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没有更好的表现方式么。
想起第一次和海虾Fighting, 好朋友发来这个词安慰我。
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
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或深或浅,盖上布,以为不存在。
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场爱恋,用心、用情、用力,感动也感伤。
我把最炙热的心情 藏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行眼泪,喝下的冰冷的水,酝酿成的热泪。
我把最心酸的委屈汇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段告白,忐忑、不安,却饱含真心和勇气。
我把最抒情的语言用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你永远 也看不见我 最爱你的时候,因为我只有在看不见你的时候,才最爱你。
同样,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我只有在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也许,我太会隐藏自己的悲伤。
也许,我太会安慰自己的伤痕。
也许,你眼中的我,太会照顾自己,所以,你从不考虑我的感受。
你以为,我可以很迅速的恢复过来,有些自私的以为。
从阴雨走到艳阳,我路过泥泞、路过风雨。
一路走来,你不曾懂我,我亦不曾怪你。
我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也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大方。
只想让你知道,感情不在,责备也不存在。
这部电影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从一个女性的视角出发,讲了一个自闭症患者的故事。
女主角就像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她的世界里有动物,这些动物对她特别忠诚,成了她唯一的陪伴。
电影开头的时候,她好像还有点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慢慢地,她就习惯了这种孤独的生活,甚至还觉得挺自在的。
到了电影的后半段,突然出现了一个男人。
我觉得这个男人更像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强权、暴力和破坏。
他的形象特别邋遢,长发、胡须乱糟糟的,一出场就杀了女主角的动物。
从他出现到被女主角杀死,他一句台词都没有,也没有任何解释。
电影和原著都没说他是怎么进来的,是本来就在这儿,还是突然闯进来的?
反正这么多年,他和女主角都没碰过面。
这种不解释的方式其实也挺有意思,因为这说明他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物,而是用来让观众窥探女主角内心的一个工具,而不是用来推动剧情或者解释世界观的。
女主角杀死这个男人之后,她的反应特别有意思。
按理说,他可能是她唯一能交流、共情甚至繁衍后代的人,但她一点愧疚都没有。
她唯一担心的是他会弄脏她的“草原”,甚至不想让他和她的牛死在一起。
这说明她已经把动物当成自己的同类了,而不是人类。
长期的孤独生活让她失去了人类社会的法律意识,整个电影里,她从来没有因为缺少人类的陪伴而感到孤独,好像动物就能完全替代人类的相处。
她自己干活,打扮也很中性,这种去性别化的特征,也让人感觉她已经和人类社会脱节了。
这个男人还有一个象征意义,那就是权威的庇护。
在现实社会里,女人往往要付出很多,比如财产或者资源,才能得到男人的保护。
但电影里的这个男人,他代表的是一种暴力和掠夺。
如果女主角和他相处,肯定得面对强迫、性暴力,甚至被他夺走一切。
电影里的“财产”就是女主角养的动物,而男人可能会把它们当成食物。
但女主角的选择很明确:她拒绝了。
她宁愿自己孤独地生活,自己照顾自己,也不愿意接受这种暴力和掠夺式的相处。
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其实也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
电影里没说女主角的背景,但从她和一群老夫妻一起来度假的情节来看,她可能是个中年独身女性。
那堵“隐墙”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代表着她内心的封闭和隔绝。
一开始,她对这种孤独的生活不太适应,甚至想逃离,但后来她完全接受了。
我觉得她和老夫妻一起来度假,可能并不是因为她喜欢社交,而是一种被迫适应社会化的行为。
她一开始想逃离“隐墙”,可能是因为她偶然脱离了社会化的集体,但后来她找到了新的目标和意义,反而不想回到那种被社会规训的生活里去了。
而最后杀死的男人,其实也象征着她尝试回归社会化,但碰了壁,付出了代价。
她发现,社会要求她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所以她再也不想回到那种生活里去了。
电影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女主角的日记。
我觉得这可以看作是展示给观众的“第三面墙”。
她通过写日记,就像通过互联网一样,安全地和外界交流,抛出“漂流瓶”,希望得到回应。
但最后,她因为没有纸而停止了写日记,这其实也象征着她内心的彻底封闭。
她连这种安全的交流方式都放弃了,选择彻底封闭自己。
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观众再也看不到她的内心世界了。
如果你也被困在某个角落,如果你也走不出那道无所不在的“隐墙”,如果能和这部片子产生哪怕一点点的共鸣,都会是极其震撼的体验。
影片的每一处场景,每一次进程,都和身处的现实无缝重叠,精准的象征和隐喻,仿佛是生活里每一枚放大的点滴。
这是一个孤独患者内心渴望的世界。
宁静安全的世外,四季交替的美景,心灵慰藉的陪伴,不容侵犯的领地。
有道无形的结界,你们看不见我,可我将你们看的分明。
自己走进自给自足的禁锢城池,就不愿再离开半步。
太喜欢这部片子了,这是我看过的结构最独特的电影。
阿尔卑斯山美轮美奂的景色,女主纤毫毕现的细腻表演,触动我每根中意的神经。
最后毫不迟疑地果决开枪,击碎搅乱你生活的那个模糊不清的丑陋象征,真是震冽我全身熊熊燃烧的细胞,六脉通透,元魂腾空。
经历慌乱、无助、镇定和接纳之后,从“懒得去想如何自杀”,到坚定的想活,内心已归于平静与麻木。
这是每一个游离于世外的孤独个体必经的历程,是现代人梦想逃匿的心灵之旅。
“我现在彻底平静了下来。
我注意到自己向前迈进了一小步。
我注意到这还不是结束。
一切都在继续向前。
公牛、珍珠和路克斯都不会再回来。
可又有新的事物来到了。
而我不能将它拒之门外。
记忆、悲伤和恐惧将会留存。
还有繁重的劳动。
活着就不能停歇。
”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的。
最近看了《隐墙》。
2012年出的片子。
原著是奥地利作家的一部想说。
其实你难以想象这部半个世纪前的作品可以这样的深刻,这样的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以至于我十分怀疑斯皮尔伯格的《穹顶之下》完全是剽窃了它的创意。
一道看不见的墙,阻隔了通往城市与喧嚣的路,原本美好的旅行突然间没有了同伴,于是女主人公只能在一条狗的陪伴下开始在原始的环境中生活,成为唯一有理性但是最好不要去思考的动物。
“隐墙”的意义不是惩罚,而是一次自我反思和救赎的过程。
一个人在墙中的世界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简单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去忘掉时间的流逝。
虽然今年大热的美剧把这个故事阐发的十分复杂,而且人物众多,我相信从Marlen的原著出发,再看看Martina主演的电影,就完全可以理解人性在一个特定时空下的畸变了。
德国电影很无聊,看的时候确实需要点耐心,而且听着自言自语的独白简直就会怀疑这样的片子到底有没有意义。
但是通常外面看起来不怎么样的东西,藏着很多值得去发掘的东西。
就算是苦丁茶也有人爱啊,何况看多了大片稍微调整下思维也是不错的。
Marina在这部片子里比在巴德尔麦因霍夫集团里的扮相好了不少。
作为一个经验老到的女演员,她给我的感觉是过于硬朗,虽然大多数德国女演员都是这样的形象。
但是在最无助的境地里,她的表现显的既符合理性又不缺失女性之美。
片子的色调很舒服,一面尽情展现阳光下德奥山区的安宁幽美,一面铺设夜晚无人只有自己心跳相伴的压抑。
我承认,大多数时间只有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的电影是很闷的,片名改成《那山,那人,那狗》倒是十分合适,但是比起只有两个人的《Gravity》,我觉得在节奏的把握上完全不逊色。
早几年第十放映室还很火的时候,我时常能从中发掘出一些很赞的电影。
有一部忘了名字的,说是一群人到野外郊游进了一个山洞,然后迷路了,他们开始争吵,开始失去理智,最后变成了活生生的“人吃人”的生存者游戏(饥饿游戏什么的都弱爆了)。
对于这种题材我觉得不是口味太重的最好别轻易看,但是结局很值得思考,这也是为什么让我把两部片子联系起来的原因。
一部让人看到希望的影片是烂俗的,至少它没有超越“大团圆”这种思维定式的束缚。
以为走出了山洞和以为自己回到尘世的幻想是那么的美好,可惜那不是真的,哪怕支撑到了最后,对不起,你依然没有希望。
好在,《隐墙》的导演还算是人性化,倒没有搞出这么惊悚的结局。
但是结局还是不想剧透了,说出来大概过于肤浅苍白。
回到现实中,这堵墙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下出去,立在我们的心口上,立在人与人之间无形的缝隙中。
很多时候它包围了我们隔绝外界的打扰,而更可能的是它变成了一种障碍和自我的牢笼。
但是生活就要这样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习惯墙的存在,适应孤独是一个好命题。
在视频平台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屏幕上的弹幕很有趣,有人斩钉截铁的去揭示“谜底”:这是讲一个女性独立成长的故事,男性代表着邪恶......其实,放在谜面上的谜底往往无趣,我也不觉得这是一部分需要绞尽脑汁去猜谜拼智商的电影。
我粗浅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这是一部探索“人是什么东西”的电影,没有答案,只有探索。
人是什么东西,影片情节投射的,至少有二个维度的思考探索。
第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
有豆友提供信息,这部电影拍摄于奥地利的Gosau Valley(戈绍山谷),查了一下资料,此地约60%的面积被森林覆盖,自然风光壮阔优美,没有什么人文历史遗迹,是纯粹的自然风光。
在这样风景绝美的地点拍摄这样一部有“悬疑”性质的电影,意义很不寻常。
一个都市人,一个县城人,一个农人......看风景的心情和角度绝不一样。
风景绝美的Gosau Valley,在来度假的女人眼里全是美好;当世界只剩下她、狗、牛、猫的时候,Gosau Valley瞬间失去了美好的意义,更别提四季轮回带来的风雪严寒和艰苦求生。
那些踡缩的寒夜里,寂静的大山褪去了青苍与阳光,变成了恐惧与孤独的另一张脸孔。
风景就是风景,它永远就在那里,你来,或者不来,风景不变,变化的是人。
女人到达度假地点的第二天,外出的朋友迟迟未归,她带着小狗走在山路上,耀眼的一身白色裙装显示了她非常明确的游客的身份。
那时候的她,以为只是出了什么小BUG,心情依然轻松,可以清晰看得到都市女性独有的“我能够洞察一切、我能够解决一切”的自信态度。
一切的变化都发生在她触摸到那面看不见的巨大的玻璃墙,以及玻璃那边已经死去的一家农人之后,那身白色的裙装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她的“自然与风景的观赏者”身份一去不复返了。
那天以后,这个美丽的山谷成了她无法逃离的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再也不是白色裙装后面的供拍摄打卡的风景了。
此处显示出的一个思考就是,是不是只有保持足够的“安全”的距离,也即,可以随时来,也可以随时离开的风景,才对文明社会的人有足够的意义?
失去了这个“意义”的风景,就不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装饰了。
上推几千年,人类本就来自各种各样的大自然,那时候的人们应该是没有“风景”的概念吧?
随着社会经济与分工的进化,人与原有的栖息地有了距离,才产生了陌生感与想往。
而当一个女人被莫名其妙的大玻璃墙封在她向往以久的大自然中的时候,她却必须要像个婴儿一样,重新去认识这个大自然。
所以,与真正的大自然渐行渐远,这是不是人类文明的自然选择?
还是终有一天,人们都要回来?
这里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即繁衍。
没有男人,这个女人无法繁衍后代,无法给这一片区域撒下人类的火种。
而更值得品味的是,小狗卢卡斯被忽然闯入的胡须大汉残酷的砍死,这是全片最让人唏嘘的情节,毕竟卢卡斯是真正能够与主人情意想通的伙伴。
但真正的残酷不仅于此,女主人公喜爱的小白猫珍珠被狐狸咬死了,女人亲手接生的小公牛也被那个胡须男砍死,可以说,这个山谷里“孤独家族”的第二代全都被干掉了。
而小猫与小牛身上,投入了女主人公母亲般的疼爱与温柔,它们原本是代表着生命繁衍的。
当莫名出现的胡须男被女人公毫不犹豫开枪杀死的时候,弹幕上一片惊叹,确实,她杀死了自己唯一可能的一个异性伴侣,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下去的机会!
然而,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始终没有表现女人对于男性的强烈渴望。
她独自种植、收割、养牛、给小牛接生......每天认真的划下日历、认真的写日记,寂寞孤独的要发疯,但永远清醒!
她希望有一个人类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并不一定只能是一个可以提供繁衍能力的男性。
杀死那个男人之后,她特意把他拖到了悬崖边推下去,因为“不能让他躺在开满鲜花的绿草地上”,他不配!
尽管孤独,尽管恐惧,但女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营造了一个充满温柔与人性良善的领地,这个领地不欢迎一个只带来破坏与杀戮的男人。
电影的最后,女人没有纸写日记了,她并不特别遗憾,因为她已经接受了所有的东西会“越来越少,直到消失”的事实。
而这也是与现代发达的物质经济所标配的“物质极大丰富“相对立的。
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接受现实。
这可能也是另一个层次上的“自然”以及人在自然中的生存智慧吧。
第二个维度的思考探索,是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亲密感电影《荒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查克,在孤岛上与一只飞机残骸上找到的排球结成了兄弟般的感情。
当巨大风浪过后,疲惫的查克在竹排上睡去,绑住“排球兄弟”的绳索慢慢松懈......醒来后的查克面对茫茫大海痛苦无助地大喊着“SORRY”!
大多数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喜欢群居的。
当卢卡斯找到一只无主的母牛时,母牛竟然向女人跑过来......那一刻我很感动,原来牛也怕孤单啊!
我们现在讨论原生家庭、讨论夫妻关系,讨论亲子教育,实质上都在讨论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亲密关系!
这一生过不好的人,往往t 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有一定关系,而且肉眼可见这种不好的关系很可怕,能够代代传!
女人会抚养那只母牛,不仅是因为母牛能产奶,从她精心照顾母牛的镜头来看,她对母牛有“爱”。
这爱就是她的人性,要人陪,要抱团取暖。
在这里,她要的亲密感是要有所渲泻的对象的。
女人爱珍珠那只白猫,一边爱她,一边担心她在这样的环境里活不久,毕竟白色的安哥拉猫在充满野性的大自然里,天敌太多了。
而当遇到杀死珍珠的那只美丽的小狐狸时,女人慢慢放下了举起的猎枪,是啊,小狐狸有什么错呢?
它不过是凭本能活着。
女人并未因为自己的亲密感被破坏就把更大的破坏传递到小狐狸身上。
在这里,她要的亲密感是有理性的。
女人最爱卢卡斯,卢卡拉带给她的感觉是其他的动物无法比拟的,就不在此展开赘述。
在这里,她要的亲密感是要有交流与沟通的。
女人甚至爱那只白色的乌鸦。
那只白鸦被鸦群排挤,只敢远远的飞在鸦群的后面......当别的乌鸦飞走的时候,女人会拿一些剩饭去喂它。
她看得出这只鸟被它的同类排挤了,因为它和别人不一样。
而这只乌鸦本身可能并不知道原因,但它一定体会到了被冷落的不愉快,要不然不会远远的飞在鸦群的后面。
在这里,她要的亲密感是富有同情的,是具有同理心的。
没有人类同伴,女人只能从这些动物身上去寻找,甚至去索要亲密感,反过来也向它们输出自己的亲密。
而每天写日记,更是同自己保持亲密感的方法,她同自己的心灵对话,把心里的痛苦写出来,让内在的那个自己和外在的那个自己保持同一步调,彼此理解,彼此支持。
残酷的是,这其中最有可能和女人培养亲密感的那个男人,以一个暴徒的破坏者形象出现,我不想去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不喜欢电影中有什么创作公式,在这个演员“少得可怜”的电影里,任何一个出现的人物都不应该是刻板的ICON化的,而是应该和这部电影一样,带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才是这部电影的迷人之处。
女人毫不犹豫的按下猎枪扳机的瞬间,可能是再一次证明,人类之间的亲密感,可遇不可求,是高贵的,是珍贵、稀少的,没有就没有吧,绝不会以屈尊臣服来获取。
这应该就是那种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吧,让人思考的余地太大,即使多看几遍也很难理解导演到底想说什么。
个人觉得本片是一部自闭症患者内心世界的缩影,女主角在片头也在暗示:带领她来到这个山谷的老人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如果不是他在收藏生涯中患了抑郁症,也许我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一个抑郁症患者给自己打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把自己柔弱的内心(女主角)禁锢在了这里。
在自闭者的内心中,虽有日夜的更替,却无时间流逝的概念,一如邻居永远在接水的老人和长椅上的老妇。
影片接近最后日记里也说:现在我相信时间是静止的,而我在其间穿行,有时缓慢,有时又极速前进。
无法逾越的隐墙则是内心与社会的边界,对于这堵无形的墙,他们怀疑过,抗争过,影片中,每当女主角靠近这堵墙,就有一股嗡嗡声,仿佛发自脑海深——这种描述非常贴切。
当一个人漂泊在外,置身于陌生的坏境,无助的面对茫茫的人海时,脑子里会有这种声音,让人无法思考。
这应该也是自闭者准备走出内心步入社会的第一感觉吧。
抗争的失败,带来对外在世界的绝望,孤独者们只能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摸索着自己的生存法则。
而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和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互动应该都是一种渴望被理解的心理吧。
最后,男人的出现代表着外界社会和内心世界的一次交互,一次冲突,当女主角抱起卢克斯,渴望被理解的心理最终逝去,她停止了日记的记述,断绝了仅有的能于外界敞开心扉的方式,在时而低沉时而婉转,倾诉一般的提琴音中走入了永远无法开启的内心之门。
我想看完就写一点,不然怕自己会忘记,但会忘记吗?
应该不会。
这部对很久没有看电影的人来说,如同久旱逢甘露。
也许离去的两个人象征着父母,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还以为如从前般青春的人,只是说着,走走就不见了。
于是我们被迫登上一块陌生的土地,虽然眼前的场景看起来与以往无异,但他们都变了,只有我们自己了。
这是第一次接触生与死的隔离,心里的墙,一道无形的墙,就这样提示着我们,以往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了。
我们与这个世界,就这样被隔开了,行走在这静溺中,只有我们自己。
会突然增加一些伙伴,熟悉又陌生,慢慢接受他们,慢慢在这神秘的森林世界行走,慢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规则。
但一切只能依靠于我们自己,慢慢习惯。
偶尔还会在山顶的牧场寻觅到放松,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灵克斯的陪伴如同家人,一切那么亲切温暖。
在山中静静地坐着,把心情放平静,或看看漫天繁星,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渺小到曾经的痛苦与悲伤都不复存在,而后越发的喜欢将自己沉浸在这神秘而又熟悉的环境。
日子就是这样的重复,虽然劳累,但开始渐渐忘却,这是活下去的本能,已不再与想回到过去的孤独的自己抗衡,接受了现实,接受了生死,接受了曾经突如其来的成长。
一个入侵者的闯入,打破了本有的宁静,试图将他的规则欲望带入到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本能的反应已不再是曾经试图找到同类寻求温暖的灵魂,举起枪,用自己的方式,处理掉闯入我们世界的异类。
没有同情,没有纠结,没有后悔,因为他毁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平衡,我与另一个灵魂的平衡,这个灵魂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就如同自己。
而后的时间,我们变得更加冷静,因为在我们心中,另一道隐墙已经筑起,要牢牢保护住自己,对灵克斯亦或是对自己的这份爱,不会在轻易被谁打破。
隐喻:离去的一对老夫妻象征着自己的长辈牛、狗、猫、乌鸦都象征着某一部分的自己。
树上的衣服象征着逝者静止的老人象征着回忆中的长辈森林象征着时间与自我入侵者象征着外界的同类所写的纸张代表着一直对外界抵抗的思考仅以以上文字祭奠内心难得的平静与顿悟的心喜
心绪不宁的时刻看的电影,疫情防控已经一个月了,早上的疫情通报让人觉得解封有望可以清理清理冰箱囤货了,一个小时后新的疫情通告又让人觉得要开始新的囤货,网购了一堆速食产品,精打细算的生活突然就厌倦烦躁起来,钱如此重要但是却让人觉得沉重没有意义,,腰疼在楼下散步后并没有缓解,回来烦躁不安,最后决定看个电影吧,下载好的电影就剩两部没看,选了这部,隐墙,不得不说和今天真的挺契合,拥有大把的时间,一个人的时间,为食物精打细算。
门并没有被封,但是无法与家人朋友相见,网络的沟通也匮乏起来,互联网太沉重我自动选择不看。
前半部分心绪不宁没有看进去,只觉得野外技能很重要以及想我家狗了,中途和室友吃了个饭,然后接着看,被打断了无数次的片子,夹杂着要求每日核酸但是我今天还没有核酸的烦躁,饿了但是不想吃速食产品,腰痛然后坐着看变成躺着看,后半部分心情逐渐低沉但是平静下来,我想以后应该重新看一遍,真是寂寥的片子,一个人可以这样生活下去么,不知道,太琐碎了,我看的太琐碎了所以没法评分,也许我应该再看一遍,但是大概率不会看了吧,毕竟我还没有拥有那么长的时间,还不够平静,还有其他事情,它萦绕在我的心头,但是我没有抓住它,应该再抓一会儿么,还是就这样放下吧,投身热闹的俗世生活,探究这个让人沮丧。
虽然我挺享受一个人的居家生活,但是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呢。
隐墙是外因,并不能说明被困其中的人有自闭倾向。
为了生存下去,人想到的是劳动。
耕种土豆、采集野果、为牛准备过冬干草、劈柴、打猎。
只有高度的自律,才能维持自给的生活。
对动物的爱,对自然的爱。
“爱,和对其他生命的操劳,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远比杀戮和毁灭来得艰巨。
”选择活下去,就是选择了爱。
也许有些关系一开始是功利的,像从奶牛取奶;但是久而久之,人和动物成了朋友关系,达到了心灵沟通的境界。
众生平等。
抛开社会角色的人,不是动物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员。
虽然为了生存也需要捕鱼打猎,但只是最低限度的从自然界索取。
乌鸦群是社会,白乌鸦是个体。
爱而不同,尊重受歧视的个体。
影片根本要阐述的,是在抛开人的社会性的假定下,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深层解读。
基本结论是:人仍然具有主导性,通过自律劳动,通过有意识地关照一些动物,但主导性相比社会环境下减弱了。
人和自然的关系可以更加和谐,人与动物之间实现非语言的沟通,不仅对驯化的动物,也对野生动物如那只白乌鸦。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的世界丢失了,我在努力寻找一个新的世界。
”探索新的世界是原著和这部电影最大的目的。
影片和书还是有很多差别。
书里叙述了每一件琐碎的事情,每一天的挤奶,劳作,非常细腻的心情。
影片更多的是写意,篇幅原因点到即止。
书里不写杀戮动物的过程,甚至没写男人怎么死的,只说他死了。
影片中她驾驶胡戈的汽车撞到隐墙了,但书中她根本没有开那辆车,一年后车身布满了青苔。
影片没具体说夏天搬到高山牧场是因为多了一头牛,下面狩猎区的草只够存过冬的量,而不够两头牛吃了。
没怎么提挤奶的事。
晒干的菌菇,其实书里写她因为分辨不清哪种蘑菇有毒所以从来不吃蘑菇。
珍珠小猫书里写是被野兽咬后淌着血逃回家里,进门倒下便不动了,以至于她从来不舍得擦去地板上留下的血迹。
后来母猫还养了两只小猫叫做老虎和豹子,电影里没有提,豹子出门走丢了,老虎养了很长时间,后来一天没回来,她让狗狗随着气味去寻,一直找到河边,估计是落水了。
母猫也是很有个性,她们夏天搬上山,把母猫背上去,晚上母猫径自离开了。
她因为在山下种了土豆,隔些天要去山下准备过冬柴草和收获土豆,想看母猫在不在,发觉床上有个小小的凹痕,她抚平了等下次来再观察......各种细节和心理,在电影独白中可能只剩下五分之一吧,看书会是另一种的感动。
影片中的奥地利山区风景和季节变换拍摄得美轮美奂,秋天的金红色滤镜,斜阳洒在雪堆上的场景,都令人难忘。
影片三处败笔:1. 鹿死前蹄子指向天空,然后从缓坡翻滚几圈不动; 2. 鹿心挂在钩子上,冰封僵硬;3. 她近距离瞄准男人射击。
这三处在小说中根本没有出现,而影片这几处特写对全篇的主旨造成了分化和给观众带来了混乱。
我在前面说了,作者刻意回避杀戮的描写,猎杀动物只是作为一种取之自然的愧疚。
至于那个男人,他如果饿了不先到屋里找些土豆和水果吃,而去杀牛;见到女人回来了不放下斧头,在我看来纯粹是个入侵者,敌人。
书里只是提到他死了,说看他穿着是个有钱人。
女主是城里人,有家有孩子,四十岁,隐约回忆过汽车流水线,可能是一名工人。
从书中描述看也有一些阶级鸿沟的意思。
配乐小提琴曲是巴赫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2 BWV 1004第三首 萨拉班德舞曲,单曲循环百听不厌。
通俗文学:让人看得爽,让结局和想法符合人的心理预期和预料,让人能够看懂。
高雅文学:不一定爽,不一定舒服,不一定符合预期,但细思……可以揣摩出很多。
二者,不分贵贱,只是一种文学评判。
针对我看到的部分短评对影片的质疑,提出的一些文学理论的概念。
抛砖引玉。
很多年前看了这部电影,很多年后思索起来,却一直回味无穷。
人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孤独又会带给人什么?
生活是什么?
当没有任何观众以后,皮囊下的我们,又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一个隐身的山谷
绝了。不适合抑郁者患者。
就算是个小众艺术概念风电影,好歹也把内核讲清楚吧。。。
一部自称奇幻类型的电影拍成了纪录片的风格,60分钟可以叙述完的电影用了120分钟就显得过于冗长,当然如果导演敢说此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话就另当别论。要说此片的风格是要类似《我是传奇》还是《124小时》?充其量就是乞丐版的《荒野求生》。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够媲美宫崎骏动画的西欧风景了!
矫情比推荐的矫情电影,这也能提名最佳女主,看来德国电影不行
近期看过的最好的电影。我一直觉得人的生活状态归于原始才能真正的思考,抛开物欲和情欲,用心去体会这个世界,人的某方面灵性才能重新唤醒。
文学感强烈的女版贝爷,小成本的制作,和目前的《苍穹之下》有起点的相同,不得不跟着女主角的自述沉浸在这个孤独的环境中。(无耐心者慎重观影,全片无高潮,节奏较平缓)
享受电影时长的阅读,仅此而已。
文艺片
没法归档任何类型。
配乐选得好
太文艺了看不懂,,,有看懂的给讲一下么
隐墙,地牢都看得到摸的着,唯有心结困死一生
女人的心思你别猜,别猜别猜。
日记体电影。奥地利风光片,亲近大自然
只有冗長才是生命原始的樣子。那些時時都想著要震撼來激活自己生命的人,必定從未直視自己生命的蒼白與漫長。
结果人成为了最突兀的闯入者。没想明白的是,火种怎么保存的?
看完整片的是勇士。。。
相互依存才是同类
若孤独和哀愁相伴,则一切快乐和欢欣都显得突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