼人心的,谁人不是爹生妈养的,在残酷的抗日战争年代,似乎每一秒都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在影片里,当一排长走在芦苇荡里,唱着家乡的老歌,与战友们最后的道别时,不是没有的救,而是以命换命的过程,电影最大的呈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没人性,但是最有人性的事情就是战争里,我开始并不明白为何每个接收调查的人都要去撒谎,他们为了掩饰的东西恰恰人性的反光点,他们可以为了自己忠于的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也同样可以为自己的守护的同伴,而去选择一条修罗之门,这种如果还不可以去讴歌,哪还有什么值得珍惜?
影片的主线是八路军高级将领“常胜将军”马德瑞,也同样是那个想把真相追查到底的那个调查员孙田,当孙田和王树、骆霄、宋伟、杨双喜四个幸存者交锋时,似乎真相越来越模糊,这时候再强大的逻辑力似乎也失去了作用,因为他能得到所有的信息,都在指向错误的答案,当然,影片最后给了真正的解答,但这并不重要,因为,那些人性的拷问才是影片最大的亮点,让人震撼不已。
影片在我看来是一个英雄的群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脊梁,为何如此说?
如果你有那些可以为他人献出生命的战友,你就知道你自己是不会被打垮的,所谓人性,只有那些骨子里最核心的坚持,才是最最可贵的,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人是如何挺过来的,面对日军的重重包围,随时生命都可能失去,却还在甚至为了牺牲而坚持着,影片展现了一个完全超乎常人的战斗连队,这个连队如果不是英雄连,那还有什么可以证明?
《近距离击杀》是一部让人见证历史的影片,现在好多的规则并不适用这部影片,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你才能体会到那种血与火的考验,英雄可能不如你想象的完美无瑕,只有经过那些考验的人才是英雄,这是不会变的,这部影片就是讲了一群英雄的故事,这些人即使能力不足以改变一切,但是他们是拼命的,他们是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然后从血里走出来的,他们注定值得仰望!!
只是战争的茧让电影卖相不好,但是其实故事 确实能算上不可多得的珍贵蝴蝶。
大多的思维被固认为发生在抗日大背景下的电影就是主旋律,就是雷剧,就是歌颂的,而这部确实剖析生死关头的人性,能活的机会留给自己还是别人?
自己看见的是守口如瓶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自保?
真相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人性是哥壳子还是热着的?
该片和《集结号》有些神似,无非后者是一支团队真相披露的故事,而《近距离击杀》是一个人的死亡传说。
战争的残酷性注定是一场生死博弈的较量,人性在这里被毁灭,而人性也在这里被升华。
毫无疑问这部主旋律风格的影片,带给大家不是杀敌的快感,更多是一种反思和个体价值的讨论。
影片的路线非常正确,可以说在战争类题材影片中是比较有新意的挖掘,但人性的复杂化却是被蓄意的夸大,最终还是回到惯常的单一高大上的主旋律命题上。
影片对首长马德瑞的战亡进行剖析,在疑点重重中寻找真相,以少尉孙田的调查角度进行悬疑的设置,这样的叙事安排很有噱头,容易煽起观众对真相的渴求,但影片对警卫队八十多个人最终存在的四个人中进行调查,分段式的顺叙和倒叙的穿插表现,似乎并没有带给观众更多精彩的解析,其实到了影片进度一半的时间,答案已经无需寻找,马德瑞的死其实就是舍小我成全更多人生命的伟大壮举。
影片故弄玄虚的手法痕迹太明显,本来想制造更大的噱头,但最终的真相披露却让人多少有些失望,逗了这么一大圈,居然还是一场歌功颂德的主旋律张扬。
说到主旋律影片,大家心知肚明,有些雷区是不能轻易碰触,这也就注定该片的最终宿命。
影片抛弃新意的悬疑思路,表现形式上基本就是千篇一律的模式,战斗场面出现士兵被炸飞的不少镜头,警卫队连残酷的生存背景没有进行更多深邃的表现,即使血流成河,即使士兵一个个死亡,但这些都不足以增加该片的创意,因为战争的恶劣环境已经被表现得过多过烂。
所以说《近距离击杀》的整部影片的可观度大大的被平庸化,部分演员的表现力度不足,情感爆发过火,没有更多的凝重和沉稳感,没能加重主题思想的深度。
孙田这个角色塑造得不够丰满,缺点一箩筐,对警卫连仅存的四位战士的质疑缺乏质感,完全就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小兵的角度,而且在最后得知王树自杀的情况后,态度转机过于简单粗暴,让人感觉突兀。
当然这也许是剪辑的缘故,但孙田这个角色的时代感完全被现代化,让人感觉就是身边的检察官和嫌疑人的对垒风格。
作为少尉的孙田虽然参军三年并且是烈士家属,他更应该对战争充满敬畏之情,对曾经的战斗英雄们充满敬意,但感觉好像别人都有问题,唯有他清白。
这种先入为主的表现,让人感觉个个都有嫌疑,其实结局完全相反。
这样的架构虽然凸显影片的悬疑氛围,但感觉极度的不真实和做作。
说到其他角色的塑造除了王树和马德瑞外,宋伟、骆宵、杨双喜的表现都非常的夸张过火,军人风格有了,但没有更多的异同,让人对他们的表现产生违和感,给人印象不够深刻。
而王树和马德瑞的表现也不够深入,片段式的分化没有更多的连贯性,不过董勇和巫刚老练成熟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
影片悬疑营造气氛不错,但似乎用力过猛,而且对战争带给人们的反思精神并没有深度挖掘,当然一个人和十多个人的生命价值探讨也似乎太过自以为是,其实在真正的战争过程,这些考虑似乎都太过多余,军人服从就是天职。
看得出来这种好莱坞式的叙事手法运用对影片的可观度带来一点点新意,但外壳的讨巧并没有用,真正的还是内涵要丰富。
如果不是真人故事改编,影片完全可以跳出主旋律影片的表现模式,将战争带给人们的反思进行更有力的扩展。
可惜影片主创还是瞻前顾后,没有突破局限,让《近距离击杀》有更为惊艳的表现。
(文/温翔)
昨天一个人基本包场地看了这个影片,周五刚上映,但排片量不高。
故事创意是有的,回忆式直面调查式真想解剖,因为是主旋律类型片,结局其实可以猜到,看点就在于演员的演出和故事节奏把握和展现方式了。
但整体看下来,有以下几点可以写写:* 编剧还是挺给力写了个好故事,战争那些段落的演员演出也是最好的亮点,剖析真相过程中的部分细节提示导演也是处理得挺好的;剩下的我就只想吐槽了...* 面对面质问调查的戏份段落,应该是张力展现的着力点,可是那节奏把握还有张力全开时的演出,都太直接和夸张了,有点生硬和缺乏过渡的感觉,认为导演应该可以再好点把握吧。
* 当然也没办法,因为那个那个调查员的角色,实在是太TM让人跳戏了!!
这个角色的设定也许是“年轻人不懂真实战争却依仗调查权力装牛X失败,后来还是牛X发现真相然后成长的热血好青年”吧,真的一点好感都没有!
* 调查员只会装很牛X,撅起那嘴巴以为特爽歪歪的自我良好的感觉,激动起来的大喊大叫很厌烦,有没有!
* 而且这位调查员的演员的演技,我实在觉得太浮夸了。
演技真没什么看出来好的,是关系户进去演出的么?
就算这样,也应该好好学习演技吧!
如果不是关系户而是导演筛选的,那这演技也不敢恭维啊,还是应该好好学习!
而就算这就是极限,那导演也应该好好给他导戏啊,怎么这样的演出也收货呢?!
还是应该把他送回去再好好学习演技啊!!
看海报,看宣传,看故事,我以为可以真的在主旋律有限的结局中,把整个故事说好演好,节奏控制好,的确有做到,但仅有在战争场景那些前辈演员们的演出时候做到,而当调查员这人一出来,我就被打歪了。。。
说真的,失望,这评价的星星也只是给那些前辈演员们的褒奖而已。
提到抗日战争片,大家会想到哪部电影?
最近,这些年,大家肯定会想到《八佰》这部电影吧,毫无疑问,这些年的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太少太少了,这才让这部看似是历史片的科幻片能够如此之亮眼,剧中大量的情节都是导演个人杜撰的结果,可他们却把这部电影当作是一部历史片来呈现给观众,有些不明真相的观众看了还以为这是一部真实电影。
不过呢,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聊的电影,今天我们要聊的是这部电影也是一部抗日战争片,而且他们聚焦的角度十分刁钻,并不像《八佰》电影里面,管虎凭借自己杜撰中的桥段使其变成真实故事,打着历史片的噱头,这部电影叫做《近距离击杀》,大家千万别被这部电影的名字给忽悠了,觉得是一部抗日神剧,错了,实际上,电影的剧情质量还是可以的。
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其他电影不一样,他们从一次审讯开始的,讲述了1944年的日军发动了一场军事行动,目的是为了追杀一个受伤的八路军指挥官马瑞德,延安为了保护他,派遣警卫连前去掩护,结果,后面首长却牺牲了,故事一晃来到了11年后,后人在调查时,却发现尸体的头部是被近距离开枪所杀,而这里就出现了我们的剧情了。
由于为了给没有看过的小伙伴保留点悬念,毕竟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推荐电影,并不是给大家讲电影剧情,回到话题,这部电影说是一部战争片,却能完美地将悬疑电影里面才有的反转和悬疑给加入了进来,得益于电影出色的剧情脚本,可能很多人就算是猜到了结局,但仍然会被这部电影的剧情所感动。
可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评分并不是很好,猫眼电影上面只有7.2分,更别提观众们了,票房更是惨不忍睹,累计的票房仅仅只有26万元,这个票房成绩,不管怎么说,都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翻车电影,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就已经按耐不住了,觉得这部电影也太烂了,其实不然,这部电影的质量还是非常不错的。
而真正造成这部电影票房惨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了,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实在太惨了,几乎没有什么有号召力的演员,主演董勇也只是个没啥号召力的老戏骨,更别提其他演员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的演员演技还是算是不错的,毕竟演员们都是老戏骨。
孙铁导演的《近距离击杀》在抗日战争背景下拍出一部悬疑推理片,而且不是谍战式的悬疑,不是特工杀鬼子搞情报的套路,是在八路军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内部杀人事件引出的孤岛模式推理,既有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又有层层解密的杀人事件侦破,对题材和类型的创新值得提倡。
《近距离击杀》的故事很引人入戏,日军出动两个联队发起“斩马行动”,围猎八路军的常胜将军马德瑞,警卫连接到保护首长的任务,但是第一仗就遭遇伏击渡河失败,随后退入山林,陷入被围杀的绝境,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悬崖逃生,却必然带不走失去行动能力的马德瑞,这场惨烈突围最终以马德瑞被近距离击杀、王树连长与三名警卫兵共四人逃生结束。
就像四位幸存者在十年后的证词一样,他们都是马德瑞之死的受益者,坚守任务必然一死,但士兵们还想活,马德瑞不死,他们就没法活。
故事演到这里,其实很多人都猜得到故事的走向,悬念只是在于,突围当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到底是谁开的那一枪?
影片分两条线叙事,一边是十年前的生死之夜,另一边是十年后的军事审查。
在情节叙述中,有很多力度十足的细节描写,董勇饰演的连长王树勒死战友的情节极为细致,巫刚饰演的马德瑞被战士们弹脑门的情节,又于悲怆中流出趣味,而几位战士之间互相生死与共的默契和各自性格,都极为丰富,尽显编导创作团队的深厚功力,以及演员们对人物的全情投入。
四位幸存者谈起马德瑞之死都怀着心理阴影,每个人都似乎在回避真相,每个人也都有秘密,如困兽般绝望几近崩溃的老兵,一度令人不忍直视,但真相是必须要揭晓的,马德瑞之死不能不明不白,军人的清白也不容含糊其词,而当真相被揭开的那一刻,即便是那些事先已经猜到结局的观众,也难免会再一次被震撼,也只有战争年代,才有这样触目惊心不忍面对的真相。
所以说,《近距离击杀》和所有的推理片都不一样,有着截然相反的气质,尽管也有巧妙的设计,也有严密的推理,但没有人会产生解密后的快感,只是久久的震感。
以前的悬疑推理片,无论密室杀人本格推理也好,还是开放空间的侦探破案,法庭证词的案件重演,看似风格多样,其实叙事方面,多办都会延用这种挨个当事人询问取证的方式。
《近距离击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重心并不在于谁杀了马德瑞,而是在于通过解谜,展现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化,在对人性的解读上,影片做得正气如浩,几个重要角色身为在战火中经过生死考验的铁血将士,给故事注入了炽热的血性,而在最黑暗的情景下,他们的生命显得是那么真实,让那一段沉痛的历史布景拥有了星星点点的光芒。
除了两个老演员演得好,其他的青年演员演得是个啥啊?此外看着剧情里面身经百战还断了手指的老兵被一个刚刚军校毕业就军衔都比他高的小毛孩儿吆五喝六的说“你要老实交待!”的时候,我实在是想骂娘了。
噢
抗战版《罗生门》,揭开悬疑的外衣后,看到的不是人性的丑恶,而且生命的光辉和信仰的坚定
莫名其妙的剧情,拙劣的演技,幸好不是神剧
初中看的吧,喜欢马德瑞
虽然终究离不开主流的母题,但已经算是很有诚意了。男主演技渣到爆。
一看这摄影风格,就知道打着悬疑阴谋的幌子狂卖主旋律…
还不错,但是剧情有点仓促
不一样的主旋律!
为什么我觉得猪脚很傻
几位配角,你们是在演舞台剧吗?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能不能在高智商些?
飞机上看的。。。
真够二的
一开始看战争场面也木有什么大咖,有点去年俄罗斯《斯大林格勒》的感觉。可越往后看,越是发现大不大咖的都是浮云,整个故事和人物线索还是很独到的,看到真相的时候我真的有量变引起质变的情感爆发,最后哭啦,挡不住^-^ 还是很喜欢这种小角度的叙事结构,几个人中来回怀疑调查凶手,有意思!
小成本,浮夸,bug
意外的
战争那个环境,人性与死亡的选择。战友一个一个在他面前死去,他们的任务就是保护他送他出去。80多人,过了河只剩十几人。如果是我我也自杀,即使他最后没死,这些人的牺牲压在他心上,他该怎么安心活下去。
真相很容易猜,探寻过程拍得不好
董勇和巫刚是我很喜欢的两位演员,他们在片中的表现感觉中规中矩,不过二人在既合作又对抗的戏份中还是显得张力十足,给我惊喜的是其他完全叫不上名字的演员,他们在战场上和解放后,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和气质,这一切的不安、突兀、扑朔迷离,都会让你变得很乐意去跟着剧情一起等待答案。
调查员去死吧,新中国就是被这群自以为是的白痴青年搞坏的。巫刚董勇演技震慑心灵,其他几位士兵演得有些神经质。震撼的战争中的生命相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