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现了人类社会的运行模式:上层人吃饕餮盛宴,下层人吃残羹冷炙;上层人吃下层人,底层人相互侵害。
唯有吃与被吃,没有自发性的团结和改变。
除了底层人不能一觉醒来进入上流社会,上层人士也不会一夜之间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以外,其他基本上与现实社会相吻合。
人的惰性决定了改变往往是迫于外界的压力,绝大部分人的改变都是外部环境所迫,只有极少数有觉悟的人才能够抓住机遇,主动改变。
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大谬论在于过分夸大群众的力量,而所谓人民群众往往是一群极易被煽动、被洗脑、被胁迫的乌合之众。
古往今来的历史无数次证明,只有占人口比例极少数的英雄、科学家、政治家才能够掀起社会变革,而大部分普通人要么沦为变革过程中的炮灰,要么吃一点变革后上层漏下的残羹冷炙,要么成为新一代上层的牛马和待收割的韭菜。
这部电影中的人物也非常有意思——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男主角,带一本《堂吉诃德》孤身进去地狱,跟那个冲向风车的骑士简直一样;看似疯魔细想却具有理性的老头,他并非施虐狂、食人魔或是变态杀人狂,他他只是想在尽量维持男主生命的前提下活下去,甚至考虑到八天以后再动手和为他止血,他是这个监狱中广大普通人的缩影,但正如男主所说,杀人的责任,他不该全部推到上层人头上,他亦是其中一环;战斗机强悍的女杀手,接口寻找不存在的儿子一层层深入地狱;同样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女管理员,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劝说下一层人只取所需,为更下面的人留下食物,还有那个妄图借上帝之名爬上去的黑人,反而被戏弄、被侮辱。
哲理部分第一个影评已写的很详尽,这里说一下我理解的影片现实结尾。
1、管理层开会找意大利奶冻上头发的情节不会是冗余的,也不会刚好凑巧拿的就是跟监狱坑里当作信号的奶冻一模一样,这个奶冻确实是主角和黑人成功抵达管理层的信号,然而管理层看到的却只是奶冻上的一根头发,而这根头发可能是在护送人誓死保卫的过程中不小心掉落的,BE。
2、凳子下的小女孩是幻觉,已经到了333层,并且已过去多日,小女孩周身很干净并且精神并没有萎靡。
主角与黑人在333层停留是可能的,在这一层也许是管理层都不会留意到的层级,到了这一层是一定不会剩下食物的,所以根本没有必要监控触发温度极刑。
3、在黑人死后,主角带着在他心中代表着小女孩的奶冻上了平台,坐到了最底层,但此时他已濒临死亡,看到了老人的幻象,而后死去,奶冻被成功送回管理层,回到第1点。
(也许333层就是最底层,也许333层下还有很多层,但主角已濒临死亡,产生幻象,无从考究)
菜刀老头代表的是利己的现实主义者、保守派。
后来变成男主脑中的声音,多代表人性自私的一面。
宠物女代表的是利他的浪漫主义者、但不是自由派,更接近改良派。
变成男主脑中的声音后,更多的代表的是理性的发声。
亚裔女,含义很复杂,既暗喻了宗教上的圣母,主动下沉底层“牺牲自我利益”去寻找“孩子”,算是血腥版玛利亚。
另一方面,又代表了激进的革命先锋,并不被保守派、改进派所认同,甚至认为她的“孩子”不存在是个纯粹搅乱制度的疯子。
另外她也代表了命运与变数——即便你知足的呆在你的那个阶层,依然有外来事件和力量让你失去本就不富足的生活。
绳子黑人队友,代表理想主义者,很像各个历史事件里的“学生”,简单、真诚、觉得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世界,但也容易被骗被煽动。
其次,也是跨越阶级的人,但面对上层阶级关闭上升通道后,选择推翻这个游戏规则。
轮椅老头,扮演的智者的角色,一眼看过去仿若甘地再世,其建议也非常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的几分神采。
而提出“信息”这个建议则是对应的男主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诉求,虽然变革本身掺杂着暴力,但与纯粹恐怖主义的暴力宣泄不同之处,就在于暴力和混乱是阶段性手段而不是目的。
每个进入监狱坑的人带的东西,代表了他的为人、社会属性、职业或阶层。
综上所述,男主开始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理论派,偏自由派,对应现实差不多就是中产或知识中产,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社会地位但不是顶层分配者。
被现实鞭打了几回合后上升到了6层变为决策层,成为了真正的舍身取义的革命家和社会实践家。
升到第六层然后下沉的过程中:拉屎的第五层代表了占据资源却耽于声色道德沦丧的权贵阶级,可对标故宫大G女。
前50层,男主只是要求他们放弃一顿却被各种拒绝的人,代表了在变革中不愿出让权益的既得利益阶层与团体。
(实例太多说了要被封号)50层之后,就是韭菜大赏,有遵守男主新制度的拥簇者(只吃自己份量);有沉湎于娱乐麻痹自己的人(泡在游泳池里等别人扔西瓜才去吃);也有借机讨要更多的投机者(与男主一伙言论争抢);还有想窃取gm果实的强盗(与男主他们大打出手);甚至更多在男主他们出现之前就已经进行了自我消灭的人。
而愈往下愈悲惨,说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悲剧,不是个人的善恶选择或道德的约束就可以避免的。
最后出现的小女孩,那个亚裔女本不该存在的“孩子”,对应的是先锋者不被当下所理解的追求。
而男主所要传达的信息,是舍身取义的“义”。
这个“义”是什么,各花入各眼,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我的理解是人性所存的最后一丝善意,剥去财富、阶级、种族、外貌这一切之后,生为生命平等活着的权利。
男主走下餐台,意味着享受革命果实的,是未来是下一代。
变革的漫长往往需要一代人的牺牲。
也对应耶稣为众人牺牲自我的宗教寓意。
转自IMBD影评,纯谷歌翻译:我对这部电影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但我认为很多人可能会误解了Miharu的角色。
因此,这是我对电影的分析:总的来说,电影院代表着社会。
这些级别代表社会阶层和阶层。
主角戈伦(Goreng)代表一个抵抗运动,随时准备利用威胁和暴力来确保每个人都有足够的食物。
老人Trimagasi代表该系统的支持者。
这位来自政府的妇女伊莫吉里(Imoguiri)代表着一个和平的运动,它想改变但不能改变。
登上平台的Miharu实际上代表了上层阶级(有关这些解释,请参见下文)。
室友们认为,每月水平的变化是随机的。
但是,行政部门不会每月随机选择所有囚犯的水平。
主管部门根据每个囚犯是否已经吃掉了他们的室友来选择每个囚犯每月应该提高还是降低水平。
如果囚犯愿意杀死他或她的室友并吃掉他们,那么下个月他或她将获得更高的水平。
电影中多次证明了这一点:最初,戈伦与Trimagasi一起从48级开始,他们和平相处。
然后,他们在下个月下降到171级,在那里Goreng最终杀死了Trimagasi并吞噬了他,以求生存。
然后,Goreng在下个月与Imoguiri会合,并和平生活,下个月升至33级。
然后他们下降到202级,在那里Goreng被迫吃掉了自杀的Imoguiri。
然后Goreng最终升至6级,在那里他遇到了Baharat。
乘坐平台的女人Miharu实际上代表了社会的上流社会,因为她知道如何利用该系统。
请注意,她总是从平台上滑下来,并从顶楼来,她总是流血而无情。
那是因为她总是确保每个月都要杀死和吃掉她的室友,这就是为什么她总是停在顶层。
Miharu沿着平台骑行,以确保底层的小女孩(我们假设是她的女儿)有食物。
这个女孩一个月又一个月一直在底层,因为她从来没有杀害过她的室友。
Miharu每月要从平台上下来一次,因此她必须确保为女孩提供足够的食物,因为她要等到月结束后才能再次起床(平台只能回到零级,大概哪些囚犯是不允许进入的)。
这就是为什么她在下山途中杀死了这么多囚犯的原因。
Miharu每月必须有充分的理由骑上平台,那就是要照顾小女孩。
由于Miharu知道该系统,她设法在其上存活了很长时间。
但是,即使她在与囚犯的战斗中被杀,也屈服于该系统。
请注意,我们从伊莫吉里(Imoguiri)获悉,她10个月前选择了Miharu进入该设施,她一个人进入,没有16岁以下的人不允许进入该设施。
但是,我们不能相信Imoguiri的信息,因为她还说有200个级别,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并且禁止16岁以下的年轻人进入该设施也是错误的。
因此,关于小女孩如何在设施中丧生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也许小女孩是在设施中出生的,或者和母亲一起被扔在设施中。
电影暗示实际上所有楼层上的每个人都有足够的食物,因为政府将每个囚犯要求的食物放在桌上。
当行政官员就主角对他最喜欢的食物(蜗牛)进行采访时,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而且当他被监禁时,食物将被送达。
我们还看到,主角在2号楼时第一次看到他要的食物。
6,因为高层没有人碰过它(但他不吃)。
他以前没看过他要的食物,因为高层的人总是在食物到达他之前就吃了。
如果设施中的每个囚犯在到达自己的地板时都按要求吃东西,则地板不会变热或变冷。
当主人公在女孩子的地板上保留潘纳·科塔时,这是最后的场景之一,这肯定是女孩子最喜欢的食物。
囚犯所要做的只是拿走他们要求的食物,而不是吃其他人的食物,因此食物将被平均分配到第1楼。
333.但是,高层的囚犯贪婪地吃得比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更多,而下层的人则更少。
因此,这部电影的主要信息是人们非常贪婪,愿意拿出超出他们需要的更多东西,而不是因为系统存在缺陷。
我们看到,主角试图通过向每个人分发很少的食物来强制执行的替代系统也导致了暴力和死亡,并没有什么好得多的。
这一定是女孩最喜欢的食物。
囚犯所要做的只是拿走他们要求的食物,而不是吃其他人的食物,因此食物将被平均分配到第1楼。
333.但是,高层的囚犯贪婪地吃得比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更多,而下层的人则更少。
因此,这部电影的主要信息是人们非常贪婪,愿意拿出超出他们需要的更多东西,而不是因为系统存在缺陷。
我们看到,主角试图通过向每个人分发很少的食物来强制执行的替代系统也导致了暴力和死亡,并没有什么好得多的。
这一定是女孩最喜欢的食物。
囚犯所要做的只是拿走他们要求的食物,而不是吃其他人的食物,因此食物将被平均分配到第1楼。
333.但是,高层的囚犯贪婪地吃得比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更多,而下层的人则更少。
因此,这部电影的主要信息是人们非常贪婪,愿意拿出超出他们需要的更多东西,而不是因为系统存在缺陷。
我们看到,主角试图通过向每个人分发很少的食物来强制执行的替代系统也导致了暴力和死亡,并没有什么好得多的。
资本主义世界,是极容易入魔,极难清醒。
清醒以后,也难有作为。
所以多是入魔,和偶尔少数迷茫的清醒。
这是鲁迅早年的消极,这个铁屋子,叫醒了有什么用。
布尔什维克革命,就是历史的关键关头,少数人冲上去扳动历史的道闸。
在极少数时刻,旧的统治阶级崩盘,新的秩序尚未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和合法性受到冲击,左翼联盟大的将历史推进一步。
道闸红利慢慢逝去,大逃杀游戏正盛。
鲁迅后来成了不断革命论者。
历史总在前进,也总有清醒者。
波浪式的前进。
感觉就是个一般的B级片,被吹的有些过了。
首先,它的立意似乎是人性本恶。
证明的过程存在偏见。
整个平台的设定就在限制人们发扬善,比如不能存食物,人们就不得不在平台到达的时候即刻进食,没有存粮,就是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太能坚持行善,更别提这种极端情况。
又如,每个月的随机换层,是在激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让报复心战胜理性。
这些条件就好像是实验者为了得到某种结果,在做实验的时候做出一些有问题的操作一样。
其次,如果影片的立意在于恶劣的情境下观察人性,那么其实是有人在尝试改变的,尝试行善的。
最后,强行用这么点人来隐喻政治体制的话,样本太小了。
好像影片没有说过除了男主以外的人的背景。
这些人可能都是某一种制度的支持者,那么其他制度自然行不通。
即便这些人能代表全体人类,某些影评中提到的制度隐喻也不成立。
因为这个平台的资源是不足的,生产力本身就有问题,不考虑生产力和资源就下结论分析各种政治体制,是不合适的。
总结,这个片子对人性有讨论,但是其限制条件过多,导致其结论不具有普适性,更不可过度解读,乃至用它来隐喻一些复杂问题。
整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就是这个设定,并且为此很想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但是讨论没有达到他预想的那样,让很多人感觉差一口气。
电影里面人物的形象足够丰富,其实代表了各种阶级立场,大家欢聚一堂,比如顺从的成为其中一部分,比如厨师们不知他们饥苦,比如管理者们草菅人命,黑人小哥是从下往上的奋斗者,却被上阶级的人嫌弃,主人公充满一种共产主义的感觉,要为大家分配,其乐融融都能活下去,但是,他最后下到了三百多层,自己也死在了那里,传出的信号根本没人在乎,明天该怎样依旧是怎样。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没有交代清楚,比如那个智者和黑人小哥的关系,小哥又是怎么样了最后,亚裔那个女人到底在寻找什么,不是发现她没有女儿吗,这些象征的太多,但是没有让观众感觉落到实处。
当初看到《饥饿站台》的预告时,便惊喜于这个设定的优秀,一层层向下载满食物的平台,每一层越来越饥饿的人们,上层与下层之间因为人类最基本需求而陡然生发的矛盾。
这个人世间的明喻太过显然,也有太多可以去讨论的地方。
电影没有浪费这样的题材,对其进行了一些探索,世间只有三类人,一类高层人,一类底层人,还有一类正在坠落。
但只有选择坠落,才有可能再次上升。
1.永恒的饥饿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在电影中被非常显性地表示成了上层与下层共享的食物关系,因为每天的食物是一次性并且向下传递的,所以上一层的人不用为下面的人负责,他们也知道,上面的人不会为了自己这一层而殚精竭虑。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本层的食物如果能够果腹,那就自然不用考虑往下面继续走后面人的感受,不作恶地向下撒尿或是拉屎已经算是一种善行,而那些飨食饕餮大餐的头几层人,自然更加没有顾忌。
不过在阶级相对固化的人类社会,富人长久持有财富,而穷人也相对稳定地居于下层,而这种阶级的难以跨越让每一个阶层的人相对而言不会有这种紧迫感,于是富人会愿意以慈善为名救济穷人,同样社会的道德体系也确保了哪怕盛宴留到最后,也依旧会有残羹冷炙剩给最底层的人。
但是监狱里不是,没有道德,法律的约束,甚至大部分人都曾是恶人,而且阶级每个月变动一次,这一切的设定将本来社会中相对稳定的状态迅速打破,上层的人们因为无法长久保持这种地位,因而更加不会有所节制,而下层的人们能得到的自然也更少,再加上餐品的限时供应。
籍此,他们全都显出一种饥饿的状态,无论第一层或是最后一层,只要餐桌上还有剩饭,他们都会饿虎扑食地将食物送入嘴中,这也正是这个监狱的残酷之处。
2.同侪相妒如若这监狱仅仅是上下层的关系,便也简单,然而,监狱的每一层,都有两个人。
设定是两个人的目的是什么,自然可以众说纷纭,一个老人可以为初来乍到的菜鸟做解说,两个人所触碰的剧情火花远胜于单人的游戏,两个人互为镜子可以看到丑陋的自己,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两个人能互相嫉妒,或者是,给最下层的人留下一线生机。
对于最底层的人而言,自然要在几乎没有食物的状态下熬过一个月是基本无望的,而这样的设置几乎就是要让两个人反目成仇。
当然我们不会排除个别的人们会秉持高尚的情操,但在那种景况之下,更多的人为了活命会选择残暴的道路。
不过除去很快饿死或者很快自相残杀的低层人们,那些处于“可以勉强果腹”或是“食物无忧”阶层的人们则有着不同的相处关系。
在生存无虞时,两个人互相接触有时候会产生共鸣的火花,有时候则会掀起猜忌的狂潮。
和叫崔玛格斯那个老头一层的时候,老头就对格伦口中的“证书”很感兴趣,他反复念叨着他拿不到的证书,那个不属于他却会属于别人的东西无疑让他内心并不安宁。
每一个进入监狱的人都能选择带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就像是物质匮乏时的资源一般,更引人觊觎,老头在把格伦绑起来后也就占有了他的书籍,想来别的楼层,这样的侵占亦绝不在少数。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在监狱里,所有人都是处于饥饿与即将面对饥饿的状态之中,若是独自一人或许只会顾影自怜,但是有这么一个伙伴,一个身处同阶层的人的存在,一切就大为不同。
3.理想者的自戮,生存者的覆灭格伦的前两任狱友,老头崔玛格斯和癌症女伊莫古里,分别代表了两种典型的存在,生存家和理想者。
生存家听着很好,实际则是为了活下去不择手段的人,老头不会介意上层留下的食物多么邋遢,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足够了,不同于满足精神需求的格伦,老头进来也是带了一把削铁如泥的刀,而在面对低层困境的时候,老头更是迅速地将格伦绑起来,并且规划自己的食品,真的可谓老而成精。
不过生存者,正是监狱希望看到人们成为的样子,当一个人失去文明社会的底线只为了生存而奋斗时,那么所有的人性与道德都会逐渐湮灭,也许几年,十几年后,这些生存者们会退化成普通的野兽,有食物则吃,没有食物则杀人而食。
另一方面,癌症女的理想家,也是某种非常极端化的情况。
当我们谈起理想家,通常会带有鄙夷,就像我们在看到这个女人时一样,我们不会觉得她的分食,垂直自我管理,群体团结会有任何效果,因为大家都是自私的,而接着我们又发现,她给自己树立了很高的道德标准与要求,她留给自己的一个人的量,一天是自己,一天给狗吃,直到快死的时候依旧恪守。
但是毫无疑问,这样的理想家在这残酷的监狱是无法活下去的,只有她在高层时才能有一丁点的影响力,当理想家生活在底层的时候,任何理想都只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4.勃艮第蜗牛,意大利奶冻每个人进来时,可以选择一道餐品,这道餐品将被放在平台上,被一层层传送而下,无论是精美的勃艮第蜗牛,还是作为甜点的意大利奶冻,选择这两道菜品的人当时定然是不知道他们将要面对如此景况的,不然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要大块的蛋糕而不是精致的小菜。
但是,这些菜品,亦是有意义的。
格伦发现,癌症女劝诱下层人的方式是毫无作用的,于是他选择用身为上层人的优势,可以管制下层的人。
而同时,在格伦和黑人下行的同时,他们也选择放弃五十层内的人,把食物给更需要的人。
这就是一种将理想与生存结合的方式。
那个睿智的老人,则将他们的方式更推进了一步,选择以更温和的方式去分发食物,选择用一个标志去表示反抗。
这个标志,就是一道完整的菜。
表示我们尽管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依旧有着自己的秩序。
而那些监狱里依旧精美的菜品,正是这个监狱给他们留下最后一点“高贵”的东西。
丢掉了这点“高贵”,他们就永远也无法回头了。
5.天使走向地狱当看到那个孩子在第333层的时候,我一下想到了代表恶魔的666,我以为这个他们最后选择的标志,身处恶魔的地狱和天堂之间。
继而我意识到,666并不是层数,而只是一个数字,333层,每层两人,正好666人。
于是这个孩子,就在地狱里面。
他们带着那盘作为标志的奶冻,保护了那么久,但是这个地狱里的孩子那么饥饿,于是他们没有泯灭自己的良心,将奶冻给了孩子,并最终把孩子最为他们文明尚未泯灭的标志送了回去。
然而,要我说,传递这个信号的,并不是这个孩子,而是那个下行的女人。
我一直有一个困惑,就是为什么几乎每次(除了男主在6层那次),男主都可以看到那个女人下行,哪怕经历过更久的老人,也说他知道这个女人每个周期都能下行一次。
从概率学来说,这个女人每次都在他们上面的可能性,其实很小。
同时癌症女也说,他们没有放16岁以下的人进来。
那么,答案似乎很明显了,这个下行的女人,也许是监狱故意设置的角色。
她一次又一次地,不断下行,找寻她口中的女儿,也许就是为了告诉所有人,下面留存着希望,然而她的存在没有起到真实的意义,生存者对她熟视无睹,暴戾者甚至打算强占这个女人,但是她就像是一个从天堂飞向地狱的天使,她指着地狱,说那里有着希望。
人们摇了摇头,没有人愿意行往深渊。
6.合理性的讨论最后稍微讨论一下这个监狱运行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首先那个上升下降的站台,黑科技无疑,自动上升下降,检测每层是否有人,检测上一层是否把没吃完的食品留下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大设定,这方面只要接受就好。
其二是每层停留的时间,如果我们假设有333层,且下面就算某层死空了,上面停留的时间也不会变长,忽略平台上升和0层清理及上餐的时间,每一层降落+停留大概是24*60/333=4.32分钟,即是四分半钟,算降落时间为半分钟的话,每层平台也只能停留四分钟,这即便对于直接去吃一餐也是非常紧迫的时间,更不用说下面的人往往要在残羹剩饭里找到可以吃的部分。
所以短暂的停留时间也助长了大家的“饥饿”态势。
其三就是那个女孩能否上去。
可能性还是有的,我们可以看到,平台在上升时是非常快的,但是平台在下降到最下一层后跌入了一个空间,在回到最下层之前应该会有一个加速过程,到达某个高速后便维持,快到0层时逐渐变慢。
所以如果初期的加速度不是很高,少女又能熬过减速时期的话,还是有希望上到0层的。
最后还有一个监狱机制的猜想,每个月666人,从电影来看最下面一百多层基本没有活人了,有恐怕也只能活下一半,所以每个月都会死几百人,而在下个月时就会有新的人填充之前空缺的位置。
同时那个平台上真的能放666道菜吗?
我稍微有点怀疑,粗略数了一下一百道还是有的,不过666道菜不可避免就要叠很多层,明明说好的600道菜的盛筵一下子缩水了几倍,想来他们会很郁闷吧。
不过也由不得他们,毕竟高层低层,毕竟只是监狱的实验,人性的观察,你并非真正的富人,于是就只能享受到短暂的富裕体验,一个月后,你依旧是庶民,你也依旧要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最后,评论区里面有人提到女孩是虚幻的,最后送上去的依旧是奶冻,也是很有道理的一种解读,大家可以在评论区里积极讨论发表看法。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电影——《饥饿站台》。
有人说这部电影形式大于内容,也有人说这部电影隐藏着未知的人性,当然不乏有人带着火眼金睛,看出了电影里的一些bug。
看完这部电影,我写了一句评论:颇有一些宗教的味道,尤其是主角最后遍体鳞伤,很像遇难前的基督。
可惜的是,耶稣可以凭空变出鱼和饼,这俩人只能拿着铁棍一路打到底。
没错,就是宗教。
在这部电影里,有许多宗教隐喻。
咱们可以简单的聊一聊。
既然短评说到了耶稣,先从基督教聊起吧。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
“你以为自己是弥赛亚(救世主)吗?
”
主人公葛兰带着黑人小哥从最上层往下走时,真的很像当年的耶稣传教。
不同的是,耶稣带有神性,他可以使盲者复明,死者复生;可以向上帝祈愿,空手变出鱼和饼;而这两位,只能带着铁棍一路打下去。
到了最后,黑人小哥牺牲。
葛兰满身是伤、满脸是血,多像殉道的耶稣。
耶稣在遇难之前就是这样。
耶稣在走向最后的刑场时,一直说着一句话:“天父,请原谅他们,他们什么都不懂!
”葛兰也一样,当他到达底层、看到那个小女孩时。
刹那间,拿生命守护的“证物”意大利果冻,回归了它原本的意义,仅仅作为食物。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仅以此句献给真正的英雄葛兰。
同屋子的老头崔马什,简直就是撒旦的化身。
《圣经》里的撒旦就是一个堕落的天使,即魔鬼。
引诱、背叛、杀戮这些都是专属于他的词汇。
老头进入这间密室,带的是什么?
一把刀。
在两人刚接触时,老头就开始对他进行“恶”教育,告诉他这个屋子里,就是弱肉强食,别跟我讲什么良心。
老头死后,他又作为葛兰的黑天使,不停地在葛兰耳边叨叨。
直到最后,他还在扰乱葛兰的心智。
如果说老头是撒旦的话。
那个女人,一直给他“善”启示的女人,伊莫吉里就是天使。
想像一下,要是没有伊莫吉里,葛兰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崔马什。
是她的举动使葛兰恢复了作为一个好人的信念;也正是她,和老头盘旋在葛兰的耳边,一正一邪。
除了葛兰和同屋的老头外,还有两个人物着墨颇多,黑人护法、寻找孩子的母亲。
黑人护法不难理解。
耶稣传教时,也并非独自一人,他座下有十二使徒,除了犹大背叛之外,余者都堪称圣人。
黑人小哥相当于葛兰的使徒
那寻找孩子的母亲呢?
她又有什么寓意呢?
在基督教里,提到母亲,自然就是圣母玛利亚。
耶稣的生身之母。
玛利亚是耶稣的母亲,她们之间的关系能和普通母子一样吗?
人家的可是救世主啊,是上帝之子。
电影里的母亲一直在找寻着那个根本不存在的孩子,荒谬吧。
圣母玛利亚呢?
关于最后的结局,众说纷纭。
因为是开放式结局,当然各种解读。
有很多人认为,因为奶冻并没有被送上去,一切都没有改变。
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
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难不成因为有了救世主,世界就天翻地覆了。
《圣经》里,耶稣遇难三天后复活,世间的子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心中有着那么一团火,希望之火。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虽然耶稣被称为“弥赛亚”,可他并没有直接把苦难的人解救出来,他只是给了他们希望,“要创造人类的幸福,要靠我们自己”。
经过了数百年的斗争,基督教才从异端的歧视中走了出来。
其实,这里面的人也是这样。
要想彻底摆脱枷锁,唯有自救。
除了基督教,里面有一个东西和佛教蛮类似的。
整座高楼如同婆娑世界,住在最上层的就是达官贵人;最底层的就是劳苦大众。
而每月的“宿舍”变动,就像轮回。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即永远在“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地循环。
这里面的人都一样,运气好点,分到高一点的楼层,各种造作;运气差的,分到低一点楼层,看着被吃剩的残羹剩饭,骂骂咧咧。
如此循环往复,实质上,什么都改变不了。
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叫“苦谛”;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叫“灭谛”;而要达到最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须长期修“道”,叫“道谛”。
生活在那么一座暗无天日的牢房里,这就是“苦”;而形成这种苦的原因是每个人的私欲,叫“集”;什么是“涅槃”?
葛兰最后的归宿就是涅槃;要想达到“涅槃”,必须修道,葛兰和黑人小哥从上往下做的那些事,就是修道。
“苦集灭道”,正是佛教的基础教义,四谛。
最后说点题外话,伊莫吉里的那只小狗叫拉美西斯二世。
在《圣经》里,拉美西斯二世可谓暴君一个,他压迫犹太人,致使上帝降十灾。
这个有什么寓意呢?
我想不出来了!
总而言之,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宗教的电影,如果你只看到了电影的设定,认为这只是一个噱头,那就有些遗憾了!
这就像在说: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物质足够富足,导致部分人惨死的原因乃是分配不公。
与共产主义平均分配的理想愿景相比,资本主义依赖“看不见的手”实行的分配似乎更加合理,因为人性本质上是自私与贪婪,最大可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前现代的思想或许自一开始便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人聚在一起,自然会产生组织,形成规则,来让群体更优地存活下去。
只是在这部电影中,预先设定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在建筑形态上,由上到下的层级分配符合自然规律。
有人身处高层衣食无忧的同时,底层人民为了果腹拼命奋斗。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行革命。
这是男主角乘坐升降餐车由上往下强制分配食物的原因:50层以上禁食一天,50层以下每人分配同量的食物,从而保证监狱内每个人都能存活下去。
这说明一点:体制是渐近改善的,问题的发生往往便是改变的契机。
监狱内部自上而下层级分配食物的规则既然是不可改变的,人性的自私既然会导致底层的人员因食物短缺饿死的命运,那么想要让所有人存活下去,要么改变人性的自私,要么改善这条规则。
当男主角向下层的人呼吁节制来让更下层的人获得食物时,改变并没有发生。
只有当他说他会将屎拉在食物上留给他们,他们才失去了狂吃的动力。
因为有食总比没食(不会吃拉过屎的食物)更好,更符合人性。
但这只能在两层间传递,而无法在整个楼层贯通。
新规则无法自发形成,只能通过暴力强制。
男主角和黑人通过暴力让其他人遵守规则,当然老人的方法更合理:先好言相劝,然后再诉诸暴力。
两个人在整个群体里发挥着与现代社会中警务系统同样的作用:让人民遵守规则。
同样也说明:变革若是无法通过协商获得,只能借助于暴力。
这需要发挥人的能动性,人不再作为动物(受制于求生欲望),而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来思考。
社会成员的身份意味着他需要为更广大的人民谋福利,动机在于总有一天他也会身处底层,面临没有食物吃的困境。
倘使所有人都能接受新的规则,那么秩序就能建立起来,人人都有相同的存活可能。
任何一处封闭空间聚积的人倘使要全员存活下去,自然会形成组织。
组织产生行事规则,行事规则形成秩序。
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到整个国家,小到家庭,都需要通过分工来让整体更好地运转。
国家的形成,就是公民让渡权力让政府管理的结果。
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阐释了相似的道理。
一群人在遭受失明瘟疫后,被隔离在一起。
马上,群体内部就形成了势力分裂,自发地形成组织,遵照一套可行的规则,从而让每个人尽可能地存活下去。
这同样适用于新冠瘟疫对全世界不同政治体制造成的影响:必须建立新的规则来应对这起突发事件。
尚有几个疑问,既然管理员说16岁以下的人不可能进入监狱,那么底层的小女孩从何而来?
有一种可能:那位梦想成为玛丽莲梦露的亚洲女性曾经遭遇强奸,从而生下来她,那就说明整个体系的运作时间已经许久,那位母亲可能是终生监禁,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概念也不新鲜,残羹看得我想吐。
不敢看第二遍,细思极恐。
里面有一个理论很简单,如果平均分配,就不会有人饿死,但是人性使然,所以总有人贪得无厌,所以按逻辑推理,gongchan主意,就是违背了人性,空想人性的美好的一种理论
这连“高概念”都谈不上,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借而死命才想出一条不具独创性的概念后编出一个逻辑不通、人物动机混乱的唬人的噱头,而这个噱头都做不到引人入胜,比花瓶还易碎。
厉害的概念,不像传统的人性片那样花费太多时间去纠结是否要吃人,而是把篇幅留给运行机制的展示和理想化的反抗上,代替了说教也免于俗套。但结局选择了虚实难分的留白,有点钓鱼之嫌。为超级带感的配乐+1星~
我最近终于明白,寓言确实没什么意思,甚至可以说乔治奥威尔也没什么意思
高概念,强设定,浅隐喻,低执行。
又只是概念現行,博人眼球罷了(況且這個概念還有點土)。最大的BUG大概就是那個神奇的平台,300多層沒人想要坐著試試上去嗎
这个片子里阶层流动是自由且随机的哦,多么浪漫
仅仅是有一个直白的概念而已(况且也不是纯原创的概念),能称赞的也只有特效和一些类型技巧。尽管《雪国列车》也很无聊,但它至少给出了清晰有力的表达,而《饥饿站台》作为一个阶级寓言,甚至无法自圆其说,只是被突发事件和幼稚思考牵引。始终没有构建出完整的世界观,对机构的存在缺乏社会性分析,对上层的人性逻辑也缺乏深入的探讨,所谓的希望和救赎,实在都浅薄到令人发指,只是匹夫之勇,只是口舌之快。最后主人公让自己陷落到那样一个空无的境地,说明创作者沉溺在自我构建的牢笼里,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诠释的权利,但物理的上升并不代表精神的涅槃。
这几年看过的最残酷、最绝望的社会实验和隐喻,连无知之幕都被轻易撕破,爱和理性无法破解资源短缺的困境,反而是恐惧、暴力和宗教给了人们一丝秩序和希望。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无法感动一个正在挨饿的人。
本来内核是严肃题材,但看上去却像是在贩卖猎奇,打个比方,就好像把塔可夫斯基拍成电锯惊魂。影片中几乎所有的表达都没有被含蓄地对待,全都成了写在脸上的大白话。象征意味是需要被埋起来待人挖掘的,正因为它是被藏起来的才会被称之为隐喻,才会在作品结束后继续在人脑中散发余味...总之,相较严肃电影来说更像B级片,但也比米帝的逃出绝命镇那种电影强太多了...
【4】其实很多时候挺佩服抖音解说的。我记得我2019年完整看过这片的解说,那一个阶级寓言搭配人性本能一套正反打双拳。但现在看到这种概念执行的电影,完全就是无动于衷。抹去了解释背景为何如此的说明很聪明,但从头到尾男主角跟那个老头,以及最后333层都拍成了一套马太福音的解脱忏悔录,信主得永生。然后搁这玩科幻,阶级剥削不觉得很可笑吗?浪费表情,但还是期待第二部吧。
纪录片,现实就是如此,共同富裕根本不可能。333层的小女孩只是男主死前的幻想,因为在333层小女孩独自生存是基本不可能的,且她看起来既不饿也不狼狈。作为信号的意大利奶冻最终被送上去了,但是0层厨师长根本没想到这会是什么信号,以为是谁的头发掉进去了才没人吃,开始问责厨师。。。
一部纯粹的映射阶级社会的电影,可解读的空间很大,点也很多,得慢慢梳理一下
想了个大概念,但细节上不经推敲的地方太多
电影最牛逼的地方当然源于牛逼的设定,然后就要看在这个设定的基础上能延伸出什么样的故事!这部电影几乎已经不是暗喻了,只有在食物链顶端的人才有权力(或是机会)来制订规则,最起码也要足够靠上。他们可以保暖思淫欲,也可以骑在下一层人头上拉屎(不是比喻)。所以男主来到第六层才能有所作为,越往下的就只能等待机会,在这过程里暴力比说教更有效!越往下生活越可怕,底层居民的生活就如同人吃人的地狱。电影的灵感应该是源于几年前的一部短片《下一层》,寓言性质更加明显。
上层享用盛宴,中层吃剩菜,底层吃人。还有一个顶层在制定所有规则。
引人入胜的高概念寓言电影。0层根据每位犯人的口味精心准备美食,最后成败的关键系于能否奉上一个“信号”,说明这则寓言的文化根基还是基督教传统和现代福利国家,因此假定高层really cares,只是囚犯自己作死,这才闹出个人间地狱。翻拍成东方寓言故事,可能得改成每层都有额定超负荷工作量,每天必须交出90%的产品。囚犯之间热衷互相告发,一旦上面察觉下面有达成内部团结的“信号”,就全体饿饭一天……怎么样?是不是立即嗅到了故乡泥土的芬芳?
美术上的想法还是挺好的,但抱着本堂吉诃德却想不出个诙谐点子,还是有点缺乏些生活。这一点不如《金瓶梅》觉悟高,当边关失守蔡京党羽摇摇欲坠之时,西门大官人首先反应过来的是“危险,街坊们恨我!”你说,跟这样的高尚社区发出个道德神谕有什么用?这一点还不如匪帮说唱做得好,只管胡乱涂鸦出一句“鞋儿破帽儿破楼道里有人把粑粑屙”就阔以啦!吃人嘴边洒下的残羹剩饭要换个视角看,民俗所谓——撮虾子!能撮到虾子的人叫有板眼,叫禅哥哥,放到色情小说里叫好鞑鞑,叫强人!所以李翰祥要拍人间一幅大春宫。噫!若说什么叫底层关怀,我觉得我楼下生烫牛肉粉的嫂子对我就挺关怀的,今天她看我又来打饭,小声对我说“坐在那边的是你老婆?”我说是。她很认可的点点头,“很漂亮,很漂亮!”看,这就是人文关怀,简直关怀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