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妈妈咪呀2》是夏天的某一天去电影院偶然看到了它的宣传片,被蓝白色充满希腊风情的海岛深深吸引,回家翻了第一部看,确实陶醉于演员们唱的小曲儿(讲实话跟第二部的唱功比,第一部只能算是唱小曲儿),并且十分不认同唐娜荒诞的生活态度,怎么会在跟三个男生搞得不清不楚的状态下还会选择生下并不知道是谁的宝宝并留在了伤心地一直生活,一部剧的重心竟然是女儿寻爸,匆忙看了一半弃剧了,对第二部完全提不起兴趣。
前几天自己在家觉得家里过于安静把它当喜庆的背景音乐总算放完了。
莫斯科的深秋到了,抬眼望去一片金黄色,整个朋友圈都在称赞金秋,不禁抬头看向窗外,一朵飞机云让我想起了被世界杯填满了的夏天,忽然想找个热闹的剧,看看蓝天大海青草地,于是开了《妈妈咪呀2》,有了这篇被圈粉后的影评。
如果把《妈妈咪呀》从一部影视作品转化为学术论文来看的话,第一部可以说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学生造出来的论文初稿,格式符合要求,语言比较粗糙,其中不乏一些能够吸引导师通过审核同意帮忙修改的亮点在,但时常让人摸不着头脑;十年后的《妈妈咪呀2》像是一篇酝酿了十年、沉淀了十年,捋顺了十年后经过了预答辩经过了修改呈现在答辩委员会面前的一篇博士论文,把第一部缺失的所有逻辑都纷纷补好,不得不说,直男癌到了我这种程度的女生都向往唐娜的精彩生活。
第二部的采用倒叙和插叙相结合的精妙手法,把苏菲和妈妈唐娜的爱情史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故事开始就交代了唐娜的离世,揭开了对唐娜爱情的回忆。
故事推到了80年代唐娜在牛津刚毕业的日子。
建筑师哈利,浪荡公子比尔和颓废到住草棚的山姆陆续出现在了唐娜去往希腊海岛的路上。
期间有激情,有爱,有浪漫,有回忆,当然,有阳光明媚也有狂风暴雨,由之而来的有背叛有无奈,有开心有悲伤,最重要的是但男人好友陆续离开还留下了苏菲和一家破旧的民宿可以给生活以保障。
歌太悦耳景色太迷人,仿佛渐渐理解了唐娜的内心。
爱情和美景一样,终究是有保质期的,有人爱烟花绽放一起出挑的美好瞬间,诚如唐娜,激情过后可以用来回味一生,生下苏菲就是三段爱情结出的最好果实~~唐娜的一生,无疑是成功的,毕竟25年后一封陌生的来信只因一个寄件地址一个素未谋面甚至于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女儿的一封请柬就从世界各地奔赴小岛,只能是因为每个人都心中保留着对那一段美好时光的回忆~~ 十年,一部戏,终于完整了~~~好看好看~~
看第一部妈妈咪呀时还是不谙世事的少年。
当时还是买了DVD坐在家里和妈妈一起看的,甚至看了这部电影直接成为了ABBA和A-teens的伪歌迷。
前段时间心血来潮又和朋友一起重温了妈妈咪呀,小时候觉得合理的剧情现在却觉得有点扯了起来。
Donna和三个帅哥二十年前的露水情缘便足以让三个有钱成功的大帅哥千里迢迢在同一时间赶去希腊小岛,而布鲁斯南和Donna重逢的时候更是说自己爱了对方二十年,甚至原地结婚。
最近又点开了妈妈咪呀2,地中海的碧海蓝天直接勾起了我青春期的无数回忆。
初中高中时我对国外的认识和对爱情的幻想几乎全部来自电影和小说。
妈妈咪呀里的海水是那么清澈透明,位于山顶的旅馆是多么诗情画意,青春就应该是恣意妄为的,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跳进海里,年少时短暂的相遇可以遇到一生挚爱。
然而我第一次看到圣托里尼的蓝色屋顶时简直有点遇到诈骗集团的感觉。
地中海的海水甚至比电影里更加湛蓝,但是太阳暴晒让人感觉头皮都在燃烧,海滩烫到完全无法赤脚行走。
岛上是大片有些光秃秃的山和密密麻麻的游客,蓝色屋顶的教堂甚至只有一个角度是好看的,其他角度都会拍到后面并不和谐的景色。
青春电影和爱情喜剧里总是会出现的金发帅哥就更稀少了,电影明星一般的大帅哥现实中几乎完全不可能遇得到,更不用说一眼万年一生挚爱了。
然而妈妈咪呀2依然带给了我无限感动,Donna带着她的女子乐队在牛津毕业典礼上尽情歌唱,然后大声说着,我要去看一看世界。
她在小旅馆遇到了对她一见钟情的Harry,她和Bill驾驶着船救了希腊渔民,她在暴风雨时碰到了为了逃避家庭安排而来到岛上的Sam。
年轻人的爱情就像一团火,是饭桌上的语无伦次,是去抢婚时不会游泳依然毅然决然跳进海里大叫着你的名字,是狂风暴雨天气里飞驰的摩托车,是看到你订婚了立刻扭头就走,是听说你再也不会回来了的痛彻心扉。
成年人的感情则多了一份克制和理性,Sky想要留在纽约工作,Harry和Bill为了谈生意和领奖而去不了Sophie的酒店开幕。
电影亦给了他们一份超乎年纪的冲动,Sky放弃了纽约的工作,Harry和Bill则是毫不犹豫说走就走。
当Bill和当年救下的渔民重逢时,那个人学着当年的样子大喊“阿波尼亚”时我再一次忍不住泪奔了。
那天边看妈妈咪呀我还边和朋友调侃,当年我就是看了太多这种电影所以对这个世界有了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至于过了很久很久才发现这个世界不全是我想的那样。
现实没有电影小说里那种要溢出来的情感,却往往比虚构的更加狗血。
通过文艺作品讴歌年轻人对现实的反抗、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勇敢追求现在似乎已经有些老套了。
电影主角们从不愿意妥协,甚至撞到头破血流,最终却也总能取得成功。
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低头了,少数不低头的也只有极少数能坚持到有曙光的那一天。
然而正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疯狂,没有那么多不顾一切,没有那么多生死相随,电影电视剧小说里的死去活来奋不顾身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无与伦比,甚至值得我再流下一公吨眼泪。
莉莉詹姆斯在这部戏里的造型有点丑,画的黑,而且发色也不合适,妆容显得老了许多,脸盘还大。
另外一位索菲的演员画的也相当的丑。
还是不太欣赏美国歌舞片,我觉得完全可以用一部爱情轻喜剧就可以讲完故事了,不用演员费那么大功夫又唱又跳的,我不知道唱的究竟是不是演员的原声,反正听起来也不咋样。
唐娜难听点说就是个渣女,好听点说是个傻妞,年轻时那一场旅行,一路撩三个男的,没被人骗财骗色要感谢编剧。
一路上遇到的人也全是恋爱脑。
总之,无论包装多么浪漫,我还是反对未婚生子这种行为,本来唐娜自己就已经是个单亲妈妈的孩子,外表的开朗泼辣实际上我觉得只是对内心伤痛的掩饰,为什么还要让悲剧在自己女儿身上重演?
山姆也是个毫无责任感的家伙,我看他当初离开唐娜完全是顺水推舟,啥也不解释直接跑了。
还想吐槽唐娜,明明是名校毕业,却直接跑到一个希腊小岛上当餐馆老板娘,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到底图什么呢?
我不干涉别人生活,可说实话,真不欣赏。
最后那场聚会歌舞,看到外公外婆的时候,我真是感觉无语,这有什么感人的,无非是年轻的时候各自放浪爱自由,对亲人完全不管不顾,到老了时候趁着还有一点力气又重拾温情,无非是物质基础也够了,那就追求点精神了。
我看那个三个所谓的爸爸也无非这种心理。
那个青年罗西的演员,我看着莫名其妙的长得像默大妈年轻的时候哎!
看着里面希腊人的闲的没事干的样子,觉得他们弄出欧债危机真的一点也不奇怪。
人生短暂而世界辽阔,我们都应该诗意地活着。
2008年,《妈妈咪呀》曾让我整个夏天神魂颠倒,没想到时隔10年之后,《妈妈咪呀2》再次给我带来了惊喜。
不光剧中有欢乐的故友重逢场面,和《妈妈咪呀》多年后的重逢更是意料之外的感动。
80年代的洗脑神曲在片中一首接一首循环播放,而我却丝毫不想逃跑,只想让自己慢慢融入其中。
既然厌倦一成不变的乏味人生,那就周游世界吧,然后选择一个风景如画的希腊小岛定居,和大自然为邻,和可爱的人相伴,载歌载舞率性而为,大胆追求美梦,每天都是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
没错,这就是《妈妈咪呀2》简单动人的故事,也是我理想中的生活。
所以当ABBA怀旧的梦幻嗓音响起,置身漆黑电影院里的我,不争气地数次眼角湿润。
其实,《妈妈咪呀》系列并没有多牛B多经典,好莱坞合家欢式的俗套故事,也有很多音乐片常犯的错误,可是我就是说不出的着迷。
也许因为那里面有我记忆深处珍藏的经典旋律,也许因为那里面的人物都可爱到“一根筋”,也许因为希腊小岛的风景实在太迷人,也许因为我骨子里就是一个恋旧的人……又或许仅仅因为《妈妈咪呀》恰恰刚好描绘了我内心深处的梦想。
没错,《妈妈咪呀》的生活就是我所一直向往的。
这样的人生,我从小到大都梦想过。
而看到真正美丽的东西,你是不会舍不得落泪的。
我想像电影里的Donna那样勇敢选择自己的人生,我想给不够完美的自己一次机会,想打破一切虚伪的教条和所有坑人的把戏,我想告别思前想后不够坦诚不够勇敢的自己,我想去唱去跳去创造并且尽情去爱,我想去做一切我应该去做的事情,去让一切遥不可及的梦想的变成现实……而不是被生活的枷锁死死束缚住,在生存的漩涡里挣扎的像条丧气狗,每天都活的不像真实的自己。
也许正如柏杨先生提到的“酱缸文化”,我们整个民族普遍活得太实际太压抑太没有自我,而且总是死气沉沉地一味服从,特别缺少一种改造生命的激情。
我们总是习惯在“厚黑学”式的算计里冥思苦想,也不会抛开顾虑去随心所欲地追求云上的彩虹。
我们总是宁愿在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里耗尽生命,也不愿去体验一种截然不同又充满生机的生活。
而这就是《妈妈咪呀》这个故事和我们截然不同的地方。
无论是音乐剧还是电影版,无论是第一部还是第二部,抛去《妈妈咪呀》系列载歌载舞的外衣,实际上不存在那些大起大落的剧情,就算勉强有些起伏的段落,也只是在阐释一种生活理想,即大多数现代人不敢也难以企及的人生目标。
那就是忠于内心,爱你所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开怀过一生。
一个人能够追随内心的召唤,在不可为而为处坚持自我,大概才算是真正活过。
否则就算坐拥金山银山甚至当上美国总统,也有沦为行尸走肉的可能。
想当初,诗人顾城举家搬到了新西兰风景如画的小岛上,即使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但谁也无法抹去那些生命激情存在过的痕迹。
人生短暂,世界辽阔,诗意本应成为生命的归宿。
看《妈妈咪呀2》时,我又再次回想起看《妈妈咪呀1》时的感受,而这种感受让我又重回到了生命的最初,自然想起童年的某些片段。
那时的我,还没有被世俗困住也没被生活欺骗,在赤子无邪本真的眼里,人应该梦想并且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而我给自己定义的幸福,大概只有一条标准,就是自由自在。
你可以自由自在歌唱,自由自在旅行,自由自在表达,自由自在相爱,自由自在舞蹈,自由自在呼吸清新的空气,自由自在坐在大海边数星星,自由自在做一切你想做的事情……回看这些想法不免天真,简直像是童话里才有的事。
如今再次想起过去种种,更像是梦幻一场。
所幸这世上还有电影和音乐帮我们记取过去,唤醒那些遥不可及的梦。
当《妈妈咪呀2》里再度响起《I have a dream》那熟悉的旋律,我终于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
I have a dream, a song to singTo help me cope with anythingIf you see the wonder of a fairy taleYou can take the future even if you fail……
综合评分7分。
不过本文仅对服装设计随口吐槽。
其他部分欢迎交流。
作为一部巨星云集的大片,上映前就被粉丝们炒高一点都不吃惊。
这可能是这个夏日欧美院线里最轻松惬意的大片了。
轻松惬意的剧情,美丽的希腊岛屿,赏心悦目的俊男美女,欢乐的歌舞,以及脍炙人口的歌舞,没有什么理由不让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哼唱。
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编剧摄影都是超级良心的。
只不过这个服装设计实在辣眼睛。
Michele Clapton一定对abba风格和所谓signature mamma mia有深深的误解,才会完全不考虑主演的身材,做出这么辣眼睛的杀马特服装设计出来,腰线简直要回到art deco了……另外,多处的missoni景点设计元素,确定不会被missoni告剽窃么。。。。
Sophie在最后party的服装简直可以叫做“震惊!
Missoni经典款披风原来有这么多变化,Mamma Mia告诉你!
一定要看!
”哼唧……mamma mia第一部也没有这么辣眼睛啊,还宝宝的休闲风来。。。
另外,开头恶搞毕业典礼的那段,牛津subfusc被改成那样有点莫名其妙,要么架空,建造自己的宇宙,霍格沃兹,死亡诗社,乌龙女校,虚幻的现实的都可以。
要么,既然借用了new college的噱头,好好穿下subfusc并不会显的设计师无能……牛津历史上从来不乏完全符合subfusc规定,但浪到新高度,让教授们哭笑不得哑口无言的穿搭,那才是学霸本色哦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8年8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当代欧洲的文学作品和艺术电影常常更打动不愁物质、追求精神享乐的文艺青年。
我想有部分原因是欧洲本土人(非灾难地区外来移民)的追求不同于我国普通人。
他们已经历过高物质文明带来的闲适,即便有生存压力,在高福利和充沛公共资源供应下,他们脱离了人类对物质享受的原始渴望,性爱焦虑也被更为开放的性关系释放了,他们及他们的创作者关心真实情感和生活意义之类精神维度的问题,房子车子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婚姻孩子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当找不到自我存在意义的《薇罗妮卡决定去死》或者《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时候,我国年轻人还在父辈思维的指导下,考虑娶什么样的女人可以少奋斗几十年,嫁给什么样的男人才养得起娃,如果重组家庭,能否获得物质保障、社会认可,我们的情感选择跟物质需求挂钩太紧密,只有少数不管不顾或者至真至性的人才追求纯爱和纯爱带来的结合。
其实谁在内心深处不想肆意不羁地活一把呢?
《妈妈咪呀》系列就像释放人们这种“自由”需求的出口。
尽管它们是脱胎于同名音乐剧的两部电影,但其源头是瑞典阿巴合唱团(ABBA)的众多热门金曲,故事又发生在希腊海岛,本质上,这是个欧洲故事。
目前上映的续集,有部分对第一部的补充叙事,所谓前传。
第一部讲述女儿苏菲以自己的婚礼为契机,在母亲唐娜同一时期的三位恋人中寻找生父,结果母亲等来一生真爱,女儿收获三个爸爸,并放弃早婚,携手爱人闯世界,续集则今昔双线交叉剪辑苏菲完成母亲遗愿将民宿翻新为酒店、并完成初为人母之女性身份循环和唐娜从三段短暂恋情到怀孕生女的过程。
两部戏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唐娜和苏菲的婚恋选择,还是三位父亲和包括唐娜闺蜜在内的三位母亲,与苏菲建立的超越亲情的爱之关系,都是欧洲人早一步建立的多约会、少子女、不被承诺制婚姻关系束缚的新人际模式。
在中国,随着女性经济独立程度提高,社会福利更完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唐娜这样不以身孕捆绑任何男人的女性,恋爱、婚姻、生养不再是一条龙程序,也会有越来越多苏菲这样不以婚姻束缚爱情、把自我实现放在婚姻之前的女性。
在这个意义上,《妈妈咪呀》系列为我们开了一扇窗,看到生育率、结婚率皆下降的欧洲人,在生活方式方面能提供什么选择性参考。
我一直坚信女人是最懂女人的,因为一路走来,大多数女人的经历太相似。
独立——生产——成为母亲。
如果说第一部《妈妈咪呀》的主人公唐娜还有点现实主义的精疲力尽的话,那么第二部就是超现实意义的乌托邦,没有一点矛盾,每个人自立自强。
所以让人看的有点乏味。
但最后梅姨出现和Amanda的母女情确实感动到我了。
歌词也写得好,“我知道我不拥有你”。
一次在梅姨年轻怀孕的时候Amanda认为自己母亲因为有她所以不害怕一个人有泪点,一次在最后梅姨出现给自己的女儿打气有点泪目。
母爱伟大,就伟大在知道我生下你,但我并不拥有你。
歌舞片盛行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如今日渐式微,在庞大的电影市场中仅占据小小份额。
尽管近些年仍有一些不错的歌舞片面世,但该类型片似乎再难成为社会上的流行时尚。
不喜欢歌舞片的人大多是因为突然插入的歌舞会截断叙事的气脉,让人感觉“出戏”。
相比普通的故事片,对白与动作通常是对现实的直接模仿。
而歌舞片中,音乐与舞蹈占据大量篇幅,代替了日常的对白和动作,成为表达角色情感的主要途径。
在热爱紧凑情节的观众眼中,很多歌舞片的叙事未免有些“潦草”了。
而在歌舞片爱好者眼中,这种“潦草”恰恰成了歌舞片的一大魅力。
《妈妈咪呀2》中,Donna和三个男孩子相遇,均靠一首歌就定了情;Donna失恋后,也只需要一首歌的时间,便从痛苦中走出。
恋爱时的暧昧与纠结,失恋后的心碎与迷茫,不需要太多情节和细节来刻画,只需要一首歌,一支舞,日子便轻松恢复热闹。
希腊小岛,阳光普照,海天相接,满眼碧蓝,故事设定在这样天堂般的环境里,似乎只有唱唱跳跳的简单故事,才能不辜负这般美景良辰。
无论是热衷于在电影中打碎时间的爱森斯坦,还是主张自然而完整地呈现现实的巴赞,本质上其实都赞成电影是在现实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对现实的某种超越。
而歌舞片,更易让人产生一种“超时空感”,大量歌舞场景的运用使故事中的时间和空间有了与现实截然不同的形态。
相比语言的多义性与暧昧性,歌舞是更为明确的表达情感的符号。
它常被应用于角色情绪转变激烈的时刻,让观众直接透视角色心理,不掩藏,不克制,不模棱两可。
短短几分钟的物理时间内,观众就能对角色的心理变化一目了然。
它是一种动态的语言,用肢体和音乐的变化表现意识的流动,极富生命力,强调的是生命当下的体验。
歌舞片的“超时空感”还体现在,歌舞场景常常可以跃出时空的边界,在当下叙事的现实中,再开辟出另外一个完全自由、可再造的现实。
比如《妈妈咪呀2》中,Sophie与Sky吵架后,虽然分居两地,却通过交叉剪辑完成了一首男女对唱,由此冲淡了空间的割裂性,强调年轻男女在分歧中仍紧密相连的心。
再如,Sophie的外婆一出现在岛上,就遇见了旧日情人。
在二人的深情对唱中,时空回到几十年前战火纷飞的墨西哥,无需采用闪回手法,便得以再现一段凄美的乱世情缘。
相比第一部简单轻快的故事,这部续作在叙事上多了一些花样,让Donna与Sophie两条线索平行推进,交叉剪辑,母女的心路历程互为镜像。
物理时间被有意模糊掉了,同一座海岛,同一间农舍,固定空间内,时间不断流动,过去与现在叠加重合,常常让人有恍惚之感。
如果说第一部讲的是母女之间的分歧与和解,那这一部讲的就是和解之后,母女之间超越时间与空间,绵延不断的羁绊,甚至充满了宿命感。
续作的故事开始时,Donna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但这样平行时空的叙事处理,淡化了母亲去世的伤感,仿佛她只是踏上了一场远途旅行,随时都有可能突然回归Sophie所处的现实中。
影片的篇幅被均匀地一分为二,母女二人的故事线平行进行,被修缮的楼梯、母亲变老的闺蜜等成为一种媒介,提示在风景经年不变、仿佛时间凝固的海岛上,还有几代人的人生在不疾不徐地流淌。
故事几乎没有什么高潮,角色的情感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起伏变化,但结尾的处理非常触动人心。
片尾,两条平行线在岛上的小教堂交汇,仿佛是在经历了一段长长的旅程后,母女二人终于在终点重逢。
此时新生儿准备接受洗礼,Sophie完成了从少女到母亲的角色转变,而这个转变过程也是她彻底理解母亲一生的过程。
Meryl Streep扮演的老年Donna站在教堂门口,眼中充满慈爱,一边唱着歌一边向后退,直到歌曲终了,她退出教堂,关上了门。
这象征着母亲终有一天会退出儿女的生命,但能够以一种绵延的、恒久的、超越的形式,存在于儿女的生活中。
影片放映至此,杜比厅里,已经能听到许多女性观众的抽噎——这样的故事,尤其对女孩子来说,太容易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与外婆。
《妈妈咪呀2》启用了原班人马,这当然是出于商业考量,是为了照顾粉丝的情怀。
但除此之外,原班人马的启用,尤其是这些演员容貌的变化,更强化了这部续作关于“时间”的主题。
续作与前作的时间跨度长达十年,十年之后,精灵般的Amanda不再饱满,额上多了几条抬头纹;Pierce Brosnan仍有男性魅力,却多少显得力不从心;饰演Sky的Dominic Cooper变得成熟了,却也阴郁了,与十年前那个水中嬉戏的少年判若两人;Cher虽是新加盟的大牌,但脸部过度整容,僵硬得无法准确做出表情,难免让人唏嘘。
只有Colin Firth依旧风度迷人,没有变老的迹象,在海港工作了几十年、喜欢对游客外表品头论足的工作人员赞叹他“岁月没有在你脸上留下一点痕迹”,成为全片最大的笑点。
续作中的小细节时时与前作的情节呼应,女儿的一生也与母亲的一生不断呼应着。
除此之外,一些配角年轻时与年老时的呼应也令人会心一笑。
自1987年《落水姻缘》后,“水中真情表白”成为浪漫轻喜剧不舍放弃的桥段。
《妈妈咪呀2》中也植入了类似元素。
几十年前,Bill和Donna和见证了一个年轻人跳入水中向女友大声告白;几十年后,Bill重遇这个配角,并立刻记起了往事,而这一次,依然有人(Harry)掉进了水中。
那一瞬间,有一种感觉,时间在这个岛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带走。
那个跳水的男人对妻子的爱从没变过,Donna与闺蜜的友情从没变过,那间被改成酒店的农舍,经历了数次暴风雨仍屹立在岛上。
世事纷扰,这个小岛,却被时间温柔地放过了。
终于把妈妈咪呀2看完了,就在这个周日下午。
08年初看妈妈咪呀时,快乐得难以自已,快乐的情节想跳舞,感动的情节就落泪,整整两个小时的情绪都紧密地被旋律带动。
因此爱上ABBA,加上之前因影视剧爱上的QUEEN,'N Sync,都让我愈发地对那个遥远的年代着迷。
很爱歌舞片,很爱音乐剧,从很小时就有迹可循,近两年才算固定爱好。
而妈妈咪呀尤其令我快乐,它并不是个现实的剧情,你很难在生活中看到如此牵强的剧情,可也恰是这样无中生有的点唱机式音乐,呈现出那样极致的勇敢,彩色的热情,大胆的样子和灿烂的日子。
还让我忍不住心怀感恩,感谢这世上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拼命地工作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努力地编剧本串歌曲让一切剧情化,他们认真地筛选出心中的曲目想要给观众呈现他们心中的快乐,他们不遗余力的编舞、取景、选角只为了让这些选出的曲目在听众心里最大化地共鸣。
你们做到了,我感受着影片传递的快乐,体会着歌曲传递的感动,隔着荧幕、隔着时空、隔着距离,在这个周日下午,和你们每个人的心、和ABBA,达成了共鸣。
Andante andante~
还记得第一部《妈妈咪呀》吗?
在一个虚构的希腊小岛,人们没日没夜地载歌载舞,仿佛外面的世界、所有的烦恼都不存在,让人感觉像经历了一次永远不会结束的派对——它的兴奋、热情、满溢的幸福感,让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唐娜三人组扭动,忘我地跟着唱"Dancing Queen"。
这是一部纯粹的给人带来欢乐的电影。
其实有些惊讶在电影、音乐剧都那么火的情况下,续集经过了十年才推出。
许多系列,在看准市场还热的情况下,五年连拍三集再平常不过了;而《妈妈咪呀2》真的让影迷、歌迷等了好久,把所有原班人马召回的同时,还加入了新的大牌(比如奥斯卡影后雪儿饰演唐娜的妈妈,安迪·加西亚饰演旅馆经理)制造了许多新的火花,最关键的是,它在故事上毫无糊弄观众的意思,从唐娜的过去着手,丰富了这个最核心也最感人的人物,让它成为一部不仅是粉丝不可错过的续集,更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歌舞片。
说到这里就无法避免剧透了——故事设定在第一集发生后第五年,索菲接替母亲唐娜成为了小岛旅馆的主人,并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装修,准备邀请各方宾客召开盛大的开业派对。
在这种紧张并充满期待的情况下,索菲却一直心事重重的样子,完全没有五年前那种烂漫而无忧无虑的笑容了——故事说到这里,才由对话很自然地引出,唐娜在一年前去世了。
因为预告片里完全没有提及,我被震到说不出话,根本没想到续集会有这样翻天覆地的改动。
然而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没有再提任何唐娜为何去世、这五年内发生了什么、旅店有什么变化等等。
一切突然全都回到1979年,唐娜从牛津大学毕业的时候说起:她在毕业演说的时候突然唱了起来,号召力之强一看就知道是学校的歌神加舞王;毕业后,她又毅然向两个好友道别,收拾行囊开始漫无目的地旅行,只为找到自己心里完美的地方,是一个洒脱而不受拘束的人。
其实唐娜这个角色,在第一集里更多的是一种传奇的神秘的感觉。
因为故事是从人到中年开始说的,于是年轻时候的那些激情、流浪、艳遇、浪漫,都只能靠一段段的对话或者一首首的歌来描述,就像拼图一样,这里一块,那里一块;这样效果自然是有限的,一大堆词,也不如活生生的人出现一个镜头、抛出一个笑容更有说服力。
接过梅丽尔·斯特里普衣钵的是莉莉·詹姆斯,这任务可不简单,但她却做得相当完美!
虽然她是英伦美人,平时的形象也都非常优雅、淑女,这次却用她特别有感染力的笑容和歌声,把一个追求自由和幸福到天涯海角的美国大妞演得活灵活现。
曾经是女中音歌手的她,也在演唱方面不怵水平极佳的阿曼达·塞弗里德(《悲惨世界》里的珂赛特),两位美女在电影里一个热情,一个忧郁,时间线穿插着很自然地把过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最后母女二人更是跨越了时间把感情维系在了一起,回归了第一集一样的情绪落脚点。
如果说第一集中许多歌舞场面显得冗长、对剧情没有帮助,那都是因为剧情过于单薄了。
索菲寻父的线条早早说清之后,就只能加入更多的配角单人歌舞段落填充时间,自然也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但《妈妈咪呀2》的故事可是丰富多了,可以说把唐娜这个角色进行了完全的重塑。
从第一集中各种小细节延伸开去,编剧们进行了大胆的想象。
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唐娜,不仅仅是个喜欢唱歌的性格开朗的女子,独自抚养女儿支撑旅馆十分辛苦,更在年轻的时候有着丰富的各种经历,她有一个三人演唱组,在来到希腊小岛定居的时候同时和哈利、比尔、萨姆三个男人有过感情,但都没能修成正果,甚至连女儿的生父她也不确定是谁,导致大半辈子的歉疚,也让索菲一直心有挂念。
第一集最终虽然也没有说明白到底谁才是”那个他“,但所有人又重新团聚、唐娜和萨姆重修旧好了,谁是父亲已经根本不重要。
说了这么多内容,其实唐娜的往事,都是只言片语而已,至于具体发生了什么,只能任凭想象;而第二集的编剧就抓住了这个天赐良机,把几位男主的背景设定、性格都做了很完整的描绘,比如哈利是在巴黎旅店偶遇的,本来害羞腼腆的他,却对唐娜一见如故,甚至跟着她去了希腊;比尔在港口解救了误了船的唐娜,和她一起度过了浪漫的日夜;而萨姆是反叛家族桎梏的迷茫青年,住在小岛的棚子里逃避现实,和同样想法的唐娜自然一见钟情。
再加上三位按着科林·费斯、皮尔斯·布鲁斯南和斯特兰·斯卡斯加德样貌找来的年轻演员惟妙惟肖又青春无敌,每一段都是那么不同却浪漫无比,的确,唐娜爱上谁都不会奇怪!
整个电影没有一个很明显的主线剧情,但由岛上风景、旅店的陈设、女儿的回忆勾起的这一段段回忆,让唐娜更加栩栩如生:这部电影,是完全献给她的。
如果说第一集,我们爱的是唐娜的热情和歌声,这一集里,我们看到了她更加脆弱又坚毅的一面,还有用一辈子追求自由的浪漫精神,不得不说,最后发现我们真的要和她说再见了,会忍不住想哭——而这本是一部让人开怀大笑、感到幸福的歌舞片呀。
唐娜与哈里相遇不得不提的还有续集的歌舞编排有了很大的进步,看点多多。
第一集中,由于演员们都不是专业的歌舞背景出身,难免在唱腔方面没有优势,动作协调性也有限,于是在拍摄上采用了更多的展现演员面部表情的方式,让他们的情绪感染观众,也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但这一部,因为年轻演员增多,专业性有所增强;演唱方面,多人唱段总会几个声部交替进行,增加了不少层次感;但摄影指导Robert D. Yeoman可谓最功不可没:他是韦斯·安德森的御用摄影,《月升王国》、《布达佩斯大饭店》都是他的作品,熟悉安德森的影迷肯定会对人物的移动配合颜色的冲撞造成的卡通效果印象深刻吧,这一次《妈妈咪呀2》也借来了他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其中属哈利和唐娜在巴黎咖啡馆的交谈段落最令人印象深刻,单单这一曲就足够眼花缭乱又赏心悦目了。
在第一集中寻找生父、以为找到就能获得人生意义的索菲,最终发现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才是最不可或缺的,母女二人在婚礼现场和解,令人感动。
到了这一集,又回到了那个海岛山顶的小教堂,不一样的是这一次是索菲新生孩子的受洗仪式。
她在新的生命降临时,感受到母亲虽然离去但永远在自己身边守护的庇佑,此时梅丽尔也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开口唱歌,并微笑着和女儿、和观众道别。
就像一餐酸甜苦辣咸轮番上阵的大餐,最后突然出现一颗催泪弹,好多粉丝都没忍住当场看哭。
强大到逆天的演员阵容也是本系列最大的看点之一,在上一部中如果说各位还稍留有一点年轻时的影子,这部里大家就彻底步入中老年了,花白的头发、后退的发际线、下垂的脸颊,都成了自我吐槽的乐子。
影帝科林·费斯饰演的哈利在上一集最后勇敢出柜成为最大亮点,这一集怎么也不能落后吧,于是他从上岛开始就成为团体笑料担当,不论是跟比尔扮《泰坦尼克号》“我心永恒”的飞翔姿势,还是不顾紧绷的西装肆意扭动的样子,都绝对令人捧腹,真心希望脸叔以后也能更多演这样轻松的爱情喜剧。
不过这次因为讲述的重心放在了唐娜身上,几位配角的戏份相比上集并不算多,好在最后影片还留了大招,邀请到了影后、歌后雪儿作为压轴惊喜出场,扮演索菲的外婆,也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
虽然在预告片里她已经现身,但真正开口,曼妙的嗓音还是令人沉醉,不得不承认姜还是老的辣。
而上集不慎获得金酸梅最差男主角的皮尔斯·布鲁斯南,显然这十年来也没怎么练歌,仅仅唱了两三句,就暴露了他仍旧五音不全的特质...电影在Abba的名曲《Super Trouper》中结束,所有的青年、中年时代的演员们齐聚一堂,”遇见未来的自己“,可以说是给影迷最大的彩蛋了。
用这样一部电影来给唐娜告别,的确再合适不过,却又让人重新爱上她,心中一万个不舍。
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WX:米粒电影院
High school musical 4
没看1直接看2的,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对这种动不动就又唱又跳的歌舞剧有点无语,后来慢慢适应就好了,虽然剧情简单且套路话,还是挺轻松温馨的,就是唐娜的快速换男友模式还是让我感慨欧洲人的开放啊。
当苏菲有了自己的孩子成为母亲时,两位母亲才像是完成了彼此的交付,苏菲也离逝去的母亲唐娜又近了一点。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曾经的光辉岁月就不住地闪现,转瞬10年过去。最喜欢的依然是对电影的观感,大海蓝天帆船,无论有何种心碎遗憾,让我们大笑吧哭泣吧,起舞吧歌唱吧,生活真就如此简单。
Doona在一段旅行中遇到生命中的三个男人,有三位这样的爸爸何等幸福!真喜欢Lily James这样的高个子傻大个姑娘。Jeremy Irvine在戏里居然显得这么帅,调教马匹的戏完全想起他当年主演的《战马》。三位帅大叔年轻时真叫一个比一个帅!年轻的金发Bill甫一出场迎面扑来的北欧气质当场把我迷倒(虽然演员竟然是英国人),Amander Seyfried的抬头纹凸显变老痕迹。没看过第一部,Jeremy Irvine对应的老年演员居然是Pierce Brosnan而不是Colin Firth。
婊里婊气。
精美绝伦样板戏第二部
脸叔笑skr人!
好开心,幸福到流泪
续貂之作,就是第一部里的人来唱唱歌(还都是听得起茧了的),跳点兴奋地像是嗑了古柯碱的舞蹈,剧情基本等于没有。
极差。
流水补完女主妈妈的爱情故事,要不是有ABBA的歌,真挺无聊的
pierce brosnan really can't sing for his life...
still a nightmare for non-musical lovers, and as much as i hate to say, lily james is no meryl streep.
有生之年的惊喜续集,全员回归,在家灰姑娘和雪儿,只能完美形容,如果有Gimme Gimme Gimme就更完美了。
6.3 dancing queen那段笑死,老男人跳舞slay
太难看太难看,真的太难看了。每个角色都没有灵魂,走过场一样展示自己的皮囊,让人坐如针毡啊。
四倍速+疯狂快进 半小时看完 非常无聊了
真的是狗尾续貂。从牛津开始感觉就很差,仿佛每一首歌都是硬生生塞进去的,转场和歌都特别不自然。Donna死了这片简直就没有灵魂了,三个爸爸也显得很OOC。其实粉丝如我并不想看过去的故事,把想象中的美好都毁了。Our Last Summer是和这样的小伙来一发第一次?这不是我想看到的spontaneous,更何况吉他不拍反而去拍餐厅尬舞。最后,也没看明白这部到底想讲什么主题。
对歌舞片确实有偏爱。。
终于!我和我哥同时被豆瓣选中。感恩。电影太好看啦。我回家路上一直高唱I have a dream. 👌🏻。确实适合炎热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