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人为什么要抛弃过去的生活?
通过回溯得知,他是个电焊工,有大房子,有美丽的妻子,可能还有一面墙的唱片,不喝酒。
后来,就渐渐失去控制,开始赌博……有个朋友告诉我,他过去经常组织有头有脸的人物偷偷跑去澳门,那些人是为了钱吗?
不是,是为了重新定义自己,获得掌控感,赌赢了就是赢了概率,就是神的感觉。
所以,男主赌博,我觉得是他认为生活已经不被自己所掌握,房子可能要还贷,妻子年轻漂亮,就算不提出过分要求,光是这种存在就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的维护工作,听音乐本来是爱好,后来可能就成为了负担……他觉得,是房子,是妻子,周围所有的一切都逼着他去做不愿意做的工作,耗费本该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是自私没错,但从主观出发,男主想重新获得随心所欲的感觉,也是对的啊,但是他似乎没想到办法,也没能力解决,只好去赌博,期望获得一种虚假的掌控感,但还是不行,绝望之下,只能走出去。
这就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开始是为了赚钱,扩大生产,后来慢慢就变成了资本自身追求积累的内在本质逼着资本家不断的扩大规模,占领市场,他们剥削工人是资本的内在诉求,就是积攒更多的资本去扩大投资,并不是资本家本人非要剥削工人,资本家剥削来的钱也没消费,其实是所有事情都在资本的裹挟下失去了控制,变得疯狂,不稳定,最终崩溃。
资本没有了,人清醒了,重新开始。
这个失忆的男人,也是如此,他丧失了一切,只剩下一条命,在本能的引导下,这个本能不单是他个人的本能,还是集体的本能,有人拿走他的鞋,也有人救助他,给他喂饭,给他地方住,还可以通过互动,得到爱情,通过慈善组织得到衣物,得到临时性的工作,也不是乞讨,而是一种主动,主动寻求帮助,也是原始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本能,人类就是这样活过冰川纪的,没有什么羞耻可言。
他得到了一条狗,就连过去正常生活状态下权威性的体*&&制,不讲道理,只讲条条框框的警察系统,他也战胜了,他的电焊技能,以一种类似小孩子街头自动加入其他孩子游戏的方式得到认可,而不是发布招聘启事,准备应聘资料,面试,这种规定好的流程,这种流程本身就是一种控制,至于银行账户的开取,本来是有麻烦的,一场意外,也消解了这个过程,甚至设置这种控制的主体银行都被消解了,意外过后,他甚至得到了帮助别人的机会,神一样的导演。
总之,这个男人用抛弃一切的方式重新体验了人类原始本能的感觉,直接简单,尤其是男女主人公的相遇,女的并不年轻漂亮热情可人,男的也不是家境稳定背景清晰,就是女的孤独,男的也孤独,互相有简单的好感,就这么走到了一起,不想未来,不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北京青年是个警察,女朋友父亲早亡母亲精神病,男的认为女的需要照顾,两人就在一起,女的约了网友见面,被网友猥亵,当然这是女朋友的一面之词,男的就义愤填膺,知道没有证据,就找同事打人,第一次还打错了,第二次打,又被抓住线索,最终被判刑七个月。
出狱后工作丢了,女朋友也分手。
这对男女的相遇就不太合理,做的事情,也都大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而且非常的不诚恳。
不像电影里的男女主人公,他们没有过多的期待,也不做能力之外的事情,仅仅体验互相陪伴。
男主对音乐,也变了,不用唱片,也可以欣赏音乐,甚至可以激发其他人的灵感和理想,让音乐娱乐更多的人,慈善机构的领导会唱歌,爱唱歌,想唱歌,那就唱,乐队愿意演奏摇滚乐,那就演奏,自然而然。
低水平下,他重新掌握了生活。
这就是他满意的地方。
这个导演一直在重复讲的道理就是放弃过分的东西,也可以得到安乐平和。
高水平的生活水平下,就不能得到平安喜乐吗?
没有过去的男人不是没有过去,而是没有那些阻碍人向前的记忆,没有过去,才能过去。
我还没有死,人生就可以从此刻正式开始。
不管我处于世界镜头的边缘还是中心,我都可以成为我自己生活中的主角。
人这一生短短几十年,或许本就不应该有太多的追求。
绝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由所处的大环境决定的,某些东西从出生那刻似乎就已经决定了归属,有的人苦苦追求一生而不得的东西是别人生来就有的,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在为了适应整个大的环境。
几十年的时间真的很短,当我们发现再怎么努力也突破不了某个鸿沟时,或许可以改变自身的心态,世界那么大,人生有无限的可能,这个破沟也没必要跨过去,沟的那边很好,但沟的这边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没有过去的男人》是导演“芬兰三部曲”第二部,他通过一个人的失忆反映了当代社会疏离冷漠的本相以及社会角色和自己的寂寞成为鲜明的反差。
出身贫寒的导演始终站在同情底层人民的立场上,他的可贵是他不加自己任何的道德评判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我们看见了官僚制度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麻木和抛弃,在一大堆规矩和程序面前救助形同虚设,特别工作人员对M的歧视更加凸现了这个社会公益的虚假和不可接近。
他们的刻板、冷漠无情和那家善良平民之间热心相帮成为了鲜明对照。
而救助他的人首先是可爱的孩子,这或许代表了导演对明天的希望。
这部投资仅150万芬兰币的低成本电影却已它的人道主义主题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打动了国际戛纳,影片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而Kati Outinen获最佳女演员奖。
导演也以赫尔辛基黄昏的星星灯火反映了这种人心的向往。
同样通过M种土豆和拣到电唱机后的自娱自乐让观众理解生命如何战胜生活的窘境。
在M和抢劫者的对话里我们读出了导演对于社会不公的呐喊,导演更以抢劫者的自杀将愤怒推自剧情的高潮。
影片里卡蒂演的女童子军非常有意思,一个本来应该是流浪汉救星的人却最终为流浪汉M救助,爱情打开了这个老处女的心扉。
这种变化反映了僵化的社会机制只能让人吃饭,救济心灵的是需要一颗主动的心,这个不露声色的细节给人以启迪,M虽然失忆,但是,他一步步靠自己随遇而安、不放弃的乐观精神改变了自己和别人的命运。
童子军的劝世歌和乐队最终的摇滚音乐展示表达着刻板传统和民众需求间的差异。
在镜头上平实的推进和在人脸上的停驻都会加深观众的关注程度。
失忆的题材非常多,而导演的创意将一个平庸的命题化成了一个非常具有警世意义的电影,他让观众明白,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自己如何赢得他人的尊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开头一个中年男子坐上火车,看着没什么精神 ,但是发型梳得很讲究。
这男的遇到的那些人也太好了,虽然穷困潦倒,但是一点也没有认为自己很惨,仍然好好生活,现在中国很多落后的村里,山里也都是这样,虽然比起大城市什么都没有,但是你从他们脸上看到的是幸福,对生活的知足,不像大城市的人焦虑,烦躁。。
拉切尼,好像他的名字是叫拉切尼,虽然他全片基本没有名字,但这好像不那么重要。
这个电影真是全新的一种风格,感觉第一次看这样的电影,并没有刻意把剧情弄得多离奇古怪,抢劫银行,被劫匪打成失忆都只是简单的描述出来,虽然和其他电影不一样,但给我一种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感觉,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离奇复杂,都是人心太复杂。
最孤独的国家,芬兰,女主看起来很大年纪了才遇到她的初恋,并且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感觉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不管是不是一个人,都去享受那个状态。
说话的方式也好好玩,就是枯燥无味,没什么表情和肢体语言,但是又很有吸引力,还有点洗脑,导演太厉害了。
有人说要去芬兰体验什么是孤独,我感觉是体验不来的,这是一种心态。
还有人说要学芬兰人享受孤独,我感觉应该是享受生活。
在片子开头,你心事重重提着箱子走在陌生的城市中,后来我们都知道了,那是因为你的妻子。
但也许,这一切都不必记起。
那些往事、过去的沉重负担因为一次抢劫而烟消云散。
5点12分,当医生宣布你死亡时,你却平静地站了起来,镜子里的你宣告了自己的再生。
于是,新的生活开始了。
你开始进食,开始说话,开始恋爱,开始工作……唯一没有开始的是想起你究竟是谁。
在这个过程中,你碰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让我惊讶与惊喜无比的是,你和那些人所表现出的坦然与镇静,对于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屏幕中时时看见惊讶的我们来说,同样让我们手足无措了。
那些小人物们,偷你鞋子的老头、拉手风琴的流浪汉、好心的餐馆厨师和服务员、势力的警察、慈善机构的女司事、被逼无奈去抢劫的小企业主、即将退休的银行行长、口吃不清却尽心尽责的律师……还有生活中的美好细节,几盆小花、几首曲子带给我们的平淡的温暖,总能够带给我们会心的笑容。
在他们身上,是对变化的欣然接受与迅速调整。
当一些灾祸降临时,似乎每一个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老人,着手做的都是找寻最佳的出路以使自己的生活朝更好的方向前进。
至于那些尖叫、那些惊慌,似乎是另一块土地的事,这里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平和。
其实,普通的生活中还是有值得留恋的东西,关于电影,人们在日常的谈话中反复提及;关于音乐,rock & roll 和 blues,让片中的流浪汉翩翩起舞、陶醉不已;即使家只是个垃圾箱,但还会有人热情地邀请你进来喝一杯咖啡。
还有她,你的她,虽然看上去不苟颜笑、容颜老去,却喜欢在深夜听欢快的流行音乐。
她把门缝堵了起来,这是她的秘密。
当你偷走她的一个吻之后,你们一起听音乐,一起采蘑菇,你们开始分享未来。
但你却无法融入正规的一本正经的生活,去职业介绍所、到银行开户处处碰壁。
那些人是我们吗?
觉得世界到处是欺骗,对于他人缺乏信任,每天生活于惶惶之中,也因此,少了很多快乐与意外的惊喜。
生活的真相终于慢慢向你展开了,你发现自己会焊电,为了上班,你去了银行,遇上了抢劫,进了警察局,由此开始,你知道了自己是谁,也知道了,原来自己已经有家。
但是,你却感到了失落。
幸亏,在最后,你拯救了我们和你自己。
整个片子充满了生活的善意与宽容,看看其中的一朵小花: ——请问要付你多少钱?
——要是哪天,我跌进了沟里,扶我起来吧!
:)
芬兰电影《没有过去的男人》,还可以,一点点黑色幽默,值得玩味。
他洗了个澡,穿上最好的一件西装。
“今天周末,出去吃吧?
” “好。
” 他们夹在队列中缓慢行进,终于轮到他俩,各自从救助站工作人员手中领到一片面包和玉米汤。
一个失忆的男人加入了流浪汉的周末聚餐。
他的脸上没有悲伤…………………………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文/编辑:骑桶飞翔 公众号:抛开书本 导语:贾樟柯说,当你离开故乡后才能真正的认识故乡。
那么,阿基·考里斯马基也许会说,当你真正忘记过去后,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没有过去的男人》是一部关于底层生命经验,富于温情的电影。
在这部影片中,阿基为我们呈现了一出笑泪俱下,兼具悲剧与振奋色彩的流浪者之歌。
影片的主人公M先生在一次难忘的际遇中失去了记忆,游荡在赫尔辛基郊区,一如布鲁姆游荡在都柏林街头。
在赫尔辛基,M遇到了一群虽同样身处低微生活之中,却心地善良的人们。
在这些人的帮助下,这个没有过去的男人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于11月13日至27日,会有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回顾展,回顾展中不乏考里斯马基《天堂孤影》、《升空号》和《没有过去的男人》等佳作,值得期待。
《没有过去的男人》海报
考里斯马基,背景是《没有过去的男人》中的场景 一、悲剧的喜剧化展现戴锦华教授在其《性别与凝视》课程中曾谈到一个议题,即在20世纪至21世纪之交,为何很多成功的电影都只能采取这种类型——只能用喜剧的形态去呈现和触碰悲剧性的主题,为什么悲剧性的事件不能再有悲情式的呈现。
从今日的背景来看,有论者在谈到这个话题时会谈到,短视频发展对悲剧形式的冲击。
传统意义上,悲剧常常是需要一个长时段的过程来展现的。
而短视频这种碎片化的形式,正在以摧枯拉朽般的速度,将人们面对悲剧时的耐心拉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低点。
从另一角度来看,一个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不无悲观意味的事实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财富其实反而是向少数人集中的。
那么,那些基数甚广的,处于金字塔底部的,前途不甚明朗的大部分民众,他们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是处于不稳定与缺乏安全感的状态的。
M先生被打晕丢在路边,乞丐想要偷走他的鞋子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对悲剧的接受已然有了一种抗拒。
然而,正如迪伦·马特评莎士比亚时说,“尽管纯悲剧不再是可能的,悲剧性的东西始终还是可能性的。
我们可以从喜剧中取出悲剧性的因素,把它作为一种可怕的因素,把它作为一个自行敞开的深渊提出。
”阿基的电影理念与此不无一二相似之处。
在一次访谈中,考里斯马基如此解释自己的影片风格,“我相信,自己越是对这个世界的处境觉得悲观,我的电影就越应当乐观些。
不管怎样我就是这么想的,生活本身有太多悲伤的东西要去忍受,对任何人来说都没什么希望可言。
所以现在,就让我们尽情畅饮,迎接一个快乐的终结吧,至少让我们在笑中死亡。
”
年轻的考里斯马基 富于底层经历的阿基深知,那些徘徊在城市与角落边缘之间的事情。
在进入自己的电影创作之前,考里斯马基做过洗碗工、邮递员、苦力工人。
丰富的社会经验使得他深入底层之冷,常常关注诸如难民、贫困和失业等之类悲剧性的社会议题。
而悲悯的情怀使得他更倾向于在影片中设置若干暖意与善的力量,将悲剧以喜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以一种简洁明朗的方式处理自己的影片风格。
因此,其影片常常充斥着一种温情,一种“阿基式”的幽默(这种幽默只有亲自在电影中才能感受到)。
警察怀疑M先生不是芬兰人,M说我有打电话的权利,警察如是调侃
失去记忆的M先生敲开前妻的门,如是询问,前妻说,你还是那么会奉承(女人的年龄)
失去记忆的M先生与前妻探讨两人为何离婚,前妻说是因为M玩“大老二”(一种赌博游戏) 另外,在《没有过去的男人里》,暴力性的悲剧并非是好莱坞式的以魅力的方式呈现的。
阿基在这里展现的暴力就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恶,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又或许是正折射着当时芬兰社会现实的“恶”。
面对这种暴力产生下的恶果,主人公M无家可归的流浪并不重要,没有过去的记忆也不重要,人生难道只是一段可供陈述的过去吗?
尼采说,“如果你不想哭,不愿哭诉你那紫色的忧郁,那么你就必须歌唱”,这简直是主人公M面对悲剧现状时乐观态度的一个绝佳注解。
我无家可归,我无回忆可供追溯。
那好吧,我依然爱人、音乐和生活,依然抽我的烟,喝我的酒,种我的土豆。
M先生和一群生活状况捉襟见肘的人们,借助音乐、篝火,抱团度过黑夜 二、阿基的极简主义除了乐观气质外,阿基令人影响深刻的地方还在于其影片的极简主义风格。
考里斯马基曾在19岁的时候,专程从芬兰跑到伦敦,只为观看一场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后来他也在一些访谈中直言小津对自己步入电影行业的影响。
从小津这里(也许还有布列松的影响),阿基为自己的影片注入的是一种简洁内敛——人物行动的秩序感与对白的精炼克制。
这种行动时的秩序感,使得阿基影片中的人物行动、言语均显得郑重而慢速,形式感极强。
这带给观众的感觉是,尽管身处悲观的环境之中,但人物似乎对自己的人生和行为依旧拥有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掌控力和绅士风度。
《没有过去的男人》中,小津式严谨构图带来的秩序感 而阿基在对白上的克制,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在交流时往往会形成一个间歇性的停顿,这种停顿有时是毫无缘由的。
也许从我们中国人的经验来看,会用留白之类的话来解释这种停顿。
但我更倾向于另一种法国人式的浪漫说法——“当两个人之间沉默下来的时候,就是有天使飞过”。
主人公M和救助站姑娘厄玛听着音乐,一时相对无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阿基的简洁使得其作品往往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大师一样,动辄长达几小时的时间,令人生畏。
阿基善于在一个半小时,至多不超过两小时的时间内,为不幸的人们注入蕴藉,注入温情,注入活力,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
三、关于浪漫与真实的想象在影片的色彩上,阿基的好基友贾木许很喜欢用黑白影调来表达疏离与人物所遇到的困境。
而在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里,你会发现相对意义上更丰富的色彩和布光。
阿基倾向于为自己的影片添加一些冷、蓝色调,但这还不是北野武的那种以大片天空、海面为背景的张扬的蓝色,而是充满忧郁寂寥的蓝色。
与这种冰冷简练的影片基调形成对照的,是阿基在影片特意设置的一些温情浪漫的东西。
比如,在人物对谈的桌子上,常常是空白干净的,但阿基会放置一束瓶中鲜花。
在贫困潦倒的郊区集装箱房屋上,阿基也会用几盆鲜花来作为底层日常化暖意的象征。
最初对失去记忆的M先生施以援手的一位母亲,几盆色彩鲜艳的花朵为影片注入了活力 阿基选择演员从来不会在意一般意义上漂亮的姿态,而更注重表达人们的真实生活的状态。
在这部电影中,阿基成功地勾勒出了几幅鲜活而令人印象深刻的面孔。
尤其是乐队主管那张纵横交壑的脸庞,正如麦克·多蒙德形容自己的脸上的皱纹时所说的,“这是一张地图,一张我人生的线路图,包括上面的各种皱纹。
如果你去改造它,就会失去自己原有的路线”,无需赘言,这张面孔已经写满了故事。
开明的乐队主管,同意M先生对乐队进行变革,说自己年轻时可曾经是乐队领唱个人面对社会时会有绝望,面对人群时会有不可消解的冲突。
有些电影会集中篇幅探讨这些问题,那么阿基的一些影片就是对人们这一处境的回应。
他给观众的答案是即使你身处黑夜中,那里仍会有一丝丝微弱的光亮。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于11月13日至27日会有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回顾展,片单如下,友情推广
添加微信号pksbpksb加入全国影迷群
原文链接【影/《一个没有过去的男人》:过去的已经过去】一开始看到名字,以为是一部悲剧,会讲述一个充满沧桑的故事。
然而看到最后,反而觉得有一些轻松。
电影的配乐特别好,角色的表演十分克制,故事的节奏也比较戏剧化。
看完才知道,导演阿基·考里斯麦基(1957—)是波兰人,一位有点小众,但非常出名的导演。
他的电影风格就是极简的,常常讲述底层小人物的故事,但鲜有赤裸的控诉和批判,而是透过独特的冷幽默去“化解”人生的艰辛。
当知道了这部电影出自一位很有风格的著名导演之手,再去写它,似乎就成了一件有点困难的事情。
因为一旦碰到行家里手的影迷,总不免暴露自己的无知。
不过,出于对电影本身的喜爱,讲一讲这个故事,再谈一点感想,很多时候跟导演是不是有名,并没有直接关系。
导演著名不等于故事好看,故事好看也不等于人人喜欢。
////电影的开篇,一个男人在火车上点燃一支烟,漫无目的地看向窗外。
当列车员说检票时,他从抽烟区回到座位,递上车票。
观众不知道他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当火车进站的时候,他下了车。
他似乎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就在路边的椅子上靠着自己的行李箱睡着了。
三个坏人前来抢劫,一下子把他打倒在地,拿走了仅有的一点钱,还有一台音乐播放机。
他头破血流,趔趔趄趄地走到车站的厕所,结果又立刻倒下,被拉去医院。
医生觉得他没有生还的希望,打算把他送去太平间。
结果他竟然站了起来,又跑到一条河边倒下。
两个小朋友发现了他,把他带回家中,他活了过来。
小朋友的家其实是一个集装箱,他们的父母靠着微薄的收入度日,等待申请政府的救济房。
他们的邻居也都是住着集装箱的穷人。
电影镜头后面会交代,有的人连集装箱都没有,直接睡在路边;而有的人睡在垃圾箱里。
男主后来也租了一个集装箱,因为前面住的那个人冬天被冻死了。
在第一次领救济餐的那天,男主和负责分餐的女工作人员对视了几秒。
就是这几秒开启了一段内敛又浪漫的爱情。
男主去找工作,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姓名、出生日期、社会保险号等信息,他没有办法填表,于是没能得到工作。
他去找女主(即前面负责分餐的女工作人员),女主出于一贯的工作尽责——当然也夹杂着对他的复杂情感——而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
这是一份慈善性质的工作,工资收入并不多,但足以负担他的房租,更重要的是,他也算和女主成了同事。
之后的爱情戏份就增加了。
男主提出要送女主回家,还偷偷亲了她。
后来女主也答应了他的邀约,去家里吃饭、听音乐。
其实女主跟男主有着同样的音乐品味。
电影在前面有一段描述了女主下班回家后,打开音乐播放器,伴着音乐入睡。
所以他们二人的相爱,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男主在穷困潦倒时遇到了“救星”,以及她在一把年纪里还没体验过爱情。
他们之相爱,是有灵魂的契合的。
这一点不仅表现于音乐,也表现在对人、对人世的宽容上。
有了工作,也有了恋人后,男主那隐隐地想要改变“世界”的念头也开始生发。
他提出要改革乐队,希望乐队能够表演一些节奏感更强的音乐。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乐队的欢迎,也得到了救助站女领导的同意。
乐队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
虽然大家的表演依然很“庄重”,但更加欢快的音乐还是让人感到更多的自由,很多听众也不禁跳起舞来。
这些听众,不过是领取救济的人,或许别样的音乐,正在给他们的心里埋下要去努力争取美好生活的种子。
生活依然波澜不惊。
有一天男主看到附近有人在焊接,忍不住过去想要试一试。
结果他竟然做得很好。
如果回想到片头的场景,劫匪从箱子里拿出一个面具,最后又盖在他脸上,此时就突然明白,原来那个面具是做焊接用的。
所以,他曾经的工作应该就是焊接工。
男主出色的焊接工艺让他得到了一份新工作。
但是他需要去银行开账户。
这又难到了他。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实在没有办法开户。
业务“拉扯”间,一位抢劫银行的人堂而皇之地走进银行,让营业员取出自己被冻结的账户余额。
之后有一段插曲。
男主因有共同作案的嫌疑而被警察拘留,律师帮他无罪辩护后,抢劫银行的人一路跟随男主到酒吧,告诉他自己抢银行的原因。
他向男主提出一个有偿帮助,他把从银行取出的钱分别装进不同的信封,让男主按姓名、地址分发出去。
交代完他就自杀了。
男主处理完“劫匪”的遗言后,当地的警察又联系到他,说已经明确他的身份了。
警察通过男主的妻子知道了他的姓名、住址和曾经的工作(正是焊接工厂的工人)。
得知“身世”的男主并不兴奋,反而是充满了惆怅。
他告诉了女主突如其来的消息。
女主也很惆怅,但依然给他买了回家的车票,告诉他应该回家。
男主的妻子见到他并没有喜极而泣。
他简单询问了他们的婚姻情况。
原来男主曾经滴酒不沾,但赌博,并输光了所有的唱片。
他们经常打架,后来就离了婚。
办完离婚手续后,妻子一直联系不上他,就没有把材料寄给他。
而且,妻子现在已经有了新的恋人。
男主自然是如释重负的。
离开前妻后,又坐上了返程的列车。
片头的开始,男主也是坐着列车,漫无目的。
但这一次,他的心里已经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
下了火车,男主又遇到那三个劫匪,然而这次的劫匪不仅没有得逞,反而被一群人捉住。
这也预示着,一切都要不一样了。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
不过男主依然没有恢复过去的记忆。
但对于此时的他而言,过去之于他,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部电影十分工整,工整得像克制的节奏一样显得有点严肃。
电影中既有相呼应的反向对比,比如男主在片头漫无目的地坐火车,在片尾怀揣希望地坐火车;也有前后的铺垫与解答,比如片头丢失的音乐播放器,埋伏了男主的热爱音乐,又如片头的面具,埋伏了男主的焊接工作。
电影虽然总体看上去是温馨的,人们也是善良的。
但一些细节处,还是揭示了人性以及社会的恶。
比如,当男主躺在河边的时候,有个老人不仅没有想去救他,反而把他的皮靴换下来;男主要租集装箱的时候,当地的治安员不仅不同情他的遭遇,反而故意多加钱;那个抢劫银行而后自杀的人,是因为银行不守信用,突然停了他的贷款。
欢迎关注个人公号:非正式文艺杂记
一切在那个下午的五点十二分才开始。
比任何一年的任何一个下午都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芬兰的初春,夜幕早降,一个表情空洞、寂寞萧索的旅人,在陌生的城市,遭遇突然而狂烈的袭击,五点十二分,被科学宣布死亡。
于是,这个平常无奇的五点十二分变得意义非凡,像一道神秘闪电,将一段生命分成两截。
当他从病床上站起来的时候,他是个没有过去的男人。
最近看了许多关于失忆的电影,但在这一部里,失忆不是为了营造悬疑和神秘,甚至不是为了藉此探究理性在场时深深隐藏的人性,它是忏悔,更是新生,一次伤害,打开了一扇门,黑暗中,眼睛经历暂时性的失明后,看见生命重新来过的奇幻而黑色的历程,重新发现城市与人,民族与国家。
导演把他的系列电影命名为“芬兰三部曲”,一个人,隐喻一个国家,真是有史诗的悲情。
对那些流离失所的灵魂,导演的情怀若可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慈悲”。
男子的记忆里,只有光线明灭的火车车厢,之前就是一片黑暗。
而之后经历的人和事,不消说以诺基亚闻名的芬兰人,纵是我们,在有最多人口或许也有最多流浪者的国度,恐怕也从未曾理会和想象过。
他伤痕累累,跌在早春的河边,嗜酒的夜更人雅克和妻子救了他。
雅克一家四口挤在逼仄的货柜屋里,发薪水后来几杯啤酒就能让雅克满足得像个君王。
他住进河边废弃的集装箱里,虽然这里边冬天刚刚冻死了一个流浪者,虽然这样的地方也有警察来收房租,可是用水清洗过,穷朋友帮他装上电灯,修理好从垃圾场拣来的电唱机,在春寒料峭的夜里,里面也传出了温暖的灯光和轻柔的歌声。
他认识了埃尔玛,一个为慈善机构工作,主日给流浪者施舍热汤的女人。
她不漂亮,可他感觉到她看他的目光是平等而慈悲的。
她添给他一勺汤,说:重新学着生活吧。
埃尔玛帮他找了份像样的工作,他交了房租,第一次去银行开户,却撞上抢劫,作为一个不能说出真实姓名的当事人,陷入了和庞大警察机构的纠纷里。
当他再次面对那个抢劫犯,却毫无怨恨,甘愿为这个向死的老人把他抢来的钱送给那些因为他破产而失业的工人。
他徘徊在店外,等埃尔玛关了灯从店里出来,鼓起勇气请求送她回家。
他用挣来的第一份薪水,为埃尔玛做了一顿美味的青豆,和她一起郊游,采春天的第一丛蘑菇。
那一夜,埃尔玛回吻了他。
他的身份被确认。
爱情刚来,他就要离开。
埃尔玛默默送他上火车,回到妻子身边。
陌生的家,妻子有了另一个男人,他才知道自己曾今给妻子多么大的伤害。
找回记忆,对别人也许是幸福,对于他,却是痛苦。
既是痛苦,也是幸福。
北半球明亮干净的天空下,有意无意的微微仰拍,特写和近景,极少的肢体动作,呆板的表情,沉默的语言,喑哑的歌声,令人哑然失笑的黑色情节,遗忘与梦游的气质,共同传递着一种奇妙而温柔的诗意。
那些沉默背后的心灵,那隔着河岸、远离霓虹的人群,打动我的,不是他们经受的苦难,而是沉默的表情,黑夜中的微光,在苦难里静默的细节:躺在河边的失忆者,夜里不开灯的女人,在街角相拥取暖的老夫妻,垃圾场里酣眠的残疾人,铁屋里的灯光和歌声,总是小心翼翼装在身上的用过的茶叶袋,洗得干干净净的唯一一件衬衫,那条不会对穷人吠咬的叫“汉尼拔”的狗,回家的路上有人做伴了,春天种下的土豆发芽了,潦倒的流浪汉又开始跳舞了,唱诗班的女人唱着《小小的心儿》:人的心儿很小,却是无限宽广啊,它藏起伟大的梦想,爱与恨的天地,宝贵的欢乐和巨大的悲伤,幸福的爱和阴暗的痛苦……年轻人问:这合适吗?
老人说:只有主知道。
不过他们在跳舞呢。
那时候,如果细心聆听,一定会听见天使从空中飞过,翅膀扑啦啦地响。
原来,一切秘密都藏在最初的那个镜头里,与其说是失忆,勿宁说是死亡。
死是失去也是新生,忘记是宽恕也是拯救,男人带着祝福告别此岸,重新回到爱人身边,他的奇幻乐土,他的永远思恋(顺便说一下,电影里的歌,是我近期看的盗版DVD中最好的中文翻译,碟商在封套上说,“空洞萧索的心灵在主的天穹中游荡”)——我忆起那美丽的花园和我奇幻的乐土我在梦境中徜徉在童话国的树丛中央那些绝美的吊桥那些挂着满月的迷人夜晚我在花园中看到这一切我的乐土啊
The man without a past,郭利斯馬基芬蘭三部曲的中章(前有《浮雲世事》後有《薄暮之光》),喜歡港譯名字《扑頭前失魂後》,講述一男子遇襲後失憶,忘了名字又失去身份,唯有在城市邊陲重啟生活。
郭利斯馬基自述受小津和布烈松的極簡風格影響,作品從運鏡、表演到劇情都幾乎讓人有呆板的錯覺,妙在郭導鍾情色彩光暗鮮明對比的Edward Hopper式攝影構圖和陳年搖滾樂,還有獨門「慢半拍」幽默(笑位在after taste裡,短促精煉,點到即止),加起來倒成了只此一家的化學作用(特別是《扑》這精緻傑作,故事的韻律在極簡風格處理下,隱隱透著寓言的味道)郭導的電影有許多反覆出現的元素:喝酒、樂隊、搶鏡的狗,更顯眼的是低下階層的好人好事。
如這部《扑》和新作《心靈港灣》,落難主人公總與一班個性鮮明卻樂天知命的小人物萍水相逢,他們每每適時對落難人伸出援手,讓他離奇「順利」地逢兇化吉。
觀眾不禁質問世情豈會如斯美好?
後又再不禁反問自己世情為什麼不能如此美好。
既有無厘頭攪怪,也有溫心好事,郭利斯馬基其實冷冽得很親切,我喚他「當周星馳遇上天水圍的日與夜」。
music save soul !不要给我装冷装酷装简单装傻 我知道你是一个善良要死的可爱之人|也是我喜歡之一
有点考里斯马基集大成的感觉,以往作品中由内到位的戏剧元素可谓面面俱到且鳞次栉比,不同的是这部更多的利用了类型桥段,让“失忆”这一常见的商业化元素成为粘合剂,取巧的使本片的流畅性强于以往。两处细节使人印象深刻:钢铁面具和医院惊醒的氛围质感,以及佩龙帕的遗像。
失忆奇遇记
男猪脚随遇而安的生活
警察租集装箱给失忆男时的演绎,算是导演为数不多几个表情丰富的时刻。平行的光亮,是人在高峰或者天刚透亮时的感觉,阿基的电影这种感觉十分强烈,虽然不是亮堂的,但却是明晰的,所以再幽默也不能放声大笑。
一猜就是这导演的片,风格浓郁,简洁缓慢,诗性。过去没什么了不起,我们真的可以从零开始。
克制。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所有的不温不火的克制沉缓,些许冷幽默,不得不一直联想到罗伊安德森,北欧的格调。假如是部温情暖暖、铺满张扬情绪、滥调配乐,很可能会哈欠连连细挑逻辑的不切实际;一切全在“过分”地克制,冷峻风格下的温情一点也不少,节奏不急不躁的音乐适时响起,带来的感动甚至不仅是心头一暖了,片刻竟有眼角一湿。
在阿基的童话里,人们握手、转身、离开,没有牵挂。
拿什么拯救一个身陷婚姻死局的赌鬼?没想到是一场《发条橙》式的随机性的暴力袭击(连配乐都很《发条橙》)。“请问你妈妈在家吗?”这是“无名氏”见到阔别一年多的前妻时说的第一句话。果然是个情场高手。前世的赌博,他输掉了所有的唱片,果然是个音乐发烧友。恰是这两点,让他获得重生。所以,甜言蜜语和拥有一项文艺嗜好,是一个男人的傍身伎俩,足以打动一个“修女”的芳心。看多了“烤鸡”式的面瘫表演,非但没有违和感,甚至觉得,是否存在一种无表情的天然去雕饰的平和的生活方式?社会教会了我们太多的表情,我们有时候其实需要面无表情的安宁。每天一部“烤鸡”,这是第三天。
八成八等于72,我要像彼得拒绝上帝那样拒绝你,为了海景付三倍价钱,看你样子活不过冬天,你冲凉的时候不准抽烟,你可以上街卖毒品,银行卖给朝鲜了,我们可以一直憋气,树会为落叶伤心吗,别再找法律的麻烦了。。原来绿衣服胖男是丐帮帮主
看了三次才看完,完全不喜欢···
被名字和评分吸引过来的,看完了看不明白,前半小时昏昏欲睡,爱情线也莫名其妙,他们亲嘴之前甚至都基本没有交集。
真是治愈啊。另一个翻译很囧。。
@PJ 戲院重溫。〈沒有面孔的眼睛〉和〈他人之顏〉。開場戲的手錶和鐘用來告別過去的「時間」,然後失去身份重生。對體系和官僚的批判,千里送錢的當代武俠片,阿基一直懷念與相信的都是最傳統的道義價值觀。首尾火車戲,中年人的浪漫,駛向甜蜜與愛的未來。最浪漫還是酒吧一場,留一杯酒,獻給最愛已經離開的Matti Pellonpää
看片名期待的是《火柴厂女工》,结果本片哪里是丧,内核简直阳光积极到吓人。从开头宣布死亡后,突然坐起来照镜子把打歪的鼻子扭正开始各种细节充满冷幽默,没有过去的男人与社会接轨时会被过去找上门。
70分钟出现马蒂佩龙帕照片,烤鸡怀念当年最默契的好基友
简单的剧情让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电影原声非常好听。
为啥所有人都绷着个臭脸
生活艰辛,幸而人生温暖。
上艺联考里斯马基回顾展。