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着去理解金祐镇的死亡。
金祐镇身上的悲剧色彩实在太浓厚了,虽然他是和尹心德一起殉情自杀的,但与尹心德的悲剧是来源于外界不同,他的悲剧来源于他自身,这种悲剧性从他出生开始就伴随他一生。
如果不是文学与尹心德这两束光芒照进他的人生,他的一生可能自始至终都保持灰暗,但这两束仅有的光,也未能将他从悲剧性的一生中拯救出来。
“我不止一次义愤填膺地诅咒自己的命运,在恶魔的包围下,只有那么一次,是她让我找回了内心的平和。
”金祐镇母亲早亡,他从小就生活在父亲专制之下,他不允许金祐镇从事文学事业,要求他继承家业从商,还为他娶了一个他不爱的女子为妻,可以说,金祐镇的人生都是被父亲安排了的,没有一点自由。
去日本留学学习英语使他能够短暂地从父亲那让人喘不过气的压迫中逃离,但是他从未能够真正地摆脱,他用着父亲的钱,并且作为留学的代价,学业结束,他必须回家继承家业。
金祐镇是矛盾的,他热爱文学,渴望通过自己的笔去唤醒沉睡的国民,传播自己的信仰,但他又没有办法做到真正地和原生家庭、原生阶级割裂,正如,他是用着他父亲的钱去留学,去支持新剧的演出,他可能也痛恨这样的自己,明明不喜欢,却又不得不接受,他的父亲不喜欢他碰文学,不允许他把文学的书放在书桌上,他就真的不放,可见,他的性格里更多的是逆来顺受,虽有不甘,却也不敢。
我一度很奇怪,既然他这么苦恼,为什么他不反抗,但后来我能理解了,一方面从小受到儒家思想教育的他,是难以背弃孝道的,有的时候正是因为懂得太多,负担才愈重,一方面从小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他可能也没有信心,脱离了父亲的经济支持,他靠自己能走多远。
是尹心德,帮他把那些父亲不允许看的书搬到书桌上,还说那是重要的东西。
我以为,是这一刻,他的心第一次为眼前的这个女人动摇。
即使之前他也以她的歌喉为美,但那还单纯地停留在欣赏美的阶段。
尹心德和他很不一样。
她明媚如春日的阳光,她的活力与热情能够轻而易举地感染周围人,更重要的是她为自己歌唱,她喜欢唱歌,她就独自来到日本学习唱歌,她当然也有她的生活之苦,家境清寒,一家四口都等着她学成归去唱歌赚钱养家,但是这不妨碍她在台上纵情歌唱,因为这是她喜欢的事业。
金祐镇做不到的,她能做到。
尹心德第一次见到金祐镇,金祐镇在窗台边念着有岛武郎的《爱是恣意夺取》,尹心德不认同,她反驳,爱应该是无私奉献才对。
两人在日本分别之时,听说了有岛武郎的死讯,尹心德又说,她不能理解为爱而死。
两次,金祐镇都保持了沉默。
剧中多次出现有岛武郎,可见作者也觉得金祐镇和有岛武郎很像,金祐镇出生虽晚于有岛武郎,但两人都身处同一动荡年代,出生于旧社会,却受到新思潮的冲击,都关心社会主义事业,却囿于自身资产阶级的出身,有岛武郎爱上了有夫之妇,身为有妇之夫的金祐镇爱上了妻子以外的女子,皆不为世俗所容,但有岛武郎比金祐镇幸运的一点大概是,有岛武郎可以随心所欲地书写,金祐镇却只能麻木地在案头签字文件。
我想正如尹心德不懂有岛武郎,她也未必真的懂金祐镇,但她理解他的理想,愿意支持他,这对于长期处在被父亲压抑下的金祐镇而言,就是莫大的慰藉。
况且尹心德与传统韩国女性有着很大的不同,她有独立的人格,不依附于任何人之下,她有掌握自己命运的魄力。
本身逆来顺受的金祐镇很难不为这种魄力吸引。
“你现在活着吗?
”“没有,但是在等待着死,为了真正地活着。
”金祐镇对待人生中的一切几乎都是消极的,即使是在剧团受危挺身而出之时,他那种无畏生死的感觉也更像是因为其早已心死所以无谓生死,多活一日也罢,少活一天也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所以随时死去都没有关系。
电视剧最后为金祐镇和尹心德结伴赴死铺垫了理由,尹心德全心全意地赚钱供弟妹学习,却因为身陷钱色交易的流言蜚语,被弟妹怀疑,心灰意冷,之后又被侵略者官员以家人性命相逼要求卖唱卖身,不知所措。
而金祐镇净身出户没多久,最终还是屈服于孝道,决定放弃文学回归家族,向往的生活还没真正开始就戛然而止,未来又是一片见不到底的痛苦深渊。
尹心德觉得很累,她想休息,又怕自己思念金祐镇,金祐镇就对尹心德说,不用担心,到我的身边休息吧。
金祐镇的口吻极其自然,仿佛一段再普通不过的情话,我想金祐镇的心里早就埋下了死亡的种子,他一定不止一次地想过自杀,尹心德的话不过是一个契机,所以明明说着如此沉重的话,表情却是一如既往的淡然,甚至连尹心德都有点意外,他会这么不假思索。
二人虽对死亡达成了共识,但尹心德死是为了从她厌倦的生活中逃离,金祐镇选择死却是为了活下去,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希望此生,可以有一次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那将成为他人生的结束。
是的,在他活着的时候,因为没有自由,他觉得自己不过是行尸走肉,活不是活,他终于可以死了,是为了真正地活着。
所以,或许在旁人眼中,二人是殉情,但我却以为,金祐镇更像是殉道,殉理想,他以积极的死亡代替消极的生存,通过肉体的彻底消亡,达到灵魂的完全自由,是一种自我的实现与完成。
他死亡的那一刻,是他此生唯一真正活着的瞬间。
这样的死亡,才值得金祐镇去赞美。
时长3小时的剧,还没电影《泰坦尼克号》长,原作本身都有更多想要传递的东西,但被人们念念不忘的只剩下"爱情"。
人们会盛赞的"浪漫"爱情,几乎都是"背德文学"+"be美学",不知是"背德"才能给禁忌快感,还是"be"才能给故事已完的安心。
剧半,知道作家有岛武郎殉情时:女主:"如果因为一段不被祝福的恋情而感到困扰,分手不就好了,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男主:"应该是对离别之后,要忍受一生的思念,感到害怕了吧…"女主:"没有所谓的忘不掉的思念。
"紧接着,女主微笑着伸出了手,她说你要好好的。
男主沉默的看向女主伸出来的手,许久后才回握,他说你也要好好的。
我很想把这成年人之间不说破的体面道别当成是故事的结局,可惜剧情已知,所以你们为什么后来也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剧尾还剩下20分钟时女主:现在我明白了,有岛武郎老师为什么会做出那种决定,也许他想在不用费心,没有离别的地方休息,舒服的休息。
我现在想休息了,说真的,我实在是太累了,可是我估计做不到,我怕会一直想念你。
男主:如果是这个原因我想你可以休息了。
我一直以为他是从生活中逃跑,可现在不是了,他是为了活下去,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选择了死亡而已。
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想过最符合我自己的生活,就算那种生活成为我人生的结束。
所以你在我身边休息吧。
想劝活,但2022也想不出解决他们1926现实问题的办法。
他们一起死了,说殉情太表面,两个分别被现实压垮找不到灵魂出路又相爱的年轻人,愿意互相陪葬罢了。
我认为他们选择去死的根本原因是太爱国,爱情只是让他们选择了赴死要跟谁一起。
如果他们不曾相遇,也许会是分别自杀的结局。
两种压抑人生,代入自己,我太脆弱,两种都没办法忍到正常死亡。
나는 열렬히 자신의 운명에 대한 저주를 들었다.이 악마의 포위 속에서 단 한번이라도 마음의 안일을 준 것은 그녀였다.我热情地聆听对自己命运的诅咒,在恶魔的包围中,她是我心灵唯一的安全避风港。
那个残忍的时代背景下,不幸的他们,又有幸遇到了可以抚慰彼此灵魂的人。
有些观众觉得他们出生太早了,希望他们下辈子可以在一起。
我却想跟他们说,你们早早死了是对的,虽然再忍22年你们国家就独立了,但又两年后,它就永远的分裂了。
核心创意好浪漫:即使国家被蹂躏,也要把文化保存下来,传播出去。
5分吧。
整体太平淡了,没有吸引人的剧情,人设也很单薄,两人的感情也没有足够的情节和细节来支撑,感觉不到乱世中荡气回肠的、值得殉情的爱情。
男主有点小坏,老是暗戳戳的欺负女主,但是也没有原因。
硕硕的文艺气质很不错了,可还是觉得不太像艺术家,不知道为什么?
情节处理的有点简单,女主说了两句大家就不害怕了?
硕硕的表演沉稳了很多,但不够精彩。
硕硕还是太干净了,杂质太少了,还需要修炼啊,我亲爱的。
脸上有疤的军官演的真好!
被打成这样还能潇洒的出来可还行???
女主居然在演唱中就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跟男人跑了……千万不要原谅我。
我的天这种话真的太可怕了
对于文艺片我一直都比较偏爱,大多时候虽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我喜欢这些影视剧所表达的纯真,更是喜欢那种情结。
这部名叫《死之赞咏》一个只有3个小时的独幕剧,转换成电视剧的时长是三集,在剧集一开始就揭示了悲剧的结局。
它特殊的时代环境,整个片子的基调如同剧名一样悲惨压抑。
只有三集却刻骨铭心的《死之咏赞》,在我看来女主很唯美也很优雅。
初识还是明亮开向朝阳的列车,最后在登上轮船时两人都用了各自喜爱的化名——金水山 尹水仙。
在甲板上一曲舞毕,深情的相吻,一同奔赴漆黑的深海。
而整部剧的画面也有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沉静与美丽。
这短短三个小时的独幕剧演绎了金祐镇和尹心悳的一生。
好像就如台词中说的那样:“人的青春就是这样流走的。
”(确实很值得李钟硕零片酬出演)确认过眼神,每一帧都是悲伤。
"还以为 殉情只是古老的传言"
浪漫至死不渝第一集刚开头,我认为男女主是悲惨的,但真正结局的时候,这种想法却改变了。
浪漫至死。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们依然在一起,携手步入一个新的地方,没有现实的压力,只有他们二人。
这便是我希望也是我理解的结局。
"死,是为了真正地活着""有多相爱就会有多痛苦吧,因为是不能爱上的那个人"一直认为心真是悲惨不幸的那个。
上天安排了二人相遇,"灵魂的相遇并非偶然",同样,二人的相爱也并非偶然。
因有岛武郎的诗结缘,他为她的歌声吸引,她为他的思想吸引,也逐渐被他影响,热爱并乐意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自己也许不为人知的奉献,这也许也注定了心真后来断然拒绝日本政府的邀请。
他因为她的一句话"我喜欢你的文字"而继续了写作,也为了她和自己压抑许久的家庭决裂。
后来的二人,因彼此而加深了本身就已不幸的命运。
"有多相爱就有多痛苦吧"我一直认为,他们的命运,在那个时代,是注定的。
"我激烈地听到了对自己命运的诅咒"在这恶魔般的包围中是她给了我心灵的安慰"
在遇到她之前,他的眼神里满是忧郁。
自幼失去母亲,父亲则是一心逼他继承家业,甚至娶素未谋面的女人为妻,内心对于写作对于文学的热爱长期被压制。
直到遇到了她,她会下雨天跑到家里来探望并亲手煮粥给他喝,她会彻夜独自在警察局外等待着情况未卜的他。
她的坚强 乐观照亮了他的世界,也激励了他重拾写作,也赋予了他勇气,与他的家庭,与这个社会,对抗着。
"因为是不能爱上的那个人"生不逢时,死之咏赞。
如果换个时代,他们的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
遇到她以后,他的眼里便有了光,也有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两个灵魂的重逢同样并非偶然
死的赞美 (2018)8.62018 / 韩国 / 剧情 爱情 传记 / 朴秀真 / 李钟硕 申惠善时代的绝美悲剧
看了之前在b站被种草的一部电影《死的赞美》电影内容大概是,朝鲜时代的剧作家金祐镇热爱祖国热爱写作,却被父亲强迫继承家业经营公司...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在有妻子(父亲搞的包办婚姻)的情况下,和声乐家尹心眞?
相恋。
但二人均不被自己家庭祝福,无法忍受分别后一生的思念双双殉情。
由真人真事改编。
【喜欢】1、故事本身是很动人的,涉及内容点也很多,家国情怀、写作梦想、自由意志、包办婚姻和自主恋爱2、导演真的很会选,男女主哭起来全都好好看,楚楚动人!
哭戏真绝美,一边吻一边眼泪恰到好处的流下来,怎么那么会控制...主要就是被b站上这段剪辑给吸引住了!
【不喜欢】3、李钟硕的表演还是那么淡..赞同豆瓣其中一个短评说的:“虽然男主人公性格中有压抑的一部分,但情绪情感的流露还是不够明显,对女主的爱、对文学写作的热爱、对家国民族的情感”。
李钟硕在剧中的表演,放到他之前出演的电视剧也毫不违和...一个模子..4、不够细腻。
有个场景,为了突出女主喜欢男主,男主在她身边她就会很安心,是这样表现女主内心戏的:“女主登台进行第一场公开演唱时非常紧张,紧张到两只手都死死拽着衣服。
然后她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的男主,就不紧张了,紧握着的双手张开了,裙子也松开了”这两个对比还特意给了一个专门的镜头...太刻意了....可能没有更高级的演技来表现人物动作和心理变化了吧...差不多3个小时看完全集(看了2h弃了)。
这时间不值得。
看20分钟b站“精华”就好了。
又一次安利《那年我们》,今年看过的最细腻的爱情剧。
崔宇植和金domi真演技派。
一开始我其实是不太感冒殉情的,毕竟我们也确实一直输出的价值观也都是好好活着。
其实剧里面结局给男主的老婆,女主的家庭都造成了莫大的悲剧,人生嘛,总有迈不过的坎,我倒要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看了此剧。
了解。
大多不看好此剧的人无非是渣男碰小三的观点,其实如果是和平年代我倒是觉的可以研讨。
但是啊,大的立场是朝鲜半岛被日本殖民统治,两个文艺青年文化被严重压制。
女主被不争气的家庭拖累,男主被包办的婚姻、事业重压,两个人彼此有共同的精神追求,现实生活让各自进退两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郭德纲说的好,劝你大度的人得离远点,容易跟着被雷劈。
但是唯一让我出戏的是(男主被虐打其实也过于假了),整个人物形象气质等方面太像韩国偶像剧了,我不知道当时的朝鲜爱国学生是什么造型,但是肯定不应该是剧中那样。
我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死之咏赞,第一个感受是心里憋屈、堵得慌,好想大哭一场,但不知何时要哭,感情刚想释放,镜头就拉远了男女主牵手走向大海的背影,只剩下皎洁的月亮,后来月亮也没了,只剩下无尽的黑。
整个基调都让人感到很绝望,无处释放,无处宣泄,所以这就是我不给五星的原因,我认为是这样的。
这部剧仍旧是我最爱的悲剧,题材选自朝鲜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出身封建大家庭但是却希望用文学拯救国民精神的作家金祐镇,和出身贫寒却希望让国人听到洋乐的女高音歌唱家尹心德相遇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们因排演一部新剧结缘,之后坠入爱河,但是迫于时代的压迫、家庭的阻碍,最终选择将身体永远的殉葬于茫茫大海之中,永不分开。
这个结局仍旧是无法解开的。
金祐镇是从小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他不能够对父亲不孝、对妻子不忠,但是他又留过洋,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所以他希望用文学拯救国民,用艺术唤醒这个早已丧失独立的民族,同时,他也爱上了乐观率真的新女性尹心德,他进退两难。
尹心德需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弟弟妹妹需要读书,父亲母亲也需要赡养,在那个时代,古典歌唱艺术不受重视,即使她站上了更大的舞台,也无法解决整个家族的生存困难,特别是又受到流言蜚语的影响,她连最爱的舞台也无法登上,只能出卖自己的灵魂去给侵略者歌唱,如果反抗全家人都会有生命危险,与此同时,她深深的爱着金祐镇,她希望和金祐镇平等的相爱,所以她也无法接受金祐镇的金钱支持,她进退维谷。
所以只有死亡才是出路。
这个故事里有一个推动男女主殉情的关键线索就是日本作家有岛武郎和情人自杀,金祐镇和尹心德第一次讲话就是金在诵读有岛的诗篇,尹闯进来,那是他们爱情的开始。
鲁迅先生曾评价有岛武郎是资产阶级作家中的一个觉醒者,只是觉醒者一般都孤独且痛苦着,他与情人自杀前曾写下“在爱的面前迎接死神的那一瞬间竟然是如此苍白无力”。
金祐镇说,他以前一直以为有岛是逃避生活的现实,但是他在经历了生活的重重压力,分享了尹心德的无边痛苦后,他明白了有岛是为了活得更像自己,因此才选择死亡,“死亡才是真正的活着”,这是一种力量,一种绝望的力量。
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但是人自始至终都有两个生命,一个是真实的生命,一个是灵魂的生命,如果真实的生命不能活成我的模样,那我希望我的灵魂永生,我的肉体灰飞烟灭。
李钟硕,这三个字是活招牌,他让我了解男人之间的友谊,他让看到一双读懂人心的眼睛,让我第一次了解原来大佬都利用媒体控制娱乐走向,让我打开脑洞游走在漫画和真实世界,让我知道即使生活被梦境剧透,也要努力改变。
冲着这个活招牌我来看了这部剧,无意间提前知道了全部剧情,无意间了解到韩国的历史,才发现,原来在那个动乱年代,每个国家都那么相似,每个国家的国民也都很相似。
徐志摩、林徽因、三毛、张爱玲、顾城、李叔同......几乎每个人的感情都是被道德所唾弃的,可偏偏这些为当下人不耻的爱情成就了他们的一生。
如果你站在当下时代端正的三观里去看这部剧,那不如不看,因为在现在看来,这是文人的精神出轨,不值得赞扬,更不值得倡导,按网上的说法就是带坏小朋友,可这段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剧真的不能这么去理解。
那个年代不是太平盛世,没有所谓的安居乐业,不止是家国动荡,人心也是动荡的,一边反抗着封建礼教,一边适应着封建礼教,一边渴望国家独立,一边臣服于他国,几乎每个文人都是分裂的,正如金祐镇心怀国家,一心想为国家斗争,向往自由和爱情,可他为了家人只能适应传统的礼教观念,听从父命,和没有感情的女子成婚、从此弃文,这和我们国家“父为子纲”如出一辙。
当家国不随心愿,零星的爱情才显得尤为珍贵。
金祐镇绝不是唯一一个如此可怜的真实人物。
对于爱国者而言,国家受煎熬就是自己受煎熬,看着其他人在为国家的独立而奋斗,会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愧疚到尘埃里,这是情怀,也是信念。
当金祐镇压下深深的爱国之情和对文字热爱,每天犹如傀儡般活着,这个时候出现的尹心悳就是他生命里的救赎,是他的灵魂,能理解他心中的热血,能分担他的情绪,能和他一起为国家执着,成了他们彼此的希望。
而金祐镇与父亲、妻子,即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如两个世界般难以相容。
他们只是在同一个屋檐下各自孤单着,没有血肉,没有灵魂。
两个前卫的人为了家人各自去适应传统,是煎熬,也是迷失,从此没有人懂金祐镇的文字,没有人懂尹心悳的歌声。
文人之间的爱情,不只是情欲,更是灵魂的契合。
金祐镇无法为国家独立而努力,尹心悳无法用国语在自己的国家唱古典歌曲,还要被迫接受一切。
我想,他们一同坠海殉情,其实不只是为爱殉情,也是为信念殉情,为理想也为国家的信念。
我既为那个时代的文人所动容,也想说,于我而言,宁愿平淡一生。
因为宏伟的理想和完美的爱情,我承受不起任何一个的失败,还不如从未拥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理想,从未拥有无法割舍的爱情。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集,但是把各种情绪都归类的很好
死的赞美 (2018)8.62018 / 韩国 / 剧情 爱情 传记 / 朴秀真 / 李钟硕 申惠善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迫不得已,不论何时都要为自己而活男主在外留学时答应家里,学业结束后回家继承家业完成父亲所想按照父亲的安排生活女主在外留学为了学成归来维系一家的生活情况本该按部就班的两人因为男主写的舞台剧相遇当男主意识到女主能够理解并懂得自己心中所想时已经被女主所吸引女主想告白男主时男主却带舞台剧友们一同回到自己家乡,女主这时才得知男主的家庭情况,晚饭后女主留下被男主夸奖的帽子与纸条暗自离开五年后女主是名小有名气的歌唱家,男主按照家里所希望的管理公司男主无意中在报纸中看到女主即将开展音乐会,想起之前说如果开音乐会会到场的约定决定前去男主在音乐会角落里默默关注并准备离开却被女主看见,女主激动的追出写到这时我想:五年未见却依然记得当年的约定赴约是种什么样的执念呢?
之后男主与女主一直有报喜不报忧的书信往来男主家里不让他追求自己爱好的文学女主家里要她为了弟弟妹妹的学费以及家里的生活开销嫁人女主去见了男主并把家里事情与男主相说,想要男主劝说女主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然而男主不能,因为他们俩现在都处于两难的境界女主接收到唱片行的签约后被一富商所看好,在得知女主家里条件严苛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女主支付弟弟的学费只需偶尔唱歌给富商听,这对女主来说不免是个与未婚夫取消婚约的机会女主感激富商后与未婚夫沟通,未婚夫同意解除婚约但是由于女主是个小有名气的歌唱家,各大报纸早已刊登两人订婚消息女主弟弟在学院听到女主与富商的流言蜚语,以为自家姐姐钱来的不干净,女主弟弟妹妹与女主对峙,质问钱的来源,然而女主对外面一切的流言蜚语并不知情女主从弟弟妹妹只言片语中得知外部流言,不可置信自己辛辛苦苦抛弃一切为了维系家里开销的自家家人居然不相信自己此时总督府来人把女主带走并要求女主做总督府客座歌手,用唱歌来改造国人观念并支付相应费用女主的爱国情怀不愿答应做客座歌手,但家里人得知后除了弟弟妹妹,父母亲都希望女主答应就此维持家里生计,因为流言四起后女主工作也丢失了男主父亲无意中发现男主一直在写作并与女主联系见面,一气之下把男主所有信件与文学相关剧本全烧了男主在与父亲交谈下表明态度想要活的像自己,但是父亲不但不理解反而让男主按照自己安排的路走下去,各执己见的两人不了了之男女主心里的苦闷无处可说,到曾经一起读书的国家与之前的老友相见,做了许多以前做过的事情此时的两人既轻松又开心,毕竟两人拥有着心灵上的契合,精神上的共鸣后面的悲伤已不想再说,唯独片尾让我记忆犹新:你现在活着吗不 但我正盼望着死亡为了能真正活着
韩版徐志摩。。
三星半吧,好久没看二硕的剧了,他演技是更成熟了的,觉得以后会成为真正的演技派。独幕剧时长有限觉得两个人的感情进展略快,后面时代下来自家庭和政府的压迫很到位,与其说死是为了体现与坚贞的爱情,不如说是为了对时代和家庭的反抗。
不在那个时代,无法真的理解这种向死而生的心情。不过这可能是理工科和文科的鸿沟
许多夜晚重叠,悄然形成黑暗。玫瑰吸收光芒,大地按捺清香。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我更喜欢《死之咏赞》这个译名。从片名到色调,就感觉到不会是一个让人轻松的结局。历史,音乐与剧情,融合的很完美。一直喜欢追李钟硕的剧,从听你、匹诺曹、w、当你,再到这部独幕剧,感觉李挑剧本的眼光十分独到,每一部剧的剧情都没有那么狗血烂大街,再加上我十分喜欢的长相和演技,真的是到了一种“啊,是李钟硕的剧,那一定追了”的地步。
三星半吧,虽然很悲伤但总感觉少点什么,也许是节奏也许是情绪,反正不能很好地融入剧里。二硕服兵役加油,希望回来后选剧本的眼光还是一如既往~!
二硕自听音之后演技再也没有了灵魂 下部见吧 希望能进步
还行的意思是制作还行,看到了诚意,但编剧明显是不行,以至于这么好个故事,说文艺片吧,少了点艺术感,说偶像剧吧,多了点做作。若说被男女主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吧,那我得多中二,被女主里外不是人的处境给为难哭了才是,至于男主“若为自由故”的精神状态,我觉得他爹和他媳妇都挺可怜的,这是文艺青年的通病啊。全剧让我印象深刻的倒是男主的妻子,这位张幼仪般的原配,几次出场,台词寥寥无几,眼神和举手投足传递出十分情绪,好评。
劇情平淡無驚奇,描寫對於現實的凹折喪氣乃至絕望葬身都沒力道,身在滿是精神鴉片的現代,很難感同身受。「熱衷於活著的淒涼人生啊,你就是在刀刃上跳舞的人。」
演技还不错。只是有些情节感觉也太巧合了。 艺术家的世界我不懂,相爱后分别再相见就殉情了?搞不懂搞不懂
时代的悲哀,爱情的哀伤与隽永
就 彻头彻尾的悲剧。仿佛忽然懂得,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力感,是真的累到没有力气挣扎,那就这样吧,让一切都平静的结束吧,休息一下。
编剧和李钟硕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这么多年,总算看出二硕其实也是演什么都在演他自己的演员
喜欢两位演员的演技,尤其是李钟硕淡淡的隐而不发。故事讲得很平缓,没什么特别突出的亮点,但画面和音乐都太优美了。所以很喜欢。
命运感没有拍出来
死之动机没有刻画很好,几分钟就结束了。
不喜欢这样刻意的处理
嗯,婚外恋啊。
女主的每一套衣服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