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之前我的想象是往《巴黎小情歌》那类小清新电影上面靠的。
观影之后,嗯,确实是小清新电影,但这味道很奇怪,奇怪的点就是每每开始一段“小清新的情绪或气质、对白或旁白,或美得心虚的影像”之后,突然来一段嘁哩喀喳的重口味,阻止了电影继续向小清新的套路里滑进去;不知道为什么,我女神尴尬的演技,小岳岳无法掌控的演技,以及白百何毫无存在感的演技(只是就这部片子而言),因为这片子的“川菜怪味”,居然都很合理。
困在生活这座孤城中,最后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这个片子的终极主题。
小容燕子选择向上走,一往无前;幺鸡猪头选择爱情,义无反顾;陈末选择的稻城,其实是回归内心,向里思考,精神解困;而十八则永远活在了女警察内心最柔软的深处…… 小容选择分手,她放掉了爱情,选择了远方。
她的追求和陈末的追求不同,她向上,向往更高远的地方;陈末向下,向往踏实闲散的生活,她更现实,而他更诗意,他们的区别是如此明显,犹如渝中的上半城和下半城,即便十八梯曾经能勉强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追求扭结在一起,但这个十八梯,这个连接本身,是破败脆弱的,是注定要消失的(例如猪头茅十八这些个十八梯最标志性的符号),某种意义上,这是个宿命,不但是城市的变迁,也是人与人关系的复杂走向。
片子的韵脉是流动的,就像城中的大河;片子的气质是凹凸别扭的,就像托载城的那一座座山,以及从山顶到山脚的一座座错落建筑。
片中人与人的关系、人和现实的关系,个人内心和追求的关系,是山城的上半城和下半城的扭结,十八梯连接了山城的上下,却连接不了我与你,连接不了我的世界和你的世界;丑陋肮脏破败热烈的十八梯是现实,软红十丈纸醉金迷的解放碑也是现实,但这个现实和那个现实之间,贯通不了。
张一白没有大智慧,但是有小聪明的,他把这本俗气小说嫁接到重庆这个3d空间,干脆拍了一整卷童话,片中所有的现实都不真实,所有的真实都不是现实,真实生活是有,都在打进热线的观众来电电波里。
我很讨厌张一白惯性的煽情,所谓情不知所起,才能一往而深,而不是线索不知道怎么摆,就让人口不断的失踪……还有转换的生硬,还有还有,最不能容忍的桥段就是杨洋白百何稻城告白,画面过于精致,太煽情了气质就变成完美精致的塑胶花了,大幅降低了影片的文艺气质也好,伪文艺气质也好,总之我觉得那是在加戏。
片中邓超不是一直都演得好,但不时蹦出的演技亮点证明了他演技的实力。
如果很多画面拿掉张嘉佳小说里那些过分煽情的内心独白的台词,留下的某些静默的画面是非常能让人触动的。
总的来说,大家可以去看看,毕竟在我看来,演职人员是有真诚和认真的。
最后,影片里唯一具有文艺气质的演员是表演艺术家廖学秋——陈末痴呆了的妈,非常美。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假。
邓超饰演广播播音员陈末,在一次直播中出现失误,将他和时任女友吵架分手的戏码直播出去了。
看到这个情节就知道编剧一定没在电台工作过,编导的神经得多大条,直播失误了,还能让陈末完整吵完架才发现出了问题。
分手之后的陈末抑郁不得志,从此消极怠工。
他的节目收视率台里倒数第一,直播时漫不经心,但他的节目没被撤,依旧能够在台里混吃等死,动不动就跟领导斗斗气。
张天爱饰演的实习生幺鸡第一次和陈末主持时,竟然对着连线的听众一通指责,可因为这一通指责,收听率竟然飙升了,而陈末和幺鸡也没有因这次事故受到任何惩罚。
这简直是太小看电台严格的工作流程,太小看播音员的专业程度了。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跟中国许多影视剧一样犯了一个大错:人物根本无法体现出他所从事职业的属性,医生不像医生,警察不像警察,职员不像职员,职业不过是贴在人物身上的标签,很假。
白百何饰演的警察荔枝与杨洋饰演的发明家茅十八是电影中的第二对情侣。
当然了,荔枝跟我们身边的人民警察一点不像,她出街都在追求茅十八;后来碰到个小偷,小偷光天化日之下行窃只为偷个小米手机,还不惜在街道上与荔枝对打;而街道上的民众都躲藏起来了。
在满街的监控下,小偷竟然还敢打警察,张一白导演,你这是多小看警察啊。
果真,小偷逃了,后来还拉来了一帮兄弟拿着铁棒要报复荔枝(街上民众再次集体躲起来了,这拍摄地的民众得被黑成什么样子),而茅十八为了保护荔枝,不幸被小偷一刀击中要害,死了。
谨慎的创作者从不轻易将人物写死,因为写死太容易了,车祸绝症遇袭,一个意外就可以省却太多太多的因果逻辑。
真正困难的是,人物如何活着。
显然,张一白不属于谨慎的创作者,他或许不懂得怎么拍好美好的爱情,于是他硬是把茅十八给弄死了,反正生死离别是凸显唯美最简单粗暴的方法,韩剧不都这么干的吗。
电影院里杨洋的粉丝哭声此起彼伏的,导演的意图达到了,牺牲逻辑性、真实性抵达催泪和煽情。
影视中的男女谈恋爱,总是一言不合就玩消失,好像他们生活中除了爱情就没有父母没有朋友,好像他们都是亿万富翁玩消失也不愁生计问题。
总之,幺鸡非常喜欢陈末,也知道陈末对她的心意,但她还是消失了,而陈末也说,今夜起我就找不到她了——拜托啊,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手机号码、有微信,还会失联?
明白你是为作而作,但拜托你也接接地气。
不过,虽然失联了,幺鸡最后一定会来找陈末的。
为什么失联了却又找到了?
为了让陈末说出电影的总结陈词啊:“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
从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
只要最后是你,就好。
”这句充满文艺气息的爱情金句读起来是真的美啊,只可惜电影中的爱情故事立不住,这美就显空洞,显得花言巧语,显得鸡汤味十足。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有着时下都市恋爱题材电影的一切通病:爱情充满做戏性,爱得死去活来惊天地泣鬼神的,主人公仿佛生下来就为了这次恋爱,无论他是医生、播音员还是上市公司董事长,他们一天到晚都在忙着谈恋爱,一失恋他们的生活就失去了重心,玩失踪、到世外桃源当隐士,或者就此一蹶不振。
可就像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由闹、颓废、打群架、分手、堕胎组成,都市里的成年人谈个恋爱也没那么多狗血、死亡、玩消失、呼天抢地和死去活来。
多数人的爱情不是由充满戏剧性、夸张离奇的情节堆砌而成的,它更近乎塞林格的一句话,“有人说,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或许真是这样。
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
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它关乎日常,关乎悸动。
只可惜,《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你看不到这些。
-首发朝花时文/上海观察-
我希望再也没有如你一般的电影。
如山涧嗷嗷鬼哭的野狼,如古城自我感动的文青,从城市到田野,由车灯到繁星,只要最后没有你,就好。
晚上看完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之后,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模仿张嘉佳文字的评价,有人表示看不懂我是褒是贬,那么我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希望诸如此类矫情自恋无聊虚有其表的电影都去死,希望再也不要有这样的电影。
作为一部改编自张嘉佳同名畅销书的片子,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一部编剧属性大于导演属性的电影,但是在谈论张嘉佳之前,我必须先要讲一下导演张一白,这位近几年轮番拍摄过《将爱情进行到底》电影版、《匆匆那年》电影版的导演,在这部新片中的所做的事情仍然是拷贝此前的套路,请王菲唱主题曲,把一幕幕场景拍的美如画,把故事讲述的稀烂,最后把电影拍成一部超长的MV。
而张嘉佳文字里那一股文艺青年们矫揉造作的顾影自怜,则是天然的适合张一白的电影语言,大段大段空洞的心灵独白,活在自我世界里自我拉扯有话不好好说的拧巴人物,以及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情爱故事,那些自我意淫痴心妄想的所谓孤单、温暖、隐忍、疯狂、热爱的情绪,在张一白的镜头演绎下,越发的显得虚无迷醉,故事和氛围始终停留在表象层面,不可细想,一戳即破。
没有人会像电影里那样说话,那样行事,人物就像是一个个提线木偶,在编剧和导演的操纵下,完全失真。
电影讲述的是陈末、小容、幺鸡、猪头、燕子、茅十八、荔枝的三段爱情故事,但无论是单拧出哪一段感情线出来,都是经不起捉摸的,他们爱的莫名其妙,几乎所有的爱之所起都是回忆性的片段,三言两语简单带过,他们的分开同样莫名其妙。
可以看出来的是,电影对于人物关系的建立,人物动机的刻画毫无兴趣,人物只需要按照矫情的故事随意的走个过场,然后直接开启情绪层面的MV大法,喜剧戏不够,老段子来凑,爱情戏不够,灯光音乐来凑,悲情戏不够,下场雨死一死就好了。
当整体故事已经变成流水账的时候,电影里还充斥着大量毫无逻辑的自以为美感爆棚的段落,比如幺鸡告白陈末,在初次面试电台DJ实习生时,对面坐着三个大叔,问她为什么想要加入电台时,她竟然开始大段的讲述自己通过声音而迷恋上陈末的经历;幺鸡后面离开,陈末在电台告白,希望通过全城的人通过闪灯的方式来帮助陈末寻找幺鸡,且不论这档没什么人听的节目是否有这般鼓动力,单是用这种全城一闪一闪的灯光来寻人就显得智商感人。
还有猪头爱燕子,最后寻着燕子的脚步,跑到战乱的非洲国家卖家乡小吃;还有茅十八爱荔枝,前一秒还半推半就,下一秒马上通过黑科技让所有的家电都开始自动的喊叫“荔枝,我爱你”;电影的许多段落总是那样做作、跳脱、虚假,充满了一种的刻意的犹如空中楼阁般的设计感。
是的,我们必须承认,这必将是一部商业上成功的电影,光是植入广告,电影里就已然充满了诸如手机、电商、APP、汽车等多种品牌,以及毫无意义的多达几十家广播电台的露出,电影外,更是各种营销物料铺天盖地,俨然一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姿态。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那么就请你路过、滚出。
我希望再也没有如你一般的电影。
如城市浮华的灯光,如田野错生的杂草,只要最后你灭亡了你消失了,就好。
题图:《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邓超注:文首文末两段,临摹自张嘉佳文字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
从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
只要最后是你,就好。
原文来自我的个人网站:http://www.1895m.com/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movie-s
“今天你路过了谁,谁又丢失了你呢?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今晚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
初秋的重庆。
夜晚。
流光溢彩的城市。
坐落于顶楼天台上的录音室。
陈末坐在话筒前,念出电台节目固定的开场白。
电影就这样缓缓拉开序幕。
电影里有三个好兄弟,陈末,猪头,茅十八。
电影里有四个不同类型的女孩,小容,幺鸡,燕子,荔枝。
七个人,四段各有千秋的故事。
陈末和小容我爱你,但爱情不是全部
陈末和小容的爱情既天真又现实。
他们的相识充满了爱情偶像剧的泡沫味道。
两人同是大学校园广播站的DJ,因工作相识,因一场赌约相恋,携手走过了青春美好的大学生活。
毕业后,两人同在一家电台工作,依然共同主持一档夜间情感咨询节目——《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陈末本以为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他和小容总会走到最后,连求婚的方案都写了厚厚的一本,万事俱备,只欠开口。
不想小容却在节目最后提出分手,理由简单致命。
“陈末,你是个好DJ,不是个好男友。
”陈末从此一蹶不振,自我放纵,颓废不堪,主持的节目收听率倒数第一,不知道他是想用这种方法折磨自己还是想引起小容的注意。
小容全部看在眼里,可她冷静自持,似乎毫不在意。
直到猪头失恋那天,几人喝酒买醉,小容在陈末和猪头扭打在一起时猛然站起来,大声说:“你们根本不懂女人想要的是什么!
”这句话其实是说给陈末听的。
陈末以为,只要两人相爱,就能走到最后。
可小容是个自我意识特别强烈的人,她理智、冷静,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在幺鸡和茅十八的帮助下,陈末终于有机会在天台向小容求婚。
小容对陈末说,我爱你,但是我想去更远的地方看看。
我爱你,但爱情不是全部。
她需要的是一个能与她并肩站在高处看风景的人,而陈末早已跟不上她的步伐。
她爱陈末,但是她更爱自己。
所以她面对陈末的执着,心中感动,走得也决绝。
陈末和幺鸡你就是我的全世界
作家沈十六在看完电影点映场后写下一篇影评,题目是《冷静自持的人自爱,奋不顾身的人收获爱》。
我觉得这句话完美地描述了陈末的两段感情。
冷静自持的是小容,奋不顾身的是幺鸡。
“幺鸡,麻将牌中最小的那张,可是没有它,也胡不了十三幺。
”幺鸡三年前来到重庆,孤身一人,没有很好的工作,住在简陋的出租房,每天晚上只有听《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才敢睡觉。
生日那天下着大雨,她撑着伞一个人站在广场前拨通了节目的热线电话。
她说,陈老师,今天是我的生日,可是只有我一个人过。
陈末回她,现在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过生日,一个人过没关系,有我陪着你。
作为情感咨询节目的主持人,陈末最大的职业魅力就在于用实际无用的话安抚一个个孤独的灵魂。
谁也没想到,陈末无意间洒向广大听众的温暖,被一个叫幺鸡的姑娘妥善收藏。
偶然间知道每天在收音机里陪伴自己的人是陈末之后,幺鸡报考了城市电台主持人,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她为什么想要当电台DJ。
她的大眼睛闪着期待而真诚的光,认真地说,我想离他更近一些。
我觉得幺鸡对陈末的爱是守护和默默付出,她喜欢陈末,却从没想过从小容身边抢走他。
她甚至对陈末和小容抱有愧疚,一直认为如果自己没有在生日那天往电台打那通电话,也许陈末和小容就不会分手,陈末也不会自暴自弃。
在知道陈末一直想向小容求婚之后,幺鸡请茅十八帮忙,在天台为陈末策划了一场浪漫的求婚。
求婚当晚,她站在对面大楼的天台上仰望陈末的背影,默默向他道别。
幺鸡是个单纯得让人忍不住心疼的女孩,可是这样一个弱弱的女孩在面对爱情时却那么奋不顾身。
在遇到陈末之前,陈末就已经是她的全世界,因此她拼尽全力去守护那一方世界,不让他崩塌破碎,哪怕自己遍体鳞伤。
还好,她的付出都没有白费,她的深情得偿所愿。
她从陈末的世界路过,陈末便在自己的世界里等她。
猪头和燕子我爱你,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
好像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一个胖子,他憨厚,乐观,细腻,他喜欢上了女神,于是沦落成一个典型的悲情式人物。
电影里的猪头就是这样一个胖子。
猪头喜欢燕子,从大学里就喜欢,一开始是男屌丝喜欢校花女神的喜欢,后来是“无条件相信你”的喜欢,最后就是“不问归期”的喜欢。
其实我不喜欢这个故事。
因为我看不出来燕子是否真的喜欢过猪头,也许只是感动。
我害怕知道答案。
我怕猪头的付出只是一场一厢情愿的笑话。
尽管结局看起来就是如此。
猪头在燕子受到众人质疑的时候义无反顾地站在她这边,追到了燕子。
燕子出国,他在国内想尽各种办法赚钱供她在国外生活。
生活很苦,心中有光,燕子就是她全部的希望。
我一直觉得,猪头和陈末对青春都有一种化不开的执念,所以才会想要拼劲全力抓住青春期的爱情,做着天长地久的美梦。
然而梦总会醒的。
燕子回国,猪头借了陈末和茅十八的全部身家买房子,准备向燕子求婚。
可燕子回国的目的是当面对猪头说分手,这是她对这段感情最后的尊重。
燕子要走,猪头强忍不舍送她上出租车,关门的瞬间他仿佛看到了青春之门在他面前缓缓闭合,内心的防线终于崩塌,嘴上还不忘一遍遍叮嘱燕子一定要幸福。
车子绝尘而去,猪头追着车跑,哭得像个无措的孩子。
他拼命喊着,燕子,没有你我该怎么办。
空旷的马路上回答他的只有心碎的声音。
猪头消失了。
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直到陈末和茅十八在电视上看到他,在一个局势动荡的国家卖家乡小吃。
身后是连绵战火,前面是记者的采访,一切显得滑稽又可笑。
但是没人笑得出来。
茅十八说,那里是燕子去过的地方。
陈末说,那是燕子爱吃的家乡小吃。
茅十八和荔枝我全部的智商,都用来爱你
茅十八,陈末的表弟,一个普通邋遢的理工男,被陈末称为世上最纯的男孩。
他不善言辞,情商低,闷闷的,每天不务正业,只知道捣鼓各种奇怪的发明,在十八街引起一场又一场爆炸。
而这些让他成功引起了片儿警荔枝的注意。
荔枝机灵勇敢,热情奔放,每天假借“抓人”之名行“追人”之实。
终于有一天,她把这个直视她眼睛都会害羞的男孩逼到墙角,问他,你喜不喜欢我。
茅十八点点头。
荔枝开心地笑了,露出少女般的娇羞,蹦蹦跳跳的跑开。
他们的爱情就此开始。
和荔枝在一起后,茅十八开了一个电器修理铺,闲暇之余依然没有放弃他的发明。
他将荔枝家里冰箱的语音改成他自己的声音;为路痴的荔枝做了一个专属于她的导航仪;怕荔枝执勤遇到危险,送给她一个危险警报器,好在危机时刻第一时间赶来救她。
可他看起来明明才是更需要被保护和被照顾的那一个。
求婚的时候,他紧张得要死,憋了半天才激动地说了一句话。
“荔枝,我爱你,你可以嫁给我吗?
”说完他和荔枝都哭了。
我真的以为他们能一直走到最后,一直一直这样相爱着走下去。
可是张嘉佳给了他们最美好的开始,最简单的过程,也给了他们最现实的结局。
茅十八的危险警报器真的派上了用场,他却为了救荔枝死去。
那个明明看起来更需要被保护的男生,笨拙地保护了心爱的女孩。
失去意识前,茅十八放开了按住伤口的手,用最后的力气抱住荔枝,不让她离开。
看到这一幕,我突然回想起茅十八求婚前对陈末说的话,他说,我一定要给荔枝最好的生活。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对生活充满期待,对自己充满信心。
偏偏造化弄人。
茅十八走了,荔枝哭了好久好久,她说,我哭够了,不想再哭了。
于是她选择开心的笑,她每天在自己负责的片区走街串巷,像以往一样,阳光洒在脸上,笑得那么明媚。
陈末无意间触动了茅十八留下来的导航开关,十八街上每家每户的电器里都传来他告白的声音。
荔枝,我爱你。
荔枝,我爱你。
荔枝,我爱你。
荔枝,我爱你,你愿意嫁给我吗?
茅十八爱荔枝,全世界都知道。
这个闷骚的不善言辞的茅十八,用尽了他全部的智商来爱一个人,他的爱就像他的人一样单纯美好。
我想张嘉佳对这个故事是有私心的。
书里的茅十八没有死,只是和荔枝分手之后回到老家,失去心中那个沙城的他其实也和死去无异。
于是在电影里所幸就让他和荔枝的爱情在最美好的时候戛然而止,就像天边的烟火,璀璨一瞬,却成为永恒。
这样,哪怕人心易变,世事无常,谁也无法让这段爱情变质。
故事的最后,陈末开车再次回到稻城,茅十八向荔枝求婚的地方。
车里的导航仪定位后自动开启语音,播放了茅十八内心深处的温柔。
“荔枝,你又到稻城了吗,这里定位是冲古寺,我向你求婚的地方。
录下这段话时我就在想,下次我们来稻城,是我们结婚一周年,还是会带着我们的小宝宝。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直到你走进我的心里。
那么,我只想和你在一起,我不喜欢独自一个人。
”“只要太阳照常升起,导航仪就永远有电。
我会在这个导航仪里面,一直陪着你。
”
张嘉佳总是善于用最文艺的语言描述现实而虐心的故事。
而我却偏爱这样的故事,所以即使电影没有把故事讲好,我依然喜欢这部电影。
喜欢那个纯纯的茅十八。
喜欢充满市井气的重庆和美到心醉的稻城。
如果现实中的每一段刻苦铭心,每一场风花雪月,每一次云淡风轻都能用这种柔和的方式铭记或遗忘,那生活也许会迷人得多,爱情也会少些苦涩。
电影的最后,陈末与幺鸡深情对望,耳边是一段旁白。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
从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只要最后是你,就好。
”是啊,我不在乎过程如何艰辛,命运如何无常,人心多么善变。
纵使过程艰辛,命运无常,人心善变,只要最后是你,就好。
电影中讲了三个男人的故事,一主线,两旁枝,毁的一塌糊涂。
旁枝一,猪头兄弟。
吐槽一下,女生宿舍偷钱这个梗玩了无数次了,有点烂大街,个人感觉就是球姐偷的。
猪头真是不枉这个好名字,赚钱全给女朋友周游世界,自己苦哈哈的,我服你。
借钱买房子准备结婚,也不看看你女朋友能和你一辈子吗?
真是什么人都有啊。
猪头兄弟毁就毁在选女人上面,给男同胞们提个醒,女神真不是为猪头这样的男人准备的,不好意思,95%的男人皆为“这样的男人”,别幻想了。
旁枝二,茅十八。
敢用这个名字,不悲剧都难。
旗子早早立了起来,不悲剧不合理。
长得这么帅,不悲剧搏不到女性同情。
十八兄弟,你走好。
所以,找女人千万别找警察,实在不行也别找110,真的。
主线,陈末。
这个我认为不合理,反正我绝对不会这样子,分手了还在一起工作,要么不是真爱,要么想死缠烂打挽回。
可惜了幺鸡妹子,上述两种情况的男人皆不值得托付终身,太矫情。
陈末主要是被杜鹃的找男人要找合适的给毁了,不合适早干嘛去了,那么多年才发现吗?
好吧,我承认我不喜欢杜鹃这个演员,我主观了。
男人择偶真的很难,好的看不上你,差的你看不上,合适的如天方夜谭,个人建议,实在不行找个对你有好感的,不要挑,挑到最后五姑娘就是你的归宿。
最后讲一句,这部电影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柳岩找到了最适合的角色,没有之一。
这片子被黑得太厉害,差点错过。
其实还不错。
原书很散,能拍成这样已经不易。
情节虽然是模式化的小清新,但有泪点有笑点。
场面调度大气,航拍很美,自火锅英雄后再现重庆的魔幻美,很多拍摄地离我辣么近。
杜鹃一贯的冷艳,令人看不厌的颜。
杨洋同学自成为肖奈后怎么看怎么顺眼。
邓超找回了他最适合的角色,表演很放松。
王菲的歌在终点等我,如饭后甜点般满足。
至于相不相信爱情之类主题,及片中所谓鸡汤金句,对我来说太幼稚,由着导演闹吧。
采访手记:写这篇采访手记的时候,以张嘉佳名义上市的第一部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票房刚刚破六个亿,电影水准如何暂且不论,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他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人IP的崛起。
出一本书,卖了六七个故事,有别人拍,有自己拍,这是幸运?
还是预谋?
不管是如何预期,他的走红让很多作者看到的是希望,让很多图书出版同行看到的是机会,哦?
原来书还可以这样做。
那一年,黄色封面的图书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甚至这个风潮延续了两年还都不过时。
每件事情大热之后,带来的效果必然是反胃。
掉掉渣烧饼火了,开太多店,闻着味儿就恶心。
治愈系文章火了,被人写多了,也就变成了鸡精兑水。
于是,很多人喜欢着张嘉佳,自然也有一批人讨厌张嘉佳。
一种类型的作品火了,被模仿、被量化,这不是这部作品的错。
如果要纠错,应该是那些跟风市场行为的错才对。
做为作者的我,毫不夸张地说一句,是他带出了一个短篇出书的时代,毕竟在他之前,短篇故事能结集出版,卖火的不多,卖大火的更少。
因为他的故事集子火了,才有更多出版社跟风而动,于是像川叔这种原来的短文作者才有了出书的机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要谢谢他。
但从另外一个侧面说,他也让作者圈儿和出版行业产生了一个错觉,就是:原来写书没那么难啊!
写成啥样,啥人都可以出啊!
过去觉得写书的人应该都是作协啥的吧?
写的小说都应该是那样儿那样儿的吧?
至少是深刻反省的,至少是主题明确的,至少是反映时代大背景的,至少应该是虐心残酷的吧?
太多的至少还没说完,哐当一下,张嘉佳带着平实的故事和百万级的销量抽了市场一个大耳光。
我接触过一些写作的人,他们都挺看不上张嘉佳,觉得故事媚俗,没有技术含量,就是故事会+金句,骗骗小姑娘还行,上不了台面。
我在采访之初也觉得,这不过是一个时代的幸运儿,他的火,或许只是赶上好时候,可在聊天的过程里,才发现张嘉佳的价值观,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或许才是促成他走红的根本。
三观很正,敢说敢表达,非常有自己的态度,还有才华,这样的人走红是迟早的事。
机会或许是时代的造就和人民的需要,但能不能把握住机会,以及后续的系列动作,才是能持续红下去的根本。
采访全文已经商用,本次精选其中几个对话问答。
今年不论是影视圈,还是出版圈都有一批“小鲜肉”作者,很多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这种实力不足颜值来凑的现象你怎么看?
这样的作者和演员一样,每年都会出来几个小鲜肉,但是淘汰的特别快,因为复制起来很容易,这个时代找到长得好看的人不难,所以市场上一旦出现新的,旧的就会被淘汰。
这批小鲜肉他们的大众化程度很低,就好像现在流行的那种生活馆,就是里面卖的东西看起来很精致很精美,但是对于大众来说,没人会去生活馆里买生活用品,因为不实用。
从商品的角度来看,颜值高的这些人他们只能为某一类人服务,而没办法复制到整个社会上去,他们的销量可能会到五十万、六十万,但是一百万可能夸张了,即便卖到了五六十万,把这些作家丢到大众里去的话,大众的反应也是没有人听说过。
但是放在以前,一本书过十万册,社会就知道这本书了,就比如我们年轻时候都知道今何在的《悟空传》,他真的做到了让那个时代的人全民都知道。
有人说这类产品就是“粉丝经济”的产物,也有人说颜值经济代表了如今年轻人的审美潮流,你作为一个潮流的引导者和受益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其实在这点上我还满担忧的,如今信息传播的泛滥化,和观点经过传播之后的泛化,会造成年轻人的误读。
可能就在我们还觉得“这就是个看脸的时代”只是一句说说而已,可也许很多年轻人在内心里就真的是这么认为的。
这可能是一种价值观的倾斜。
就好像现在很流行以刻薄和伤人为卖点的段子,它唯一的价值也许是在于它的幽默感,但是你不能把它变成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或者变成做事情的评判标准,我觉得这是不好的。
为什么如今很多书卖到了五十万却依旧还没有什么影响呢?
是它的普世价值决定的,所以你的普世价值低就会导致你的受众面低。
昨天我还和一个女作家在聊,出版商让她按照女版张嘉佳的路线去写,最后我们俩得出了一个结论:写书和拍电影不同,电影牵扯到投资商等等它是个商业行为,但写书它完全是你一个人的作品,它是表达自我的,所以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出来能卖就卖,不能卖就算了。
如果当你完全迎合你的受众,你除了一些经济收入之外,你的成就感会很低。
如今出版市场上有些书在写的时候不仅仅是在接地气,还在找一些人性的弱点去迎合。
比如有些话听起来有道理,但其实是有毒的。
因为它有时候只是在单纯迎合读者立场,完全肯定你是对的,这会一下击中那些寻求这种支点的读者内心。
可能他们本身在这一块是欠缺,是需要补充和纠正的,这些言论无形中会更扩大了他缺失的程度,也许还会形成一个障碍。
我始终都恪守的写作原则是:我只写我想写的东西,我的普世价值还是求真善美的,所以小鲜肉也好,新人作者也罢,不论你颜值多高,如果你在普世价值你不完整的话,你就会变成了那种生活馆,只能给一小部分人。
如果一个作品文学层面没有高度,又不具备普世价值,那就是垃圾。
你曾被贴过“暖男”这个标签,这是个急速传播,信息速朽的时代,人想不被标签化其实很难,你怎么看待贴标签这件事?
贴标签其实就是迅速地找到消费者,就好像开餐厅一样。
你是辣的还是甜的的,还是卖创意的,一个标签会迅速让你找到自己的消费群体。
所以图书上面会打上SLOGAN,会打上一些形容词,就是为了让喜欢这些东西的一类人能够迅速看到,那他的购买欲望就会大一些。
一开始我对于“暖男”这类的标签是还满抗拒的,因为我觉得你不应该把视线放在它的非文学性上面。
一个作品你塑造人物,塑造结构它是有多重性的,而且它一定是立体的。
当你被贴上标签之后,你会面临一个极大的麻烦。
标签虽然会让你迅速找到消费者,但它也是一层滤光镜。
就是那种手机拍照软件里的那种滤光镜,不论你什么样的相片,只要加上这种滤镜,就都是一样的效果。
贴上标签之后,比如说你写的是现实主义的东西,但贴上了暖男、治愈的标签,大众去看这个作品的时候就先入为主带了一层滤镜。
他不能和你作品里的核心内容去沟通,这个不太好。
因为读者不一定能清晰找到你想表达的内容,所以我一开始被贴了标签之后我很排斥。
后来书卖过一百万册之后,它已经超过了原本的消费群,它可能卖给了一些平时不看书的人,以及学生。
其实我一开始写《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本书,我是写给三十多岁的同龄人看的,因为它大量的素材都是结婚、离婚、情感方面的事,但后来为什么会被归类到青春读物方面呢?
因为它销量超过一百万、两百万之后,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和高中生在买,所以这是买书的人群决定的。
当书卖到四五百万的时候,我就不再去考虑标签的问题了。
因为它的受众面已经扩散到整个社会,所以不同的人会给你贴不同的标签,可能有些标签连你自己也很难理解。
对于作家来讲,标签化虽然有助于你去销售你的书籍。
但对于作品的理解度,以及对于一个有情怀、有梦想、有抱负的作家来讲的话,加了这样一层滤镜,可能会让你与你真正想要的读者之间加深了一点距离。
作为一个现象级的畅销书作家,这份成绩和标签会影响你日后的创作么?
会有影响,特别是我本来是一个不太在乎外界评论的人,那现在也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被影响。
在我这本书出版之前,出版界是不怎么出版短篇的,因为短篇作品都不太好销售。
从这本书出来之后,突然市面上全是这种故事集、短篇小说集,封面都是差不多的,近乎三分之一的新书名字里还有世界两个字。
这曾导致我不想写短篇。
因为大家都在讲碎片化阅读时代来临了,短篇小说时代来临了,我突然就出现了一个念头说,我打算写长篇。
这其实是逆反心理,但就创作来讲是不应该有这些逆反心理的。
因为你写的东西不是顺心意的,是外界给你一些压迫力导致你想写东西的创意和意图有一些变形,我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把这些消化掉。
你刚刚提到说,你其实是一个不太在乎外界看法的人,但我记得前一阶段在微博放了一个自拍照,后来好像是网友纷纷调侃,你就说挺不住我删了,你怎么看待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里的你呢?
有误差,而且是满大的误差。
写的东西和情情爱爱有关系,很多人会把你本人当做一个完美的典范或者是一个化身来看,那其实会对你私生活造成比较大的干扰。
当你活在公众视野下之后,你很有可能要按照大众给你的生活模板去活,也是因为这一点,我也开始慢慢在微博上发一些东西。
其实很多是违背大众对你的期待的,我去放那些不太好看的自拍之类的,最早的时候是会有心理压力的,因为大家会在下面骂声一片,现在就没什么心理压力了。
因为作品达一个数字之后,其实不论我长成什么样子,一定都会有一部分人不接受。
我自己也会对这些读者也会产生分批次的心态,如果她是纯看脸,那她不买我的书,我也觉得无所谓了。
可能对一些演员或者作家来说,他们会有心理负担,因为他的很多作品很大程度上就是给他的消费群体去造梦。
但现在的我已经不需要造梦,我现在更会纯粹去卖作品本身。
有想过要继续再写书么?
我的这本短篇集子出来之后我也听到了很多声音,比如有人说看到张嘉佳写的东西特别反感。
我当时还觉得不解,后来有一天我去书店去翻了翻最近新出的一些作家的作品,我忽然也反感了起来,因为基本都是我那个模式的翻版。
本来全世界的这种写作模式是电影和小说结合的一种方式,当时我还兴致勃勃地希望继续写下去,却没想到仅仅两年整个市场就把它消化完了。
后来出版界的一些朋友也都说,希望你下一本可以写长篇,我后来琢磨了一下觉得。
也许是他们也觉得短篇小说市场已经被消化的差不多了,他们急需要一个人去找到一个领域,因为我的书现在卖的不错,所以如果是我去做这件事,那么不论长篇出来之后卖得如何,至少都会改变一下这个局面。
我2016年会出一本书,会是长篇,但是和之前逆反心理不同。
我明白我的书是给整个市场看的,不应该去考虑书在商品上该怎么操作的层面。
如果我写的书大家接受了说明这个时代在拥抱你,如果我写的东西大家抛弃你了,说明你不属于这个时代,会有一个新的作家被时代拥抱的。
我现在的心态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但是现在心态是好的。
三星半,三段爱情。
陈末的三角恋是故事的主线,也是着墨最多,可惜这一段不感人。
电影二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至少用了将近一个小时讲他们的故事,看下来我却觉得他们三个人的故事最不明确,我自始至终都没闹清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
这种散文式的叙事方式,不要求故事一定要完整,可是主题要明确的给一个。
陈末,小容,幺鸡各有各的故事,你说他们独立成章吧,成不起来。
整合成一吧,又散成丝丝缕缕。
中间穿插成段成段的散文式的独白,初听会有小小的感动,听多了只会觉得无病呻吟,矫情的要死。
三个人的演技只有邓超的演技还是在线的。
可惜故事本身太散了,演技再好,你也不知道他演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天爱的演技却是迷之尴尬,看她的戏就觉得明明长了一张历尽千帆的脸,却偏要装成纯情少女不懂世事。
杜鹃好一些,形象气质好,站在那里就有都市女强人的感觉。
(如果能把陈末的故事拍的更干净利落一点,多出来的时间补一下猪头的故事也许会更好)猪头燕子的感情最现实,一个傻子爱的像个疯子的故事。
柳岩的燕子出镜不多,演技如何如何谈不上。
不过我觉得选她演很适合,燕子这个角色与其说她是个角色不如说她就是一个世俗欲望的符号。
柳岩的脸身材给人的感观就很欲,情欲,性欲,爱欲包括一切世俗的欲念。
他们的故事从钱开始也从燕子还给猪头二十万来结束。
如果问我燕子有没有偷同寝室女孩的钱,我会说偷了。
(只是说角色,跟演员本人无关,柳岩本人很努力的)。
小岳岳的猪头,外型很猪头,气质也猪头。
可惜小岳岳却演的有点油,他演得憨却并不厚,蠢却没有那种可爱的笨。
就这个角色设定我觉得演得好本来可以很讨喜。
小岳岳演得很本色,他把相声舞台上的小动作小表情都照搬到这个人物身上,这样的表演不吃力,也很讨巧,就是略显的浮夸油滑。
我觉得猪头这个人物应该更接地气,更真实一些,才能更好的体现这个故事的主题。
当然追车戏是亮点,情绪的转换跟递进到最后的爆发都表达很准确,我被感动,并被带入了他的情绪里,感同身受。
茅十八荔枝,简单干净的爱情。
开始于最简单的彼此喜欢,结束于最残酷的生死离别。
白百何演这一类的角色应该很拿手,她确实也把小女人恋爱时的羞涩甜蜜表演的清新自然,她在看到茅十八的时候眼睛里都发着光,你会觉得她是真的爱着这个小男人。
顺便说一句,白百何对比张天爱,白百何也有30+了,近镜中眼角的皱纹藏都藏不住,可她演的荔枝是可爱的,清新的。
张天爱年轻些,她演的幺鸡却很尴尬,装嫩的厉害。
电影这块大幕真的很考验演技。
杨洋的茅十八是个理想化的人物,美好而不真实。
白百何是演得好,杨洋是长得好。
白百何给他们的爱情加入了清新甜蜜,那么杨洋给他们的爱情加入的是不真实的梦幻。
(这里说杨洋长得好,并不是说他没演技,而是说这部电影里需要他长得好)不知道是不是清晰度过高,电影中每个人的脸看上去都很憔悴,毛孔粗大,肤色暗沉。
到了杨洋这里就不同了,虽然造型上死命的往邋遢上拾掇,不过皮肤光滑白皙,鼻梁高挺,唇红齿白,长的就很二次元,看到这么一张脸想到的就是美好而不真实,就像他演的这个人物,他们的这段爱情。
茅十八这个角色也是最简单最纯粹,他沉迷于发明创造时就一心一意的做这一件事,忙得连说谎的时间都没有。
当他爱上荔枝时,这用他全部的智慧,全部的空间,全部的时间去爱这么一个人,直至用全部的生命去爱。
发现没只要是他们的故事,天气都是晴朗的,阳光都是明媚的,路人脸上的笑容也是最多的。
就算是最后荔枝也是笑着听着茅十八存放了一年的我爱你。
对比三段爱情最喜欢的是茅十八跟荔枝的这一段,故事跟演员的表演完成度都是最好的。
最后的最后背景音乐很好听,重庆很美。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5.9分。
1.城市里的孤独,我们当然会孤独,但这个孤独都是不可见,不可说的,也不会影响到每天的工作和生活,而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因为自己的孤独而变得张牙舞爪,变得莫名其妙,变得全世界都亏欠你。
我们的孤独,最后也都是自己默默消化掉了。
2.文字,声音和影像。
文字很好,就会感慨好想把它改编成电影啊,而电影很失败,就会感慨真是毁书啊。
大概因为读书听广播都有很大的想象和代入空间吧,所以张嘉佳的文字,那些矫情的执拗的情感,放在自己的想象里可能会感动,但成了影像,就真的不行啊,所有人物的偏执,疯癫,都显得很弱智。
3..别提全世界,别提永远。
片中这几个男的,动不动就“我要让全世界……”“我要永远……”,全世界哪有功夫搭理你?
永远谁他妈知道用多远?
真心的,别提全世界,别提永远。
别死,别作,别犯蠢。
4.别路过,留下来。
电影通过电台路过了好多城市,可似乎并没路过我们的的心。
如今我们也不奢求有人会路过了吧,因为,更希望Ta不是路过,而是留下来。
5.还是会矫情,最后还是要矫情一下:好想再去重庆吃碗面。
我曾经看张嘉佳的故事,哭成了狗。
那时候我天天晚上追他的“睡前故事”,管春和毛毛、小玉和马力、胡言的爸爸妈妈……我甚至可以背下来他最出名的那一段话:“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
如这山间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阳光一般的人,温暖而不炙热,覆盖我所有肌肤。
由起点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很简单。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贯彻未来,数遍生命的公路牌。
”可是我真的在半夜十点还人满为患的电影院里,听着邓超念出以上一段话的时候,内心只有两个大大的“尴尬”哪怕张嘉佳已经给邓超扮演的陈末设置了最适合说情话的职业——电台主播,可是这些文字被银幕放大、被演员一字一字说出来,就像一碗放多了油的浓腻鸡汤没了“余味”,只剩“矫情”。
◆◆◆◆◆◆客观地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有好多桥段让人惊喜,比如稻城、求婚、撞车、语音导航,大部分的桥段书中都已讲过。
可这部电影讲的是爱情,可里面的主角却没有一个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
故事的转折和人物的行动没有任何合理的动机,每个人都热衷于口述鸡汤、你们把一切不合理都推给“爱情”,问过“爱情”的感受么?
而最会卖故事的张嘉佳恰巧又碰上了擅长拍MV的张一白,于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纵使有各路大咖坐镇,依然变成了画面精美,配乐惊喜,内容空无一物的超长版广告片。
◆◆◆◆◆◆邓超&杜鹃&张天爱
一个求而不得的女神,一个默默奉献的备胎,这基本是爱情故事的基本配置。
邓超自从解放天性释放了自己的喜剧细胞之后,就在癫狂的路上越来越远。
先是《分手大师》,后有《恶棍天使》和《美人鱼》,邓超一直都在耍宝卖贱。
《美人鱼》里尚有星爷几分真传,剩下两部不忍直视。
本片里,他也是一个嘴毒的DJ,负责了大部分的鸡汤台词,表演依然夸张,至贱无敌。
总是在抨击他的表演,可内心一直觉得邓超是同期最有潜力的演员拜托娘娘劝劝邓超,让他多接一些《烈日灼心》这样的好电影,别浪费了他的好天赋。
杜鹃似乎中了女神的魔咒,从《中国合伙人》到《泰囧》再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她所有的角色都冷艳、高傲,是男主角魂牵梦绕又不能亵玩的梦中情人。
反正从始至终面无表情,也谈不上什么演技,模特转行做演员,路漫漫呐。
张天爱是最近最让我惊艳的女演员,五官美丽而张扬,可她真心不适合唯唯诺诺胆小的备胎啊!
看着张天爱努力把自己剑眉星目的英气收起来,演好一个小跟班儿,看着都替她累。
杨洋&白百何
茅十八,技术宅、内向、腼腆、不谙世事。
就算你给杨洋戴上大大的黑框眼镜,配上乱糟糟的头发,可他的特写依然让姑娘们轻声惊呼,心跳漏了一拍,更何况他之前都是霸道总裁的跋扈角色,耍帅已经成为了杨洋的习惯。
所以看在他颜值的份上,就不要用这么难的角色来考验他的演技了,行么?
整部电影,白百何的演技最自然也最妥帖,然而一切都掩盖不了她已经是孩子妈的事实。
看到她和杨洋演出浪漫情怀,脑海中总会浮现陈羽凡和元宝的脸。
只怪自己平时不该看那么多的八卦,跳戏也是活该。
茅十八和荔枝的这一段故事,是本片最舒服的段落,阳光明媚,单纯美好。
技术宅男茅十八的各种贴心小发明,像夏夜的萤火虫一般惊喜。
可惜角色性格偏内向,杨洋在三个男主角中实在容易成为炮灰,声音比演技出彩太多。
岳云鹏&柳岩
小岳岳在这部电影里担任最重要的苦情担当,表演也很自然,角色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他只要演好自己就好,追车的戏码让我身边的姑娘哭倒在她男票的怀里。
柳岩……只想问她是不是得罪了造型师,出场短短几分钟,脸一直看起来很怪。
这一段剧情有很严重的问题,岳云鹏为了爱而爱,从电影一开始观众就知道他们肯定不会有好结果。
柳岩明明欺骗了人家感情,惹得人家倾家荡产,却还要装成一个有苦衷的白莲花。
好在电影演到一半小岳岳的故事线就已完结,还能稍微挽回一点颓势。
◆◆◆◆◆◆实在不愿意承认,可这部我曾经在十一档最期待的电影搞砸了而张一白已经上了我的黑名单,不期待他能拍出任何一部超越《开往春天的地铁》的电影。
走出深夜的电影院,有两个想法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一是,又一处文艺之地被国产爱情片毁了我还没来得及去稻城,眼看稻城就要成为了第二个丽江……二是,如果你认识一个像陈末这样一言不合甩二十万给朋友、把自己房子抵押送钱给前女友、用自己的创意替朋友求婚的人请介绍我们认识!
走马观花,
我身为重庆人,我很尴尬,尴尬是它的确捕捉到了一丝这座城市的灵气;我也很气愤,气愤是这种超长MV居然打着电影旗号来卖钱;我也很欣慰,欣慰再烂的电影到重庆来拍都可以用消费重庆特色来掩饰缺陷。借用重庆的官方旅游口号:重庆,非去不可。你一路过它,就一不小心从你的全世界穿过,幺鸡不就是吗?
此片三观不正:证据1.为了找寻一女子,全城车子打双闪行驶,若第二天还有人能上路,绝对是重庆交警大队的失职;证据2.被欺负的傻子操刀砍人被警察拿下,欺负他的坏人却逍遥法外了;证据3.价值20万的车子为了跟保险公司多索赔,自毁车身,这是讹诈啊;证据4.重庆全城用小米,用不起苹果吗?
寒假去稻城。爱死里面的每一个人。我很喜欢白百何,不提演技而且我也觉得她演技很棒,我喜欢上白百何,是因为她的台词感,她的每一句台词,我都仿若在听一个故事,爱这个电影里的每个人,想起一句话,生活就是过于匆忙,过于努力,这里面的每个人都是活的太用力了....
智商堪忧啊!不愧为中小学最受欢迎小说改编。演员的话,只有杜鹃的木头脸才算有点,其他的都是浮夸加低龄。白百合那条线简直是毫无逻辑可言,一个基本应对歹徒的素质都没有,当观众傻啊。两星全给重庆。
虽然豆瓣总分还没及格 虽然都说是部城市宣传片……但我特么就是喜欢我大重庆啊 还是重庆好 哪里都没有重庆好 看到轻轨十八梯解放碑小面 每一幕都要包着眼泪花儿 故事也还行啊 虽然张嘉佳把部分剧情改得太浮夸了些 但是何必用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心态去评价一部中国城市青年的爱情诗呢
7个人,7种爱情。有人现实 ,有人孤独,有人默默,有人单纯,有人却始终在追逐。 我们似乎都忘了最初的爱是什么样子,第一次爱人的感觉是什么。年龄越大越不相信爱情。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发觉我还是可以去爱人的,我对爱情还是有渴望的。我要继续追逐爱情去了!路过不错过!
是杨洋的颜值支撑着我看到了最后
也算是开创了一种电影类型,叫做“格言电影”……#那些矫情和自恋的话,真是让人毛骨悚然地尴尬#
亮点有三:穿插其间的各省台FM DJ的声音,声控大满足;OST用了不少《开往春天的地铁》的配乐,张一白拍地铁镜头,真的有感情;可能你会以为薛之谦演了本片。
你的世界就是一坨翔,请不要再消费青春了好吗
讲真的比我想象中的要好
我终于感受到白百何是有演技的,自然清新有灵气,主要是说不出的舒服感
本来想打三星,但是治愈的效果还是有。
人无情才无敌。再聪明伶俐,若早一秒沉浸,迟一步转身,多一天心怀希望,都会成为猪头。我不会追着载你离开的车奔跑,我不会一直等你,我不会为你改变全部人生。没有你的世界,我抱紧我自己,并深深庆幸,你路过之后,我依然拥有自己的全世界。
剧本写得像作文,每时每刻不忘点题;台词矫情无比,有中二青春文学遗风;不过还是被感动到,用了三张面巾纸,总评:6.5,可看
有我不想看的四大因素 张一白 白百何 邓超和杨洋的演技 然而我还是看了 为了那几首歌 纯歌曲MV 有歌一切还不算太糟糕 我总算看懂了这片的终极意图 就是 所有初恋不得善终 唯一有结果的那一对还死了一个
稻城风光片,重庆风光片,剧情稍显凌乱,原著金句复读机,不戳心不文艺,但作为商业爱情片还是合格的,杨洋的演技颜值来补,其余人除了张天爱都是本色演出,谈不上多大惊喜。感觉几部MV汲取了全部精华。导航仪那段本是原著最走泪的部分,结果…原著党还是继续期待王家卫的摆渡人吧
三流编剧,四流表演,五流导演。张一白快再见吧,张天爱也快去演网剧吧,毫无大银幕魅力,杜鹃都不如。
1. 正常片子,不至于6分以下。说里面的人弱智似的谈恋爱,可能是因为故事里的人爱得太纯粹,而现实里我们这群看客已活得太现实,以至于不相信那些花花绿绿浮在空中的爱情。 2. 有些场景让我想起《飞一般爱情小说》 3. 一波一波电影的推,引来一浪一浪的客,各位,欢迎来我大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